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调研荟” 系列№ 23
2022年10月
目 录
长沙市望城区统计局傅莹:
“四上”企业入规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1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2022年河南经济运行分析与走势预测研究 8
上海市企业联合会百强企业课题组:
2022上海百强企业发展报告 20
中国工商银行安徽马鞍山分行行长王飞:
创品牌强落实以特色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安徽马鞍山
分行创建X建特色品牌探索实践 38
宁夏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黄晓娟:
高校“研究生X建+思政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43
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张小敏、杨晓莉: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研与思考 50
巩固拓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效 青海省湖泊型国家公园建设的探
索实践 55
厦门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邱柳柳:
关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效的调研报告 以厦门某高校为例 61
湖南省常德市总工会于冬梅:
关于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状况的调研报告 67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
广州:探索公共服务共建共治共享幸福路 70
王艺霖:
后疫情下我国旅游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73
湖南开放大学段庆华:
湖南农民大学生创业教育调研分析及优化建议 77
陕西省汉阴县卫生健康局刘勇: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 以陕西省汉阴县为例 82
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X校朱晓琴:激活资产权能 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市 合川区大碑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84
绩溪县农业生态能源与社会事业促进中心章基挺:
绩溪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 88
吉林亿联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官李树峰: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93
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张伟航、李春莉:
廊坊市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98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连云港市连云区板桥街道张
灵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景红霞:
灵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11
陈文柏:
某基层中医院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 117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中学梁吉敏: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124
池州学院陶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调研分析 130
武汉生态环境投资发展集团宁依依:
企业金融支持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141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启东市惠萍镇东兴镇村:手绘文化墙,弘扬文明风 147
河南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月瀛: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50
让关爱之光照亮下一代前行之路 九江市关工委调研报告 155
湖南省岳阳市就业服务中心何可:
让就业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关于岳阳市居民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159
光明日报调研组: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江西赣州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区的实践探索 162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如东县掘港街道虹桥村:城乡融合,这里宜居宜业也宜游 169
浙江省生态文明干部学院朱於: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以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乡村旅游为例 172
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科技的风险衍生、监管挑战与治理路径 177
余勇:
四川“双减”一周年调研报告 184
河南能源鹤煤公司九矿黄金波:
提高基层X支部书记履职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189
陈阳:
伟大建X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逻辑机理与实践探索 192
中国管理40年项目课题组: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40年历程、经验和展望(上) 197
中国管理40年项目课题组: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40年历程、经验和展望(下) 201
天津商业大学翟文轩:
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207
蔡飞: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213
新华传媒智库调研组:
系统性精准治理,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南通市创建国家农产
品质量安全市的调研报告 222
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陈启聪:
新时代石化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与对策 231
“四上”企业入规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长沙市望城区统计局 傅莹
摘要:“四上”企业是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上”企业入规数量是市对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望城区“四上”企业发展情况准确反映了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张、产业的布局和行业的特点。但望城区“四上”企业与兄弟区县比较,仍存在总量较小,增量不多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本报告在调研多家不同层面单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望城区“四上”企业入规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从加大企业培育、提升部门合力、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法治宣传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四上”企业;入规;重难点
“四上”企业是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主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举足轻重。符合条件的“四上”企业能否及时入规,是经济发展水平能否真实反映出来的基础。近两年,长沙市以“入规、升高、上市、扩面”工作作为抓经济发展工作的“牛鼻子”,“入规”更是摆在首位的工作。同时,“四上”企业入规也是一项市对区绩效考核的重点工作,关系望城一年工作成绩在全市的排名。为助推望城区“四上”企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针对入规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望城区统计局通过对9个兄弟区县(含高新区)、14个镇街、7个部门、38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和16家个体户开展走访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什么是“四上”企业
“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规模以上服务业、资质以上建筑业及全部房地产业企业。
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有前期竣工项目和当前在建项目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法人单位,包括:房地产业(除房地产开发经营),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行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当前在建项目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法人单位。
二、望城区“四上”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末,望城区共有“四上”企业117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54家、建筑业104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34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264家、房地产业109 家。
从全市来看,截至2020年末,全市十区县(含高新区)共有“四上”企业9134家,望城区占全市“四上”企业个数总量的12.9%。与兄弟区县比较,望城区“四上”企业个数在全市(十区县)排名第三(比排名第二的宁乡市只少了9 家),但地区生产总值全市最小,反映出望城区“四上”企业规模偏小,还缺乏大支柱企业。
(二)“四上”企业区域和行业分布情况
现有的1176家“四上”企业中,批零住餐企业主要来自丁字湾街道和经开区,集中在湾田国际和金桥国际市场,是建材批发销售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反映;服务企业主要来自月亮岛街道和经开区,与片区产业发展、市场发展、人员集聚等因素相互关联;工业企业主要来自经开区,是“工业进园区”政策引导和产业布局的真实反映;房地产企业主要来自都市区镇街,与片区征地拆迁、楼盘建设高度相关;建筑业主要来自都市区镇街,与建设开发力度紧密相关。2017年至2020年,望城区共新增“四上”企业814家,其中,新增批零住餐企业
306家,在全部新增“四上”企业中占比37.6%;新增服务业企业225家,占比27.6%;
新增工业企业157家,占比19.3%;新增建筑企业70家,占比8.6%;新增房地产企业56家,占比6.9%。总体来看,新增“四上”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三产业, 也反映了近几年全区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区新增“四上”企业半数以上仅刚达到入规门槛,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以2020年年度申报情况为例:33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刚达标(2000~3000万元)的有21家,占比达到63.6%;44家新增规模服务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刚达标(1000~2000万元)的有27家,占比达到61.4%。全年新增企业经济体量不大,在全区各专业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小,拉动经济增长能力有限。
2017~2020年,望城区共退出“四上”企业365家,其中,批零住餐企业占
%,工业企业占32.0%,服务业企业占20.3%,房地产企业占8.8%,建筑业企业近四年没有退出。企业退出的原因一般是规模缩小或破产倒闭,达不到入规要求。另外,房地产企业是在完成住房销售工作后,因销售项目结束退出“四上”企业库。
三、入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望城区非常重视入规工作,力求“四上”企业应入尽入,符合条件而未入规的存量企业极少。另一方面,由于受疫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新成立企业减少,有的现有企业规模缩小,客观上导致可入规企业数量下降。再加上主观方面,企业的申报意愿和配合意识不强,也给“四上”企业入规工作增加了难度。
近几年来,望城区引进了比亚迪、京东、苏宁等一批优质“四上”企业, 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但部分部门、镇街和园区仍对“四上”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入规工作思想重视不够,投入精力不足,考虑眼前考核较多,考虑长远发展较少,往往是为完成考核任务而开展工作,缺乏战略眼光来做好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
个别部门、镇街和园区对所辖范围内企业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没有深入细致跟踪关注。特别是一些成长型小企业,是规模逐步壮大的,其经营范围、
规模等情况处于动态变化中,如果掌握企业情况不及时、不细致、不准确,则企业将不能及时入规,导致企业数据无法及时为全区经济指标增长做贡献,比如成立时间超过2年的企业只能年底申报入库,次年上报数据,且携带上一年基数,造成基数增大,增速降低;如果符合条件的企业能够及时申报入规,基数更小(当年入库就可不带基数),增速相对更高,对经济指标的贡献更大。
“四上”企业申报标准相对固定,每年都有专门培训,但一些部门、镇街、园区对具体业务(入规标准和流程)的掌握仍不够熟悉,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经营行业,并及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具体开展工作时,仅仅是督促企业自行整理资料上报统计局,缺乏必要的判断甄别、业务指导和质量把关,企业申报资料缺项漏项,质量较差,提交区统计局初审时需要多次反复修改,被上级统计部门打回的情况也比较常见。2017年至2020年共有936家企业拟入规,实际入库814家,在上级审核过程中不符合要求的有122家,占比13.0%。
通过税务部门了解到,从个体户转为企业(个转企),从小规模纳税人转为规模纳税人(小升规),纳税对象的税收、费用和人力成本将大幅增加。因此,部分企业负责人申报入规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大型个体户不愿意成立法人单位,无法纳入申报范围,因而无法在全区经济总量中得到准确体现。
个体户一般作为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税点为1%,按季度报税,且若销售额每个月不超过10万元,或每季度不超过30万元,则免征税款。另外,还能享受减税降费、税费减半等政策,一般来说请代理记账公司负责报税工作即可。税务局对他们的检查相对较少,管理比较宽松。连续12个月销售额不超过500万元的小企业,也属于小规模纳税人,情况与个体户类似。
大型企业法人(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一般作为增值税的规模纳税人,税点为6%~13%(根据具体行业有所区别),按月报税,不享受税收减免政策。企业的税收工作要求更规范,税务局的针对性检查更频繁,因此一般要专门设置会计岗位,需要专职人员1~2人,人力成本较高。成立企业后,除了税收外,企业还要负担多项费用,如社保费、工会基金、残保金、水利建设基金等。因此, 小规模纳税人如果上升为“四上”企业,单位的管理将更规范,管理成本也将更高一些。
每个企业上报的统计数据,既是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的体现,又是全国各行业发展情况的展示。《统计法》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由于统计工作是一项很专业、很规范的工作,一家“四上”企业的统计报表涉及多个专业和多项指标,需要企业安排专人认真学习统计业务,负责统计报表。企业在这方面担当意识不强,认为上报统计数据不是企业本身的责任,企业人员将统计工作视为额外负担,因而个别企业为了少纳税、不报统计数据,在临近“四上”规模标准以下徘徊,只要抬抬脚就够“四上”标准,但就是不再报数或开具税票。
四、工作对策及建议
望城区拥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南湘江新区四大国家级战略平台的叠加优势,发展的区位、政策优势明显。要抢抓机遇,做好“四上”企业的招商引资和培育壮大工作,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招大引强,扩充体量
招大引强,是推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打造大项目,培植大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主流。对于长沙市经济体量最小、正加快迈向全省“十强方针”的望城区而言,可以借力发展、借梯登高,因此,招大引强尤为重要、尤为迫切。要瞄准行业龙头,主攻国内外500强。“国”字头企业和上市公司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招商组织,强化招商攻势,提高招商质量,以扩大招商实效,切实招大引强,实现“四上”企业量质齐升,筑牢支撑国民经济行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助推望城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培育本地企业,“强壮筋骨”
要做好本地企业培育工作,壮大本地优势产业。全面摸底排查“四下”企业及“准四上”企业发展现状,建立“四上”企业培育库,制定梯次培育规划, 确保新增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源源不断,持续发展。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建议建立“四上”企业申报联席会议,由区绩效办牵头组织,实现各部门
信息共享。市场监督管理局按季度反馈最新的公司注册信息,税务部门按季度反馈公司纳税规模,住建局按季度反馈有建设项目的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名单,供发改、工信、商务、统计、各镇街和园区进行联合抽查和信息比对, 将符合条件的、具有规模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单位分门别类摸清,确保达到“四上”标准的企业及时入库。
加强工作统筹
在信息共享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部门、镇街及园区工作职责,提高业务能力水平,确保工作责任上肩,及时解决申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建议将责任目标分阶段细化,定时督促指导、讲评总结,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对企业进行奖励。由于企业“入规纳统”,申报对象要增加一定的成本费用,建议对成功申报入规的“四上”企业在政策措施上给予扶持和优惠。建议对工业、建筑业、批零住餐、房地产和服务业入规企业统一奖励标准,出台三年扶持计划,分阶段拨付奖励补贴资金。为“四上”企业和“准四上”企业量身定制优惠政策,优先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用地扶持政策,出台上市培育、融资贷款、推荐参加评选活动等综合扶持政策,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让全区企业以争取纳入“四上”企业培育库为荣,吸引企业主动申报入规。二是对统计员进行补助。由于入规和后续统计数据上报有大量工作需要企业统计员配合,建议对入库成功的企业统计员设置岗位补贴,由统计局具体负责,采取日常工作按月考评,年底一次性发放补贴的方式执行,提高企业统计员配合意愿和工作积极性。理顺数据产生链条,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助力统计工作健康发展。
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工作
要建立以各主管部门牵头(发改局、工信局、住建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镇街和园区配合的工作机制,对全区个体户和小规模纳税人逐一进行筛选梳理及深度挖掘,对达到相应营业收入的单位进行积极劝导, 督促这些单位进行个转企、小升规。尤其是望城区目前处于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阶段,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行业可能不断涌现上规模的个体户或企业,要着重做好这类型对象的梳理和挖掘工作。
加大协调力度,督促大型企业成立子公司
对于外地建筑集团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和本地大型集团企业等,在望城区承建项目或开展业务时,在做好协调服务的同时,动员其根据业务需求在区内及时注册子公司,以便做好入规工作,确保应统尽统。
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建立和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大力加强对《统计法》的宣传力度。针对部分达到标准的企业,“入规纳统”思想顾虑较大、配合程度较低的,积极做好《统计法》一对一的宣传工作,增强企业法人的法治观念, 通过和企业面对面的交流,加深企业对统计工作的了解,支持配合统计工作, 按要求配备统计人员,按时高质量完成“四上”企业入规工作。
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各相关部门需加强合作,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税务局强化税收执法、认真稽核企业应税收入,做到应收尽收;对达标的“准四上”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加大督促检查,确保应入尽入、应统尽统。规范相关财务人员业务经营行为, 消除企业“入规纳统”的人为干扰因素。
2022年河南经济运行分析与走势预测研究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2022年以来,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作为、应变克难,着力稳定经济大盘,全省经济运行基本稳定,整体呈现“触底回升、加快恢复、持续向好”态势,为经济发展“全年红”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判断:全省经济运行将呈现“前慢后快、逐季抬高”态势,预计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
一、2022年上半年河南经济运行主要特点分析
2022年以来,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及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作为、应变克难, 着力稳定经济大盘,全省经济运行基本稳定,整体呈现“触底回升、加快恢复、持续向好”态势,DP、工业、投资、消费等部分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整体上扭转了2020年三季度以来各项主要指标普遍低于全国的被动局面,为确保经济发展“全年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回升反弹强劲,但指标承压波动明显
在全省上下贯彻落实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决策部署下,河南经济回升反弹强劲,整体上呈现出形稳势好、质效双升、蓄能进位的发展态势。2022年上半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30757.20亿元,同比增长3.1%, 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4910.69亿元,同比增长2.2%。随着一揽子稳经济政策举措的出台实施,主要经济指标逐渐改善。农业生产稳步提升, 全省夏粮产量达762.61亿斤,稳居全国第一;2022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达到3221.65万头,同比增长8.6%;第一产业增加值2355.52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22年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3490.99亿元,同比增长3.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
18位,较一季度前移4位;食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生产提速,1—6月两大产 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2.1%、21.2%。服务业稳步恢复,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14910.69亿元,同比增长2.2%,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同时,受疫情反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等因素叠加影响,部分指标承压波动明显,如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前5个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
新动能稳增长给力,但占DP比重需提高
2022年以来,河南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胆识抓创新、谋创新,补短板、强弱项,经济增长新动能稳步增强。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上半年, 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7.0%、8.7%,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1.6个、3.3个百分点;1—6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0.3%。绿色低碳产业持续向好,前5个月全省规上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2.2%, 较前4个月下降0.8个百分点;充电桩产量增长14.0倍,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增长67.1%。医疗、数字经济等高成长性行业快速增长,1—4月全省规上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行业营业收入增长94.5%,高于规上服务业96.7个百分点;1—4月全省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1%、27.5%。创新投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7.7%、40.3%,高于全部投资27.4个、30个百分点。但新兴产业占DP比重较低的事实没有改变。
2022年前5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指标构成中分别仅占23.2%、11.4%,持续提升新动能贡献率任重道远。
投资拉动最为抢眼,但投资结构仍需优化
随着“项目为王”理念深入人心,“万人助万企”活动纵深发展,“三个一批”扎实推进,投资拉动成为2022年最大亮点。2022年上半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3%(见图1),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从各领域投资看,工业投资增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1—6月,全省工业投资增长22.3%,高于去年同期14.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快速拉升,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8%,比前5个月提高0.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稳步增长,1
—6月,全省民间投资增长6.3%,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投资拉动作用明显,2022年1—5月,全省新开工项目4187个,同比增加1260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增长30.2%,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同时,还存在着投资结构不优的问题,工业投资领域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上半年工业投资中采矿业投资同比增长27.6%,制造业投资增长25.3%。
新型消费加快成长,但消费回补仍需加强
疫情暴发以来,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保障居民生活需要、促进经济企稳回升的主力军。
2022年一季度,河南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8%。但也应看到,受疫情反复冲击影响,消费能力减弱、消费意
愿下降、消费场景受限,消费恢复明显不及预期。
2022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3%(见图2),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1%,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6.8个、14.3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来看,部分商品零售呈现负增长,2022年上半年,家具、通信器材、金银珠宝、汽车、文化办公用品、化妆品等分别同比下降9.4个、8.9 个、5.1个、4.3个、3.0个、1.8个百分点。从消费类型来看,住宿餐饮、房地产消费成为拖累者,降幅较大。2022年上半年,餐饮收入174.19亿元,同比下降2.3%;上半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同比分别下降8.9%、18.6%。
外贸整体表现向好,但外贸增势有所下降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在2021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河南对外开放步伐坚定,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2022年上半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3958.3 亿元,同比增长7.9%,外贸进出口总值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11位。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2022年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2%,占全省贸易总值的36%; 民营企业贡献持续增大,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871.7亿元,同比增长16.1%, 占全省贸易总值的47.3%,较去年同期增加3.3个百分点。国际运输势头良好,1
—5月,全省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累计完成23.5万吨,同比增长11.66%;中欧班 列(中豫号)开班班次、货值分别为721列、2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7.4%、15.9%。重点国际贸易企业企稳向好,富士康前5个月进出口同比增长0.3%,增速实现了由负转正。但外贸增速有所下降的态势没有改变,2022年上半年进出口总值增速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
物价就业总体稳定,但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2022年以来,河南围绕保供稳价、稳岗促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物价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民生保障稳健有力。物价水平温和上涨,202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就业形势稳定向好, 2022 年上半年,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9.3 万人,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2.5
%,新增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为240万、80万人。但同时,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突出,2022年1—5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8.89亿元,同比下降9.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09.9亿元,同比下降3.5%,财政赤字达到2511.01 亿元,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47倍,较去年同期扩大了0.13倍;前5个月,全省156个县(市、区)中,26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负增长,59个税收收入为负增长,“三保”支出面临风险挑战。
二、2022年上半年河南经济运行基本稳定的深层次原因
2022年上半年,面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呈现出“触底回升、加快恢复、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贡献了河南力量,其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6大方面。
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战略定力,稳中向好实不易
2022年以来,为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河南省委、省政府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立足全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恢复态势没有改变,发展潜力大、韧性足、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改变的发展态势,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胸怀“两个大局”,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下“非常之功”、以“非常之举”、施“非常之策”,不断增强和发挥引导效应,强化预期管理,增强政策的前瞻性、指导性,及时有效引导和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出台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了“快、直、准、实”总要求,建立了全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1+1+N”工作体系, 牵住“牛鼻子”,突出着力点,抢抓窗口期,围绕“六稳”“六保”工作,推出了“三个一批”“万人助万企”“四个拉动”“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 管理等牵引性举措,全力推进稳增长、扩投资、强产业、促消费、防风险、兜底线各项任务扎实见效,经过全省上下毕力同心,全省经济主要指标回升反弹强劲,复苏回暖有力,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做出了河南贡献。
顶住三重压力,化挑战为机遇,稳扎稳打有章法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复杂局面,河南省委、省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审时度势, 精准识变、科学应变,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研究对策、制订方案、推动工作。抢抓国家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机遇,将保供应和稳预期统筹谋划, 扩需求和强实体通盘考虑,稳大盘和增后劲有机结合,在危中寻机、化危为机中,积极应对“三重压力”,瞄准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痛点,精准发力, 全省区位交通物流优势不断释放,供应链安全性持续提升;减税退税、减租、缓缴税费等一揽子纾困政策及时出台落地,市场主体获得感不断增加,信心预期持续提振;立足省情释放政策红利,在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等方面接连
推出一批务实举措,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实体经济持续向好,进一步筑牢了经济恢复发展的根基;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创新主体培育、科技金融支撑、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打出系列“组合拳”,在稳住经济大盘的同时,为全省实现经济“全年红”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
突出“四个拉动”,深挖内生潜力,稳中求进有支撑
2022年以来,河南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把强化投资、消费、出口、物流“四个拉动”作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投资领域,出台了扩大有效投资十条措施,聚焦创新驱动、新基建、产业升级、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实施了一批重点投资项目,全省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总投资、完成投资增长强劲,有力拉动了全省经济复苏回暖。在消费领域,以惠企纾困为抓手,出台了系列政策,有效缓解了餐饮、住宿、文旅等行业的压力;搭建消费平台, 加快消费扩容提质,加大发放消费券力度,举办“醉美·夜郑州”等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有效推动了消费回补。在出口领域,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围绕外贸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抓住RCEP机遇,拓展外贸新市场,真金白银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外贸呈现持续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物流领域,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通过强化物流与重大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民生需求“三个对接”,在保持供需畅通,保障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通过“四个拉动”,进一步推动了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激发了全省经济发展内生潜力,培育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有力地支撑了上半年经济复苏回暖。
坚持“项目为王”,疏通堵点卡点,变中破难发力准
2022年上半年,河南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稳经济大盘的主抓手,推动“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与“五链耦合”“四个拉动” “万人助万企”融会贯通,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工作力度,加强会商调度,提升服务意识,强化要素保障,落实“10”机制,围绕谋项目、招项目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通过逐行业、逐企业、逐项目走访,逐链条、逐环节、逐产品分析,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政策直达机制不断完善,惠企纾困政策加速落地,疏通了困扰项目落地的堵点、连接了产业链的断点、消除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打通了政策落实的“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政策红利正不断转化为发展实效,形成了项目推进比拼“快”、产业发展体现“新”、项目储备
体现“惠”的良好氛围。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塑造产业新优势,聚焦“补链延链强链”,谋划实施了一批引领性、标志性、突破性重大项目,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增长潜力持续释放,发展动能不断提升,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大盘企稳向好。
突出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中求稳有突破
河南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2022年上半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围绕政策体系、载体平台、投入机制、成果转化、创新主体等环节,稳步推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出台了34项财政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出台了涵盖引才措施、推进机制、服务配套等各环节的“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培育支持体系,“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推进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打造郑大、河大“双航母”,培育“双一流”第二梯队,高标准建设“智慧岛”双创载体,一流创新主体加速培育,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揭牌了一批省实验室、中试基地,依托载体平台,开展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推动大批高水平技术成果在豫、入豫转移转化,工业技改投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科技型企业数量、技术合同登记额等指标增长显著。
从半年看全年,从起势看走势,稳健前行有底气
站在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2022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发展虽形有波动,但势仍向好,发展走势支撑有力,发展动能亮点频现,发展势能积蓄待发, 回暖复苏根基强,稳健前行底气足。从发展大势上看,疫情等超预期因素不改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持续推进,一揽子稳经济政策举措加快落地见效,亿万市场主体信心必将重振,全省经济强劲反弹前景可期。从增长动力上看,随着投资、消费、出口、物流“四个拉动”深入推进,驱动经济增长的存量将被激活,增量必将壮大,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将逐步释放,对全省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从动能培育上看,随着上半年一系列政策举措加速落地,创新驱动发展动能进一步凝聚,新型消费驱动内需不断提振,投资预期持续改善,经济运行会加快向正常轨道回归。从项目支撑上看,全省上下以抓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已然形成,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持续增加,X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
提振,为实现全年经济目标注入了磅礴的动力。
三、2022年下半年河南经济走势的总体研判
2022年上半年,河南经济运行基本稳定,工业、投资等部分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整体上扭转了2020年三季度以来各项主要指标普遍低于全国的被动局面。进入下半年,河南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多,经济增速有望持续回升,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新冠肺炎疫情不确定性等因素仍然存在。总体判断,全年经济增长将高于全国水平,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全年红”的目标。
经济增速逐渐回升,稳中向好态势持续
2022年上半年,河南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扎实推进“十大战略”,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滚动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制定实施“1+1+N” 工作体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上半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消费等多个重要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进入下半年,河南经济运行有利因素明显增多,从宏观层面来看,2022年5月底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及时提振了市场信心,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效果初步显现。2022年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突破50%的荣枯线, 经济呈现全面复苏态势。从河南情况来看,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中央精神, 围绕稳定经济发展制定部署10个方面155项任务,同时,“1+1+N”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随着生产生活逐步回归正常,稳投资、促消费、助企业、保民生等一揽子政策效应显现。综合判断,2022年下半年河南经济增速将逐渐回升,总体呈现前低后高、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
投资发挥关键作用,投资拉动效应放大
2022年上半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发挥投资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压舱石” 作用,持续通过投资实现扩内需、稳增长、强信心,全省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工业投资、新基建投资、传统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创新领域投资呈现亮点。为了保障项目建设,河南省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盘活存量资产,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2022年以来,已获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5117亿元、新增债务限额2209亿元,同时,激发民间投资信心和活力,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行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进入2022年下半年,中央对于扩大有效投资、拉动内需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河南省前期签约、开工项目将持续建设、投产,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科技
创新、新基建等领域投资的拉动效应逐渐放大。但也应看到,近年来疫情反复导致民间投资信心不足、房地产投资尚未回暖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综合判断, 下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稳步增长,对稳定河南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消费回补持续加强,市场消费加快回升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202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能力、消费场景受限, 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但以网络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等为代表的新消费显著增长。进入下半年,随着一揽子消费政策落地,大型商超、酒店、旅游等领域加快复商复市,助企纾困和复工复产的政策效应释放以后,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将持续改善。与此同时,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批促进消费的政策,包括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放餐饮、服装、家电、旅游等领域消费券、购物券;汽车、房地产等领域消费的税收优惠;举办“醉美·夜郑州”等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促进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
居民消费潜力加快释放,“1+1+N”工作体系为疫情防控背景下餐饮、住宿、文旅等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下,下半年,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提升、消费场景不断丰富、消费意愿持续释放,河南省消费回补趋势将持续加强,市场消费将加快回升。综合判断,2022年下半年全省消费领域有望在第三季度实现触底反弹,下半年增长速度将稳步回升。
外贸环境依然严峻,进出口制约因素较多
受2021年外贸高增长形成的高基数影响,2022年上半年,河南进出口实现稳定增长,民间、RCEP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呈现亮点,航空货运、中欧班列运输量稳定增长,但外贸增速有所回落。进入2022年下半年,受到国内外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影响持续发酵、美联储加息等因素的影响,外需和外贸环境可能出现恶化,2022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预期。与此同时,一些积极因素将对外贸增长形成有力支撑,2022 年中央、省、市出台一系列稳外贸、助企纾困政策,畅通供应链和物流,鼓励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发展,加强出口信贷支持,优化外汇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RCEP生效对外贸带来的红利有望持续释放;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将为外贸增长提供有利条件;美国可能对华取消加征关税等。综合判断,河南省下半年外贸增长的制约因素较多、增长压力较大,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实现一定的增长。
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工业品价格有望回落
2022年上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温和上行,工业品价格保持高位运行。当前,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受前期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通货膨胀高企,2022 年5月,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均达到8.6%。在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能源、农产品、矿产等国际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为我国增加了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国内来看,2022年6月以来,猪肉价格呈现上涨趋势,下半年消费需求释放同样会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翘尾因素影响下, 下半年工业品价格将有望回落,但国际商品价格上涨风险仍不容忽视。同时可以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疫情以来的宏观调控坚持精准施策, 不搞“大水漫灌”。近年来粮食生产连年增收,国际粮食短缺冲击较小。
2022年上半年,中央出台文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能源、粮食、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河南省持续做好价格监测预警,出台一揽子政策畅通疏通产业链、供应链,保障物资的生产、供应、运输、储备,起到了稳定物价、保障民生的良好作用。综合判断,2022年下半年全省CPI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能够实现全年控制在3%左右的预期目标,PPI涨幅有望进一步回落。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
2022年5月底,河南省政府出台了《稳就业若干政策措施》,从稳市场主体、拓宽就业渠道、抓重点群体就业、强化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等方面着手保障就业稳定。6月下旬开始,河南省人社厅开展稳就业、保就业“百日攻坚”行动,采取企业缓交、减免社会保险、举办1000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推广“以工代赈”增加临时性岗位、加强劳务协作和信息对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多种形式拉动就业,力争到9月底帮助企业解决用工35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60万人以上,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投资、消费等领域逐渐回暖,下半年就业岗位有望持续增加。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企业面临资金紧张、需求不足等问题,部分企业选择招工放缓,房地产、培训、旅游、餐饮、互联网等行业招聘需求明显下滑。总体判断,下半年河南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部分行业和人群的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
四、河南实现“全年红”目标任务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河南省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下“非常之功”,以“非常之举”,施“非常之策”,以扎实有效举措育先机、开新局,
奋力实现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X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四个拉动之“力”促经济发展之“进”
投资、消费、出口、物流“四个拉动”是河南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提出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围绕“四个拉动”做文章,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省经济提质提速。要一以贯之地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抢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交通有效投资的宝贵机遇,不断完善全省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经济、新经济发展。要加大消费补贴、消费券发放力度,提振商品房、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积极搭建新型消费平台,创新餐饮消费,允许在划定区域和固定时段开展外摆经营活动,活跃“夜经济”。要通过发挥自贸试验区引领作用进一步放大平台通道优势,积极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指导企业用好RCEP 成员国间关税减让政策、原产地累积规则等,帮助企业精准开拓RCEP市场,支持企业参加影响大、效果好的线上线下展会,用好国家级展会平台。要着力推进枢纽能级巩固提升行动,构建以郑州机场为中心的全货运国际航空网络和“一枢多支”现代化机场群,提升“空、陆、铁、水”集成发展优势,建立一单到底、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推动区位优势、枢纽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以项目建设之“效”促经济发展之“稳”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必须坚持“项目为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投资带动的关键作用, 以稳定项目建设稳住经济大盘。要强化项目谋划布局,抢抓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在新一代通信、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平台、产业项目和头部企业,推动未来产业从谋篇布局到破冰引领的跨越,实现抢滩占先、换道领跑。要促进计划新开工项目尽快开工,推动央地对接的重大项目尽快落地, 按照“五账法”切实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着力抓好“三个一批”项目、重大水利工程、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推进;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大力推行“容缺办理”“联审联批”“即收即办”,强化重点项目土地、资金、能耗、环保等方面要素保障,切实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效率。要增强招商引资精准性和实效性,绘制好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依托头雁企业重
点开展以企引企、以商招商、以链补链,加快形成产业生态,构筑集群优势。要着力纾解难点堵点,重点做好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项目谋划建设工作培训、“三个一批”重点项目人才对接活动、重大项目银企对接活动、重大项目作战室建设等工作,服务好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
以创新驱动之“强”激经济发展之“能”
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要坚持把创新发展摆在全省各项工作的首位,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努力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要加快河南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的建设,支持高校加大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潜力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种业实验室,构建省实验室体系。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开科创走廊等载体作用,实现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 加快形成技术成果、产品成果和产业成果。要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围绕管理体制、决策机制、评价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克难,着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
以政策发力之“准”强经济发展之“势”
当前,河南必须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全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行稳致远。要加强经济运行精准调度,建立经济运行监测、研判、调度机制,进一步提高调度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及时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持续推进“万人助万企”,在生产要素保障、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实等方面力求突破,并根据企业共性问题研究推出涉及税费、金融、激励、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惠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力保障物流畅通,全面清理不合要求的交通管控措施,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预留设置非接触式中转场地,简化通行证办理程序,确保防控不失守、物流不受阻;切实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支持龙头企业构建本土产业链生态体系,完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
“白名单”制度,“一企一策”开展供需对接服务,做好急需原材料、设备物资的运输供应,以点带链、以链带面,确保产业循环顺畅。
以营商环境之“优”保经济发展之“畅”
营商环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河南下半年必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强化环境保障。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精简审批环节,提升审批效率,高效整合资源,推进“多规合一”,推动更多事项集成办理,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软实力。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做到“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次办妥”,实现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快捷办、掌上办的目标,提升便利化政务服务能力。要优化企业融资服务,积极开展地方政策性金融服务,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等金融工具,出台风险补偿、特色监管等支持政策,定期组织开展银企、银担对接活动,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加强市场监管,落实好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营造规范公平稳定透明的市场环境。
以民生福祉之“实”夯经济发展之“基”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市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拓宽企业吸纳、政策性岗位招录招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就业渠道,继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加快建设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 促进数据信息更加便捷地互联共享,探索开展直播带岗、线上招聘等就业供需对接服务,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要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作用,综合运用“先行救助”和“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等方式,及时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应急性、过渡性生活保障,增强救助的时效性。要积极防范化解风险,持续推进“核酸检测常态化+场所码全覆盖”, 坚决守住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反弹的底线,全面提升防汛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扎实推进民航、燃气、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 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2022上海百强企业发展报告
上海市企业联合会百强企业课题组
2021年,上海百强企业(本文之“上海百强企业”仅为上海百强、制造业百强、服务业百强的统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X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逆势而上,积极推进企业发展,取得了经营业绩较快增长的成果。
根据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2上海企业100强、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上海服务业企业100强(以下分别简称“上海百强”“制造业百强”“服务业百强”)榜单统计数据分析,上海百强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摆脱上年增速较缓的态势,实现了经济指标较快增长,综合经营实力继续增强,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增长明显;新兴产业发展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经营业绩靓丽,高增长趋势有望持续。
一、上海百强主要经营指标增长较快
从整体上看,2021年上海百强经营规模继续保持扩张态势,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实现较快增长态势(本报告均按照各百强企业榜上榜企业2021年财报数据进行同比),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幅度均超过15%,这一增速明显超过全国和上海DP的增速。
2021年,上海百强营业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员工人数等企业经营规模指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营业收入增长较高。
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较高
上海百强2021年的营业收入总额首次突破9万亿元,达到96595.2亿元,同比增加13369.0亿元,增长率16.06%。上榜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规模达到966.0亿元。其中,有22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家企业。其中,3 家企业新晋千亿元级企业行列,分别是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旭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和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跌出千亿元级企业行列(两家企业均因营业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改变致使营收下降)。另有69家企业营业收入在100亿元~1000亿元之
间,其余企业营业收入低于100亿元。上海百强企业入围门槛由上年的84.2亿元提高到88.5亿元。
上海百强前10名排名发生较大变化,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由上年的第2名上升至第1名,营业收入达到9722.6亿元,增长44.31%;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上年的第1名下降为第2名,营业收入达到7798.53亿元,增长5.08%;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上年的第4名上升为第3名,营业收入达到5442.9亿元,增长19.43%;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63.85%的增幅由上年的第8名跃升至第4名,营业收入达到5426.6亿元。银行、保险、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放缓,排名均略有下降;建筑企业排名保持不变。此外,不少新兴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较快,在上海百强企业榜中排名提升较快:美团公司排名第14名,比上年提升7名;拼多多公司排名第24名,比上年提升8名;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排名第50名,比上年提升5名。
资产继续保持增长
资产总额保持增长
上海百强企业2021年的资产总额是416268.3亿元,比上年增加29798.7亿元,增长率7.71%,平均每家企业4162.7亿元。其中1家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0万亿元,7家企业资产总额在10000亿元~100000亿元之间,29家企业资产总额在1000亿元~10000亿元之间,45家企业资产总额在100亿元~10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低于100亿元。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银行分别以116657.6亿元、81367.6亿元、26532.0亿元分列前三名。3家银行总资产达到22万亿元以上,资产增加额超过1.9万亿元,增长率6.37%,增长幅度略低于百强企业平均水平,银行业资产总额增长速度与前些年相比明显趋缓。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因盈利情况大幅提升等因素, 资产总额分别增长10.16%、13.76%。
所有者权益增长较高
上海百强2021年的所有者权益达到72146.3亿元,比上年增加6703.9亿元, 增长率10.24%。平均每家企业721.5亿元。其中有22家企业所有者权益在1000 亿元~9772.4亿元之间,有38家企业在100亿元~10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低于100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分列前三名,分别达到9772.4亿元、6782.2亿元、5423.3亿
元。
员工人数有所增长明显低于营收和净利润增长幅度
上海百强2021年的员工人数合计226.04万人,比上年增加7.49万人,增长率3.43%,增长幅度明显低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指标增长幅度。平均每家企业2.26万人。其中,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的企业有6家,1万人~10万人之间的企业有40家,就业人数在1千人~1万人之间的企业有38家,其余企业低于1千人。其中,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20.38万人、14.48万人、11.41万人分列前三名。
千亿元级企业是拉动上海百强营收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
2022上海百强中22家营收超千亿元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70820.9亿元,百强占比73.40%,比上年增加0.60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加10309.8亿元,增长率17.04%,平均3219.1亿元。资产总额合计352043.1亿元,百强占比84.57%, 增加22518.5亿元,增长率6.83%,平均资产总额16002.0亿元;员工人数合计147.32万人,百强占比65.46%,增加4.65万人,增长率3.26%,平均员工人数
万人(详见表1.1)。22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是拉动上海百强经营业绩规模的主要因素,其中,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百强企业平均水平,资产总额、员工人数增长率略低于平均水平,显示其资产效率和劳动效率都有所提高。
净利润实现较高增长,服务业企业表现良好
上海百强2021年的净利润合计为6337.8亿元,同比增加843.9亿元,增长率15.36%。93家企业盈利,其中有16家企业净利润在100亿元至1050.3亿元之间,
35家企业净利润在1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净利润低于10亿元。净利润前3名分别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1050.3亿元,增长率378.90%)、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889.4亿元,增长率11.77%)、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37.7亿元,增长-8.86%)。对2022上海百强企业净利润增长额贡献较多的前5名企业分别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增加831.0亿元, 增长率378.90%,刷新了上海百强企业榜发布以来单个企业集团净利润的新纪录,成为首个净利润超千亿元的企业)、拼多多公司(增加149.5亿元,扭亏增盈)、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增加93.7亿元,增长率11.77%)、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增加84.8亿元,增长率21.89%)、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增加71.8亿元,增长率178.58%)(详见表2.1)。前5名企业合计增
加1230.8亿元,增长率89.79%,是2022上海百强实现净利润较高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产业上看,2022上海百强中34家制造业企业合计净利润1599.6亿元,百强占比18.64%,增加157.3亿元,增长率10.91%;10家建筑业企业合计净利润197.8亿元,百强占比2.26%,增加19.1亿元,增长率10.68%;66家服务业企业合计净利润4540.4亿元,百强占比79.10%,增加667.5亿元,增长率17.24%。从每家企业平均净利润看,制造业为47.0亿元,建筑业为19.8亿元,服务业为68.8亿元;从每家企业平均净利润增加额看,制造业为4.6亿元,建筑业为1.9 亿元,服务业为10.1亿元。以上数据表明,上海百强企业2021年的净利润规模扩大主要由服务业企业拉动。
2022上海百强中有7家企业亏损,亏损合计455.7亿元。亏损额较大是美团公司,亏损282.4亿元。航空、旅游企业继续亏损,但亏损额有一定幅度的减小, 其中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减亏约80%。
但也应该注意到,上海百强企业2021年的净利润较快增长一是得益于少数企业的高增长,二是上年上海百强增速较缓,比较基数偏低,因此,这一较高增速并非是经营业绩常态化表现,上海百强企业净利润高速增长的基础还未形成。
纳税总额上升明显
2022上海百强中的99家企业提供了纳税总额数据,合计为5958.4亿元,比上年增加730.4亿元,增长率13.97%,平均每家企业纳税总额60.2亿元(详见表2.0)。其中有12家企业的纳税总额在100亿元~943.1亿元之间,34家企业的纳税总额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40家企业的纳税总额在1亿元~10亿元之间, 其余家企业纳税总额低于1亿元。纳税总额有较大的幅度上升,显示2021年,上海百强进入经营业绩增速与纳税总额增速同步上升的态势,摆脱了前两年纳税总额增速明显低于净利润增速的轨道。
利税总额上升明显
上海百强2021年的经营业绩增速与纳税总额增速同步进入较快上升的背景下,上海百强2021年利税总额达到12296.2亿元,比2020年的10721.9亿元增加1574.3亿元,增长率达到14.68%。
上海百强2021年的整体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明显超过资产增速,致使资
产效率和效益比上年也有所提高。其中总资产周转率23.21%,增加1.67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1.52%,增加0.1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明显改善,达到8.79%,上升0.3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速略高于净利润增速,营业收入净利润率略有下降,达到6.56%,比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总体上看资产效率和效益指标均有所上升(详见表2.3)。
上海百强2021年的资产负债率由83.07%下降到82.67%,下降0.40个百分点。由于上海百强企业中银行业、保险业等企业具有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行业特点,拉高了上海百强企业资产负债率,扣除这些企业的数据,总体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研发费用
2022上海百强中提供研发费用数据的企业有83家,合计总额为1607.4亿元, 增长369.9亿元,增长率29.90%;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率是1.89%,比上年增长0.19个百分点。其中,有3家企业研发费用达到100亿元以上,有22家企业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有39家企业在1亿元~1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低于1 亿元。其中,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团公司分别以271.9亿元、196.7亿元、166.8亿元分列前三甲。前20名企业研发费用合计1354.0亿元,百强占比84.24%,研发费用主要集中在这些大企业中;研发费用增长率31.21%,高于上海百强企业的增幅。前20名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2.98,高于百强企业的平均水平,其中研发强度比较高的前5名企业全部是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依次是: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44.89%)、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22.66%)、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11.56%)、美团公司(9.57%)、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9.31%)。这些新兴产业企业大多正处于成长期,技术迭代周期也短,需要保持较高的研发费用投入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利
2022上海百强中提供专利数据的企业有74家,合计专利数124206个,其中发明专利51813个。其中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分别以19782个、16956个、12561个分列前三。前10名企业合计专利数84930个,百强占比达到68.38%,专利高度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企业中(详见表4.1)。前10名企业有3家新兴产业企业,合计
专利24487个,占前10企业的比率28.83%,其中发明专利21669个,占前10企业的比率55.21%。这3家新兴产业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仅占前10企业的3.01%, 可见新兴产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对专利的依赖性远高于传统企业,它们对研发费用投入,获取更多的专利有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海百强2021年的经营业绩实现较高增幅,重要因素是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
2022上海百强有24家新兴产业企业上榜,比上年增加5家企业,其中有21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24家新兴产业企业,分布在战略新兴产业的6个大类,其中信息技术产业有12家、新材料产业4家、数字创意产业3家、高端装备产业2家、生物产业2家、相关服务产业1家。
24家上榜上海百强的新兴产业企业经营业绩表现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2022上海百强,其中营业收入、净利润指标的增速比上海百强平均水平高一倍以上,显示出新兴产业企业成长的爆发力对推动上海百强企业2021年的经营业绩实现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4家企业合计营业收入达到8884.1亿元, 增加2287.8亿元,增长率34.68%;净利润239.7亿元,增加68.6亿元,增长率40.04%;纳税总额121.8亿元,增加22.1亿元,增长率22.21%。经济指标的高速增长,受到资产指标增长的有力支持,资产总额16002.5亿元,增加1194.1亿元,增长率23.19%;所有者权益7286.1亿元,增加1194.1亿元,增长率19.60%。研发费用和员工人数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其中,研发费用投入588.5亿元,增加123.1亿元,增长率26.44%;员工人数26.9万人,增加4.0万人,增长率17.69%。
24家新兴产业企业中业绩表现较好、上榜数量较多大类是信息技术产业企业,计有12家企业上榜。12家企业整体经营业绩靓丽,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合计营业收入达到6094.4亿元,增加1858.1亿元,增长率43.86%;净利润93.2 亿元,增加28.6亿元,增长率44.35%;纳税总额67.5亿元,增加28.1亿元,增长率71.21%;利税总额160.7亿元,增加56.7亿元,增长率54.54%(详见表4.3)。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产业企业中,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产业企业,发展比较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趋势明显,如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来营业收入、净利润持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的态势。而电商平台企业中的部分企业在营业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增长波动较明显,如美团公司,2020年净利润47亿元,2021则亏损230多亿元;
拼多多公司2020年亏损70多亿元,2021年则盈利70多亿元;携程实现大幅减亏,由上年的-71.8亿元压缩至-6.45亿元。这些数据显示处于抢占市场份额阶段的电商平台企业今后的净利润还可能表现出波动较大状态。
二、制造业百强业绩实现较快增长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37784.8亿元,增长6048.9亿元,增长率19.06%(详见表5.0)。其中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有8家,在100亿元~1000 亿元之间的企业有23家,其余企业低于100亿元。营业收入最高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达到9722.6亿元,第2名~3名分别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达到7798.5亿元和2262.3亿元。8 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达到28088.9亿元,百强占比74.34%, 制造业百强的营业收入高度集中在这8个超大规模企业中。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净利润合计为1781.3亿元,增加201.0亿元,增长率12.72%(详见表5.0)。90家企业盈利,10家企业亏损。净利润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有5家,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17家,在1亿元~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47家,其余企业低于1亿元。净利润最高的企业依次分别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达到472.0亿元、339.4亿元、212.2亿元。3家企业合计净利润达到1023.7亿元, 占比达到制造业百强净利润总数的65.62%,占比高于上年1.75个百分点;增加
134.3亿元,增长率15.10%;3家企业中,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增长21.89%,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增长16.29%,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增长0.95%,略有上升。
净利润增加额的前3名企业,分别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增加84.8 亿元)、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增加71.8亿元)、复星国际有限公司(增加60.0亿元),合计增加216.6亿元,增长率40.24%。其中,2家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增长率分别达到178.58%、54.17%,继续表现出高增长的态势。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资产总额达到55000.3亿元,增加3660.5亿元,增长率7.13%。
资产超万亿元的企业有1家,在1000亿元~100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9家,在100亿元~10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23家,其余企业低于100亿元。前三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1170.8亿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169.2 亿元)、复星国际有限公司(8.63.7亿元)。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所有者权益合计22901.1亿元,比上年增加1760.5亿元,增长率8.33%(详见表5.0)。所有者权益超千亿元的企业有7家,在100亿元~10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13家,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81家,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前三名分别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5423.3亿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287.7亿元)、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152.8 亿元)。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纳税总额2823.5亿元,比上年增加454.5亿元,增长率9.18%(详见表5.0)。纳税超百亿元的企业有5家,有10家企业的纳税总额在
10亿元~100亿元之间,有50家企业的纳税总额在1亿元~1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的纳税额低于1亿元。前三名分别是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43.1亿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11.2亿元)、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443.5 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百强2021年纳税总额上升的企业有66家,比上年制造业百强增加21家,增加517.4亿元,增长率36.02%;同期营业收入增加25.83%,净利润增长11.40%,说明纳税总额增速超过税基相关指标的增速, 这些企业的纳税贡献明显提升。
由此,笔者以为,国家减税措施在2020年密集落地,企业税负明显减少后, 改善了制造业百强的税负环境,促进了经营能力的提升,并推动了纳税总额的回升。随着制造业百强营业收入和利润等相关税基指标的进一步增长,纳税总额也必将继续提升,税基相关指标和纳税总额将进入双双同步增长的轨道。
制造业百强中提供研发费用数据的96家企业合计研发费用为938.3亿元,增加220.2亿元,增长率30.66%(详见表5.0)。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 家,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9家,在1亿元~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50家, 其余企业低于1亿元。前三名分别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71.9亿元)、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6.7亿元)、上海电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64.6 亿元)。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营业收入)达到2.60%,比上年提高0.23个百分点。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以上的全部是创新型企业,如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强度23.42%、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22.66%、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16.33%、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11.56%。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明显较低。
制造业百强中有91家企业提供专利数据,合计专利11.1万个,其中发明专利4.86万个。有3家企业专利超过1万个,18家企业专利在1千个~1万个之间。专利排名前3名是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万个)、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70万个)、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1.26万个)。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员工人数合计105.4万人,比上年增加1.85万人,增长率1.78%(详见表5.0)。员工人数10万人以上的企业3家,在1万人~10万人之间的企业有13家,在1千人~1万人之间的企业有64家,其余企业低于1千人。前三名分别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4万人,下降2.01%)、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4.5万人,增长0.60%)、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0.4 万人,下降4.68%)。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且增长率明显高于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增长幅度,因此,资产效率和资产收益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总资产周转率由61.82%上升至68.70%,上升6.88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由3.08%上升至3.24%,上升0.16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由7.48%上升至7.78%,上升0.30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36%,比上年略有下降,总体资产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员工人数仅增长1.78%,远远低于其他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致使人均指标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从产出方面看,人均营业收入达到358.34万元,比上年的306.34万元增加52万元,增长率16.98%;人均净利润达到16.89万元,比上年的15.25万元增加1.64万元,增长率10.74%;人均纳税
总额26.78万元,比上年的22.87万元增加3.91万元,增长率17.10%。从人均占有资源方面看,人均占有总资产521.60万元,比上年的495.57万元增长5.25%; 人均占有所有者权益217.19万元,比上年的204.06万元增长6.43%。从技术进步要素方面看,人均研发费用投入8.90万元,比上年的6.93万元增长28.37%(详见表5.2)。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明显提高,而且增幅超过人均资产增长的幅度,说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的增长并非完全依赖于人均资产的增长。
2021年,8家营业收入千亿元级超大规模制造业企业整体经营业绩表现较好,对拉动制造业百强的经营业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个别企业净利润指标出现较大亏损,影响了这一企业群体净利润指标的提升。
营业收入方面, 8 家企业合计28088.9 亿元, 增加4169.4 亿元, 增长率17.43%,平均达到3511.1亿元的规模。营收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增加2985.2亿元,增长率44.31%。
净利润方面,8家企业中7家盈利1家亏损,合计1199.7亿元,增长2.4亿元, 增长率0.20%。
8家企业净利润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是1家企业大额亏损133.0亿元,比上年减少181.9亿元,增-372.15%。而其他7家企业合计净利润1332.7亿元,增加184.3亿元,增长率16.05%。增加额较大的企业有3家,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净利润472.0亿元,增加84.8亿元,增长率21.89%;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39.4亿元,增加47.5亿元,增长率16.29%;复星国际有限公司170.9亿元,增加60.0亿元,增长率54.17%。有2家企业净利润减少,其中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44.9亿元,减少20.8亿元。
制造业百强中有39家新兴产业企业上榜,整体表现出优异的经营业绩,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制造业百强的平均水平,对推动制造业百强经营业绩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39家新兴产业企业2021年的营业收入达到4163.2亿元,比上年增加953.9亿元,增长率29.72%,增速比制造业百强高50%以上;净利润达到319.2 亿元,增加143.3亿元,增长率81.04%,比制造业百强高500%以上;纳税总额
93.9亿元,增加26.8亿元,增长率比制造业百强高100%以上;利税总额413.1 亿元,增加170.0亿元,增长率达到69.70%,比制造业百强高300%以上;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增速也都比制造业百强相关数据高一倍以上。
制造业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实力持续提升,已经处于厚积薄发、经营业绩加速发展的阶段,对提升制造业百强经营业绩的作用已经开始凸显,今后新兴产业企业对制造业百强经营业绩, 尤其是提升净利润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服务业百强经营业绩实现较快增长
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52817.0亿元,比上年增加6225.6亿元,增长率13.36%(详见表6.0)。其中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有12家,在100亿元~10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40家,其余企业低于100亿元。前三名分别是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442.9亿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5426.6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4900.6亿元)。
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净利润合计为4512.5亿元,比上年增加511.0亿元,增长率12.77%。
88家企业盈利,12家企业亏损。净利润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有1家,在100 亿元~10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10家,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18家,在1亿元~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39家;其余企业低于1亿元。净利润前3名分别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1050.3亿元,增加831.0亿元,增长率378.90%)、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889.4亿元,增加93.7亿元,增长率11.77%)、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37.7亿元,减少52.3亿元,增长率-8.86%)。
值得关注的是,2022上海服务业百强企业净利润增长10%以上的业绩严重依赖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净利润的爆发式增长。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净利润增加831亿元,比服务业百强增加的511亿元还高320亿元,即扣除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其他99家企业合计净利润下降320亿元,增长率则为
-8.46%。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净利润的高增长态势,是2021年海运供求关系失衡、海运价格猛增、净利润基数较低等多种因素促成的,2022年也可能延续较好的经营业绩,但增速恐难持续,服务业百强净利润增速提升的压力明显增大。
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资产总额是354461.7亿元,比上年增加25262.9亿元, 增长率7.67%(见表6.0)。资产总额超10万亿元的企业有1家,在1万亿元~10 万亿元之间的企业有6家,在1000亿元~1万亿元之间的企业有17家,在100亿元~10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30家,其余企业低于100亿元。前三名全部是银行, 其中,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16657.6亿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81367.6亿元,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6532.0亿元,合计将近22万亿元,资产总额高度集中在银行业企业中。
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所有者权益合计是49202.4亿元,比上年增加4697.8亿元,增长率10.56%(详见表6.0)。15家企业所有者权益超千亿元,在100亿元~ 10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24家,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30家,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前三名分别为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9772.4亿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6782.2亿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4164.9 亿元)。
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纳税总额2288.5亿元,比上年增加154.4亿元,增长率1.41%(详见表6.0)。有4家企业纳税超百亿元,有21家企业的纳税总额在10 亿元~100亿元之间,有40家企业的纳税总额在1亿元~1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低于1亿元。前三名分别为上海万科企业有限公司(569.9亿元)、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89.2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76.8亿元)。
服务业百强中提供研发费用数据的71家企业合计研发费用489.1亿元,增加128.5亿元,增长率35.63%(见表6.0)。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家,在10亿元~
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8家,在1亿元~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30家,其余企业低于
1亿元。第一名美团公司166.8亿元,第二名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89.9亿元,第三名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26.4亿元。总体看,服务业因产业特点,研发费用投入强度较低,仅达到1.15%,但新兴产业高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数量较多,投入强度较高,美团公司增加57.8亿元,增长率53.09%, 研发强度9.31%;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增加13.3亿元,增长率17.26%,研发强度4.09%。
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员工人数合计123.1万人,比上年增加5.21万人,增长率4.42%(详见表6.0)。平均每家企业1.23万人。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的企业有3家,在1万~10万人之间的企业有23家,在1千人~1万人之间的企业有40家, 其余的企业低于1千人。前三名分别是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41万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10.76万人)、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10.00万人)。服务业百强与制造业百强相比,吸纳就业能力较强。
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的增长率明显超过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资产效率和效益处于上升状态。总资产周转率由上年的14.12% 上升至14.90%,上升0.75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由上年的1.22%上升至1.27%,上升0.06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由上年的8.99%上升至9.17%,上升幅度0.1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86.12%,下降0.36个百分点。服务业百强中银行、保险、房地产等高负债率企业数量较多,占比较高,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根据长期跟踪观察的经验,目前的资产负债率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
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纳税总额等指标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员工人数增长率,致使劳动效率和劳动效益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人均营业收入达到428.95万元比上年的395.11万元增加33.84万元,增长率8.58%,劳动生产率提高明显;人均净利润达到36.65万元,比上年的33.93万元增加2.71万元,增长率8.00%;人均纳税总额18.59万元,增加1.17万元,增长率6.69%, 劳动效益增长明显。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分别增长3.12%、5.88%,人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人均利润增长率明显超过人均资产增长率。
四、钢铁、海运龙头企业表现靓丽
2020年起至今的世纪疫情对国内外市场供需结构的改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新兴产业风起云涌、高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也正逢需求风口,经营业绩随风高涨。
2021年上海百强企业经营业绩增速实现较高增幅,重要因素是钢铁、海运龙头企业强势增长,它们的经营业绩增长显著,引领上海百强、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经营业绩创出新高。
钢铁行业经过前些年的“去产能”,钢铁产能和市场份额进一步向经营管理基础好、技术装备水平高、产品获利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中。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合并武钢公司、马钢公司后,企业经营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具有世界一流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钢铁供应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汽车高强钢、取向硅钢、高等级家电用钢、能源海工用钢、桥梁用钢等高端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钢材价格波动较大,总体向上,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动态开展购销策略和生产组织适应性调整,克服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和产销规模下降影响,努力提升经营效率,深化降本增效,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智慧制造、成本控制、用户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全年经营业绩大幅提高。2021年营业收入创新高,达到9722.6亿元,增加2985.2亿元,增长率44.31%;净利润472.0亿元,增加84.8亿元,增长率达到21.89%;纳税总额443.5亿元,增加195.2亿元,增长率78.61%(详见表7.1)。产出指标全面提升的同时,单位资产效率和效益也同步提升,总资产周转率提高31%,净资产收益率提高8.17%。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经营业绩的大幅提高对上海百强经营业绩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营业收入在上海百强中的占比由上年的8.11%提高到10.08%,增长1.97个百分点,2985.2亿元的增长额在上海百强企业增加额的占比达到22.34%;利税总额在上海百强企业中的占比由上年的5.93%提高到7.45%,增长1.52个百分点,280亿元的增加额在上海百强企业增加额的占比达到17.88%,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对上海百强经营业绩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运输需求增长、运力供给有限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物流供应链持续受到港口拥堵、集装箱短缺、内陆运输迟滞等复杂局面的挑战和冲击,集装箱运输供求关系持续紧张,运价上市明显。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迅速适应了市场变化,充分发挥双品牌规模优势,优化全球网络布局,发挥产业链经营优势,提升“端到端”服务能力,发挥数字技术
升级优势,竭尽所能优化航线网络布局、增加有效运能,积极探索全新的端到端合作模式,全力协助客户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实现了集团货运量、经营业绩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的营业收入达到5426.6 亿元, 增加2114.7亿元,增长率达到63.85%;净利润达到1050.3亿元,创造了上海百强单个集团实现年净利润超千亿元的新纪录,增加831.0亿元,增长率378.90%;纳税总额192.6亿元,增加148.4亿元,增长率335.79%(详见表7.2)。单位资产效率和资产效益也大幅提升,总资产周转率55.59%,增长17.00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10.76%,增加8.20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25.22%,增加18.16个百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加额较大,对上海百强经营业绩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营业收入在上海百强中的占比由上年的3.98% 提高到5.62%,增长1.64个百分点,2114.7亿元的增加额占上海百强增加额的比例达到15.82%;净利润在上海百强中的占比由上年的3.99%提高到16.57%, 增长12.58个百分点,831亿元的增加额占上海百强增加额的比例达到98.47%,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对上海百强经营业绩的提升,尤其是净利润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百强企业经营业绩主要特征
综合以上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率、研发费用等主要指标数据,可以认为上海百强、制造业百强、服务业百强在2021年全面显现较快增长的态势。
一是上海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强劲增长。2021年上海百强、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的营业收入加速增长,表现良好。
上海百强营业收入增长率16.06%,达到96595.2亿元,增加额达到13369.0 亿元,创出上海百强企业榜发布以来的营业收入和增加额的新高。
不仅如此,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也表现良好,增长可观。上海制造业百强企业增长率19.06%,营业收入达到37784.8亿元,增加额6048.9亿元;服务业百强企业增长率13.36%,营业收入达到52817.0亿元,增加额6225.6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明显超过服务业百强企业,其中原因主要是制造业百强企业中的钢铁企业增长迅猛,汽车企业稳定回升,食品、药品、信息终端等企业增长明显,对提升制造业百强增速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服务业百强因金融、房地产企业增速趋缓、增加额贡献降低,人力资源企业财务政策调整、营收降低等因素影响了服务业百强的增速,但海运企业恰逢风
口,经营业绩抢眼,龙头作用明显。
总体上看,制造业百强营业收入增速高于服务业百强,服务业百强的营业收入总额高于制造业百强。
二是上海百强企业净利润和纳税总额同步较高增长。2021年,上海百强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明显改善,上海百强、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的净利润和纳税总额同步实现较高增长,企业回报和社会回报双丰收。
上海百强净利润增长率15.36%,净利润达到6337.8亿元,增加额843.9亿元,与此同时,纳税总额增长率也达到13.97%,达到5958.4亿元,增加额730.4 亿元;纳税总额合计达到12296.2亿元,增长率14.68%。
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净利润、纳税总额指标也表现良好。制造业百强净利润增长率12.72%,达到1781.3亿元,增加额201.0亿元;纳税总额增长率
%,达到2823.5 亿元, 增加额454.5 亿元。服务业百强净利润增长率12.77%,达到4512.5亿元,增加额511.0亿元。纳税总额增长率11.41%,达到2288.5亿元,增加额128.5亿元。总体上看,制造业百强经济效益指标增速高于服务业百强企业,服务业百强经济效益指标总量高于制造业百强。
以上数据表明,上海百强企业在国家前几年减税政策落地、税负水平平稳后,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的实实在在,企业回报和社会回报实现了双丰收。
三是资产效率和资产效益增长明显。资产效率方面,上海百强、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总资产周转率均明显增长, 增长较高的制造业百强增长11.14%,增长较低的服务业百强也增长5.28%。资产效益方面,上海百强、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总资产收益率也均明显增长,增长较高的上海百强达到7.10%,总资产收益率较低的服务业百强也达到4.73%;净资产收益率也明显增长,增长较高的上海百强达到4.64%,增长较低的服务业百强也增长了2.00%。
四是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增长明显。2021年,上海百强、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产出增长均比较高,员工人数增长则比较低,因此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的增长也很明显。劳动生产率方面,制造业百强增长率最高,达到16.98%,上海百强增长率较低,也达到7.92%;人均净利润方面,制造业百强增长率最高,达到10.74%。上海百强增长率较低,也达到7.26%;人均纳税总额方面,制造业百强增长率最高,达到17.10%,服务业百强增长率较低,也
达到6.69%。从经营数据上看,百强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的增长得
到了企业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增长的有效支撑,上海百强,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的资产总额增长率均达到7%以上,所有者权益增长均达到8%以上。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的增长,除补充流动资金维持企业日常经营外,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固定资产,升级换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手段,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效率。
制造业百强中不仅有高技术、重资产的钢铁、汽车、石化等企业经过信息化、自动化改造升级,实现了无人化、少人化车间运营,传统的制笔、纸箱企业也进行了信息化、自动化升级换代,推动了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五是新兴产业成为上海百强企业强劲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经过多年积淀, 上海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支撑上海百强企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从上榜企业数量看,上海百强中有24家新兴产业企业上榜、制造业百强中有39家新兴产业企业上榜,服务业百强中有30家新兴产业企业上榜,新兴产业企业在三个上海百强企业榜的上榜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从企业经营规模看,上海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到370.2亿元,平均资产总额达到666.8亿元;制造业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到106.7亿元,平均资产总额达到198.3亿元;服务业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到179.3亿元,平均资产总额达到302.6亿元,新兴产业企业经营规模持续扩大。
从经营业绩增速看,上海新兴产业企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各个上海百强企业榜的平均增速。营业收入方面,上海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平均增速比上海百强平均增速高1倍以上,服务业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平均增速也比服务业百强平均增速高1倍以上,制造业百强中新兴产业企业平均增速也比制造业百强平均增速高0.5倍以上。净利润方面,上海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平均增速比上海百强平均增速高1.6倍以上,制造业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平均增速比制造业百强平均增速高5.4倍以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海百强和制造业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在净利润增速较高的同时,纳税总额的增速也明显较高,实现了净利润和纳税总额双双同步较快增长。其中,上海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纳税总额增速比上海百强平均增速高50%以上;制造业百强中的新兴产业企业纳税总额增速比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增速高100%以上。这表明新兴产业企业净利润的高增长是经营业绩有效增长的结果。总之,2021年,上海百强企业经营业绩快速增长,新兴产业奋勇当
先,成绩来之不易,来年还有可期。上海百强企业要在X和政府领导下,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坚持自力更生、坚持改革开放,敢于攻坚克难、敢于有所作为,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推动百强企业行稳致远,做大做强做优,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创品牌强落实以特色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安徽马鞍山分行创建X建特色品牌探索实践
中国工商银行安徽马鞍山分行行长 王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企X建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坚持X的领导,加强X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X建品牌是指X组织以保持X的先进性为根本、以引领经营发展为重点、以加强组织建设为保障,运用品牌管理理念,凝练X建工作亮点、经验、特色等,形成具有导向示范和传播价值的基层X建精品工程,是国有企业打造特色X建工作的重要载体。
2019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马鞍山分行(以下简称“马鞍山分行”)X委深入贯彻X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工行X委“48字”工作思路,深入推进“X建+ 金融”融合,加快支持区域打造长三角的“白菜心”、安徽的“杭嘉湖”步伐, 深入贯彻省行X委实施“皖美先锋”X建品牌建设要求,深刻领会省行X委提出的“四敢”精神和提出的“三更”要求,结合实际,提出打造“红心向X百炼成钢”X建特色品牌。借“百炼成钢”寓意全行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磨砺钢铁般的意志,传承弘扬红色精神,面对竞争敢冲锋、面对困难敢碰硬、面对重任敢担当、面对改革敢为先,以X建引领促进全行经营更快、更优、更强发展。
一、聚焦“五炼”亮剑,用初心使命筑牢品牌力量
千锤百炼始成钢,万般磨砺见真章。马鞍山市以“钢城”著称,是我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从矿到钢,简单概括就是,要经过烧结-炼铁-精炼-连铸-轧钢等步骤。马鞍山分行X委以X建之火点燃发展引擎,以奋勇之势擦亮特色品牌,通过理论烧结,炼铁队伍,笃行精炼,连铸业绩、轧好红线等五步措施, 将X建工作与经营发展深度融合,探索趟出X建引领“新路子”。
一是以信仰之火淬炼,烧结忠诚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2021年全X开展X史学习教育,马鞍山分行坚持“实” 字当头,打造“学习型X组织”,开展了“X课开讲啦”、红色观影、红色足迹、心得评比等一系列学习教育。制定X员积分制管理考核实施办法,推出《X建动态》电子双月刊,做好二十大代表选举宣传工作,在全行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X性作风磨炼,锻造铁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
会议上指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马鞍山分行X委坚决贯彻总行X委“人才兴业”工作思路,力争打造区域引才育才用才新高地。源头蓄水引人才。建立入职一对一交流交心机制和年轻干部导师制,以暑期实习生、管理培训生、专业英才计划等项目提前锁定优秀人才,直投对公、法律、科技等重点条线,充分释放人才活力。ZZ历练育人才。坚持“双培养一输送”,加强对青年员工、优秀骨干的ZZ引导,通过实地考察、民主测评等方式全面考量ZZ素质、历史表现及成长潜力, 形成多维精准画像,把执行力强的人才输送到重要岗位。近年来,发展X员中35岁以下的占比63%,网点负责人X员占比达到百分之百。实践磨炼用人才。制定完善《马鞍山分行新时期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方案》,加大上下交流、横向交流、交叉培养力度,拓宽优秀年轻干部成长“快车道”。开展炼金式培养,聚焦在发展重点领域摔打、在县域支行吃劲岗位考验、在基层一线实践锤炼“三条路径”,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管理岗位。目前,分行科级管理人员中35周岁左右占比26.7%,提前达到总省行科级年轻干部占比“五分之一”的比例要求。
三是以实干笃行精炼,展现大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马鞍山分行X委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ZZ责任,围绕省行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以担当作为助力区域经济稳增长。聚焦主业,为服务实体经济“聚力”。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做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制造业贷款首选银行和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标杆银行的目标,加大信贷投放。截至6月末,各项贷款增速10.25%,银监普惠口径贷款超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任务完成率全省第三。担当使命,为助企纾困解难“添力”。坚持把落实好助力稳经济大盘等ZZ任务作为经营发展的关键点与着力点,制定助力地方经济稳增长的23条若干举措。践行金融的ZZ性与人民性,全力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普惠贷款平均利率水平下降至4%。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到期贷款办理展期,有力缓解企业还款压力。
四是以急难险重锤炼,连铸新业绩。马鞍山分行X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皖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马鞍山市“制造业三年倍增计划”“项目攻坚年”,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急难险重工作,助力皖地“三地一区”建设。聚力乡村振兴,上半年涉农领域贷款增幅达到21.75%,全面建成两个“工银兴农通”服务站点,精准践行城乡联动;聚力科技创新,成立分
行级特色支行,围绕马鞍山市“制造业三年倍增计划”突出抓好先进制造业发展,上半年科创金融贷款增量全省排名第四,增幅达24.78%;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增量全省排名第三,增幅达25.37%,精准输送金融活水;聚力绿色金融,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浩瀚蓝海,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实现增幅10.96%,精准滴灌“双碳”战略。
五是以红线底线修炼,轧出钢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X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马鞍山分行X委坚持抓好“从严治理”,严格落实X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行开展X性X风X纪和廉洁从政教育,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净化ZZ生态。研究制定《关于推进马鞍山分行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落实《关于切实提高执行力提升工作质效实施“扬鞭奋蹄”行动的通知》,以制度为准绳,紧盯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推动全行作风更严、更实、更真。
马鞍山分行辖内X组织围绕X建品牌创建和区域特色,积极拓展“X建+” 外延。八个一级支行共同发力,将X建工作融入到经营发展中,展现品牌建设的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比如,当涂支行X总支争做助力乡村振兴先锋, 创建“X旗红乡村兴”子品牌,组建服务乡村专班,实地了解农户贷款需求, 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上半年振兴快贷投放户数与贷款余额均较2021年实现翻番。团结广场支行X总支争做服务实体先锋,创建“X建赋能银企共赢”子品牌,积极为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提供金融支持。近三年支行公司贷款实现翻两番,助力分行荣获市级政府平台公司2021年度最佳合作银行。马钢支行X总支争做制造业金融领军先锋,创建“制造强国金融领军”X建子品牌,与重点制造业客户开展X建共建,上半年制造业贷款完成全年投放计划量的204.56%。
二、念好“学、严、敢、效”四字诀
X建强,则发展强。X建特色品牌能够有效实现X建工作常规性与创新性、渐进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统一,有利于释放X建活力,更好地引领经营发展。要想做出特色、做出亮点,X建特色品牌的创建是一项“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长期工程,既需要创新,也需要耐力,下一步马鞍山分行将念好“学、严、敢、效”四字诀,将思想共识、机制保障、担当作为、服务发展等充分嵌入到X建特色品牌创建工作中。
牢固的思想基础是加强X建品牌建设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贯彻,利用好网讯报道、等载体,展示主题特色活动的特点和吸引力,大力营造X建品牌建设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学习,紧紧围绕“红心向X百炼成钢”X建品牌内涵和理念,利用红心课堂、读书班等载体推动全行X员群众凝聚思想共识,提升X员群众的品牌意识,增强其在X建品牌创建工作中的存在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监督管理机制是保障X建品牌创建工作健康运行的基础。一方面需要“分行X委牵头抓总、X委部门具体负责、支部书记带头冲锋、X员群众全力参与” 层层落实的机制保障,把X建品牌建设与落实总省行重点战略相结合,与城乡联动、网点竞争力提升、数字化转型、BC等专项工作相结合,“构建目标责任清单+”台账,将X建品牌创建细化为一项可实践的任务和可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需要严格把关落实情况,优化创建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全面跟踪,确保季度有推进,年度有成效。对典型做法和好的经验及时总结报道,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整改。第一时间展示建设成果,第一时间收集反馈信息,实现即时双向沟通,确保X建品牌真正发挥作用。
担当作为、开拓进取是X建品牌建设过程中应秉持的精神品质。应以破解难题为出发点,高标准执行省行X委提出的改进作风实施方案,高质量推进“扬鞭奋蹄”行动,把总省行战略部署、确定的攻坚项目,定期盘点、实时跟踪, 切实提升工作质效。强化银社共联,将X群服务与社区营销融合,推动社区银行建设纵深发展。打造“红心X员志愿服务队”,在助力公益服务、普惠金融、便民服务等方面,深入社区街道和公益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展现大行担当。
X建品牌的创建,既要树立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又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全力融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积极对接马鞍山“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发展方向,优化信贷投向,保障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加大重点项目、先进制造业的跟进和服务力度,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稳健发展。全力支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做好X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以金融之力助推乡村振兴。全力加大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力度,建立授信审批“战役”绿色通道,重点围绕粮食安全、能源供应等产业,加快贷款审查审批速度,高效满足疫情防控融资需求。
X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马鞍山分行X委将紧紧围绕X的建设和业务经营双融合、双提升目标,纵深推进“红心向X百炼成钢” 品牌建设,形成“一根主线穿,竞相放异彩”的生动局面,以更快更优更强的奋进姿态,不断开创全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X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高校“研究生X建+思政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宁夏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黄晓娟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高校X建和大学生思想ZZ工作。加强高校X建和思想ZZ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X的建设的重点工作,这两部分工作的深度融合有助于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文章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群体进行调查,分析了研究生X支部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生群体思想现状,在理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以高校研究生X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按照教育部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X支部”的“教育有力、管理有力、监督有力、组织有力、宣传有力、凝聚有力、服务有力”七大标准进行实践,旨在为高校“研究生X建+思政育人”提供实践经验。
一、高校“研究生X建+思政育人”的必要性
求
X的基层组织是确保X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基础,近100年来,
我们X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与X始终重视基层X建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依靠基层、建强基层这一条永远不能丢。”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健全X的基层组织体系。把X的ZZ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教育系统X的基层组织的ZZ功能和组织力。”《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强教育系统基层X建工作”“推动基层X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高校研究生X支部是高校基层X组织的“神经末梢”,同时又是高校高学历、高素质学生中的优秀代表,通过高校研究生X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研究生思想ZZ工作深入到支部、把依纪依法教育管理X员深入到支部,发挥这一群体在ZZ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加强X对高校的领导、全面从严治X向基层X组织延伸都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X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于2020年7月29日在北京召开,这也是新中国
首次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针对研究生思想ZZ教育较薄弱、学术道德教育不到位等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充分显示了X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通过高校研究生X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研究生X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研究生思想ZZ教育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生X建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解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X建工作情况和研究生思想状况,2020年6月, 课题组向宁夏某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95.2%。其中男生51人,女生149人,分别占25.5%和74.5%;汉族161人,少数民族39人,分别占80.5%、19.5%;年龄在25岁以下有115人,25-30岁有81人, 30岁以上有4人,分别占57.5%、40.5%、2%;研一100人,研二61人,研三39人, 分别占50%、30.5%、19.5%;中共X员67人,共青团员115人,群众18人,分别占33.5%、57.5%、9%。
研究生对X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的认识。在调查中,100%的研究生X员认为加强X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非常有必要,要严把发展X员入口关,严格X员教育管理,严格组织生活。在座谈中,X员们希望我们X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从严治X,让X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研究生X建工作方面的问题。在调查中,研究生X员认为研究生X支部工作主要存在X员先锋意识“淡化”(47.76%)、支部服务意识不强(44.78%)、ZZ意识不强(34.33%)、X员教育不扎实(29.85%)、支部纪律要求不严格
(16.42%)、“三会一课”制度不坚持(13.43%)等问题,研究生X员认为研究生X支部应该凝聚人心及解决X员和群众的困难(55.22%)、加强发展X员质量(55.22%)、树立先锋模范(52.24%)、X的方针政策的宣传(37.31%)、X员管理(34.33%)、X史和理论知识的学习(29.85%)、制度建设(23.88%) 等方面的工作。在座谈中,有研究生X员谈到个别X员理想信念不坚定,不担
当、不作为,干工作推诿拖延;支部纪律要求不严;支部存在重形式、重过程、重数量的现象,轻内容、轻结果、轻质量的问题,这些都是X支部需要解决的。
研究生的思想现状。目前研究生年龄分布主要在30岁以下,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思维活跃,正在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调查中,68.5% 的研究生关心国家大事,会及时、主动了解国际、国内大事,31%的研究生偶尔关注轰动一时的大事,还有0.5%的学生不关注。研究生了解X的方针、政策的主要渠道依次为互联网(98.5%)、电视广播(56.5%)、X组织和政府(29%)、两会(26%)、其他方式(25%)、杂志报纸(17.5%)。学校开展的活动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学生的选择依次为校园文化活动(78.5%)、志愿者活动(63%)、思想ZZ教育课(61.5%)、讲座(49%)。
三、高校“研究生X建+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
针对问卷调查和实际工作发现的问题,宁夏某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X支部积极进行探索,按照“教育有力、管理有力、监督有力、组织有力、宣传有力、凝聚有力、服务有力”七大标准,在实践工作中通过加强研究生X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研究生X支部工作质量和研究生思想ZZ素质,努力培养ZZ强、能力优、素质好、作风硬的新时代研究生。
强化ZZ引领作用。研究生X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X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X员、团员、普通研究生的思想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周围。在X史学习教育期间,引导青年研究生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在实处,将入X积极分子、团员研究生也纳入学习安排中,组织研究生重温X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促进青年学子领会“学好X史”的深刻内涵。
丰富X员教育内容。一方面研究生X支部通过理论学习和X课加强X 员理想信念教育、X性教育,研究生第一X支部开展“X员讲X课”,学生X员围绕“四史”、《中国共产XX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保密法》、五四精神做专题X课;支部多次对全体X员进行理论闭卷测试,让所有X员明确自身在理论方面的不足,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丰富文化育人内容,研究生X支部通过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网络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丰富多彩的实践载体,加强爱X爱国爱校教育、道德教育、廉洁意识教育、诚实守
信教育等,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担起培育时代新人和文化育人的使命。
重视发展X员质量。支部严格X员发展程序,按照《中国共产X发展X员工作细则》,从研究生递交入X申请书开始,就建立X员发展档案,包括确定入X积极分子、指定培养联系人、听X课、参加X内活动、上下半年考察、确定发展对象、ZZ审查、短期集中培训、接收预备X员以及预备X员教育、考察和转正的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记录,保障X员发展有制度可依、有质量可控、有记录可查。同时,X支部深入导师和普通同学中,了解入X积极分子的实际表现,避免发生“两张皮”的现象,让真正群众基础好、入X动机端正、思想和行动积极的研究生加入X组织。
加强X员日常管理。在调查中,有34.33%的X员认为研究生X支部应该加强X员管理。支部从严管理,制定X支部请假制度,把全年X员参加学习、培训、活动等各种考勤作为年底X员评议的重要依据,让X员自评、X员互评、平时考勤成为X员评议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定性评价积极向定量评价转变, 也让不合格X员组织处置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帮助思想和行为有松懈的X员, 使支部全体X员保持昂扬向上的积极状态。支部每年在新生报到、毕业生离校时做好X员组织关系和X籍管理,认真审查刚入校的研究生X员档案,及时接收组织关系;跟踪毕业生X员组织关系去向,定期联系未落实组织关系的毕业生X员,不让一名X员成为口袋X员。做好X费收缴工作,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X员们主动、积极缴纳X费,支部的组织委员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却将自己省吃俭用的500元交了X费,他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励更多的X员为防控疫情做贡献,充分发挥了研究生X支部战斗堡垒和X员模范带头作用。
加强支部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研究生X支部在工作中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增强全体研究生的法治观念。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研究生X支部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研究生普法教育,加强全体研究生对民法典的学习。支部邀请法官走进研究生中间, 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针对身边的医疗纠纷进行专题案例教育;支部还组织X员和研究生走进法庭,旁听医疗法律案件,引导同学们知法、懂法、守法,
遵守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在未来医务工作中谨记法律底线。
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意识。研究生X支部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放在重要位置,支部要求X员佩戴X徽亮身份,接受X员和普通同学的监督,要求X员履行义务成为思想常态,特别是以民主评议X员为契机,X员们出出汗、红红脸、照镜子,将苗头性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支部经常围绕医德医风进行专题讲座, 每年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中,会邀请医学专家为学生作讲座,让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老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由于我校许多专业的研究生有临床住陪、科研等任务,接触患者、家属的机会多,存在廉政风险点,要求全部X员和学生拒绝收红包,树立职业规范,努力建设清风校园。
围绕“立德树人”,研究生X支部将X建工作与研究生学习、科研相结合, 促进研究生学业成长。支部每年组织召开国家奖学金分享会,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的优秀X员为全体研究生做经验分享和交流,引导全体研究生向支部的优秀X员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科研水平;支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国内外学术会议、赴国外交流访学等,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组织全体研究生集体收看“弘扬科学家精神,培树良好学风作风”云报告、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等网络报告会,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术观、科研观,将学术道德、科研诚信放在重要位置,让每一位研究生真正把个人的学业、科研贡献给祖国。
宣传X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贯彻上级X组织决策部署,引导研 究生知X情、知国情。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期间,研究生掀起了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全体研究生通过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介关注全会的内容,学习全会精神,集体收看教育部X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的宣讲报告,X员们在会后畅谈感想体会,立志在理论学习中凝聚思想共识,团结一心、顽强奋斗,将全会精神落实到学习、工作中,使X的各项决策部署成为全体研究生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
宣传和树立研究生典型事迹。研究生X支部重视发现和宣传身边研究 生的典型事迹,让优秀研究生成为全体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多名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获得患者好评,收到患者锦旗,支部通过“道德讲堂”宣传他们的先进事
迹,向广大研究生弘扬正能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国3900多万名X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X员参加志愿服务,我校的研究生也深受鼓舞,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事迹,如9名留校研究生自愿到医院预防保健科工作,负责全院防疫信息的统计工作,连续坚守岗位一个多月,累计排查医院职工和学生8000余人次,耐心解答各类咨询问题,真诚疏导医学观察人员心理状况,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还有许多研究生加入家庭所在地的社区防疫志愿工作, 守好家门站好岗,为国家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也获得了当地的好评。
研究生X支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思想ZZ教育,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形成与思想ZZ教育融会贯通的育人格局。
在具体工作中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增进共识,引导研究生听X话、跟X走。组织开展重温入X誓词、“建设美丽新宁医共圆伟大中国梦”主题征文、“我与祖国”网络答题、学习两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讲话精神、纪念五四运动、“学习新思想,礼赞新时代”阅读分享、庆七一、观看《榜样4》、“一起学习”分享活动、参观宁夏博物馆、新中国史知识竞赛、道德讲堂、“宪法进校园”、收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主题征文等主题X日活动,不断提高研究生思想认识。在疫情期间,绝大部分研究生没有返校,当看到医院的老师们主动请缨援鄂、不辞辛苦连续奋战在救治患者的工作中,研究生们深受鼓舞,X员们主动申请到临床一线去工作,带动更多研究生申请返回住培岗位,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研究生爱X、爱国、爱校的昂扬面貌。
服务X员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关于做好X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忠实践行X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X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拓展X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X员服务群众的内容, 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实现X提出的各项任务。”在调查中,55.22% 的X员认为支部应“凝聚人心、解决X员和群众的困难”,这就需要支部经常倾听研究生的心声和了解他们的诉求,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支部建立倾听邮箱,
研究生有困难可以发邮件,由支委和X小组组长每天值班查看邮箱,分类整理问题汇总给支部书记,由支部书记根据研究生的问题向学校相关部门反馈;支部建立X员“1+N”帮扶机制,一名X员联系本班多个宿舍,发现X员的实际困难,并积极寻找具体解决办法。疫情期间,学校封闭管理,一名研究生由于医院值班留在了学校,由于孤独感和网络学习的压力,产生了焦虑情绪,支部书记及时发现了这个学生心理变化,为学生送去了防疫用品,并安排一名留校X员帮扶这名同学,经过陪伴、聊天以及解决生活、学习等实际问题,这名学生逐渐恢复,并正式递交了入X申请书,积极要求加入X组织。近一年来,研究生X支部为学生解决了生活、学业、就业等多项问题,学院研究生工作走在了全校的前列。
服务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研究生第一X支部组织15名博硕研究生到永宁县李俊镇王团中心村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义诊活动,诊治患者300余名,为百余名村民进行了血糖、血压测量等常规检查和解答咨询,免费发放6000元药品,把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这样的活动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研究生第二X支部作为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X支部,多年来与银川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社会帮教活动,为学员赠送生活用品,向他们宣传健康知识,鼓励他们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做好早期预防、锻炼健康体魄,早日回归社会,重塑人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增强了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中国共产X历经百年风云,从建X初期50多名X员到9500多万名X员,中国共产X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X,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牢记初心使命,立足高校研究生X建工作实际,通过研究生X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ZZ引领,提高青年研究生思想ZZ水平,引导青年研究生坚定跟X走的信心和决心,凝聚力量,筑梦前行。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研与思考
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张小敏、杨晓莉
2015年,国家提出高校的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
40号)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提供了指导意见。教高司函〔2021〕13 号文件公布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含重点支持领域项目) 共38492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32667项,创业训练项目4256项,创业实践项目1569项。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运行,2019年共有国家级38447件项目立项,2020年共有38207件项目立项。由此可见,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需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
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目前高校普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创新创业类的课程[1],但其教育方案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实践的环节难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2]。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理论引导、丰富的创新创业场所、多元化的实验方案定制,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产教融合。
当前社会随着大学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每年高校毕业生都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得到了高校的热烈响应[3]。高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因此, 对全面贯彻落实X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创造创新创业新气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调研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举办了很多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金陵科技学院坚持把本科教学运行经费作为预算投入的重点,本着“积极筹措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的原则,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统筹规划,逐年加大本科教学经费的倾斜力度,优先保
证本科教学经费支出,确保本科教学经费不断增长,满足学校在实现快速发展过程中优质教学资源配置对资金的需求。以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工程学院为例, 学院打造了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平台,推动创客班的建设,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锻炼,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现有的专业管理和运行制度进行评估, 在此基础上完善现有的专业管理和运行制度,合理制定新的专业管理和运行办法。创新导师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体系与实践能力结构培养体系进行有效衔接,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新产品技术开发能力,并培养了新产品检测技术开发能力。本科生参与了教师的科研活动,以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强化与南京(及周边)材料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了多项多层次的竞赛,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西钢杯”大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设计大赛、“胜利油田胜利化工杯”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丝路明珠璀璨盛唐”西安博物院文化创意大赛、创意大师珠宝首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创业金陵”南京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科技创业大赛、“光威杯”中国大学生高性能复合材料创新科技、“未来网络小镇杯”南京市科协青年会员创新创业大赛、哥伦比亚大学模拟企业家商业大赛南京赛区、全球新材料行业大赛。学生参加的比赛涉及多个领域,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紧跟了全国高校“双创”教育与实践的步伐。
以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科竞赛为例,本专业将复合材料专业知识与比赛创新点相融合,在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进而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实现创新创业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融合, 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将产业发展成果、研究成果及时引入专业教学内容。依托复合材料与工程省级实践教育中心,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推动创客班的建设,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锻炼。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
活动,以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强化与南京(及周边)复合材料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在省级实践中心各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后续建设中,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持续深化校企合作, 以创客班为抓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建立“省级实践中心/创课班/行业基地”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2021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为例,项目团队依托复合材料实验室,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制定课题。专业导师通过遴选创客班学生,磨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比赛初期鼓励学生结合复合材料专业知识定制创新方案,形成一套完善的配方及工艺流程,进而提高实验效率。比赛中后期,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导师探讨深层次的机理,并优化项目申报书,模拟竞赛举行答辩。在项目进行的同时,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搭建实验设备的能力,协助大学生完成项目相关的专利及论文的整理和出版,最后在竞赛时进行展示。在大赛进行过程中虽然有过困难,但学生总是充满热情,在导师的指引下去查阅相关文献,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认真对待该项目,最终获得二等奖的佳绩。学生通过参加此类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了专业学习的兴趣。
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策略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牢牢抓住提高学生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课程思政”中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ZZ教育核心元素纳入到创新创业训练体系中。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效地促进教学方法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可持续改进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可持续改进。此外, 在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方向的同时,积极调整,使创新活动不断与行业发展相适应。通过合理的定量方法和明确的定性方法对学生完成知识传递、能力培养,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把本科教学运行经费作为预算投入的重点,本着“积极筹措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的原则,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统筹规划,逐年加大本科教学经费的倾斜力度,学校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 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经费支出,满足学校在实现快速发展过程中优质教学资源配置对资金的需求,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配套的实验资源或实践平台。为学生发展创造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激
发全校创新创业活力。
重视教学各个环节的培养方案,着力提高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科技科研含量。以“十三五”期间创新发展方向为导向,优化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项目分为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研究创新实践层、创业和社会适应实践层。实践逐步将学生从专业基础技能的掌握阶段提升到研究创新与社会应用阶段。分层次的教学实验方法内含竞争机制,使得学生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在设计与综合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践方案、方法等,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与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坚持社会实践的教学观念, 并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选用综合性题目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和实习,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坚持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构建新型研究项目组,将专业学生大量吸纳进专业教师项目组,专业教师及时跟进,协作开展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及科学研究。同时, 注重将学生的创新课题合理高效地糅合进项目组的教学实践及课题研究中,积极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达到教学实践平台与科研平台共建共荣的良好氛围,形成高校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的新型教育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重视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在创新活动中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将教师课题与课题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课题的推进。同时,提升学生成果输出的能力,辅导学生进行相关论文及专利的撰写。通过这种专业实践,让学生从专业理论知识转换到实际,并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了工程实际情况,让学生对毕业后将从事的工作深入了解,树立起切合实际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就业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环节中,采取“学生走出去,名师请进来”的策略,创业指导教师在实践环节中带领学生到实地考察并与有关人员座谈,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加深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主管、人力资源主管等到院系进行技术授课和职业规划授课,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根据专家的意见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联合创新创业导师开发与企业合作公关项目,与企业双方共同推进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将企业技术难题带入课堂,推进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兴趣;通过职业规划讲解,让学生知道该行业的状况和认清自己的定位等,逐步将学生从专业基础技能的掌握阶段提升到研究创新与社会应用阶段;通过创业活动的深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本地经济发展,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结语
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实践环节的过程控制。教师队伍优化自身教学水平,以身作则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具有职业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形成欣欣向荣的局面,才能高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
巩固拓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效 青海省湖泊型国家公园建设的探索实践
(2022 年 9 月 30 日)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
文成公主入藏时曾经过这里,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正是从青海湖出发,风靡海内外。
这里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维系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
这里拥有独特的高原“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是南北半球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来到青海湖仙女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青海湖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为青海湖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在青海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大意义。
今年4月25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创建阶段。
沙丘变绿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沿着环湖东路北行,沿途漫漫沙漠与碧蓝的青海湖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这里曾是青海湖的著名景点——沙岛。
“沙岛景区关闭已经五年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林业站站长石晓宏向调研组介绍,“2017年沙岛关停以来,我们全力进行植被恢复,现在沙岛内林木成活率基本在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60%至70%。”
沙岛是青海湖环湖区成功进行沙化治理的典型案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沙漠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青海湖东北区域侵
袭,沙漠化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威胁青海湖周边乃至青海省的生态安全。
“以前一刮风,看不见天,看不见草,也看不见湖,黄沙漫天,连家门都出不去。”家住青海湖北岸海晏县三角城镇的牧民华日多杰至今对遮天蔽日的黄沙记忆犹新。
“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植物减少,河道断流,直接导致青海湖湖区水位下降。”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说,青海湖不仅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防沙治沙刻不容缓。
为有效控制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开始积极探索在高寒旱沙区的固沙造林之路。海晏县是环青海湖沙区的重点沙化县,几十年来, 海晏县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方法,创新固沙方式,调整树种结构,试验成功了“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取得积极成效。
“我们在自然修复为主的基础上推进人工生态修复工程,通过补种灌木树种和一些适合在沙区种植的草种,进行生态修复。目前来看,恢复得比较好, 达到了当初规划的远景目标。”海晏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文虎说。
在环湖地区,通过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林业项目的实施,人工营造的灌木林逐步成林,封山育林地在围栏封护和专人管护下,植被得到自然恢复,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逐渐发挥出来,青海湖流域沙区的沙化程度逐渐减轻。
据介绍,青海湖周边地区现有沙化土地170.7万亩、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1.7%。“十三五”以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持续加大沙漠化土地治理力度, 青海湖周边地区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余万亩。
“沙岛已转变为保护区,五年修复,沙岛从粒粒黄沙变成了株株绿植,近三分之一的沙山已被绿色覆盖。放眼望去,岛内复绿显现,湖水水位上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陈德辉说。
青海湖变大,水环境持续向好
青海湖长约105公里,宽约65公里,湖面海拔高约3200米。青海湖盆地犹如一个巨大的洼地,周围被南侧青海南山、北侧大通山、东侧日月山和野牛山以及西面相对平坦的布哈河谷底包围在中间。然而,受气候、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湖生态一度严重退化,水位持续下降,面积持续缩小。
2002年资料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仅4183.75平方公里,且青海湖水位正以平均每年13厘米的速度下降。甚至有专家断言:如果任由青海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下去,得不到有效治理,40年后,湖区的沙漠化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积将进一步缩小,青海湖将在200年后消失。
在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后,青海省在青海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和恢复项目,如今已取得积极成效。
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达4625.6平方公里,10年来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相当于34个西湖的面积。
“近年来青海湖水量持续增多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副局长高静宇介绍,除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大等环境因素影响之外,“青海湖变大”最直接原因是在青海湖流域实施的生态保护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大量曾经荒废的土地变得绿草如茵,树木郁郁葱葱,这使得青海湖区域水土流失的现象减轻,湖水蒸发量持续减小,这从客观上也造成了湖水总量的增加。
为保护青海湖生态,2008年,青海省启动实施了为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项目总投资达15.67亿元。2016年以来,青海省又先后安排生态环境专项资金10.57亿元,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基础研究,相继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0余项。
同时,青海省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河与湖、水质与生态、工程与科研,系统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项目资金投入,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6.81亿元,实施16个重点生态治理项目,综合施策取得明显成效。
20年时间,青海湖面积扩大近300平方公里,湖岸线更是向外推进300多米。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水资源系统的原真性、系统性、完整性得以存续,
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流域面积稳定增加,主要入湖河流哈尔盖河、泉吉河、布哈河、黑马河、沙柳河、倒淌河、甘子河、吉尔孟河8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野生动物增多,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
“普氏原羚通道减速慢行注意避让”,驱车驶入位于青海湖北岸、祁连山
南麓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一块特别的交通警示标牌引人注目。“这可是我国首个普氏原羚通道、青海省第一个单一物种野生动物生命保护通道。”陈德辉解释,普氏原羚是世界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也是青海湖的旗舰物种, 仅分布在青海湖环湖地区。
刚察县自然资源局和林业草原局副局长晏银丽介绍,为保护这一濒危珍稀物种,当地成立联合巡查小组,每年每月定期开展巡护。保护区内还设立野生动物监测站和8个监测点,通过卫星传输等手段监控疫病,监测到饲料短缺时还可以进行人工投喂。
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青海湖区域共15个种群的普氏原羚数量从最初的300只恢复到现在的2800多只。
保护普氏原羚也成为当地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他们通过主动降低草场围栏高度等方式为普氏原羚提供丰富草场和更好生活环境,同时,还自发组成了一支野生动物巡查保护队,竭尽全力守护普氏原羚。
哈尔盖镇亚秀玛村老X员卓玛加就是保护队的一员。今年3月,他还和其他志愿者成功解救了一只被困的普氏原羚。
“在巡护时,我们发现一只普氏原羚被网围栏缠住,我们立刻将它救出, 看到它的体力逐渐恢复,能够正常行走,便把它放归。”卓玛加说,“小羚羊回归自然,我们都很高兴啊。”
拍到世界首张普氏原羚照片的野生动物摄影家葛玉修,见证了多年来青海湖生态保护的成效:“普氏原羚以前很难见到,想要拍摄到它,有时需要等待数天,也不一定能遇到,现在却频频出现在镜头中,这是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向好的表现。”
在“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中,鱼同样是关键一环。青海湖有一种特有的珍稀物种——青海湖裸鲤,当地人称其为“湟鱼”。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湟鱼数量锐减,一度濒临灭绝。
为保护湟鱼资源,青海省对青海湖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通过实施封湖育鱼,使青海湖裸鲤资源量逐步恢复。
“每年6月、7月,是湟鱼洄游的重要时期,它们会在刚察县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等淡水河流内产卵,这时候,我们需要不间断地巡护,防止因河水断流导致湟鱼搁浅,当地牧民群众也会自发地参与进来。”刚察县农牧综合
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唐育林告诉调研组,他从事湟鱼保护已经有30个年头了。 “随着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快速恢复。青海
湖栖息水鸟种类由2017年的92种增加到2021年的97种,栖息水鸟数量较2017年的33.6万余只增加了69.9%,达到57.1万只,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多、种群集中的繁殖地之一;青海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得到有效保护;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2017年增加33.6%,达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近42倍。”陈德辉介绍。
“天空地一体化”,青海湖生态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今年8月,我们开展了为期10天的2022年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湿地监管大数据中心,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告诉调研组。在他身后,电子屏幕被分割成数十个窗口,实时监测青海湖生态环境变化。“大数据平台现有视频监控64个,其中地上56个, 水下8个,初步构建了青海湖‘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何玉邦说。
为了摸清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黑颈鹤及水鸟的种群数量、种群分布和种群结构,掌握保护区内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地面生物量和多样性分布等,从2007 年开始,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会同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 在环青海湖的24个主要鸟类栖息地、15个普氏原羚活动区域、28个植被调查样点开展常态化巡护监测,不断推进监测常态化、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定期发布生物多样性年度监测报告,不断丰富青海湖资源监测成果。
“青海湖将迎来国家公园时代,我们将构建起全流域的‘天空地一体化’ 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努力把青海湖建设成为具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的国家公园,永葆青海湖碧波荡漾。”何玉邦说。
截至目前,青海湖流域设置300个各类生态监测站点,建立以生态定位监测综合站、专业定位监测点、工程跟踪监测点、专业长观(监测)站等生态监测站点为主,辅以适当流动监测(巡测)站的生态环境监测站点体系,实现了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全覆盖。
湖泊型国家公园建设的青海湖经验
2015年,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等10个试点区相继建立。进入创建阶段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将作为第一个以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其保护和管理经验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经验之一:生态保护优先,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多年来,青海省把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实施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地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经过不断努力,青海湖蓄水量增加,流域水质保持稳定,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升,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加快,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经验之二: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
青海湖流域涉及3州4县26个乡(镇)、125个行政村。为此,青海省不断推进“机制共建、义务共担、资源共享、实事共办”的社区共享共治模式,将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目标与流域内州县政府的战略目标高度融合、加强联动,共同创建国家公园示范州,加快形成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经验之三:科技赋能,为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通过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已初步建立覆盖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监测站点体系、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数据服务平台和项目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为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有效数据技术支撑。同时, 不断提升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层次和水平,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重大课题研究,助力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为稳步推进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调研组建议,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不断提升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协同推进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游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
——持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共同体建设。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联动, 加强项目资源和资金投入整合,形成建设和保护合力。因地制宜地将社区打造成各类支撑服务节点,引导农牧民参与保护,以青海湖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实现人水相亲、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新格局。
——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推进青海湖绿色发展。强化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合理解决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与周边社区、居民的问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区,助推生态产业发展,让人民群众从绿色发展中受益,共享生态保护成果。
关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效的调研报告 以厦门某高校为例
厦门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邱柳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X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XZZ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X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红色资源是X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存、精神印记和文化宝藏,其与高校思想ZZ教育在思想内容、价值导向和精神蕴涵方面高度契合。在共青团建团100周年的历史时刻, 调研组深入高校学生队伍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挖掘厦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践行思想ZZ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激励广大团员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一、调研价值
厦门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2010年起,厦门市委X史研究室历时三年进行普查,统计出目前厦门留存有97处革命遗址,占全省总数的3.84%,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故居、胜迹等,其数量多、时间早、品位高、影响大、分布广、类别全,利用潜力大。而要想调研厦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效,就要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及精神价值,并整理出相应的育人素材,进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途径,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因此,调研厦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效,对于弘扬厦门红色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ZZ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X的十九大精神,都要求高校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ZZ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独特的作用,可为高校思想ZZ工作实践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关注热点和情感触点展开,通过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的方式,使大学生厘清认识,消除误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一般来说,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榜样熏陶比枯燥的说教更加富有教育实效,也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3]目前,大学生思想ZZ实践课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足,认同感不强;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侧重理论“灌
输”,轻视学生的体验[4]。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深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现实路径、延伸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创新路径,达到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5]。具体而言,教师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ZZ育人体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提升思想ZZ教育效果,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说道:“福建是革命老区,X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X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6]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历经革命风暴的洗礼、革命精神的锤炼,体现了英勇不屈、艰苦奋斗、甘于付出的崇高信仰,也深刻体现出中国共产X人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高尚品格。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ZZ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ZZ立场,还可以提升学生的ZZ素养和思想道德。
二、调研过程
本调研面向厦门某高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获取研究数据。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面向所有学生发放,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249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生对厦门红色文化的认知现状、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可度、学生喜爱的红色文化推广方式、厦门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路径等。
三、调研结果
结合X史学习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红色文化引领思政教育机制,其实施举措及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发挥课堂教学在传播红色文化中的主渠道作用。即根据每门思想ZZ理论课的特点,将教材内容与厦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融入课程专题教学。这一过程中,存在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法为主的弊端,学生侧重于被动听课和接收信息,课堂氛围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对此,教师应根据’ 00后学生的特点,广泛调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困惑,以学生需求为教学立足点,并在此基础上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第二,参观革命历史纪念场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是X和国家的红色基
因库,其景可感、其形可观、其质可触、其情可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育人效果较为显著。但目前开展过程中存在时间紧迫、空间狭小和人数众多等问题。即受限于交通、学生课业任务较重等客观原因,学生仅能利用课程原本上课时段集中参观,往返时间紧迫,且每次参观人数过多(均在200~300人左右),而革命历史场所一般空间较为狭小,这样最终影响了讲解及参观效果。第三,立足特色,大力发扬红医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文化’过程,使人获得实践形态与道德形态的‘自由’。”[8]对此,高校应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红医精神的宣扬上下功夫,以职业特征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体系有机融合,把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全过程,强化其家国情怀[9]。但目前这一过程中存在挖掘力度不够、挖掘程度不深的情况,学生参与感、获得感不强。
调研组通过“问卷星”发布问卷调查,旨在考查学生对厦门红色文化(包括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认知情况、认知途径、认可度和感知情况,具体结果如下。
学生对厦门红色文化了解程度不深。为考查学生对厦门红色文化资源 的认知情况,问卷设置了问题:“你对厦门红色文化了解多少?”如图1所示, 对厦门红色文化“了解很多”的学生占2.09%,“比较了解”的学生占8.11%“,了解一点点”的学生占60.00%“,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学生占29.80%。
为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厦门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问卷罗列了厦门97个革命遗址中的20个。如图2所示,除了“陈嘉庚纪念地”有49.00%的学生了解,对于其余19个革命遗址,学生了解的程度都在20.00%以下。调查结果反映出多数学生对厦门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
学生具有主动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意愿。如图3所示,在被问及“如果有一个旅游的机会,你会不会选择去厦门红色景区”时,有57.19%的学生选择“会”,有37.83%的学生选择“看情况”,有4.98%的学生选择“不会”,可见, 多数学生愿意主动参观厦门红色景区;在被问及“你会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吗”时,选择“非常想看”的学生占31.73%,“有一定兴趣”的学生占60.72%,“偶尔,兴趣不大”的学生占7.07%,“不会”的学生占0.48%, 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具有观看红色文化影视作品的兴趣。此外,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向你的亲人、朋友介绍厦门的红色文化”时,有86.96%的学生表示“愿
意”;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厦门红色文化的宣传”时,有67.79%的学生表示“愿意”,有12.53%的学生表示“参加的人多我也参加”,可见,大部分学生具有主动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宣传的意愿。
学生对厦门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有一定理解。如图4所示,在被问及“你认为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意义吗”时,有48.03%的学生选择“很有意义”,有43.86%的学生选择“有一些意义”,有0.64%的学生选择“无意义”,有7.47%的学生选择“不清楚”,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在被问及“你认为在校园里有必要大力宣传红医精神吗”时, 有89.16%的学生选择“有必要”,有2.33%的学生选择“没必要”,有8.51%的学生选择“无所谓”,这反映出医学生对红色文化中的红医精神具有很高的认可度。概言之,多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有一定理解,红医精神能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在价值和功能的理解。
学生获取厦门红色文化资源的途径。如图5所示,在被问及“你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厦门红色文化”时,选择“网络报刊书籍”的学生占70.76%, 选择“课堂”的学生占62.33%,选择“校内宣传”的学生占70.12%,选择“红色活动”的学生占66.35%,选择“课外实践”的学生占49.88%,选择“自行参观”的学生占34.70%。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获取厦门红色文化的渠道广,且以网络、课堂、校内宣讲、校园红色活动为主要渠道。
影响学生获取厦门红色文化资源的因素。如图6所示,影响学生获取厦门红色文化资源的因素中,“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度”占81.53%,“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占69.72%“,学业压力强度”占42.73%,“对厦门的热爱度”占37.35%。调查结果显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师创新思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将会获得良好的育人功效。
学生喜爱的校园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如图7所示,在学生喜爱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中,排名顺序依次为红色文艺汇演(74.70%)、红剧社团(61.53%)、红歌会(55.66%)、红色知识问答竞赛(35.42%)、红色主题演讲(34.86%)。结果显示,学生更喜欢寓教于乐、轻松活泼的活动形式。同时,调研组考查了学生参加校园红色文化的意愿,其中有46.5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有50.12% 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即多数学生具有参与校园红色文化的意愿;在被
问及“你觉得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举办频率为多少比较合适”时,选择“经常举办”的学生占34.78%,选择“重大节日举办”的学生占55.66%,选择“偶尔举办”的学生占8.51%,选择“不需要举办”的学生占1.04%,可见,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学校举办红色文化活动。
四、建议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与大学生思想ZZ教学存在较大关联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教师对其进行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思想ZZ教育的质量。根据调研结果,高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升厦门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效。
高校应将厦门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育,并改善参观活动临时性、分散性、不系统等问题,从常规化、系统性、可持续方面考虑,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列入学校总体教学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思政教学基地。教师设计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思政教育实践课的特殊需要,预留充足时间,提前做好方案,同时以课程为中心,依托各思政课程打造特色鲜明的厦门红色文化名片,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以课前历史舞台剧表演为依托,建立“红剧社团”,由此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扩大宣传功效。另外,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规范将厦门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课程专题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依据思想ZZ教育“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根本遵循,教师要重视厦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除了开展讲座、宣讲等知识“输入性”活动,教师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等“输出性” 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将红色文化价值内化的自觉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朋辈影响,“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通过编演红色短剧、排演红色歌舞、学生宣讲团宣讲、撰写红色书籍书评、组织红色文艺汇演、趣味答题、微电影创作等群体性活动,增强学生群体间的正面影响力。
一是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教师要抓住当前时代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变的特征,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如利用校园广播(小马电台)、
学校官方公众平台、学生社团的群等,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二是充分营造红医文化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氛围, 大力宣传医学院校学生参与抗疫一线、捐献造血干细胞等事迹,使学生将红医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组织社会服务活动,通过社会服务促使大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受到熏陶,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 高校可依托“三下乡”、医学支援服务队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奔赴革命老区,学习革命传统,服务老区人民,将献爱心活动、知识应用、帮贫扶困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服务革命老区的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四是加强红色文化与思想ZZ理论课程的深度耦合。高校要充分依托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以及理论读书社、宣讲团等学生社团,通过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文娱活动、学习竞赛、学术研讨等,构建红色文化宣讲和实践的重要路径,进而形成机制化、常态化的协作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ZZ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思想ZZ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为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融合提供了媒介支撑,教师要依托这一优势,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一是依托大数据实现红色资源的全面开发与精准利用,加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