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调研荟” 系列№ 1 5
2021年12月
目 录
新乡市委X校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吉红、周伟、傅雅蕾:
“导师帮带制”在张青社区的实践 张泽桥是如何帮带3名村支书的 1
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安康数字经济调研报告 6
唐晓天:
农村改革与发展 安远县精准扶贫和推进乡村振兴实践的调查报告 16
吴建国、杨文军:
江苏东海:大力扶持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 22
河北石家庄市供销合作社X组书记、主任钱学斌:
从“沉睡”到“苏醒” 从“指尖”到“心间” 关于河北石家庄市
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工作的调研报告 23
胡碟、张梦洁: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三华李产业调研
报告 27
枣庄市市中区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姜德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33
内蒙古社科基金项目《高铁时代乌兰察布发展康养产业思路与对策研究》课题组执笔集宁师范学院暴向平、乌兰察布社科联赵福静:
高铁时代乌兰察布发展康养产业思路与对策研究 37
大庆市龙凤区张阿伟:
关于大庆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42
中共珲春市委X校李今姬:
关于珲春市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47
中共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黄浩涛: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思考 53
省人大财经委、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调研组:
关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60
中共玉林市自然资源局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关于玉林市矿产资源管理的调研报告 64
广州市红色文化教育实证调查课题组:
广州市红色文化家校共育:成效、问题及对策 67
广州市红色文化教育实证调查课题组:
广州市红色文化教育的典型经验及启示 77
16.2021年青年英才培训班(第二期)第四课题组:
基层X建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初探 90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
集中式“三权分置”改革:眉山天府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 94
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执法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专题调研组:
加强纪检监察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 10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三不”一体推进专题调研组:
将“三不”一体理念融入监督全过程 107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
金融支持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114
海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张会:
紧盯“关键少数”,推动全面从严治X向纵深发展 对海城区“一把
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情况的调研报告 122
推动派驻机构强化对中央和国家机关ZZ监督专题调研组:
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派驻监督 125
本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徐涵、顾阳、黄晓芳、王轶辰:
煤炭问题调查 132
中共东明县委员会X校贾玉存:
农村X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以东明县为例 140
《混合所有制企业管控模式研究》课题组:
如何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 对中国建材集团公司的调查 144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成都市的例证 149
农发行粮食安全战略研究课题组: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问题研究 156
西安财经大学白杨:
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基于西安农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164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韦翔、黄雯丽: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167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李泽锋:
新时期完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172
玉东新区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玉东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177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泓:
“供应链相关企业账期现状”联合调研报告 中小企业账期困局正在
加重 180
广州市红色文化教育实证调查课题组:
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现状及路径探索 基于广州市146790名中小
学生的调查分析 185
“导师帮带制”在张青社区的实践 张泽桥是如何帮带3名村支书的
新乡市委X校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 吉红、周伟、傅雅蕾
(2021年12月14日)
张泽桥帮带3名村支书健康成长,使3个村X支部成为先进X组织、3名村支书成为优秀村支书。这种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推行“导师帮带制”的做法,方法独特、成效突出,其经验可学习、可复制。
张青社区隶属新乡县经济开发区,2006年成立,由3个村组成,即张青村、魏庄村、苗庄村。张青社区共735户3433人,其中,张青村328户1553人,魏庄村191户780人,苗庄村216户1100人。由于张青村是老先进典型,村支书张泽桥是省级先进模范,10年前,我市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要求每3个村建成一个社区, 市委便把张青社区确定为首批试点,上级任命张泽桥为张青社区X委书记。我市的这一做法曾被中央确定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任务之一。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全市大多数社区或解体、或不再发挥作用。由于张泽桥对张青社区3个村的发展切实发挥了帮带作用,张青社区便保留下来,历经10余年,期间3次换届,张泽桥一直担任该社区X委书记。
新乡市委X校十分重视张青社区的发展与成长,近日,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后认为,张青社区是“导师帮带制”的成功典型,其独特做法值得肯定与借鉴。
一、张泽桥帮带3名村支书的突出成效
张泽桥1971年入X,1979年任张青村大队长,1989年任张青村X支部书记。张泽桥是我们X长期培养的优秀农村X支部书记,他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有理想,品德高尚;二是能力强,热心帮带。因此,他帮带3个村以来成效突出。
一是帮助3个村选出了好支书、配强了好班子,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张青社区成立前,苗庄村、魏庄村主要干部年龄偏大、能力不足,工作推进难。张青社区成立后,张泽桥协助上级领导在苗庄村、魏庄村选出年轻有为、敢于担当、热心服务群众的新的带头人。张泽桥为了更好地做好社区工作,辞去张青村X支部书记职务,选拔出有致富经验、热心服务群众的新书记。由此,张青社区3 个村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二是帮助3名村支书学会当干部,长期保持先进性。张泽桥针对每个村支书的不同情况,分类施教,3名村支书都学会了抓X建、带班子、强队伍、促发展、谋和谐的思路与方法。魏庄村、苗庄村实现了由后进村变身先进村,张青村继
续保持了先进性。目前,这3个村经济发展快、群众收入高、干群关系密切,各项工作位居该乡前列,X员群众对村干部的满意度都很高。
三是帮助3个村做了一批难事实事,在群众中口碑很好、影响很大。张泽桥帮助张青村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由原来的传统集体企业变成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股份制企业,使传统集体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帮助魏庄村解决了20多年来群众一直希望解决的住房难题,帮他们盖起一座26层楼房,能容纳全村群众居住;帮助苗庄村建成一条商业街,解决了200余剩余劳动力就业,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00余万元。干成这3件事,各村X支部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在周边村庄也产生很大影响。
二、张泽桥帮带3名村支书的主要做法
一是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努力学会当好干部。张泽桥针对3个村的干部缺乏领导经验和工作方法,难以顺利推进工作的情况,利用自己当了40年村干部的经验,帮助3名村支书学会当干部。一是定期组织专题培训会,聘请专家和有经验的基层干部讲解X的理论,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二是传授自己当干部的体会,把自己当了40年干部的经验做成专题课件,帮助干部提高认识;三是当村干部遇到难题时,他手把手地教,在解决难题中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通过这些举措,这3名村支书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工作能力,学会了抓发展从本村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学会了科学决策,凡重大问题,先经过调研,再进行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凡涉及群众利益问题, 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众当家做主;学会了处理各种关系,即书记同村“两委” 成员之间的关系、干部同群众之间的关系、本村同外村之间的关系、下级同上级之间的关系;学会了共同富裕的能力,处理好发展与富裕、先富与后富、集体与个体等关系。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3名村支书都学会了如何当好干部, 成为乡村发展的行家里手、群众的贴心人。
二是帮助化解矛盾,努力构建和谐村庄。张泽桥针对3名村支书在遇到矛盾时不会进行系统思维、全过程处理的缺陷,利用自己总结出的解决农村矛盾的有效方法,即“村民代表提案制”,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会系统处理农村矛盾, 使3名村支书提升了解决矛盾的能力。利用“月末例会”,让村民代表做到对农村矛盾早发现、早反映、早解决;村支书在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时, 学会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在重大决策执行时,学会由村委会负责执行、X支
部做后盾,村“两委”职能适度分开,集中力量办大事;学会决策执行遇到矛盾时,X支部利用群众力量、运用群众智慧、化解群众矛盾;学会决策执行完毕后,在X支部领导下,由村监委会负责及时公开,接受X员、村民代表、群众监督。因此,这3个村的干部运用“村民代表提案制”,学会了系统处理农村矛盾,构建和谐平安社区,实现了“小矛盾不发生,大矛盾不出村”。
三是帮助他们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努力办成群众满意的大事实事。张泽桥针对这3个村部分干部不会服务群众、不知道怎样把实事办好的问题,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帮助村干部办成许多大事实事。例如,魏庄村在建住宅楼过程中,村干部遇到许多难题,张泽桥帮助村干部解决了这些难题。一是解决了建房中如何掌握政策的问题,提升村干部敢担当、善作为的能力;二是解决了村干部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难题,取得上级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三是帮助制订了楼房分配方案,满足了全体村民的不同需求;四是帮助他们处理村里与建筑公司、监理公司之间的关系,签订规范、有法律效力的合同,确保建房质量, 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五是帮助成立建房领导小组,由村委会负总责,X员代表、村民代表、住户代表为领导小组成员,X支部当后盾,负责化解各种矛盾。魏庄村这次建房,由于方法正确、措施得当,实现了群众满意、上级领导也满意的最佳效果。此外,张泽桥还帮助3个村干了许多较大的实事好事。
张泽桥辞去张青村X支部书记职务,更重要的工作是抓好张青村唯一村办集体企业——华青药业公司,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改制等工作上,把传统集体企业转变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使企业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在社区建设上。为此,在帮带方式上,他创造性地制定了3个制度。
一是遇事指导制度。他们规定,3个村的日常工作主要由3名村支书负总责,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难题时,报告给社区,由张泽桥出面或同该村干部一起商量,或让3名村支书一同谋划,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再由3 个村的干部分别实施。
例如,苗庄村在建设商业一条街时,张泽桥曾数十次同“两委”干部一起协商,深入现场具体指导,还解决了他们建设中遇到的规划、资金等难题,最终顺利地建成了这条商业街,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和表扬。遇事指导制度的好处是,当村干部遇到困难时,张泽桥能够随时随地给与帮助,及时地解决
了他们的困难,有效地避免了矛盾的发生,使工作顺利得以推进。
二是定期沟通制度。他们规定,每3个月张泽桥同3名村支书坐下来进行一次深度沟通,主要议题是,围绕工作进度、存在问题进行汇报与交流,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作用。同时,还围绕一个重点问题进行谋划。今年以来,先后谋划了殡葬改革、孝道文化大餐等。定期沟通制度的好处是,村干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工作经验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三是年度谋划制度。他们规定,每年年底社区召集3个村的干部进行一次工作总结、来年工作谋划。工作总结方面,社区要求他们汇报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情况、各类矛盾化解情况、群众满意度情况等,然后张泽桥对他们的工作进行逐一点评,优点进行表扬,不足之处给予指正。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下一年工作进行谋划。年度谋划制度的好处是,让村干部在不断经验总结中实现健康成长。
三、张泽桥帮带三名村支书的有益启示
(一)“导师帮带制”是新时期基层X建工作的制度创新。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个村的村情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全市农村中形成了先进村、一般村和后进村的不同状况。形成一般村和后进村的原因很多。从张青社区成立之前的魏庄村和苗庄村的原因看,主要是村子小、能人少,加上X建工作薄弱,因而选不出优秀干部,即使选出的干部想干事也往往干不成事,从而导致各项工作推不动。因此,仅靠该村领导力量难以成为群众满意的先进村。实行“导师帮带制”,让优秀村干部跨村进行帮带,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张泽桥是优秀村支书,他领导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同时人脉很广,办起事来得心应手,由他进行帮带,就弥补了3个村干部的不足。因此,我们认为实行“导师帮带制”,是新时期农村X建工作的制度创新,值得肯定、值得推广。
(二)这一做法能够使大量优秀村干部涌现出来。张泽桥主要从3个方面帮带3名村支书,一是通过传经验、教方法,确立理想信念,让3名村支书学会当干部。二是利用人脉关系,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让3名村支书都能干成一些大事、难事。三是在帮带一个村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时,张泽桥同3名村支书坐下来一起谋划、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这对帮带3名村支书提高能力作用重大。因而,3个村近年来都干成了一批好事实事,从而“村民得实惠、干部得民心”。
3名村支书成长很快,3个村X支部也成为先进X组织。因此,推进“导师帮带制”可以涌现出大批优秀村干部和先进X组织,扩大了新乡先进群体。
(三)1名优秀村干部帮带3名村干部是优质X建资源的最佳配置。优秀村支书代表X在农村执政,能够切实把X的路线政策贯彻到群众中,从而夯实X的执政基础。因而优秀村支书是优质X建资源,是X的宝贵财富。让优秀村支书进行跨村帮带,是先进帮后进的正确选择。从调查看,我市多数村庄平均1000 余人,存在村子小、人口少的状况,因而让1名优秀村支书帮带3名村干部是正确选择。从张泽桥帮带3个村的情况看,首先,张泽桥经验丰富、威信很高,除领导张青村外,还有很大余力帮带3个村。其次,对3个村只要帮到关键处、带到正路上,成效必然明显。因而,我们认为让1名优秀村支书帮带3个村是优质X建资源的最佳配置。
(四)选好用好“导师”是推进导师帮带制的关键。从张泽桥帮带3名村支书的成功实践看,推进“导师帮带制”,关键是选好、用好“导师”。首先, 必须选好“导师”。“导师”必须像张泽桥那样素质高、能力强。张泽桥在担任村支书的实践中,无论经济建设、乡村治理、基层X建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只有选好张泽桥式的“导师”,才能有效推进“导师帮带制”;其次,必须用好“导师”。上级有关部门应制定包括导师的素质培训、帮带任务、绩效考评以及奖优罚劣等制度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导师帮带制” 落到实处。
安康数字经济调研报告
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21年12月20日)
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
—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当下,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近期,遵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了我市数字经济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市委书记赵俊民、市长武文罡也就如何研究发展我市的数字经济作出批示要求。
本期,我们将市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撰写的《安康数字经济调研报告》特别刊出,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安康数字经济探索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取得更大成绩提供借鉴参考。
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正在解构和重构世界发展格局。在我国,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必然战略选择。在安康,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大势, 以数字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是实现安康向“美而富”飞跃必须完成的“惊险的一跃”。
一、基本现状
我市数字经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近年来,市域内电子商务发展较快,一批高精尖数字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类企业开始入驻安康高新区西北电子城、小巨人产业园等市县园区。同时,为满足社会各方对高品质便捷化X务、政务和公共服务需求,通过“中国建行援建安康智慧治理”服务平台牵引带动,统筹实施各领域数据整合共享,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为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基础。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改造提升。2017年以来,按照省上统一部署, 我市连续四年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成效显著,全市光纤网络、4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速率较之前大幅提升,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截至2020年底,全市光缆总长累计10.9万余公里,光纤到户端口达191.8万个,互联网宽带用户达86.7万户,全市4基站7606个、4用户201.6万户,新建5基站
903个、新发展5用户37.2万户,5网络覆盖中心城区和县城重点区域,4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采用市场化机制以“1+N”多云架构在本地建设的市政务云平台全面建成投入运行,已部署上云信息系统44个。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内网市级节点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全面贯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覆盖全市镇以上X政机关。
(二)政务信息化水平及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智慧X务平台、政务服务系统、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工程建设领域行政审批系统、不动产信息管理系统、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数字城管系统、社会治理综合治理平台、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网络协同办公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医保管理系统等一大批信息系统陆续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稳步提升。市智慧治理指挥中心不断汇聚公安、环保、城管、水利等视频资源,接入相关应用系统,初步具备综合指挥能力。在政务服务方面,目前已建成覆盖传统互联网、手机APP、公众号、线下实体大厅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市级1454项政务服务事项中,有1393项实现“最多跑一次”,1071项实现“网上可办”,612项实现全程网办。“i安康”APP已汇聚安康市X政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机构的23个主题、24个局(委、办)共计500多个便民服务事项,已能基本满足服务群众办事。安康大数据运营公司作为全市首家国有信息化平台运营公司顺利完成体制机制优化调整,系统开发和数字综合服务能力得以增强。
(三)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走向多元。截至2020年底,全市社会保障卡累计制发167.34万张,使用社保卡发放和支付相关费用占比达86.56%;居民健康卡已累计应用超440万人次,线上交易金额8.5亿元,预约挂号、计划免疫、生育证件办理、献血服务等卫生健康业务全部实现线上办理;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全面铺开,接入定点医院129家、定点药店1046家、村卫生室2322家,群众使用医保电子凭证即可享受“码”上购药和就医;安康公交实现扫码乘车、NFC支付, 公交“一卡通”与全国联网,可在225个城市刷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i安康” APP不断拓展民生服务功能,水费、电费、燃气费实现网上交费。汉阴县探索建立城乡安全供水智慧水务体系,有效破解了农村供水投入不足、管理不善、运转不畅等难题,全面改善了27.2万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解决6.8万建档立卡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我市电商产业已初步与传统产业相
融合,全市10县(市、区)全部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汉滨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陕西(安康)扶贫空间大数据平台已相继建成,带动发展电商企业117家、个体网店800多家、手机微店6000多家,打造了一批电商创业典型。借助每年在国内外开展的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以线上引流和线下展销等形式,将全市各县(市、区)名优特新农产品销往国内外,2020年仅汉滨区电商销售农产品就超过1.5亿元。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152.83亿元,电子商务零售额32.5亿元,本地商品出口50余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各县(市、区) 电商平台和电商产业园积极孵化各类数字化新业态,以直播带货和发展网红经济等形式助推富硒产业、康养旅游、毛绒玩具和丝袜等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目前,汉滨区数字经济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陕西(安康) 扶贫空间大数据平台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平台。智慧农业开始起步, 如汉滨区忠诚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了蔬菜温室大棚的水、肥、湿度和温度的智能化管控。岚皋县电商办以境内多个物流系统中转数据整合、业态融合为抓手, 对21家物流类企业整合经营、统一管理结算,配送效率提升50%,成本缩减30%, 实现电商和物流融合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国已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将占到DP的50%,我市目前据此目标差距巨大。我国东西南北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数字鸿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很大程度映射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快慢、规模和水平上。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我市DP下滑9.2%,其中一产增3.4%,二产下降18.7%,三产降1.6%,特别是富硒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的产值同比下滑均超过20%,而同期东部和南方发达地区食品、医药和装备等相关产业却逆势上扬,这种反差表明,我市支柱产业链条短韧性差,数字赋能实体经济能力弱。
(一)产业及企业数字化转型迟缓。目前,我市从总体上看,主导产业、园区经济和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迟缓,数字经济发展在县域间、产业和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从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层面看,数字基础设施和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还较低,现有智能制造企业普遍存在高端技术人才少、基础研究开发和创新应用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工业设计和控制软件等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从数字赋能企业层面看,已经开始转型的企业尝到了
数字化的甜头,但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知不足、动力不足,缺少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在政府侧支持方面,我市缺少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适当鼓励政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市“十四五”规划了富硒产业、文旅康养产业和新型材料产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要如期实现目标, 必须要实现数字赋能。富硒产业被列为首位产业在打造,但市域富硒资源普查和富硒产品硒含量等微量元素权威检测认证做得还不深不细,产品送检认证要求严成本高,企业对加入富硒产品质量溯源体系认证不积极,该体系在测试环境下无一家企业主动参与达标运行。这虽与富硒产品质量溯源系统技术路线设计欠佳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大趋势缺乏认知,参与富硒产品质量溯源体系认证有重重顾虑,富硒产业生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链条短而且弱。
(二)数据要素化配置水平低。数字技术加速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及企业的要素组合、组织结构、生产方式、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客户关系、产品形态等,正在形成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新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政务数据既是政府的核心资产, 也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就安康而言目前最有价值的数据绝大部分被政府各部门管理着,但因行业壁垒多、专网系统整合慢和各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迟缓等原因,目前并没能实现真正的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共享,数据仍然是“沉睡的资产”。全市各领域各行业信息系统被条块分割分散建设,资源整合和数据治理、共享、挖掘及应用的难度大,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和企业数据双向共享和融合应用还存在鸿沟,园区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数据服务能力亟待提升。本地信息产业整体水平偏弱,本地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基本局限于基础设施等传统范畴,数字产业化孵化和转型发展能力弱,即使参与本地信息化项目建设一般只是承担软硬件集成供应商的“二传手”角色。本地专业软件开发企业数量少,服务市域信息化建设能力不足。
(三)数字经济底子薄体量小。《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已经于2021年5月14日由国家统计局公布实施,但我市尚无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相关统计数据。目前我市数字经济仅在电子商务方面初具规模,但还停留在主要依托线上销售农副产品阶段,缺少依托数据链进行数据汇集和大数据分析的相关企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深度不够,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生产、流通、预测、决策过程中尚未深入应用,电子商务创新应用的各
种模式亟待推广。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如轩意光电、禾瑞光科技、超美特科技等有待做大做强,鸿天科技已拥有自主研发的国际专利产品,亟待迅速拓展应用市场。呼叫中心类数字企业规模不大,仅在岚皋、石泉和汉阴少数县有布局, 未能与12345便民服务热线有机整合,进一步孵化出新的数字产业形态。原安康扶贫空间升级为陕西扶贫空间,企业沉淀的大量产品销售及产品质量、城乡就业务工、企业用工需求等有价值数据尚待依法依规深度开发和应用。
(四)管理运行机制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目前尚未理顺发展数字经济运行机制,数字经济处于市场自由发展向政府引导自觉发展的过渡阶段。在信息化领域市级层面虽建立了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评审监管机制和绩效监督、审计监督及效能评价制度,出台了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县(市、区)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和运行缺乏统筹协调机制,“业务系统越建越多,共享协同越来越难,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的局面未根本扭转。市域内社会数据和企业数据的归集、存储、使用和监管等还缺少部门来统筹, 缺少过硬的监管制度和操作规范,经济社会运行风险隐患管控缺少数字化手段, 不利于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资金及人才极度匮乏。我市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融资比较有限。市县信息化建设系统少和资金短缺与系统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现象并存。市本级初步实现了政务信息化统筹集约节约建设,而大部分县区信息化项目建设还缺少统筹和整合,造成资金浪费和系统重复建设。由于市内科技型、互联网企业较少且规模不大,我市尚未出台发展数字经济有关意见和政策激励措施,数字经济人才黏度不高黏性不强,突出表现在一方面数字化领域基础人才不足、高端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有关人才回流难、留下更难。本地高校和职校数字技能教育与培训不足,数字技能职业培训体系和数字技能认证体系不健全,使得有关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加之干部群众整体上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偏低,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七普”结果显示,我市人口净流出和老龄化态势加剧,人口红利消失,青壮劳力和高素质人才还在加速外流,市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
三、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区位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决定了安康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新路。这条新路的本质,就是开放带动创
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素有三:一是持续大力改善交通早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二是持续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努力做大做强做优,三是努力推动数字经济异军突起。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市域治理,加快数字经济赋能转型发展,是安康实现追赶超越的有效路径。
(一)持续凝聚数字经济核心动力。一是加强发展数字经济的组织领导和保障体系建设。成立市数字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数字经济专家委员会和发展数字经济协调机构,推动全市数据管理机制改革,构建上下左右衔接、统筹协调有力的发展数字经济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各级各部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主体责任。二是实施数字政府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政务数据有序共享和业务协同长效机制。清理整合非涉密部门专网,分类迁移至政务外网,完成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法人、人口、空间地理、经济运行、公共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各级各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三是结合行业领域应用需求,推进交通运行、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城市规划、生态环保、政务服务、政企服务、 便民服务等领域主题数据库建设,引导各领域开展基于数据的创新应用。四是探索数据资源流通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大数据信息服务企业,开展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采集、整理、加工、分析等业务,完善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和数据交易规则,加快数据流通交易发展。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为数据流通营造安全环境。
(二)明确数字经济优先发展方向。业界判断,2022年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重心将聚焦于数字要素驱动业与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在数字化效率提升业中, 数字技术对农业、工业的全方位和全链条改造将成为核心驱动力。就我市而言, 大力发展智慧招商、智慧政企和智慧园区,努力做大经济总量蛋糕,应该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智慧招商平台能基于产业大数据构建产业链强链补链分析、产业精细规划、企业精准对接、招商门户宣传、线索快速捕捉、项目精准评估(完善企业画像)、精准推荐招商线索,以链上招、线上招和云上招等方式,提升招商引资效率,减少招引决策失误。智慧政企通过建设政企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和一站式涉企综合服务平台,对落地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定制化全流程政企服务管理,如提供政策精准匹配、供应链服务、企业咨询服务、融资对
接、创新资源衔接、政企便捷对接、人才服务、企业合作交流、商务信息展示、纠纷处理等服务,构建政企互联互通新方式。智慧园区通过平台监测,实现对全市各类园区资源的监管、产业规划优化、企业运行状态监测及政策精准扶持、亩均效益综合评估等,围绕特定主题形成区域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市内园区实时数据汇总和分析,实现市域经济运行管理精准化和调控决策科学化。支持安康国家高新区创建智慧园区示范,恒口示范区创建数字贸易示范,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数字化转型特色运用场景和特色示范区。
(三)构建能够满足发展需求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推进城市物联网感知体系建设。加大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和摄像头等数据采集终端部署,深化物联网技术、IS、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等技术应用,提高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环卫设施、地下管网、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二是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支持通信运营企业加快农村地区网络深度覆盖,提升网络速率,努力扩大用户,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推进5基站部署,实现中心城区、城镇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聚集区和交通枢纽等重要功能区5信号覆盖,完善构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三是积极谋划建设“秦巴数谷”。拥有海量数据和先进算力,是占领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依托安康丰富的水电清洁能源优势、稳定的地质结构、毗邻国家骨干光纤交汇点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等资源禀赋,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做足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和省里申请争取,撬动和汇聚市场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谋划建设“秦巴数谷”——云数据中心,存储“冷数据”,加工“温数据”,加快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产业创新,推动数字产业化,以数字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四)持续深化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合作。充分利用中国建设银行定点帮扶安康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深化与建设银行的政银合作。持续做好“中国建行援建安康智慧治理”服务平台优化迭代升级,做好与国家、省、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争取更多系统数据回流;做强做优安康政务服务网, 做好“i安康”APP与“秦务员”深度融合,丰富服务内容,实现由“一网受理” 向“一网通办”“一网办好”“一网协同”“一网统管”转变;推进建行“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深度对接数字安康建设和乡村振兴, 迅速复制建行在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数字住房、数字乡村等领域的成熟技术和应用场景,不断赋能“中国建行援建安康智慧治理”
服务平台,推动其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对接,撬动其他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争取数字乡村、软件研发、后台业务处理服务外包、智能客服、云工厂等产业以创新分中心形式落户安康,引领带动数字安康发展。同时加速推进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参股安康大数据公司,依托建行金融科技力量,为安康培养一支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逐步构建安康数字产业生态。
(五)打造高效协同数字政府。积极组建政务大数据管理局和政务数据服务中心,按照全市“一盘棋”思路,进一步强化数字政府市县(市、区)统筹规划、集约节约建设、集中管理运营,形成“一个数字底座、一个平台底座、N 个应用平台”的数字政府总体架构。融合人工智能、5、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提升市政务云基础资源平台和电子政务外网业务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智慧安康数字底座,打造市域智慧大脑和智能中枢平台;围绕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等专项工作,继续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体化政务服务、智慧X务、12345政务服务热线、网络协同办公等系统深度应用;加速推进“雪亮工程”实施,建设汇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森林防火、防汛应急等领域视频资源于一体的政务视频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全面推动全市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智慧气象、地质灾害预警等系统深度融合应用。开展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场景的适老化、适残化及无障碍改造,依托网格创新特殊人群帮办代办机制。
(六)构筑现代市域治理体系。围绕生态治理、基层治理、城市治理三个关键领域治理,创新生态保护数字化联动,深化321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通过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治理精准化变革。以数字化赋能秦巴山区生态承载、生态安全等协同高效治理,加强安康生态感知体系建设,多源汇聚各类生态信息,统筹搭建智慧生态治理平台,完善智慧汉江、智慧污染防治、智慧国土等服务功能,推进汉江流域生态保护数字化,推动“数字秦巴” 示范工程建设。做实做强安康智慧治理指挥中心,打破部门界限,变“单兵突击”为“集团协同作战”,对与城市治理关系密切的公安、环保、城管、住建、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全部入驻智慧治理指挥中心,制定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多部门相融合的多元城市治理格局,打造集平安城市、应急指挥、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旅游、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多项智慧城市业务应用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环境治理等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各项智慧应用深度联动,实现领导决策智慧化、
市域治理精准化。
(七)出台发展数字经济鼓励政策。随着国家“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正在迎来新一轮浪潮。建议市委、市政府深度专题研究,找准我市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和突破方向,出台我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鼓励支柱产业及其龙头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激励措施, 按照国家数字经济产业门类细分界定我市数字经济分类并制定相对应的发展激励措施,特别是制定IT、CT、ICT头部企业招引优惠政策,制定技术类人才招引和鼓励成果创新应用的激励措施。落实好我市有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在招商引资中着重加大物联网、智能终端、5通信设备、超高清视频生产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招引力度,吸引相关企业落户扎根安康,吸引大数据、云计算、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专业技术领域的高端技术人才回流, 积极打造安康数字经济领域瞪羚企业和标杆企业。建议我市高校和职校重点开展计算机、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IT、CT、ICT领域的基础人才,助力安康数字经济发展。
(八)持续对电商企业跟进扶持。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均衡共享的发展方式,而数字经济的高技术特征和分享性特征,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高度契合,建设“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抓手, 促进电商企业和网红经济健康发展更是尤为关键。一是推进各县(市、区)进一步细化完善电子商务工作实施意见,明确责任和任务,统筹谋划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路、重点、措施。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认真学习借鉴省内外电商发展好的做法,补短板,强弱项。三是与省内电商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合作,从民间挖掘有潜力的直播人才,进行系统化培训、团队式推广,打造一批为安康代言的新网红。四是充分利用销售农产品的现有网络平台,进一步协调电商企业,利用安康联通公司网络直播空间及人才培养渠道,与国内头部电商平台合作,组建成立“安康市直播电商协会”,形成政府指导认证、协会推进运营、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共享创新的规范化、体系化直播电商生态,打造直播带货营销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康特色产品专卖活动,拓宽销售渠道, 加大特色产品网上销售力度。
发展数字金融。推动金融服务中的创新应用,加强基于大数据的地方金融风险防控,通过大规模、高频次的数据分析,搭建风控模型,提升金融风险
防控能力,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实施云企贷、智慧金融超市、平台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房改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专业市场结算平台等应用系统建设,全力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居民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发展智慧教育。推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快速推进省教育厅、省电教馆与陕西联通联合建设的智慧教育2.0平台在市县落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共建、共享,多渠道汇聚教育大资源,运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VR/AR 等技术,推广微课堂、共享图书馆、虚拟教室等智能学习应用。重点建设建融慧校园综合服务、公益教育综合服务、培训机构综合服务、体育综合服务等应用。
发展智慧医疗。整合医保、卫健、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数据,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拓展5网络在远程医疗方面的应用。重点建设建融智医综合服务系统、看病就医一卡通等应用。
发展智慧旅游。推进重要景区、景点数字化改造,布局信息导航、安全监控等智能设备,促进景区全面感知与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重点实施智慧旅游、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发展智慧康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 推广智能医疗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安防设备、可穿戴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设备,先期试点应用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领域,促进传统养老服务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重点建设安心养老综合服务系统。
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趋势,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努力下好追赶棋,加快做大做强数字经济,释放数字经济叠加、倍增效应,就能在追赶超越中积极作为,赢得发展主动,推动我市发展取得新优势。
农村改革与发展 安远县精准扶贫和推进乡村振兴实践的调查报告
唐晓天
X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的要求,加快乡村振兴战略。从江西省安远县农业发展实际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农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安远县精准扶贫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安远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南部,地处长江水系赣江上游和珠江水系东江源发源地,为典型的山区县,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全国园艺产品(脐橙)出口示范区,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源头,是生态之都、资源富饶地,也是苏区全红县、苏区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安远县属于典型的罗霄山贫困区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77%,是振兴农业的主战场,是乡村振兴的战略主体。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中,安远县筑牢收入达标的基础,扶贫先行扶志,扶贫与扶智结合,建立健全扶贫长效机制体制,让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产业、就业支撑,走上脱贫有保障、增收可持续的道路。
创新创立“小贷通”“财园信贷通”“创业信贷通”等5个信贷通支持产业发展,近2年累计发放贷款9.42亿元,并对产业发展进行奖补,发展红薯、紫山药、百香果等电商扶贫合作社55个,产业1.3万亩,大力打造脐橙标准化生态果园基地,形成“春瓜、夏桃、秋薯、冬橙”的扶贫农业发展新格局,带动3400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全县投入柑橘黄龙病防控资金1.3亿元,脐橙复产面积8.7万亩,打造了全国最大的脐橙交易集散中心;新增脐橙复产面积2.7万亩,建设生态果园34个2773亩。脐橙转型升级项目“橙中城”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建成蔬菜基地20个
3300亩。开工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发展猕猴桃、薯类等特色产业8.2万亩。新(扩) 建生猪养殖场63个,新增产能6.6万头。种植烟叶1.4万亩,产量3.8万担。建成富硒产业示范基地3个,2020年获评全省农业农村综合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首
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一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统筹财政资金,累计投入12.8亿元改造景区设施、提升景观质量,三百山景区焕然一新,成功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 东生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并运营了全省最大规模的房车营地—三百山星空酒店。加快推进三百山索道、天心整军纪念园、浪驰户外越野公园等项目。成功承办全省旅发大会安远段踩线、马拉松赛等系列活动。
“两天半”旅游圈成型,全年共接待游客49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3亿元。旅游业入选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二是推进电商产业发展。全面建设电商未来城、电商快递物流园,建成中通、顺丰安远分拨中心,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两次荣获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年快递单量突破1600万单,电商交易额突破25亿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增强发展动能。金融机构由7家增加到11家。第三产业占DP比重突破50%。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2.9亿元、贷款余额164.4亿元,分别增长9.1%和19.5%。
一是扎实做好整村推进工作。脱贫攻坚中,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解决困难群体安全住房、建设保障房等措施,全面解决安全住房问题,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同时,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017年统筹资金3.9亿元用于60 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2018年统筹7.565亿资金用于全域整村推进项目。
二是扎实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设立财政专项资金1.6亿元,统筹“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小游园小广场建设、立面改造等民生工程,完善小区基础功能设施,有效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同时,逐步实现社区管理基本覆盖,探索建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完成九龙巷、溪背、天灯下等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2200余户,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是提升农村改厕和村容村貌。修复城区污水管网170公里,建设人防工程1.1万平方米,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1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8处。农村“厕所革命”年度目标任务方面,鹤子镇、版石镇获评省级卫生乡镇。就永镇水库开工建设。65个农村电网工程完成升级改造。
交通是制约安远脱贫的重大瓶颈。安远县精准施策,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公里,全面改善交通条件,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同时,深入实施“构建大交通”战略,累计投入资金113.8亿元,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所有乡镇通达三级以上公路,所有村组道路实现硬化,从昔日的交通闭塞县成为交通枢纽县,推动农产品走出农村、走向市场,处处呈现路畅景美、宜居宜业、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
此外,建成爱坝水库,彻底解决了困扰县城居民喝水的问题。完成九龙山风力发电站、220千伏变电站建设,改造10千伏线路415.2公里、低压线路1113.3 公里,水利设施、通信保障和能源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三、安远县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涉及全域,面广任务重,现有人员力量尤其是懂规划、懂“三农”的专业人员严重紧缺,在乡村振兴的规划编制、项目施工等过程中, 发挥全面指导作用容易受限。村两委干部的年龄较大,受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 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乡村带头人数量和能力不足,各项素质有待提高,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缺乏,指导和带动农户致富的力度不够。
脱贫攻坚期间,产业扶贫只是创造了一个条件,打了一个基础,现在很多产业的基础并不牢固。更重要的是,全县形成这些扶贫产业更多的是靠政府这只手来支撑,市场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产业链条、市场主体还没有真正发力, 所以产业的发展始终是一个弱项和短板。同时,贫困户的脱贫、贫困村的脱贫, 主要是靠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不少人反映,现在农村内生动力不足,甚至有的形成了“等靠要”思想。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与现代农业发展相比,农业科技仍存在短板,普及性不广,很多山区农村仍然使用原始的人工务农,费时费力、效益低。农业科技的主体不够明确,科研与生产推广结合不够紧密,农业科技条件保障能力有待提高、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缺乏。
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影响着农村生产生活甚至发展。近年来,为保障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各地基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短板,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总体上还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管护不力等突出问题,面临提档升级、强化管理的多重任务。在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依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基础设施城里高大上、农村一穷二白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农村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后续管护服务中存在着“痛点”和“堵点”。
村民是村落的主人,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更应是建设者。村民不能当美丽乡村建设的“甩手掌柜”,而应发挥好自身主体作用,做主人,唱主角。然而,一些村民缺乏美丽乡村不是“要我建”,而是“我要建” 的思想观念,缺乏主人翁意识。行动上,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大局意识。比如,在一些古村落的开发建设中,村民们要懂得传统民居也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能够自觉舍弃现代化的建筑外观,从而维护村落整体风貌, 保持古朴韵味。
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要着力解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具体说来,一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培育人才的作用,加大农业农村
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要积极探索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同时积极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完善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各类优秀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乡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农村科普教育,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形成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的新局面。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形成
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三)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现状,必须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大局中的基础性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影响广,必须先进行科学规划再开展项目实施,杜绝建设性破坏、贪大求洋、“翻烧饼”等现象。同时,要将规划放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局中进行设计,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务求多规合一、实用适用,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靠敲锣打鼓,必须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有关部门应再多给予一些财政支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一方面,算好“整合账”,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重点支持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 避免撒胡椒面;另一方面,念好“撬动经”,积极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后续管护服务。
乡村精神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有了乡村精神,才有可持续的动力和后动。对于乡村居民来说,亟须培育其对本地公共事务的参与、决定的积极性以
及对乡村精神的依恋和热爱,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幸福事业中,不做旁观者,而做建设者,努力挖掘本地独特优势和创建模式,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绿色发展。要借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政策资金契机,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配合政府群策群力,从而改善日益空心化的村落现状并推动农业持续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对于县域金融机构来说,必须拥有乡村精神,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如果仅仅只是把乡村作为简单的信贷支持对象,那么县域金融机构仍会走脱农、离农、对农村资金起“抽水机”走过的弯路。因此,全县金融机构特别是法人机构只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把服务重心下沉,才能把乡村振兴作为事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殚精竭虑。
江苏东海:大力扶持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
吴建国、杨文军
近年来,江苏省东海县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促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在优选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时,东海县财政局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村情民意,因村施策,科学规划。着力构建长期稳定的发展路径和经营模式,通过“X建引领、政府主导、村级参与”等多种经营模式,不断增强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双店镇项目内容为建设农业温室大棚28栋,建设2000立方米联动冷库一座,每个行政村的股份合作社作为运营主体,负责项目建成管理使用,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所有。洪庄镇6个村在高效农业产业园内占地90亩, 联建高标准钢架大棚20栋,统一委托薛团村经营管理,收益按照各村投入资金占比分配到项目村。上述项目全部由镇政府统筹实施、系统推进,项目年投资收益率不低于8%。
在项目实施工作中,东海县实行“三关六定”,即定项目、定产权,严把项目立项关;定责任、定奖惩,严把生产管理关;定成本、定目标,严把收益分配关。大力推进桃林镇各庄村、山左口乡新王庄村建设优质蔬菜基地;石梁河镇3个经济薄弱村村联建标准厂房;黄川镇新沭村、石梁河镇葛沟村、石榴街道柳汪村通过建草莓交易市场、建门面房、建纸箱厂等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全县50个村的项目正在积极组织实施,2021年度内项目全面竣工。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形成的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全部归村集体所有。通过资金跟着项目走的造血式方式扶持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村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每村每年可获得8-10万元的经营性收益。
自2019年启动实施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攻坚行动以来,东海县财政部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4940万元,安排12乡镇(街道)50 个村增收项目。项目内容涉及钢结构厂房、蔬菜大棚、商业性门面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电商物流服务、粮食烘干、生猪养殖等多个方面。
从“沉睡”到“苏醒” 从“指尖”到“心间” 关于河北石家庄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工作的调研报告
河北石家庄市供销合作社X组书记、主任 钱学斌
(2021年12月7日)
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23个县(市、区),其中17个县(市、区)有200个乡镇、3989个村庄;市内四区、高新区和循环化工园区城中村有166个,农村产权资源资产丰富,产权交易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为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 保障交易主体合法权益,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发挥市场配置农村资源作用, 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2015年9月,石家庄市由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石家庄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中心成立至今,全市组织交易鉴证业务2493笔,流转土地面积124520.69亩,交易鉴证金额10.35亿元,为村集体增收节支5579.94万元。
主要做法
不忘为农服务初心,明确农村产权交易新使命。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以来,石家庄市社坚持贯彻为农服务根本宗旨,秉承“依法经营,服务‘三农’” 理念,提升服务意识,明确自身使命。一是明确交易主体,规定交易品种,规范交易流程,制定交易规则,在全省率先出台《石家庄市农村集体资产流转交易实施细则(试行)》,成为全国第三个出台这一政策的省会城市。二是为农村各类产权交易提供场所设施、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资产评估、抵押融资、网上交易、集体股权抵押登记等多项优质服务,真正成为农村产权交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保障农村产权交易规范有序、合理有效进行。三是自上而下提供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建立市级平台1个、县级平台17个、乡镇服务站182个、村级服务点3221个。其中,乡镇覆盖率达到91%,村庄覆盖率超80%,各级平台责任落实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网络全覆盖。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打造农村产权交易主力军。石家庄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积极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佳、综合素质高的优质团队。一是提高入职门槛。中心招聘人才始终坚持“公平公正、专业对口、优中选优”原则,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品德精神和工作适配度进行了严格的评估,确保所招录人员熟知农村产权交易知识,深耕农村产权交
易领域,且有极强的服务“三农”意识。中心现有员工15人,其中10人为中共X员、7人为研究生,ZZ站位高、学习能力强、模范带头作用显著。二是组织中心人员定期进行内部学习与外部交流。邀请专家授课,增强中心工作人员知识储备,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赴先进地区实地考察学习农村产权交易和集体资产流转的先进经验做法,并运用到本中心农村产权交易工作中来。三是对各级工作人员开展定期业务培训。组织专业人员,就交易规则、业务流程、交易受理审核等方面内容,逐县、逐乡、逐村培训乡村干部和工作人员,已累计培训172个乡镇,培训乡村干部6000余人。学员业务能力大大增强,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提升农村产权交易透明度。市社充分遵循市场规律, 注重发挥市场在农村产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升农村产权交易透明度,保证其公平、公正、阳光开展。一是加强宣传引导,线下开展专场宣讲、向农村干部和农户发放产权交易明白纸、张贴横幅,用新媒体手段介绍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相关服务,强调农村集体资产进场交易的必要性,增强村集体进场交易意识,使其深入了解、体会集体资产进入公开市场进行交易带来的资产保值增值效益,激发其进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交易、提高收益的热情,鼓励、支持和引导更多种类、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农村产权进场交易。二是采用“多轮竞价、价高者得”的公开竞价方式流转农村集体资产。经村集体申请、乡镇审核后的集体资产可挂牌出让。出让公告在村宣传栏、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公布,并广泛宣传,争取吸引更多数量、更有实力、更加适合的经济组织或个人报名,形成竞价局面。多轮竞价后价高者得,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形成的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该方式高效、便捷且避免争议,充分保障了农村产权的增值空间,进场交易的农村产权溢价率大幅提高,真正实现为村集体、农民增收节支, 实现农村资源资产的效益最大化。三是实行保证金制度、进场交易“黑名单” 制度,提升违约成本和风险,倒逼交易主体按照交易合同履行相关义务,确保产权交易顺利进行,保护农村集体资产及农户资产相关权益。
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开创农村产权“云交易”方式。一是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开发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线上平台、小程序和手机APP“指尖农”,用户可通过多种电子设备进行出让申请、受让申请、公开竞价、签订合同等产权交易全流程,三方平台运行稳定、页面清晰、功能齐全、易于操作。深泽县杜社村组织了全国首例农村集体资产手机端竞价交易,16位竞价人通过手机端报价,
最终以93500元成交,为村集体增收5.6万元。手机端网络竞价交易案例被河北省委网信办评为“河北省网上践行群众路线典型案例”,真正提供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民服务,活跃指尖便可满意心间。二是开通线上股权委托交易系统,交易系统包括农户端、村集体、乡政府、平台管理端等几大板块,功能上涵盖了农户成员、成员表决、信息发布、交易发起、交易审批等11 个模块。整个系统不仅有成员表决、村乡审批、股权赠与、股权继承、有偿转让等内容,而且还注重数据归档工作。通过实时更新数据库,掌握农村股权变更最新状况,可有效把好农村股权委托交易第一道关口。三是设计线上民主表决系统,组织在外务工村民参加线上表决,降低其行使知情权及决策权成本。针对部分空心村集体资产转让、股权委托表决难和表决慢现状,产权交易中心创新民主表决方式,通过身份验证、手机号绑定、阅读知情同意书等方式确定表决人员身份,组织在外人员按时进行线上表决,提升民主表决效率,增强农户主人翁意识,保障个人意愿,减少农村集体资产闲置浪费时间,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效益。
下一步工作重点
推进农村产权进场交易应进必进。一是积极推进城中村集体资产进场交易。目前,石家庄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集体资产进场交易业务以县区为主,辖区内城中村集体资产进场交易意识淡薄,应采取多项措施,增加产权进场交易量, 提高交易质量。二是依靠行政推动和乡村干部组织集体产权进场交易,充分发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乡村服务站点作用,实现事有人干、责有人负。三是继续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产权交易宣传工作,提高群众认可度,争取吸引更多农村集体资产、农户个人资产自愿、自发、自觉进场交易。
鼓励产权交易范围、交易品种多元发展。当前,农村产权交易范围主要以农村集体资产为主,鼓励、引导农户产权进场交易。但由于农户产权进场交易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农户产权进场率较低;交易品种主要以耕地、林地、“四荒地”等集体资源性资产和房屋、门市、设施设备等集体经营性资产为主,宅基地、住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交易品种尚未开展交易。应加大工作力度, 积极挖掘农村产权资源,推动各职能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增添新的农村产权品种进入平台交易,扩大交易范围、交易品种。
推进产权交易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效, 需要深耕细作,健全农村产权运营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体系,为产
权交易提供切实保障。同时,也要加强监督管理,可采取内部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不断精进工作方式,不断化解交易风险。提升农村产权交易从业队伍综合素质。产权交易工作需要四级平台工作人员全员参与,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年的定期培训提升了原有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但依然存在业务不精通、操作不熟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组织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能力。同时,也应不断吸纳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并通过多项奖励机制留住人才,推动产权交易团队精尖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三华李产业调研报告
胡碟、张梦洁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1]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被誉为“中国三华李第一镇”,银妃三华李是钱排镇打造的特色农产品,素有“岭南夏令果王”之称。钱排镇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拥有种植三华李的绝好地理环境, 造就了钱排镇三华李酸甜脆爽的独特口味,产品畅销省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钱排镇大力发展三华李特色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解钱排镇三华李种植的实际情况,切身体验和感受在X和政府的领导下钱排镇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2021年8月9日至10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兴业青年团队到钱排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重点围绕三华李种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行实地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X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 工作总抓手。[2]调研团队以聚焦信宜市特色农产品种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主题,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考察调研钱排镇三华李产业园,向当地村民了解三华李的种植历史,收集三华李种植的相关信息;围绕钱排镇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电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等问题, 与当地的驻村干部、村民、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人员、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进行深入的交流采访。我们希望此调研结果能为信宜市其他乡镇的振兴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
二、调研的实施过程
2021年8月9日至10日。
钱排镇政府官员、企业家、村民和三华李产业园。
采用实地访谈法和文献调查法,收集不同调研对象的意见,全面梳理村民对三华李种植的想法以及种植三华李带来的变化。
实地访谈法:深入到钱排镇政府和三华李产业园,与当地技术人员、村 民进行访谈,了解三华李的种植、生产、销售情况。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到:当地是在X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扶持下,走出了一条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文献调查法:我们从茂名市图书馆、地方政府网站(茂名信宜网等)、中国知网上收集到很多关于钱排镇三华李种植与乡村振兴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为调研当地三华李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四)调研过程
首先,团队调研了钱排镇三华李种植的发展过程。2010年9月21日,强台风“凡亚比”突袭信宜市引发特大暴雨山洪灾害,钱排镇经济损失严重。当地政府调研发现钱排镇拥有多年种植三华李的成功经验,决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向受灾村民大力推广三华李种植,促进灾后经济恢复,解决民生问题。
其次,团队调研了钱排镇三华李产业成功的原因。与镇政府办公室主任交流了解到:其一,当地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地貌为低山区和中山区,土质疏松,透气性及排水性好,使钱排三华李得以2月初采摘上市,“有李期”提前了两个月,产品价格高;其二,钱排镇对三华李销售采用分等级销售,李分为小果、中果、大果三个等级。大果是市场的“抢手货”,供不应求,钱排镇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大果产量,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三,近年来钱排镇坚持走“一业独大、多元并进、农旅一体、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成功打造了“银妃”三华李品牌和“春赏花、夏品果”文旅品牌,走上了“农业+文化+ 旅游”的创新发展道路。
最后,团队调研了钱排镇三华李产业的发展方向。据当地电商会长介绍, 其一,钱排镇积极利用各大电商平台,拓展产品销路;其二,与华南农业大学战略合作,华南农业大学每年派专家到当地开展培训,培养农村电商微商新型人才;其三,大力发展三华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建立完善的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造三华李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完整产业链。
三、调研结果及钱排镇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钱排镇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精准选择三华李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推广种植,并主动寻求华南农业大学的技术帮扶。华南农业大学每年派专家前往当地开展技术培训,并在凉果加工、品种改善、育苗技术等方面帮助地方开展科技创新。
日常维护过程中,需要对三华李树进行修枝,果子得到充分光照才能果色鲜艳、果感好。由此,钱排镇农业局推出了修枝补贴政策:若农民按照农业局制定的标准对三华李树进行规范修枝,农业局将以6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贴。这一精准政策大幅提升了钱排镇三华李种植的整体质量。
为了提高三华李的产量,钱排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引进种植托管服务。由信宜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周边农业合作社及农机资源,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等全程“保姆式”服务,既让农户省心, 又统一了质量把控,深受农户认可。
正是由于X和政府提供的一系列精准帮扶的好政策,才有了钱排镇三华李产业今天的成功。
钱排镇三华李产业已经形成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生产方面,钱排镇建立了三华李产业园,通过标准化种植,保证钱排三华李的质量和产量。
在加工方面,钱排镇大力发展凉果加工业,推出三华李果干、果酒等农副产品,增产赋值。
在销售方面,钱排镇建立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模式。线上销售有果农自家经营网店销售和统一供给专业电商销售两种形式。据钱排镇三华李电商协会会长介绍,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做电商、微商,涌现一批优秀的电商、微商营销人员。2020年以来,“直播带货”销售模式盛行,钱排镇因势利导,抓住这一风口,在茂名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钱排镇首届电商擂台活动,拓宽了产品的销路,提升了产品的销量,同时也挖掘、培养、造就了更多与时俱进的农村电商、微商新型人才。
为满足发展的需要,钱排镇建立了完善的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力促实现“24小时从枝头到舌头”的目标。三华李上市季,钱排镇进驻的物流
快递公司多达20余家,单是邮政冷链快运一家每天的外运量就在100吨以上。“万户专业种李、千家参与营销”是钱排三华李发展的真实写照。
因为钱排三华李出口需要大量包装材料,当地政府引进塑业公司进驻三华李产业园,解决了三华李所需的包装材料问题,使得三华李出口不再需要从外地进口包装材料,同时也带动了钱排镇包装材料技术产业顺势发展。
随着钱排镇三华李大规模种植,如何推销三华李成为当地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因为钱排三华李常年淋雾水,外表形成了一层具有保鲜效果的白膜,好似美人搽粉,当地政府将其命名为“银妃三华李”并进行品牌推广。为打造“银妃三华李”这个品牌,2017年钱排镇汇果农业有限公司远赴北京参加茂名市农优产品暨北京推介会,热情洋溢地介绍“银妃三华李”,吸引了很多客商前来交流,让钱排的名片绽放北京。
自2017年起,钱排镇以“银妃三华李”这一品牌参加各种农产品挑战杯以及创业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钱排“银妃三华李”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其品牌效应逐年凸显,销售市场越来越广阔。以往钱排三华李以省内珠三角城市为主要销售市场;如今省外销售成主渠道,产品畅销国内众多城市,带动了钱排镇的经济发展。
近几年,钱排镇围绕“银妃三华李”品牌,着力打造“春赏花、夏品果” 的文旅活动。据当地果农介绍,当前钱排镇三华李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三华李冬深早春时结蕾扬花,花色素雅洁白,当地高低连绵的山形地貌造就了李花盛开时壮观的南国“香雪”美景。且花期正好与春节时间相重合,吸引了数万游客前来观赏。在三华李上市季,当地政府每年都会举行“品果节”活动, 吸引各地游客和商家前来参加,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当地果农又顺势推出边游玩、边采摘三华李的体验式游园项目,让游客欣赏丰收的美景和体验新农村的美好生活,既给钱排镇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也提升了钱排三华李的知名度。
钱排镇三华李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全镇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增进了民生福祉,提升了幸福指数。
三华李产业园基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许多当地青年进入基地种植三华李,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给予三华李产业相关联的包装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等也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且惠及周边的乡镇。农村
青年返乡创业务工一方面减少了很多社会矛盾,比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了钱排镇教育、健康、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文化建设也日益繁荣。
一业兴,百业旺。产业的兴旺稳定了农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乡村生活富裕,提升了农民精神风貌,乡村风貌焕然一新。2017年,因“李” 而富、因“李”而名的钱排镇因“李”而利,晋级成为信宜市县域副中心城镇, 城镇建设换挡提速、脱胎换骨。几年来,“银妃”大道、森林公园、钱排“金街”、行政服务中心、水质净化厂、城区“三化”(绿化亮化美化)等一大批县域副中心规划项目先后建设完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市”面貌初现, 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四、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调研发现,信宜市计划借助钱排三华李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打造“信宜李”。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信宜李”的种植规模和整体质量与钱排三华李还有一定差距。地方政府应开展“信宜李”的相关调研,包括种植历史调查、市场需求调查等,精准选育、因地制宜培育适合信宜市其他乡镇大范围种植的李树品种; 应出台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农民积极从事三华李种植业,扩大种植规模, 规范种植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从钱排镇三华李电商协会了解到,当地部分农民将三华李的销售外包给外地商户,但部分外地商户并不了解三华李的历史及具体优势,致使销售效果不佳。很多电商大打价格战,导致行业内耗严重。因此,我们建议钱排镇整合当地电商资源,发挥电商协会的统协作用,对全镇范围内各区域间电商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因恶意价格竞争带来行业内耗。
新媒体营销日新月异,当地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吸引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才返乡创业。年轻人才回流能带来新思想,且易接受新政策、新知识,更能适应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近年来在不少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3]钱排镇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云开村是著名的红色文化村,拥有“云开农民自卫军”
“云开革命烈士纪念碑”“粤桂边人民解放军十五团活动旧址”等红色名片。当地政府可将红色文化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融合,积极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通过三华李产业的发展推广当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既传承了红色精神,又助力了乡村振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枣庄市市中区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 姜德华
引言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枣庄市市中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和重要保障,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
主要实践
建强基层堡垒,铸造集体经济发展“发动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班子,特别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为此,市中区聚力打好村X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主攻战”,切实提高村X组织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一是实施“雁阵”提升工程。针对村X组织书记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弱等方面问题,打破“矬子里选将军”的窘境,通过集中选、动态调、内部挖、外部请、上面派、社会招等多种渠道选优配强村X组织书记。2019年以来,全区通过调整村X组织书记、选派机关干部、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担任X组织书记等措施。目前,全区村X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8 岁,大专及以上学历64人,享受机关干部报酬待遇的55人、占比50%,村X组织书记年均报酬已突破5万元。二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将集体经济作为“必修课”, 每年在区委X校集中轮训村X组织书记,并分类型、分批次,小班化、专题化组织村X组织书记赴先进地区培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提高本领。三是实施“育苗升级”工程。在镇街探索建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X支部,做好“双建、双培、双转”等基础工作,注重把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土专家、田秀才等纳入组织视野, 建立村X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库,每村至少储备2名后备力量,努力建设一支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能力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强化扶持引导,注入集体经济发展“催化剂”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整合资源,多龙注水,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是资金支持。坚持以“输血”带动“造血”,引导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村聚集,下拨区管X费作为引导资金,协助有关银行发放“强村贷”,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增长到村均10万元
以上,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政策扶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印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村X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实施方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等文件,对村集体增收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在融资、办证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优先办理。三是平台保障。全面推进村X组织领办合作社,开展农村机动地“四荒”地依法回收、重新发包试点,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按照“一标一徽一旗一栏一墙(廊)一广场”“六个一”标准,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确保村级有规范的阵地抓经济、搞服务。四是制度规范。结合村级审计督查试点,印发《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考核办法》, 实施村级财务管理共性问题专项整治,做到集体经济底子清、来源清、支出清、账目清。将集体增收、脱贫攻坚作为村X支部书记任期目标管理的硬指标,与星级评定、评先树优、薪酬待遇挂钩,压实责任促发展。
用好“四股力量”,当好集体经济发展“助推器”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必须汇集多方力量,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强大牵引力。一是领导帮包力量。建立区、镇两级帮包联动机制,区级X政领导每人联系1个镇街、1个经济强村、1个经济弱村,镇街X政主要负责同志帮包发展集体经济最困难的村,示范推进抓X建促进集体增收。二是激发内生力量。在全市率先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试行)》,从当年度村集体经济收益增量中拿出20%奖励村干部,创新建立“基本报酬+绩效奖励+ 集体经济奖励”的村干部报酬体系。三是专业人才力量。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遴选专家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选派科技副镇长。四是外部助推力量。连续选派第一书记抓X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覆盖所有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 引导第一书记积极协调资金,引进致富项目,切实发挥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的先锋和尖兵作用。同时,用好“万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加强农村基层X组织建设”工作队等帮扶力量,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思路模式,绘制集体经济发展“样板图”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广辟路径。为此, 我们立足市中“大城区、小农村”实际,组织镇街逐村开展村情研判,结合自然禀赋、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探索增收模式和差异化增收方案, 推动形成“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新格局。一是企业集团带动。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集团将新动能、新产业向农业农村转移,将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实现村集体稳定增收。二是致富工厂驱动。腾笼换鸟、变废为宝,利用废弃砖瓦厂、荒滩地建设标准厂房,积极引入纺织电子、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既让村集体增收,又让百姓不离家门口、把钱挣到手。三是物业经济滚动。引导城中村依托区位优势,按照“集体规划建设、集体资金投入、集体收益分红”的模式,规划建设临街门市、写字楼对外租赁,“滚雪球”式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四是合作社拉动。鼓励村X组织领办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市场营销等服务。五是土地流转联动。扶持城郊村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发展仓储物流、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企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态势整体较好,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还需转变。村X组织书记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个别同志思想转变较慢,缺乏敢想敢闯敢干精神,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中存有畏难情绪、守成思想。二是成果还需巩固。虽然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万元, 但是在发展规模、层次、水平上还相对较低,在10万元水平线徘徊村占1/3,持续增收后劲不足。三是发展环境还需优化。客观的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引导资金、人才保障、业务指导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缺口,缺资金、少能人、无经验问题依然突出。
对策及建议
与时俱进,拓宽用人渠道,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农村X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 最重要的是要选优配强X支部一班人,注重选拔优秀。
年轻干部,特别是将那些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为村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增强班子战斗力,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实现提高领导班子整体水平和可驾驭全局能力的最终目标。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思路,有针对性选择项目
每个镇街和每个村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先天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发展村集体经济应从地方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摒弃“一刀切”思想,走科学发展之路。从地理位置分析,应指导城中村与路边村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发
展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村集体资金原始积累,逐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产业形态来看,要坚持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成为增强发展动力的关键,可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同时可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这一特色产业。从客观地形来看,充分开发利用村集体闲置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自然资源,创办集体经济项目。
多方努力,形成整体合力,逐步加大政策扶持
一方面要坚持“输血”促“造血”的原则,要通过以奖代扶、贷款贴息的办法,扶持发展一批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集体经济项目,将建设征用地补偿费和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返还给村集体,为返乡创业人员领办、承包集体企业的,给予资金扶持,会同多部门为期开通绿色通道,减免和简化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相关程序;另一方面要坚持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帮扶思路,各职能部门和帮扶单位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且利于长远发展的帮扶计划,坚决摒弃帮扶就是发慰问金的思想观念。帮扶单位可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与“三资”清理工作有机结合,根据村级“三资”实际情况,帮助村级制定近期与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加大技术、物资、人才输送力度,为逐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提供强大支撑。
创新模式,加强激励保障,着力加强监督管理
一是建立村企合作新模式。按照“支部+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经济,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与工商企业在政策、资本、技术和信息方面长期而有效的对接,通过共建共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加强激励保障。健全完善村X组织书记工作报酬待遇同集体收入相挂钩的考评制度,落实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量奖、保持奖,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X委书记抓基层X建述职评议和乡村组织振兴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扩大权重比例,夯实各级X委政府主体责任,切实将压力传导到位。
高铁时代乌兰察布发展康养产业思路与对策研究
内蒙古社科基金项目《高铁时代乌兰察布发展康养产业思路与对策研究》课题组执笔集宁师范学院 暴向平、乌兰察布社科联 赵福静
(2021年12月15日)
近年来,我国康养产业急速升温,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乌兰察布市发展康养产业,顺应了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成为我市“十四五”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乌兰察布作为呼包鄂一体化发展重点区域、“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节点城市和北方草原避暑之都,正在成为京津冀康养产业转移的首选空间,培育和发展乌兰察布康养产业,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乌兰察布发展康养产业的现实条件
乌兰察布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厚实的康养载体、方便快捷的交通、优质的绿色食品等优势,成为北方不可多得的养生福地和疗养胜地,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不可复制的优势条件。一是自然环境优美。乌兰察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拥有不同类型的草原、森林、山水温泉等自然景观。二是文化底蕴深厚。草原文明与黄土高原文化相互交融,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相辉映,共同积淀了乌兰察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是旅游资源丰富。乌兰察布高山草原、森林湖泊及各类历史遗迹和自然保护区分布其间,辅之以悠久的农牧业文明、厚重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民风、物美价优的地方土特产,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为乌兰察布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区位交通便捷。乌兰察布拥有东进西出、南联北通、地近京畿的区位优势,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重要通道。京呼高铁的开通,集大原高铁的建设,促进了乌兰察布康养产业的发展。五是绿色食品丰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乌兰察布草原孕育出享誉世界的精美食材, 牛羊肉奶、高原杂粮、有机蔬菜,绿色无污染的纯天然食材,成为盛产有机健康、色味俱佳食品的美食天堂。
二、乌兰察布发展康养产业的历史机遇
大力推进康养产业,既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又能满足国民康体保健的需求,
也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互利转化的重要抓手。在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双重催化下,乌兰察布康养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国家重大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乌兰察布作为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民族特色鲜明、康养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获得康养产业的巨大市场;新时代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加大开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着力施策,为乌兰察布康养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深入推进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网络货运、无接触经济等新业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餐饮、旅游、购物、娱乐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培育智慧康养生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适、高效的康养消费体验,为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创新的空间。三是国内居民消费不断升级。近年来,我国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居民消费进入升级提质阶段。中产人群规模日益扩大,消费倾向品质化,更加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 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康养产品正是满足中产人群消费取向的主力产品,未来随着中产人群规模不断扩大,精神消费需求日益增强,康养产品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三、乌兰察布康养产业的发展思路
依托乌兰察布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谋划实施重大项目,按照产业集聚、错位协同、均衡发展的原则,强化核心引领、区块集聚,整体构筑“一核两廊五区”的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一核”引领。“一核”指集宁区——察右前旗中心城区核心区。重点建设乌兰察布医疗保健基地(康养医院)、集宁智慧康养社区、集宁运动康养基地、察右前旗黄旗海西岸中心城区城郊康养基地。
“两廊”串联。“两廊”指对接京津高端康养市场两条廊道即乌兰察布沿京呼高铁干线田园文化康养主廊道和乌兰察布环首都高速干线养老康养副廊道。乌兰察布沿京呼高铁干线田园文化康养主廊道重点建设兴永康养小镇、察尔湖田园康养农庄、苏木山(芦家营)森林康养基地。乌兰察布环首都高速干线养老康养副廊道重点建设莲德医养一体化康养基地、万亩道地药材康养体验基地、巨弘马铃薯康养小镇。
“五区”集聚。“五区”具体指环岱海温泉康养产业示范区、林胡古塞—
—九龙湾森林康养产业示范区、环辉腾锡勒草原避暑康养产业示范区、乌兰哈达火山——格根塔拉草原运动康养产业示范区、隆盛庄田园康养产业示范区, 辐射带动乌兰察布康养产业健康发展。环岱海温泉康养产业示范区重点建设岱海温泉康养小镇、岱海温泉运动康养基地、岱海温泉生态康养农庄。林胡古塞
——红召九龙湾森林康养产业示范区重点建设红召九龙湾森林运动康养基地、林胡古塞森林医疗康养基地、红石崖草原运动康养基地、平顶山——明星沟田园康养农庄。环辉腾锡勒草原避暑康养产业示范区重点建设辉腾锡勒草原避暑康养小镇、辉腾锡勒草原自驾营地、辉腾锡勒草原生态康养庄园、巴日嘎斯太红色革命老区田园康养农庄。乌兰哈达火山——格根塔拉草原运动康养产业示范区重点建设乌兰哈达火山康养小镇、格根塔拉汽摩运动小镇、格根塔拉草原文化康养基地。隆盛庄田园文化康养区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隆盛庄古镇以及绿康源、牛青山、药王谷等资源,开展古镇民宿、文化康养、丰镇月饼美食、四脚龙非遗庙会、花卉旅游节、采摘节等活动,配套生态有机餐厅、田园康养会馆、文创产品馆等新型乡村休闲业态。
四、乌兰察布康养产业的发展对策
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康养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 统筹推进康养产业发展。一是把加快发展康养产业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重点民生工程。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健全相关部门议事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康养产业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快制定康养服务行业标准。对基础设施、卫生条件、质量标准、服务规范等作出明确要求,切实提高康养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三是康养产业政策扶持要跟进。康养产业涉及面广, 前期投入大,做成熟需要较长时间,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摸清资源家底,高位做好康养产业规划。推动乌兰察布康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摸清家底,做好规划。一是摸清康养资源家底。抓紧启动乌兰察布康养资源普查工作,全面开展康养资源调查和评价,为康养资源统一管理和康养产业专项规划提供规范、一致、权威的基础数据支撑。二是抓紧编制乌兰察布康养产业“十四五”专项规划。依托乌兰察布资源优势,瞄准定位,厘清思路,与乌兰察布市“十四五”总体规划实现有效衔接。力争通过五年发展, 初步建成医疗康复+养老养生+旅游康养等业态齐全,实现覆盖高中低端、面向市内外、兼顾政府托底与市场需求的乌兰察布大康养产业体系。到“十四五”
末康养总床位数达到5万张,年接待各类康养人数达到10万人次以上,康养产业比重占全市生产总值5%以上。到2030年打造成为区域性大康养基地、自治区康养产业综合试验区和京蒙区域康养产业合作示范区。三是精准定位目标市场。首先明确北京周边城市作为乌兰察布康养产业发展的重点市场,其次逐步拓展至全国其他机会市场及结合全市各地实际,初步构建“一核两廊五区”的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统筹各方力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康养产业发展,乌兰察布要做好配套,全力促进康养产业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加快建设进度,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全市康养产业上规模、上层次。动员全社会全体力量,大力开展康养产业招商引资,吸引康泰、人寿等大型国企投资康养项目,开展专业医养公司运营康养项目,推动保险公司开展康养产业保险业务,引进专业人才提升产业发展动力,实现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筹资形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除争取相关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以外,政府设立康养产业专项发展基金,确定重点项目,对其进行财政专项补助,充分发挥财政在康养产业中的引导和放大效应。积极支持康养产业金融服务工作,设立市级康养产业投资公司,统揽全市的康养产业投资建设,同时吸引民间资本注入。
强化理念传播,培育区域消费市场。一是举办康养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康养主题论坛、休闲健身活动等,营造城市康养休闲氛围,普及康养理念,鼓励和倡导市民积极参与康养活动。二是积极对接消费市场。主动赴京津市场对接工会部门、疗休养需求单位、旅行社和社区,开展宣传,邀请市民有来体验, 实现精准营销宣传推介。三是打造城市康养品牌。坚持市场导向,树立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消费群体需求,加大康养对外营销,打造区域康养品牌。四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利用搜狐、腾讯、百度、今日头条、凤凰、网易、腾讯视频、新浪、知乎、小红书、抖音、快手等融媒体加强乌兰察布康养品牌宣传,引导康养消费潮流,让康养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同时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康养知识,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康养产业的认识和认同, 形成关心关注和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大育引结合,提升专业队伍建设。一是柔性引进高端指导型人才。聘请在康养产业相关领域从事专业研究的专家,为乌兰察布康养产业常年顾问。二
是加强高端产业人才引进。加紧制定康养产业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方案,加大康养产业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力度,积极引进知名康养人才培训机构。三是加快本土产业人才的培养。将康养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纳入政府补贴范围,支持集宁师范学院、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和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加强康养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养培训机构。
培育龙头企业,引进重点建设项目。要高度重视康养产业链项目的筛选、入库、招商、建设和服务,引进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实现高位嫁接、高端发展, 做实产业发展支撑和市、旗县两级在龙头企业培育上要各有侧重,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名录,实行滚动管理,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在康养产业领域龙头企业,拉动乌兰察布康养产业突破升级。
关于大庆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大庆市龙凤区 张阿伟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确保一方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实践中,大庆市从根本上抓实人才工作, 采取“打捆引才”等创新招法,取得实实在在效果,但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瓶颈制约。为此,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油城大庆,要紧紧抓住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机遇,紧密结合大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规模壮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切实以人才创新驱动支撑服务发展。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确保一方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当下,油城大庆正处于转型创新、振兴发展关键时期,要紧紧围绕“当好标杆旗帜”、全力建设世界著名的资源转型创新城市、中国新兴的高端制造城市、全省领先的高质量发展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整合人才资源,创新人才体制,探索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活力势在必行。
一、大庆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第一,坚持X管人才原则。落实国家、黑龙江省人才规划要求,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成立大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财政、人社等28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截止到2020年底,大庆市人才队伍总量已达46万人,驻庆高校和科研院所184家。第二,实施打捆引才战略。积极应对“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现象,探索实施“打捆引才”战略,用政策“组合拳”,打通大庆市人才输入“高速路”。树立不唯学历、不唯学校,重需求、重实用人才导向思维,强化省内、驻庆高校人才留用。加强宣传推介,采取“政策直播”“云游大庆”等灵活多变形式,创新打造“雪中送炭”人才政策宣传平台。第三,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积极推动人才政策落实,实施人才工程战略,统筹抓好X政人才、企业经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设立3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大庆打赢转型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保障。
第一,强化重点急需人才引进。实施“千名人才选拔引进行动计划”,深化“人才引进高校行”活动,先后与大庆本土各高校、省内外183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制定实施进“百家名校揽千名英才”“万名产业人才引进高校行”等10项精准引才计划,预计未来3年引进高校毕业生6万人。第二,搭建招才引智载体平台。贯彻实施创新战略,定期向高校发布大庆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产业结构布局、引才用才政策等信息,为来庆参观考察就业创业的高校学生提供便利服务;积极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训、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十大基地”建设工作,吸引留住高校人才到庆就业创业。第三,着力实用人才锻炼培养。在市属教育卫生系统实施“双百培养计划”,选派100名学校、医院一线业务骨干实地挂职锻炼,强化导师帮带、专业培训。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程,选拔111名优秀人才到相应岗位挂职锻炼,其中79人被提拔重用。强化校企合作专业对接,大庆职业学院累计为沃尔沃培训专业技能人才2900余人次。
第一,完善政策机制强支撑。制订印发大庆市《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深化创业人才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对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带项目引进的省级领军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项目补助资金。坚持“放” “管”结合引才,探索实行“组织部门督导指导+用人单位自主选才”新模式。第二,完善服务机制强保障。在中央财经、南开大学等知名高校组织承办“黑龙江人才周”活动宣讲会、座谈会和招聘会;借助网络云直播平台、公众号,加强大庆人才政策宣传。致力地校合作成果转化、开展服务“三农”活动双推进,助力大庆市特色农业发展。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 建设经开区专家公寓楼,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第三,完善关爱机制强活力。坚持ZZ上激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切实营造关心关爱、温馨和谐的留才环境。优化柔性引才政策体系,建立市管领导、用人单位“一把手”联系优秀人才制度,着力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惑和难题。强化人才先进典型宣传推介,努力营造“四尊”社会氛围,确保人才“引得来、干得好、能成才”。
二、大庆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庆市在人才引进激励优惠政策比较省内外其他地市政策趋同且投入不足,同时北方城市气候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程度、工资待遇等制约因素,导致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缺乏竞争力。
每年大庆市按照人才引进计划到“双一流”“职业学院”等高校引进人才已成定式,同时“柔性引才”工作也在深入推进实施,但从引才用才效果上看, 部分人才政策落实到位程度还不够高,在人才引进、按需使用、跟踪问效上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
大庆市域经济远远好于县域经济,高水平、高学历人才更倾向于在市区发展,在县域、基层受其自身发展水平及条件限制,引才留才上比较困难,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性短缺。
三、大庆市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第一,突出新兴产业新经济引领。在发展方向上要继续秉承“油头化尾” 延长产业链条,切实推动石油精深加工促发展转型;通过重构产业加快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发展壮大,推进质效并进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加快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新经济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落地集聚大庆, 带来新兴产业人才队伍的壮大。第二,加强聚才吸才环境建设。组织、人社等部门要着力打造适合油城大庆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着力营造激励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开放开发力度,营造良好社会秩序和优质服务氛围,让来大庆市旅游观光、投资兴业的有识之士,有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第三,切实拓宽人才引进途径。围绕省内外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放眼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国内“双一流”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引进大庆市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媒体、网络、人才交流中心等作用发现挖掘人才;强化人才载体建设,主动与高层人才和专业研发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鼓励企业通过定向委培等方式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
第一,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根据人才多样性、多层次性特点,切实强化专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的系统培养、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深入实施
《大庆市打捆联系省内外高校常态化引进人才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构建省内外高校教育与大庆市相关行业就业精准对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建立科学选才用才机制。按照“完善招才引智、拴心留人机制” 要求,从关爱人才、成就人才角度,创造拴心留人环境,展示大庆人才政策优
势,吸引海内外人才慕名来庆。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引入科学定性定量测评手段,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竞聘等方式,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岗位,构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用人环境。第三,强化岗位能力锻炼培育。采取政府引导、行业扶持、单位自主、个人自愿原则,健全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实施X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教育培训统一规划、系统管理。培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面向市场化、面向世情国情,着力提升驾驭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一,倡导一把手抓实人才工作。企事业单位领导要切实解放思想、慧眼识英才,要履行好人才工作职责,在抓紧抓实系统内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人力资源部门要在创优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机制等方面积极作为,助推引进人才的使用、培养工作上台阶。第二,优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创新评价手段,坚持市场化、长远化思路,推进人才评价科学化、社会化。以市场化思路优化人才评价,给予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等合理评价和回报;以长远化思路优化人才评价,让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本位;以科学化思路优化人才评价,正确使用人才评价结果,理性对待各类人才称号。第三,有效发挥现有人才作用。要紧密结合实际,立足长远发展,做好引进人才评估分析,确保人才进步成长发挥作用。同时,做好本土行业、系统内人才的梯次培养使用, 避免舍近求远“灯下黑”,压抑现有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出现人心思走“择良木而栖”现象,造成固有人力资源浪费。
第一,科学配置服务型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人才市场环境,完善人才创业、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引导人才市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人才流动提供周到服务,让人才市场成为知识与经济有机结合载体。第二,健全人才合理流动配置机制。科学调节大庆市人才流向,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加快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为人才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创造条件;引导人才向急需人才企业、向当前主流方向科研一线流动。第三,加强人才资源有序流动管理。简化人才流动审批程序,尊重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和人才主体择业自主权。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引进各级各类人才,采取有效措施
管好、留住、稳定现有人才。既支持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也鼓励“好马多吃回头草”,让大庆切实成为人才值得留恋、舒心发展的“根据地”。
第一,务必坚持X管人才原则。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要求,切实形成X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各成员单位紧密联系的配套政策措施,以不断升级的人才政策、人才生态,创造海内外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第二,完善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借鉴上海等地“不拼重金拼环境”的人才发展思路,切实把优化环境作为挖渠引水、筑巢引凤的基础性工程。建立健全以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规定,逐步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地域界限广揽人才。完善人才创业创新服务机制,提供有助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蓄势发展平台。第三,提高服务人才的能力水平。树立“大人才观”、强烈人才意识,切实把人才工作放到应有战略位置,让人才切实感受一方X委政府不断优化提升的人文环境和领导亲和力。加强对人才先进典型、创新创业实绩宣传推介,努力营造油城大庆“四尊”社会氛围,确保有用人才“引得来、干得好、能成才”,切实为大庆“当好标杆旗帜”、全力建设“三个城市”助力加薪。
关于珲春市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共珲春市委X校 李今姬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0年至202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78亿增加到2.64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3.3%上升至18.7%。而且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到老年,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的人数将会增加到两亿多,就是说在所有的老年人当中有90%以后都将是空巢老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群体,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急需高品质养老服务的群体日益增多,老年人过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水涨船高,这也是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养老领域的典型呈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1]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2]
21世纪以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城市的珲春因求学求职、出国劳务等原因,青壮年大量迁出,老年人“空巢”、独居现象较为突出。优先优质解决养老问题,不仅是最广民生、最大福祉、最好发展、最高文明,更是战略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当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背景下,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是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必选项。
一、珲春市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0年至2020年,珲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9828人增加到52946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2.3%上升至22.12%,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7.1%,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发展进程更快,面临的养老形势更加严峻,这是对当前珲春老龄化现状的基本判断。
近年来,应对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珲春市多措并举,推动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2010年以来,珲春市大力推进养老院建设,扩大机构接待规模,服务能力提档升级。截至2021年6月底,珲春市共有21家具备一定规模的养老院,包括7 家公办养老院和14家民办养老院。养老院总面积比2010年增加34824平方米,增幅达518.7%;养老服务床位合计2156张,比2010年增加1829张,增幅达559.3%。
一是加强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保障作用。目前7家公办养老机构总建筑面积23138平方米,共有740张床位(其中护理床位283张),入住院民数377人,多为农村五保户及城市三无人员。二是提升民办养老机构的特色服务能力。民办养老院多数是由个人自筹资金开办,经营管理各有特色,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运营模式,14家民办养老院总建筑面积18400平方米,共有1416张床位(其中护理床位593张),入住院民数691人。三是大力推进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但完成21家养老院均与医疗机构签订医养结合协议,还探索创“公办民营”新模式,先后将新英安镇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新春化镇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分别承包给珲春市锡和医院和珲春市利康医院,创建集因病托老、老年康复及护理于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成为我省公办民营试点。2021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的珲春中医医院(朝医)医养结合项目,是一所集临床医疗、康复治疗、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其养老部分建筑面积12768平方米,床位270张,大大提高了珲春市机构养老服务层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举措不断创新
一是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显著加强。新建6家具备规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室全覆盖,每个社区配备2名居家养老协理员,负责调查居民养老需求、受理申请和上门服务。日间照料室提供日间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为困难老人实施“二帮一”救助服务方案, 即由两名社区工作人员携手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城市低保、医疗救助等方式帮助一名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部分社区启动智能服务体系,为独居老人发放“一键通”手机,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服务。二是农村居家养老幸福大院普及到行政村。到目前共建农村居家养老幸福大院47所,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餐饮、文化娱乐等居家养老基本服务,为农村空巢和独居老人带来生活气息。
养老扶持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一是政府制定和完善了《关于深入开展尊老爱老助老工作的决定》《珲春市老年人优待规定暂行管理办法》。二是将全市贫困老人和高龄老人列入社会救助,养老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和均等化转变。本市内公园、旅游景
点、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和城市公共汽车等对70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各公立医疗机构免收70岁以上老人的普通门诊挂号费和诊疗费;为85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3]。三是珲春市城市福利院成为全州唯一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单位并稳定运营,为享受此保险政策的老人每月节省一千多元护理费。
二、珲春市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和未来,因家庭小型化和子女外出等原因,就多数老人而言,不可能再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将是绝大多数老人愿意选择的模式,因此居家养老成为现阶段养老事业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作为其主要支撑的居家养老支持体系还很薄弱,当前社会所能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力还比较弱,与广大居家老人所反映出来的实际需求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是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大多数社区与家庭脱节,存在着服务简单化、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4]。目前社区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大多还停留在助餐、娱乐等日间照料的水平,居家老人真正急需的个性化上门服务无法实现。没有上门服务作为支撑,高龄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想实现居家养老存在很大难度,这就无法实现国务院养老以“社区为依托”的工作要求。二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市场化运营还没有起步。要解决庞大且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必须引入市场机制使其发挥重大作用,把居家养老服务交给相关企业去承担,这样才能确保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高效、长久。但是目前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一是养老院总体服务水平不高。现有养老院大多薄利经营,再投入资金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精细化、多样化养老需求。二是从业人员服务管理水平不高。护理员队伍难招人、难留住人,要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难度很大。养老护理员服务能力偏低且人手紧张,这是当前入住院民和家属意见较大的主要原因。三是农村养老基础薄弱亟需加强。当前农村老龄化程度远比市区高,农村“空巢”和独居老人问题更加严重,但是建在各乡镇的公办养老院只收“五保”和“三无”老人,而收费标准较高的民办养老院,对于收入低、支付能力差的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门槛又太高。
一是养老经费投入不足。养老服务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特别是基层养老服务工作经费不足、人手紧缺,只得停滞于“无力办事、无人办事、无钱办事” 的低端。作为居家养老重要支撑的社区服务,因经费问题开展工作比较困难, 虽然近年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室和农村居家养老幸福大院的数量增加明显,但由于缺乏资金和人手不够的问题,事实上无法承担居家老年人所需要的基本服务,更谈不上提供精准化和专业化服务。全市公办敬老院仅7家且主要面向“五保”和“三无”人员,普惠面窄,大量农村老人和市区相对贫困老人的机构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二是政府还没有制定社会化养老服务统一标准。老年人需求量最大的居家上门类服务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服务标准等,这是一些医养机构不敢也不愿提供上门服务的原因之一[5]。三是针对养老机构的补贴措施不够精准。针对民办养老院的补贴仅有床位建设补贴,按照床位数量一次性发放每床2000元的补贴资金,这种方式无法避免机构盲目多建床位的结果,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且增加后期管护费用,不利于机构的健康发展。
一是养老院经营利润低、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社会资金投资积极性一直不高。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短缺且融资艰难。珲春市民办养老机构收费标准按照老人生活自理程度普遍从1100元到2000元不等,而此收费标准,也仅能满足机构正常开支以及管护费用,随着近年来物价以及人工费用的上涨,民办养老机构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运营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自去年爆发疫情以来,作为政府防疫重点场所的养老院其运营成本进一步上升,对机构来说是雪上加霜。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用户较分散、偶发因素多、协调管理复杂等特点,加之老人整体支付能力较弱和缺乏具体政策指导等原因, 社会资本要迈进居家养老服务领域还存在不少顾虑。
三、珲春市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建议
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使居家、社区和机构更好发挥各自优势、功能互补,织牢织密养老服务网络。
着力保障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一是树立居家养老为养老服务主体的理念。居家养老不必使老年人脱离原有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也方便接受子女照顾,老人的情感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居家养老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使养老成本大大降低。居家养老是当前绝大多数老人最理
想的养老模式[6]。二是大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养老服务业发展具有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多种经济社会效益。就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从投资角度而言,科技门槛低,启动资金少,回收资金快,发展空间便于操控, 经济效益具有可视性,项目可行性强,在商海竞争激烈的今天,不失为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只要出台合理的扶持政策,就能有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加入进来[7]。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企业自然会提高服务水平,打造自身品牌,扩大服务市场,这将在客观上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养老模式。当前农村居家养老两大重点问题就是“人”和“钱”,在农村推行同村低龄老人有偿照顾高龄老人的“互助式养老”,盘活农村土地资产的“以地养老”,是有效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关键。
充分发挥社区平台和对接作用。由社区发挥自身优势了解掌握辖区老 年人具体情况,引入市场机制,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养老服务企业以及社区服务网络进行对接,把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交给相关企业和专业服务组织去承担,整合各种资源,全面打通为居家养老个性化服务的通道。相关企业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室为据点,辐射周边的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是一种最经济也是最高效的方式。整个过程中社区要发挥自身扎实基层治理工作体系的整体优势,对企业的服务情况起到监督作用,充分保障处于弱势地位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推动机构养老专业化发展。目前民办养老机构之间存在服务种类相似、无序竞争问题,要想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需向以养为主、养医结合、以医为主等不同需求专业方向发展。这也是解决当前珲春民办养老机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构建与老龄化形势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保基本、兜底线,重点保障孤寡贫困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8]。
加大养老资源和经费投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养老经费,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保障政府兜底领域养老经费足额到位,要改善投入方向和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吸引社会捐助和公益慈善资金投身养老事业。
鼓励社会资本投身社会化养老行业。一是重点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发展。制定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引导相关行业
健康发展。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如允许其适当扩大和拓展养老项目的服务范围,增加经济效益,帮助补齐其基本服务费的差额,激发市场活力。主要依靠企业的力量和作用支撑起珲春市居家养老。二是政策扶持机构养老行业。帮助其渡过目前的难关,保障机构养老行业稳定发展,保障广大入住院民的养老需求。
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志愿性养老服务。将每年的X员主题教育活动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结合起来,由市直机关X工委和宣传部联合民政卫生等部门, 动员全市共产X员和招募网络志愿者,组建若干义务养老服务队伍,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志愿服务,以此缓解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短缺困局。对于X员的管理,由市直机关X工委委托各社区X支部进行考评、强化管理; 对于网络志愿者,采取储蓄志愿服务时间和次数的方式予以认定。
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保障养老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一是加强监管,防 止社会资本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异化背离现象。养老先是事业后是产业,以行业标准约束社会资本,防止其唯利是图、过多集中在经济效益高的高端养老服务领域,毕竟更多的老人还是处在低端领域的基本服务需求阶段。要是低端领域在服务上产生异化,就会背离养老服务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宗旨。二是配套完善地方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及时出台地方配套政策措施,使国家相关养老政策能够及时在当地落地生根,推动当地社会化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珲春市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优良、生态极佳、风情浓郁等宜居优势,突出发展健康养老这一现代服务产业,计划将珲春打造成为影响延边州、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亚的养老福地。充分发挥以“冬居三亚、夏住珲春”的靓丽名片,谋划建设医养结合的全方位、多功能、高水平的养老城市,大力推进健康养老这一现代服务业,全方位助推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未来,应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珲春城市品味的整体升级,同时突出医养结合特色优势,筑巢引凤,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建高水平养老机构,在不断升级珲春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面向早已步入老龄社会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吸引他们到气候宜人、社会服务业相对发达的珲春来就医和养老,为珲春第三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思考
中共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 黄浩涛
2021年7月12日,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和三峡大学主办的“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建设走廊研讨会”,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和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也是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换届后的第一次学术会议。研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度贯彻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围绕新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调整过程
纵观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和变革。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实现了人类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纺织、煤炭、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这些作为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具有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等特点,不仅迅速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而且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与殖民,建立此后几百年主导现代世界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是人类生产力的分水岭,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分水岭。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由于资本增殖与扩张本性的驱动,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使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国家频频发生环境公害问题。1952年12月英国发生的“伦敦毒雾事件”是一起极其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短短6天的时间伦敦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人数有4700多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这次事件造成了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此外还有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20世纪70年代的北美“五大湖污染事件”,20世纪中叶以后欧洲“莱茵河污染事件”,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和四日市“哮喘病”和富山县“痛痛病”等[1]。这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不仅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而且造成大面积环境污染。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严峻问题。反思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生态
文明,已是大势所趋,逐渐成为世界潮流。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现代化进程比西方国家晚了将近两百年时间,是在西方国家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2]。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与武装侵略强行打开中国国门,在中国倾销工业产品,掠夺生产资料和矿产资源,中国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先天发育不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从而导致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处于“压缩型”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继承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国共产X领导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后,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ZZ环境,特别是反苏修和反美帝的双重压力,毛泽东在1957 年提出要大炼钢铁,努力提高钢铁产量以保证最基本的国防需求,满足实现基本工业化的现实诉求。中国大炼钢铁运动开始于1958年,结束于1960年,因当时炼钢技术落后,许多地方采用土办法炼钢,导致巨大的煤炭、木材等资源浪费,国民经济严重失调,自然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此后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粗放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一直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生态系统退化,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经济高速粗放增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X中央的高度重视。1994年中国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X的十五大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逐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此后X中央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又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X的十六大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X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X代会报告,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新修改的X章。中央和地方采取措施,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制定或修订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规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森林覆盖率提高20%等约束性指标[3]。X和政府重视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着重开展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坚持不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作为全社会应当确立的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作为必须全力完成的攻坚战[4],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国家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先导,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明显改善的态势,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推动生态保护补偿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全覆盖,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X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有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详细论述,明确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5]。
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下,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总体任务和总体要求。由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犹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加开放、更加科学的思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城市绿色发展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要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大幅提升。根据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63.9%,可望在2030年达到70%。
绿色发展需要城乡并重,从空间上看,农村地区广袤,是绿色发展的对象和载体;从动力源泉上看,城市人口密集,是生产、消费、创新中心,是绿色发展的重心和导向。
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短板、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客观需求。我们讲实施城市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在摸清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的前提下,科学制定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空间匹配关系,统筹谋划国土利用格局。并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分类引导城市生态修复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生产水平为总体目标,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平稳增长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发展也逐渐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过渡到存量提质阶段。此时,提出城市更新行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城市作为承载人口、集聚经济活动、汇集能源资源的空间载体,是国家推动落实加速发展方式转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场景。因此,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家园[6]。将城市更新与绿色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城市物质环境的绿色更新与城市社会软环境的绿色重构相统一,实现功能复合、健康宜居、安全韧性的城市更新模式。
同时,要改变以往“高强度建设、高污染消耗”和过度房地产化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全力解决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促进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化流动, 提高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好现有存量用地,提升单位用地产出效率, 增强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城市更新行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规划和综合研判,不可急功近利。需要制定更为客观、合理的发展规划,将绿色城市更新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空间,拓宽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推动低碳社区更新, 培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