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高校劳动教育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出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劳动教育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在审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劳动教育课程的多元建构路径。
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以学校为建构主体,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为习得某种知识技能而建构的系统而全面的实施方案。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就是高校为使大学生掌握劳动科学知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锻炼劳动技能,获得职业体验而建构的教学实施方案,包含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要素。《意见》发布以来,高校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总体而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仍处于新生阶段,存在劳动教育形式与目标紧张与失衡、课程化进程陈旧与局限、劳动课程的职业性与创新性不突出等问题。
1.劳动教育形式与目标紧张与失衡。当前,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劳动教育存在形式上片面强调劳动实践的问题,在劳动实践中也存在教师教育缺位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劳动理论课的轻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劳动理论教育在课程中缺失。《纲要》中明确要求“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劳动教育的必要内容”,然而许多高校片面将劳动实践等同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全部,出现将原本就有的专业实习实训、参与公益劳动等学时直接嫁接在劳动教育必修课学时中。这就造成了劳动理论教育在课程建设中缺位,劳动教育形式化。离开教师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很难通过单纯的劳动实践实现思想上的升华、价值观的树立。第二,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缺位。目前,劳动教育教师不足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缺少专职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许多高校只能调动辅导员、思想ZZ理论课教师等来完成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目前的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开展劳动教育的整体意识,无法形成教学合力。
2.课程化进程的陈旧与局限。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是全面统筹、严密组织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重要载体,建立系统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是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课程化进程缓慢,导致劳动教育开展的无序化与低效率。其一,课程目标不明晰。部分高校对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缺乏明确定位。许多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教学特点确立具体的劳动教育目标。此外,部分高校仍存在将劳动教育一味等同于“下地干活”或者“专业实习”的“体力劳动”的偏见,忽视了对大学生劳动情怀、职业道德等劳动素养的培育。其二,课程主体单一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尚未形成。劳动教育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劳动教育的普及也存在许多现实困境。例如,在家庭中,还有部分父母存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割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思想;而企业、社区等也尚未形成产学融合,共享共建劳动实践平台的自觉意识。其三,课程内容碎片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意见》出台后,劳动教育的相关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版,但这些教材“以通识教材居多,多从劳动学科领域相关学科知识入手,普及必要的实用知识,同质化趋势明显”,教材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劳动思想简单堆叠罗列,前后内容缺乏联系等问题,无法引领劳动教育课程全过程,且缺少与地区特色、学校特色相融合的高校自主出版的劳动教育教材。其四,课程实施平台受限。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多局限于校园内的非专业实习,更贴近专业的职业体验偏少,劳动实践基地欠缺、企业实习岗位不足。
3.劳动课程的职业性与创新性不突出。所谓职业性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还指在社会分工精细化、复杂化的前提下的差异化职业体验。也就是说,要使大学生能产生对不同劳动者角色的理解与共情,进而养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的劳动价值观,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新性是指面向新时代,创新型国家更需要的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具有扎实理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