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关于以“千万工程”经验助推和美乡村建设的调研与思考(5126字)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全面实施20年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市与浙江部分省辖市地域相邻、山水相依、人缘相亲,有基础、有条件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千万工程”经验中蕴含的思想理念、科学方法和务实作风转化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行动,加快探索高质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市域路径,为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一、“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启示
“千万工程”经验内涵丰富、路径清晰,蕴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为XX在新发展阶段科学谋划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指明路径、提供重要启示。
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施过程始终坚持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自觉从农民的角度想问题、定政策、干工作,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真正践行了“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的人民至上理念。
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全域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将乡村打造成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美丽大花园,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诠释了生态优势的多重价值。
因地制宜的科学路径。立足不同地形地貌,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开展环境整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让千村展现千面,走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路径。
久久为功的扎实作风。自“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省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高目标,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促质变,推动“千万工程”持续迭代升级、迈向纵深。
由表及里的推进方法。注重软硬结合、塑形铸魂,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内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提升。以美丽宜居的环境聚人气,让农民身有所栖;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提精神,让农民心有所依,使农民成为改善环境的参与者、乡村发展的受益者和文明乡风的传承者,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二、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积极成效
2018年开始,我市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档升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2021年,3个县(市、区)先后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环境设施持续完善。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现阶段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环境设施持续完善提升。连续两年将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完成超10万农户的户厕整改和提升任务。通过组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