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调研荟” 系列№ 2 1
2022年7月
目 录
朱庆华:“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生心理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水市职业
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样本 1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
202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9
成都锦城学院褚德勇:
成都市青年创新创业调查研究 15
光明日报调研组:从缺水少地的贫困村到村美民富的样板村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施茶村“点石成金”的故事 20
肇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杨玉孟:
大学生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27
解文勋: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以云南某医科大学为例 33
民建阳泉市委会:
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38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冯仕文:
关于进一步稳住市场主体的建议 40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关于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42
孙景芬:
后疫情时期医科大学生思想ZZ教育的调研分析 45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农垦处:
湖南农垦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51
财政部青岛监管局刘忠庆:基层财政部门执行财经纪律“灯下黑”
问题探讨 基于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调研分析 62
赖秀清:基层X组织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优化路径 基于福建省永安市
小陶镇五一村的调查研究 71
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南高级中学陈涛:
基于新课程要求的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探索 77
吴云芳:
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数学逆商水平调查研究 83
盐城工学院阳韬:
江苏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88
光明日报调研组:金米村是如何实现“多金又多米”的 陕西省柞水县
金米村牢记嘱托发展扶贫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探索 97
光明日报调研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医养康养相结合 河北省承德市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104
光明日报调研组:看一堂思政课如何“开花结果” 中国政法大学在
“大思政课”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启示与思考 110
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科普图书,让我们与博物馆距离更近 117
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徐蒙蒙:
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五年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123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南京市高淳区蓝溪村:农旅融合,从“1.0”迈向“5.0” 127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南京市浦口区周营村:人居环境蝶变,唱响新时代田园牧歌 130
中国工商银行长春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
破除思想认识障碍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探究 133
兰州市第六中学郝军:普通高中应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以兰州市第六中学为例 139
青海民族大学王刚:
青海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运行成效调查研究 148
赵薇:
适应经济转型提高就业能力 评《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 163
河南省漯河市总工会贾广辉:收好工会经费 倾心服务职工 关于河南
省漯河市基层工会经费收缴情况的调研报告 165
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数字时代如何助力老年人“老有所安” 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调研 168
光明日报调研组:推动文化内涵与城市品质交相辉映 广西北海书写新
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的实践探索 175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卢静: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索 182
北京工商大学郭娜:相对贫困县地方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建设的实践
探索与思考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190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杨帅:
辛店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198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曹斯亢:
新时代高校思想ZZ工作的现实思考与实践探索 208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杨小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 探索 评《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7
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李晓曼:增值税“退、减、缓”税收优惠
政策效应 基于佛山市南海区煤电企业的调研分析 220
张峰峰:中小学生爱国观念与爱国情感发展现状及德育策略 基于
77,367个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 228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
综合施策 稳住经济 2022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展望 233
“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生心理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样本
朱庆华
“职教高考”制度出台,有力促进了中职学生升学途径和方式的规范化发展。升学制度的转轨,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及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论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及时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并提供帮助,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所在。笔者以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学习现状和心理状态进行深入调研,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辅导策略。
一、研究背景
“职教高考”制度推行之前,学前教育专业升学有对口升学、单独招生(简称“单招”)、推荐免试(简称“推免”)三种主要途径。2017年之前,以上三种途径招生人数稳步推进且相对持平。
2018年“单招”“推免”招生人数骤然增加,报名参加考试并且被录取的概率达到90%左右。这种状况对在校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让学生有“升学非常容易”的错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导致学业退步,这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职教高考”制度借鉴普通教育的规范化和系统性特点,取消“单招”和“推免”,明确将中职升学纳入高考序列。“职教高考”制度的推行,对中职学生更加公平合理,对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本研究在把握“职教高考”制度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精准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校方针政策的制订起到辅助作用,有利于教师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调研结果的心理辅导,能精准、到位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并针对性地
疏导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概况
以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学习现状和心理状态进行深入调研,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辅导策略。
本次调研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调研其升学及就业意向、专业认同等。二是学习状态调查问卷,由学习目标的清晰程度、抗干扰水平、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学习效果四个维度组成。三是心理状态调查问卷,主要围绕躯体状态、无助感、自信心、焦虑悲观、内在价值感五个维度展开。
(三)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对三年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使用统一指导语,介绍测试目的与答题要求,测试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现场回收问卷。共回收问卷285份,有效问卷272份。采用SPSS20.0for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升学与就业趋向和专业认同状况。
由表1可知,对于学前教育学生来说,毕业后想升学占总人数的86.4%,说明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知识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毕业后有立即就业意向的学生比前些年减少,仅占13.6%经调查发现,有想挣钱、不喜欢读书等原因,其中想挣钱的学生约占一半。
专业认同的人数占81.2%,专业不认同的占比18.8%,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的深入学习,将该专业和自身特点做进一步的匹配之后形成全面、清晰的定位。在临近毕业的关键点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这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非常必要。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状态特点研究。专业认同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很多潜在影响。现假设专业认同水平不同的学生学习状态不同,因此把专业认同作为自变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专业认同的学习状态进行比较, 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学生学习的目标清晰程度在专业认同差异中达
到极其显著的水平(p<0.01)。即专业认同水平越高,学习的目标越清晰,反之亦然。
学前教育专业心理状态特点研究。专业认同水平不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都会受到影响,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也会有较大差异。现假设专业认同水平不同的学生心理状态不同,因此把专业认同作为自变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专业认同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数据显示:学前教育学生焦虑悲观情绪在专业认同差异中达到显著水平(p<0.05)。即专业认同水平越低,焦虑悲观情绪越突出。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升学与就业趋向、专业认同与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假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升学与就业趋向、专业认同与学习状态、心理状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依据本次收集的相关数据,分别对毕业趋向、专业认同与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各因子的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检验(皮尔逊相关),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 中可以看出, 升学与就业趋向与自评学习状态存在显著正相关
(p<0.05)。专业认同与自评学习状态、抗干扰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 与躯体化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自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学习策略、自信心、价值感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抗干扰能力、躯体化、无助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学习效果和学习策略与自信心、价值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抗干扰能力、躯体化、无助感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抗干扰能力、躯体化、无助感之间显著正相关(p<0.01);抗干扰能力、躯体化、无助感与价值感、自信心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自信心与价值感之间显著正相关(p<0.01)。
可见,升学与就业趋向与心理状态的关系不大,只有升学取向与自评学习状态良好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专业认同高的学生自评学习状态较好并且抗干扰能力较强,但是会感觉身体较疲倦和不舒服。学习效果和学习策略好的学生自信心、价值感均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躯体化、无助感则比较低;反之亦然。
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根据研究结果,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原因分析。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原因是中考成绩低,未被高中录取,为了能继续接受教育,从而选择,录取分数较低的职业学校。入学时面临专业的选择对15-16岁的学生来讲并非
易事,家长则起很大的决定作用。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较迷茫与简单,对专业的特点与自身发展不能很好关联,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专业认同感不强。
教育措施。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优化校园心理与精神环境,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
学校需紧扣高考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调整教育教学方案,突出专业教学的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方向性和积极性,搭建“高考——学校——教师——学生”桥梁,促使教师对“职教高考”有深入、明确认识与理解,并融入道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教师精深的专业素养和优良的个性品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专业认同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原因分析。随着学校教育的深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所提升,明确较为明晰的学习目标。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高速化、信息化的时代, 学生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学习目标会出现波动与摇摆,在学习行动上表现得浮躁、散漫,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够理想。
在学生面临高考时,将自己现有知识水平与考试水平相比较后,明显的差距让学生有明显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学习效果欠佳, 焦虑愈加明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无法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教育措施。紧扣职教高考特点,协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以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巩固目标的稳定性。
学校对高考动向精准把握,根据职教高考评分特点——职业技能与文化素质两大部分制定教育教学总目标与学期目标,即长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相结合,指导相关教师在三年的教学中有计划、分层次朝目标稳步推进。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者,在掌握高考政策与学校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在把教学目标融入日常教学的同时,随时追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动向,协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长、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例如,一年级以扎实学习各种基本课程为主,了解和尝试参加技能大赛;
二年级在全面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技能大赛和1+X证书的考试(职教20条第6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 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不仅能够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也能获取中职高考技能部分的必备分数;三年级在技能提升的同时重点且全面展开文化素质部分的学习、复习。三年不同的阶段目标,不仅提升学生专业化水平,也为高考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润物无声。校园中的活动丰富多彩,学校与教师在各类活动中紧扣精神文明建设,以积极向上为着力点,与学习目标巧妙结合,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产生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作用。
原因分析。中职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较多,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比如“我啥也干不好”、“我就不是学习这块料”“我数学方面是弱智”等较低的自我认知,学习中自信心不足,对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表现出明显的怯场与退缩心理;对曾经让自己失利的学科更是避之不及,学生整体自我价值感偏低。
教育措施。
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看待挫折,利用专业优势,取长补短。挫折意味着个体在处理问题时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当个体遭受到错误的累积或他人持续的否定与打击,在内心产生对自己的怀疑与否定。如果能把学生遇到的打击限定在“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上,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不被伤害。科学面对挫折,首先应该去反思并且调整方法,即修正错误;其次吸取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避免再次犯错;再次,客观评估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中职学生遭遇挫折较多,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有畏难心理。中职的教育要求是专业课与文化课并举,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弥补文化基础课的不足。
智慧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待学生,协助学生打破心理壁垒,重拾自信。一味贬低与纠错会变相告诉学生自己很差,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形成自卑心理,阻止学生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则是:不论在何时,家长和老师都坚信学生是优秀的并且潜能无限。这种立场促使师生、亲子之间形成尊重与宽容
的交往氛围。具体来说,在学生做事犯错的时候,可以提供不同做事方法供学生对比与选择。这种足够的尊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而当学生有了进步或有闪光点时的时候,及时、具体到细节的表扬与肯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
鼓励学生打破对自己的成见与定义,让其看到自身的成长。例如,可以拿出学生初中理解不了的数学题,几年后的今天再次讲解,学生会发现此时理解起来不是难事。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看到自己理解能力的提升,曾经给自己“不行”的定义不攻自破。当健康自信的状态成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提升,教学质量自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原因分析。学习倦怠是学生对长时间的繁重学习产生的身体与心理上的疲倦与懈怠。这种现象在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感到学习任务重,压力大; 学习内容繁多、难度较大;出现的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疏解,最终导致学习倦怠现象产生。
教育措施。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多渠道舒缓学习产生的负面情绪。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教师、家长和同伴组成。
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状态比较敏感,能及时发现问题。如某位同学情绪格外低落、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学习中频频出错 教师在深入了解原因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学生脱离困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居于权威地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科学解读、正向积极引导,能对学生的倦怠状态起到缓冲作用。如备考中,出现“学不进去,脑子都木了”的现象,学生会产生明显的恐慌感。教师要及时把这种现象解读为:“学不进去”类似长跑中的“极点”现象,过了疲倦顶峰感的“极点”,会感觉力量回归,可以继续冲刺。学生在得到这种解读后恐慌感会消失。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撒一些“善意的谎言”,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的学习中。
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支持是最深厚的,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生的倦怠现象会有所好转。学习内容过多过难、家长或学生本人过高的期望、害怕出错和失败等心理,都让学生备感压力,倦怠、焦虑情绪突出,与之而来脾气变差、作息不规律、食欲变差等反应出现,严重的会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如果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家长需要持宽容、同情、理解的态度,深入了解孩子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与孩子商量出应对策略。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理解、支持
与陪伴,内心会把父母的关爱转化为自身的勇气,并积极地去面对困难。但家长自身存在的焦虑状况需要做自我觉知,即监测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及行为。如,出现坐立不安、焦虑失眠、食欲不振、易怒、小题大做、喋喋不休等现象, 必须及时调整。如转移注意力、寻求家人的支持与理解、调整对子女高考的预期等,严重者需求助专业心理机构。当家长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看待孩子的学业,对孩子的状态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比较亲密的亲子关系,中职生更愿意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友谊,同伴间的交流与支持远多于与父母、老师,他们也更乐于接受同伴的建议与鼓励。因此,构建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同学之间的监督、鼓励、理解、支持能迅速转化为个体前进的动力。同学之间面临共同的学习任务,情绪反应比较一致。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由状态较好的学生去鼓动、带动群体,班级内一旦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动力,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大幅度得以提升。
原因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与心理波动很在意与敏感:一是当自我评价学习状态不好,会产生紧张与焦虑情绪。二是当觉知到自己的紧张、焦虑时,又会进一步对该情绪产生恐慌,认为这种情绪阻碍自己的学习,想从中脱身但又束手无策,从而陷入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的烦躁状态中。即对“紧张”的紧张,对“焦虑”的焦虑。
教育措施不论学习状态还是心理波动,都有规律可循。学生身处其中往往会感觉迷茫和无助,要打破这种迷惘。
一是做为自我的觉知者,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波动很好觉察。如感觉自己紧张、心慌、烦躁、难过、易怒、思维停滞、记忆力减退、失眠、食欲减退、对自身情绪反应格外敏感等,就要知道自己状态不佳,此时则需要做简单的区分,判断是学习效果不佳导致的心理波动,还是害怕失败、同伴高效学习给自己造成压力、期望太高、抑或对“紧张”的紧张等带来的心理恐慌。很多时候各种因素都有,缠绕不清。不论哪种情况,都是出现波动的信号,需要提醒学生个体及时调整状态。
二是对于学习方面,利用前摄抑制、倒摄抑制、遗忘规律等大脑节律规律, 把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科学的学习规律相结合,学习效率事半功倍。一天中学习的内容很多,这些信息在头脑中相互干扰、抑制,记忆与思考的效果大打折扣。清晨醒来,大脑刚进入学习状态,没有先摄入的信息对此刻信息的干扰,因此
学习效果最佳。反之,夜晚睡眠时,此刻信息不会有后摄入的信息干扰,效果很好。在此基础上,仔细体会并捕捉自己学习高效时间段,安排学习任务,事半功倍。遗忘规律显示,记忆后的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因此,及时有序的复习可以巩固知识的记忆。杜绝大脑疲劳工作,废寝忘食的学习并非高效学习。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在学习间隙积极合理的休息,做好大脑的保健是高效学习的保证。
三是科学看待情绪波动,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认识情绪存在的积极作用,如面对呼啸而至的汽车,产生的紧张会让人迅速采取行动,躲避危险, 此时的紧张可救人性命。学习中出现中等程度的焦虑,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与敏捷度,呈现出最佳的学习效果与成绩。对于过高的焦虑与特别放松的状态,则需要进行调整。如,呼吸放松法、冥想、肌肉放松法缓解高焦虑,改善特别放松则需调整学习目标,达到认真对待学习与考试的目的。当学生自己没办法缓解心理波动、改善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求助心理教师,甚至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
总之,在职教高考制度实行过程中,仔细分析学前教育学生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深入挖掘出现的各类问题,科学加以分析与研究,找出有效的应对方法,对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适应职教高考具有积极意义。
202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
一、“非常态”政策推动经济“非常态”复苏
一是疫后复工复产进度加快。2022年4月以来多地推行常态化核酸检测,预防式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效果显现。据工信部消息,2.25万家部省白名单企业已经全部复工,江苏、浙江、安徽规上工业企业复工达产情况好于预期,上海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也达到96.3%,达产率超过70%。二是工业增长快速修复。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5月规上工业增速较上月回升3.6个百分点至0.7%,31个省(区、市)中22个地区工业增速回升,上海和吉林工业生产降幅收窄超过30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速较上月回升4.7个百分点,是带动工业增速回升的主要力量。三是服务业增长边际略有好转。1-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5月边际回暖,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较上月回升5.9个、7.1个百分点至47.8%、47.1%。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回升2.2个百分点至55.2%,反映出服务业企业预期边际好转。但住宿、租赁及商务服务等与疫情相关性较高的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低于40.0%。四是供应链稳步修复,但仍存掣肘。5月全国货物周转量较上月加快0.3 个百分点至3.4%,铁路货物量、公路货运流量均有所回升,但恢复程度仍为疫情前的八成左右。PMI指数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较上月升6.9个百分点至44.1%,仍处收缩区间。
一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5月增速大幅上扬。1-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较1-4月回落0.6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推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继续高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制造业企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高达24.9%、15.7%。5月当月,基建投资增速较上月大幅加快约3.6个百分点至7.9%,地产投资当月增长较4月反弹2.2个百分点至-7.8%。二是汽车消费拉动社零小幅回暖。5月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较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至-6.7%。供给对汽车产销的韧性制约减弱,促销补贴等带动汽车类零售额降幅较4月大幅收窄15.6个百分点,对消费贡献作用明显。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6%,较1-4月加快0.4个百分点。三是服务消费边际回暖。5月份观影人次逐步走高,6月中旬已达1300
多万人;同程旅行数据显示,6月上半月的国内景区门票出票量环比5月下半月上涨44%,机票出票量环比上涨31%。四是出口保持较强韧性。1-5月份,出口累计增速达到11.4%,对东盟、欧盟、美国、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均保持在近两位数。5月当月,全国出口增速达到15.3%,较上月加快13.4个百分点。
二、多重因素叠加使经济运行仍有风险
在经济持续复苏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运行的风险,主要是疫情冲击、外部经济环境持续变差、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稳就业难度加大和房地产市场压力较大。
疫情的影响仍持续。一是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冲击仍未结束。疫情过后, 物流、工厂、研发、外贸环节复工复产不平衡,加之多点散发疫情,产业链、供应链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二是疫情对外企、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影响较大。外企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理解存在偏差,疫情冲击造成生产经营困难,2022年1- 4月,外企利润总额大幅下降16.2%。
1-5月,中小微企业注册注销比小于1。
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预期下滑。近期,世界银行、IMF发布报告指出全球增长正进入一个明显放缓的时期,并都下调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主要经济体需求放缓,5月美国制造业PMI环比下滑2.2;欧元区制造业PMI环比下降1.1,为2021年以来最低值。另一方面,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6月16日, 美国加息75个基点,是1994年以来最大幅度加息。6月9日,欧央行宣布自7月起加息25个基点,为11年来首次加息。这都将影响我国出口。
受土地收入下滑、留抵退税等影响,财政收入下降明显。2022年1-5月,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0.1%,税收收入下降13.6%,财政收入下降减少了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不利于经济增长。东部地区财政收支压力尤为凸显,例如, 1-4月,深圳、杭州、宁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下降12.6%、3.7%、3.8%。东部地区财政压力还体现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降薪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降薪将降低相关人员消费,并拉低社会预期。
总体就业压力加大。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021年底的5.1%升至2022年4月的6.1%,但5月回落至5.9%。一方面,失业人口较多,按就业总人口约8亿人计算, 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对应约800万失业人口。另一方面,新增就业人口减少,1
-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29万,较2021年同期下降7.8%。在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的历史峰值情况下,6月之后将形成新的就业压力。重点领域就业难度增大。受平台经济、教育培训、房地产销售等服务业收缩及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影响,年轻人、大城市人口就业难度增大。16-24岁人口失业率从2021年底的14.3%上升至5月的18.4%,31个大城市失业率从2021年底的5.1%上升至5月的6.9%,这些具有较大消费潜能、发展活力的人口就业困难将影响经济增长。
2021年四季度起,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放松,但2022年房地产销售、投资均鲜有起色。1-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28.1%、34.5%,跌幅较1-4月分别扩大2.7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1-5月,房地产投资、到位资金分别下降4%、25.8%。房地产销售、投资负增长将大幅减弱房地产企业投资动能,还将减弱土地购置需求,影响地方财政,冲击地方实际可支配财力。
三、“常态化”防控助力经济“常态化”增长
在疫情形势平稳和稳增长政策作用下,2022年下半年供需双向都将呈现持续复苏态势,经济增长将回归常态化轨道。
基建投资增速将继续提高,三季度增速有望达到两位数。一是资金供给有保障,且专项债可用范围扩宽。按照财政部工作安排,2022年6月底前要完成大部分今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工作,8月份基本使用到位,并且专项债的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兴基础设施等。6月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也将支撑基建投资增速放量。二是水利、铁路等领域投资增速较高。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要支持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水利部目标是新开工水利工程30项,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000亿元,前4月完成近2000亿元,同比增长45.5%,后续仍将保持高增长。三是三季度一般是基建施工旺季。由于二季度基建项目受到天气、疫情等因素扰动出现阶段性停工,三季度有阶段性赶工需求。
地产投资或将在四季度实现累计增速回升。一是供需压力仍然较大。当前房地产市场库存去化率较低,行业信心仍处于低位,风险尚未出清。加之疫情
影响下,居民部门信贷收缩明显,收入和就业预期回落,且当前居民杠杆率已经处于相对高位,预期偏弱、购房意愿不足对商品房销售和房地产投资的掣肘仍较强。二是政策进一步助力房地产市场回暖。预售资金方面,据统计,2022 年5月以来超过10个省市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办法,房企资金压力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同时,下半年可能仍有部分非核心二线以及三、四线商品房库存较高的城市进一步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拉动地产销售需求。三是商品房销售和土地市场有所好转。6月前两周,商品房销售面积边际回升,土地购置面积已出现边际拐点,土地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两端均有望逐步回暖。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土地成交面积与房地产投资之间存在大概二至三个季度的领先,因此预计房地产投资或将在四季度实现边际回升。
制造业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一是政策支持引导下,企业的资金供给和成本都会显著改善。一方面大规模留底退税政策节奏加快、规模扩大,另一方面, 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企业投资提供资金。二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能力和意愿都较高,在政策引导下,有望持续保持较快增速。但企业利润增长承压,预期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
消费增长有望持续回暖。一是疫情期间压制的部分需求在疫后得到释放, 购车、婚宴、旅行等消费都有望得到一定补偿。二是疫情之后,部分城市向居民发放消费券,对汽车、家具、餐饮等消费定向投放,有助于提振消费。三是今年财政重点发力科教文卫和社保就业领域,公共消费有望快速增长。四是本次出台的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享受减免的车辆排量限制从以往的1.6提高到2.0,基本覆盖市场上85%以上的车辆,预计政策效果将强于以往。但也要注意到,疫情反复影响下,居民失业率提高,收入不确定性增强,将对消费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出口增长的量价驱动减弱。一是主要贸易伙伴需求面临回落。海外流动性加快收紧,欧美等经济体下半年衰退压力增加,面临再度回落的可能。同时新兴市场也受到美联储流动性收紧的冲击,需求也有一定走弱。二是上半年原材料价格仍处于相对高位,对出口仍有一定支撑作用,但下半年价格支撑作用减弱。三是人民币贬值对部分出口企业竞争力有一定提升。
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一是PPI指数同比涨幅仍将呈回落态势。预计未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可能会加剧全球需求收缩,并刺激相关产品供应扩大,市场供需条件出现变化。同时,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全球流动性收缩,预计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大幅走高将受到限制。从国内看,我国主粮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煤炭资源能够满足需求,保供稳价系列政策持续发力,加之下半年翘尾因素持续回落,预计未来几个月我国PPI指数同比涨幅将持续回落。二是CPI 指数将总体保持温和,剪刀差将保持持续收窄趋势。从未来几个月看,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向好,主粮库存充裕,为粮食价格保持总体稳定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生猪产能合理充裕,处于绿色区间,预计年内生猪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牛羊禽肉产量保持稳定,在田蔬菜面积同比增加,供给能力充足。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裕,供给稳定。预计未来几个月CPI指数涨幅将继续保持在温和区间,PPI和CPI指数的剪刀差将持续收窄。预计2022年全年CPI增速在2.3%左右。
四、长短期政策结合,防止短期困难长期化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并非完全由疫情冲击造成,而是中长期下行趋势和短期因素叠加所致。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逻辑和结构改变,传统的宏观调控手段也要进一步拓宽,防止政策效果衰退,防止短期困难向长期化转变。
促消费政策要从“透支型”转向“增长型”。当前出台的促消费政策本质是促进消费者购买入手,即要求消费者在收入下降时进行消费,既是对消费能力的透支,也是对后期消费欲望的的透支。因此建议,一是针对消费者实施减税降费,改善分配结构,进而提振收入、改善消费。消费者也是市场主体的构成部分,也是生产、流通、消费的重要一环,畅通经济循环,不仅要保企业这个市场主体,还需要保住消费者的消费能力。4月为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仅增值税留抵退税一项,就支持了8000亿以上。但与企业的救助措施相比,消费者难以直接获得政府的救助,导致消费能力承压。二是稳定消费增长的政策可以从具体品类的消费扶持措施,转向消费者收入补贴,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补贴和具体品类的消费刺激相结合。
稳就业的政策思路要进一步拓宽。当前的稳就业政策,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是依靠扩大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二是依靠稳岗补贴稳定企业就业,三是创造更多的公益就业岗位。但是在当前的就业结构下,这三条路径的效果逐步减弱。首先,16-24岁年轻群体高失业率难以通过基建创造的岗位解决,年轻群体在基建领域的就业意愿不强。其次,稳岗补贴可以短期内稳定企业用工, 但长期难以维持,而公益岗位数量有限。因此要稳定就业,特别是稳定年轻人的就业,需要针对年轻人的就业特征进行政策设计。一是互联网企业的监管需要进一步明晰,进一步激活互联网业的发展活力,这是年轻就业群体的集中地。二是稳定市场预期,增加企业业务流量,使企业从稳岗转为扩岗。
一举多得型政策可重点关注。一是技改投资既可以作为短期促进制造业投资增长的抓手,又可以提高长期的发展质量。2022年以来,技改投资有加速的趋势。1-5月,从制造业企业看,技改投资增速高于整体投资增速。2021年, 技改增速为13.6%,与制造业整体增速接近(13.5%)。从行业层面看,技改的主力行业,集中在高耗能行业,其本身的投资增速也在加快。这种变化反映了企业的实际需求,政策发力可以顺应并进一步推动这种需求,作为发力点之一。二是高度关注外资企业变化。2022年以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远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增速,也远低于全部工业增速。外资企业的稳定生产,与稳定外资外贸紧密关联,下一步政策可以给予偏重。三是城市管网更新改造、小区配套地下或立体停车场的建设。针对大中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在老旧小区密集区域建设立体停车场或者地下停车场。
成都市青年创新创业调查研究
成都锦城学院 褚德勇
引言
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创新创业为主导。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稳步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度融合,对经济结构升级、就业水平增加、改善民生等起到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在成都市“十大幸福美好生活工程”的战略部署中,青年创新创业就业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优化城市人口结构,以及成都冲刺为世界城市的必然要求。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成都市青年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全省其他地区。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72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有效问卷率达97%。问卷整体分为基础情况调查和政策影响调查两个部分。其中,基础情况主要调查个人基本信息;政策影响主要收集成都市青年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对现有政策的了解。
成都市创业青年的主要特点
从样本来看,成都市创业青年的总体特征为:一是年龄在18~25周岁,并且一半以上受调查人员家人或朋友已创业;二是学历高,创新创业的主力为大学毕业生、海外归国人员及校大学生;三是创业定义比较广泛,超过半数的受调查者认为“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开发一项创新项目”或“开创一份事业” 都算创业,说明成都市青年对创业的界定是相对广泛并且多元的。
“文创”与“餐饮”为主要选择
根据调查,成都市青年创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创意行业”和“餐饮业”两类。其中,“创意行业”占比44.49%,餐饮行业占比38.6%;教育业(33.33%) 和小商品(28.94%)的选择比例相对前几年已有明显下降;能源及新能源行业和IT行业近年来选择比例逐渐上升。
如果对所学专业进行交叉分析,虽然超过74%的人认为现在所学专业和将来创业项目关联度不大,但在选择创业项目过程中,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文科生和艺术类青年对创业启动资金较少、成功率高的“创意行业”抱有更高的热情; 理科生则更多关注IT相关行业;工科生对能源及新能源行业抱有较大的期望,
如表1所示。
创业经验较少,创业过程阻碍较多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只有30.88%的青年参与过学校或当地政府组织或举办的“双创”类比赛或相关培训,69%的受调查者未参加过。创业经验不足使得青年普遍对创业结果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超过40%的受调查者对青年自主创业感到成功率低,持悲观态度;只有33%持乐观态度,相信自主创业成功率高。
在走访了许多高中、高职院校后不难看出,很多学校近几年新增了艺术类、素质类特色教育课程,但是现有学校没有激励措施开展创新和创业教育,忽视了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实战的培育,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也很难接受创业意识教育。
对相关“双创”政策了解不深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从调研结果也可以看出,现在青年人主要通过新媒体, 如微博、公众号等媒介(58.61%)和网上自行查找(18.32%)了解和查阅相关政策和法规,而使用传统媒体(报纸、电视)渠道比例仅有10.62%。这也使得 青年人对国家出台的扶持青年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关注程度普遍不高,只对相关政策有所耳闻(52.01%);经常留意“双创“政策变化和信息的人群只有12.09%。大部分青年人对现有成都市创新创业政策不够了解,不会运用,很多青年甚至对于怎样新创一个企业的流程都不够了解。
目前成都市青年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成都市青年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可将成都市青年“双创”问题归结为以下五大方面。
多部门协同力度不够
成都市现行“双创”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涉及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以及提供融资的银行等多个部门。每一项创业优惠政策不能由单个部门直接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清、政策执行混乱、整合力度不够、协同作用薄弱、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有些政策针对性不够,缺乏量化指标,缺乏实质性指导,难以对青年创新创业形成全方位实质性的扶持。
宣传渠道少,覆盖程度低
近年来,为了扶持青年创业,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成
都市也建立了公众号,对各项政策进行了汇总和解读,并提供人才信息交流和人才服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青年人对政策普遍关注程度不高,有利好的政策却不能为创业者利用。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双创”政策的宣传渠道少, 覆盖程度低。
“创业资金短缺”和“缺乏经验”是创业的主要障碍
在对青年创业调查问卷进行梳理后,不难看出青年创业最大的障碍是“资金短缺”,选择比例为81.25%,反映出青年创业者普遍资金紧张。虽然在《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中,已逐渐完善了“无偿资助+无息借款+天使投资+ 信用贷款”的创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给优秀青年大学生在蓉创业提供分层补贴政策支持等各项服务,但青年踏入社会的时间较短,创新创业经验不足,创业伊始对经营定位模糊不清,有时候又过于自信,盲目扩大投资,导致项目难以正常开展。根据调查显示,成都市青年创业者的创业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自有资金,企业也属于小本经营。年轻创业者尝试过贷款,但大多数由于没有满足条件的担保物、担保人等原因,而无法贷到资金。
“创业经验不足”也是青年创业中的较大障碍,排名第二位,选择的比例为77.94%,反映出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技能有待提高。很多青年在创业时没有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在对市场、产品、成本和市场饱和度没有了解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经验,就匆匆上马创业项目,在项目运营期间,对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认识不够,导致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困难,项目运营风险大幅攀升。
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的为“创业方向不明确”(33.82%)和“承担风险的心理能力不足”(33.09%)。表明年轻人在创业的方向选择上比较谨慎。另外, 青年创业成立的小型微利企业受制于运营成本、项目经验和投资规模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对市场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差。
现有创新创业课程未充分融入专业教育及教学
按照现有教育部发布的文件精神,各高校需要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然而现有大部分高校“双创”类课程仍处在普及理论知识阶段,涉及内容更多的是就业指导类和应聘技巧类课程,对于真正能够提高青年创业能力的技能类课程未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最终影响了青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对策建议
完善创新创业就业保障政策体系
一要优化营商环境,尽量减少对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的约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将制度建设贯穿各方面、各环节,让创新创业者在创业中放手发展;二是完善扶持创新创业政策,针对青年创新创业的关键需求,完善青年创新创业政策,加大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青年先行先试;三是优化政策整合,搭建绿色通道,加强教育、金融、税收、市场监管等政策整合和多部门协作,进一步扩大并优化审批机制,推进审批流程全程电子化操作,形成各部门信息互通,档案互认,建立统一的服务框架和创新创业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政策实施的重合和真空领域, 真正发挥创业政策的推动作用;四是拓宽宣传渠道,加大青年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开展创新创业进校园、进社区、举办双创类政策讲座等活动,或印发《创业指导手册》等,加强对政策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宣传,帮助青年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
构建丰富、多元的交流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导向
建立创业者交流聚集平台,针对青年创业,聚焦创业集聚和初期孵化,通过成都市内“双创”协会,汇聚创业人才,在协会内共享信息、分享心得、促进交流,建立创业者交流聚集平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项目孵化、专业项目及法律咨询、融资渠道、商务登记等双创服务机构,消除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孤岛现象”,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实现其价值。建立资源整合平台, 定期策划和举办双创类主题论坛或项目路演、创新专业培训等公共活动。与此同时,为入会成员提供考察团参访、行业考察、企业观摩活动;定期举办资源对接、政策扶持座谈、信息交流、产品推广会议;提供企业约稿、新闻动态推广服务等。建立政企沟通平台,架起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全面促进综合创业服务,鼓励“双创”企业成长
需要加大创业培训力度,聚合现有人才资源,建立一支服务成都市内的创业导师团队,积极聘请企业家、经理、投资人等作为创业导师,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针对性的辅导;积极聘请企业家、经理、投资人等作为创业导师,如针对成都市内餐饮业,可依托成都市川菜产业园优势,提供特色餐饮餐品培训、餐饮管理培训等;针对商贸型企业提供商品陈列、营销技巧及消费者心理学等营销特色课程;针对服务型企业提供基本服务礼仪及提升服务质量等课程。
要着力提升成都市内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结合当地
特色,对孵化中的企业进行精准定位,并在产业链条中发挥“创客”的作用和功能,促进企业发展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创业”的发展。在孵化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培养青年创业创新人才,结合当地高校和地方现有优势,建立“校企政”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资源,通过政府专项支持,加大对当地大中专院校双创类辅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完善创业课程内容的完整度和相关课程的评估机制,提高双创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在学校内部建立青年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创新创业活动,最终构建出政府引导、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
创新创业融资是创业活动成功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构建双创体系时,需要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借鉴沿海地区成熟的创业融资经验,孵化基地及双创企业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同时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省、市、区级科技资金补贴,探索政府与债券、基金、保险等资金的协调配合,加快融资平台建设,营造出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补充、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创新创业融资体系。并在融资过程中为创业青年找到更低的贷款渠道,用更多样的担保形式,扩大贷款的受众面和覆盖面。为解决创业项目初期融资困难等问题,还应建立青年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以最短的时间缩短资金融资审批周期,缩短项目申报流程,提高融资通过率。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青年的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考察其专业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使其成为能够有效利用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创新的人才。政府和高校需要适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项目,提供完善的“双创”服务平台,多维度、全方位地激发青年创新潜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真正内涵,推动社会和经济的稳步发展。
从缺水少地的贫困村到村美民富的样板村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施茶村“点石成金”的故事
光明日报调研组
(2022年7月4日)
6月的海口骄阳似火,热气蒸腾。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的火山石斛园,游客却仍旧络绎不绝。
他们有的坐在凉亭里细细品味石斛茶,有的徜徉在绿树掩映的石斛园,对着一株株宛若彩蝶起舞的石斛花拍个不停。旁边60多岁的讲解员洪尚科头戴草帽、腰挎扬声器正在耐心讲解:“以前我们这里穷得叮当响,就是靠着这火山石上的石斛才过上了好日子”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施茶村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年来,海口市委、市政府和施茶村全体干部群众一天也不松劲,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继续加强村基层X组织建设,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不仅因地制宜让致富路越走越宽,还让这里成了旅游热门打卡地,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施茶样板”。
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走进施茶村的石斛园,倾听村民和返乡大学生讲述村庄“点石成金”的故事,探寻这个火山古村蝶变的密码。
茶村曾经什么样?
在火山石斛园入口处的施茶村村志馆,有一组村庄今昔对比的照片无声地讲述着这个村庄的前世今生。
在一张标注时间是1995年的照片上,两位村民走在火山石铺砌的坑坑洼洼的窄小村道上,两边是火山石堆砌而成的低矮瓦房。
老村民洪尚科指着这张照片说:“村里以前到处都是黑乎乎的火山石,大家盖房子、铺路都是就地取材。可是要在这遍地石头中刨出泥土种东西就太难了!村民们只能拣出石头,层层叠叠垒起来,真的是‘开出巴掌地,垒石一座山’。清理出来的地方也就只能种木薯这样的耐旱作物,想填饱肚子都难。”
施茶村地处火山熔岩地区,土层稀薄,到处都是火山岩浆凝固而成的黑色石头。这样的地质,不仅存不住水,更难于耕种。施茶村的面积虽然有两万多
亩,但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却几乎没有。自然条件的恶劣导致施茶村发展传统农业很难,村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要靠外出打工才能维持生计。周边地区一直都说“有女不嫁羊山”,害怕女儿嫁到贫瘠的羊山地区施茶村吃苦受累,村里的姑娘也都争相往外嫁。
洪尚科说,在通自来水之前,村民用水很困难,祖祖辈辈用大缸接雨水解决生活用水,缸在当时也就成了村民财富的象征。“不嫁金,不嫁银,檐下缸多就成亲”的俗语在当地广为流传。
村民王永仕说:“我们村的井有90多米深,我十岁开始每天要挑10担水, 兄弟姐妹几个每天共用一盆水洗澡,不是坐在盆里洗哦,是拿个脸盆装水,用毛巾擦擦而已,大家洗完,剩下的水还要喂牛。”
1988年出生的村民王吕州告诉调研组,在他儿时的记忆里,父母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去挑水,把家里的水缸都装满后,凌晨五点左右出门干农活。“那时每天都是吃地瓜饭、木薯饭,只有逢年过节才有一点肉吃,自己上山摘的野果就是唯一的零食。”
资料显示,2013年,施茶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600元。为了改变农业不发达、经济困窘的处境,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施茶村产业发展方向,种蘑菇、种荔枝、养鸽子村干部带领大家尝试了不少产业,但是效益都不理想,有的不适合火山地貌种植,有的种出来了打不开销路,。如何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施茶村陷入了长久的摸索。
如何在火山石困境中突围?
改变始于2013年底,当时施茶村“两委”班子去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斌腾村考察,发现斌腾村的火山石荒地和院墙上,都种着金钗石斛。“我们村和它地貌相同,自然条件也接近,他们能种,我们应该也能种!”施茶村由此开始探索发展石斛种植。
回到村里,“两委”班子立马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大家介绍石斛的功效和收益。面对这一没听说过的新鲜事物,加上之前多次产业发展失败的教训, 很多村民心里对种植石斛很是犹豫。
“石头上能种东西?一斤还能卖至少200块钱?村民们不相信,而且还担心土地入股了会有纠纷。”王吕州说。
村X支部书记洪义乾决定拿自己“打样”。他拉着亲戚们入股,3亩、5亩、10亩退休前在海口市园林局工作的洪尚科,觉得村里这次的发展“有戏”,也
拿出自家的5亩荒地入股。就这样东拼西凑,2015年施茶村“拼”出了一块200 亩的石头地种石斛,而且建石斛园的过程中不砍一棵树,让其为石斛遮阴。
“实践证明,村两委班子这次的探索对了!”洪尚科说,因模仿纯野生种植,加上火山石富含硒等微量元素,检测显示施茶村种出的石斛品质要优于其他地区,大受市场欢迎。第一年,海口施茶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收入数十万元。
看到石斛真的卖出了好价钱,随即就有41户村民跟上来入了股,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火山石斛种植模式很快在施茶村推广开来。公司以技术和资金入股,负责技术的研发和指导,农户以撂荒难以开发的石头地入股,盈利分成,村民还可以在基地提供的固定岗位和临时用工岗位上打工,实现了不少村民年底有分红,月月有工资。
当调研组沿着石板路,踩着透过繁茂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走进石斛园时, 只听四周传来“梆、梆”的敲击声。循声望去,原来是村民们正用榔头和夹片把一株株翠绿的石斛苗固定在火山石上。
正在干活的村民陈爱娟抬起头,腼腆地笑着说:“我现在在石斛园打工, 一天挣120元,比外出打工强,因为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家里的农活也不耽误。”
洪尚科也给记者算了一下自己目前的收入:土地入股一亩地可分红1500元, 5亩地就是7500元,在园区当讲解员一个月3000元,每个月自己还有退休金。
如今施茶村的石斛基地已由最初的200亩,扩大到近千亩,品种也从一两个发展到60多个。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石堆,成了让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产业发展之路怎样越走越宽?
在施茶村石斛产业园游客接待大厅,石斛研粉、石斛鲜条、石斛酒、石斛化妆品 品类多样的火山石斛加工产品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了解。
“如果你以为我们村现在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石斛种植,那就错了!现在是形成了石斛全产业链!”王吕州拿起一盒石斛面膜自豪地介绍起来。
2018年以来,施茶村引入胜嵘石斛育苗基地等高新技术企业后,使火山石斛形成了组培、育苗、种植、深加工、销售、科研的全产业链,产业优势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施茶村立足火山风情小镇和农业生产特点等基础条件,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通过拓宽乡村公路、
建设20公里旅游便道等方式,将辖区内5个火山口、9个火山溶洞及8个生态文明村连点成片,盘活了施茶周边的农业与旅游休闲业,每年参观人数超30万人次。
“我们村是古村,有1000多年历史,房子大多是用火山岩砌的,很有特色。总书记来了以后,村里的游客暴增,镇里就鼓励我们大力发展民宿,带我们到浙江和台湾去考察。我属于率先响应那一批,兄弟5人都把家里的闲置房拿出来入股,还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现身说法,后来村民陆续加入,现在村里的民宿已经建了3期。”王永仕说。
王永仕表示,家里的石斛、民宿、饭店、务工等收入加起来,现在一年有30~40万元收入。
“但是以前接雨水的水缸还是舍不得扔,拿来酿酒了。”
这些年不仅村民的腰包鼓了,施茶村的村庄也越来越美。漫步村子,只见干净整洁的村道两边,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用火山石围成的院落里三角梅怒放,高大的菠萝树上硕果累累,不时传来阵阵孩童的嬉闹声。在施茶村村委会下属的美富村,调研组发现家家户户门前均醒目地张挂着不同的家风家训标牌,上面分别书写着:“家庭和睦,遵纪守法;团结邻里,与人为善” “勤劳朴实,热心待人;明理处事,诚信为先”,有的还挂着“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的牌子。
施茶村之名是源于“丘濬施茶”的故事。相传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 大学士丘濬回乡,在石山连接府城与澄迈一带的官道上,见路人疲惫饥渴,却无休憩之所,故在此设茶亭,施茶于路人。于是此亭得美名“施茶亭”,此村亦得名“施茶村”。时至今日,村中仍保留着“施茶驿站”,乐善好施的品质一直在这里传承。
为了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最美施茶乡风,村两委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深入家家户户,引导每个家庭树立家风家训,并举办了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的评选。
走着走着来到一片新整理出来的石头地,洪尚科指着一株株茁壮的树苗说: “这是今年刚栽的无核荔枝苗,村里已经跟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准备大力发展无核荔枝,然后荔枝树下再种石斛,到时发展采摘、旅游,大伙儿的日子肯定会更红火,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信心十足!”
洪尚科的信心不仅来自于村庄可见的喜人变化,还来自这样一组数据:施茶村的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1.4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3.2万元。农业农村部公布
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施茶村榜上有名。
青年返乡带来了什么?
夜幕降临,一天的酷热散去,施茶村附近的美食一条街上,行人和车辆渐渐多了起来。
“以前这里都没有什么车的,现在每天晚上都是满的,一到周末停车位都是一位难求。”原味园饭店的老板吕青松告诉调研组。
1987年出生的吕青松是土生土长的施茶村人,与王吕州是小学同学,2015 年选择回到村里。问起回施茶的原因,吕青松说:“上中学时,很多同学都瞧不起我们石山镇的,觉得石山又偏又穷,我当时也因自己说一口‘石山话’而有点自卑。大学毕业几年后,在海口开了一家测绘公司。正好石山在打造互联网农业小镇,我就想着能不能回来做点什么,带动大家一起发展,让村子有所改变。”
吕青松回到村里时正好是施茶村发展石斛初期,担任村干部的他面临着如何动员村民参与种植这一难题。“当时村委会下面的吴洪村要建石斛产业示范园,有一个‘钉子户’就是不愿把家里10多亩地拿出来入股,可示范园的规划又绕不过他家的地。于是我就通过他的亲戚、朋友约他出来喝茶,跟他一起谈心。”吕青松回忆。
每天变着法约“钉子户”喝茶,一喝就是一个多月。吕青松笑称:“我当时一个月工资1420元,跟他喝茶的次数比跟我爸喝茶吃饭的次数都多!”在吕青松的努力下,这位老人终于同意拿地入股,石斛种植示范园顺利建起。“现在他每年都有分红,非常感谢我当年劝他入股,经常打电话说要请我喝茶!反过来了!”
2018年,眼看着到施茶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吕青松开办了“原味园”农家乐,主打本地小黄牛、石山雍羊、石山黑豆、石斛鸡汤等本地特色菜,让游客来到施茶村后能吃上本地正宗的农家饭。开业不到半年,农家乐就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要在村里聘上六七名服务员才忙得过来。
返乡创业后,吕青松2021年成功竞选上了施茶村村委会副主任。“只有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为了不辜负村民的信任,吕青松带领大家把X课开到了石斛园、民宿、农家乐、田间地头。他还邀请X校、大中院校以及社会上的专家,来施茶村开设专题讲座,帮助村民打开视野,进行知识更新,从而更好地创业就业。
王吕州也是返乡大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工作7年后,他辞掉海南英利公司的工作,回村担任村书记助理,还成立了海口臻选优果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帮助乡亲们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能回村跟两委班子一起参与家乡建设,帮助村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带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我非常自豪。你看,我小时候住的那种漏风漏雨的火山石瓦房都看不到了,现在村里的小洋楼、小汽车越来越多,乡村振兴有奔头!”
如今的施茶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不仅带回来先进的技术信息和创业资本,还带回全新的发展理念,为施茶村的发展带来了一支乡村振兴的“青年军”。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走上了“新农民”之路,为乡村建设带来更多的新活力。近年来,施茶村吸引了3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引进的9家企业也带来了各类技术人才近70名,他们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蝶变的密码是什么?
不到十年时间,施茶村人均收入差不多翻了10倍,一幅农业强、农村美、村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密码是什么?
一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X组织作为“领头羊”,充分发挥基层X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施茶村落地生根。施茶村X委下设8个X支部,共有102名X员,通过建立X员帮扶联系户制度,村X委带领X员与村民代表挂钩联系,以此了解村民的建议、需求与诉求。与此同时,村X员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经济、为民服务办实事等各方面创优争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村X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村里要修路,村干部率先把自家刚修好的10多米的围墙拆了;道路要拓宽,村干部率先把宅基地让出来了;村里要发展产业,村干部也是率先垂范。在全村X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施茶村X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不断提升:2020年,施茶村设立海口市首个村级X委;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X成立100周年之际,X中央授予施茶村X委“全国先进基层X组织”称号。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模式。施茶村以现有资源为依托,发展石斛产业,特别是2018年以来,火山石斛园石斛种植面积从200亩增加到近千亩,解决了本村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引进龙头企业,新建了石斛培育基地和产业园,形成了火山石斛集组培、育苗、种植、深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大力开发火山石斛园周边游、火山古村落骑行采摘游等线路, 推出“骑行+采摘”“民宿+美食”“观光+体验”等精品旅游体验项目,整合村民闲置农房打造了一批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骑行、爬山、采摘、住宿、吃农家饭、买农产品等,推动了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有效改变了之前单一的火山游、生态游、乡村游格局,初步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
三是发展壮大农村X员队伍,吸纳年轻有为、文化水平高、带动致富能力强的人才到X员队伍中来。同时,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引导本地大学生和返乡青年回流创业,推动施茶村人才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全市首个村级X委、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落户施茶村, 挂牌成立省委、市委两个X校现场教学点,创建施茶村全省农村X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引入专业师资力量,打造精品课程,搭建青创中心、火山口众创咖啡厅等创业平台,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
大学生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肇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杨玉孟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社会对人的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来广泛。在社会所需要的素养中,有一些人们必备的核心素养,只有具有这些素养,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正因为如此,经合组织等一些国际组织[1]和美国[2]、欧盟[3]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继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致力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我国,随着我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模式逐渐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集约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养人才,由此核心素养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X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立德树人”,其中“树人”就是树高素养之人。为落实“立德树人” 树高素养之人,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化为“核心素养体系”,开始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4],着力建构中国本土化核心素养体系[5]。2016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即个人成功与社会健全所必要的素养[6]。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国开始对核心素养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些研究结合个体人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建构出每个阶段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力争使核心素养发展贯穿个体一生[7,8]。在研究的基础上,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始着力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状况到底如何?有没有得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那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这就需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状况进行调查。以期通过调查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途经,进一步完善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大学生将直接走向社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好坏将直接影响他们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在即将进入的行业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以期通过调查,为丰富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指标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一定的材料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内530名高校大学生为被试实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有效回收率为80%。有效问卷中男大学生182 人,女大学生242人;独生子女132人,非独生子女292人;家庭来源城镇225人, 农村199人;师范生115人,非师范生309人;大一学生129人,大二学生110人, 大三学生104人,大四学生81人;成绩前1/3有133人,中1/3有216人,后1/3有75人。
研究工具
采用张旭东等人根据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7]的理论构想而编制的“青年学生核心素养问卷”,该问卷共有43道题目,包括9个维度,分别是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自我管
理、国家认同、国际理解、问题解决。该问卷的Cronbach勹系数为0.909,9个
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436~0.762。问卷采用ik Cert式5点计分方法, “1␍为很不符合,“5␍为很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核心素养越好。
实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被试发放问卷,被试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问卷; 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与检验
在收集数据之后,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8]。结果显示,共35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第一个因子只解释了14.048%(< 40%)的变异量,可以认为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三、研究结果
表1表明,大学生核心素养总体均分为3.626,在核心素养的9个因子中,均分最高的为国家认同(xˉ=3.795),均分最低的为自我管理(xˉ=3.394)。
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
检验对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表2表明,大学生的审美情趣、理性思维、勤于反思、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问题解决在性别上差异显著, 且男大学生的审美情趣、理性思维、勤于反思、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问题解决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
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各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
对是否独生子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表3表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核心素养的总分以及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问题解决等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
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各因子在家庭来源的差异检验
对家庭来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表4表明,家庭来源城镇的大学生在核心素养总均分和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问题解决等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家庭来源农村的大学生。
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各因子在是否师范生的差异检验
对是否师范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表5表明,师范类大学生在核心素养的总均分以及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国家认同等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师范类大学生。
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各因子在成绩排名上的差异检验
对成绩排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表6表明,核心素养总均分、审美情趣、自我管理以及国家认同因子在成绩排名上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成绩排名在后1/3上的大学生在核心素养总均分、审美情趣、自我管理以及国家认同等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前1/3和中1/3。
四、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核心素养均值得分为3.626±0.409,国家认同因子得分最高,自我管理因子得分最低,表明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整体较高,这与大学生之前所受的教育及其成长发展有关。张秋洁的研究表明[9],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近些年高校的素质教育开展得越来越好,由此导致大学生核心素养水平较高,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国家认同是个体在文化认同下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国家情感的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捍卫国家利益的行为倾向的主体意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因子得分高,与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和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密切关系。集体主义文化是社会本位的文化,该文化以社会和群体为中心,强调社会和群体的优先性,即群体或社会利益得到优先维护,在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通常会因为社会利益不惜牺牲自身利益。在这样文化中的人们,通常有寻根的需要,通过对家庭、国家、民族等母亲象
征物的认同依恋而建立起在社会中生存的根基。这就难怪在中国成长发展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的国家认同。另外,我国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中爱国排在首位。由于所有的教育都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因此,中国的教育必然会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这次的新冠疫情,由于我国把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防止疫情的行为视为爱国主义,在打赢这场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富有成效;许多90后00后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舍身忘我、无私奉献,在疫情阻击战中发挥重要作用;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都会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虽然本研究中自我管理得分不低,但是自我管理因子是所有因子中得分最低的,说明大学生自我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纪同娟等人的研究一致。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管理能力相对弱化问题,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付海东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但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因此需要着重锻炼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便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
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各因子在性别上的特点
研究表明,男大学生在审美情趣、理性思维、勤于反思、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问题解决等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大学生。原因可能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文化社会的发展,女权慢慢影响我国女性思想,提倡女性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女性也能撑起半边天”,并且随着教育公平化和男女平等观念加深,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从而使其拥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有研究表明,男生的人文底蕴得分低于女生,女生对文化艺术方面更感兴趣,且女性会更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升华美的能力[17]。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岗位的变化趋向对于男性占优势的领域日渐趋少,对性别无要求的岗位越来越多,这样女性就更能在社会中体现出其价值,由此增强女性的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女性不甘男后,更加注重自身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实现。这就难怪女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各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
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各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乐学
善学、勤于反思、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问题解决等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原因或许是独生子女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等长辈把所有的关爱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有可能关爱过度甚至溺爱,许多事情都不让他们做,致使他们缺少锻炼的机会。非独生子女则不然。由于他们的父母孩子多,父母等长辈要把对孩子的爱分给所有的孩子, 对他们的照顾比起独生子女来说相应会少,许多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去做,这样反而使他们得到锻炼,使得他们的核心素养相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较强。
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各因子在家庭来源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来源城镇的大学生在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问题解决等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家庭来源农村的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1)城镇相较于乡村而言,竞争氛围更加浓厚,给予父母的压力相对较大,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相对较高,更加关注孩子的发展。(2)城镇的孩子相较于乡村的孩子来说从学龄教育甚至学前教育开始就有选择性,父母都想让孩子能够进入好的学校,为此他们注重对孩子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使孩子具备进入好学校的条件。(3)城市的孩子生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许多问题需要他们学会解决。例如,乡村的人口比较稳定, 人际关系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简单,而城市人口相对于乡村来说变动比较大, 人员复杂,这样,城市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在出门是要注意多方面情况等。这就在无形中培养其多方面素养。(4)城镇的孩子相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拥有较好的家庭关怀和社会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培养或增长核心素养的机会。有研究表明,乡村学生的人际敏感性较为明显,自卑心理较为突出,容易出现社交回避行为[18]。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紧张,因此不太愿意参与社会活动,得到的社会支持也相对较少。(5) 乡村的家庭教养方式相对来说有些专制,许多事情都是父母等长辈决定,孩子很少有表达意见或做出抉择的机会。与之不同,城镇的家庭教养方式相对来说比较民主,父母等长辈会在许多事情上听从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权力。这样就容易培养出他们积极素养。
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各因子在是否师范生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师范生在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国家认同等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师范生。得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受到国家的日益重视。要搞好教育,
就需要高质量的教师,只有教师的质量上去了,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因此国家加强对教师培养与专业成长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和各地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专门设立公费师范生;强化对教师教育的质量监控;要求高等院校加强对师范生素养尤其是教师素养的培养和强化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师范生相对于非师范生来说在素养尤其是教师素养方面受到更多更好的训练或锻造,由此导致师范生的核心素养较强。
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各因子在成绩排名上的特点
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成绩排名在后1/3的大学生在核心素养总均分、审美情趣、自我管理以及国家认同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前1/3和中1/3。原因可能是:第一,成绩在后1/3的学生存在学业挫折感,而学业挫折感影响他们的审美情趣发展。第二,研究表明,成绩靠后的学生往往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比较低, 容易沉迷手机或网络游戏[19]。第三,成绩较低的学生自我认同感不高,进而影响其对于国家的认同。第四,成绩靠后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学习积极性等相对来说不足,这些不足与学习成绩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这些都会导致他们懈怠于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的自我培养与强化提升。
五、结语
大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水平较高。大学生核心素养在性别、家庭来源、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师范生和成绩排名上存在差异显著。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以云南某医科大学为例
解文勋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美好的同时,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却难以就业。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深刻探讨毕业生就业情况,并对就业环境进行分析, 以引导毕业生就业,进而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2001年至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已由117万人上升至909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社会和企业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及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缺失、专业不对口、就业质量较差等一系列问题也更加突出。笔者通过对云南省某医科大学毕业生进行网上调查和随机访谈发现, 很多毕业生都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走向相当困惑,他们通常会被动地选择工作岗位或跟风考研、考公务员,但成功率往往很低,这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造成了影响[1]。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专业结构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最主要部分,这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结构甚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建立和转变。高校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结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的,而毕业生的知识创新程度既与专业结构设置中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发展紧密相关,也与将课程教学中的专业成果能否转换为学科建设的有效资源并加以运用密切相关。目前为止,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仍然是以传统专业为主,而对传统专业的“依赖”是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大阻碍所在,同时传统专业的强势也让很多新兴专业无法发展壮大,进而导致部分毕业生难以顺应时代潮流。概言之,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阶段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这表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
程中仍然急需政府政策扶持和指导,但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有效宏观调控,且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同时,虽然大部分高校积极与优秀企业展开合作,并积极组织校园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区域间高校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存在差异[2]。另外,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创新型人才将在人才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也将引领时代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使得绿色发展更加深入人心,新能源将成为未来一大经济支柱;不少新兴产业在市场的巨大需求下应运而生,如网络主播、电竞行业等,这就要求高校毕业生只有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目前,高校毕业生分层严重,高水平人才稀少。就同一高校而言,优秀毕业生和普通毕业生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毕业生个人能力也是影响其就业的一大因素。同时,高校许多毕业生在就业之前都会征求周围同学及父母的建议, 但因为学生之间的个性及相应职位所需能力有所不同,如果只听信身边人的建议,不遵从自己内心的职业选择,必然会在就业后产生巨大的不适感,从而导致个人就业需求与自身综合素养不匹配[3]。能否正确看待就业是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故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注意培养职业眼光,从而避免眼高手低。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本次调查以云南某医科大学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共计225人,有效人数216人,有效率为96%。其中,男生占比29.3%,女生占比70.7%;中共X员占比6.4%,共青团员占比86.7%,群众占比6.9%;有58.3%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曾经担任过班委;有81.4%的毕业生来自农村。根据以上基本情况,笔者针对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笔者采用随机方式对云南某医科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访谈,共访谈了116名毕业生,有效回答人数109名,有效率为94%。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未来的就业方向”“自己的就业前景分析”“希望学校对于自己的就业提供什么帮助”等。其中,有72%的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公务员和
事业单位,有44%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很担忧。在就业帮扶方面,绝大部分毕业生希望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培训,及时提供就业岗位的动态信息资源,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就业、考研、创业的未来趋向及走势,举办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会,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实践活动。只有少数毕业生认为自己可以为同学提供帮助,分享自身经历和学习资料,通过相互鼓励,实现合作共赢。
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仍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为第一选择, 考研次之,可见“铁饭碗”的传统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同时,大多数毕业生将考证作为常态化,且对就业规划是否清晰明确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另外,对考研而言,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已成为毕业生的热门话题;对自主创业而言, 紧跟时政,了解国家政策动态是毕业生最关心的部分。此外,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持消极态度,认为岗位需求量变动较大及就业机会竞争激烈。
从本次调查来看,虽然毕业生马上就要步入社会了,但对于自己的未来还很迷茫,不知道未来该干些什么。同时,受“佛系”文化的影响,很多毕业生对未来是顺其自然的,没有过多的努力,也没有积极地寻找就业的方向。另外, 就访谈的结果而言,毕业生希望学校给予自己帮助,且大部分毕业生希望有专业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培训,并及时提供就业岗位的动态信息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许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帮助学生找工作,融入社会。此外,许多毕业生书本知识丰富,但缺乏应用经验,有心但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目前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生过分注重个人需求而忽视社会需求,对就业市场缺乏充分的认识。对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新对就业的看法,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4]。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干预措施
政府应当加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政策在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中的关键作用,科学合理地规划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便为毕业生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同时予以毕业生就业补贴和创业支持,做好政策宣传,及时提供就业指导意见和职业岗位信息,以便为毕业生提供优越的就业条件[5]。同时,政府可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导中小企业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设置用
人单位的上岗门槛,并通过税收政策补贴,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招聘力度[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教育领域,存在各种办学宗旨, 理论观点各异,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教育理念都必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基础。因此,政府要正确引导高校发展,使高校致力于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质量人才[7]。
高校要增强专业课程知识的整体性和前沿性,并立足学科专业系统构建和专业建设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发展综合性学科专业,从而协调好优良传统学科专业和新型学科专业间的关系[8];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评价机制,健全专科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向社会公开学科专业与办学情况信息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舆论机制,以便对课程和专业设置及布局调整工作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最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另外,大学教育中,教师的素质极其重要,因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一所高校的教师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故培养就业指导教师和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此外,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互联网早已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知识获得方法与教师教学方式等均出现了革命性转变[9],尤其是疫情期间学生不能到校的情况下,教师要采用网上直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概言之,为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解决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设顺应时代发展的专业教师团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家庭教育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影响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家长应该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并积极地与其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样有助于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从而减少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心理压力, 最终给予毕业生坚定的支持。
高校毕业生要主动寻找机会,勇于尝试。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抓住机会, 不可因眼高手低而放弃现有的机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传统的求职观念一直束缚着毕业生。对众多毕业生而言,编制意味着“铁饭碗”,因此其大多想考取编制。但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应先找一份能够让自己有发展的工作,
从小做起,积累经验,促进自身发展。同时,毕业生要培养正确的求职观,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求职方位,把握就业机会,找准就业目标,切勿好高骛远。换言之,毕业生可以胸怀大志,但也要脚踏实地,立足于现实。
五、结语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要积极关注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抓住发展机遇, 努力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就业环境。同时,高校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 联系企业,开展“空中双选会”;关注毕业生的求职热点,开办毕业训练班, 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及时关注相关的就业政策法规,在第一时间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岗位,让毕业生赢在起跑线上。另外,考研、考公务员等一直是毕业热点,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毕业生提供专业辅导。概言之,高校应当发挥“桥梁”功能,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民建阳泉市委会
(2022年7月19日)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以来,每年聚焦“三农”出台一号文件。X的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加以布局推进。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同时,也标志着“三农”工作的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调研考察时强调: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这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和X中央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展衔接乡村振兴的持续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我市十分注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升,积极探索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三农”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一是农村支柱产业小而散,不能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加之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为农民群众提供的增收贡献不足。在部分脱贫村,脱贫户原有从产业上分红的比例与一般农户拉平,在脱贫户劳动力不足或无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导致收入的减少。二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后继乏力。当前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回乡意愿未得到根本改变,长此以往,必将造成无才可用、无人可依的局面。三是乡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且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全市撤并后的620个行政村中,目前还有465个行政村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同时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长效维护机制。
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弱项,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为此建议:
激活要素支撑,把产业这一乡村振兴的根基培厚。科学制定和完善我市未来几年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我市的资源条件和要素条件,确定几个方面的发展重点,在资金、项目、土地、人才等诸多要素方面给予集中、足量、管用的政策扶持,力求通过数年打造,奠定我市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有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以市场化手段加快相关种养环节的集约化、产业化,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让基础农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的供需变化,特色农产品更能体现应有的附加价值。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加快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结构,强化与农民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切实从农业产业发展中受益。
完善激励机制,把农村大量本土人才吸引回来。农村发展缺乏人才的关键在于农村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养不住优质劳动力和人才。因此,要在吸引和留住人才、劳动力的大环境打造上下功夫,培育一批适合创业的项目,开发一批可满足稳定就业的岗位,制定未就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人才回乡优惠政策,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完善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大实训实践力度, 切实培养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和产业领办人,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储备。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人才锻炼和实践的平台,不仅筑牢X组织战斗堡垒,而且有序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X组织后备梯队。
强化规划管理,把乡村基础设施建好管好。切实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在全市集中连片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的总体框架下,切实帮助农村完成切合实际的村庄建设规划,指导农村依据规划开展建设。集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通过开展集中治乱治污,跟踪督导问效,倒逼形成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习惯。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等重点工作,严格按照改厕标准进行建设、验收和管理,让群众改得满意、用得舒心。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运维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付费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后续管护机制,让农村基础设施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用得好,实现由清脏治乱向常态化美好的转变。
关于进一步稳住市场主体的建议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冯仕文
(2022年7月27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激发市场活力稳住经济增长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晓凯主席安排,6月份,省政协经济委组织三级政协经济委开展了“走访委员企业、服务市场主体”活动,共走访2000余家委员企业,协调解决问题400余个,向各级部门反映困难问题5000余条,达到了宣讲政策、听取建议、排忧解难、提振信心的目的。
从走访的情况来看,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时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稳市场主体的各项政策,90%以上的委员企业处于良好生产状态,企业信心和预期明显增强。为解决目前主要存在的政策宣传落实还不够到位、要素配套保障还需加强、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稳员招工难、营商环境还需优化的五方面问题,委员企业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地力度。一是建立助企纾困政策工作专班。建立各级政府助企纾困政策工作专班,开展政策落实专项行动。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用足用好“政策找企业、企业找政策”机制,不断完善现行政策标签体系,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助企纾困、稳市场主体的政策,让企业真正知悉政策、会用政策、用好政策。三是开展政府对企业补助资金兑现情况专项清理。财政、审计、纪检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开展对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及奖补资金兑现情况进行专项清理工作,确保及时兑现到位;建立健全政策优惠包直达企业服务机制和快速兑现渠道。
(二)进一步强化企业发展要素保障。一是创新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建立金融普惠服务中心和信息平台,加大国家明确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政策落实力度,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增加政企银三方对接频次,开展企业办理土地证、环评、安评等遗留问题清理,提升企业信用等级。二是强化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制定战略性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案,增设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专项资金,设立园区专项债,加快园区物流体系建设。三是建立生产要素保障统筹机制。建立省级统筹解决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有关土地、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要素调配使用机制。
效。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机制,抓紧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5大特困行业17个困难行业的助企纾困政策。二是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银行贷款贴息力度, 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综合成本高的问题。三是加快推进拖欠企业账款清理进度,扎实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
(四)进一步帮助解决企业用工和引进人才难问题。一是切实帮助困难行业企业稳岗稳员。二是搭建用工服务平台。建立县级企业服务用工保障平台, 进行用工动态监测和调度保障。三是实施煤炭、化工专业技工培育工程。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优化职业院系学科设置,推动职业院校对重点行业用工工种全覆盖。四是实施企业人才引进工程。
关于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2022年7月11日)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毒瘤”,成为检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大考题。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坚决守住老百姓“钱袋子”是市政协X组确定的,经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的市政协重点协商议题。近期,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相关部门,对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视察、座谈交流,力求为全市打击治理工作贡献政协智慧、发挥政协力量。
一、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现状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属于智能型犯罪,具有犯罪手段多样化、集团作案组织化、作案技术科技化、作案手段隐蔽化、社会危害剧烈化等特点,造成防范难、打击难、追赃难、治理难,人民群众对此类犯罪反响强烈、深恶痛绝。从调研视察情况看,全市各级X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X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ZZ任务和重点工作,坚持民本理念,强力组织推进。有关部门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密切协作,齐抓共管,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打出声势,全链条重拳打击涉诈犯罪。全市政法机关快查快打、集群作战、大案攻坚,使一批违法犯罪人员受到法律制裁。二是预防为主,全社会广泛营造宣传氛围。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工作,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声势, 提升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三是协同推进,全维度强力挤压犯罪空间。公安、金融、通信、互联网等部门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强化行业治理,从源头上堵塞引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漏洞。四是及时预警, 全方位织密织牢反诈防护网。相关部门坚持打防并举、防范为先,联手开展技术拦截、精准劝阻等工作,与犯罪分子争分夺秒,切实保护群众利益免遭侵害。
二、当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视察发现,虽然我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联合打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防范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综合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四是人民群众反诈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意见建议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形成X政主导、部门联动、参与广泛、全民反诈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一)强化ZZ引领,凝聚打击治理合力。一是坚持X政统筹。把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纳入X委、政府重点工作,坚持综合施策,多方发力,对社会宣传、联合打击、职责定位、案件办理等,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电诈形势,研究相应对策,完善相关机制,推进打击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加强基层基础。强化打击治理工作队伍建设,各成员单位要精锐出战,以高素质人才建设高素质反诈队伍,实现高质量打击治理效果。三是整合工作力量。公安、通信、网络、金融等部门调整充实人员入驻市反诈中心,形成全天候工作体系, 提升中心运行质效。成员单位要落实具体人员,做好部门之间工作衔接,强化沟通协调,形成共建共治合力。
(二)强化防治先导,增强打击治理引力。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将反诈宣传纳入各单位普法重要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反诈宣传进机关、企业、校园、社区(村居)工作,实现反诈宣传全覆盖。组建专业化反诈宣传队伍,运用身边人被骗案例进行“面对面”讲解,有效提升群众防范意识。二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和依靠群众积极参与,主动防范,使群众由反诈宣传对象变为反诈宣传员,发挥群防群治作用,切实把打防管控各项措施抓细抓实。三是强化联防联治。按照职责分工,严格落实行业监管主体责任, 打破部门之间数据壁垒,加强协作配合,提高预警反制能力,确保涉案线索及时有效处置。四是建立健全信用惩戒机制。将“两卡”违法犯罪人员录入个人征信记录中,按规定实施惩戒,实行拒绝开卡开户、限制或暂停相关服务以及行业禁入等惩戒措施。
(三)强化法治保障,激发打击治理内力。一是建立公检法会商机制。司法机关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及时研究打击治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执法思想,依法快侦、快诉、快判电诈案件,形成打击合力。通过个案督办、类案指导等形式,提高办案效能。二是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相关部门建立防范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工作机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 防止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三是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深入开展“云剑”“断卡” 等专项行动,依法从严惩处。坚持全链条纵深打击,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以及上下游关联违法犯罪行为。健全涉诈资金查处机制,最大限度追赃挽损。进
一步强化法律支撑,为一体化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四是借助外力支持。商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就诈骗手段剖析、被害人心理分析、先进信息技术支撑等开展合作,提高案件侦办、追赃挽损、被害人心理疏导等打击治理工作水平和成效。
(四)强化综治考评,坚守打击治理定力。一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反诈工作列为重点民生工程项目,纳入法治四平、平安四平建设和市域治理现代化工作综治考评体系,增强各部门工作主动性。二是全面压实责任。进一步明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按照“五化”工作法,挂图作战,以考评手段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工作提升。三是抓好反诈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无诈机关” “无诈社区”“无诈校园”“无诈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发动全社会力量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斗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反诈的良好局面。
后疫情时期医科大学生思想ZZ教育的调研分析
孙景芬
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世界各国人民为守护人类健康共同参与到这场抗疫战争中,作为未来中坚力量的承担者,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和人民的期待。新冠疫情给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ZZ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自我审视构建和引导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历练成长的双重契机[1]。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使命感和爱国情怀的重要时期,医科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未来职业道路更是对高等医科院校思想ZZ教育有极大的依赖性。在抗击疫情的时事背景下,高校思想ZZ教育工作对指引医科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现实意义重大。
由于医学专业自身的课程要求严格,加之复杂的社会形势冲击、良莠不齐的思想涌现等多维复杂局面,使得高等医科院校思想ZZ教育难度增加。后疫情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的思想ZZ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变化, 注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防止被恶意渲染的非科学或消极的自由观影响[2]。医科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多维多角度认同,离不开思想ZZ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离不开大学校风校训学术氛围的熏陶作用,离不开爱X爱国思想认知的传播作用。高校思想ZZ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于知识价值传播和价值导向两方面,应符合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的ZZ需求[3]。高校思想ZZ教育是否结合时事,是否紧跟时代的步伐,是否符合受教育群体的需求,对于该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及工作效果尤为重要。
一、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新冠疫情对医科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以中国医科大学本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了解医科大学生在思想ZZ层面所受的教育方式及程度。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本次问卷调查从知、信、行三个层面开展调研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医科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认知水平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况等。受调查的医科大学生共有958名,涉及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和儿科学等多个专业,回收有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力度、深度和广度,与医科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幅度、价值观的塑造程度和理念信仰的水平高度密切相关。X史学习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基础,是大学生爱国情怀和坚定信仰的基本来源。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X建立于哪一年”问题的回答正确率高达97.9%,77.3%受调查大学生能准确答出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正式代表名字,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XX史感兴趣。但仍有部分医科大学生的了解程度不足,仍需在医科大学生中加强X史学习教育。探索大学生群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接受与传播, 同样对教育宣传、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4]。受调查医科大学生认为,我国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有“公共卫生制度完善” “人民群众团结一心”“X和政府的决策科学有效”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各界积极配合”。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受调查的医科大学生普遍认为四个因素不可缺少,且重要性不相上下。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群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接受度和传播度具有一定的基础水平,有利于医科大学生群体进一步传播、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初步了解医科大学生思想ZZ理论知识储备以及思想水平高度的基础下,进一步探索医科大学生在公共卫生事件阶段,思想ZZ教育方法是否紧跟时代和优化创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深度传播的关键。高等院校思想ZZ教育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在医科大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承担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思想ZZ教育途径涉及多领域和多层次,不仅重点体现在思想ZZ课堂,同样也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除了思想ZZ课堂之外,调查结果分析表明,高等医科院校组织多个类别的抗疫活动(图1)。医科大学生参与较多的形式是教育讲座、思想ZZX课和问卷调查。当前高等医科院校的思想ZZ教育途径已不局限于思想ZZ课堂和专业教材,更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医科大学生在成长为未来医疗工作者的道路上,更需要这样的多元化途径引领。
后疫情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动态表现出善治有序与模糊混沌交织的复杂局面[5],思想引领工作的供给水平关乎医科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方向和高度。医科大学生在新冠疫情形势下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医科大学生面对疫情会“从我做起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和
“服从政府和学校的统一安排”,当涉及“做好疫情防护宣传”和“积极参加抗疫工作”问题时,89.5%和83.2%医科大学生表示会参与其中(图2)。在一定程度上,这说明医科大学生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配合社会、政府和学校等各部门防疫工作。但在涉及走出课本、走入现实以及与他人协作沟通中,仍需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是大学生思想ZZ教育供给方面应重视的问题。高等医科院校思想ZZ引领供给方式不仅应多元化,同样也应重点突出,以提升医科大学生思想高度为宗旨,为医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
医科大学生ZZ思想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受到直接影响,复杂的社会形势、新媒体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兴起,对医科大学生思想ZZ需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干预与误导。适应时代发展,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建设美好中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都需要医科大学生具有较成熟的思想ZZ觉悟[6]。受调查医科大学生群体对历史使命的观点和看法,96.9%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95.4%大学生坚定选择以正确的态度认清历史机遇,同时有高达97.0%大学生选择以饱满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新时代的责任感勇担时代重任。这些看法表明,医科大学生有责任感、敢担当和有情怀。在了解医科大学生的喜好时,医科大学生喜爱思想ZZ教育教师的教学风格多样化特点,如ZZ要素强、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情怀要深、视野要广和思维要新等,这些风格被大学生喜爱的程度比较接近。
在问及医科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常用途径时,校园文化活动列在首位,其次是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图2)。其中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班团活动、文体活动和宣传讲座等,69.3%大学生选择积极参加这些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提及思想ZZ课程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7]。调查结果进一步发现,当前医科大学生喜好方式多样化、思想需求多元化。这一现状再次印证高等院校思想ZZ教育方式多样化发展,符合医科大学生思想需求重点。综合分析发现,当今医科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度具备一定的水平,爱好广泛、对教育方式需求呈多样化。
对医科大学生而言,医护人员典型的抗疫优秀事迹就是一堂活生生的思想ZZ教育大课[8]。当前医科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疫情防控常态化社会阶段和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使得思想ZZ教育时事结合水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结合我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医科大学生的影响,受调查医科大学生纷纷表示,要更加坚定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奉者,以坚定的人生目标跟随X的路线方针,自愿做抗疫行动的先行者。
因为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科大学生受到的思想ZZ教育体现在未来医学工作的人文关怀、医术医德、工作责任感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高等医科院校思想ZZ教育更需要“红医精神”的思想引领。超过半数的受调查医科大学生对“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的抗疫精神感触最深,“举国同心” 是被医科大学生提到频率最高的抗疫关键词。时事背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全国人民投身到抗疫战争中, 极大地激发医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高等医科院校思想ZZ教育紧跟时事的重要性被凸显,新冠疫情公共卫生事件提醒大学生思想ZZ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步伐,实施过程必须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社会影响和思想ZZ教育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高等医科院校思想引领供给水平仍有优化空间,供给方式可合理地调整策略,进一步丰富医科大学生思想ZZ教育活动,提升沟通能力与实践技能,这是医科院校思想ZZ教育的一次新机遇和新挑战。高等院校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ZZ教育过程中,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落实X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住教育教学途径的正确导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9]。在新冠疫情形势下,高等医科院校办好思想ZZ教育课程,要把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X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0]。高等医科院校思想ZZ教育规划统筹,通过分析思想ZZ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可有针对性地在思想ZZ教育途径中加以改善,充分利用可获得的教育资源为医科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高等院校思想ZZ教育提出的总要求[11]。由于医科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的形成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ZZ理念,合理地贴近医科大学生思想需求尤为重要。加强思想ZZ教育模式统筹
规划,高等医科院校不仅要结合实际优化方式方法,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多设置与其兴趣爱好相契合的思想ZZ教育方式,同时也要符合新时代特色、时事背景和社会需求,充分起到思想ZZ教育的引导作用。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思想ZZ教育不再局限于线下课堂, 逐步延伸到线上的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虚拟空间,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生思想ZZ教育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和潮流化的趋势。调查证实,医科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途径多样,一定程度上显示高等教育者不再拥有全面地把握信息资源的绝对优势,受教育的大学生在资源、兴趣和需求的指引下逐渐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本[12]。高等学校作为思想文化的高地,要发挥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优势,吸收、消化和熔铸新的意识形态时代元素[13]。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育医科大学生的专业人才摇篮, 向医疗卫生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地方,需要将红医精神“无私奉献、救死扶伤” 的责任意识与新时代的公共卫生服务思想相结合,融入医科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5]。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在这场全民抗疫战争中,感受到守望相助、英勇战斗和积极乐观等抗疫精神的精髓,恰逢中国共产X建X一百周年,X的优良传统在发扬传承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汇入新的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医学人文课程中引入红医精神能更好地拓展教学内容及提升医科大学生人文情怀。
大学生思想ZZ教育在建立正确价值导向,紧跟新时代脚步契合医科大学生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优化思想ZZ教育方式方法,从医科大学生生活中、学习上和思想上多维度、全方位进行潜移默化式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ZZ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X、教育人民,健全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全X、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ZZ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对于培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白衣战士的高等医科院校来说,医科大学生思想ZZ教育应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
潜移默化式教育较传统的课堂思想ZZ教学而言也是一种创新。例如,高
等院校的校风校训作为办学的灵魂所在,有助于丰富大学文化内容,充实大学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理念有校正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潜移默化式教育途径多种多样,如出现在大学校园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等不同角落的校园横幅,鲜明简短的标语更易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在各类课程中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医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发挥思想ZZ课和公共通识课、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程的思想ZZ育人协同效应,以培养信念坚定、恪守医德、践行医学责任和怀有家国情怀的生命健康守护者。
湖南农垦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农垦处
湖南农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现有国有农场(管理区、区、镇)61 个,分布在除长沙、娄底以外的12个市州。其中行政区1个(君山区)、管理区6个(县级5个、副县级1个)、建制镇3个。
全省垦区总人口73.9万人,土地面积16.62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79万公顷,水面面积2.71万公顷,林地面积3.04万公顷。农业支柱产业为水稻、生猪、油料、水产、茶叶、水果。2020年,全省垦区粮食产量为69.31万吨,当年生猪出栏112.38万头,猪肉产量9.33万吨,水产品产量为13.89万吨,油料产量4.96 万吨,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25.6亿元。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
2017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中央和省农垦改革发展文件要求,要着力将农垦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努力将农垦打造成为农业领域的“航母”,不断提高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保障能力和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为全面了解湖南省农垦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探索农垦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促进农垦加快发展,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农垦处、湖南省农垦管理服务站联合对君山、西湖、西洞庭、大通湖、屈原、回龙圩和东山峰等7个管理区(区)进行了调研。调研地点涉及常德、益阳、岳阳、永州四市, 从人口规模、面积、经济总量上来看,此次调研覆盖面广,调研结果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全省农垦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一、湖南省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成就
近年来,湖南农垦认真贯彻落实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目标,加快推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农垦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转变,生产力得到了较大提高,集约型、规模型、高效型农业实现较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垦现代农业发展已走在全省前列。屈原管理区、大通湖管理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基础。“十三五”以来,湖南农垦加快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积极创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机制,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兼业化的分散经营向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一是建立了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机制。农垦改革后,7个管理区(区)以原农场为基础,分别成立了西洞庭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西湖丰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通湖土地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屈原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君山农垦有限公司、回龙圩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东山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农垦经济组织,承担农场国有资源资产包括农场国有土地的统一管理职能职责,并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与农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建立了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改变过去以农户为单元的小农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大转变,有力地推动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立了土地有序流转机制。2000年湖南省农垦改革时,各农场将国有土地以“责任田”和“经营田”方式分配给农场职工,造成农场土地碎片化。2018年,各农场通过开展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将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到农场经济组织名下,进一步明确了农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权属关系。各农场正在探索通过回收、流转两种方式逐步实现土地集中整合,再次形成土地规模优势,推动农场适度规模经营。西洞庭管理区2017年以来大力实施规范国有农用地改革和资源资产清理回收工作,出台了《规范国营西洞庭农场国有农用地管理推进方案》,对全区国有农用地和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登记, 实行台账管理。完善责任田、经营田退出机制,对所有“经营田”和闲置地全部收回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对分配到职工的“责任田”,要求职工退休领取养老保险之日,必须全部退交公司管理,实现农场国有土地管理一盘棋。西湖管理区、大通湖管理区、屈原管理区和回龙圩管理区则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逐步实现土地集中。根据土地整体条件,按照每亩每年400-600元不等价格从职工手中统一流转,再由农场经济组织统一流转给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君山区在集约土地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该区成立了湖南省君山农垦有限公司,所辖乡镇为子公司。君山区将60.94 万亩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全部确权在君山农垦公司名下;建立了农垦国有土地管理信息平台,平台建设以分公司为单位,掌握了农垦职工家庭人口、种田面
积及类别、土地租赁流转等情况;成立了流转服务中心充当全区农垦土地流转中介,既大大减少了流转方单个谈判时间和费用,又可以让农工安心从事其他事务,还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作用,促进规模化农业发展。目前,7个管理区(区)流转土地面积达52.63万亩,收回土地面积6.69万亩,经营非农垦土地面积0.68万亩。
三是建立了现代农业投入机制。近年来,7个管理区(区)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整合财政资金和项目,大幅度增加政府资金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发展农业保险,完善现代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积极盘活农垦国有土地资源,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以土地抵押担保和入股等形式,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垦区现代农业发展领域。以西湖管理区为例, 2020年,现代农业共吸纳投资54267万元,其中政府资金17000万元、金融资金
12000万元、社会资金25000万元、农业保险267万元。垦区基本形成了政府资金带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农业保险分摊风险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
四是建立了农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各管理区(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出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建立并完善适应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现代农业长久、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湖管理区按照“区域中心、农业公园”的总体构想, 重点培育以德人牧业、丰润公司、明穗生态园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发展经营主体, 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务工”“合作社+农户务工+土地流转”“产业大户+ 普通农户”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工资、资产分红“三大收入”,实现了与全区932户农户的利益联结,仅德人牧业一家就帮助200多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同时,乳业上下游产业链也得到延伸发展,带动发展起13000亩草业产业, 公司与农民签订合同,所生产的牧草由公司保底价收购,农民收入更有保障。目前,农业产业发展经营主体就近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人均年收入达 2万元左右;各类新型企业流转原贫困户土地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年累计发放农户务工工资和劳动报酬1500多万元。
(区)充分发挥农场土地规模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出一批有特色、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农业,并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是建成了一批特色种养基地。各管理区(区)在提高粮食产能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建成了虾蟹、柑橘、茶叶、奶牛、栀子、朝鲜蓟等一批各具农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效益, 增加了农工收入。如屈原管理区大力发展栀子产业,发展栀子基地10万亩,建成省内第一个栀子小镇,形成“10万亩基地,10亿元产值”栀子果产业;西洞庭管理区着力培育朝鲜蓟产业,种植面积近3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0%;西湖管理区全力发展奶牛产业,养殖奶牛1500头,建成5000亩优质牧草种植核心示范基地、4万吨健康乳品生产线、1万吨有机肥加工生产线、10万吨牧草饲料加工生产线,建成了全程可控的南方特色奶牛养殖基地;大通湖管理区和君山垦区大力发展稻虾共作,稻虾共作面积分别达到5.6万亩和7万亩,每亩可为农户增收近4000元;回龙圩管理区发展标准化柑橘种植基地面积10万亩;东山峰茶叶种植面积达1.8万亩,基本形成了“一场一特”的发展格局。
二是打造了一批核心产业链条。7个农场以拳头产品为核心,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培养了“饲料、栀子、朝鲜蓟、奶牛、茶叶、大米”等6条核心产业链,推动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均显著提高。屈原管理区以正虹科技为龙头,积极做大主业,盘活肉食品深加工,创新生猪养殖模式,发展生猪冷链物流,打造“饲料- 养殖-加工-物流”产业链;以海泰博农为龙头带动栀子产业发展,形成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观光全产业链。西洞庭管理区着力培育朝鲜蓟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朝鲜蓟全产业链,产品远销欧美市场。西湖管理区大力发展以乳业为主体的“种-养-加-销-游-创”全产业链。东山峰围绕做大做强“一杯茶”,发展了3家以品茶鉴茶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经营店和2家以茶叶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电商企业,极大促进东山峰茶叶生产、销售水平的提升。君山、西湖、西洞庭、大通湖、屈原5家农垦场,扩大香米、黑米等优质品种种植,培育起金燕子、金健粮食、天下洞庭、宏硕生物等龙头企业,打响了大通湖、丰翼、洞庭晶玉、岳球牌等大米地域品牌。全产业链经营已经逐渐成为湖南农垦农业领域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模式。据初步统计,7个管理区围绕打造核心产业链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
三是培育了一批国内知名品牌。近年来,各管理区(区)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管控,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培
育了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据统计,全省农垦推广可追溯农业产品规模达30多万亩,追溯范围已覆盖茶叶、大米、蔬菜、柑橘、蟹等主要农产品。继“正虹饲料”“乐宝食品”“国泰食品”获中国驰名商标后,西洞庭管理区的“湘雅”食用油脂、“鑫湘汇”罐头商标亦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大通湖大米、大通湖大闸蟹、 峰蜜柑、君山芦笋等多个农产品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回龙圩管理区的 峰蜜柑、脐橙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成功列入中国农垦品牌目录,并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马德里国际商标。据统计,七大管理区共获“三品一标”认证78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7个。
四是探索了一批农业新业态。各管理区(区)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垦区发展起了康养农业、文创农业、休闲农业等一批农业新业态。东山峰管理区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产业等特点,推动农业与健康养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茶叶+康养”农业,打造体验式茶园,将茶叶采摘与避暑相结合,带动了民宿发展,现有民宿50余家,每年给茶农带来经济收入200余万元。东山峰管理区被评选为“中国长寿之乡”。西湖管理区推动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奶牛+文创”农业,将有关奶牛的知识和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到农业开发中,打造了奶牛科普、奶制品制作、奶牛酒店、农事活动等文创项目和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业内涵,提升了产业价值。君山区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打造了君山野生荷花世界、洞庭湖博览园、良心堡万亩油菜花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新景点,建成了柳林洲葡萄走廊和新洲村农家乐特色一条街、洞庭湖生态渔村等一批休闲旅游基地, 带动了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的发展。
(三)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垦区农业实现了科技化发展。各管理区(区) 充分发挥农垦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农垦也逐步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孵化的实验地和示范区。
一是推动新技术集成应用。各管理区(区)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 积极推动新技术集成应用,重点集成推广了“两优两省”四大生产技术。
“两优”即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和优质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的品质及产量。如君山区绿色农业集团,通过引进瑞克斯旺35-522再生辣椒新品种并开展试验示范,每年可以收获三季,每亩收入可达4万元,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
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两省”即推广全程机械化省力省工技术,提高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屈原管理区以机育、机插、机防、机烘为重点,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履带式耕田机、大型高效农药喷雾机、收割秸秆还田一体机、秸秆打捆机、节能烘干机等新型高效机械以及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高产高效农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全省农垦系统近年来农业机械拥有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7个管理区(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14%, 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2%,调查垦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14个百分点。
二是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农垦农业产业领域得到深入的应用和推广,逐步实现多渠道销售、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全流程服务。在《“十三五”期间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出台后,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进程加快。
2021年,大通湖管理区的大闸蟹再次火遍全网,以食安天下农业为代表的闸蟹企业,与盒马生鲜、叮当买菜等平台合作,产品入超市、进社区,拓宽销售渠道后,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该企业还开发出香辣闸蟹等熟制蟹产品,打破产品的季节限制,实现大闸蟹全年销售,利用线上销售形式,实现了消费人群、消费场景拓展,形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产品销售方式。
三是智慧农业加快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已经运用到农垦大米、柑桔、闸蟹、饲料、奶业、栀子等领域,垦区智慧农业实现较快发展。西洞庭管理区与中联重科合作建设智慧农业(水稻)项目,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初步建立了空天地一体监测体系、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控模型、智能控制的农事服务中心。2021年是该场智慧农业(水稻)项目运行首年,已经实现了农药化肥显著减少, 其中早稻、晚稻、一季稻氮肥使用量分别降低30.1%、37.72%、37.27%,总药剂用量分别降低34.1%、31.7%、30%,大米品质更好、口感更佳、成本更低、收益更好。
四是研发出一批创新型产品。各管理区坚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科技攻关,研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创新型农业科技产品,有力促进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西洞庭管理区通过与湖南农大联合科技攻关,利用朝鲜蓟茎叶研发出可以预防三高的保健茶,实现了变废为宝。屈原管理区大力扶持栀子产业开发,通过在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加大新产品的研发
力度,成功研制出天然色素、藏红花素、植物精油、天然香料、金栀甜茶等一批新产品,计划实现10亿元栀子MP精源深加工产值目标,栀子价值成几何式增长。
(四)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垦区农业实现了联合化发展。近年来,各管理区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三联”战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实行强强联合,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农垦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推动垦垦联合发展。大通湖、屈原等垦区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的原则,加强垦垦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19年,大通湖垦区、屈原管理区与上海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农场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结成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两个管理区通过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农场有限公司连锁配送网络,推动名特优农产品进入“长三角”,进一步拓宽销售市场,促进垦区产业提质升级。
二是推动垦地联合发展。各管理区(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优势,组建农垦农机合作社,全面推广“农垦职工+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主体”模式,为当地农村和农民提供播、插、收、烘、储等全环节、全过程服务,把农垦和农民连在农业产业链上,结成生产联合体。如屈原管理区在粮食生产农机服务方面,大力实施“六统一”模式,即由农机专业服务队为当地农民统一供种与催芽、统一机直播、统一排灌、统一机耕、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 既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又带动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垦地联合发展。
二、农垦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湖南省农垦现代农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仍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制约着农垦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土地回收阻力大。目前七大管理区共有经营田22.32 万亩、责任田26.03万亩。2000年湖南省农垦改革以来,农场土地参照周边农村的做法分给了农工。按照新一轮中央农垦改革的意见,通过确权颁证收回农工手中的农场国有土地存在很大难度。二是流转成本逐渐上升。在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时,随着土地流转兴起,流转费也水涨船高。目前,7个管理区土地流转费普遍是400-600 元/亩,有的甚至高达800-1000元/亩,土地流转成本的上升,影响了规模企业
到农场进行投资,阻碍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一是企业经营人才稀缺。农垦改革的主线是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从而更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2000年湖南省农垦改革时,农场已经实行属地化管理, 本次调研的7个农场均已成为行政单位。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农垦公司,如西洞庭管理区的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东山峰管理区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回龙圩管理区农垦集团公司等都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兼任公司领导,仅西湖管理区的丰润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2021年完成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脱轨,实现市场化运作,但仍由非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主导公司运营。二是农业科研人员流失严重。受地域环境、平台空间、科研实力、外界竞争和工作性质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农场企业的农业科研人才流失严重,面临人才“新的引不来、旧的留不住”的窘境,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流出比例严重失衡。如何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进一步留住和用好人才,已经成为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例如,君山区新泰和绿色农业集团2018年高薪聘请8名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因企业平台有限、上升空间不足、农场生产生活条件有限等,虽然工资比一般企业还要高,但截至2021年11月,已有6名大学生选择离职,仅2名专业人才继续在基地工作。
一是农垦没有专项。农垦农场争取项目比较困难,特别是自2019年起,省级财政农垦唯一专项“富民工程”也被整合,支持农垦发展的渠道进一步被压缩。二是湖南省“一同步,两覆盖”的扶持政策未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稳步加大对农垦投入,将农垦全面纳入国家强农惠农富农和改善民生政策覆盖范围”,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小农场在县市中被边缘化,难以享受国家政策。以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和“厕所革命”为例,全省61家国有农场中,已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范围的农场只有36家,覆盖率为59%;需要开展改厕的农场53家,已纳入“厕所革命”实施范围的农场只有24家,覆盖率为45%,未纳入“厕所革命”实施范围的农场需要改厕的总户数有6688户。另一方面,农场没有行政代码,难以申报国家大型项目。目前,湖南省有副处级以上的农垦管理区(区) 7家,除君山区外,其他管理区(区)在申报国家项目时,不能直接申报,只能
挂靠周边县,导致申报国家大型项目难以成功。
(四)农业科技投入有限,农产品科技含量仍普遍较低。农业科技创新前期投入大,单个公司或单个农场目前还难以独自承担。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 诸多农产品仍停留在初级产品和简易加工阶段,附加值不高。数字化、智能化农业缺乏大型试验示范,农民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受冷链物流、信息渠道等制约,高效优质农产品难以迅速从田间走向餐桌,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例如,东山峰管理区依托优良的自然条件,生产出的茶叶口感佳、品质高,屡获国家质量银质奖、湖南省名茶杯金奖、全国公认名牌产品、国际文化名茶评比金奖、绿色食品、“湖南十大名茶”湖南省著名商标等美誉。但东山峰管理区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缺乏科技投入,生产管理方式落后,依赖于传统种植经验;生产设备换代滞后,产品质量无法保持稳定;新产品开发缓慢, 茶叶产品单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缺乏,优良的品质特点难以直观地被消费者了解,产品价值被忽略,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农垦不但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责任,同时还肩负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各垦区要坚定不移深化农垦改革,突破体制性、制度性障碍,着力将农垦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智慧农业的引领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区。
一是推进集团化改革。以西洞庭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西湖丰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通湖土地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屈原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君山农垦有限公司、回龙圩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东山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重点, 以优势产品、优质品牌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联合联营,发展股份制经济、合作经济,壮大农垦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控制力。推动各农垦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机构,逐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公司发展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二是要完善农场国有土地管理办法。加快出台土地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国有农用地管理长效机制。明确农垦土地承包租赁的债权关系,构建权利义务清晰的国有土地经营制度,落实好退休退田制度。建立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和担保体系,加大农垦农场土地统一集中流转力度,实现农垦农场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并按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三
是要探索农场国有土地“三变”改革。积极推进农场国有土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的“三变”改革,盘活农垦国有土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率,破解农场产业发展资金瓶颈。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的协调力度,争取设立省级农垦产业发展专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着力开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办点示范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实验、科技攻关等补贴,努力将农垦农场打造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农业项目要加大对农垦农场的倾斜力度,支持农垦先行、先试, 努力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探索经验、创造模式。二是推动涉农政策全覆盖。督促各地全面落实中共中央2015年33号和湖南省委省政府2017年3号文件精神,在项目规划和安排时,要将农垦农场纳入其中,确保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全覆盖农垦。三是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欠发达农场巩固提升等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方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垦产业发展;健全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通过产权、技术、产品等与农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农户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的投资体系。
一是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各农垦农场要按照“突出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思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整体规划。要结合农场发展特色和地理环境优势,将农场的产业纳入到全省各类优势产业布局中,争取各类支持,活用各类优惠政策。二是制定产业发展标准。各农垦农场要围绕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农业产业发展品种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等。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统一农业投入品供应、统一农业生产模式、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农机作业、统一产品质量、统一产品品牌、统一收购销售,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农垦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推动农垦农场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搭建农垦人才培训平台,使高校成为农垦人才的培养基地、农垦农场成为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农垦企业
管理人员到沿海发达地区、先进垦区、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锻炼培养,学习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二是健全农垦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各垦区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与农场企业之间的双向人才流动机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到农场企业任职、交流、锻炼,也为农场企业人员到行政、事业单位任职开辟通道,使农场企业人才出得去、进得来,激励更多的管理型人才愿意到农场企业工作。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各农垦农场加快形成底薪+奖金、年薪、股票期权、利润分成等多形式的物质激励方式,吸引更多企业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到农场干事创业。
一是加快新产品的研发。要围绕本地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着力研发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拓展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装备。要加强绿色高效新装备新技术示范推广,特别是要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三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要围绕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区,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互联网+销售”、远程病虫害诊断、智慧气象服务等技术的应用,实现环境精确监控和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精量控制,拓宽绿色优质农产品营销渠道,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基层财政部门执行财经纪律“灯下黑”问题探讨 基于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调研分析
财政部青岛监管局 刘忠庆
回望百年,建X伊始,中国共产X就做出了“严肃财经纪律”的制度规范, 并写入X章,成为全X的根本遵循。近几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 财政部各地监管局紧盯地方财政收入质量、“三保”支出、政府债务以及直达资金等重点专项资金,开展一系列专题调研。调研发现,目前,部分基层财政部门无视国家财经法规,我行我素,违规违纪乱象丛生,属典型的“灯下黑”, 危害极大。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彻底予以整饬。
一、基层财政部门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主要问题
财经纪律是指X和国家制定的各种财经政策、法令、制度、规定、条例等的总称,是必须遵守的财经行为准则。近期,笔者通过对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等专题调研报告的梳理研究,对部分基层财政部门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进行了系统归纳。将其概括为“七大问题”。
在账户管理上,部分基层财政部门私设“小金库”,在法定账册之外设立账套,核算账外资金。利用签订虚假合同、开具虚假发票,套取预算资金,或从零余额账户套取预算资金,转至“小金库”账户;扩大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 或采取“以拨代支”方式,虚列支出,转至“小金库”账户;将“账销暗存” 的财政周转金、财政借款等收回后,转至“小金库”账户;将财政拨款违规变成有偿使用资金,收取资金占用费、管理费、手续费或利息,对外投资收取分红款,转至“小金库”账户;将资产处置收入以及以行政手段、各种名义收取的收入不上交国库,转至“小金库”账户;利用下属单位或学会、协会,转移好处,私设“小金库”等等。上述“小金库”资金,由政府和财政部门自行安排,任意支出。瞒天过海,预算体外循环,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
在决算管理上,部分基层财政部门编制的政府财政决算、部门决算不真实、不完整,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不实,财政信息、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部分开发区、合作区等功能区预算收支,既不编入部门决算,也不编入政府决算。财政业务部门管理的项目资金收支结余,不汇入财政决算和部门决算。年度中间新
增预算单位财务收支,不编入汇总部门决算。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前,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余额,财政部门不集中收缴,要求逐年消化,不在部门决算中反映。多头开设、重复开设财政专户,将专户收支选择性地编入财政决算。随意调整决算报表,造成账表不符、账账不符、表表不符。预决算主动公开意识不强,公开的完整性、规范性差,公开的细化程度不够,公开的质量和真实度有待提高。擅自同意部分预算单位“以保密为由”,不公开预决算。
在收入管理上,部分基层财政部门弄虚作假,不按规定组织收入。盲目制定虚高的财政收入计划,将财政收入规模、增幅纳入考核评比;将税务经费与税收任务挂钩、非税收入与征收单位支出挂钩,倒逼征收部门多征、预征、预借、提前征收“过头税费”或者摊派税费。采取财政垫付税款、转引税款、列收列支、先征后返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擅自减收、免收或降低非税收入征收标准;擅自多收、虚收或提高非税收入征收标准。一方面,部分非税收入欠缴严重,应收不收,拖延滞后;另一方面,虚收、多收非税收入,变通收费、巧立名目收费,显现“放任自流”的收缴怪圈。随意下达调库、退库、更正通知书,混淆预算科目、预算级次、预算类别,干扰国库收缴退付业务。开设“过渡户”,设置“蓄水池”,人为调节平衡收入进度。
在支出管理上,部分基层财政部门预算约束力软化。预算编制留有缺口, 尤其是违规发放公务员津补贴预算安排不足,基本经费挤占项目经费、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问题较为普遍。“三保”支出存在硬缺口,隐瞒不报。竞争性领域财政投入过大。直达资金分配下达不及时、不合规,有效性和精准性有待提高。项目审核把关不严,对部门虚假申报项目、重复申报项目、申报数据不实等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预算分解下达不及时,资金审核拨付滞后,超期滞留。预算执行进度慢,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擅自调整项目,改变资金用途,超预算、超概算问题突出。无预算安排支出,不按法定程序调整和变更预算,频繁追加调整预算。整合资金点多面广分散,虚假应付,整合“表面化”。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流于形式,“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尚未落到实处。
在结余管理上,部分基层财政部门财政存量资金管理不规范,资金长期沉
淀。违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实拨资金形式拨款,形成部门结余。财政部门编制次年部门预算时,将年初结转结余改为零,与决算结转结余数不符。随意使用往来科目核算收支。不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任意隐瞒、截留应当上缴国库的非税收入,转入财政专户,坐收坐支。其他收入挂“暂存款”, 列收列支。“以拨代支”或虚列支出,挂“暂存款”。“暂付款”长期挂账, 包括预拨经费、超支经费、无预算安排支出以及因结算、账务处理等原因形成的历史挂账等。对外借款规模大,清理回收不及时。擅自动用国库款项,随意向非预算单位、企业和个人以及未纳入预算的项目借款或垫付财政资金,长期不归还问题较为突出。将财政专户资金借出周转使用,有的已形成“呆账”“坏账”。
在债务管理上,部分基层财政部门债务统计不实,瞒报、漏报、少报隐性债务,变相举债融资,搞BT项目、虚假PPP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清理不彻底, 违规举借并新增隐性债务问题突出。超限额或在预算之外举借债务。将政府公益性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变相为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承诺、回购等信用支持,以“回购协议形成的应收账款”等办理质押担保。利用“空壳类”融资平台公司举债,部分“僵尸”企业资不抵债,出现债务违约。搞虚假债务化解、数字化债。债务资金闲置,“库款搬家”,形式拨款,层层滞留。专项债券资金项目储备不足,论证不充分。专项债券资金使用不规范且偏慢,违规用于经常性支出,用于发公务员工资、修建办公楼、进入房地产市场或资本市场,还有的购买理财产品。债务负担重,偿债压力大。
在资产管理上,部分基层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家底不清,账实不符,漏洞较多。资产配置与处置缺位越位现象并存, 对外投资、资产购置、出租、出借和处置不按规定程序报批,无预算或超标准采购资产,政府采购效率不高。
“未批先建”以及“搞变通”规避审批问题突出。项目建成后续管理不到位。购置的资产长期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擅自处理应当委托拍卖的物品。长期不清理不盘点,多计少计资产数额较大。会计总账与明细账不符,实物账与财务账、统计账不符,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不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损失浪费、效益低下以及资产流失等问题较为普遍。
二、基层财政部门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危害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经纪律执行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X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部分基层财政部门没有绷紧严格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这根弦,违规违纪行为屡见不鲜,危害极大。将其概括为“五个降低”。
财政制度安排体现X和国家的意志,涉及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对执行效力至关重要。无论是财政税收政策,还是货币信贷政策, 都是以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制定的。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内在错综复杂, 表现五花八门。不仅破坏了财经管理秩序,而且造成财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影响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债务率、可用财力、税收占比等宏观经济调控重要指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财政数据虚假失真,扭曲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正确预判,直接影响到财政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政策的适时调整,从而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利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财政管理贯穿财政工作全过程。财政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财政机关首先是ZZ机关。以政领财,以财辅政。财政工作、财政干部的日常言行,不仅关系着财政机关自身的形象,更关系着X在群众中的威信。目前,部分基层财政部门管理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管理水平低下, 工作疲于应付。搞“过头目标”“过头保障”,“三保”底线难以兜牢,民生政策难以落地,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极易引发利益各方的矛盾和冲突, 滋长权力寻租的歪风,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有的甚至让个人身陷囹圄。财政管理水平降低,制约管理效能的发挥,损害财政部门的威信和形象,严重败坏X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危害X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财政预算是保障政府发挥职能的制度安排。多年来,基层财政部门“重资金分配,轻预算约束和过程监控”。资金分配随意性大,“长官意志”明显, 预算编制不完整、不科学、不细化,被戏称为“豆腐预算”。转移、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虚报冒领、违规套取财政资金,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时有发生。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花钱大手大脚,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兴建楼堂馆所、豪华办公楼装修。预算约束力降低,长期处于一种“软预算约束”
状态,制约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扭曲市场对资源的科学配置,影响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预算管理弱化,造成财政支出膨胀,严重时会形成大量的财政赤字,进而带来财政风险。
财政监督是财政工作的一把“利箭”。保证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是财政监督的灵魂。财政监督是否到位,关系到政府理财的规范性,关系到财政可持续性,关系到财政与经济安全。财政行为疏于监督,就会出现虚假收支、盲目举债、越权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预算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偏离“轨道”。从而导致财政收支失衡,威胁财政事业健康发展。如果不强化监督,严肃财经纪律, 势必会加剧地方财政“紧运行”程度,弱化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加财政管理和执法风险,进而影响国家整体财政安全。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上面偏出一尺,下面就会偏出一丈”。作为财经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部门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财经政策,对政策的贯彻落实至关重要。财政部门如果在执行财经政策上,“打折扣”“搞变通”, 带头违反财经纪律,搞政策执行“盲区”,就会给其他部门随意“变通”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提供空间和想象,起到“上行下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不仅扰乱正常的财经秩序,助长财税工作的不正之风,损害财政部门的威信,加大政策落实的难度和阻力;而且影响社会公众的期待,破坏财经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建立统一的财经秩序。
三、基层财政部门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成因分析
财经纪律是规范社会经济行为的重要准则。凡是违反财经法规、破坏国家财经管理秩序的,均属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当前,部分基层财政部门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复杂多元,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将其概括为“五大原因”。
有些单位领导缺乏ZZ敏锐性和鉴别力,法制观念、纪律规矩意识淡薄, 不重视财经纪律。不学法、不懂法,不了解、不熟悉财经法规制度,以权代法。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受“考核”左右,追求“政绩”,弄虚作假。同时,存在认识误区。曲解改革开放和规范管理,把“大胆等同开放”
“违规等同改革”,将“管理视同阻碍”“规范视同低效”。抱有侥幸心理, 认为“法不责众”,只要不装个人腰包,搞一点“变通”无关紧要,有点违规违纪凭借各种关系可以化解。在错误导向下,片面化、碎片化、选择性执行财经制度,或者漠视财经纪律,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部门间、地域间相互攀比,导致违规违纪、畸形发展。
目前,财政立法明显滞后于财政改革实践,立法层次有待提高。规范性文件多,法律法规少,权威性差;部分法律法规制度缺失,约束力低;部分制度时效性差,滞后于实践和形势;部分规定比较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影响执行和适用。如《会计法》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处理处罚偏轻,违法成本低,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已执行17年, 与改革发展形势不相适应。有的财政违法行为及相应的处罚处分无相关条款对照,明显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相衔接。导致部分单位和个人无视法律,屡查屡犯, 屡罚屡犯,执法效果不佳。财政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和执行。
立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部分基层财政部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重资金争取,轻项目管理”。隐瞒政策,暗箱操作。预算安排统筹协调不到位,预算编制与专项规划不衔接,“闭门造车”,致使编制的预算不科学,代编预算数额大、用途不明。财政支出标准化推进缓慢,支出安排固化僵化,“拆东墙补西墙”现象屡见不鲜。财政执法不当,处理不好合理、合法的“度量”,任性执法,随意性较大。如《会计法》规定,对违法单位可处以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在行政处罚时,有的该罚不罚,该处分不处分; 有的该罚十万罚五千,该罚一万罚五万,处罚额度与违规问题不匹配。自由裁量度过宽,导致财政执法有失公平和公正。
部分基层财政部门内控制度松弛,缺乏互相约束机制。预算软化,无法对政府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公共需求的无限性矛盾难以调和。制度是靠执行体现功能的。一方面,内控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已有的制度执行也不力。内控制度虚置和“空转”,实际上是“一纸空文”,好看不顶用。财政审批制度不规范,财政资金流转运作不透明,
财政资金审核把关不严,“紧平衡”运行状态难以改变。部分财会人员未经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业务素质差,对财经政策和制度缺乏理解力和执行力,工作标准低,难以独当一面;有的会计人员更换频繁,工作无连续性;会计出纳一人兼,不符合不相容岗位相制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 财经纪律松弛。
有的基层财政部门对监督不重视,监督不到位,存在财经纪律监督“真空期”。有的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有的浮于表面,不深不实不具体; 有的聚焦监督职责不够,不同程度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监督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没有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监督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以无风险自居。缺乏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超越财力安排支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监督不力,资源配置不公、部门苦乐不均,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对程序不合规、手续不齐全的基建项目,财政审批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致使项目进展缓慢, 资金长期“趴”在账上,形不成实物工作量。
四、治理基层财政部门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对策
基层财政部门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由来已久,而且屡禁不止,是一个系统“顽症”。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整饬纲纪,建章立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财经纪律制度保障体系,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将其概括为“五大对策”。
打铁还需自身硬。财政部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史为鉴,从百年财政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加强X的ZZ建设,锤炼ZZ“三力”,增强法治观念,强化纪律意识,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ZZ原则和根本ZZ规矩,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坚持底线思维,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断加强执守财经纪律的能力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扎紧扎密制度的篱笆,消除“漏洞”和“盲区”。坚持预算法定,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零容忍”,绝不允许把财经纪律当“稻草人”,努力营造严肃财经纪律、严守财经秩序的浓厚氛围。
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当前,
财税体制仍存在着与改革纵深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干扰财经秩序问题逐渐显现,情况复杂,矛盾交织。不仅影响财政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而且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发力、多点突破。首先要在“七化”上取得突破,即:预算一体化、收入刚性化、支出标准化、政策精准化、管理精细化、监督常态化、数据阳光化。加快构建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现代财政制度。随着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财经领域违规违纪的土壤必将彻底铲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发生,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财政法律制度体系已较为完备。据统计,现行有效的财政法律19部、行政法规28部、规章89件,规范性文件3000余件。尽管如此,无论是立法的层次还是效力,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步,应加快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建设,增强财政法律的权威性、效力性。尽快出台《财政监督法》或《财政监督条例》,明确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责任追究制度等, 大幅提高违纪成本。进一步规范财政授权,制定相应的配套财政规章。尽快修改《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使之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衔接,进一步强化财政法律行政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制度的刚性约束力。
制度建设是财政工作的基石,是规范权力运行行为的保障。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无法回避。基层财政部门应强化风险管控,夯实制度基础。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的要求,制定完善并有效实施一系列制度、流程、程序和方法,进一步健全完善内控基本制度和内控制度体系。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政策制定等重点方面廉政风险的防控,梳理风险点,完善业务流程,将制衡机制嵌入内部管理各环节。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守住安全底线。结合改革进程,将财经纪律与改革措施系统设计、协同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不留制度“盲区”, 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
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保证。强化财政监督,把所有政府财政资金纳入监
督管理范围,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宏观效应、规模效应、震动效应、规范效应和管理效应,构建全过程全覆盖的监管机制。转变监管方式,整合监管力量。监管部门应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发挥监管合力。创新监管方法,突出监管重点, 提升监管能力。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开展实时监控。不断提升财政干部队伍ZZ能力和业务能力,更加注重强化约束,把纪律的螺丝拧得紧而又紧,发现问题,揭示风险,令行禁止,着力提升制度执行力。坚决惩处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对违规违纪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净化财经秩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基层X组织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优化路径 基于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的调查研究
赖秀清
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我国谋求“中国之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X组织是发展农村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又是推进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而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X组织的领导,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有效治理。因此,提升农村基层X组织实现治理的有效性,对巩固X的执政基础、发展农村事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治理的有效性,俞可平先生认为,“有效”主要是指管理的效率。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此次调研围绕着基层X组织领导基层实现有效治理的优化路径展开,以小陶镇五一村为样本开展调查,深度探索五一村X支部如何充分调动X员积极性,领导基层实现有效治理。
一、农村基层X组织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意义
X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X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入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X中央推动乡村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农村基层X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X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X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X的任务的战斗堡垒,所以农村基层X组织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乡村谋振兴,为农民谋幸福”。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农村基层X组织是领导农村治理的主体,实现农村的有效治理是践行X的初心与使命的必然要求。农村X组织领导基层实现有效治理可以减轻农民负担,满足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还能进一步改善X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巩固X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能缺少农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农村社会治理的核
心价值在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市场经济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农村的流动性与开放性不断增强,农村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从业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跟随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利益格局调整而来的是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逻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民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多,农村的社会事务更加复杂,农村资源的分配问题、征地拆迁带来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事件频发。特别是疫情期间,疫情防控问题给农村基层X组织带来巨大挑战。农村基层X组织是推动农村ZZ稳定、经济发展、思想转变的前沿阵地。农村基层X组织作为X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具备ZZ领导、意识引导、团结群众等能力,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发挥自身存在的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尽最大的能力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激发农村社会治理的自身动力,从而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这一创新性提法不仅传承发展了我国推进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思路,而且丰富和扩展了“五个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更加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就是要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认为,农村现代化是包括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而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X组织在农村实现有效治理,是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城乡差距不容忽视,农村依然面临着许多亟需破解的难题,广大农村还未达到普遍富裕,农业还没有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农”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彻底解决,依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认真面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努力摆脱我国农村欠发达的状况,也就必须实现农村X组织的有效治理,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农村基层治理相结合,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二、农村基层X组织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分析——以小陶镇五一村为
例
五一村位于永安市西南部,距离市区45公里,距离小陶镇7公里。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253户,850人,共有两个新村点,现有X员25名。全村总面积
8069亩,其中耕地面积1414.8亩、林地面积5458亩,耕地主要以种植优质水稻、烟叶、莴苣、蔬菜、花卉为主。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3.4万元,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近年来,五一村X支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将每个基层X组织都建成坚强战斗堡垒”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的建设特别是农村X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规范村级各项事务的运作,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呈现X建引领、群团助力、共促发展的乡村振兴良好格局。作为八一片区X委“跨村联建”村,积极融合打造小陶镇乡村振兴战略升级示范区的契机,发挥基层X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积极探索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机制, 把握发展新机遇,融入大局带动五一村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了在基层X组织领导下的有效治理。该村先后获得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福建省先进妇代会、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贯穿X管一切的ZZ原则,五一村充分发挥基层X组织的核心作用,X的领导体现在治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
组织掌舵提升治理水平。运用“六步工作法”,汇聚X员队伍、群团组织、“村委会”等八个方面的组织合力,建强基层治理的“一线指挥部”。通过开展“三亮三创”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创示范户、创先进X组织、创美丽乡村典型),让村“两委”干部和能人大户树立一面旗帜,带动村里的热心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带领全村乡亲创业致富。五一村X支部在八一片区X委书记、十九大代表许光园的带领下,呈现出组织有魅力、支部有活力、X员有动力的崭新面貌,为打造乡村治理示范村、机制创新活力源、产业发展增长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基层主干培养方面,五一村X支部重视做好基层主干的传帮带工作,充分保证支部换届工作不掉队,好的工作作风得到传承,2018年支部换届后,各项工作均能按规划进行。小陶镇X委充分发挥五一村X支部先进示范效应,联合周边6个村探索构建以“组织联建、产业联动、环境联治、文明联创、民生联办”为主要内容的“跨村联建”新型X建模式,充分发挥五一村X支部的引领示范作用,以高质量的X建水平,推动实施“一核
多元”基层治理模式,促进各项工作在联建片区得到同步快速推进落实。
主体带动锤炼治理能力。发挥主干政策宣贯、
服务群众、产业示范的正面典型引导,为乡村治理打头阵。许光园作为X员的典范,参加国庆观礼后,回村第一时间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村“两委”干部带头成立五一花世界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村民入股种植黄椒、火龙果等,引领村民“造血自强”,实现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双提升。按邻近原则将全村分为4个网格, 选派4名责任心强、有公信力的X员担任网格长,负责组织X员、老人、妇女网格员开展卫生环境监督指导,对未落实人居环境整治要求的村民进行劝导,督促问题的及时整改;负责开展综治平安建设和做好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每个网格有6名左右X员,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辐射带动村民投入环境整治;带头参与平安建设宣传,以身作则, 以点带面,共建“六无”村。在产业带动方面,X员肖文挺牵头成立以农产品初加工及销售、树苗种植为主要经营内容的花千谷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各村主干就业创业。
干群同心完善治理体系。在村X支部的领导
下,优化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选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组织,建立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制度。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X员大会,听取村民对村庄建设事项的意见和建议,商议得出“最大公约数”。重大事项及涉及群众利益事项经民主商议和实施,电网改造工程、路灯安装、绿化种植等工程,从招标到施工全程由监督小组监督,构筑村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全闭环运行机制。通过X建引领与保障村民自治权力的过程中逐步破解行路难、如厕难、环境脏等问题,画好保障群众议事决策权的“最大同心圆”,干群合力得到显现,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优化基层治理格局,既要实现优质资源下沉,还要让各项创新治理机制发挥作用,巧妙结合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
打造美好生活的底色。以科学规划为前提,继续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全村实现道路硬化,98%的农户住上别墅式新房;新建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包含活动室、家风家训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及农家书屋等;颐和养老大楼设有棋牌室、科普室、台球室、老人食堂、
休憩床位30余张,充分满足社区老人休闲活动的需要,使村民拥有更强的幸福感、获得感。
打造互动服务的特色。“福田贷”“福林贷”“福竹贷”等普惠金融服务率先在五一村推广,鼓励村民以生产资料或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参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X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产业扶贫项目注入“金融活水”,拓宽集体和群众增收渠道。创新开展“院政共建”,科技特派员项目在五一村落地,高位嫁接福建省农科院、三明学院等单位,派驻15名科技特派员为基地农业经营提供帮扶指导。
打造创新机制的亮色。在立足清、聚焦整、着力改的基础工作上持续提升,探索人居环境整治3.0版本。将“保洁长”职能与“河长、路长”工作职能整合并轨,将整村公共区域的保洁工作实行公司化运作管理,通过规范化管理运行和高科技的助力,借用专业公司的无人机、监控等设备巡查,大大提升了管理效能。不仅有效提升了环境保洁的可操作性和道路管理的执行力, 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还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再加上常态化环保宣传,促进外在美向内在美、持续美转变,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时代的乡村要实现有效治理,必须聚焦问题看发展,瞄准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环境提升、增收致富等乡村切身利益问题靶向突破,力达“四个高度”, 实现有效治理。
向高起点规划设计要能量。通盘整合村落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内容,统筹五一村及周边村落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大五一”乡村振兴规划。区分拓展提升、特色保护、整治改善等不同内容的建设目标,将现代产业规模发展、道教文化传承发扬、宜居康养生活方式融入乡村整体功能。因地制宜配置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标准,实现规划高规格、发展可持续、治理更有效的目标。
向高质量补齐短板要活力。在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试行轮耕制度, 开展面源污染整治、病虫害统防统治,补齐耕地质量短板。完成甘乳岩景区周边旅游公路白改黑、计划新建马寨山休闲景观工程、提质升级整治田沟水渠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域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体系,重点开展农房整治、明清古建筑修复、务农器具统一置放等项目。
向高标准项目建设要发展。充分发挥本地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重要抓手,整合五一村及周边地块约1000 亩优质农田,逐步扩建现有年收益达150万元的100亩钢构大棚,循序推广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建设成现代设施农业高产示范基地。大胆探索农业冷链物流、农产加工、产教研学等新型经济增长点,培育新产业经济税源点。
向高水平运营管理要绩效。发挥X组织堡垒在乡村治理领域的战斗力,创新颐和养老院、农村书屋、旅游公厕运营管护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和乡村振兴大讲坛为载体,做活庭院自治、“老刘调解室”村级矛盾调处室、“河小禹”青年河长等4类服务品牌,做优“文明家庭” “最美家庭”评选、农民春晚、旗袍秀等4类文体活动,引领村风向善向上。坚持邀请本土能人示范、乡贤企业结对发展,在农村营商、育商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因地制宜探索乡村运营管理有效形式。
从认真摸索到蓬勃繁荣,从浅层思考到深刻思辨,五一村在X建引领下走出的基层治理的“新”路子和“宽”路子,蹚出了一条产业强、生态优、人心齐的乡村有效治理新路径。五一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基层X建工作与基层治理工作紧密结合,乡村才能实现发展,老百姓才能更幸福。
基于新课程要求的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探索
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南高级中学 陈涛
新课程明确了高中教育的定位,提出高中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