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录{ TOC \o "1-3" \h \}{ \u }
生态环境局2023年工作总结汇编(7篇) 1
目录 1
2023年度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2
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打算 9
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和2024年度工作思路 19
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33
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2023年工作总结暨2024年工作思路 55
市生态环境局XX管理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63
州生态环境局XX分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 77
一、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为加强企业环保监管,督促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切实保障全县环境安全,促进辖区环境质量改善,我队开展了系列行动,如医疗行业、涉气行业、市级交叉执法、县城饮用水源地环境执法专项检查等,完成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执行的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任务。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212余人次,执法车辆85辆次,检查企业254家次,发现立行立改问题11个,均已整改到位。
加强查处违法行为力度,重点聚焦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私设暗管、旁路等方式排放污染物、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力争在机动车检测、在线监控、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等领域实现突破。截至目前,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共立案12起,涉嫌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水、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私设排污口、未批先建、未规范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等,其中已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0份,下达停产整治决定书2份,移送公安行政拘留4起,罚款47.5万元,已收缴到位47.5万元。部分案件正在按法定程序办理,全年执法工作有效震慑了县域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了县域企业规范生产经营。
按照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完成了与市生态环境局和县信访局相关工作的完善对接。年度内按时登录12369信访平台、各类社会舆情登录平台,并妥善回复处置。截至目前共处理各类来信、来访、来电环境投诉举报6件次,其中建立信访卷宗6件,完善处理6件,群众投诉件处理率达100%。
完善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预案体系,基础建设得到较大加强,应急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建立健全应急值守工作制度的基础下,加强两节、两会,特别是汛期等敏感时期的值班值守工作。完善了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专家库,建立应急预案管理台账。全面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督促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应急预案的备案和修订。截至目前,辖区5家企事业单位按照规范制订了应急预案,正在完成备案工作。截至目前县内已完成备案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共计89个。
二、取得成效
1、环境质量方面。
(1)空气环境质量方面。2023年年度目标城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我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为2.05,目前排名全省第一;改善幅度(△AQI)为1.5,排全省第5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及改善幅度(△AQI)综合得分为83.45,排名暂居全省第1名; 城区细颗粒物(PM2.5)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 排名全省第一;空气优良比例达到100%;全县消除重污染天气。
(2)水环境质量方面。地表水达到或优于三类水体比例,2023年考核我县的地表水水质断面共3个,分别为XX县二水厂、深塘断面、流坪(大笋坪)断面,水质类别均为二类,优于三类水体,达标率稳定在100%。
(3)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已统计的受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2%,实现了农药化肥逐年减量。2023年下达1232亩污染耕地治理任务,要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
县内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局部突出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全县土壤质量状况良好,无大面积和重度土壤污染事件发生。
2、绿色发展方面。主要污染物减排:全县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累计完成“十四五”总削减任务的60%,化学需氧量、氨氮累计完成“十四五”削减任务的60%。
三、专项工作(利剑行动、夏季攻势、污染防治攻坚战)
1、利剑行动问题整改。出台了《XX侗族自治县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利剑”行动方案》,组建了工作专班,分解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县领导定期督导、调度问题整改进度,现场指导制定问题整改措施,为“利剑”行动顺利开展提供了ZZ与组织保障截至目前全县排查生态环境隐患问题50件,其中重点问题7件,立案查处3件,问题隐患全部完成整改。
坚持标准抓整改。对颐和医院等7个重点问题要紧盯不放,久久为功,高标准、严要求,一抓到底,确保如期完成了整改。
坚持质量抓提升。对43个立行立改问题进行全面回头看,聚焦提升整改质量和生态效益,持续巩固整改成果,防止反弹。
2、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按市级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根据XX市生环委办下达的《XX侗族自治县2023年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交办清单》要求,5月6日提前下达《(XX县)2023年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交办清单》,要求各单位自查自纠,同时督促指导各相关责任单位,年度内按时间节点完成10个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内容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任务清单已全部按要求完成。
3、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安排。6月初,根据《2023年XX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2023年XX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任务清单》、《2023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细则》3个文件,县委、县政府通过生环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分解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职责任务,相应制订XX县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任务清单,督促指导各相关责任单位按时间节点完成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任务销号工作。
4、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进展情况。2023年涉及XX县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任务共四个方面44件,7月底已全部完成销号任务,已完成两轮(共计三轮)省级现场复核。
一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年度整改任务3件;
二是农村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38件,已完成销号38件;
三是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治任务1件。整治目标任务已完成,销号材料已上报市级审查通过,已完成验收销号;
四是历史遗留矿山和有责任主体废弃矿山生态修复2件,其中,历史遗留矿山8.7公顷已完成修复主体工程,已完成市、县两级验收销号工作。
四、执法人员管理工作
1、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的执法人员已取得行政执法资格,持有省司法厅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
2、执法时应当先向当事人主动出示有效执法证件。办案调查时不得少于两名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处罚前,必须告知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必要环节必须实现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
3、爱护执法装备,熟练掌握操作方法,防止丢失和损坏。严禁私自动用执法装备。
4、严禁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严禁帮助违法当事人开脱责任,隐瞒案件事实,制造伪证。
5、执法人员应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态度和蔼。
6、执法人员要按照层级管理原则,搞好内部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7、执法人员全面执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8、执法人员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文明执法,严格执法。
9、 执法人员必须举止端庄,谈吐文明,外出执法、参加会议等应当保持服装整洁,精神振作,姿态良好。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在执法时或者其它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纠正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督促当事人自觉守法。
10、实施行政处罚必须做到主体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正当,处理恰当、文书规范、罚缴分离。
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
2023年1月30日
一、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2023年以来,我局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ZZ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9.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4%,同比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2,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43.8微克/立方米);全市1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达100%,同比持平,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连续多年达标率为100%;全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序时整改;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二、2023年度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紧盯目标任务,强力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1.一体化推进“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严格落实“556”闭环管理制度,市级领导同志严格落实“D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坚持“一线工作法”,每月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明查暗访,督导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全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基本达到序时进度,其中:39个中央和国家层面交办问题已完成整改37个,472个省级层面交办问题已完成整改454个,1654件历次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信访件已完成整改1651件,其余问题正在按照序时进度整改。
2.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严格落实“被查从严、自查从宽”工作要求,制定出台《XX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层级各行业具体承担责任和量化问责情形,全面排查整改关联性、衍生性生态环境问题,全市累计排查上报问题989个,排查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按季度拍摄市级生态环境警示片,集中曝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具有警示作用的突出问题,2023年以来已摄制并曝光警示片6期共208个问题。
3.关切重点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开展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环境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管控长效机制。针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畜禽养殖、“散乱污”企业等环境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和联合执法,截至目前,全市对畜禽养殖行业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83起;排查上报“散乱污”企业问题735个,位居全省第一。
(二)聚焦重点攻坚,建设高品质生态环境
1.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针对阶段性大气污染治理重难点问题,市环委会办公室先后19次组织召开大气污染防治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成立4个市级督导帮扶组,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化精准监督,切实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交办问题整改。加强空气质量考核,对排名靠后的颍泉区和界首市人民政府下发警示函,并约谈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深入开展“两整治一保障”专项行动,依法查处超标排放油烟以及露天烧烤行为,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整治餐饮油烟问题370个、噪声问题1589个。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要求,持续开展“清洁XX”专项行动。实施砖瓦企业污染专项治理,完成临泉县18家、颍上县6家、颍州区2家砖瓦企业的拆除工作。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路检路查,共对1686辆机动车和1032辆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检测。落实全区域、全时段秸秆禁烧措施,持续强化秸秆清理,严肃追责问责。
2.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认真开展淮河流域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以重点河湖和不达标水质考核断面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市水环境质量。组织开展“碧水清河”专项整治行动,排查整治各类问题135个。实施省级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督导,全面排查涉水企业排污纳管、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等情况,排查整改问题24个。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完成全市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348个“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净水行动,年度内48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任务、4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130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开展农村水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共排查整改农村水环境突出问题60个。
3.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对96个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控,建立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完成全市35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隐患排查。持续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积极筹备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治提升和污染防治行动,检查养殖场670家,发现并整改问题92个。建立“1+4”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机制,在畜禽粪污、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水管理等4个方面进行全面排查,坚决把发现问题改彻底改到位。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对2017年至2022年“绿盾”行动交办的344个问题进行交叉互查,排查整改问题14个。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治理,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反映的湿地公园8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三)坚持统筹部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1.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2023年度,市财政安排生态环境部门收支预算XX万元,保障生态环境监管项目、大气网格化监控与决策服务项目、XX市机动车尾气监管平台运行维护项目等实施运行。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1—11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4个,总投资XX亿元,其中,总投资XX亿元的安徽南都华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绿色回收综合利用项目落户界首市,总投资XX亿元的恒信润丰年200万吨废盐无害化及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落户太和县。1—11月,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XX亿元,同比增长11.2%;投资XX亿元的阜南县洪洼地区环境修复及保护利用工程项目被纳入全省第一批EOD试点项目。
2.持续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保护、谁收益”原则,对各县市区地表水断面和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补偿,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产生水污染赔付金XX万元、大气污染赔付金XX万元,产生水生态补偿金XX万元、大气生态补偿金XX万元,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地区形成正向激励,助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共启动7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结案4件,提起诉讼1件,经司法确认赔偿协议2份,累计实际获赔XX万元。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重点项目审批服务,将96个重点项目纳入环评审批服务调度清单,促进项目早落地、早投产。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将食品制造业等28类建设项目纳入环评豁免管理清单,对医药制造业等37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实施告知承诺审批,做到即来即办;推行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试点,实行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两项许可事项“一套材料、一口受理、同步审批”,2023年以来,试点地区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43件。继续开展“环企直通车”行动,从快从优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环保问题,2023年以来,共走访企业732家次,收集并办结涉企问题313个。不断改进生态环境执法方式,全面实施《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对轻微违法违规、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容错免罚,2023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先后对36起违法违规行为轻微案件依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免罚金额280.69万元。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
一是生态环境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全市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交通运输结构“偏科”问题依然存在,统筹发展与保护的难度较大。工业领域化工、发电、建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低,全市规上工业70%能源仍以煤炭消费为主。全市公路运输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水、铁水联运滞后。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我市结构性、根源性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直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各县(市)大气“污染围城”问题依然存在,个别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
三是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散乱污”企业点多面广量大,有些企业经清理整顿后,容易出现异地转移、死灰复燃问题。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多发频发,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点多面广、经营粗放,污染治理设施普遍不完善,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仍有短板,水产养殖尾水污染日趋严重。
四、2024年度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预期目标
参照《XX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区域性生态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有关内容,预计2024年度,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41微克/立方米以内;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2.3%、力争达到100%,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6.7%,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力争达到32%;全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序时整改;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二)2024年度重点任务和具体工作举措
我局将以学习贯彻D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区域性生态强市总体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力争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关键指标上取得新突破,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持续用力抓好突出问题整改。严格落实突出生态环境问题“556”闭环管理机制,统筹推进中央和国家交办问题、省级层面交办问题和市县自查问题整改,基本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和第三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其他问题整改序时推进。常态化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严格落实“被查从严、自查从宽”工作要求,压实压紧乡镇“网格责任”,全面梳理排查本辖区本行业群众反映强烈、可能会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引发舆情关注或造成严重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努力把各类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按要求拍摄市级生态环境警示片,集中曝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对问题排查少、质量差的乡镇进行重点暗访暗拍,对符合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量化问责情形的,移送纪检监察部门予以问责。
2.精准施策攻坚大气污染防治。落实《皖北六市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方案》,实施产业绿色发展、煤炭减量替代、交通运输优化等七大提升行动,全面推进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持续加强砖瓦、玻璃等涉工业炉窑行业环境治理,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压减非电行业煤炭消费量,新(改、扩)建非电用煤项目严格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加大散煤淘汰力度,实现生产经营性领域散煤基本清零。深入推进营运柴油货车专项整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进XX铁路国际物流港、XX颍泉港综合联运枢纽、XX南照港综合联运枢纽建设,不断提升“铁公机水”多式联运水平。加大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力度,严格落实交通、水利等线性工程扬尘控制措施,强化工业扬尘污染问题排查整治,推进扬尘管控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大力开展餐饮油烟和恶臭异味专项整治。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大力推动家具制造、板材加工、化工等涉挥发性有机物工业源重点行业全过程治理;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问题排查整治。进一步细化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管理,加强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的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好走航监测、无人机飞航等科技手段及数据应用,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排放源进行精准溯源、科学管控,推进“一企一案”“一园一案”精细化治理。
3.系统谋划强化水环境治理。扎实开展淮河流域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水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和“河长制”落实,重点攻坚焦岗湖、西淝河、黑茨河入茨淮新河等河湖和考核断面,推动水质不断改善。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对淮河干流、沙颍河等重点流域排污口进行地毯式排查,对排查发现的入河排污口实行动态管理,采取“一口一策”分类整治。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进太和县、临泉县化工园区专业化工生产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现全市园区污水应收尽收、稳定达标排放。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进一步核实农村黑臭水体排查结果,及时纳入各县(市、区)监管清单并有序开展整治。持续提升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水平,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和环境问题“清零行动”。完善农村“千吨万人”、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推进XX第四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规范化建设。
4.全面发力加强土壤和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动省级“无废城市”创建,以工业、农业、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五类固体废物治理为抓手,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严格控制涉重金属行业污染物排放,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按年度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督促其落实法定义务,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规范监测。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建设用地为重点,强化用地准入管理和部门联动监管,严格落实风险管控和修复,坚决杜绝违规开发利用。开展新污染物调查、筛查、风险评估、监测,逐步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建立协同管理机制,研究制定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专项工作方案。常态化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情况“回头看”,强化协调联动,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和监测制度,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2023年,XX分局深入学习在浙江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投身“两个先行”,实施三个“一号工程”,重点围绕“六大片区”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2023年度亮点工作
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空气优良率显著提升,获评2022年度省级无废城市。
(一)国际舞台展卓越风姿。“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该项目获数字政府优秀创新案例、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生态文明优秀案例,相关经验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被央视媒体焦点访谈专题报道,2所小学通过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认证,全省仅2家。
(二)全国赛道扬开拓精神。XX医化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与修复国家级试点,相关经验代表全省在全国试点启动会上作典型发言。XX首创全国城区三维噪声地图,被生态环境部写入2023年《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三)全省队伍显勇者担当。大陈岛“海洋蓝碳”省级试点强势推进,完成全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碳汇交易,建成双碳大陈数字化展厅,该试点经验被列入省委省政府2023年度健康浙江行动省级样板,获省生态环境厅郎文荣厅长批示。同时,建成全省首个企业端水质指纹溯源数据库。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地表水水质预测预警系统。建成全省首个温室气体站。获评2022年浙江省无废城市三星级评估、2022年美丽浙江建设优秀县市区。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D的领导,强化铁军队伍建设。一是构建良好ZZ生态。制定2023年度机关D的工作要点、全面从严治D责任清单、D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等相关文件,中层及以上干部签订全面从严治D责任书。深入学习D的二十大精神等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跟进学习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推进D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有关事项报告、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D内监督的各项制度,季度末,主要负责人听取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工作落实情况,推动全面从严治D向纵深发展。结合主题D日开展循迹溯源、红色研学等活动,引导D员干部树立“爱岗敬业勤为先,修身立德廉为本”的工作作风。全年共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13次、D员干部集中学习11次、讲D课7次、主题D日活动11次。二是营造清廉生态氛围。纵深推进清廉环保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组织全局人员观看《痛定思痛绝不再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警示教育片。制定“三单一制一网”清单,梳理权力清单21条,责任清单37条,警示清单26条。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清廉单元和先行先试工作,《打造“五廉+一网”纵深推进清廉环保建设》获得驻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组长林金德批示,清廉D建相关报道在XX日报专题发布表,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清廉环保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三是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制定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方案,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会、领导上D课、观看视频资料、交流研讨等形式,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结合主题教育开展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4次,D支部专题学习5次。持续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领导带队150次,走进企业园区、田间地头,推动解决各项难题。组建“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D员突击队,开展D员志愿服务40次。深化问题检视立行立改,上报整改问题3个,均按时销号。“蓝色循环”项目被中央巡回指导组肯定,作为主题教育正面典型上报,被XX区主题教育简报刊发。海洋蓝碳工作被列入XX区主题教育正面典型案例。
(二)坚持协同治理,全力改善环境质量。一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医化园区智能化监管主体工程建设,在医化园区重点区域设150个采样点,10个恶臭在线监测点位,4套异味敏感点在线监测系统,1套移动走航系统,有效防控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加大全域扬尘管控力度,实施重点工地、路段扬尘走航监测,建立管控月通报制度,以考核压实责任。推进秸秆禁烧专班化运行,持续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通过“人防+技防”网格化监管实现全域监管覆盖,有效遏制火点。截至目前,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95.7%,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二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永宁河流域污染源强解析和汛期污染强度分析省级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对辖区范围内汛期与非汛期入河的各类污染源对河道污染强度的分析,为全省平原性河流的汛期污染提供经验。加快推进再生水国家试点建设,已建成城区再生水管网46.98公里。建成全省首个企业端水质指纹溯源数据库,为精准溯源、高效执法提供依据。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地表水水质预测预警系统,可预测未来3-7天重点断面水质变化趋势。截止目前,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居全省第27名,水质综合指数较去年年底提升5名。三是深入实施净土保卫战。委托中国环科院编制的《XX医化园区土壤地下水调查评估和协同防治方案》通过吴丰昌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评审;10月,医化园区入选全国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名录;11月,相关经验在全国试点启动会上作典型交流。对3个地块发送土壤修复实施风险预警函。启动医化园区非规范垃圾填埋场清理工程,完成原升旺电镀地块遗留危废彻底清理。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1666万元,启动原宁江化学厂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完成18个重点地块土壤调查报告评审,重点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四是全面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固废问题帮扶指导,完成海门、白云街道汽修行业以及前所街道眼镜行业“七张问题清单”销号。积极扩大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覆盖面,新增纳入106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危废监管,完成年危废产生量30吨以上产废单位浙固码系统及视频监控安装,完成8家危废经营单位规范化提升。聚焦海洋塑料回收再利用的“蓝色循环”模式获评全省“无废城市”最佳实践案例,全市仅两例。“蓝色循环”案例入选“无废亚运”宣传片。创成20个特色无废细胞。
(三)坚持高效管控,筑牢生态安全防线。一是强化执法管控。开展“排查见底百日攻坚”、“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绿剑”等执法行动,出动环境执法人员9500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业4100余家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61件,罚款1155.6513万元,移送公安4起,行政拘留3人。办理非现场监管方式典型案件3起,查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违法案件6起,举报奖励制度涉及案件2起,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7起。3起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案例被列为典型,其中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1起,入选省生态环境厅典型案例2起。信访受理率、办结率均达到100%。完成医化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建设提升方案制定和“企业级”防控体系建设提升任务。二是强化数字管控。完善医化园区实景模型,通过海陆空“无人机、走航车、无人船、浮标站等”监测设备,全方位收集医化园区实时数据。深化智能审批场景,规范线上环评审核。已完成眼镜、纺织等60家企业全过程生产监控,建立完善的预警预报处置机制,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做好预测预警及报警事项的闭环处理工作,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黑匣子”被生态环境部领导点赞。三是强化生态管控。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空间规划,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项目审批70个,强制性清洁生产6家,核发排污许可证106家。建立健全一案双查制度,已梳理筛查案源119个,启动7件生态损害赔偿工作。启动XX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居环境提升研究项目,建成XX市生物多样性试点1个。
(四)坚持全域美丽,激发生态共富活力。一是发挥美丽XX实力。充分发挥XX美丽办综合协调作用,制定年度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严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提升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二是提升生态共富魅力。“蓝色循环”项目破解“海洋塑料废弃物无人收、利用价值认定难、治理持续性弱”等难点堵点,实现海洋生态多元共治,相关经验并入选浙里共富工作动态,并入选省委改革办浙里改(领跑者)第29期。高位谋划大陈岛“海洋蓝碳”省级试点工作,编制《大陈岛碳收支核算及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方案》,发布海洋蓝碳企业标准《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与评价规范》,并申报XX市地方标准,完成全省首笔2223吨海洋蓝碳贝类碳汇交易,以100500元的价格在平台系统上拍卖成功。《探索“海洋蓝碳”改革XX趟出海岛“两山”新路径》刊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改革内参》。三是挖掘减污降碳潜力。全面推进低(零)碳乡镇(街道)、村(社区)试点建设,全省首批低(零)碳乡镇(街道)赛马评估中,大陈镇被评为A级试点。已完成心海社区、学院社区第一批社区试点验收,推进横河陈村、云健社区第二批社区试点工作,启动申报低碳村(社区)试点6个。建成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1个。四是激发环境宣传活力。充分利用微平台,扩大环境宣教影响力,各平台已更新560条信息,“XX生态环境”公众号获评十佳新媒体。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开展多形式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承办8.15全国首个生态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宣传活动,XX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组织开展多场公众参与环保设施开放活动,300余人次参观XX市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2场,市级以上重量级媒体发表220篇,其中央视新闻5条,人民日报3篇。开展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村镇生态文明大宣讲活动19场,发放宣传手册8000余份。依托XX民营企业环保培训学院开展企业培训,已累计开展8期企业危废培训,覆盖569家企业856人次。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得分为89.02,排名全市第3,创历史新高。
三、存在问题
(一)医化园区环境仍存隐患。医化园区经过3轮整治,整体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地下水质现状、固废存放、恶臭等根本性问题还未解决,环境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二)区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区域内污水零直排尚未全覆盖,雨污合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污水溢流从而对河道水质产生影响。河道生态补水不足,XX地处温黄平原河网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