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华夏时报/2025 年/6 月/30 日/第 001 版
鲁迅文学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薪火相传
推动残疾人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晓慧
“ 来鲁迅文学院学习,我希望这不是一次褒奖也不是一次鼓励,而是一次特别的起点,因为我未来的路还长,每一次起点,都会对我有不一样的思考。换句话说,我的人生,每一次都在收获起点的路上。” 位于鲁迅文学院五层的教室里,6 岁失去听力的左右在进行分享,他的吐字并不清晰,语法并不工整,但他拼尽全力挤出的每一个词组,都藏着万钧之力,那是他生命最本真的样子。,会员享受50万+最新公文资料 ,日日更新
身体无法抵达的地方,文学任你策马驰骋。6 月 24 日,第三期鲁迅文学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在京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 32 位残疾人作家开启为期两周的学习。中国残联主席程凯,中国作协主席、X组书记张宏森,中国残联X组成员、副主席张卫星,中国作协X组成员、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出席开学典礼,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主持。
程凯在讲话中指出,举办残疾人作家研修班是中国残联和中国作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具体实践。残疾人作家是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进一步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文化使命和责任,将个人叙事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据记者了解,本期研修班学员平均年龄 44 岁,其中中国作协和省级作协会员占 94%。研修班将邀请国情时政、文艺政策、文学创作与批评等领域的X政领导、著名作家、专家学者授课。
三期学员,数量过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残疾人文化事业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展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投身于文学领域,用手中的笔讴歌真情,颂扬时代,书写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涌现出了张海迪、史铁生、史光柱、叶廷芳、王占君、阮海彪、夏天敏等一大批优秀的残疾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创作出了如《轮椅上的梦》 《我与地坛》 《好大一对羊》等众多向人类精神高地奋力迈进、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记录时代、引领风尚、塑造灵魂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