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关于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工人强则实体经济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着眼巩固X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资源型工矿城市,工业是**的支柱,产业工人是工业发展的支撑。**从制造业起步,也必将依靠“智造”走向未来。市第十一次X代会提出了聚力打造“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城市工匠”,锻造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统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对于造就一支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情况
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要求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央有号令,**见行动。X中央部署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谋划、扎实推进,努力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支撑制造强市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组织保障,形成推进产改工作整体合力
第一时间成立了全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协调小组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等为成员单位。初步形成了X委统一领导、工会统筹协调、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指导港华燃气、铜都流体、洁雅生物、安纳达等多家单位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市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工作清单》等文件,改革部署更加系统,统筹推进更加有力,为推动产改走深走实走细夯实了工作基础。
(二)思想领航,筑牢产业工人职业思想根基
抓实产业工人队伍X建工作,组织开展“建支部、强覆盖”百日攻坚行动和“双培三帮带”活动,2023年录入平台管理非公企业净增***家,增长13.2%,357家非公企业新组建X组织,增长28.5%。坚持X建带群建一体推进,全市非公企业群团组织覆盖率达92.4%,实体性社会组织群团组织覆盖率达74.6%。开展系列主题宣传,筑牢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将工人X员教育培训纳入“万千工程”,连续开展“传育立行”教育工程进企业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三)培训赋能,夯实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本领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政策支撑,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X管人才总盘子,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市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市大国工匠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推动技师学院等技工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定向培养企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明确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到2025年不低于1/3。实施技师津贴制度,高技能人才引进享受生活补贴、人才房票等优惠政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安徽大江教育集团在全省率先成立,获评全省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持续拓宽技能培训范围,开放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各类培训。
(四)竞赛搭台,激发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热情
积极组队参加全国、长三角地区和全省各类竞赛活动,围绕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行业每年组织示范性劳动竞赛,两年开展一次全市技能竞赛,使劳动竞赛成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练兵场,在比学赶超的实践中激发了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的热情。苏保信技术创新成果入选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成果展示。开展“跟着劳模去创新——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系列宣传活动”,并入选2022年度**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10个创新范例之一。
(五)创新驱动,突出产业工人技能激励导向
鼓励引导产业工人立足自身岗位进行技术创新,发挥技能人才领军作用,组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劳模工匠工作室、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苏保信、周骏军等4人获“江淮杰出工匠”“安徽省技能大奖”。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研发,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五小”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了一批立足岗位、勤于专研的新型技能人才队伍,直接推动了企业效益提升。
(六)权益护航,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发展保障
产业工人民主权利进一步落实,全市国有企业职代会建制率达98%,国有企业厂务公开建制率达94%以上。印发《**市产业工人技能薪酬分配改革实施方案》,全力推进以“1+11+N”为主体的产业工人薪酬分配改革试点。连续14年开展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集体合同签约率超过85%。推动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实现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实验区全覆盖。拓宽技能人才职业成长路径,**有色、铜化集团等企业获得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权。鼓励企业在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体系之间建立互通桥梁,为技能岗位职工拓展发展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已走过了五个年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上看,氛围仍不够浓厚,推动还不够有力,特色尚不够突出,成效也不够明显,历史欠账较多。
(一)推动层面上,整体合力不强,历史欠账较多
前期工作推进总体较慢,对产改工作的研究谋划与统筹协调不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