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嘉兴日报/2025 年/6 月/26 日/第 003 版嘉一度
1.51:1 的城乡居民收入比背后——
嘉兴财政“ 组合拳” 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
记者 吴晓慧 通讯员 徐昭 郑诗雨 徐志玉
话题热 1°
左边都市高楼林立、霓虹流转,右边乡村绿树掩映、农田舒展。当楼宇与绿野自然衔接,一
幅城乡融合的画卷徐徐展开。,会员享受50万+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2024 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2249 元, 绝对值连续 21 年保持全省首位,增长 5.2%;城乡居民收入比 1.51:1,连续 6 年保持全省差距最小。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嘉兴各级财政的有力支持。
财政资金如汩汩清泉,流淌在城乡之间。近年来,嘉兴通过构建日趋完善的财政支持体系,不仅打通了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 毛细血管”,实现医疗等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更精准滴灌产业发展沃土,催生出农旅融合等新业态⋯ ⋯ 正是这一揽子财政“ 组合拳”,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让“ 城乡融合看嘉兴” 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连日来,记者实地走访,一个个鲜活的发展故事跃然眼前——
采访多 1°
11 村抱团蹚出共富路
5 月 23 日一早, 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的浙北共富粮仓全产业链项目现场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一辆辆运输车排着队将金灿灿的小麦卸入下料坑,经升降机输送、除杂清理等步骤后,小麦
涌入烘干机。不多时,20 台烘干机同时作业,发出阵阵轰鸣。“ 老冯,最近小麦烘干工作进行得咋样了?”
“ 现在每天一批次能烘干约 460 吨小麦呢!”
机器的轰鸣中,徐家埭村X委书记刘建群带着嘉兴市财政局驻村干部袁骁一路小跑着进入烘
干车间,关切询问企业生产情况。目前,共富粮仓项目由平湖市香徕米业有限公司承包运营。
追根溯源,这个热火朝天的项目,与浙江省 2023 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试点乡村项目密不可分。
当时,凭借“ 中国棒球第一村” 声名远扬的徐家埭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发展壮大。但是,一个村的富裕只是火苗,要周边乡村都“ 响当当”,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转机也随之出现。平湖市财政局成功申报试点乡村项目——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等 11 村联建兴农共富联合体项目,2000 万元省补奖金、3620 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如源头活水注入,更撬动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 1 亿余元。他们说干就干,以徐家埭村为核心村,携手陈匠村、共和村等 10 个辐射村,组建 5 个共富体子项目,探索村集体“ 抱团发展” 创新模式。
项目之一便是共富粮仓项目。当时林埭镇的特色农业产业是水稻种植,烘干仓储加工是镇粮
食产业链上的一块短板。 “ 财政资金的支持是我们发展的契机,预计我们几个村今年分红收益超
160 万元。” 刘建群说,在财政配套的基础上,村集体投入 650 万元建设项目,为各村集体经济带来保底 10%的固定分红,实现“ 租金+分红” 双渠道增收,让“ 钱袋子” 鼓得实实在在。
财政资金不仅激活了村集体,也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依托共富项目全自动化设备,今年香徕
米业预计烘干小麦 1 万吨,营业收入 2000 万元。企业负责人冯利忠感慨地说:“ 现在既有政策性
第 1 页 共 4 页

收购,又有农业保险补贴,一系列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让我们‘ 看天吃饭’ 的种植户吃下了‘ 定心丸’ 。” 例如,今年政府的政策性收购,依据县级、省级订单的不同,小麦享受 0.4 元/公斤、0.6元/公斤的补贴,为产业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乡村发展“ 响当当”,村民生活也要“ 热腾腾”。在共富粮仓项目 5 公里之外的保通共富码头项目,今年 4 月完成改造验收,不久之后,它将交由第三方公司运营,每年预计创造 100 余万元租赁性收入。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创新采用“ 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 形式,每户低收入家庭可通过持股 3000 至 5000 元,确保每年 8%的保底收入,真正实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