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但凡品行官德高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但凡品行官德高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领导干部抓的一般都是大事,容易忽视小事,所以很有必要给予提醒,但身为机关干部,我感到也不能忽视小事。古人言,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忽细事者祸必盈,轻,乱者亡必聚。希望广大同仁们读了这一篇,能引起对“从小处入手修养品行官德”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践行之,恒久之。据说,一公斤芝麻大约有90000粒左右,一粒芝麻的直径只有一毫米上下。因此,人们常把一些小事比作“芝麻大的一点事”。这话如果用于要求人们不要事无巨细,因小失大,无疑有道理,但如果认为凡是小事都无所谓,就有些偏颇了.古往今来,从小事中观察考核人品的事例举不胜举。《世说新语》载: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锄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照旧锄地,跟锄去瓦片石头一样,而华歆却把金子拣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我的朋友。”管宁从日常两件小事上看出华歆是个贪慕富贵的人,所以不屑与其为伍,遂割席绝交。再比如,一位制药厂厂长与外商谈成一笔生意,外商对这个厂的生产环境十分赞赏,正拟大把投资。却不料厂长在陪外商参观厂容时,忽觉喉咙发痒,“啪”,一口浓痰吐在地上。那外商见状,认为此厂长如此缺乏个人修养,想必带不出高水平的工人,生产不出优质产品,乃拂袖而去。这个厂也因此失去一大笔投资。可见,一些士人在平素交往中,是很重视从细微之处来观察对方人品的。其实,小事不小,往往从小事上才更能反映人的修养程度、教育水平、个人素质;往大处说,能反映民族的素质。有朋友自俄罗斯来,聊起人家的国民素质,很是慨叹。俄罗斯民族素有“读书的民族”之称,时至今日,在很多小节问题上仍能显示出不俗的修养程度。譬如,莫斯科市的地铁十分发达,80以上的市民在“地下”活动,地铁里也是人山人海,但从未看到乱挤乱抢现象;车厢里安安静静,没有高声喧哗,更少见争斗吵骂,很多人利用乘车时间在看书。也有人主张,看一个人的人品,主要应从关键时刻看“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在人的一生中,这种关键时刻,并不是很多,更不是到处都有。所以,仅从关键时刻看人品,势必受到不小的局限。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还须从平时的表现去观察。实践证明,从人的平时表现,从人的生活的细微之处,亦可看出人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源于本心的细微流露,更易透出真人品来。《古今谈概》载:司马昭问归降的蜀后主刘禅还想不想蜀国。刘禅回答:“这里很快乐,我不想蜀国。”郤正私下教给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这样问你,你应该哭着回答说:“父亲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思念。”待了一会儿,果然司马昭又这样问刘禅。刘禅便按着郤正教给的言语回答了,因为哭不出来,所以只是紧闭着眼睛以示悲伤。司马昭问,怎么这么像郤正的话呢?刘禅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确实正像您所说的。”当时,司马昭对来归降的后主刘禅尚不十分了解,但通过饮宴间刘禅乐而忘蜀、“闭眼”“吃惊地睁大眼睛”等可笑的表现,便认定刘禅是个十足的庸人。你看,司马昭正是通过对刘禅细枝末节的观察,看出了刘禅的人品。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现实生活中,也有善于通过细枝末节和小事来看人品的。有一位厂长兼X委书记,治厂有方,功高德韶。一次,老厂长奉命要到省委X校学习半年。走之前,根据上级的意见,老厂长须选定一位代厂长。老厂长手下有两个副手,都年富力强,都挺能干,都能胜任一把手。但是,到底让谁干更好呢?老厂长犹豫不决.忽然,他灵机一动,来了主意。当天晚上,他利用休息时间分别与两个副手下了几盘棋。一位副手本来棋艺高于老厂长,但他故意输棋;另一位副手的棋艺与老厂长不相上下,但他尽其所能,毫不让步。老厂长从两人的棋品上看出他们人品的高下,于是,他把后者选定为代厂长。老厂长认为,选用一个正直的人会对事业更有利.在一次领导干部座谈会上,国务院前总理朱基同志见一些人在吸高档香烟,就严肃地问:“靠你们的工资,那么高档次的烟,能吸得起吗?”吸烟者面面相觑,表情尴尬。孔繁森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曾两次应邀到X校讲课。校方知道他吸烟,便准备了红塔山香烟招待。课讲完了,香烟却一支没动。第二次讲课,校方又拿出红塔山香烟,孔繁森仍是一支不动。人们知道后,纷纷称赞孔繁森做得好。见微可以知著,一个公仆是否清廉,从他平日吸什么烟、喝什么酒、坐什么车、穿什么衣服这类细微之处,完全可以看出苗头。人们往往也正是从这些细枝末节来看我们的X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行小善能使人走向成功和伟大。法国银行大王恰科年轻时,先后52次到一家银行找董事长谋职,当他最后一次被拒绝丧魂落魄地从银行走出时,看见银行大门前的地面上有一根大头针,便弯腰把它拾了起来。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银行录用恰科的通知就来了。原来,就在他弯腰拾大头针的时候,被董事长看见了。董事长认为,如此精细小心有修养的人,还有什么大事干不成呢?从恰科的身上可以看到,在小事上认真的人将来必会有大的作为。在我们X的队伍中这样的榜样也是数不胜数。比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范匡夫等,都是乐为善小、严于细行的人,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事业不伟大,他们的道德不高尚。行小恶能使人走向堕落,自毁前程。宋朝吕元膺在做东都留守时,一次与一位掌管钱粮的下级弈棋。当吕元膺抽身去处理紧急公务时,这位钱粮官趁机偷换了一颗棋子,最后赢得了这盘棋。吕元膺当时对此虽有察觉,但并未吭声。过了一段时间,吕元膺借故把此人调离身边,并预言此人终将因贪污而获罪。后来果然被言中不少贪官在忏悔中说过类似这样的话,“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自己的思想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从对穿戴不太讲究,到羡慕并追求像私营老板那样穿戴名牌;由看不惯挥金如土,到自己也想那样做,琢磨如何想办法去赚钱......”事实一再告诉我们,事物一般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到“质”的演变过程,只有“量”的逐渐积累,才能引起“质”的变化。“小事”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腐蚀作用,把握好了可以积小善成大德,积小行成大功,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微恙成大疾,小问题深化成大问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丈之堤,以蜷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都是说的这个道理。辩证法告诉我们:“大”与“小”,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小”者“大”之基,“大”者“小”之趋。但实际上,真正“摆正”它们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机关干部来说,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应该仔细斟酌,认真对待。尤其是那些自以为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区区小事,何足挂齿”的事情,更要高度重视,倍加警惕。在机关有“大事不大,小事不小”的说法。意思是说,有些事,比如做方案计划,看起来很大,但因为没有进入X委的决策,所以不会对单位形成指令。而有些事,比如办公秩序、工作作风、环境卫生等,看起来很小,但因为联系着X委和机关的形象和威信,所以小又不小。对于每一个机关干部来说也是如此,提出的意见建议再大,如果进入不了X委领导的决策,也没有什么作用,而有些事情或行为,看起来很小,但却是自身道德修养的窗口,把握好了,能够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相反,必累及大德,葬送前程。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