正文复制

写材料用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舒适区里安逸自得,意志与斗志会被慢慢消耗。早早意识到并跳出舒适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获得先发优势。在疫情防控期间,那些率先行动起来的地方,那些更加注重创新提升的企业,往往遭受的损失更小。不满足既有成绩,摒弃了守成心态,勇敢从舒适区走向荆棘路甚至无人区,实际上就是不给发展设限、不给未来划圈、不给梦想套上桎梏。(人民日报《摒却舒适自升华》)典故出自先秦孟子《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释义生于忧患,喻义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喻义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意思是,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的道理了。赏析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引用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6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起家的例子,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运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忧患意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历代有识之士无不以增强忧患意识作为首要的治国安邦之策,《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魏绛曾规劝悼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宋代诗人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和个人都至关重要,只有树立忧患意识,个人才能行稳致远,国家方能长治久安。用法一是适用于领导干部X课报告,用以教育引导X员干部树立忧患意识,保持“两个务必”,加强X性修养和政德建设。二是适用于干部大会讲话、形势报告,用以阐释发展形势、强化风险意识,增强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