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关于全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花卉产业是充满活力的绿色朝阳产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针对我区花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了我区的一些做法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思考。
一、我区推动花卉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调整结构兴产业、农民增收求致富、突出特色树品牌、提高质量促效益”为目标,聚力发展花卉产业,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我区实践之路。
(一)因地制宜,推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针对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的困境,我区不断强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全力扶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区政府瞄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大规模进行花卉种植,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高位统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区政府制定印发了《区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科学指导全区花卉产业大发展,并在政策、资金、科技、市场信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三是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服务指导。先后成立了我区蔬菜花卉办公室、区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中心,负责制定全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指导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及推广。2022年,全区花卉种植面积6.1万亩,年产鲜切花55.66亿枝,花卉农业产值34亿元,加工产值55.5亿元,鲜切花种植面积、产量稳居全国县(区)第一,花卉大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被誉为“高原花都”。全区有5.5万人(约占全区人口的六分之一)从事花卉生产,花卉产业成为推动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二)X建引领,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我区紧紧围绕产业强区发展思路,坚持把服务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帮助花卉经营主体解决发展中的用地难、融资难、土地流转难等困难和问题,不断强化X的领航定向作用,优化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一是出台扶持政策。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政产学研农五位一体创新推动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等文件。二是建立链长制。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区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体系,区级领导作为各条产业链上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服务员”,对花卉、磷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进行点对点重点扶持。三是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区属国有独资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和“三农”开展融资担保业务,切实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综合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困境。四是政银合作创新推出“花惠贷”。以农户、村小组、村委会、乡(镇、街道)四级信用创建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花惠贷”“花企贷”等金融产品,实行“整村授信”,支持花卉经营主体进行生产设施升级改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40余家高端花卉企业入驻,强劲推动了当地花卉产业发展壮大。
(三)科技支撑,助力产业提质增效。我区重视加强科研研发和新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打好“筑巢引凤、基地示范、新技术推广、数字花卉”的科技组合拳。一是吸引专家工作站和高端花企落户我区。国家林草植物新品种我区测试站、国家级花卉植物新品种测试站、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工作站、国际花卉新品种展示圃、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区花卉从业者培训基地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落户我区,形成“三站一圃三中心”的技术优势。二是打造出一批科技示范基地。陆续建立了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保存与育种平台,标准化技术平台,国家级玫瑰、杜鹃、非洲菊、香石竹花卉植物新品种测试站,国际花卉新优品种展示圃,省花卉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三是新技术得到及时推广运用。完成了月季、百合、绣球等7种花卉的《花卉栽培技术规程》培训教材编印,让花卉生产有章可循,有技术可依靠,极大地提高了花卉A、B级花的比例和产量,花卉亩均产出效应大幅提升。无土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灌溉、土壤监测、病虫害防治、环境调控、采后保鲜处理等技术普遍运用,成为行业标杆。四是数字赋能花卉产业提质增效。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业发展创新升级,投入使用“种花帮”科技服务平台,“花田在线”数据中心和“惠农天下”电商交易平台,建成“花卉网红直播基地”8家。
(四)合作社带动,创立花卉优质品牌。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