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写作是最好的行动学习——在“行动学习+文稿写作”专题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去年5月,GG市QT区搞了个“年轻干部综合文稿写作能力提升行动学习项目”,让我去讲第一课。我琢磨了一番,想出了“写作是最好的行动学习”这么个专题,作为项目实施的“导学”,受到了组织者和学员们的普遍好评。这一次,干部教育处也把行动学习与文稿写作融为一体,举办专题班,让我来讲一讲。我讲过的这个题目,同样非常合适。但因为近段工作太忙,时间排不开,我把这堂课调到了最后,希望好货沉底,能够起到“总括”“总论”“总结”的作用。关于什么是“行动学习”,通过前面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这里,我想先强调3点:第一,要准确把握发力点。行动学习是一整套集理念、工具、方法于一体的学习模式,我们研究和实践其在文稿写作中的运用,也应当注重“三位一体”,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方法的简单植入。第二,要准确把握关键点。我理解,“行动学习+文稿写作”,其中这个“+”,脱胎于“互联网+”,含义是一样的——不是“结合”,而是“融合”,其要义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不仅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要努力做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三,要准确把握根本点。我们GX的行动学习先行者,把行动学习的核心理念提炼为“干中学、学中干”,或者说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这个理念,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认同。我认为,其中的“化”字是根本点。按照《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化”的一个含义是“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是专业的解释。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有个讲演,讲演稿也就是著名的《反对X八股》一文,其中讲到:“‘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这是通俗的解释,我更喜欢这个解释。我认为,“化”是性质或状态转变的过程,更是结果,是化学反应、化学融合;“行动学习+文稿写作”,就是不仅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还要把学习、工作、写作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三合一”。今天这堂课,我着重围绕这一认识,采用“串烧”的方法,把“三好公文课”里的相关内容,以及新的思考拉通来讲,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写作是最好的行动学习”2013年7月,我执笔撰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学习的革命,攻坚的利器——GX开展行动学习的实践探索》。这篇文章,系统总结了我省前些年开展行动学习的情况。2018年8月,我在“三好公文课”中推送了此文,并抛出了“写作是最好的行动学习”这个原创观点,简要阐述了我的理由。主要是:第一,写作是“学”与“习”的深度融合。俗话说:“常看心中有底,常写笔下生花”“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写作是一门技术活儿,只学不习,光看不练,水平是难以提高的,即使脑子里有东西,笔下也表达不到位。站在岸边上,永远学不会游泳。无论你学了多少知识、多少范文、多少绝招,只有通过“习”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思想、把方法转化为经验、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你学到的东西才能消化以至内化,真正成为自身的本领。第二,写作是“学思践悟”的高度统一。写文章不单纯是“写”的问题,往往以阅读为友、思考为伴,以工作和生活为源。我们在工作中的“写”,是手段、方式、过程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武装头脑要靠“记”,更要靠“思”和“悟”。第三,写作集强化记忆、深化认识、物化思想等多功能于一体。有人说,思想在头脑里是“气体”,说出来是“液体”,落到文字上就成了“固体”。韩愈也说过:“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送孟东野序》)从说出来到写出来,不仅是表达方式的变化,更应是思想观点提纯后的再现。2018年10月,我应邀到南开大学为“青马班”学生作讲座,所定的题目是《“写作学习法”漫谈》。在这堂课中,我又抛出了这么一些体会:写作绝不仅仅是写作,也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集学习与研究、阅读与思考、总结与分享等于一体,是一种行动学习,更是专业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写作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它集练思、练笔与炼意于一身,“写作+”是提升能力素质最有效的方法。2019年5月,我再次应邀到南开大学,在“公能讲坛”上讲写作。这一回,我讲的主题是《写作+:有你的人生更精彩》。其中,从“写作+学习”“写作+工作”“写作+生活”“写作+生命”4个维度,介绍了自己把写作与其他方面融合发展的经历和经验。在这堂课的最后,我总结道:有一种工具,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上到下,无论治X、治国还是治军,都离不开、少不了它;有一种技能,从“小学生”到“大领导”,都要学、都要用,应该是一辈子的功课,也可以成为一辈子的事业;有一种行为,可以全方位调动我们的感官、知识和经验,需要全方位激活我们的动力、能力、定力,可以改变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这种工具、这种技能、这种行为,都叫“写作”。写作是一种粘附性、包容性、实用性都特别强的东西,可以说是“百搭”。当写作真正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生命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时候,你就会由自发而自觉、由自觉而自由地写,最终享有无限延长、无比充实、无比精彩的写作人生。第二个问题:“写作式行动学习”应如何操作《中庸》里有一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我化用这几个短句,着重讲一讲“写作式行动学习”或者叫“行动学习型写作”的操作要领。(一)心向之关于这一点,我先讲个真实的小故事。有一次,我给某系统新进人员搞写作培训。为了增强针对性,就请工作人员预先帮我收集学员的书面提问。没想到,有人提了这么个问题:“我的写作能力太差,不会写、不想写、没空写,怎么办?”我回答:“凉拌(办)你‘不会写’没关系,可以学,可以练。‘没空写’也不要紧,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实在不行可以先缓一缓、放一放。‘不想写’就比较麻烦了,但也不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可以从内部加加油,也可以从外部加加压。但是,如果这三个毛病集于一身,那就是病入膏肓、无可药救了”这个故事中的“不会写”,是能力问题;而“不想写”“没空写”,都是态度问题。现实中还有两种情况——有人害怕写(不敢写),有人懒得写,这也是态度问题。现在,机关里不少年轻同志之所以写不好公文,固然有能力问题(包括经验问题),更主要的是态度问题。文字工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写作态度上找到原因。写作,首先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如果你不想写、不愿写、不敢写,而是被职责推着写、任务压着写、领导逼着写、时限催着写,这样的“被写作”,会让你的内心充满郁闷、痛苦、煎熬等负面情绪,非但苦水里结不出甜果子,种种心理负能量还会消减写作能力的作用和效果。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身体健康是“1”,名誉、地位、金钱、幸福都是后面的“0”;有了前面的“1”,后面一连串的“0”才有价值,而且“0”越多价值就越大。套用这个比喻,对写作来说,态度是“1”,知识、能力、素质、经验都是后面的“0”;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全都归零,没有任何意义。正确的写作态度,应该是工作有需要时“自发写”,“无需扬鞭自奋蹄”;领导下任务时“自愿写”,“衣带渐宽终不悔”;有了一官半职还能“坚持写”,“板凳甘坐十年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认真写”,“精准精到再出手”。我曾在网上看见这么一句话: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在你牛到一定程度前,全是“态度问题”2018年6月,我在第二期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机关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开班式上有个讲话,题目是《你真想写好文章,只需要一个改变》。改变什么,改变态度所以,要想写好文章,首先要有对掌握好写作这个利器的向往之心,要增强信心、培养专心、保持恒心,重在信心、贵在专心、成在恒心。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把他的著作命名为《文心雕龙》,我把自己的第一部写作专著《边写边悟》的第一部分命名为“文心之悟”,原因都在于此。(二)起行之心向往之,更要起而行之;坐而论之,不如起而行之。这句话,有3重含义:第一,行者,动也。心动不如行动,动心还要动手。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第一次写好文章比写好第一篇文章更重要》。其中写道:闻道有先后,第一看行动。只要你付出行动,就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次。如果你这次穿衣服没能扣好第一颗扣子,那下一次一定要争取扣好;如果你的第一篇文章没有写好,那就争取把下一篇文章变成第一次成功;如果你不追求成功,你就永远没有可能成功。学习写作,写好第一篇文章固然重要,第一次写好文章更加重要,也更为可行。“道虽迩,不行不至。”(《荀子·修身》)我经常说,在学习之路上,没有“迟到”,只有“到”与“不到”。只要坚持“日日行”,即使脑子笨一点、动作慢一点,铢积寸累、日就月将,终会以至“千万里”。第二,行者,走也。不能关起门来写材料,要打开门、走出去。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宋·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四首其一》)“脚行万里眼自开,思如大江笔如锋”。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我总结了一个公式:脚力+眼力+脑力+心力+笔力=写作力。这里面的每个“力”,都是行动力。这里,我还想推荐大家重点看一看我写的《“有心学”还要“用心写”》一文。下面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公文写作中,怎样才算是用心呢?第一,每天比别人努力一点点。第二,不在写稿子,就在为写稿子做准备。第三,不轻视任何一篇稿子,不重复任何一篇稿子。第四,要让领导满意,先要自己满意,自己不满意的稿子绝不出手。第五,实践不止,写稿不止;时间不到,改稿不止。第六,尽量把水平发挥到极致,写出自己所能写出的最好。第七,不以稿子出手或得到采用为终点。无数事实足以证明:写文章用不用心大不一样,“用心写”和“用笔写”大不一样。第三,行者,干也。要想写得好,先要干得好。我体会,一个材料写手的写作,由两大背景决定:一是他的工作和所接触的工作;二是他的学习。把这两方面贯通起来的是思考,融合起来的是写作。我们要把“文字工作”看成“文治工作”,把“文字工作”变成“工作文字”。提高文字综合能力,功夫在“文”外,必须在提高业务水平、丰富实践经验上下功夫。写材料的“写”,靠的是“外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主要靠“内功”。先要干得好,才能写得好;如果写得好,干得会更好。千万不要把“写”和“做”看成两码事,搞成“两张皮”。(三)勤学之行动学习,首先要启动学习。学习机关文稿写作,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学写作要协调推进。这里,简要介绍几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研究式学习。自觉把工作当作研究干,先充分研究人,深入研究事,再去研究所写的文。每写一篇文章,就是一次专题学习。——比较式学习。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不仅能辨异同、分高下、出真知,更能帮助我们打开思维的闸门、拓展思路的宽度、点燃思想的火花。毛泽东同志就非常注重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1942年3月,他在《如何研究中共X史》一文中明确指出:如何研究X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X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我在学习研究和撰写文稿时,特别喜欢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比如,把同一会议上几位领导的讲话提纲列成对比表;把一篇稿子修改前后不同版本的提纲列成对比表;把不同省份同职级领导在同类会议上讲话稿的提纲、同层级同类型文件的提纲列成对比表,等等。这样的表格,需比较研究的内容一字排开、一目了然,有助于我们纵向比变化、横向比异同,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写作思路、研究写作规律。——点读式学习。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专门推出过《“点读”是个好方法》。“点”是评点,这是一种行动;“读”是研读,这是另一种行动。两种行动相结合、相贯通,可以产生“1+1﹥2”的好效果。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点读不仅要动脑,还要动笔,这就会形成所谓的“复利”。这种读书学习的方式,与通读、泛读、原原本本读相比,更深入也更有效。(四)厚积之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写材料,靠的是厚积薄发、博观约取,平时的储备至关重要。但只是“广积粮”“仓廪实”还不行,还需要加强学习资料、工作文稿、写作素材的建库管理,确保需要调用的时候,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出来。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已经写进了《建好管好材料库》一文。(五)善思之大家要认识到:文章中最宝贵的是思想,思想的内核是思维。思维是大脑的体操,也是写作能力的核心。我们学习写文章,范文是别人的,好词好句也是别人的,你掌握了其中的思维方法,这才是自己的。再好用的写作模板和套路,再漂亮的观点和句子,都只能顶一时;学会了思维方法,才能用一世。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在主讲《写作与沟通》导论课时,也特别指出:“写作是思维的物化,写作训练首先是思维训练。”公文写作是最好的脑力训练,包括“四个意识”“七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的训练,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等等。这种训练,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尤其注重思维的开放性、系统性、缜密性、创新性,强调“居高远望好深思”“拓宽视野看全面”“透过现象看本质”。《边写边悟》一书的“文法之悟”部分,专门有“运思之法”,一共有14篇文章,内容包括平时应该如何进行思维训练,也包括写时如何激活写作思维、打开写作思路。“三好公文课”中,既有系统讲授思维方法的(第192讲《思维方法是关键》),也有专门讲授逻辑思维的(第345讲《谈谈写作中的逻辑运用》;第347讲《文章中的“逻辑病”诊断例讲》)。大家可以找出来,系统学一学。行动学习的教材和课程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其核心也是思维方法,比如“头脑风暴”“团体列名”“鱼骨刺图”“六顶思考帽”“帕累托分析”等,都可以直接运用到写作构思中。另外,总结反思是学习提高的好方法,要注意养成打完一仗、总结一次的好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作中的经验是财富,工作中的教训也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总结。”我们经常讲,经历是一种财富。其实,真正的财富不是“经历”而是“经验”。我们要从“经一事”“吃一堑”到“长一智”,必须经过总结反思、善于总结反思。我体会,总结的要旨在于把有效做法上升为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反思的要旨在于把失误错误上升为可汲取、可警戒的教训。经验和教训,其内核都是规律性认识,都离不开“思”、得益于“思”。(六)惯习之习惯习惯,起于“习”,成于“惯”。好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用不尽;坏习惯染上了,改起来也很难。我在《养成写作好习惯》一文中,介绍了5个好习惯:平时注重积累材料的习惯;动笔前认真构思谋篇的习惯;写作中讲究“文面”的习惯;成文后反复修改的习惯;完稿后自觉总结反思的习惯。与此相反,在《不要写坏手》一文中,介绍了4个坏习惯:一是习惯于当“文抄公”,手越来越懒;二是习惯于死守套路,手越来越僵;三是习惯于堆砌文字,手越来越松;四是习惯于应付了事,手越来越粗。这些好习惯、坏习惯,大家可以对照自检、兴利除弊。(七)真悟之悟性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见得是天生的。什么是“悟”?就是“我心”,用心思考才能悟,明心见性才能悟。我们在写作中要“悟”什么?悟道,是为文之道,更是为人为事之道。怎样才能“悟”?“道”这个字,本身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道,是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代表思考、领悟;“走之”,就是行动、实践。头脑不停地运行、思考,“道”才会产生;先有想法,再付诸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就可以“得道”。思考和行动,是“开悟”的两把钥匙,缺一不可。拙作《边写边悟》一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有所悟才写出来的,其中有很多“悟点”,也有很多“悟法”。我在《自序》中写道:写作,其实就是以思考为工具,挖掘知识之矿,勘探智慧之脉。悟,是这一精神生产中无坚不摧的金刚钻。理不辩不明,法不用不熟,道不思不悟、不悟不得。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掌握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必须多学多练,更要多思多悟,因为学而不思非真学、思而不悟非真懂。悟的方法很多:感悟是在直观感受中悟,体悟是在亲身体验中悟,领悟是在学习领会中悟,渐悟是在日积月累中悟,顿悟是在茅塞顿开中悟,觉悟是在拨云见日中悟。所有的悟,都离不开深入思考。禅宗有一句话:“达则遍境是,不悟永乖疏。”写文章也是这样,一旦悟道,满眼遍地都是法;如果不能开悟,教给你的东西再多,也只是对牛弹琴,始终上不了道。思而悟,悟而行,行必远。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道”这个东西,“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周易·系辞上》)。尽管从根本上说,“道”是一致的,但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运用也不一样。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认为,写作之道就是个人经验。只要你的经验是正确的,符合写作规律,能够帮助你把文章写好,对你来说它就是“道”。也有人认为,写作之道首先是一种追求,就是把文字工作当成事业干的信念,做到以笔为友、以文言志;“道”更是一种境界,就是要有格物致知、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些对“道”的个性化理解,就是他们的道、自己的道。祝在座各位人人都能在行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之道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