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日报/2025 年/7 月/9 日/第 009 版理论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
高培勇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财政工作,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对此作出深刻论述。比如,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 “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指出:“ 从治本的角度看,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完善地方税体系”;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财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将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这项系统工程落实、落细,首先应围绕具有前置意义的基础性、方向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作出系统谋划。
根本之道:坚持“ 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财政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关于中国财政运行规律的科学,既有各国财政知识体系的一般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涉及多方面内容。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条,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构成了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的“ 魂脉” 和“ 根脉”。一方面,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才能在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历史特点,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才能全面科学反映中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才能把中国财政经验提升为中国财政理论。另一方面,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着眼于“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源头活水,把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财政思想精华贯通起来,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才能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才能从中国大地上 “ 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才能筑牢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的深层文化根基。新发展理念阐明了我们X关于发展的ZZ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各方面和诸环节,是新时代坚持以“ 两个结合” 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的根本要求。
基本来源:对中国财政成功实践的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 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研究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财政,是奔着解决中国财政的问题去的,对于中国财政实践的总结是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的基本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
期稳定两大奇迹,是因为我们走对了路、做对了事情。其中,就包括在财政领域做对了事情。这
第 1 页 共 4 页
些做对了的事情,是难以从国外财政学教科书中找到的,也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照
抄照搬,而只能从中国的财政实践中来。
这意味着,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不是“ 平地起高楼”,当代中国财政的成功实践为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加强对中国特色财政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在财政领域“ 把中国实践总结好”“ 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让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在实践层面关注的实际问题相契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是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必须体现的显著特征。
这也意味着,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立足中国财政实际,解决中国财政问题。只有更加密切贴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将中国财政的事情讲清楚、说明白,才能找到服务“ 国之大者” 的学术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