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公文写作之拔高的八种方式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句赞南北朝诗人庾信:“庾信文章老始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之一》)意思是: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更加成熟了,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公文的一个“公”字,决定了公文写作必须具备文学创作无可比拟的高度。 在日常公文写作中,显不出高度的材料往往被认为是角度不对、站位不准、身份不符、立意不够,纵使再有生花妙笔,也往往难逃被“毙”的霉运。什么样的公文才是有高度的呢?主要有“十个话”:一是满纸“公家话”。写出的文字庄重、严肃,显出公事公办的权威性,与怡情娱兴的私人性完全无关。二是遵从“行家话”。对应所属的行业,句句合辙,丝丝入扣,行文中,行业的高度显露无遗。三是摹写“领导话”。如讲话稿写作,行文的语言、口吻、气场等,都酷似领导。四是代言“大局话”。作为执笔人,文字工作者的角色永远只是“代言”,而不是“我手写我心”,因此要“关起门来当领导”,一言既出,都是从全局出发。五是乐道“高端话”。尤其是一些从中央到省、市政府的理念观念、决策政策、指示指导性的话,如“四个全面”“互联网+”等热词,文秘人员更要做到烂熟于心,“曲不离口”。六是巧传“权威话”。引用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业界权威的精到评论,以及政策法规的有关论述等,常常能起到拔高文意的效果。七是常发“睿思话”。有时,虽似漫不经心的简单议论,或是一针见血的解读,却可看出不同凡响的识见和敏锐深邃的哲思。八是简说“学科话”。要站在相关学科的前沿,吸收相关专门语汇以丰富表达,虽寥寥数笔却恰到好处,能极大地提升公文写作的理论高度。九是每作“新奇话”。挥笔之下,往往登高望远,古今中外、文史哲理、街市闾巷,以及线上线下、雅语俗词等,每每信手拈来,放得开,收得拢,显现出大气开放、汪洋恣肆的文字功力和广见博闻的知识面。十是力避“琐碎话”。事无巨细,不厌其详,平均用墨,就会消解文章的内在“高度”,由此看来,要提升文章的高度,还要努力学会归纳和提炼。 “欲得凌云笔,须向大中求。”要给公文写作“增高”,写作者须具“六大”:眼界要大,气场要大,站位要大,胸襟要大,借力要大(指转引相关论述),知识“库容”要大。对文章中“内高”不够的薄弱环节,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尽量拔一拔,把立意“升”上去,采用“升调”。公文立意“升调”的方法有:一是要由此及彼,“窥一斑而见全豹”。二是要由表及里,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表面现象下的深层次原因。三是要由实及虚,捅破实践和理论间的那层“窗户纸”。四是要由内而外,善于把本单位的工作与更为深广的社会实践、民生诉求结合起来。五是要由近及远,由当前的实践引发更长远发展的思考。 一、落笔成调“有”高度 这是自有的高度、潜在的高度。古人吟诗作画讲究“意在笔先”。任何公文的写作,不管是领导授“意”,还是时势造“意”,文件取“意”,抑或下笔起“意”,执笔人必当带着“意”写作。无“意”乱发、为发而发的公文,很难说有什么执行力。起草公文要达到什么意图,执笔人一定要事先弄清楚。执笔人只有心中有“意”,下笔入“调”,即围绕一定的宗旨、意图、目的来选材、遣词、造句和组段,或表彰,或宣贯,或部署等,写作才有方向,材料才有灵魂;倘若无“调”,也就无所谓高度。而这些调子还要尽可能“定”得高一些。如同是申请智慧城管建设的经费,把“调”定成本单位发展转型上还是定在“全国领先、全省示范”和实现城管长效发展上,其效果是迥然不同的。 二、登高望远“攀”高度 这是全局的高度、行业的高度。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在什么层级,就具备什么眼力,就获得什么高度。换言之,文秘人员写作时如站在科室角度,就只能具有科室高度;如站在系统角度,就获得系统高度。公文写作时,写作者要让写出的文章具备相应的高度,就必须胸怀全局,“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也就是说,为科长写,就要从科长的角度看问题;为局长写,就要从局长的角度看问题;为市长写,就要从市长的角度看问题。因此,文秘人员写作时,要学会“关起门来当领导”,胸怀所服务领导开展工作应当面对的“全局”。同时,行文还要尽量神肖领导的语气、口吻,努力体现领导的坚定、执着、刚毅和权威。 三、扪毛辨骨“拎”高度 这是思想的高度、认识的高度。公文写作的高度也体现在对事情、问题的认识、看法、见解和分析上。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运用议论的方法来揭示与所述事实有关的深层次影响、意义。而这些影响、意义往往不能直接看出来,有赖于执笔人的慧眼独具和深挖细究。如有笔杆子能从普通的“服务外包”举措中,挖掘其培育产业市场、促进社会共治、推动管理提效、加快政府改革等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行政学意义。就事实所属的行业和所处的时代而言,“挖”得越深,“傍”得更大,“贴”得愈紧,就越是具备高度。因此,这样的议论不以“空”为能,不以多见长,往往寥寥数语,即能产生以一当十、点铁成金之效。 四、寻章摘句“借”高度 这是ZZ的高度、领导的高度。当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层级管理体制,决定了上令下行、有令必行是通行的规则。政策怎么说,上级怎么看,领导怎么想,往往是公文制发的遵循和参照,也是公文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来源。日常工作每实施一项举措,都能在上级的有关文件或指示中找到由头。这也是讲ZZ,明方向,定基调。在公文写作时,要善于就事落笔,因时起兴,恰当引述有关领导批示、政策论述和会议精神等。这不仅是下级服从上级、立意需要上提的需要,也能产生“一句顶一万句”的表达效果。 五、瞻前顾后“拉”高度 这是历史的高度、发展的高度、战略的高度。任何事情的发展,不只占据空间维度,还遵循着由先而后、从短暂向长远的时间维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眼前,没有长远”“只顾当前,无视历史”等,都是工作上的短视行为,持有如此观点的写作,也不会有什么高度,最终也注定没有出路。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具体工作,往往能够做出科学决策;用时间的维度、历史的视角来观人度事,则能使写出的公文显示出恢宏的气度、具备“一览众山小”的行文高度。善于从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发表观点,这是公文写作提升高度的常见做法。 六、横看竖比“据”高度 这是哲学的高度、结合的高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多样性世界,我们必须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观世界、看问题。对公文写作所阐述的对象,如果我们局促一隅,仅从本事件、本学科、本行业、本部门等某个“点”出发,则永远都是“坐井观天”“小家子气”,文章之“意”焉能高企?因此,要让文章有高度,我们一定要善于联系,注重结合,学会延伸。也就是说,仅有“自高”往往还不够,有些“先天不足”,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还要就此生发、展开、向外拓展和联系。清末实业家张謇说:“谋一县之事,当具备全省的眼光;谋一省之事,当具备全国的眼光;谋一国之事,当具备全球的眼光。”我们写作时,起笔当问“来由”,骋思要会“来事”,下笔马上“来劲”,将所述内容的过去、现在、将来,宏观、中观、微观,低级、中级、高级,左边、里边、右边等全面联系起来考虑,采取的方法主要有纵比、横比、引申、转述、举例等。具备哲学高度的公文往往具备如下特点:一是志高,即目标高远;二是气雄,有掷地有声、不容分说的果决;三是势沉,对时势、情势、语势的把握恰到好处;四是力大,语言顿挫有致,刚劲有力;五是声响,往往以理服人,理清辞畅;六是才厚,展现了执笔人丰厚的学养;七是胸宽,不是“一人向隅”,而能正视他者的长处;九是情满,感情饱满强烈,行文节奏高亢上举;十是境奇,思想深邃,意蕴有味,启人思考。 七、删繁就简“提”高度 这是语言的高度、崇美的高度。琐碎是提升公文写作高度的大忌。事无巨细的陈述和说明,往往让读者被“淹没”在细枝末节的唠叨中,焉能看到跨越时空的高度?宋代黄庭坚有句诗说得好:“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树木落光了叶子,视线直视无碍,才能看清更加高远的天空。因此,写作公文一定要学会归纳和概括,落墨求细而不拘于细,抓小而不囿于小,落实而不限于实。尤其是对一些事件的陈述,没有必要像文学作品那样精雕细琢、锱铢必较,而要在表述上坚持时间大跨度、空间全视域、用笔粗线条,抓大放小,汰冗去杂,力求“观古今于须臾,抚沧海于一瞬”,务须“一言道破千般事”。 八、引经据典“显”高度 这是知识的高度、理论的高度。毋庸置疑,公文写作涉及各个学科门类,包括ZZ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在日常写作中,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时是用来为业务工作提供思路参照的,有时是用来论证文章观点的。恰当地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论述等,往往能给人说古道今、上天入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感觉。此类文章的高度自然是非比寻常,往往是将思想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政策的高度等融为一体。在公文写作中,我们要努力拓展视野,尽可能提升公文内容的境界和层次。 公文不是学术论文,不能犯“掉书袋”“学究气”的毛病,通篇都充斥着晦涩难懂的论述和求证,但这并不等于排斥对学科知识的引用。其实,对相关学科理论的适当运用,反而能提升文章的理论高度,增加公文的知识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