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财经报/2024 年/2 月/3 日/第 001 版
加大财政调控力度 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国新办 2023 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综述
本报记者 张思楠
2023 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 2023 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2023 年,财政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2024 年,财政收入将会继续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继续保持必要强度。
2023 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呈现五大特点
王东伟介绍,2023 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呈现五方面特点。
一是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受益于经济回升向好,以及 2022 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
留抵退税拉低基数等因素影响,2023 年财政收入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突破 21 万亿元, 增长 6.4%。 从地方来看,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地区收入分别增长 6.7%、 6.9%、
10.7%和 12%,全国 31 个省份财政收入全部实现正增长。
二是财政支出持续加力。2023 年年初,财政赤字率按 3%安排。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第四季度增发 1 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023 年达到 27.46 万亿元,增长 5.4%,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三是减税降费政策继续优化完善。2023 年年初明确延续和优化部分税费政策,下半年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再延续、优化、完善了一批到期税费政策,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的税费负担,精准支持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资金规模超过 2.2 万亿元。
四是专项债政策效能进一步发挥。2023 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3.8 万亿元,优先支持成熟度比较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聚焦重点,不“ 撒胡椒面”。2023 年专项债投资领域扩大到 11个,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扩展至 15 个方面。同时,加强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有力推动了一批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交通、水利、能源重大项目建设。
五是防范风险底线进一步筑牢。一方面,推动制定了一揽子化债方案,抓实抓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化解工作,化解存量、遏制增量。另一方面,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2023 年转移支付规模达到 10.29 万亿元,完善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政策,向“ 三保” 支出压力较大、财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
同时,引导省级下沉财力,共同筑牢兜实基层“ 三保” 底线。
王东伟表示,2024 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财政收入看,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财政收入基础更为坚实,将继续恢复性增长。从财政支出看,将继续保持必要强度,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也将保持一定规模。
“ 下一步,财政部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王东伟说。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具有突出的引领作用。
王东伟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国家财政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予以保障。2018—2023 年,财政科技
第 1 页 共 4 页

支出从 8327 亿元增长到 10567 亿元,年均增长 6.4%。与此同时,综合运用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财力有力保障下,2023 年,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形成,大科学装置加速布局建设,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一大批创新成果相继涌现。
王东伟介绍,2024 年,财政部门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在政策取向上,做到四个“ 注重”。一是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 四两拨千斤” 的撬动作用,推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二是注重发挥需求牵引作用。要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推动创新成果应用迭代,落实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以市场化方式破解初期应用瓶颈。三是注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整合优化相关财政专项,聚焦重点产业链,支持攻关突破一批短板弱项技术。落实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带动更多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四是注重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支持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
另一方面,在经费使用上,要着力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做到“ 四强”:一是强基础。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强攻关。大力支持保障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三是强力量。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点,支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是强效能。加强项目、资金、人才、基地创新资源的统筹,全面加强绩效管理,着力提升科技资金使用效果。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王东伟介绍,2023 年,中央财政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台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完善制造业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关键产业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比如,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中央财政对投保企业保费的 80%给予补贴,累计支持了 3 万多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市场应用。
二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中央财政制造业专项资金,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力度,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安排 30 亿元支持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首批择优确定了 30 个试点城市,引导地方加强政策统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是大力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引导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截至 2023 年底,带动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2 万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10 万余家。同时,充分发挥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