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保山日报/2024 年/4 月/4 日/第 004 版专页
腾冲市荷花镇省级善治乡村建设试点成效明显
乡村振兴众参与 善治善为谱新篇
腾冲市人民政府 保山市财政局
荷花镇位于腾冲的西南部,是传统鱼米、特色玉雕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古韵长存之地、康养休闲之地和创新发展之地。2022 年,在云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腾冲市在荷花镇实施省级“ 善治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以项目为载体 厚植发展潜力
保山市委、市政府和腾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方联动、因地制宜选取荷花作为试点,打造“ 一区、两点” 的试点布局,“ 一区” 即荷花镇省级善治乡村建设试点区,“ 两点”为民团农文旅融合示范点、羡多民族联合创业示范点。项目包含 8 个类别 14 个子项目,总投资4727 万元,其中省级善治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补助资金 2727 万元。荷花镇不负重托、善作善为,至目前已完成投资 3847 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更加多元、群众增收渠道拓宽,铺陈出一幅基层治理“ 众” 参与、全面推进乡村兴的幸福图景。
立足现有资源、盘活闲置资产,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 硬” 实力,提高群众幸福感,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精耕阵地建设“ 样板田”,服务群众质量显著提升。高质量改造提升试点社区X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和妇女之家等 14 个阵地,高效率开设“ 双语” 服务窗口,切实提升基层服务水平,使“ 小阵地” 发挥“ 大作用”,大大提高了为民办事的效率。写好以文促旅“ 融合文”,乡村旅游名片逐步擦亮。高标准建设民团村史馆、羡多传习馆和坝派展示馆,精心打造坝派景区,由 3A 向 4A 提升,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做精做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激活平安建设“ 小细胞”,社会治理效能日益凸显。深入探索“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新模式”,高水平打造 2 个“ 多中心合一” 综合体、安装监控探头 400 个,整合联网到智能视频云平台,实现一体化监管,实现数字平台“ 一网统管”,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绘就清廉村居“ 新图景”,清风荷韵品牌持续打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同志到坝派自然村调研指示精神,依托坝派的“ 水、莲、石”,融“ 廉” 于景,创新性打造坝派“ 清廉村居” 示范点,全力打通清廉乡村“ 最后一公里”。
以产业为纽带 力促共同富裕
坚持产业“ 规模化、特色化、效益化” 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 村企合作+联农带农” 富民模式,健全完善农户“ 绑定” 合作社、合作社“ 绑定” 龙头企业的“ 双绑” 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集体经济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走出“ 村企共赢、群众共富” 的新路子,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X支部” 带动,形成规模化。由村集体领办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社会资本,建立“ X支部+社会资本+合作社+农户”“ X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 等模式,用活“ 服务+体验+产品” 的田园生活方式,切实走好流转、开发、种(养)殖、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发展路,推动稻花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累计实现稻花鱼“ 玩、购、游” 收入 200 余万元,惠及群众 5700 余人,促进区域“ 鱼稻共生” 产业规模化发展。与腾冲阳淦鲟鱼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扩大养殖规模,发展鲟鱼产业,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35 万元,让基层组织有钱办集体事,反哺乡村善治工作的开展。“ 合伙人” 驱动,形成特色化。启动“ 乡村振兴合伙人” 招募项目,以“ 村村有企业、人人有活干、村民有增收” 为目标,通过联营和租赁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持续加强
第 1 页 共 3 页
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民团社区建设大米加工厂,流转坝派出水洞经营使用权及周边土地、房屋,促进坝派乡村旅游全面发展,目前,已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12 万元。羡多社区积极发展柠檬与荷兰豆结合的立体种植产业,流转 90 余亩土地规模化种植荷兰豆,带动 100 余户农户增收 100 余万元,利用房前屋后及公共用地种植柠檬树 3000 余棵,与保山云柠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销售协议,预计带动农户增收 150 万元。“ 新产业” 拉动,形成效益化。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农旅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多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吸引了腾冲市金子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荷花,通过“ 龙头企业+X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 模式,打造拇指玉米产销流通一体的全产业链,每年将带动近 200 户农户种植增收 5000 余万元,提供岗位 1200 余个,实现务工收入 60余万元。积极推进“ 周末经济”“ 节会经济”,全面拓展休闲观光、田园采摘、农家美食、乡村民宿等乡村休闲新业态,有效带动荷花当地群众新增农家乐 17 家、民宿 2 家,提供就业岗位 180个,直接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250 余万元,间接带动群众增收 300 余万元,使农业产业发展路径更宽广,农民增收致富更有效,以“ 小产业” 带动“ 大民生”,让当地群众过上了“ 甜” 日子,实现共同富裕,形成了纳零为整的“ 合作共赢” 模式,绘就乡村善治新蓝图。
以文化为引领 提升精神文明
依托文化惠民、 选树先进典型和积分兑换等方式, 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塑造文明乡风的同时,构建起“ 组组行动、户户参与、人人有责” 的农村治理新格局。文化惠民,奏响民族团结“ 交响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充分发挥 2 个社区傣族同胞集中连片、傣族文化深厚、非遗项目多等独特优势,常态化开展傣族传统民俗传承、舞蹈教学、农民画传承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60 余场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素养,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