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如何让领导信任你(三)
第三、真诚尊重领导 人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尊重领导的理由绝大多数人都懂得,但不一定都能够做得恰到好处。 什么是尊重?尊重是尊敬和敬重。但不是巴结讨好,逢迎献媚。尊重与媚上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把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大献殷勤、讨好领导等媚上行为误作是尊重领导。因为人是有人格的,不论职位高低,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你尊重领导,也要保持自尊,没有人格、没有自尊、自我作践的人生不叫人生。那么,如何才算是对领导的真正尊重呢? 要有领导意识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很现实却又很难把握的问题。 历史上有个叫崔浩的人,他是北魏名臣,才智过人,文武兼备,在北魏做官50多年,为北方的统一以及北魏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北魏入主中原后,非常重视汉族和知识分子。当时崔浩从全国各地选拔了50多名人才,而其中大部分是汉族知识分子。他要把这些人派往各地担任郡守时,却激怒了拓跋贵族。 当时监国的是太子拓跋晃,他也指出,这样做不合适,应该优先使用前面选拔的储备人才,刚选拔的这批人可先安排郎中之类的适当位置锻炼锻炼再说。 应该说,太子的建议很有道理。可是崔浩自恃功高盖世,固执己见,非要安排这批人不可。崔浩公然与太子叫板,太子的老子皇帝当然也不高兴,对崔浩有了成见,失去了以前的信任。后来,拓跋贵族终于借崔浩主持编纂《国史》辱没北魏先皇为由,告发了他。450年夏,威震南北的北魏权臣崔浩终于倒下了,落了个灭族而亡的悲惨结局。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无论你有多高的水平,资历多老,曾做出多少贡献,曾有过多少功劳、苦劳和疲劳,都不要混乱了角色,摆不正领导与被领导的位置。 在机关工作经常与领导打交道,甚至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同劳动,彼此非常熟悉。也许有人认为,熟悉了关系好处,生疏时关系难处。实际上恰恰相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生疏时处理起来比简单;熟悉了,倒是要特别讲究分寸和艺术。 为什么呢?首先,和领导熟悉了,思想上容易松懈麻痹,变得不谨慎起来,变得随便甚至“放肆”起来,话也多了,事也多了,一旦把握不住,许多问题和毛病就跟着来了。其次,领导对你信任了,使用的就多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足够的知识储备,就可能出现“江郎才尽”的窘境。再次,和领导熟悉了,接触的层次高了,面也宽了,了解的情况也多了,需要处理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了,搞不好就会纠缠其中难以脱身。处理这类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慎、谨慎、再谨慎,切不可忘乎所以、飘飘然。 这里所谓的有领导意识,就是不论你和领导的关系多么密切,领导就是领导,被领导就是被领导,这个意识要非常强。一般来说,单独相处,可以比较随便,在公开场合,要正正规规,即使领导和你开玩笑,你也要庄谐适度,礼貌又不伤气氛。越是和领导熟悉,越要体谅领导的难处,不要给领导出难题,也不要因自己的一些琐琐碎碎的私事去麻烦领导。领导交办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要认认真真,有板有眼地去完成,并且要有回音。此外不能打着领导的旗号为自己办私事,领导的事就是领导的事,自己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要分得很清楚。 跟随领导外出,这是机关干部经常碰到的事情,除了工作和业务上要考虑周密,进行充分准备外,对领导的日程安排、食宿保障等,都要想周全,要特别注意在各种礼仪场合维护领导应有的尊严和风度。和领导接触多了,知道的事情也就多了,封口一定要紧,不能把领导不宜公开的生活琐事、言论和关系到处去说,更不能在领导之间传话。 在这里着重讲讲如何与领导话语交流问题。部属如何与领导交谈,是一个经常遇到的且又非常敏感的问题。一方面,部属必须与领导交谈,另一方面,与领导谈话,不允许太随便,要求在谈话的范围、态度上有一定的分寸。谈话不投入、不积极,可能惹得领导不高兴;谈得太投入、太积极,与领导某些心理定势冲突起来,也会引起领导的反感。因此,在与领导谈话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谈话的ZZ性。你所讲的,不要涉及领导的人际关系、保密事务,不能与领导所要执行的政策、方针所冲突。 其次,要注意谈话的从属性。谈话时要时刻明白自己的身份,夸夸其谈,对领导指手画脚,就可能触怒领导。 再次,要注意谈话的事务性。正规的谈话只能扯公事,不要东拉西扯,不要把宴会厅里讲的东西也一股脑搬到办公室来。公务谈话不能扯得太远。 此外,还要正确对待谈话的被动性。部属与领导谈话,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你首先应该明确的。你的谈话可能引不起领导的兴趣,有时领导可能会中止谈话,或者另找话题,这也是极为自然的。为此,部属必须仔细考虑,精心计划,留有后路。在谈话中主体意识太强,总是要求领导围绕你的话题转,对领导的插话、中断话题、转移话题表现出明显不满,都是不合适的。 要有距离意识 距离产生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同人的命运一样,沉沉浮浮,起起落落,有道是亲近生狎昵,多么好的朋友关系,也应当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适当状态,否则便会失去尊重。 领导与被领导相处更是如此。一旦失去尊重,就要横生枝节了。春秋战国时宋闵公与大将南宫长万因嗜好相投,宋闵公就与他没了距离,他们经常在一起嬉戏玩耍,赛棋赌酒,口中嘈杂着讥讽嘲讪。但是酒能乱性,喝多了有些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次,君臣两人边喝边吵骂,全没了君臣的样子,南宫长万一时恼火起来,竟失手将宋闵公打死,为宋国制造了不小的动乱。南朝与元末,经常出现君臣们在朝堂或大庭广众之前袒体裸裎,无耻渲淫,不久都出现身死国亡的局面。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 下属与领导相处,要学习地球与太阳相处的智慧,始终保持恰当的距离。据科学家研究,如果地球离太阳再近1,那么地球将成为一个火球,烈焰腾腾,生命将无法存活;如果地球离太阳再远3,那么地球将成为一个冰球,生命同样无法存活。也就是说,在巨大的太阳系中,只有地球运行的轨道这狭小的空间,才适合生命的生存。否则,只要地球再近或再远偏离太阳一点点,地球上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地球将成为一片荒芜、毫无生机迹象的星球。太远了不行,太近了也不行,可见恰当的距离是多么重要。那么,我们与领导的距离怎样才算恰当? 一是不掺和领导的家务。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作为部属,无论你和领导的关系多好,无论你对领导多么关心,一定不要掺和到领导的家务事之中。大凡家务事,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多数情况下无理可讲,无理就是理。尤其是家庭矛盾、夫妻矛盾,都是靠时间和忍让来化解,不是靠外力来助解。更何况国人还有“家丑不可外扬”“家财不可外露”“家密不可外知”的传统观念,如果你无知无畏,无所顾忌,掺和到了领导的家务之中,有意无意知道了领导的“家丑”“家财”“家密”,就为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也容易引起领导的猜疑。 二是不迎合领导的嗜好。嗜好这个词,多指不良的特殊爱好。领导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嗜好,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部属,不能投其所好,刻意去迎合领导的嗜好,助长领导的不良嗜好,以致影响到领导的形象和威信。自古以来那些奸佞之人都是以迎合领导的嗜好博得领导的欢心,最终害了领导,也害了自己。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两位很有名的君主。一位是齐桓公,他在齐国动乱之后,不计个人恩怨,任用管仲为相,提拔宁戚等一班贤臣,国事复振,而且一匡天下,九和诸侯,成为史书记载的明君之范。但他的不良嗜好最终使他的英明毁于一旦。各种珍馐美食尝尽之后,他想尝尝人肉的味道,一位叫易牙的属下投其所好,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菜品献上邀宠,并得到宠信,进而和竖刁等谄媚之徒一起干预朝政,当时因有管仲在,他们掀不起大波浪。管仲临死时怕小人作乱,恳求齐桓公以国事为重,戒除不良嗜好,把易牙、竖刁等奸佞小人赶出宫去。齐桓公答应并做到了。但是管仲没死多久,齐桓公就感到没有这几个迎合他嗜好的人浑身不自在,便又招他们回宫,宠信如故。结果,这几个奸佞小人恃宠作乱,妄立国君,幽禁桓公,使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霸主病饿而死,死后数月不得安葬,齐国也因此由盛转衰。 到了齐景公时,他一方面任用晏子、司马穰苴等贤臣武将,使齐国仍维持着一个大国的形态,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宠信迎合他嗜好的梁丘据等佞臣,喜听谀言和淫靡之音,荒疏国事。一天深夜,他在宫中宴乐之余,仍感到索然无味,就心血来潮,吩咐随从,拿了酒具,要到晏子家去喝酒。前驱通报到晏子家里,晏子赶忙换上正规的文官朝服,执笏恭立于大门之外。齐景公还未下车,晏子就向前行礼问道,您深夜来此,是诸侯有事要商量,还是国家有事要商量?齐景公说明来意后,晏子说,安国家、定诸侯的事情,您可以找臣下商量,这是我的职责。至于陪您喝酒的事,您左右有的是人,我不能奉陪。 齐景公没有办法,只好吩咐改程,到大司马穰苴家去。穰苴得到消息后,穿着正规的武将服装,持枪恭立于大门之外,迎着齐景公的车子行军中礼问道,是否发生了紧急军情,有劳君主深夜驾临?得知来意,苴穰以同样的理由婉拒齐景公入宅欢宴的要求。这事发生之后,诸侯国都知道了,齐国有两根明理知礼的擎天之柱,大家相互警戒,再不敢找齐国的麻烦了。 什么是不迎合领导的嗜好?晏子、穰苴的做法就是很好的参照。 三是不伤害领导的面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以工作为核心构成和发展的,由于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以及对工作绩效的评价不同,上下级之间随时都可能产生一些分歧和矛盾。但是,无论有千万条客观理由,都要注意控制好情绪,不能和领导把关系搞僵了,工作中的疙瘩好解,伤及感情的事就难办了。因为工作伤了感情,撕破了脸皮,就如同地球远离太阳4,形成冰球效应,就无法在一起共事了。 所以,对机关干部来说,对于工作上的分歧,既要在思想上消化,保持同领导继续讨论的机会,更要在行动上按领导的决定坚决执行,特别要防止过激的言行伤害领导的自尊心和面子。对待与领导的分歧与矛盾,讲得通的可以尽量讲,讲不通的要暂时搁置起来,待以后寻找更好的时机解决。这样做,不仅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觉悟、修养和纪律。 特别需要记住的是,越是凭关系而不是凭本事也确实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领导,对是否受到尊重极为敏感。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极为反常的奇怪现象,越是没有多少水平的人,越感到自己水平高得不得了,这样的人当了领导,架子还大得不得了,脾气大得不得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故意做作。由于他没有多少能耐,担心下属瞧不起,担心说话没人听,就摆出唯我独尊的架势,总认为他说什么是对的,你只能照着办,不能有相反意见。有时你站在对领导和事业高度负责的角度,直言不讳地提点合理化的建议,他也会感到权威受到挑战,尊严受到伤害,对你产生成见和反感。 被人误会特别是被领导误会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即使在这种境况下,也没有必要对领导不尊重,与领导把关系搞僵了。因为你毕竟还要在他手下工作,从大处讲,事业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你干事业也不是为了他,在不得已的时候只能委曲求全。孔子讲,“对鬼神敬而远之”,这种策略很好,没本事的领导肯定不是菩萨,而是鬼神,你对他不要抱多大幻想,一定要“敬而远之”,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干好,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大小工作不出纰漏,他也奈何不了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物长宜放眼量。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要有掩护意识 看过战争片的人都知道,战场上,每逢遇到炮弹、手榴弹袭来的危急关头,指挥员身边的战士总是奋不顾身地把领导扑倒在地,用身体掩护领导的生命安全。战时的这种“掩护意识”也适用于平时。因为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遇到棘手问题的处理。这类问题一般具有复杂性、严重性、敏感性的特征。为领导分忧,把担风险、得罪人的事情办好,是机关干部的职责所在。 一位老领导的苦衷诉说,很值得深思。他说,我在领导岗位上时,经常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受到处分的、被清退不合理住房的、确定转岗交流的一些同志,直接找到我,说这一切都是我定的。这些敏感的问题大都是集体研究决定,怎能都推到我一个人身上?仔细一想,很可能是机关干部为了好做工作,有意无意把领导当成了“挡箭牌”。这位老领导说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 机关干部作为部属,在处理棘手问题的过程中,应主要发挥好分责、缓冲、匡正三个方面的作用。所谓“分责”,就是在工作中要抢挑重担,知难而进,为领导分忧;所谓“缓冲”,就是在处理一些比较复杂和容易激化的矛盾时,要打头阵,给领导最后决策留下缓冲的余地和充裕的时间;所谓“匡正”,就是对领导的一些失误和不完善的决定,要出以公心进行纠正和补充,当领导考虑或处理问题有所不周时,要主动提醒,防止造成失误。 在工作中对领导的掩护,还可以具体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当领导不太清楚下面的事情,或者下面不太领会领导的意图时,机关干部应多做沟通的工作,起到桥梁作用,使上下之间协调一致。 二是当贯彻涉及诸如职级调整、纪律处分、进退去留等切身利益的组织决定时,机关干部应多做疏导工作,起到必要的掩护作用,不能动不动就把领导推到第一线,以使工作留有回旋余地。 三是当领导的意图与下面的实际情况不符而产生强烈反应时,机关干部应多做化解的工作,起到缓冲的作用,并及时查清情况,提出建议,力避产生对立情绪。 要有本分意识 毋庸讳言,机关干部说话办事找不准位置,把握不准身份,越权越位的现象并非鲜见。记得有一次组织一个会议,主要领导讲话都结束了,会议主持者按惯例客套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要讲的吗?”话音刚落,一个承办会务的机关干部却接上了话茬“我再讲几句。”接下来,俨然会议总结人一般,慷慨激昂地提了半个小时的“要求”,会议还没结束,一片议论纷纷“机关就这水平,‘大小王’不分?” 怎样守住本分?这里面首先有一个认识问题,机关干部确实需要积极主动的精神,既能办文、办会、办事,又能出谋献策,为领导拾遗补缺,为下面排忧解难。但是,机关工作是服务领导,而不是实行领导;是辅助决策,而不是做出决策,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绝不是可以越权行事。所以,什么时间办什么事,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要做到心中有数。总的来讲,在领导面前,未经核实的情况不能乱讲,没有依据的意见不能乱提;在机关不能炒作未公开的领导意见,不能背后说三道四;到基层讲话办事也要注意分寸,不能盲目迎合一些消极情绪。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忌场合越位。有些场合,比如参加会谈、宴会、应酬接待等公务活动,作为机关干部,在这些场合不宜表现过多,避免喧宾夺主,有失礼仪。 ——忌工作越位。工作要多干,并不是“多多益善”。有些工作留给领导干更合适一些。如果你盲目“主动”,干了应该领导才能干的事,就可能造成越位。这里主要还是把握好自己的身份特征,找准立足点,摆正位置。因为机关干部的角色是经常变化的,要注意根据角色特征发表意见,就会避免出现有时说得不到位、有时说得过了头的问题发生。 ——忌决策越位。按理说,机关人员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不可能出现越位的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机关人员自我感觉良好,往往容易过多干预领导的决策,有的甚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领导,这是非常不明事理的,时间长了也是会出问题的。所以,一定要记住,在决策酝酿阶段,机关干部可以大胆地提意见建议,决策的确定,还是由领导来拍板。 在部队机关工作中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参谋人员在首长作出决策时有三次建议权,超过三次就是干扰首长决心、动摇军心,不能允许。参谋人员在建议不被首长采纳的情况下,有保留自己意见或者越级向上反映的权利,但必须坚持“四不允许”: 不允许因为领导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便与领导纠缠不休;不允许到处散布自己的反对意见和不满情绪;不允许随意猜疑或歪曲上级指令;不允许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自行其是,甚至分庭抗礼。 总之,机关干部与领导相处,考虑问题一定要细腻一些,领导毕竟是领导,什么时候也不能把关系搞紊乱了。关系正常规范,感情密切长远。最常见的这几种不正常关系一定要警惕:对领导唯唯诺诺,甚至阿谀奉承,犹如“主仆”关系;对领导敬而远之,不敢直言相谏,好像“猫鼠”关系;认为是领导面前的“红人”,能让领导言听计从,自己看作是“哥们”关系;把分管的业务看得很重,不愿让领导当家插手,领导处事还得跟他商量,成了“协作”关系;对领导的指示坚决不执行,或者所提意见建议得不到领导批准时,发牢骚,讲怪话,颠倒了上下关系。 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