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调研荟”系列№43
2024年6月
★ VX:dadawk01 — 1 —
目 录
1.中国信息报:
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1
2.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张建伟:
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5
3.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行赵林伟: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11
4.衡水学院张伟伟:
城乡一体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18
5.浙江工商大学易开刚教授课题组:
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22
6.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持续转型与创新寻求高质量发展
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2023年年报分析………………………………………26
7.珠海市统计局课题组:
打造现代服务业新质生产力示范新高地……………………………………36
8.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许焱焰:大学生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研究
基于河南省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调研分析……………………………………41
9.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董晓宏:
地方“双非”院校管理类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47
10.楼宇琼:
对县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以浙江省诸暨市为例…5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朱继东: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现状、问题、原因、对策…………………58
12.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刘珍珍: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问题与对策 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71
★ VX:dadawk01 — 5 —
13.王春媛:
公立医院X员教育管理实践探索…………………………………………78
14.戴寿琴:
公立医院纪检监察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83
15.郭瑞:
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探索……………………………………89
16.王靺:
公立医院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96
17.漯河市源汇区审计局李贞:
公务用车租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1
18.人民政协报特约通讯员燕宏博:
关山初度路犹长 沈阳市政协亮点工作综述……………………………103
19.温州商学院刘汝德:关于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调研报告 以台州市为例……………………………………………………106
20.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汪学均:关于中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调查报告
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M中学为例…………………………………………114
21.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课题组:
国有企业X的建设成效评估体系研究……………………………………124
22.贵阳市公共交通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孙海雨:
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135
23.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王帅:
国有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福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40
24.人民公安报联合调研组:
护佑新质生产力焕新启航…………………………………………………147
25.云南省昭通市委政法委工会王世刚:
基层工会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51
— 6 — ★ VX:dadawk01
26.三原县财政局孙阿宁: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154
27.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王文风:
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158
28.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汪艳萍:
江西省河湖长制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163
29.赵莉:
江西省家政服务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170
30.光明日报调研组:
津沽传古韵海河又新潮 天津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173
31.南江县水利局:
南江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179
32.长沙韶光半导体有限公司程虹:
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181
33.广西华锡矿业有限公司庾庆菲:
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87
34.李杰:
浅谈基层X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4
35.山西省运城市农业农村局黄晓江:
浅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运城市为例…199
36.王云红:
浅析农村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205
37.王占华:
庆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210
38.西北师范大学曾庆辉:
★ VX:dadawk01 — 7 —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实践探索与制度完善……214
39.山东省潍坊市总工会孙文荣:全力收规范管强保障 山东省潍坊市总工会
开展财务监督检查工作的调查报告………………………………………227
40.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张敏敏:
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实践探索与研究 基于对河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232
41.特色商业街区研究课题组:
石家庄市特色商业街区提升路径研究……………………………………236
42.赵阳: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44
43.石家庄铁道大学史学壮:
数字时代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249
44.曾贵森:
双轮同转同向发力 漳州市政协X建引领履职的实践探索……………255
4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王馨雨:
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58
46.何继新、胡明杰:
天津市排水防涝安全韧性建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263
47.中国人民银行X校课题组:
为建设金融强国提供青年人才支撑………………………………………269
48.侯树钰: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72
49.张婷、张传军:
乡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与对策建议 以G省为例…………………278
50.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沈钦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帮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房山区花港村调研…286
51.段晓燕:
— 8 — ★ VX:dadawk01
新经济形势下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90
52.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左勇超: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96
53.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孟缘: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存在问题
与建议对策 以江苏、江西、广东为例………………………………………299
54.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苏晓杰: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304
55.韩娜:
新形势下国企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310
56.河北日报调研组:
用系统思维谋划动能转换 看协同创新如何加快河北高质量发展……318
57.南宁市玉兰路小学校长谢凯:
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323
58.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中国市场一体化建设现状、效果与建议…………………………………326
59.帅雪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34
60.厦门南洋职业学院邱晓慧:
中小企业员工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D公司为例……………………342
★ VX:dadawk01 — 9 —
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中国信息报
(2024年5月6日)
一、农民工规模、分布及流向
(一)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
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比上年减少277万人,下降2.2%;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比上年增加468万人,增长2.7%。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2816万人。
在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6751万人,占比38.2%;省内流动10907万人,
占比61.8%。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占13.8%,中部地区占
51.7%,西部地区占44.5%,东北地区占30.9%。
(二)各区域农民工人数均有增长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农民工10484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增长0.8%;中部地区9904万人,比上年增加52万人,增长0.5%;西部地区8367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增长0.2%;东北地区998万人,比上年增加42万人,增长4.4%。
(三)农民工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回流
从输入地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15277万人,比上年减少170万人,下降1.1%;在中部地区6982万人,比上年增加211万人,增长3.1%;在西部地区6552万人,比上年增加116万人,增长1.8%;在东北地区872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增长3.4%。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
(一)女性农民工占比有所上升
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2.7%,女性占37.3%。其中,本地农民工中女性
占43.0%,外出农民工中女性占30.5%。全部农民工中女性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
0.7个百分点。
在全部农民工中, 未婚的占14.6%, 有配偶的占81.4%, 丧偶或离婚的占4.0%。其中,本地农民工有配偶的占90.0%,外出农民工有配偶的占71.0%。全部农民工中有配偶的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平均年龄继续提高
农民工平均年龄43.1岁, 比上年提高0.8岁。 其中, 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6.6 ★ VX:dadawk01 — 1 —
岁,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8.9岁。从年龄结构看,农民工中40岁及以下占44.6%,
41-50岁占24.8%,50岁以上占30.6%。
(三)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比继续提高
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0.8%,小学文化程度占13.8%,初中文化程度占52.1%,高中文化程度占17.5%,大专及以上占15.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就业状况
(一)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比重继续提高
分产业看,农民工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53.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占45.5%,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从六个主要行业看,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占27.5%,从事建筑业占15.4%,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占13.2%,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1%,从事住宿餐饮业占6.7%,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12.7%。
(二)农民工月均收入平稳增长
农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加165元,增长3.6%。其中,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5441元,增长3.8%;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4131元,增长2.6%。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比本地农民工快1.2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5172元,增长3.4%;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4567元,增长4.1%;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4376元,增长3.3%;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4049元,增长5.2%。
分行业看,六大行业收入均保持增长。从事制造业农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增长1.8%;从事建筑业农民工月均收入5488元,增长2.4%;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农民工月均收入4181元,增长5.1%;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民工月均收入5469元,增长3.2%;从事住宿餐饮业农民工月均收入3998元,增长4.6%;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农民工月均收入3965元,增长2.3%。
四、进城农民工生活状况
(一)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2023年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24.0平方米, 比上年提高1.4平方米。 其中,在500万人以上城市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19.1平方米,在50万人以下城市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28.6平方米。
(二)随迁儿童受教育情况继续改善
— 2 — ★ VX:dadawk01
进城农民工3-5岁随迁儿童入园率(含学前班)为90.9%。从就读学校类型看,42.3%入园儿童在公办幼儿园,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30.6%入园儿童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儿童在校率为99.7%。其中,小学阶段随迁儿童90.1%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初中阶段随迁儿童91.0%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三)城市生活适应度不断提高
进城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适应度不断增强。进城农民工中,47.3%
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86.3%表示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本地生活,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38.2%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活动,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附注:
1 .调查简介
农民工监测调查:为准确反映全国农民工规模、流向、分布等情况,国家统计局2008年建立农民工监测调查制度,在农民工输出地开展监测调查。调查范围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地域,在1730个调查县(区)抽选了8613个调查小区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入户访问调查的形式,按季度进行调查。
农民工市民化调查:为准确反映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生活、居住状况和社会融合等基本情况,国家统计局2015年建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制度(简称农民工市民化调查)。调查范围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地域,随机抽取了4万户进城农民工样本,由调查员使用手持电子采集终端(PAD),直接入户面访的形式采集数据。
2 .主要指标解释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年内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
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
外出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进城农民工:指年末居住在城镇地域内的农民工。城镇地域为根据国家统
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区域。
农民工月均收入:指农民工本年度从业收入和从业时间(月)的比值。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直辖市)。
★ VX:dadawk01 — 3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城市类型:按2020年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将城市划分为500万人以上城市、
300-500万人城市、100-300万人城市、50-100万人城市、50万人以下城市。
— 4 — ★ VX:dadawk01
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藏大学政法学院 张建伟
2021年8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 —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2019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确定了地方X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研究“边境地区法治建设”,另可理解为对“中国边境民族地区的法治政府建设”作一管窥,而非其他国家的法治建设,这是具有特定地域范围与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法治模式,更是在经历多年风雨变革与人民考验下依然挺立的中国共产X坚强领导下的法治建设,并非西方形式上的法律至上,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法治政府建设应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经验,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更是因其特殊区位和民族因素,法治政府建设任重道远。
1 . 边境民族地区法治政府建设概述
1 .1 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意涵之描述
从中国特色ZZ角度来看,我国坚持X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的内涵是在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坚持X的领导和以宪法为核心的依法治国,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推动依法行政和公正公平执法,法治化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的考核和问责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作为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X的领导与法治结合。中国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以X的领导为核心,它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政府治理模式,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国共产X对法治建设持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制度设计,确保法治政府建设与X的领导紧密结合。这种结合表现为确立X的全面领导地位,将X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法治建设相结合,X的决策通过法治程序得到实施。第二,依法行政的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之一是依法行政,体现在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坚持合法性原则,任何政府行为都应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格依法办事,要求政府事业的各个层面和部门严格遵守法律规范,通过完善法规和制度,强化法律监督和责任追究,实现权力运行的法治化、规
★ VX:dadawk01 — 5 —
范化。第三,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监督。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政府建设要求提供渠道和方式,让公民可以参与到法律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包含通过选举、民主协商、听证会议和公众咨询等多种民主形式,实现政策决策的民主化,同时建立健全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并通过法律保障公民参与和监督的效力。
1 . 2 边疆民族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现有认识之评析
边境政府建设与社会治理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不断加强边境民族地区的发展,千禧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国家对边境地区经贸建设进一步完善,这一时期学界的研究方向也开始转向对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一并关注到当地少数民族在边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近年来中国边境政府建设的重要成就和力度在很多方面得到彰显,旨在构建一个法治化、现代化、和谐稳定的边境环境。同时应当注意到,边境法治政府建设尽管有相当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少挑战需要克服和解决。国内学界关于边境地区法治建设起步很晚、深度不够,学术成果承继发展未现规模,其研究领域大多还仅限于对成果评价的研究,更不必谈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研究。近几年来,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关注视线,逐渐从治理的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更加注重理论在解决边境地区具体问题上的效用。笔者认为目前针对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研究同国内如火如荼地讨论与探索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理论上的欠缺必然带来实践路径的单一性和方法论的落后性,需要在更多的实证调研基础上发现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现状,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方法论。
2 . 法治政府建设在边境地区开展的成绩
2 . 1 坚持X的领导,统筹推进工作
现阶段下,边境地区各县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X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X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和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结合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重点,对目标任务逐步细化,实现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新成效。在各边境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过程中,均无一例外地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律法规学习纳入各自X委(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课程,并将X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列入年终考评、干部
— 6 — ★ VX:dadawk01
使用等指标,防范和化解地区重大风险的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法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 .2 落实以人为本,深化法治建设
一是注重风险管理,当前各边境县政府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等已经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购买法律服务、聘任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已经成为近两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通过严格坚持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民主性得到了根本意义上的实现。二是强化执法监督,伴随着机构改革的进程,边境地区各县严格落实“三项制度”,现已全部实现了对行政执法单位执法人员、执法清单和法制审核人员的摸底排查工作,进一步对执法情况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同时借助行政执法监督员、律师开展的执法单位卷宗随机抽查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执法卷宗管理规整工作。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是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定位转变,“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 政务服务”工作的扎实推进,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职能部门行使行政权力和办事群体享受政务服务,同时政务平台的“好差评”系统也已经在各边境县全面使用,结合在线或现场评价的结果来看,办结率和好评率均能达到95% 以上。
2 . 3 深化基层治理,稳定社会大局
在多措并举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方面, 多数边境县明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建立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才队伍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公共法律服务和信访接待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为“小事不出村、中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县”的矛盾为上交目标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在群防群治工作中,各县政府充分动员多方力量,依托村居警务室,通过“网格化”条块治理,实现了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任务逐一细化到联户单位、户、人的工作格局,上下贯通、层层推进的三级纵向治理架构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边境管控取得新成效。
3 . 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问题检视
3 . 1 “关键少数”履职方面仍需持续加强
“关键少数”是指在法治政府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的领导干部,边境地区的干部履职情况直接影响到法治政府建设的质量。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如果没有
★ VX:dadawk01 — 7 —
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可能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管理失误;与此同时,干部在履职中,需要与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工作人员合作,需要与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实地访谈可以发现,边境地区个别单位X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方面还有差距,首先是部分领导干部ZZ意识尚需提高,在边境地区工作面临重要任务时,ZZ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其次是工作能力不足,少数干部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缺乏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法治;另外还存在着思维水平不高和担当精神不够的问题,各部门之间在协调配合和衔接上还不够顺畅,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还有待加强,面对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难题,部分干部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工作推进缓慢。
3 .2 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短板
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短板。人才队伍中的结构不合理是一个常见问题,例如在某些行业或领域,可能存在人才过剩或人才短缺的情况,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或不足,特别是法治专业人才匮乏,在边境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紧缺。这可能是因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不准确,或者缺乏科学的人才规划和引导机制。在实地调研中,执法人员和法制审核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相关人员业务知识更新较慢,在相关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年度报告中也有体现为“责任意识淡薄,对行业部门法律法规理解还不够准确、熟悉,执法意识不强。”这也间接体现出目前培训体系不完善的困境,现行的培训机制无法满足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特殊性的要求,需要加强在针对性、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等方面的培训,与此同时,现阶段对边境地区法治政府人才的选拔和选拔途径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多渠道的选调挂职交流机制。
3 .3 行政执法问题突出
受限于偏远地区和基层实际条件,边境地区政府行政执法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执法资源配置不均衡,某些执法领域的力量集中较高,而其他领域相对薄弱等问题。以C县为例,行政执法特别是在“三项制度”方面落实不够,部分单位还存在执法设备短缺,部分案件在程序方面还存在瑕疵,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法律规定的程序忽视,影响了执法效果和公众信任;另一方面体现在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执法活动的监督和约束力度不够,易导致执法不公、执法滥用等问题,行政执法部门对行政执法公示,特别是事中和事后的
— 8 — ★ VX:dadawk01
公示较少。
3 . 4 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方式单一
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多依赖传统的工作方式,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具体表现为:部分单位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等同于法治宣传教育,个别单位发挥作用不明显,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存在着“等、靠”的懈怠思想,体现在实际工作上主要有简报有效信息缺失、工作亮点不突出等问题。另外,当前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在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上,应用程度较低,信息化建设亟待提高。
4 . 推进边境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
4 . 1 持续开展法律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法治从来不是一种工具,社会主义法治更不应该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边境地区在进行法治宣传时,应注意以民族团结创建为抓手,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民族团结摄影、书法、文艺汇演等形式,不断深化各族干部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思想认识,充分运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中的法治案例、生动故事教育群众学习法律、使用法律。同时积极地构筑普法平台,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在民族地区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开设法治宣传专栏,并采用汉语和本地民族语言两种形式,针对与本地区群众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对于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要求重点学法,带动少数民族带头人及青少年学习法律法规政策。
4 .2 创新执法方式,积极引导群众诉求依法解决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包括了解和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办案技巧和调查取证能力等。培训和教育应注重特殊民族地区的背景和特点,确保执法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相关问题;行政执法机关也务必根据边境这一特殊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执法指南和规范,明确执法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健全的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人员的权责,增强执法透明度和规范性。有助于提高执法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保护民族地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4 .3 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
实现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全覆盖,无疑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障民族地区居民权益的重要举措。在边境地区建立覆盖广泛、服务便捷的法律服务机构网络包括设立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等,通过这些机构提
★ VX:dadawk01 — 9 —
供各类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为民族地区居民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和帮助。结合各边境县面积广阔、交通不便的客观因素,法律服务与援助的信息化建设应当成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法律援助的在线平台,提供在线法律咨询、网上申请法律援助等服务,方便边境地区居民获取法律援助。
5 . 结语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对法治政府建设设立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对于内陆的城市政府等基层政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边境地区的政府部门也有着非常强烈的指向和影响,同样也促使着边境地区的政府更加重视法治建设的工作。边境地区的政府法治建设的体系化需要时刻以法治为依归,具备高度的法治意识,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会更好地服务人民,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国家。
— 10 — ★ VX:dadawk01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行 赵林伟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质量的提升日益受到关注,这就促使中国经济进入了关注发展质量的新时代,而非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目标从原本的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变成了关注发展质量,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国家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推进中国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改革经济体制,特别是在金融业方面。在银行业,城市商业银行是主要构成部分。这些年来,尽管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得到了不错的成绩,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城市商业银行概述
(一)历史沿革
1 . 城市信用合作社
20世纪80年代,中国首家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其宗旨是通过信贷活动给个体工商业、城市居民以及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服务。接着,中国在各地区试办了集体性质的城市信用合作组织。
2 . 城市合作银行
城市信用合作社缓解了城市企业、居民、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问题,推动了所处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壮大。但是,其在发展的同时也累积了很多问题,如资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等。
3 . 城市商业银行
由于合作银行在本质上不具备合作的性质,且合作银行的名称无法体现地方商业银行的特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城市合作银行仅仅是过渡阶段。1997年年底,城市合作银行变为城市商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首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至21世纪初上海银行宁波分行开业,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拉开了帷幕。
(二)特征
1 . 和地方政府联系紧密
构建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因而城市商业银行在构建之初受到金融当局的限制。其中持股比例规定,地方财政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持股比例为30%,单独法人股东持股比例不应超过总股本的10%,自然人持股比例需要
★ VX:dadawk01 — 11 —
控制在总股本的2%。这部分规定导致地方政府独大。虽然地方政策对股权的介入在城市商业银行构建初期具有一定的维稳性,但是其负面影响也很大。地方政策干预经营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备行政色彩。
2 . 市场定位模糊
城市商业银行承担着化解金融风险以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城市商业银行在创建的初期就已然对自身进行了定位,如银行建设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要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居民提供相关服务。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经营地区、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限制。伴随城市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不断改变以及其自身的持续发展和成长,很多城市商业银行都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市场定位不明确不仅会导致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发展中出现问题,还让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3 .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失衡
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出现强的越强、弱的越弱的情况。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彼此之间的发展出现失衡。经济发展是金融行业的核心,发达城市的经济发展快速,有更多的大客户,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开拓奠定了根基。而处于中西部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根本无法与其进行比拟的。这就加大了银行之间的差距,导致中西部地区城商行的发展愈发缓慢,而沿海地带城商行的发展迅速。
二、发展历程
(一)风险化解
我国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是希望其在整体上具有独立的体系,可以按照企业制的原则进行经营和管理,并自负盈亏,为所在地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充分的服务,而非像改制前的城市信用合作社一样隐藏在政府背后,只能依托政策资源,导致经营效率低下,服务态度不佳。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城市商业银行在建设之初就遭遇了金融危机,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尚未脱离城市信用合作社的传统做法,在财务与操作方面存在风险,如果经营不当或遇到导火线,就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在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立足以及出现金融风险的双重压力下,政府部门与监管机构做出了很多努力,如调整组织架构、管控资产风险等,以帮助城市商业银行渡过难关。如此,城市商业银行的隐患才逐渐得到消除和改良,并朝着规范化的方
— 12 — ★ VX:dadawk01
向发展。
(二)规范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诸多与城市信用合作社相似的问题,难以完全被消除,因此,我国政府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人力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在国家的帮助下逐渐摆脱了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影响,开始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同时将发展核心放置于为各大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上。正是在国家帮助和自身不断努力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才具备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与发展轨迹。这些规范的建立使城市商业银行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合理应对出现的问题,从而在银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发展探究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其逐渐具备了自己的定位与服务对象,在获得市场认可后,逐渐探究深入发展路径,尤其是在组织结构与发展战略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面向世界,实现国际化发展,这样城市商业银行才能提高自身的名誉度,并在业务上得到互惠,同时还能预防区域金融风险。除此以外,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选择和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以期学习和掌握国外金融机构的管理经验,并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利用国外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上为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探索阶段所做的尝试,以期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选择
2008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计有27家,共设置了73家异地分行;2009年总计有48家,设置了178家异地分行。
考虑到跨区域设置异地分支机构的规模在2008年得到扩张,因此此次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8—2019年。在选择样本时,选择在2008年以前设置过异地分行的城商行,根据其资产规模、注册地点等因素,并考虑样本代表性问题,选取其中在资产规模等指标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商业银行,根据注册地的南北位置对其进行分类,各选择了15家,总计30家。北方地区有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锦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南方地区有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置分行的情况
★ VX:dadawk01 — 13 —
在调查分析过程中要考查各城市商业银行在各年度有无设置跨区域分行以及设置的异地分行的数量,将时间分割成2008—2013年和2014—2019年,观察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在上述时间段内设置异地分行的情况,并进行对比、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2008—2013年这一区间内,城市商业银行设置的异地分行的数量为186家;而在2014—2019年这一区间内,城市商业银行设置异地分行的数量为91家。由此可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规模开设异地分行的时间是在2013年之前,特别是在2008—2010年这段时间内。其中,以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大连银行等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在2013年之前设置的异地分行的数量超过了5家,而在2013年以后,其设置的异地分行的数量均不超过5家。这是因为随着监管政策放开,各大城市商业银行想要打开市场,夺取市场份额。
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问题
(一)发展模式相差无几
在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跨区域发展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均模仿其发展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仅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能够为城市居民与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诸多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模式并无太大的差别,均是照搬照抄、缺乏新意的,盲目跟从现象较为普遍,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不断增加。除此以外,在城商行发展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下,产品研发还有待加强。市场认知不足,政府扶持优势慢慢消失,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锐减。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各城商行如果不加思考就照搬照抄其他银行的发展模式,不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会导致效益下滑。
(二)管理人才匮乏
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构建了新的金融网络,在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人才问题愈发明显。城商行分支机构中大多是由总行安排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工作人员。据此可以发现,各分支机构中的人才储备还有待提升,其中具备较高综合能力的人才屈指可数。再者,由于环境不同,分支机构了解到的信息不足,这些被安排过来的人员无法在短期内完全适应分支机构中的工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并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分支机构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但是在未来发展当中,还需
— 14 — ★ VX:dadawk01
要积极培养管理人才,以此来推动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3]。(三)同行业竞争激烈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市场饱和现象。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拓展规模,加剧了竞争。国有城商行信誉良好,对外形象甚佳,其凭借自身优势在银行业中长期占据着主要地位。同时随着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其将视线放在了中小企业身上,希望通过自身优势来不断扩大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股份制城商行则具备产品创新、科技含量高的优势,这些优势能够让其占据市场先机,但也会导致凭借中小型企业和城市居民来维持生存的城商行发展变缓,使得银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五、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对策(一)积极创新发展模式
首先,需要积极创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目前主要的发展模式为在各大城市中设置分支机构,或对银行进行合并重组,又或是进行收购。这类模式均可以得到执行,但是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选择了设置分行的发展模式,忽视了对合并重组和收购兼并这两种模式的运用。事实上,实施跨区域发展除了能够使城商行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还能促进不同地区银行的相互合作,从而促进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互补。
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无需沿用传统的业务模式,而是可以利用各种电子业务渠道来全面开展金融服务工作,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电子化业务渠道。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运用ATM自动化设备,可以减少人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用户办理业务的流程,节省时间;同时投入该设备还可以弥补网点数量少的问题,推动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融合发展,提升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发展的速度。再者,需要积极采用差异化战略,即企业设立业务目标,发挥自身的战略优势来满足客户需求,与对手之间形成差异,继而制订符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并且,城市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市民银行这一定位,通过差异化的经营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银行要在细分客户的同时,积极构建客户档案,了解客户的基本信息,掌握其有关需求,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与此同时,要严格按照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特征来全面开发金融服务产品,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此外,还要准确定位职责和构建完整的激励制度,促进网点功能转型,推动二级支行发展为社区银行。
(二)执行人才发展与激励战略
★ VX:dadawk01 — 15 —
人才是主要资源。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跨区域经营发展,需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这是城商行发展的核心,也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城商行需要认真执行人才发展和激励战略,以人为本,积极培养人才,制订人才激励制度,建立长效的职工持股计划,建立薪酬激励制度,将城商行经营管理者与基层职工的利益和银行发展相融合。这样才能让银行和人才的目标一致,在银行发展过程中实现人才对自我发展的追求,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促使二者成为利益共同体[5]。
(三)增加同行之间的联合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要增加与同行的联合。银行在办理业务时,除了需要经过机构执行以外,还需要通过与各地区商业银行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实现,要积极采用联合重组或并购的方式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城商行有相同的规模与管理模式,因此银行之间可以增加交流、互动的机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与各个城市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解决流动性弱的问题。
(四)避免盲目扩张
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做好发展规划,合理优化战略布局,明确自身的定位,结合地方特色和业务优势来分析布局,避免盲目跟风扩张,认真思考银行跨区域发展战略。如厦门国际银行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热潮阶段只设置了一家异地分行,未顺应总体风向,而是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分批次在六年时间内设置了五家异地分行。可以了解到,其经营发展绩效长时间维持在1.00,无较大的波动。这表明城市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及管理对策,而非盲目跟从,合理设置分支机构,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
(五)创建特色业务
城市商业银行需要把重心放置在打造特色业务产品上,着重树立品牌优势,构建特色金融服务,以实现创新发展。首先,需要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和业务特征,在巩固强势业务领域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主动开发特色金融服务产品,构建品牌,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其次,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对内部经营管理进行优化升级和创新,提升内部管理流程的效率,积极开展业务上云、服务上云等数字化创新实践,紧抓数字化风口,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六、结语
— 16 — ★ VX:dadawk01
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跨区域发展成为了各大城市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要想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必须要全面考虑城市企业的发展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攻克跨区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次研究虽然提出了一些举措,但是依旧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需要监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有关人员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得到客观数据,再按照数据分析拟定科学的跨区域发展政策,而非闭门造车。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跨区域发展需要立足于自身定位,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
★ VX:dadawk01 — 17 —
城乡一体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衡水学院 张伟伟
摘要: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两者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渐变大,进而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失衡局面。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发展目标,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乡一体化可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本文研究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探索了解决这些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经济;对策
因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国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相对分离的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展进入中后期的必然要求,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是完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路径,是国家统筹城市和乡村经济繁荣的新举措。
1 . 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1 .1 思想意识淡薄。首先,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以家庭为
核心的意识加强,资源共享和基础设施共同建设的意识逐渐减弱。其次,城乡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思想观念相对淡薄。一些干部对于城乡一体化的了解还不全面,也没有长远的工作打算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再次,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矛盾。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起工作、生活在城市中,在双方友好相处的主流下,还存在着摩擦和冲突。最后,思想过于传统,部分农村居民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愿与外人交流,更希望周围都是熟人、亲戚朋友这样的生活环境,这也就使得部分农村居民更愿生活在农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 .2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首先,在养老保障方面。农村老龄化人口越
来越多,老龄化人口的养老得不到保障,依靠土地来养老远远不够,农村地区的社区服务不全面。农村人口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相比之下,城市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相对健全。通常情况下,在分别缴纳了
— 18 — ★ VX:dadawk01
农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前提下,养老金是不同的,城镇居民在退休后拿到比农村居民更多的养老金。第二,在医疗保险方面,城乡居民参加的医疗保险是不同的,城市居民参加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高,农村居民参加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低。第三,关于户籍问题。目前户籍制度仍然区分城乡户口,城乡还是相对分割的,这也就强化了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地区、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户籍制度相互作用,制约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进而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1]。
1 .3 现有城镇化水平不均衡。虽然,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部分
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部分地区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导致城镇化水平较低。在一些地区,部分农村区域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造成农村地区发展缓慢,没有发展方向,这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就不高。因为乡镇财政收入少,经济结构不完善,部分乡镇政府的机构臃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民的负担加重,从而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方式,导致该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不高。
1 .4 农村建设资金短缺。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政府为了推动
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政府没有办法持续的提供大量的资金,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政府全面组织和投资兴建,也仍然有部分农民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当他们建完房子后,所剩的钱就不多了。研究表明,在不少地方的农村地区有“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部分农民不愿意把钱投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因为他们觉得农村的发展是国家的事情,应该由国家出资建设。此外,大多数村庄的集体经济实力较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另外,农村的金融服务落后,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民发放贷款。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也相应增加,然而,与巨大的需求相比,建设新农村的资金仍然十分有限,资金短缺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 .5 村庄布局分散。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村落分散布局,村庄之间距
离远,这不利于对村庄的统一管理,不利于制定统一的政策;村庄之间联系不紧密,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不协调;这样的分散布局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村庄的基础设施也不能共享,需要重复建设,导致了资金的浪费;村庄之间也无法共同发展与进步,阻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方面,一般用
★ VX:dadawk01 — 19 —
于乡村建设的拨款不足,另一方面,重复建设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2]。
2.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2 .1 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转变自身的理念;
破除二元结构的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化新理念;推翻“封闭式经济”的旧观念,形成城乡市场化的新理念;摒弃“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旧观念,树立“工农并举”的新理念;打破政府政策推动的旧观念,形成市场机制运作的新理念[3]。
2 .2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首先,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第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使得农村大量的老龄人口的养老得到保障,构建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三,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第四,总结中国城市的成功经验,研究解决新型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问题,进一步构建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4 ] 。
2 .3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规定,推进城乡一体化
进程就要赋予了农民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利。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两点:①推行有条件的开放式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是中国户籍制度变革的重要一步,逐渐降低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工作的门槛,逐步减少落户城市的程序,并逐渐减少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劳动和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成本。②逐步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一切城市劳动者和人才实行不间断地、无差别地严格管理,并逐渐废除进入城市的所有不公正的相关法律障碍,确保所有城乡居民能够自由迁徙和定居自由[5]。
2 .4 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平等、合理的城乡利益是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
的核心。我国的产业发展需要从过度依赖农业转向完全依靠自身积累阶段。当前,我国政府干预农业市场发展的方式和目标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从过去为降低工业产品生产成本和维护消费者权益而进行的干预,转变为旨在保护农业发展和生产者权益而进行的干预。
2 .5 保障人民根本利益,解决农民发展出路。第一,改善就业保障,制
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就业政策,逐步形成适应城市劳动力总量需求的就业体系。第二,构建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拥有一样的医疗保险,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第三,构建针对农村地区的财政系统和社会筹资机制,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或筹集资金。第四,进一步健全城乡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救济投入,积极拓宽社会救济的融资渠道。第五,
— 20 — ★ VX:dadawk01
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制定合理的农村发展规划,使村庄布局合理[ 6 ] 。
★ VX:dadawk01 — 21 —
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
浙江工商大学易开刚教授课题组
2023年冬季,哈尔滨火爆“出圈”。2024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哈尔滨机场旅客年吞吐量2080.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居东北地区之首,我省成为最热门冰雪旅游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5.1%和213.8%”。毋庸置疑,哈尔滨已然成为国内著名冰雪旅游目的地。但对标国际冰雪旅游之城,哈尔滨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还需持续扩大“热效应”,让“冷环境”散发“热能量”,让“冷产业”涵养“热经济”,真正实现从冰天雪地挖掘金山银山。
一、冰雪旅游取得的成效
冰雪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游客结构不断优化。作为冰雪旅游之城,哈尔滨对游客的吸引力愈发强劲,冰雪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今年春节期间(2月10日至17日),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日均同比增长81.7%,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
235.4%。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均达到历史峰值。其中,国际游客、年轻游客、中远程游客、中高消费游客、深度游游客占比提高,游客构成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结构不断优化。
塑造冬季旅游“顶流”形象,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哈尔滨通过持续举办大型冰雪节庆活动与国际冰雪赛事,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成功塑造冬季旅游的“顶流”形象,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吸引大批境外游客。《2024元旦假期旅行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12月下旬至2024年1月中旬,哈尔滨旅游一直处于“顶流”态势。2023年,哈尔滨冬季旅游全网信息量(不包括评论量)超1100万条,较2022年增长4倍有余。
打造服务型政府口碑,“花样宠客”提升游客体验。哈尔滨市政府积极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出台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为冰雪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如修建游客温暖驿站、提供景点之间的免费地铁等“花样宠客”措施,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
文化、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上下游产业链日趋完善。哈尔滨市注重挖掘冰雪文化资源,创新打造一系列具有文化内涵和互动体验的冰雪旅游产品,如雪
— 22 — ★ VX:dadawk01
花摩天轮、万人雪地蹦迪、哈冰秀演出、人造月亮等,使游客在享受冰雪乐趣的同时,深入感受哈尔滨的冰雪文化魅力。目前,逐步形成涵盖冰雪景观、冰雪赛事、冰雪培训、冰雪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格局,上下游协同效应显著增强。
对周边城市溢出效应显著,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哈尔滨冰雪旅游热度的显著提升,为周边城市带来了大量客源。这种溢出效应不仅直接拉动了周边城市的旅游收入,更促进了区域间的旅游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产业协同发展。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雪乡、亚布力滑雪场分别接待游客38.3万人次、20.1万人次,区域协同发展态势良好。
二、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面临的挑战
精准把握并迅速响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现有冰雪旅游产品、服务与不同国籍、年龄段、消费能力和兴趣偏好游客还不能精准匹配。例如,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面对占比达88.7%的具有中等及以上消费水平游客,哈尔滨现有的高端冰雪度假产品形式和供给上还难以满足游客实际需求。
在热度分散的网络环境下挖掘新爆点。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环境中,公众的注意力易被层出不穷的新热点所吸引,如何让“网红”实现持续的“长红”,是哈尔滨面临的巨大挑战。若不能打造出具有话题性、独特性和社交媒体传播力的冰雪旅游新项目,可能会导致关注度下降,难以引发持续的线上讨论和分享,进而影响其在网络时代的曝光度和吸引力。
持续吸引游客复购文旅产品与服务。传统的冰雪观赏产品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征,游客重复购买同一产品或服务的意愿相对较低,需要在每年相似的冰雪季中提供足够新颖、有深度的旅游体验。目前,哈尔滨仍缺少能引起游客情感共鸣、使游客产生地方依恋的核心文旅IP,缺少对游客复游、复购冰雪旅游产品的政策优惠,以及对游客推荐、反馈意见等价值共创行为的奖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拓新市场。全球范围内,冰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日益激烈,北欧、北美等地的成熟冰雪旅游市场以及亚洲的新兴冰雪旅游市场都在竞相争夺国际游客。哈尔滨在拓展新客源市场时,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航线网络不完善、签证政策限制等问题,多语种服务、国际支付服务、酒店餐饮服务等还跟不上国际游客的高标准需求。
打破季节性限制,保持四季游热度。哈尔滨冰雪旅游受季节性制约明显,旅游旺季与淡季对比明显,冰雪旅游期间客流骤增,非冰雪季游客流量大幅下
★ VX:dadawk01 — 23 —
滑,全年旅游收入波动较大。如何在非冰雪季保持旅游热度,实现全季节旅游,是哈尔滨面临的又一大挑战。虚拟冰雪世界、室内滑雪场等业态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构建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旅游产品供需精准匹配。一是构建游客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建立游客数据采集系统,分析游客行为数据,洞察游客偏好、旅游行为规律等,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定期推送冰雪旅游信息。二是及时掌握消费者需求变化,实时监测旅游市场动态。根据游客的兴趣标签、游客反馈等信息,及时掌握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利用数据算法动态预测整体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三是设立互动模块,个性化定制游客满意的旅行路线。鼓励游客提交需求、预约活动、评价服务,与不同国籍、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年龄段合作定制个性化路线,不断优化服务方案,提高游客满意度。
加大软性资产投入,创造新内容新亮点吸引新流量。一是融入当地独特文化,创造新内容,开发新产品。围绕国际冰雪旅游之城IP,将哈尔滨独有的东北民俗文化、中俄交融历史文化、冰雪运动文化、都市时尚文化等,融入动画、游戏等内容型产品,突出哈尔滨的异质性。二是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制造新话题,引入新流量。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联合国际知名IP开展互动营销,邀请网络红人等进行体验式营销,制造热门话题,吸引粉丝关注。三是创新举办“冰雪+ ”活动,制造新亮点,吸引新游客。与冰雪项目国际组织、科研组织等合作,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体育赛事、冰雪艺术节、冰雪雕塑节、雪地音乐会、冰雪文化论坛等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文化IP。
提升游客互动体验,加大对复游游客的优惠力度。一是提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互动体验。更新冰雪旅游产品,尤其注重在游览过程中设置互动体验环节,如AR/VR冰雪体验、冰雕DIY工坊、冰车游街等,增强游客新鲜感、参与感和沉浸感,与文旅IP实现价值共创。二是推出对复游、复购游客的优惠政策。建立游客会员体系,设计游客积分制度,累积游览次数、消费额度可兑换奖励、提升等级,提供复游折扣、免费升级服务等优惠政策,激励游客多次到访。三是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持续跟踪、关注游客意见,不断根据游客反馈提升服务质量,为复游游客提供专享服务,通过举办冰雪节庆特别晚宴、预留VIP
— 24 — ★ VX:dadawk01
观演席位等,提升复游游客的尊享感。
加强国际宣传推广,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与水平。一是构建全球营销网络体系,加强国际宣传推广。积极参加国际旅游展、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交流,展示哈尔滨的特色魅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二是建立适用于国内外游客的冰雪旅游服务体系。申请获得涵盖票务预订、景区导览、酒店住宿、餐饮娱乐等一站式国际服务标准认证,为外籍游客提供便利,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模式,改进服务品质。三是提升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国际化素养。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针对性地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外籍游客服务技巧,提高从业人员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利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推广冰雪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吸引国际游客。
开发四季旅游产品,建设虚拟或室内冰雪世界。一是开发“四季旅游”产品,挖掘特色避暑、康养资源。举办避暑音乐节、露营节等主题活动,开发户外运动、亲子乐园等项目,打造夏日休闲胜地,弥补旅游空白期。二是借助信息化、数智化手段,构建虚拟冰雪世界。在数字平台构建三维立体的虚拟冰雪世界,通过高清建模技术和实时渲染引擎,为游客提供虚拟冰雪景观、冰雪嘉年华、冰雪艺术展等,开发手机APP或小程序,让用户体验冰雪运动等趣味游戏,拉近游客与冰雪旅游的心理距离。三是投资建设室内冰雪世界。采用现代制冷技术和恒温恒湿技术,开发全年可玩的冰雪娱乐项目,克服自然条件对冰雪旅游的季节性制约。
★ VX:dadawk01 — 25 —
持续转型与创新寻求高质量发展 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2023年年报分析
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共有12家,在内地和香港公开上市的银行(以下简称“上市股份行”)有10家(渤海银行仅在香港上市),随着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华夏银行都在4月30日正式发布2023年年报,所有上市股份行都发布了年报。2023年对于中国银行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艰难的一年。上市股份行也不例外,这群率先具有机制优势、最早适应银行业竞争的银行,在2023年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保持了发展韧性推进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取得新进展。
规模稳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规模稳中有增。2023年,10家上市股份行资产总规模68.41万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4.70万亿元,增幅达7.37%,略高于12家股份制银行6.65%的平均增速。但各上市股份行的资产增速参差不齐,浙商银行的增速接近20%,浦发银行的增速不足4%,其余各行的资产增速保持在4%
到10%的区间内(见图1)。招商银行的资产自2022年超过10万亿元后再次突破11万亿元,兴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也正朝着10万亿元规模目标迸发。总体上,10家股份行的资产规模增长以“稳”为主基调。
贷款增速有所放缓。由于实体经济恢复还面临多重压力,各上市股份行贷
款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速放缓,有6家银行增速在6%以下,甚至有银行出现了负增
长。 2023年, 10家上市股份行贷款余额达到39.02万亿元, 相比2022年增加了2.01
万亿元,增长5.44个百分点(见图2)。上市股份行间贷款增速差异显著,规模
较小的浙商银行保持了在贷款市场的活跃程度,贷款余额增速超过12%,但另一
家规模较小的渤海银行的贷款余额略有下降,这与个人贷款的持续下降有关。
2023年,渤海银行个人贷款只有2727亿元,比2022年减少了638亿元,而其公司
贷款和票据贴现则保持增长。同时,在房地产业下行压力下,很多银行在贷款
结构中持续进行调整,普遍降低了房地产贷款的规模与占比,虽然兴业银行大
幅增加了房地产贷款,但其在贷款中的占比仍维持在9%以下的较低水平(见图
3)。
存款增速明显回落。上市股份行存款增速均为正,但相比2022年的增速有较明显的回落。2023年上市股份行的存款规模达40.28万亿元,较2022年增长
— 26 — ★ VX:dadawk01
2.36万亿元, 增幅为6.21%, 但此增幅相比2022年下降了4.36个百分点 (见图4) 。在存款结构上,上市股份行进行了进一步调整,通过产品与营销创新来吸引更多个人存款,10家银行的个人存款都有所增加,全部个人存款总额增长了14%,如果按10家银行的增速进行简单平均,其增速为15.7%,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兴业银行,增幅达24.9%,个人存款基础最好的招商银行仍保持着12.6%的增速,实为不易。个人存款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存款结构的优化,即个人存款占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图5)。虽然利率自2022年以来持续走低,特别是在2023年6月、9月和12月分别出现了3次大规模存款利率下调,但由于股市低迷、房地产市场发生趋势性改变等因素,存款反而出现了回流情况。与此同时,存款呈现出定期化趋势,即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而定期存款占比上升的现象在多家上市股份行的年报中都有所体现。整体而言,出于对负债成本管控的考虑,上市股份行加强了对高息存款的管理,并同步加大了对非存款负债的吸收力度,导致银行负债有所增长。
一、净息差下降,盈利能力承压
盈利能力下降。上市股份行普遍出现了净利润下降的情况,甚至有三家银行的净利润下降明显。在利差缩小和贷款增长放缓,以及各种减费使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也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银行利润普遍承压,增速相比2022年明显下降。2023年,10家上市股份行的净利润总额为5008.80亿元,相比2022年下降了176.97亿元,同比下降3.41个百分点,2022年的净利润增速为10.71%。同时,各股份行的净利润也呈现较明显的分化趋势,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均高于5%,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净利润跌幅超过了10个百分点(见图6)。净利润增速回落主要受到利息收入增速放缓的影响,部分银行也受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减少的影响,如兴业银行。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规模同比增速达7.37%的前提下,净利润的下降会导致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大幅下降。
其他收入占比扩大。在收入结构方面,总体上利息净收入占比有所收缩,其他收入占比有所扩大。从绝对值上看,仅有兴业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有所上升,其余上市股份行的利息净收入均有所减少,8家上市股份行的利息净收入共减少373.47亿元,这是与银行净息差的下行密切相关的。此外,这8家上市股份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256.49亿元,较2022年减少了353.45亿元,体现出股份行服务实体经济、响应国家减费让利政策的担当(见图7)。整
★ VX:dadawk01 — 27 —
体上,非息收入贡献提升,保持了较强韧性。除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非息收
入有小幅缩减外,其余上市股份行的非息收入均有所扩大。
净息差持续下降。受贷款利率下行和存款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加上银行持续实行让利政策, 上市股份行的净息差进一步收窄, 2023年的平均值为1.82%,与2022年相比下降了0.24个百分点(见图8)。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及浙商银行的净息差仍然在2%以上,虽然与前些年相比已经下降不少(2019年这三家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2.62、2.59和2.34)。净息差的下降是银行业近几年的整体趋势,随着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逐步降低,市场供求关系剧烈变化,金融市场利率及银行信贷利率均处于下行趋势,加上负债端受存款定期化倾向加重的影响,银行负债端利率的下降速度慢于资产端,导致银行息差持续收窄。
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由于利润增速下降而资产则保持增长,上市股份行加权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也呈现整体下降趋势。2023年,10家上市股份行的总资产收益率都比上年下降,均值为0.68%,同2022年相比下降了0.08个百分点(见图
9)。资产收益率的下降主要受结构和价格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收益率较高的
贷款占比下降;另一方面,存量按揭贷款降息导致新增贷款利率下降。
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上市股份行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行的下降幅度差异较大。2023年,10家上市股份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06%,相比2022年缩减了1.19个百分点。除中信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与2022年持平或略有增长外,其余上市股份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明显下滑,尤其是兴业银行与浦发银行,其净资产收益率跌幅超过2.5个百分点(见图10)。
二、经营环境复杂,风险仍然可控
不良率与逾期率仍然较低。面对经济恢复承压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挑战巨大的严峻形势,2023年上市股份行持续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从资产质量来看,上市股份行不良贷款率均未超过2%,其中招商银行在1%以下,相比上年度,不良贷款率波动不大,且普遍下降,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更为明显(见图11)。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银行能够将不良率压降到当前水平已属不易,显示出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整体来看,上市股份行不良贷款的风险可控。从行业来看,房地产业成为主要的风险源,有8家银行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高于2%,其中有5家高于4%,有7家银行2023年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与2022年相比有明显的提升(见图12)。从逾期贷款率来看,上市股份行的逾期贷款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7家
— 28 — ★ VX:dadawk01
银行未超过2%。从变化情况来看,上市股份行整体逾期贷款率呈下降趋势,除渤海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招商、兴业、浙商3家银行逾期贷款率的下降幅度较大(见图13)。
风险抵补能力仍然较强。从拨备覆盖率来看,招商银行超过400%,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均在200%以上,仅民生银行在150%以下。与2022年相比普遍变化不大,保持相对平稳(见图14)。拨备是商业银行吸收预期风险的跨周期储备,体现了商业银行对未来信用成本的预期,2020年起,商业银行对疫情影响过于悲观预期造成了较高的拨备提取比例,随着经济逐步复苏,部分上市股份行正在收缩前期计提过高的拨备水平。拨备覆盖水平相对较低的民生、渤海、浦发3家银行则选择了更保守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拨备覆盖率。总体来说,上市股份行的拨备覆盖率较高,表明它们具备较强的风险应对能力。但从贷款拨备率来看,10家上市股份行中,有3家银行贷款拨备率低于2.5%的早期监管要求,而根据监管部门2018年《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的监管要求,所有银行都符合相关标准(见图15)。
三、多渠道补充资本,资本实力保持强劲
从各行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23年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高,超过了15%,即使是资本充足率最低的渤海银行也达到了11.58%(见图16)。上市股份行资本充足率较为稳定,表明它们具备较强的抵御风险吸收损失的能力。资本充足率保持较高水平,与多种资本补充工具的应用有关。招商银行在2023年新发了300亿元永续债,中信银行于2023年12月发行了2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中国光大银行于2023年4月先后发行了100亿元和5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浙商银行于2023年5月和11月分别发行了200亿元和1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用于补充二级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业务稳健发展。为了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浙商银行分别于2023年6月和7月完成A和H配股发行,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分别约为97.22亿元人民币及
30.12亿港元。有些银行似乎没有这么幸运,配股计划不得不推迟。2023年,兴业银行可转债的转股额为94万元,光大银行为169亿元,中信银行为2.06亿元。虽然上市股份行在2023年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资本补充工具市场整体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市场总规模的年增加额在1.2万亿元左右。预计未来银行二级资本补充范围有望扩大,平均资本充足率将稳中有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对银行的资
★ VX:dadawk01 — 29 —
本充足率产生影响。让人欣慰的是,内地与香港股市已经回暖,这必将给上市股份行更多的融资空间,不仅有助于银行的配股增发等再融资计划,而且有助于提升可转债的转股率。
根据年报数据,上市股份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也有所增长。其中,招商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最高,超过了其他银行,达到了15%以上,其他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也多在10%以上,只有浙商银行的这一指标为9.52%(见图17)。招商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增长得益于2023年11月发行的300亿元永续债。从增长情况来看,2023年上市股份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有所增长。从近5年情况来看,上市股份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波动较小,整体较稳定。
总体来看,核心一级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最低的银行也达到8.17%,招商银行达到13.73%,其他银行都在8.22%—9.76%之间。与2022年相比,2023上市股份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稍微有所提高,表明它们的最高层级核心资本充裕程度在提高(见图18)。但从近5年来看,它们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缓步下降。
四、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普惠金融受重视。近年来,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长较快。上市股份行也是一样,2023年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所有上市股份行的普惠型小微信贷余额的总额已突破4.73万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
12.28%;从贷款结构来看,普惠型小微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由2022年的
11.34%提升至12.28%。 从贷款余额规模来看, 截至2023年末, 招商银行以8042.79亿元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拔得头筹,然后依次是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以6122.69亿元和5849.72亿元的规模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从贷款增速来看,光大银行同比增速最快,达到24.18%,但该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规模位列中游,高增速或有基数较低的因素影响。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的贷款余额增速也较快,分别为23.95%和22.22%,因此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招商银行作为2022年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最大的上市股份行在2023年仍然保持了
18.56%的增速,实为不易。从普惠贷款户数来看,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在2023年突破100万户,分别达到103.22万户和100.45万户,稳居前两位。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则分别以51.33万户和42.97万户的普惠贷款户数位列第三和第四(见图19)。
发力绿色金融。随着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的出台,银行已经将发展绿色金
— 30 — ★ VX:dadawk01
融列入战略重点。绿色金融在2023年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重点战略业务,2023年底,10家上市股份行绿色信贷余额合计已突破3.46 万亿元, 较2022年同比增长30%;从贷款结构来看,绿色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由2022年的7.20%
提升至8.87%。从银行的单个规模来看,兴业银行仍是绿色信贷的领跑者,信贷
余额已达8090亿元,达到27%的增速,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
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均超过3000亿元,且同比增量均超过或接近1000亿元。除了
华夏银行只有9%的增速和渤海银行接近15%的增速外,其他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
的同比增速均超过20%,其中光大银行的增速超过了57%。绿色信贷业务在2023
年继续保持较快发展(见图20)。从绿色信贷的占比来看,2023年,兴业银行
与浙商银行的绿色贷款比重均超过10%,绿色型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23年兴业
银行落地多笔首单、 首创绿色金融创新产品, 包括CCER市场重启后全国首批CCER
项目开发挂钩贷款等;浙商银行则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专业经营及考核激励等,
推广碳易贷、光伏贷等产品服务,引导资源流入清洁能源和环境友好型行业等
相关领域。与此同时,各上市股份行的绿色信贷在总贷款业务的占比均有一定
程度的提升。可以说,每家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见图
21)。
服务制造业和科创企业。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制造业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之一。从监管要求来看,金融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仍是政策的主要发力方向。2023年年末,10家上市股份行的制造业贷款总规模超过4.05万亿元,所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也由2022年的9.23%提升至
10.38%。具体从各家银行的信贷投放看,制造业贷款的增长在2023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速。2023年兴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7282.57亿元,同比增长24.43%;招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5770.26亿元,同比增长23.9%;浦发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5726.95亿元,同比增长21.27%;中信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5000.02亿元,同比增长19.19%。从制造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来看,光大银行最高,达19.62%(见图22)。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正在成为不少银行的转型方向。从2023年四季度的信贷投向报告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达到2.45万亿元,同比增速快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11.3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2万家,获贷率达到46.8%。但科技信贷的存量规模仍然较低,截至2023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仅为1.03%。上市股份行的年报中,有六家披露了科创金融的情况,其
★ VX:dadawk01 — 31 —
中浦发银行是这方面的领头银行,2023年底科技贷款余额已经达5000亿元,浦发硅谷银行在科技金融上积极探索。兴业银行科创客户贷款余额4532.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88%,“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均位列同类型银行前列。招商银行服务的科技企业客户超13万户、“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覆盖率达60%、近三年IPO科技企业的服务覆盖率达88.4%、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企业服务覆盖率分别为93.6%和78.1%,科技企业一般性贷款余额突破4200亿元。中信银行科创金融贷款余额为4156.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50%;服务“专精特新”企业27144户(见图23)。
五、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业务与管理“双提升”
数字化转型是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重要战略。股份制银行特别是上市股份行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进行产品创新和管理提升,积累了不少经验。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又将“数字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上市股份行根据各自的特点,继续寻求数字化转型之路。
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有多个层面的要求。首先是对技术架构层面,直观上需要银行有足够规模的科技投入,打好稳健的底层基础;其次是数据资产层面,需要银行从业务出发,维护富有价值且易于分析的数据资产;最后是数据应用层面,需要银行充分发挥数据潜能,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等。此外,由于银行自身的特殊性质,在数字化转型中也必须对于安全问题给予格外的重视。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需要业务、技术、数据融合一体化的复杂任务。从2023年年报来看,多家上市股份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前期科技投入较多的银行已经在数据应用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投入较少的银行也正在努力完善自身的底层技术架构。从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人员占比两个指标可以看出,上市股份行的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
从科技投入来看。根据披露相关信息的9家上市股份行的数据,2023年大部分上市股份行的科技投入水平在50亿—70亿元之间,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两家科技投入超过百亿元,绝大部分银行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4%左右,渤海银行科技投入的占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