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青海日报/2025 年/5 月/29 日/第 002 版省内要闻
雪域高原绽放大爱之花
——青海省四个集体荣获“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称号纪实
本报记者 丁玉梅
在青藏高原的苍茫大地上,一曲新时代的扶残助残赞歌正在嘹亮唱响。5 月 16 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传来喜讯: 青海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 青海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海南藏族自治州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康复服务中心)、德令哈市残联荣膺“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称号。这四个扎根高原的集体,他们以“ 一个都不能少” 的信念,织密社会保障网,拓宽融合发展路,用行动书写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温暖答卷。
就业赋能:铺就自强人生路
在国家级残疾人“ 美丽工坊” 内,轮椅姑娘阿芳正将金丝缠绕成吉祥纹样。以前,婚姻变故曾让她深陷绝望,直到在青海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的帮扶下,通过掐丝画培训成为一名直播助播,她的作品远赴巴黎残奥会参展。【更多写作资料+微信: 】
在青海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的持续推进下,这样的国家级残疾人“ 美丽工坊” 已有 5 家。这些工坊创新采用“ 原料包上门+远程指导+成品回购” 的服务模式,带动众多残疾农村妇女实现“ 炕头就业”,人均月增收达 1800 元。工坊以“ 美” 为桥梁,为乡村振兴中的残疾人就业创业铺就了一条温暖的赋能之路。
2016 年,青海首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青海憨洗儿洗车中心建成。这里的“ 嘻憨儿” 是智力残疾人的别称,曾经他们被认为是终身需要照顾的人,如今在标准化工作流程中分工协作:擦拭车身、清洁内饰、检查胎压⋯⋯
从递工具时颤抖的手, 到能独立完成整套洗车流程; 从被当作 “ 家庭负担”, 到成为月均增收 2000元的“ 汽车清洁师”,这份认知的蜕变,在青海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的探索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维度,当传统就业模式与现代数字浪潮相遇,更多可能正从云端照进现实。
“ 十四五” 期间,青海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以创新思维架起“ 数字彩虹”。4620 名残疾人获得精准就业服务,1826 人次在招聘会中找到人生新起点,9810 名残疾人通过网络平台触摸到职业希望;
55 场专场招聘会、1698 个岗位、3874 名参与者,让“ 春风行动” 吹进广大残疾人家庭,这些数字勾勒出一幅“ 云端就业图”。
政策护航:织就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