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人民政协报/2025 年/3 月/14 日/第 010 版民生· 权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杨洋:
无声之问,以爱作答
本报记者 郭帅 王亦凡
“ 我小学一直在普通学校读书,因为跟不上课程进度,妈妈给我转到了现在的学校读初中。 ” 2024 年一个夏日的午后,在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杨洋和一位正在读初一的听障男孩相“ 谈” 甚欢。
“ 是不是因为听不见,我就比其他同学笨一些?” 男孩打手语提出的无声之问像一根刺扎在心间,杨洋每每想到便会隐隐作痛。
4 岁失聪后,杨洋一直是融合教育的受益者,在她的每个求学阶段,都经历了从“ 不收” 到“ 试
读” 的过程。这样的经历,让杨洋对有着相似困境的孩子感同身受。
“ 中国聋人协会曾做过相关的统计,像这样从普通学校转到特教学校的回流生不在少数。 因为特殊教育学校课本和课堂进度跟普通学校不一样,一旦回流,很难再回到普通学校就读。” 杨洋认为, “ 能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证明孩子具备这样的基础。之所以回流,一方面可能有孩子个人的原因,另一方面,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的归属感、参与感等还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