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魏德健:
苏州考察学习调研报告 1
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红船起航地描绘共同富裕新画卷 6
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
关于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摘要) 12
商洛市政府研究中心调研组: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我市重大项目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18
商洛市政协调研组:
为商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市政协“加快应用型人
才培养”调研报告 24
6 . 2020 年度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3 0
信江西省委组织部调研组:
X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 信江航运枢纽项目X
建工作调研报告 33
中国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李昌齐:
关于金融机构标准化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以湖南邵阳市为例 38
方梦琦、陈雨露、张雨洁:
四川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调研 44
中共孟州市委史志办公室白水平:
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 对“莫沟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4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调研组:
推动“两个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 5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X委政研课题组:
“X建和创”的“三化”模式探索与实践 56
求是杂志社调研组:
六盘水山乡“三变” 62
攀枝花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
关于市人大常委会“七五”普法决议贯彻执行工作的调研报告 66
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
2021 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67
攀枝花市人大经济财政预算委员会:
关于2020年度攀枝花市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调研报告(
摘登) 71
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超大城市治理的“成都之解” 74
孝南区、孝感日报联合调研组:
城市能级提升 加速跨越崛起 孝感主城“三区”人口跨入百万的观
察与思考 80
杨敏:
汉寿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查与思考 85
长江日报调研组李佳:
齐聚国内头部医药企业追赶“第一梯队”来自武汉大健康产业调研报告 89
运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坚持系统观念,建设高质量城市 周边六市考察学习报告 95
经济日报调研组:
潮涌涪江格局新 四川绵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纪实 102
青海日报记者贾泓:谱写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篇章 奋力推进
“一优两高”调研报告 1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
大山深处无障碍 情系高原助发展 青年干部“根在基层”无障碍环
境建设调研报告 116
成都市发改委重大课题组:
成都:以高端创新平台提升创新引领力 120
中经行业发展研究课题组:
能源行业上半年发展报告 125
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构建新型城镇化新的核心增长极 129
四川省成都市委X校、成都市社科院联合课题组伍笛笛、卢燕群:
探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新路径 133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统筹发展和安全 加快建设韧性城市 139
丁德宏、沈烨:
廓清权责边界 共促社区和谐 上海静安区法院关于社区自治衍生纠
纷案件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145
苏州考察学习调研报告
魏德健
(2021年8月1日)
从太仓市东林村到兆家巷邻里中心,从苏州工业园区到金鸡湖商务区,从蒋巷村到中泾村,一路走来,耳闻目睹了这些年长三角、江浙一带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式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蒋巷村氛围和形象之优、农村生态环境之美,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对我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具有积极的作用。现将本人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蒋巷村概况
蒋巷村位于常、昆、太三市交界的阳澄水网地区的沙家浜水乡。全村192户, 875人,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等等。201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就已经达到了10亿元,人均DP超4万美元,村级可支配财力超2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万元。
二、蒋巷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这次学习考察,印象最深的是蒋巷村把X的政策、群众需求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坚持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六家发展”的路子, 推动了全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一是农业起家。蒋巷村支部书记常德盛带领连续苦干三年,硬是把全村1700 多亩低洼地抬高了1米多,全部改造成旱涝保收田。每亩年产粮由原来的200多斤提高到1000多斤。后来又引进有机稻,让常巷香米成为国内外高端客户的首选。二是工业发家。借苏南地区乡村工业振兴之势,首先创办起一家村办建材厂,稍有积累后又新上了两条复合彩钢板生产线。随着生产销售形势的日渐好转,村干部大胆跳出蒋巷村,在支塘镇征地5O0多亩,组建常盛新型建材集团, 创建了常熟市第一家村级工业园。如今,常盛钢构已成为国内建材行业的知名品牌。三是生态美家。将全村规划成村民新家园、低碳种养园、生态观光园、休闲教育园和工业科技园五大现代园区。四是旅游旺家。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和周边旅游景区的辐射效应,先后推出新农村考察游、学生研学旅游、农业农村农家农趣游、田园风光游、生态休闲游等旅游项目。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下,蒋巷村旅游收入仍突破1000万元。五是品牌强家。为提高有机
稻米的质量,蒋巷村对稻田实行一年一茬的轮作制,稻种选用中科院重点推荐的品种,施有机肥,用生物法防治病虫害。自有品牌“常盛”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常盛集团连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国家许多重点工程招标时指定使用常盛牌钢构。他们要求全体村民做爱X、爱国、热爱集体、善良、宽仁、诚信、守法的模范,多年来蒋巷人无一例违法犯罪记录,多人荣登省市好人榜, 蒋德盛同志多次入选全国和省、市人大代表。六是精神传家。要求全村X员, 每人必须学习掌握一项发家致富的好技术;每年向村X委至少提一项促进发展的好建议;每年至少做一件好事;每人至少同一户村民结成帮扶对子;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村集体按三星级标准统一建造了158套老年公寓,村民男58岁,女55岁可以自愿退休。退休后每人一套老年公寓,每人每月3O00元的零花钱,每年底为每位老人再发10000元的过节费。子女自愿赡养退休父母的,除老人原有待遇不变外,再按每位老人每月2000元给子女发补贴。三、观摩学习后的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蒋巷村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醒目的一堆数字, 不是林立的高楼,也不是一个个响亮的称号,而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客观的物质发展上,更体现在精神风貌上。学习蒋巷村,不是要学习蒋巷村之路、蒋巷村模式,而是要学习内在的精髓和内涵, 寻找差距、借鉴提升。当前,我所在的下堡镇正处于“十四五”起步的关键时刻,我们也必须回答好“资源优势弱化后能不能加快转型”的发展问题。观摩之余,更应该有学而知不足的认识,把感官的刺激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借智先进经验为我所用,进一步谋划好“十四五”期间转型跨越的思路和目标。
一、学习借鉴蒋巷村坚持解放思想、持续创新的执着追求,只有放胆争先, 下堡镇才能实现更高层次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蒋巷村之所以发展快,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闯、敢想、敢干、敢试,敢为人先,特别是敢于把自身的发展置身于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没有自我加压、敢于争先,没有开放引进、创新融合,就不会有闻名全国的蒋巷村。然而,面对孝义市“十四五”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资源优势已趋弱化的下堡镇,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如何在群雄逐鹿中奋力前行?结论只有一条,就是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赶超跨越!这已被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实践和江浙经济飞速崛起的事实所证明,它是一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由之路。无论从吕梁各县市还是从孝义各乡镇来看,下堡镇还有一段
从争先到领先的漫长之路要走。若想有所作为,只能勇往直前。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干部,更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争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下堡的优势资源在于,团结战斗的干部队伍,敢闯敢干的企业家队伍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要用足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在解放思想上不断创新,彻底改变过去局限于小范围、满足于小成就的保守思想,为转型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学习借鉴蒋巷村坚持绿色转型、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只有转变观念, 下堡镇的发展才有后劲。
蒋巷村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围绕“五大现代园区”的思路,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了具有独特农村风韵的生态乐园、人间天堂。过去十年间,下堡镇对中心集镇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相比于蒋巷村的投入和力度,我们仍然显得理念陈旧、投入不足,规划布局和品位档次都明显滞后。今后,下堡镇也要在发展过程中健全环保综合决策机制,以更高的目标、更宽的视野、更先进的理念,重新审视和定位生态建设。在集镇设施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项目引进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严格做到环保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同步论证,生态建设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环保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验收、同步运行,打造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的鲜明特点。
三、学习蒋巷村坚持文明引领、善治共治的治理模式,只有提升内涵,下堡镇才能打造好“文化名片”。
文化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名片,文化资源发掘和运用成功,更可以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下堡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异彩纷呈。在看过苏州多地的展览馆、文化中心、图书馆、规划馆和蒋巷村等先进的文化基础设施之后,更感到我们的差距不容小视。我认为应以此为借鉴, 全面加大下堡镇红色文化的建设投入,尽快形成文化领域强大的硬件基础,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支撑。一是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科学规划。启动下堡红色革命史、改革发展史、传统文化史“三史”搜集整理工作,加快编制下堡镇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总体规划,把具有传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的文化阵地纳入全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邓小平驻地纪念馆、孝义县委
诞生地、下堡寨烽火台、角盘垣地下军事通道、“雷锋式的好战士”王元金、庞涓洞等的整体联动、有效整合。二是加快红色文化遗址特别是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广泛发动各村、各户,通过视频录制、影像制作、语音讲述等方式,争分夺秒地抢救仍然健在的老一代革命家、老X员、老战士记忆中鲜活生动、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故事,广泛征集承载革命历史记忆的珍贵物件, 以小见大、以人说史、以物观史,使X性教育变为可视的精神和可触的信仰, 让X员干部切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触动、受到教育。三是加速建设深度情景体验学习品牌。完善X群服务中心功能区划分,打造集X务和政务咨询、红色教育、文化体验、图书借阅、
活动预约、体育比赛等于一体的X建活动平台、教育培训平台、成果展示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服务群众平台。加快打造X史教育主题广场、红色文化主题小游园,形成3小时X的历史、X的传承、X的奋斗、X的群众工作集中展示区,让学习阵地、服务阵地连接成网,打造有温度受欢迎聚能量的X群服务阵地品牌。
四、学习蒋巷村坚持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只有不断创新机制, 才能推动下堡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蒋巷村支部书记常德盛几十年如一日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共产X员本色,是一位可敬的优秀的共产X员。就是这样一位老X员,用50多年全部心血和奋斗历程在蒋巷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他理想信念始终不变,本色情怀始终不变,精神干劲始终不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X人公道正派、忠诚为民、担当奉献的优秀品质。蒋巷村从贫穷“烂泥地”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桃花源”,蒋巷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后,我要以他为榜样,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干劲和更实的作风来严格要求自己,推动下堡镇“十四五”各项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更广的视野,就是要在解放思想上不断创新,彻底改变过去局限于小范围、满足于小成就的保守思想,立足于全孝义、全吕梁的大坐标,谋划和定位发展蓝图。更高的标准,就是在发展上、工作上高标准、高定位,紧紧围绕镇X委提出的“七个下堡”战略,胸怀“两个大局”,在变局中把握新机遇,在竞争中打造新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更大的干劲,就是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奋发有为的状态,以观念的更新推动改革的突破,以理念的提升带动发展的加速。更实的作风,就是始终
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带头转变观念,带头转变作风,树立新时期X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红船起航地描绘共同富裕新画卷
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2021年8月2日)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X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标志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的开启。红船起航地嘉兴循迹蝶变,勇于探求,善作善成,成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20多次前往调研指导,对嘉兴发展寄予厚望。6月,光明日报联合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苏州大学北京研究院专家,深入嘉兴南湖、秀洲、嘉善、桐乡、海宁等地,就其推进共同富裕的创新做法和重要经验进行了调研。
“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水隅。”一百年前,嘉兴南湖的一叶画舫上,诞生了中国共产X,“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由此启航。一百年后,这片炽热红土焕发出新时代田园牧歌、诗画江南的美丽新颜,均衡富庶发展的名片愈擦愈亮,一幅共同富裕的画卷徐徐舒展。
在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道路上,嘉兴这个红船起航地的“共富图景”格外引人瞩目,其17年来围绕城乡一体、区域均衡、服务普惠、人民共富所做的不懈探求,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和价值。
擘画共富蓝图,17年久久为功
55岁的周仁元是嘉兴市桐乡桃园村的 李种植户,6月正值第一批 李果成熟之际,采果、包装、寄送 他忙得不亦乐乎。仅6月9日一上午,就通过顺丰快递寄出100多斤 李。他给调研组算了一笔账,2020年靠 李种植、打工,一家四口年收入超过45万元。他说:“存款多了,房子大了,村子美了。三十年前, 人人都想做城里人;三十年后,我们新农村的生活反而让城里人羡慕啦!”
住有安居、收入丰厚、配套完善、生态优美,周仁元家的幸福生活是嘉兴统筹城乡发展成效的缩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葛永元介绍:“2020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801元,连续17年全省第一,居全国336个地级市首位。” 嘉兴在全域、全民、全面富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究其原因,要归于17年前的擘画和随后的接续奋斗。
2004年,是嘉兴统筹城乡发展的里程碑之年。这年春天,时任浙江省委书
记习近平专程到嘉兴进行4天蹲点调研,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为嘉兴共富之路亲自擘画蓝图。紧接着,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嘉兴出台全国地级市首个《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拉开统筹城乡发展大幕。
“17年来,嘉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锚定目标不放松,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嘉兴市委书记张兵仔细给调研组回顾历史脉络,“嘉兴均衡共富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靠的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而是目标笃定、久久为功。”
嘉兴均衡共富发展之路可分为四个阶段。张兵介绍说:“2007年以前是实践起步阶段,围绕‘城乡一体化’,分六个维度强力推进;2008年至2012年是重点突破阶段,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找准堵点,一口气推出十项相互配套和联动的举措;2013年至2017年是深化完善阶段,升级城乡一体化理念,建设‘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2018年以来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全面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力打响嘉兴统筹城乡发展的金名片。”
共同富裕,根本靠发展,关键靠统筹。“如今在嘉兴,许多人已分不清何处是城,哪里是乡!”调研组频频听到老百姓这样感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嘉兴17年追求共富之历程,彰显着共产X人的初心与笃定;而透过今日嘉兴之均衡共富图景,则可望见未来中国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模样。
城乡、区域、收入三个差距持续缩小
嘉禾大地,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样板间”。城乡居民收入比1.61∶1为全国地级市最小;农民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2%;人均居住面积达73.46平方米,户均拥有家用汽车0.75辆,计算机0.88台;供电、供水、供网城乡一体,农村公路密度浙江第一,率先在全国实现“村村通公交”, 城乡公交2元一票制这组数据可以窥见嘉兴城乡共富的幸福生活。
城乡差距的缩小,也直接体现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在桐乡洲泉镇,村民梁新会讲述了一次让他颇为感慨的“家门口”求医之旅。不久前,梁新会的母亲右腿骨折,原本想在镇卫生院简单治疗后转诊上级医院。但经过一周的诊治,她就转变了想法:“杭州的医生每周都来,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还有
中医‘互联网+’远程会诊,看病治疗和城里人一样方便。”嘉兴全域建成“20 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层就诊率达72.11%。
在城乡教育均等化方面,嘉兴也交上了满意答卷。“2013年所有县(市、区)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海盐县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国样板’。”海盐县教育局局长袁迎春介绍,“全县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零择校、零择班、零择座、零指定’,在招生过程中,不举行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100%就近划片入学,确保人民群众上学不求人。”
嘉禾大地,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示范窗”。翻看嘉兴历年数据,调研组发现,各区县人均DP极差(最高最低比值)从2004年的高点1.44,逐年降至2019 年的1.13,各区域均衡共强的格局日益巩固。市统计局局长沈周明告诉调研组: “多年来,嘉兴各地区发展齐头并进,可以说没有弱区弱县。”2020年,各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值仅为最低值的1.1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值仅为最低值的1.08倍。嘉兴全域7个县(市、区)全部入列“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前40位,人均DP全部突破10万元大关,5个县(市)财政收入全超百亿。
嘉禾大地,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先锋队”。2020年,嘉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581元,同比增长12.3%,绝对值和增长率均居浙江之首,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也高于社会均值。桐乡市委书记齐力告诉调研组,“缩小社会收入差别,关键在于‘扩中提低’,千方百计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 激活内生创富动力,使其‘造血’能力强起来,这样的共同富裕才踏实。”
在桐乡崇福镇湾里村,30亩现代化农业连栋大棚蔚为壮观,村民亲切称之为“奔富大棚”。据了解,大棚由村合作社与低收入农户共同出资,将低收入农户的承包地以“互换并块”方式实现集中连片,建成后出租给蔬菜种植户, 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他们可同时获得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和就业薪金,实现‘一地三金’。我们估算,每户每年至少增收3800元。”村支书吴明学说。
“近年来,桐乡创新推出低收入农户‘奔富十法’,通过‘一地三金’、飞地认养、抱团合作、转移就业、创业贴息等,在增加农业收入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确保低收入群体同步伐、可持续、高水平走向共富”,齐力介绍说。依托“奔富十法”,桐乡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速度明显快起来,社会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物质、精神、生态三个富裕共同增进
2020年,嘉兴人均DP初估为10.2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1.44倍,超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标准;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6.7%、28.2%,属于“富足水平”;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将人均预期寿命视为衡量生活质量重要指标, 嘉兴是82.82岁,全球前十名国家或地区仅有四个高于嘉兴。
“但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维度更加丰富,是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生态富裕的统一,是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的共同绽放。”张兵说。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贤议事厅、农村文化礼堂、乡村艺术团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滋养下,嘉兴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令人惊叹。目前, 嘉兴已实现公共文化网络全覆盖,艺术普及直沉基层,群众自发的文艺团队蓬勃发展,舞、乐、书、画、文学、摄影一个不落,乡村艺术团多达4707个。
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可以由阅读决定。“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 是嘉兴人民共同的骄傲,图书馆更是其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20世纪50年代, 图书馆员背着沉甸甸的图书,不论寒暑,乘着公交穿行在乡村道路上,为农民送去精神食粮。如今,图书馆铺设了星罗棋布的服务体系,延伸到城乡每个角落,村(社区)分馆32个,礼堂书屋42个,图书馆流通站345家,城乡全覆盖。纸质资源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在家门口找到一扇敞开的阅读之门。”图书馆馆长沈红梅说起这些变迁颇为感慨。
步入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水清岸绿、一步一景,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污水乱流、臭气熏天的养猪村。村支书李正峰告诉调研组:“过去我们是养猪大村, 猪粪大多排进河道,到处弥漫着恶臭。村民钱袋子越来越鼓,但生态越来越坏。” 2013年,X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猪舍,痛下决心带领村民退养转产,村庄得以天翻地覆大变样,如今已是“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乡村旅游打卡点。
“建好了美丽乡村,还要盘活美丽经济,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升级”。对标3A级村庄景区标准,联丰村引入旅游策划、管理、运营专业公司, 重点打造“红色元素+乡村旅游”,为村民“富口袋”打开机遇。如今,美丽经济成了带动共同富裕的新抓手。
2017年,村民王玉琴把家里养猪的土地腾出来做了小花园,堆饲料的小房间改造成了小包间。成立了“17农家乐”。“现在我们已是有16张圆桌的‘大饭店’了,2020年接待游客约2万人,收入60多万元。”王玉琴感慨,“现在感觉比城里人还骄傲。”
基层X建:引领共同富裕的红色引擎
在海盐县通元镇,45岁的马伟华有个绰号叫“放羊倌”。他依托湖羊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个共同富裕红色引擎——“新生代农民创业X支部”。X支部以农村青年X员为主体,设立“创业共富之家”,成员之间以技术互助、信息共享、营销协作等方式形成“X群创业共富联合体”,目前已带动100多农户从事湖羊养殖走向共富。
“这个X支部不一般!想尽办法帮大家富脑袋。”创业课堂两月至少办1期, 邀请农业院校专家教授、湖羊大户讲授养殖技术;每年举办创业课堂6期,受训养殖户达150多户;建立创业骨干与初创业者结对帮扶机制,定期指导解惑;建立新生代农民创业成长记录册如今,X支部正带领大家建设高标准生态化示范养殖场,预计可新增出栏优质湖羊3.3万头年,产值4800万元年。
与海盐县毗邻的海宁市,这种“共同富裕红色引擎”式的基层X组织也是无处不在。“为进一步给共同富裕‘加满油门’,海宁市近日发布X建引领共同富裕十大行动计划,推出红色堡垒全域建强行动、X员干部城乡结亲行动、X群创业项目培育行动等十项举措。”海宁组织部负责人说。
嘉兴市基层X建的另一个突出特色,是组建了大量功能型、行动型“产业链X建联盟”,“把支部建在‘链’上”。这个联盟可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学、研、供、销、金融等资源,“打造致富链、健全帮扶链、延伸服务链”, 是促进共同富裕的“一个很直接的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嘉兴基层X建的创新实践,得益于多年来实施的“X群创业共富工程”。该工程旨在打造“X建为引领、支部带X员、X员带群众的共同富裕样本”,实现“X组织ZZ属性与服务功能的有机统一”。正是有这么多能征善战的基层X支部,嘉兴共同富裕的步伐才跑得更快。
关于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嘉兴样本”的思考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篇 章。”调研组深切感受到,“红船精神”已融入当地X员干部群众的基因,汇聚起推进共同富裕的蓬勃动力。“嘉兴样本”的历史经验和共富路径,对全国各地走好共同富裕新征程具有重要启示。
打造共同富裕的“四大机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X建机制为引领: X建是共同富裕的“红色引擎”,基层X组织深入田间地头,送理念、送政策、送技术、送人才、送金融,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市场机制为主体:做
优营商环境,小微企业密集,“八九个人就有一个老板”,带动劳动力就近充分就业,工资性收入成为促进共富强劲动力;社会机制为补充:南湖区创新机制打造公益服务基地,梳理群众需求清单、凝聚社会力量、深化供需链接、开展精准慈善,赢得广泛赞誉;政府机制为兜底: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围绕学、业、居、行、用、医形成全覆盖的大救助体系,“共同富裕就是要生活无忧”。
凝聚共同富裕的“政策合力”,系统集成,全面发动。嘉兴基本形成完备的共同富裕政策框架和行动体系,集中体现为“八个力”:后富群体的创富力, 不是等靠要,而是主动创富为先;先富群体的带动力,广泛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生产要素的配置力,构建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的政策“工具箱”;城乡融合的改革力,善于打破城乡一体化的堵点;生态财富增长的自然力,美丽经济蓬勃发展,生态价值加速实现;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力,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政府兜底的保障力,着眼人的全生命周期精准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力, 稳步实现城乡“无差别”。
借力数字化改革的“科技杠杆”,消除鸿沟,均等普惠。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以战略眼光提出“数字浙江”构想,并将之纳入“八八战略”。如今,浙江数字化改革的“金名片”越擦越亮,在促进共享共富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嘉兴借助数字科技掀起一场“公共服务均等化”革命:以城市大脑为支撑,为全体居民提供多样、均等、便捷社会服务,只要接入“数字社会入口”,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文有所化、体有所健、游有所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行有所畅、事有所便,社会事业12大领域样样都有。
探索共同富裕的“新社会形态”,深刻诠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这个“新社会形态”呈现何种样貌?“嘉兴样本”正在一笔一画勾勒着它的模样:这是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有机统一的富裕图景;是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图景;是彰显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的文明图景;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图景。
关于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摘要)
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
(2021年8月2日)
【更多文库 :dadawk01免费领取】
为深入了解掌握我市“七五”普法情况,以便制定“八五”普法决议打下良好的基础,市人大常委会于3月10日至12日对六县(市、区)及15个市直相关单位采取分组方式进行调研,由常委会副主任带队,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和司法局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深入部分乡镇实地查看等方式调研法治宣传教育情况。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总体工作情况
自2016年“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法检两院,认真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和《晋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以下简称“七五”普法决议),围绕加强组织领导、整合普法资源、突出宣传重点和推进依法治理等方面,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公民的宪法和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活动有序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逐步增强, 法治宣传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法治晋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进一步健全完善了X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市人大适时作出“七五”普法决议,市政府及时下发了“七五” 普法规划,结合机构改革,市县两级成立了依法治市(县、区)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由宣传部部长担任组长,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市直各相关单位也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班子责任目标,制定实施方案抓好落实。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被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综治考核和文明创建考核内容,推动普法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法治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得到进一步落实,按照市级每人0.5元,县、乡两级每人1元的标准将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七五”普法期间,市县两级
用于法治宣传教育经费达2328万元。
我市宣传部门进一步完善宣传联动机制,根据普法实际充分利用好“报台网端微”等媒体平台以及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文化大院、户外屏、标语等载体,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与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等部门联合开办了多种类型的专题节目,这些专题节目注重用事实说话,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为推进法治晋城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宣传矩阵。
市普法办将“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作为“七五”普法期间的重头戏,延伸普法责任主体,有效构建起各部门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普法大格局。一是明确各部门普法责任,制定了《市级部门普法责任清单》,成为“全省最全” 责任清单。二是搭建“合唱”平台,2018年开办全省首家“谁执法谁普法”电 视栏目《一起普法》,50余名市直单位一把手亲自登台开展以案释法活动;2020 年,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一起普法(局长讲法)》栏目,将局长、副局长全 部纳入讲法范围,最大限度形成传播合力,产生集群共振效应。三是严格履责 考核,将“谁执法谁普法”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内容, 每年年底组建评议团对全市普法责任单位履责情况开展评议。
“七五”普法期间,我市普法紧扣重点内容,突出重点对象,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实现普法宣传全覆盖。
一是紧扣重点内容。围绕宪法宣传,举办了全省首家“宪法历史资料展”, 组织全市2.8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宪法知识考试,多层次、多方位开展了宪法电视知识竞赛、法治人物评选、法治书法展、领导干部宪法讲座等大型活动和“宪法在身边”抖音大赛、宪法知识“每日一题”等新媒体活动,增强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围绕民法典宣传,宣讲团、小分队利用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X员群众代表大会、赶庙会等机会进机关、进校园、进基层,通过法治讲座、以案释法、走村入户、“摆摊设点”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
二是突出重点对象。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 善全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的实施意见》,五年来共举办各类法治报告会100 余场,公务员法治培训班120余期,培训人数达到近6万人次。针对青少年,全面实行“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推动全市中小学校全部配备法治副校长,与团委、检察院、妇联等十余家部门深入各中小学校举办了“同
心同梦”大型公益项目31期,服务青少年2万余人。针对基层群众,大力实施基层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实现“一村
(社区)一法律顾问”,大力实施“今天我当班”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专业解决农民群众法律难题,在服务中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
三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我市各县(市、区)因时制宜,充分利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3␎5␍学雷锋日、“三八妇女节”、安全警示月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的社会氛围。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市直执法部门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知识产权周等宣传节点开展《计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传播法治精神,增强法治信仰。
我市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市总体目标,坚持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 为引领,扎实推进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有力推动法治晋城建设。一是坚持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为引领。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全面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开展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补齐法治政府建设短板。二是坚持以行业依法治理为重点。推进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创建, 使基层民主更加健全,基层法治更加完备,基层干部群众依法决策、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坚持以深化基层村(社区)依法治理为基础。 目前,全市共有14个行政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41个单位获“省级依法治理示范单位”称号。在全省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中,我市连续九年排名全省第一,实现了“九连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司法单位责任意识不强。有些单位和个人对普法工作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普法工作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普法责任意识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执法轻普法、重部署轻验收的现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效果很难量化,导致工作安排了、过程走了,但结果不得而知。
(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不平衡。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各县(市、 区)、各单位能够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宣传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但忽视了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社会参与也明显不足。此外,普法
责任主体的普法工作过于集中,宣传多集中在城镇地区的个别区域,广大农村、工矿地区普法宣传较少,普法资源配置不均衡,城镇区域供给过多且存在同质化问题,农村基层需求强烈但明显偏少偏弱。
(四)重点对象的法治教育有待加强。一是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 虽然通过X组中心组等会议定期开展学法用法学习培训,但是学法形式单一, 与法治实践结合不紧密,学法内容只注重法律文本的学习,缺乏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法律素养仍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学校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人员以兼职为主,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法治教育课程常被其他课程挤占,主要是因为法治教育课程不是应试课程, 不影响学生升学考试,不影响老师的教学成绩,仅为业余辅导课。
(五)普法工作保障落实还不到位。法治宣传教育经费还没有形成随社会 经济发展定期调整的机制,经费多年来未进行调整,已不能满足新形势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普法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普法专业人才仍然缺乏尤其是互联网法律法规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兼职人才实际利用效果较差,普法队伍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ZZ站位,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X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X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加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体制。
指标体系,进一步量化普法效果指标,让普法效果可检验、可操作、可考核, 加强对落实普法责任制的评估评议,推动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中实 时普法,推动形成新发展阶段全民普法的新格局。
(三)注重强基导向,推动普法资源均衡化。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各 相关单位要加强协调联动,统筹安排好不同地区的各项普法教育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普法资源建设,普法责任单位进一步落实“法律六进”机制,每年应有一定比例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农村、工矿地区等基层倾斜,加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和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工作,确保普法资源均衡化发展。
(四)坚持效果导向,运用新技术精准普法。一是针对法治宣传教育新形势,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法治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二是普法责任主体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普法责任制过程中,应将我市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纳入普法重点内容,在执法、司法活动中要纳入适用范围。三是完善媒体公益普法制度,积极引导各类媒体广泛开展日常性、主题性、典型性法治宣传,提高法治宣传的频率和质量。推动形成融“报、网、 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提升普法的覆盖面和便捷性,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五)抓住重点对象,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严格落实X委(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年度述法、旁听庭审等制度,并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推动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落实中小学法治课课时要求,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配齐配好法治课教师,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校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进校园工作,继续开展
“学宪法讲宪法”、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等宣传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
(六)适应形势要求,确保普法工作保障到位。要把法治宣传教育相关工 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把法治宣传教育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职并存
的普法队伍。加快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培养行业急需的特殊专业普法人才,形成专业化的普法队伍。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我市重大项目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商洛市政府研究中心调研组
(2021年8月3日)
重大项目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陆续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重点项目,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商洛要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夯实经济稳增长基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汲取“十三五”我市重大项目建设的经验教训,牢牢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 不断为全市经济发展凝聚强大能量。
一、让项目聚势加速优势转化
近年来,我市加速推进区位、交通、生态、资源等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市级重点建设项目570个,总投资3600亿元,完成投资2400亿元。其中,纳入省级“十三五” 项目92个,总投资3105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计划2971亿元,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742亿元,“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1671亿元,占计划任务的56.3%。
有效扩大投资,但增幅上下振动。2016年至2020年分别完成投资454亿元、 580亿元、544亿元、435亿元、390亿元。从2018年起,我市投资规模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全国全省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投资信心不足,意愿下降;生态环保政策日趋严格,要素制约愈加突出;受清理政府债务影响,政府投资项目面临较大瓶颈,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三保”,市县财政收入投入重大项目配套资金规模有限。
有效改善环境,但投资方向不优。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工农路改造提升,北新街东延、丹江构峪大桥路通灯亮,南门停车场和东新路、东环路农贸市场建成投用,山柞高速建成通车、小岭梁、黄沙岭隧道建成运营、万达广场、国际医学中心、高新公园、老体育场改造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使用。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市基础设施迅速晋升到了新层次,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竞争力。但在新型产业和循环经济投入上明显不足,特别是2016年至2020年建成工业循环经济项目仅48个,且集中在循环经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的目标和要求,
有较大差距。
有效吸引资本,但民间投资不足。从2016年至2020年市级重大项目投资资金来源统计看,我市重点项目投资资金来源政府投资比例在50%左右。政府投资多集中在各类项目的基础设施方面。和经济发达、投资活跃其他省份的地市相比,政府投资比例较高,吸引社会投资少。
有力支撑发展,但成效不够显著。2016年以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573亿元,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31亿元,循环经济项目完成投资162亿元, 现代农业项目完成投资238亿元,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完成投资456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243亿元,民生工程项目完成投资331亿元。在培育上市企业方面,陕西盘龙药业公司为我市本土第一家上市企业,39家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成长版挂牌,4家企业进入省级拟上市企业资源库;西十高铁今年开工建设、西康高铁有望年内开工;商洛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进入冲刺阶段;牛背梁、天竺山、金台山晋升5A级景区提档升级稳步进行;丹宁高速中段(山阳至柞水段)建成通车;气化商洛、中心城市供热项目部分建成。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在提升经济发展、区位优势、补齐发展短板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DP总量上看,我市仍处于全省靠后位次。从陕南三市横向比较来看, 我市2020年年底DP规模和增速均处于末位。
二、加快追赶超越需破解难题
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点领域建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有力支撑了追赶超越,但在重大项目的谋划、招商、要素支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困难。
重大项目谋划水平有待提升。项目准备不充分,相关部门和县区谋划的部分项目停留在影子项目、线索项目上,前期工作仅仅停留在一个简单的项目简介上,缺乏科学论证。项目谋划不实在,部分县区单位迫于任务压力,出现了盲目上项目、仓促上项目现象,立足商洛资源禀赋、特色优势产业、要素成本优劣,谋划的项目总数少,结合市场需求的大项目和富民强市的产业项目更少。项目包装投入不多,项目前期费用筹措渠道单一,纳入财政预算的额度较少。部门和县区在重大项目前期设计、工可研和策划包装上,仅仅靠财政上支持远远不够,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的主动性不够强。项目策划人才缺乏,一方面缺乏专业的项目策划包装人才队伍,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和专业研究机构合作不深入,“引智”工作作用发挥不够。
主导产业培育力度不够。培育主导产业离不开重大项目的引领和带动,目前我市通过重大项目培育带动主导产业方面,力度还需加强。从培育大健康主导产业方面看,我市虽已形成盘龙、香菊、必康、天士力、康城等传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但是距离形成“四位一体”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还有距离。对优势绿色农产品和商药的开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技术研发投入和精深加工领域的项目投入明显不足。从培育大文旅方面看,我市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和提升了一批旅游景区和服务设施,但是旅游服务能力还有待完善,缺乏滞留性旅游产品。从培育新材料产业方面看,我市矿产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产品集中在原材料、初级产品上,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业链、高价值链延伸不足,缺乏大项目、龙头企业带动。项目投资规模回落。近两年我市投资规模回落,新审批、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主要是市场需求不振,全国全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市场需求不振。我市锌锭、五氧化二钒、太阳能电池等部分主要工业品价格下滑,企业原材料、资金等成本上升,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不强。政策要素趋紧,由于我市七县区均处秦岭腹地,是秦岭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项目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愈加严格,项目建设受用地、规划、环保、能耗等因素的制约更加突出。融资难度加大,由于国家大力清理政府债务,政府投资项目融资面临较大瓶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投资大幅减少。银行贷款门槛普遍较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园区承载能力有限。园区作为承载重大项目的关键区域,其支撑带动作用处于区域发展的核心地带。近年来我市高新区、县域工业集中区等园区的建设发展对全市经济建设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也存在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是承载能力不强,比如商洛高新区目前土地储备不足,仅剩300多亩土地可供利用,且园区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各县区工业集中区规划同质化问题凸显,给园区主导产业、产业链项目预留发展空间有限。承载创新能力不强, 园区的孵化功能未得到足够重视,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基础设施、政策完善滞后,园区由小到大培育重大项目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难以从本地孵化出重大项目。园区承载模式不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对高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必不可少,但是一味引进而忽视本地创新环境和本地产业集群形成,不利于园区立足本地资源、产业等要素健全产业链。
三、牵住“牛鼻子”点燃新引擎
实施生态优市战略,明确项目总体方向。全力保护秦岭生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是前提和底线,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开发理念。要科学统筹,要在尽快修订出台《商洛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推进完善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等规划“多规合一”,突出生态优市战略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产业准入清单制度,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科学统筹谋划重大项目。把握政策机遇, 争取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重大项目,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通道。
精心谋划储备项目,建立有序储备机制。重大项目谋划能力直接决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潜力。要明确重大项目谋划储备的重点领域,紧扣生态优市、实业强市、文旅活市、城镇兴市四大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集中力量建设和提升一批关系全局、影响重大的骨干项目。拓宽重大项目储备渠道,加快“十四五”规划编制,围绕产业转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包装一批以大健康、大旅游、新材料为重点的产业项目,不断拓宽项目储备渠道。要着眼未来布局新基建项目,尽快精心策划一批以5、汽车充电桩、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要抢抓机遇争取中省支持,不断提升项目策划水平,保持一定数量以上的高质量储备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中省规划,实施一批、上报一批、谋划一批,不断完善项目储备机制。
创新政策扶持方式,助力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投资方式,从创新投资方式上着手,采取特许经营、股权合作、财政补助、设立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提升社会资本在现代工业、特色农业、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等领域重大项目的参与度,缓解资金制约问题。抢抓国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专项债券规模等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循环经济等各类发展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着力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构架符合商洛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第二产业支撑向第三产业和新型工业双向支撑的经济结构转型。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发挥“头雁效应”,健全招商安商举措,进一步强化投资服务,采取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团队负责、工作专班落实的工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确保项目招得来、留得住、见实效,
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促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健全联合招商机制,市直部门与县区联合招商,营造开放创新、协调联动的招商引资浓厚氛围。瞄准高质量项目,突出招商安商重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既注重放宽视野招商,面向全国全球吸引优质企业、优选高质量项目,也注重目光向内安商,盯紧区域内培育成长的优质企业,鼓励拓展新领域、布局新项目。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对接合作,积极吸引其在我市建设研发和产业成果转化机构,推动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我市落地实施。实行“一企一策”,优化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给予项目多方面支持,加大对重点招商项目的财政、金融、人才引进、土地保障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支持,对我市急需引进的高端高新项目、新设大集团总部和地区总部、外资研发机构、境外世界500强投资的重大项目等,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强枢纽、扩门户、促流动” 的思路,跟进“两群”、融入“两带”、承接“两圈”,不断扩大我市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落地商洛。抢抓全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崛起等重大历史机遇,精准承接我市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推动我市与两大城市群的互联互通、互融互促,寻求错位发展,加快融合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迅速谋划高铁经济布局,主动接受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辐射带动,调整优化外贸机构,实施一批以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外贸平台建设、综合保税仓为核心的重大项目。主动承接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把握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升级窗口期,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结合我市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推进一批区域互联共建项目,探索“总部经济”“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优化整合生产要素,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效流动,以大项目带动,将商洛打造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节点城市。
加快园区提质扩容,保障重大项目落实。按照“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约化发展”的思路,做精国家级开发区、做强县域工业集中区、做特区域特色园区,提升质量,扩大容量,增强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商洛国家高新区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作用。根据商洛高新区及各园区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各有侧重、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商洛高新区各园区协调发展,打造若干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各园区独具特色、专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分工
与协作新布局。创新产业空间开发建设和管理政策,健全高新区及各园区产业项目遴选、土地出让、产业发展监管,探索园区企业有序“腾笼换鸟”工作措施、土地使用权退出等管理机制,加强土地在使用期限内的全过程动态监管, 挤出水分,扩充容量。设立具有商洛特色的高新区、园区考核评价指标,引导督促商洛高新区各园区转型升级,高效完成商洛高新区创新发展任务。加快完善各园区水、电、气、仓储物流、标准化厂房等配套设施,提升承载能力,推动要素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聚集。
为商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市政协“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商洛市政协调研组
(2021年8月7日)
按照市政协2021年度协商计划,6月至7月,市政协教科医卫体委员会联合民建、农工、民进市委会和民盟商洛支部,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在苏红英副主席的带领下,围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了X派联合调研协商,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为商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一)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落实职普比不低于4∶6政策要求,采取置换、新建、扩建等方法,整合职教资源,改善办学条件。适应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商洛职院临床医学、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学前教育、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被确定为省“一流专业”。推进教学改革,初步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有效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推行“1+X”证书试点,29个试点项目获省上批准实施。初步打通了中高职“3+2”阶段职业教育衔接,统筹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围绕现代材料、生物医药、特色农业、旅游服务等行业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设置专业,初步形成“产业引导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引领产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互动格局。
(二)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规范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并依托市场发展需求,形成了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新格局。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力打好“战疫情、稳就业、提技能、促发展”攻坚战,以培训稳住就业“基本盘”。以严格培训机构年检为抓手,建立了民办学校监管长效机制,推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优胜劣汰。“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共培训7类人群2500余期12.8 万人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万人次,为技工院校学生发放助学金300余
万元,免学费240余万元。2020年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开展各类补贴性培训5.05万人。
(三)工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按照优化总量育人才、扩大增量引人才、 提升质量用人才的工作思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应用、人才智库建设三个重点,工业应用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依托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实现“产业链”带动“人才链”,形成了新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三大人才企业集群,开创了“上一个项目集聚一批人才,建设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的良好局面。鼓励企业加快创建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吸引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初步形成了“一产业一企业一专家一团队”的创新人才队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促进校企人才互动交流、项目技术深度合作。通过“百人包百企”“双进双解”等活动,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校企协作全覆盖,形成了“一企一策”的人才技术共建共用共享的协作机制。截至2020年底,全市312家规上工业企业各类经营管理人才3773人,占职工总数9.8%,专业技术人员5436人,占职工总数的14.12%。
(四)人才强农战略稳步实施。出台《商洛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措施》《商洛市中(初)级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等,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教育培训、职称评审、考核聘任和选拔晋升的制度链条,规范人才管理工作。抓住宁商协作机遇,紧盯特色产业开发,实施宁商农业人才对口交流活动。加强与院士团队合作,为我市特色产业发展把脉会诊、拓展思路。举办基层农技人员专题培训班,开展服务“三农”活动。开展职业农民培训,评选全市“十佳” 农村实用人才20人,17人入选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食用菌、核桃、中药材、肉鸡、冷水鱼等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市,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多措并举,推动形成了农业农村人才与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短板。
(一)职业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一是大教育理念尚未形成。受传统教育影 响,重普教、轻职教现象仍很突出。受地域和行业保护影响,民办职业院校招生渠道不畅,生源紧缺。二是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按照高中阶段职普比4∶6政
策,各中职学校现有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部分学校实训设施设备数量不足、陈旧落后。经费来源单一,投入缺口较大。三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仅局限于“订单”“冠名”之类的培养方式,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四是队伍结构矛盾突出。教师数量普遍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专业课教师进口不畅,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政策难以落地,从工科院校招聘专业教师缺乏政策支持。五是专业布局不够合理。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主动对接县域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少, 服务地方能力不强。
(二)技能培训质效有待提高。一是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普遍存在。职业技能培训主体,特别是农村劳动力 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组织集中培训难度大。二是劳动者从事技能劳动的主 动性不强。技能人才劳动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导致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技能劳动。三是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市多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 模式陈旧,对劳动者技能需求不高,形成了技术工人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的恶性循环。四是培训机构发展滞后。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规模普遍较小, 培训名目繁多。培训资源统筹不够,未能发挥最大效益。五是职业技能提升培 训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不够,给基层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一是人才意识不强。多数企业没有制定人 才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没有做好分专业类别的人才储备计划。二是人才总量不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普遍缺乏科技型、复合型和基础技术型人才,现有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9209人,仅占职工总数的23.92%。三是人才流失严重。我市企业市场竞争力弱,薪酬待遇相对 较低,员工轮岗、换岗、晋升等发展通道不畅,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人才流失普遍存在。四是薪酬制度缺乏吸引力。企业在薪酬设计时未综合考虑工作环 境条件、工作风险性等因素,管理人员的工资普遍高于技能人员工资,利益导向失衡。五是研发资金投入少。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位列全省倒数第 二,研发平台和研发项目少、机会少,难以招引和留住高学历、高技能人才。
(四)农村产业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一是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偏 远山区空心化现象非常突出。二是农业产业人才分布不均衡。农村劳动力受教 育的程度较低,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产业发达、交通便利的乡镇。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农
民更注重眼前利益,培训工作推进难度大、质量不高。四是人才管理服务不到 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的机制还不健全, 乡村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工作合力还未形成。五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科研经费保障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平台建设投入不足,事业 单位人员技术岗位晋升空间有限,制约了高层次人才发展。
三、工作建议
(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一要加快推进办学条 件提质达标。加快规划并实施区域内中职学校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作,确保 足够学位供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习实训场地,配齐设施设备。完善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资金,强化投入保障。二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支持企业 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任教,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设置“产业导师”“产业教授”等岗位,打通教师技师职称互评互认通道。三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 作。制定出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及配套政策,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各自职责,推进合作力度。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建立校企合作服务平台,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连心桥”。四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 业教育社会地位,稳步推进职普融通。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招聘、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促进公办、民办职教共同发展。五要服务经济发展。紧紧围绕我市主“3+N”产业集群发展 方向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优化专业设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完善技能培训体系,着力提升技能培训实效。一要优化培训资源。按照“积极稳妥、科学合理、优化配置、多方共赢”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 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合作,以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为龙头,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多元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二要规范培训机构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对场地设施不完备、师资队伍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机构或相关专业予以核减或取消。三要严格培训监管。对培训机构从培训申报、培训过程、补贴申领等进行全程监管,确保培训过程扎实,培训结果真实。四要提高培训质量。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培训模式,培训课程和内容要主动对接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实现培训、就业无缝对接。五要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动态评估、跟踪反馈等机制,引导培训机构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的形势
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培训办学方向。加大对企业工人技能培训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用人单位培养技术工人的积极性。鼓励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项职业技能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三)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强化人才意识。强化“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理念,将企业人才发展理念融入企业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全过程。二要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围绕我市新材料、绿色食品、健康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和17条产业链,超前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应用型基础性人才向本土化转变。三要加强技能人才培训。持续实施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转岗转业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实施企业职工技能学历“双提升”培训教育工程。四要强化资金保障。贯彻落实企业人才发展的各项保障政策,设立产业人才引进、人才培育、研发奖励等专项基金。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五要做实人才服务。加大涉企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切实运用人才政策,为企业聚才,为企业服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现技能人才与技术人员职称互评。开展工业人才智库建设试点和企业项目人才需求推介活动, 建立急需紧缺产业人才定期发布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加大和商洛职院、县区职中的人才供需对接,使人才培养跟着项目走,同步推进,互为支撑。
(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要改革人才体制机 制。赋予农业科研单位一定的人才自主权,确保农业高层次人才适用实用。优化涉农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融通高层次人才晋升空间。引导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乡村人才认定标准。二要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各项支农惠农资金,落实基层财政配套资金,保障科研需要,凝聚工作合力。三要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乡村人才提供政 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有效发挥农业人才服务团作 用,加强人才联络站的建设和管理。
鼓励支持在乡村设立涉农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试验试种基地等,推进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四要激发 农人才活力。制定相关吸引政策,引导外出创业人士、复退军人回乡发展;引导退居二线或退休的公职人员返乡发挥余热;引导乡村大学生回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五要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特色 产业做大做强。围绕绿色食品、健康医药产业集群,菌果药蓄特色产业的发展
需求,有针对性实施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加快培育农业经理人和职业农民群体, 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五)着力破解“人才流失”难题,推动商洛高质量发展。一要强企吸引 人才。鸟择良木而栖,士择良主而仕。坚持“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约化发展”的路径,围绕培育“3+N”产业集群,精准推进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推动现有规上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引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秀民营企业入驻商洛。二要提高薪酬待遇。构建以政府激励为导向、用 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辅助的人才奖励机制,引进人才薪酬标准要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推进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高薪、股权激励。对重点岗位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特殊岗位人才实行灵活的薪酬政策。三要提升发展空间。健 全更加灵活的专业技术人员晋级晋职评价体系,给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设立专策专岗,解决青年人才晋职难题。四要消除后顾之忧。解决好引进人才的住 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关爱人才身心健康,主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五要加强应用型人才信息的定期研判。加强部门行业联动,建立应 用型人才供需和政策的定期会商机制,搭建政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商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2020年度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解读稿)
2018年起,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开展全国性调查,并向社会公开发布。2020年度的调研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学生, 并首次针对家长的网络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调查,总样本量超过3.5万份,其中学生样本29155份,家长样本5965份。
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触网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远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 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数字时代发展,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
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基本拉平,两类群体网络应用存在差异。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连续两年下降,由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2019年的3.6 个百分点,并在2020年进一步下降至0.3个百分点。在网络应用方面,城镇未成年网民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新闻、购物等社会属性较强的应用比例均高于农村6个百分点以上,而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短视频、动画或漫画等休闲娱乐的比例则高于城镇。
大部分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新型智能终端普及迅速。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使用比例达到92.2%。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的比例达到82.9%。其中,拥有手机的超过六成(65.0%),其次为平板电脑(26.0%)。这次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一的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含 电话手表)上网。随着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相关产业日趋成熟,以及5网络逐渐铺开,智能手表、智能台灯等新型智能设备在未成年人中普及迅速,拓展了未成年人的上网环境。
网络日益成为未成年人重要学习阵地,新兴网上娱乐社交活动受众递增。数据显示,学习、听音乐、玩游戏、聊天是近几年未成年人中排名靠前的网络活动。未成年网民通过互联网复习、学习课外知识、接受在线教育辅导的比例均持续增长,比2018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互联网成为
“停课不停学”的重要保障,93.6%的未成年网民在疫情期间通过网课进行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新兴的娱乐方式,未成年人看短视频的比例从2018年的40.5%增长到了49.3%;粉丝应援活动也达到8.0%,其中主要参与者为初中生。
网络安全环境明显改善,未成年人网络维权意识不断增强。2020年10月,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首次在法律中规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与专项行动持续推进,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环境不断改善,认为自己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27.2%,较2019年下降6.8个百分点。他们自身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的达到74.1%。
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部分未成年人存在过度用网现象。超一成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近两成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超过三成家长担心孩子的上网时间过长,主要担忧孩子因上网造成视力下降、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沉迷网络、因上网减少了线下活动等。网络娱乐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互联网是未成年人重要的休闲娱乐渠道,33.5%的未成年网民疫情期间网上娱乐时间有所增长,62.5%的未成年人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短视频仅次于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成为未成年网民第三大网络娱乐活动。在缓解压力的同时,网络娱乐对未成年用户可能造成的网络沉迷、不良内容侵蚀、过度消费等负面影响持续存在。
未成年人隐私安全保护环境更加复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音箱、智能台灯、智能机器人等新型智能设备,不断更新迭代的互联网应用,以及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发展,涉及实时定位、智能感应、语音交互等功能,容易带来未成年人数据信息安全、隐私泄露风险。绝大部分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也给家长管理和家庭保护增加了难度。家长网络素养影响对子女上网的有效管理与引导。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管理与引导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和习惯。尽管超九成家长会对孩子的上网时长进行限制,约八成家长会通过与孩子进行约定的方式管理其网上娱乐时间,但有57.5%的家长表示对互联网懂的不多,24.7%认为自己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可能导致其在对子女上网管理与引导方面“简单粗暴”或“有心无力”,对于解决子女网络依赖、沉迷游戏等问题也很验证起到良好的矫治
效果。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有关建议未成年人是地地道道的“数字原住民”, 他们的认知模式和行为特点带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建议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进程中,采取更有力措施,以高质量的网络生态、网络保护、网络素养教育,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重视新型互联网设备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对互联网应用中涉及未成年人的内容低俗、广告营销等问题加强监管和查处力度。完善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机制,扩大覆盖面,加强不同企业、应用间的整体协同。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生长规律和行为特点,鼓励企业开发针对未成年人的专属应用。
提升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能力。针对城乡未成年网民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别,根据各地实际,在农村地区加强对学生上网技能的教育与培训, 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农村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有力帮手,而非单纯的娱乐工具。引导未成年人理性使用互联网。相关部门应重视网络社区的运营行为,持续加强对网络游戏和直播平台的监管,警惕未成年人在游戏充值、直播打赏和粉丝应援等领域的非理性行为,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自律习惯,正确认识网络,在丰富课余生活、扩大社交范围的同时实现“理性追星”。
完善在线教育模式。对各地线上教育资源进行汇总,为全国学生搭建统一入口,推动教育资源公平化。针对网课中互动不足的问题,创新线上教学方式, 强化学习体验。对利用网课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不法企业采取“零容忍”态度, 依法从严从重处置违法违规网站平台,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
提升家长网络素养和管理能力。形成“家长对未成年人网络教育至关重要” 的共识,引导家长主动承担起教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责任,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通过社区培训、家长学校等形式,提高家长的互联网使用和管理能力。利用社会力量解决特殊家庭在未成年子女用网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X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 信江航运枢纽项目X建工作调研报告
信江西省委组织部调研组
信江航运枢纽项目位于上饶市境内,投资概算63.97亿元,2017年12月开工, 预计2022年12月建成,是省委省政府发展内河航运、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工程。信江航运枢纽项目办X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X建工作重要论述以及视察北京大兴机场时提出的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X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围绕项目抓X建,抓好X建促项目,推动X建质量和工程品质实现“双提升”。项目被交通运输部评为绿色智慧科技示范工程、第一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连续3年获得全省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考评第一名。
项目方与参建方X组织深入融合着力加强X的全面领导
根据项目方X组织与参建方X组织工作地点相同、目标一致等特点,着力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协同联动,切实把X的领导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组织建设互通互动。项目办成立X委,下设2个支部,共有28名X员,X委书记由上级主管单位省港口集团X委委员、副总经理担任,X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由投资方省港投集团X委委员、副总经理担任。中交一航局等参建单位设立4个X支部,共有48名X员,项目建设各单位实现X组织全覆盖。根据X建要求和建设任务,项目办X委牵头组织各支部,共同谋划年度X建工作任务举措, 共同抓好推进落实。广泛开展支部联建共建活动,组织各支部X员一起开展ZZ理论学习、主题X日活动、上X课,一起接受理想信念教育,X支部之间、X员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建好项目。
制度机制共建共治。项目办X委组织各X支部、项目部、监理单位负责人, 收集梳理X建工作制度和项目管理、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项目建设制度,结合新任务新要求以及项目实际,反复研究讨论、修改完善,共同制定《信江航运枢纽工程项目管理大纲》。合力抓好大纲执行,在项目建设各单位,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红黄绿牌预警制、末位淘汰制,对违反制度规定的, 依据违反次数和情形给予相应处罚。项目建设中,先后淘汰3名项目办工作人员, 对参建单位30余人实施经济处罚,以强有力的执行保障了各项制度落实。
廉政建设齐抓齐管。压实项目办X委、纪委和项目建设各单位X支部X风廉政建设责任,共同分析廉政形势,排查廉政风险点,制定廉政措施。加强廉政教育,建设廉心长廊,设置廉政公示牌,组织项目建设各单位X员、关键岗位人员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接受廉政警示教育,开展廉政提醒谈话,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创新各方合力抓廉政建设的方式方法,全面推行工程材料取样盲检,在材料进口把住廉洁关;实行计量支付网上限时审批,超过48小时内未办结严查原因,避免出现“吃拿卡要”问题;在所有工地现场,张贴举报投诉二维码,增强了群众监督时效、实效,切实把全面从严治X要求落到实处。【更多 文库:dadawk01免费领取】
X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深入融合推动实现互促双赢
坚持X建工作与项目建设双向融入、相互渗透、深入融合,同步谋划、推进、考核,以高质量X建引领打造高品质工程。
推进思想理念同向。把X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X的建设部署与项目建设理念结合起来,开展深入研讨,经过半年实践探索,形成了“学习、服务、积极、健康、信义、信心、品质、品牌”理念,并纳入《项目管理大纲》。采取集体宣讲、集中考试、评选表彰、经验交流等方式,经常性组织全体员工学习领会理念。对理念执行不到位的,由纪委书记约谈提醒;对多次教育仍无法转变理念的参建单位2名X务负责人、2名项目经理,通过其上级X组织予以撤换。开展全员拓展训练、趣味运动会、过集体生日和每周2次集中运动、每月1次集中观影、每季度1次读书分享等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行考核评价同步。落实省委关于基层X建“三化”建设部署,制定《信江航运枢纽项目X建品牌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梳理形成X建品牌创建清单, 确定43项具体任务。建立X员挂点联系一线工作任务清单,明确联系服务对象和9项服务内容。根据品质工程创建目标,制定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任务清单。项目办X委以“3个清单”为考核内容,每月同步检查评比,按建设阶段同步考核,考核结果与项目办员工评先评优和参建单位信用评价、目标风险金兑现或扣除直接关联。通过持续融合考核,推动X建工作和品质工程创建实现同抓共促、同步发展。
坚持教育培训同抓。搭建“信江讲堂”平台,把X员教育与员工培训融合起来。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X史学习教育和X员教育培训的要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政教育、先进典型事迹宣传教育、X务知识培
训和诵读红色家书等活动,开设项目办纪委与其他处室“同上一堂纪律课”, 推动X员提升思想ZZ素质。紧密结合项目建设,组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和质量提升、网格化管理、机电设备技术安装等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员工业务管理和技术水平。X员领导干部下沉工地一线,针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进度讲X课,X员和业务骨干开展拜一线工友为师、送安全教育进班组进工棚、“学X史+业务工作”等主题X日活动,促使X员教育与业务培训同步实施、深入群众、取得实效。
发挥X员作用与培养人才深入融合努力打造水运建设铁军
把发挥X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培养水运建设管理技术人才统筹谋划、同步推进,组织X员带头破解难题、创新技术、服务群众,带动形成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努力打造一支勇于担当、能打硬仗、善于创新的过硬队伍。
锻造攻坚克难的主力军。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X员、检验X员,让X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一线彰显。2020年春节期间,面对鄱阳、余干非常严峻的抗疫形势,项目建设各单位X员为抢抓“黄金”施工季节,带领500余名工友从山东、辽宁、黑龙江和省内各地提前返岗,确保了信江航运枢纽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省水运领域第一个复工复产项目。2020年7月,鄱阳遭受流域性洪灾,信江双港工地超警戒水位3.24 米,与工地围堰仅差20厘米。危急时刻,广大X员主动请战,6个X支部均组建X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经过5小时抢险,确保了围堰和工程建设安全。
2019年3月,为解决汛期将至、工期滞后问题,八字嘴现场组X员下沉工地一线,带领工友一个月浇注混凝土9.03万方,创造了江西省公路水运工程单日、单月浇注新纪录,单月纪录比上一纪录多1.2万方。
培养技术创新的领头羊。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项目品质的关键抓手,组建以X员为主体的品质匠心队、技术攻坚队,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工艺创新、工法创新。充分运用智慧工地大数据,引进焊接机器人,在全省水运建设项目中第一个开展BIM推广应用技术试点,实现钢筋保护层合格率100%等一批技术成果,获得全国水利行业BIM应用铜奖和“科创杯”BIM应用一等奖。项目建设以来,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标准和工艺,共开展科研课题研究12项,取得QC成果8项,获得专利授权23项,创新工艺工法8种,解决工程技术难题60多个,其中X员领衔攻关的占76%。通过技术创新,培养了一批水运建设管理技术人才,16名一线员工成长为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4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为教授
级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
培育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大力践行服务理念,通过制作X员联系卡、建立群,开展“最美员工、最美宿舍、最美食堂”评选、“家属看工地”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全体X员联系工地一线、服务一线工友,不断增强工友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在X员领导干部层面,大力推行“12345”工作法,每名X委班子成员联系1个参建单位、2个施工班组、3名一线工友,每年对工友开展4次培训,每年帮助工人协调解决5个实际问题。在普通X员层面,大力推行“3+N” 工作法,每名普通X员或入X积极分子联系3名工友,完成N项具体工作。通过“12345”“3+N”工作法,深入了解工友的思想动态、工作状况、家庭情况, 帮助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架起了X员与工友之间的“连心桥”,凝聚起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
信江航运枢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X的建设探索实践,对推进X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X建工作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位,服务大局才能彰显价值。正确认识X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辩证统一关系,牢固树立“一盘棋” 思想,各级X组织要担负起X建工作的主体责任,X组织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要履行好“一岗双责”,找准X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不断增强推动X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发展的思想自觉、ZZ自觉和行动自觉。
完善组织体系是基础——X的力量来自组织,X的全面领导、X的全部工作要靠X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大力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扎实推进基层X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做到哪里有中心工作哪里就有X组织,哪里有难关哪里就有X组织和X员发挥作用,有效实现X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落实“四同”要求是关键——坚持X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围绕中心抓X建,抓好X建促业务。在谋划研究工作时,坚持把X建工作纳入总体工作安排;在部署推进工作时,坚持把X建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与业务工作同步调度、督查和指导;在考核工作时,既考核业务工作进展成效,又考核X建任务完成情况。
建强X员队伍是保障——牢固树立“抓X建、强队伍、促发展”工作理念,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X员干部ZZ素质和专业能力,使X员干部特别是X员领
导干部既懂X建又懂业务。及时了解掌握、分析研判X员干部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把思想ZZ工作贯穿中心工作全过程,充分调动X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
关于金融机构标准化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以湖南邵阳市为例
中国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 李昌齐
一、引言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于2018年1月1日施行,该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明确提出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两者的发布实施,标志着金融标准化工作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为掌握金融机构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情况,探寻金融标准化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邵阳中支”)对邵阳市金融机构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采取座谈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方式,发放和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0余份,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二、金融机构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据问卷调查统计,各家银行均明确了标准化工作的责任部门(运营部或综合管理部);均指定专人负责金融标准化工作;每年研究部署标准化工作2-3次; 80%调查对象认为本行领导对标准化工作很重视,20%调查对象认为比较重视。
两家地方法人银行结合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创新制定了金融标准。其中,湖南洞口农商银行通过“调研先行、成立专班、强化培训、加强交流、加强协调”五措并举,制定了全国首个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企业标准; 武冈包商村镇银行着力在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培训、开展调研分析、强化利率实践等方面下功夫,制定了全国首个贷款利率企业标准。两项标准均在全国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自我申明公开。在2020年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中,邵阳市17家地方法人银行共上传标准41项,其中4家银行新增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标准,1家银行新增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应用标准。
金融机构以银行网点服务、网上银行服务达标认证为重点,加强网点硬件和软件建设,统一规范服务模式,树立品牌效应,推进银行服务达到国家标准。邵阳市29家银行业机构中,有18家开展了达标认证工作,占全市银行业机构的
62%,其中全部网点均通过第三方机构达标认证的银行有11家,占比为38%。
金融机构通过网点ED24小时滚动播放宣传标语以及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开展常态化金融标准宣传;将金融标准知识融入科技活动周、网络安全宣传周、征信宣传日、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月、法律知识宣传周等活动中,同部署、同宣传;在全国“质量月”期间开展的“金融标准、为民利企”主题活动中,全辖金融机构共开展金融标准助力疫情防控活动90余场次,金融标准助力乡村振兴活动160余场次;在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40多项企业标准向社会公开。这些宣传活动提升了公众对金融标准的关注度。此外,部分银行还开展了个性化宣传,如武冈包商村镇银行制定贷款利率企业标准后,及时召开客户通报会,并结合金融标准主题活动、“领跑者”活动和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推介,使客户和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融资流程和融资成本有了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信任度和安全感,提升了村镇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强工作汇报,标准化协调机制逐步建立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邵阳市金融机构每年向人行邵阳中支专题汇报金融标准化工作10家次左右,主要是请求人民银行协调组织和参与金融标准宣传活动,解决宣传资料和培训等问题。人行邵阳中支将金融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之中, 每年召开1-2次金融标准化工作部署会议。地方法人银行在创新制定金融企业标准工作中,主动向政府领导汇报,与地方政府金融办和相关职能部门对接,争取各方支持。
三、重点金融标准实施情况
《2020年重点宣传推广金融标准清单》共有19项标准,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从实施量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多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多于地方法人银行,其中工、农、中、建、交、光大、广发等银行均100%实施。从单个标准实施看,《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不宜流通人民币纸币》《不宜流通人民币硬币》
《金融消费者投诉统计分类及编码银行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南》《银行营业网点服务基本要求》《银行服务网点服务评价准则》《银行业产品说明书描述规范》等9项标准实施面最大,其中《银行营业网点服务基本
要求》实施面达100%,其他8项实施面在50%以上。
邵阳市地方法人银行按照人行邵阳中支倡导的“强化金融标准供给、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工作思路开展标准化工作,制定了银行营业网点服务、网上银行服务、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应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规范和贷款利率定价规范等6项企业标准,这些标准均结合本行的业务实际制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特别是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贷款利率定价两项全国首创企业标准,实施成效明显。
武冈包商村镇银行以制定贷款利率标准为契机,加强了对央行贷款利率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完善应用PR确定贷款利率的机制,同时,强化利率实践,检验贷款利率定价标准的全面性、实用性,积极推出惠农贷、精准扶贫贷、商赢宝、使贷无忧等特色涉农贷款品种,丰富贷款类别,简化贷款手续,使贷款业务更方便、快捷、灵活,彰显了村镇银行“灵活”的竞争优势和“支农、支小” 的服务理念,赢得客户和社会公众的好评。
洞口农商银行发布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标准,实现了制度上的突破,有效解决了由于农户抵押物不足不敢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支持了一大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同时,公开、透明、标准的贷款流程方便了农户,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的开展。
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方面是存在被动应付的情况。如“金融标准、为民利企”主题活动和金融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均在人民银行组织推动和督办下才有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是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标准的情况。从随机抽查的情况看,除金融标准对口管理部门以外,金融机构其他部门人员和基层网点人员对金融标准知之甚少,标准意识不强。
一方面是标准原创度不高。据问卷调查统计,邵阳市29家银行业机构中, 仅有7家机构认为本行制定银行营业网点和网上银行服务等企业标准系完全原 创,占比仅为24%。部分银行存在照抄照搬他行标准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独立创新制定标准的能力不足。
《洞口农商银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规范》和《武冈包商村镇银行贷款利率定价规范》等两项企业标准均在人行邵阳中支的大力指导和参与下才得以顺利完成。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标准化工作开展较为正常规范,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村镇银行的标准化工作推进力度较弱,表现在缺乏标准化工作机制、人员和规划,相关制度建设滞后,金融标准应用度低, 部分银行仅推广应用《银行营业网点服务基本要求》一项标准。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四缺”。一是缺工作动力。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推荐性标准,缺乏强制性。基层金融机构在经营效益考核压力之下, 对无强制要求和考核压力的金融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再加上工作精力不够等原因,贯标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缺专业人才。基层金融机构金融标准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能够较好地制定与实施标准的专业人才更为稀缺,标准化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培训,工作能力和水平不高。三是缺配套机制。在问卷调查中,关于“重点金融标准没有推广实施的原因”,100%的机构选择“因各方面原因,实施条件不成熟”。四是缺社会氛围。公众对金融标准的了解不足,普通社会公众不知道有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金融标准没有概念,也不大关心。
五、相关建议
金融标准在规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业务有序开展和金融产品守正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进一步推动金融标准落地实施,需要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金标委以及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多点发力,以创新性思维推进金融标准化工作。
出台国家层面的金融标准贯标法律法规,研究制定《金融标准贯彻实施条例》等管理办法,赋予人民银行对金融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罚权利,增强基层人民银行指导管理金融标准化工作的权威性;同时,明确金融机构在推进金融标准化过程中的职责与义务,研究制定奖惩制度,增强金融机构贯彻实施金融标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民银行制订金融标准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将银行业机构贯彻实施金融标准工作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体系之中,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从管理层面促进金融机构主动开展金融标
准化工作。
一是将重点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定为强制性标准,增强其权威性和 刚性约束力。二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标准达标认证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 理,推动中介机构大幅降低达标认证费用,严格达标认证验收标准,提升银行 机构对标准达标认证的积极性。三是金标委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金融标准制 定和实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以荣誉证书和评选突出贡献奖等精 神奖励为主。四是建立和完善金融标准化工作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基层央行应 加强与银保监会、市市场监督管理、金融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金融办等部门的协作,定期沟通协商金融标准化工作,明确阶段性金融标准化工作任务,制定辖区金融标准化工作五年规划、年度计划以及重点金融标准贯标专项方案,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发挥工作合力,多方协同推进金融标准化工作的落实。
一方面,基层央行和各金融机构根据标准化发展需要,制定标准化人才需求计划,多渠道引进标准化人才;要加强金融标准化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建立一整套金融标准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讨、实地参观、定向定期培训等方式,着力提高金融标准化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从人才资源上保证金融标准的科学制定、学习应用和落地实施。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一线业务人员相关金融标准解读培训,使其“学标准、懂标准、用标准”。人民银行和金标委统筹组织培训工作,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和中长期培训规划,做到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培训工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金融标准培训和专家解读;建立重点金融标准专家联系人制度,健全金融标准咨询和解释机制;建立金融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供金融部门交流,并提供金融标准答疑和咨询服务等,加强金融从业人员对金融标准的认知和理解。
基层央行要指导协调金融机构常态化开展金融标准宣贯工作,在当地有影响的报刊、电视上宣传金融标准,刊登或播放金融标准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