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调研荟” 系列№ 27
2023年1月
目 录
刘斯琴高娃、郝淑娟: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通辽市为例 1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
2022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 6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课题组:
2022年世界经济和外贸外资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 13
长三角企联百强企业课题组:
2022长三角民营百强企业发展报告 19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陶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8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刘瑾: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学X史促教学实践探索 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46
全国总工会资产监督管理部、山东省总工会资产监管中心联合调研组:
关于山东省总工会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52
杨宁琳:
广西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59
赵婧雯: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63
帅长斌: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运营模式实践与探索 71
温毓敏:
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 77
湖北工业大学陈钰瑞:
互联网金融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 82
陕西建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杨锋:
混合所有制企业X建工作问题分析探索与实践 87
铜仁日报社采访调研组:
加快打开“两山”转换通道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铜仁“两山”转
换路径探索及启示 91
中国社会科学院ZZ学研究所课题组:
坚持人民至上共创美好生活 北京X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 99
万荣县革命老区重点困难村中药材产业调研报告:
聚焦产业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119
辽宁科技人才强省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王琪:
康平县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122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畅:
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探索 127
叶景英:
民营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133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祝可为:
平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9
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X校张术霞:青浦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
实践探索 以新时代幸福社区建设为例 144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150
信阳市浉河区农业农村局鲁义敬:
师河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160
郭明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政府的建设模式与实践探索 基于琼黔
鲁粤等地的调研思考 165
中共运城市委X校姚芬:
提升领导干部抓落实能力的实践探索 178
光明日报调研组: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稳致远 北京中关村建设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实践探索 183
经济日报调研组:
潍柴七问 189
沈阳农业大学孟璐:
乡村人才振兴问题及对策思考 202
西安科技大学韩贝:
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治”方略 陕西省汉阴县的实践探索 209
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应急办刘文: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现状及
实践探索 以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为例 218
华电陕西能源有限公司X委:
新时代国企思政工作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22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李泉: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与重点突破 225
调研组成员欧阳本祺:
镇江法院:扛起服务大局新使命谱写司法为民新篇章 243
浙江金昌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祁林海:
政府投资基金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47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通辽市为例
刘斯琴高娃、郝淑娟
乡村治理作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反映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已成为我国农牧区治理的发展方向[1]。乡村建设是X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X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并为乡村“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7年,X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作出总体部署,把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作为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政策举措。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作出了总体安排,并把增强乡村治理能力作为年度工作重点。
“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理论阐释
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范围内构建维持乡村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向基层的延伸。“三治”指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 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与善治目标。自治是“三治融合”的核心,是基层自治性组织和基层农牧民进行自我管理的一系列有序参与基层事务的治理方式。法治是三治融合”的根本保障,在社会治理中充当着底线角色,其在基层治理中将法治精神贯穿于治理的全过程,形成了依法治理的方式。基层熟人社会的乡土关系、人情关系把基层原有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干群关系、债权债务、土地征用、资源分配等矛盾复杂化,加上基层法律观念淡漠,基层社会需要法律的公平性、震慑力,所以法治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德治是“三治融合”的坚实基础,虽然受到现代化、市场经济、人口流动加速等因素影响, 但作为传统文化主要承载主体的基层社会道德规范,其约束力依然具有权威性, 对基层农牧民的个体行为也更具穿透力。
“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生成及内在逻辑
随着我国基层社会基础的历史性变革,基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了国家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乡村治理模式中单一的法治过于强硬、德治过于软弱、自治过于随性,而“三治融合”将
制度层面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的优势嵌入到了自治框架中,保证了基层农牧民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进而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三治”治理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机制与分工,但三者逻辑关系是理解治理融合的基础。国家政策在“三治”关系的描述中提出,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既强调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处理的弹性空间,又保持了国家的主导性调控力和秩序保障性,还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性和价值导向力[2]。在微观实践层面,德治离不开法治,通过法治的独特优势可以弥补德治产生的边界性短板。法律的具体性、强制性和归纳性是德法共治的关键契合点。反过来法治也同样离不开德治,法律对社会治理和个人行为的规范引导是有限的,而道德具有独特的渗透力,将社会治理的目的指向准确传达到人的内心,并产生共鸣,融入人们的三观当中[3]。同时,立法的被动性、滞后性及农牧民的道德素养影响着德治的信服力。因此,引入自治,可以有效解决基层政府治理中德治、法治脱节的问题,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也能减轻基层政府治理的重担,充分尊重民意,使乡村治理内容和形式丰富化。
通辽市科左后旗“三治融合”治理现状、存在的矛盾及困境
通辽市科左后旗“三治融合”基层治理现状
采用民主议事方式,提升了农牧民自治水平。通辽市科左后旗嘎查村普遍采用“一事一议”和“一体两线三议”的议事方式、政务公开标准目录、分级分类管理及嘎查X风建设等举措,鼓励农牧民自愿参与嘎查村内部事务管理, 不仅改变了嘎查村村容村貌,也提高了嘎查村的自治水平。
依法管理嘎查村事务,推进了基层法治工作。通辽市科左后旗在嘎查村治理工作中出台了“三务”公开(指X务、村务和财务)、换届选举、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意见和通知,并加强了综合治理、监督举报制度的建设,提升了嘎查村依法管理水平,同时,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行为,让农牧民进一步意识到依法治理的重要性。
加强传统文化的引领,推进了嘎查村德治建设。通辽市科左后旗不断强化干部纪律意识,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乡村振兴大舞台、道德模范、清洁之家和“五夸五比”等方式加强了嘎查村精神文明建设,共同构建了和谐共进的科左后旗。
通辽市科左后旗“三治融合”治理中存在的矛盾
苏木乡镇政府与嘎查村两委之间的垂直性矛盾苏木乡镇政府行政权、
嘎查村X委ZZ权和嘎查村委社会自治权是农牧区ZZ场域的三种主要权力。现实中,苏木乡镇政府极力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指标与任务,但由于对农牧区的公共服务了解不够深入,甚至脱离农牧民实际需求,逐渐造成了政权的悬浮和资源的内卷化,基层有效治理受阻。同时,苏木乡镇行政权力下放不明确, 较少考虑嘎查村委的自治属性,造成了嘎查村X委核心地位不确立、嘎查村委自治功能不到位、苏木乡镇政府一元主导的行政权威化和嘎查村自治附属行政化的现象。
嘎查村X委与嘎查村委的平衡性矛盾嘎查村X委会和嘎查村委员会是农牧民自治的法人主体,由农牧民直接选举产生,为农牧民负责和服务,并接受农牧民的监督。嘎查村X委是农牧区基层领导核心,在嘎查村事务决策中处于领导地位。在现实中,部分嘎查村主任和嘎查村X委书记以“一肩挑”的做法来缓解两者的矛盾和分歧,但也造成了嘎查村X务和村务工作混淆、两委干部认知不清晰和职责不明确的现象。
嘎查村权力组织与其他主体的内外矛盾长期形成的基层社会过多地依赖政府的“臣民”思想和乡土社会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基层社会组织开拓自由发展空间和民主权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建立。苏木乡镇政府和嘎查村两委对基层社会组织的治理措施持怀疑的态度,使得基层社会组织缺乏培育与发展空间。如果双方关系不融洽,则会失去农牧民的支持和拥护,政府过多的干预和管制使得基层社会组织失去了参与基层治理的自主性。此外,基层X组织表现出的附属特征、行政化倾向也导致了其内部职责定位不清晰、作用发挥不充分和农牧民参与性不高[5]。3.2.4农牧民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官民矛盾乡政村治模式下,由于农牧民主体意识缺乏及其他治理主体的政绩观、农民观的影响,造成了农牧民主体地位缺失,虚化农牧民主体作用、替农牧民做主做事、代替农牧民民主主体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农牧民ZZ参与能力不足,形式主义在基层民主制度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中依然存在。
通辽市科左后旗“三治融合”治理中的困境
目前,在通辽市科左后旗基层治理推进中,制度不健全、农牧民“三治” 意识不足、社会文化环境缺乏等因素导致基层治理仍旧面临诸多困境。
从领导机制来看,由于科左后旗嘎查村X组织的领导、引领作用不明显和X员干部的服务意识不足,导致了X员活动室、X员大讲堂的摆设化,X组织
活动的形式化以及农牧民的满意度低等问题。同时,苏木乡镇政府和嘎查村委会采取的命令和引导性治理模式,导致嘎查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趋势,农牧民参与度不断降低。从运行机制来看,科左后旗基层治理中自治、法治和德治分割的碎片化管理,使得各部门以自身利益为先而各自为政,缺乏健全的协调和沟通机制,进而导致了重复性管理或管理的缺失。此外,各类社会组织的缺位、空位造成了基层治理形式的单一、治理主体功能的不足,最终影响了乡村的有效治理。
由于法治制度不健全、德治基础缺失和自治渠道单一,导致了科左后旗农牧民“三治融合”意识淡薄,习惯性依赖上级政策的指引。同时,部分干部的主观性决策和嘎查村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村务公开不彻底及封闭的公共事务运行造成了农牧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缺失。法治制度的不健全和基层干部缺乏法治思维,处理基层社会事务习惯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经济补偿等方式,造成其自身依法治理能力不足,且未能培育起农牧民的法治意识。此外, 随着农牧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原有的利益关系和村社理性对农牧民行为的约束力逐渐衰弱,支撑农牧区德治的主要载体多流于形式,只停留在制度层面,导致了德治基础的缺失。
“三治融合”视角下通辽市乡村治理对策建议
从理论上建构“三治融合”的基本理论构架后,课题组从理念的培育、制度机制的健全、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以及治理内生动力的挖掘等方面探索了通辽市乡村治理的有效对策。
健全“三治融合”配套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功能
建立顶层到基层农牧民的上下一体化“三治融合”配套制度。充分尊重农牧民的需求,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制度建设,听取农牧民意见并完善现有的制度规范,健全“三治融合”的配套制度机制,使各治理主体协同发挥功能。苏木乡镇X组织深入嘎查村开展摸排分析,建立嘎查村X支部备案制度,严格选人标准,吸收更多能人加入嘎查村干部队伍,通过强化培训、考核、监管、激励等机制,真正起到带头引领作用。苏木乡镇政府应指导嘎查村两委重新定义自治法律,还原立法并表达农牧民的意志。同时,划定各级组织职责范围,减少苏木乡镇政府干预嘎查村自治的行为,明确各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协调各主体的关系。此外,完善嘎查村两委的选举制度,从制度、法律
规范视角保障农牧民民主选举的有效落实。
营造治理环境,培育“三治融合”理念
通辽市利用各种平台和载体,宣传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的“三治融合”理念。在嘎查村建立文化长廊、嘎查村史馆、新时代农牧民讲习所、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传播平台,加快特色乡风文明建设。例如, 科左后旗开展的大青沟自然生态博物馆、马具文化展厅、村级民俗馆、黄金家族圣地、阿古拉主题公园、“双合尔␎楚古兰”民俗文化活动等。同时,尊重
农牧民的风俗习惯,贴近生活,针对当前存在的陋习广泛征求意见,明确违反
规约的处罚细则,引导农牧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自觉遵守村规民约[9]。此外,构建“三治融合”理念的传播渠道和载体,保证农牧民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主动参与嘎查村自治工作。
建立“三治融合”内生动力机制
通辽市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三治融合”治理现代化提供了ZZ稳定、经济富裕、生态优美的有利条件。其中,挖掘农牧民主体动员、特色产业融合和嘎查村村社理性号召是关键,农牧民参与自治意识的觉悟、嘎查村治理秩序的保障和选择优势产业融合是提升通辽市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政府应与社会合力完善自治平台,提升基层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保障农牧民的各种权利。此外,充分听取农牧民意见,构建科学的村规民约,保障农牧民的主体权益。通过文化生活平台和传播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借助监督、奖惩机制,引导农牧民遵守规范[10]。
结论
“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作为当下权力制衡的立法先行、道德引领和自治为主的软治理模式,在通辽市基层治理中应积极地将在地化与动态化结合、行政培育与自治引导结合、德治实体化与自治连带机制结合,以法治、村规民约约束自治的随意性,并逐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022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
一、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主要经济指标波动性加大。从经济增速看,2022年以来受疫情、基数等影响,季度DP增速存在明显波动,第一、二、三季度DP同比增速分别为4.8%、0.4%和3.9%,总体呈现“V型”变化特征,其中二季度增速创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新低。从供给端看,前11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月度增速呈现“M型”变化趋势,2月份达到12.8%的年内最高点后增速水平快速回落, 至4月份已降至-2.9%,随后增速逐步企稳回升,至9月份再次触顶回落,11月同比增速仅为2.2%;1-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1%,月度增速呈现“N 型”变化趋势,3-4月增速水平迅速回落,8月份已回升至1.8%的年内最高点, 之后再次进入下行通道。从需求端看,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1%,低于上年同期13.8个百分点,月度增速水平变化特征与服务业基本一致, 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N型”变化趋势;投资增速总体呈现下行态势,1-11 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5.3%,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较2022 年2月下降6.9个百分点;外贸出口高位回落,前11个月出口增速同比增长11.7%, 月度增速由7月的24.1%迅速降至11月的0.7%,降幅高达23.4个百分点。
(二)产业区域等分化特征明显。源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省市地区对于疫情传播扩散、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响应状况和应对能力差异,叠加上年度基数因素影响,不同领域经济指标明显分化。从产业层面看,前11个月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分别增长7.6%、3.3%和4.8%,受上游成本和下游需求的双重挤压,制造业增速慢于全部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2.5%)、家具制造业(-5.9%)、医药制造业(-3.7%)等行业跌幅靠前;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增速偏低,三季度同比仅分别增长1.6%、2.6%、2.8%和-4.2%,分别低于全部服务业1.6个、0.6个、0.4个和7.4个百分点。从区域层面看,主要受“三黑一色”等大宗商品需求提振,三季度山西(5.3%)、内蒙古(5.0%)、江西
(5.0%)、陕西(4.8%)等能源资源大省DP增速排名靠前;源于疫情因素影响, 北京(0.8%)、天津(1.0%)、吉林(-1.6%)、上海(-1.4%)、海南(-0.5%) 等地三季度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出口较快回落拖累,
江苏(2.3%)、浙江(3.1%)、广东(2.3%)等沿海经济大省三季度经济增速同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三)政策民生多领域亮点仍存。从政策措施看,各类深化改革举措和宏观调控政策接续出台,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及其接续政策逐步落地见效,较快扭转了我国经济的下滑态势,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相继企稳回升,在疫情冲击背景下有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从增长动力看,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5%、44.1%、22.2%,新能源、新动能产品保持高速增长;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1.0%、5.4%,高于全部服务业生产指数11.1个和5.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0%、13.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民生保障看,全国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0.5%,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提前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 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物价保持总体平稳,1-11月全国CPI同比上涨2.0%,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仅上涨0.9%,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低位水平。
二、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和风险挑战
2022年,美国通胀数据持续创出几十年高点,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节奏加快, 英国等经济体也采取加息操作。美国等货币政策转向给我国带来多重风险:一是加大我国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风险。美联储紧缩政策引发的资本外流导致国内流动性趋紧,人民币贬值预期强化,偿付性负债风险加大。二是带来我国资产损失。美联储政策趋紧可能导致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遭受损失,并引发股票等资产价格调整。三是对出口形成冲击。美联储政策趋紧会引发其需求萎缩, 影响我国机电设备、消费品等相关产品出口,并沿产业链传导进而影响其他行业,全球经济增长降低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已经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四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节奏和效果。我国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美联储政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形成约束,加大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增长的难度。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欧等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断升级,对粮食、能源资源
等出口和运输造成影响,全球供应链紧张加剧,且后续仍充满不确定性。总体看,对我国主要影响有:一是加剧供应链紧张。乌克兰是氙、氖等稀有气体的重要出口国,这些稀有气体是制造芯片的重要材料,冲突导致本就紧张的芯片供应再度收缩。俄罗斯是镍、钯、铂等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出口国,这是生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原材料。二是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出口国,俄乌冲突使得全球石油、天然气供应更加紧张,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上涨。三是影响市场预期。美欧等对俄采取的系列制裁措施, 加剧逆全球化和脱钩风险的悲观预期,导致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三)疫情反复间歇性扰动经济修复疫情反复给经济恢复带来多方面制约: 一是疫情反复迟滞国内外供应链修复进程。疫情反复导致国内外部分供应链修复延迟或中断,成本高企,效率下降。二是场景类、聚集类消费恢复受阻。与商品消费相比,餐饮、旅游等场景类、聚集类消费受到疫情影响更为显著。三是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影响较大。场景类、聚集类消费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和增收压力增大。且这些行业中小微企业居多,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疫情冲击对其造成严重伤害。
2022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降幅不断扩大,销售增速未见好转,持续拖累经济。一是2022年房企债务集中大规模到期。且到期债券主要集中在上半年, 包括阳光城、正荣在内的知名房企发生实质性违约。二是房企现金流紧张,房地产销售、投资负增长,大幅减弱房地产企业投资动能,也减弱了土地购置需求,影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冲击地方政府实际可支配财力。三是各方预期仍较为悲观。房企预期悲观,拿地意愿不强,疫情以来,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预防性储蓄增加,加之楼市遇冷和期房交付风险加大也使购房者保持观望态度。四是房企纾困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目前房地产纾困主要债权纾困、收并购与破产重组、改变房屋性质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改变商品房性质为统贷统还的棚改项目。从效果来看,各种方式都倾向于对接资质较好的房企项目,但好项目却是有限的,限制了纾困进程。
三、2023年经济有望实现结构性复苏
一是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利于经济活力释放。2022年11月10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出台;12月7日,“新十条”印发;12月26日,对新型冠状
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有助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减少疫情对于生产生活秩序的不利影响。二是2022年政策效应后续有望逐步显现。2022年我国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及其接续政策,部分政策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等领域的实物工作量将在2023年形成,对2023年尤其是上半年经济增长起到提振作用。三是2023年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将有所加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 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等,一系列举措将极大降低疫情对于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干扰。二是收入增速下滑缓解使居民购买力有望改善。2023 年,伴随着经济的逐步修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放缓态势有望缓解并企稳回升,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情况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将推动家庭部门购买力的持续改善。三是微观预期不断向好推动边际消费倾向或将提升。受就业形势好转、收入水平提升、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提振,消费者信心指数将逐步提高,居民储蓄率有望下降,消费支出占家庭部门总收入的比重较疫情期间或将有所提升。
(三)三大类投资虽有分化但总体仍将支撑增长一是基建投资有望较快增长。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在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成为疫情发生以来提振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3 年将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受此提振,基础设施投资有望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二是制造业投资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作为民营资本较为集中的领域,制造业投资受政策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受宏观经济形势、现有产能水平、微观主体预期等影响,当前工业产能利用率距离疫情前水平尚存一定差距,民营企业家对于未来发展仍心存疑虑, 民间投资能否顺利恢复尚存不确定性。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或将触底回升。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较快回落成为过去一段时间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
央行、银保监会等系列政策的发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信心有望逐步回暖,部分房地产领域指标的回落速度已有所放缓,2023年有望迎来触底回升。
一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态势难以获得明显改善。乌克兰危机对于全球地缘ZZ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仍在持续;个别国家对我国的遏制打压仍将长期存在,短期而言外部发展环境难以迅速改善;新兴经济体在部分领域与我国的竞合博弈更趋激烈,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相对弱化,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多考验。二是全球贸易规模总体回落风险持续上升。受美联储加息等政策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进入加息周期,数据显示2022年已有约90个经济体陆续加息,总次数累计超300次,IMF、WTO等国际机构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恐进一步放缓,同期全球贸易增速可能出现大幅回落。三是上年较高基数不利2023年出口数据表现。2022年前11个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1.7%,为2014 年有记录以来第二高水平,高基数特征较为突出。
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或将稳中有升。源于终端需求不足,2022年CPI涨幅始终处在低位区间,11月CPI涨幅已降至2%以下,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 涨幅仅为0.6%。2023年,受益于经济复苏居民消费有望持续恢复,带动CPI涨幅企稳回升;源于2022年上半年低基数因素影响,2023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或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尚未完全恢复背景下,流动性有望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因此, 2023年CPI涨幅或将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但总体涨幅仍将保持在合理水平。二是工业领域结构性通缩风险有所上升。2022年以来,PPI涨幅出现持续快速回落, 11月PPI同比下降1.3%,10月以来PPI涨幅已连续两个月处在负值区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PPI降幅较大,工业领域结构性通缩信号日趋明显。估算结果显示,2023年上半年翘尾因素对于PPI同比涨幅的负向贡献将高达0.5-2.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价格恐将持续承压。然而,经济修复将带动工业产品需求上升,有望对工业产品价格形成一定提振。
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3年的经济工作,要以X的二十大确定的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为统领,严格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提升政策效能方面,一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
(二)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二是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继续做好“加法”,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落实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二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二是围绕制造业
(五)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挑战
一是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二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2022年世界经济和外贸外资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课题组
一、2022年世界和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
受新冠疫情延续、乌克兰危机爆发、国际供应链断裂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不及预期。从美国看, 一、二季度DP环比折年分别下降1.6%、0.6%,一度陷入“技术性衰退”;三季度DP环比增长3.2%,但是私人消费仅增长2.3%,投资、进口分别下降9.6%、7.3%, 国内需求明显疲软。从欧元区看,DP同比增速逐季下降,前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5.5%、4.2%、2.3%;其中,德国前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3.5%、1.7%、1.3%, 法国分别为4.8%、4.2%、1.0%。从日本看,三季度DP同比增速为1.5%,较二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私人消费拉动DP增长2.5个百分点,而净出口拖累DP下降1.0个百分点。二是新兴经济体表现有所分化。马来西亚、越南、印度等国家复苏强劲,马来西亚三季度DP同比增长14.2%,越南三、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3.7%、5.9%,印度三季度同比增长6.3%。受乌克兰危机影响,俄罗斯经济连续2个季度下滑,二、三季度同比分别下降4.1%、3.7%。巴西经济表现较为稳定,二、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3.7%、3.6%。
2022年以来,在乌克兰危机以及欧洲能源危机等的多重作用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一度达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高位。大宗商品价格指数(RJ/CRB指数) 全年累计涨幅为19.5%。其中,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
(WTI)价格全年累计涨幅为6.7%;NYMEX天然气价格全年累计涨幅为17.8%。近期,全球通胀压力虽有减轻,但是仍然处于高位。从美国看,3月至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连续7个月位于8%以上,其后有所下降,11月为7.1%。从欧元区看,10、11月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涨幅连续2个月位于10% 以上,11月为10.1%。从日本看,月度CPI同比涨幅震荡上行,11月为3.8%,为1991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从新兴经济体看,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恶性通胀,
11月阿根廷、土耳其CPI同比涨幅分别为92.4%、84.4%。
货物贸易方面,随着全球需求逐渐恢复,全球货物贸易呈现较快增长。世
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库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同比分别增长20.4%、17.0%、13.3%。从美国看,1-11月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7.3%, 货物贸易逆差同比扩大12.3%。从欧元区看,1-10月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0.7%,货物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从日本看,1-11月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0.2%,货物贸易逆差同比扩大14.7%。从新兴经济体看,部分经济体货物贸易增速有所回落。以越南为例,2022年全年出口增长10.6%、进口增长8.5%; 其中,12月出口、进口同比分别下降14.1%、8.8%。这既与上年高基数有关,也显示全球货物贸易复苏后劲不足。服务贸易方面,受主要经济体增
长缓慢拖累,全球服务贸易持续走弱。WTO2022年12月发布的《服务贸易晴雨表》指出,实体商业服务同比增速从2022年三季度开始放缓,并可能在2022 年四季度及2023年进一步放缓。国际投资方面,跨国投资较为疲弱。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规模为3570亿美元,较上季度缩减30.7%,较2021年季度平均规模缩减7.1%。
股市方面,受宏观经济政策持续调整的影响,全球股市表现低迷。2022年全年,美国三大股指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累计分别下跌8.8%、33.1%、19.4%,日经225指数累计下跌9.4%。债市方面,全球国债收益率走高,并且出现期限倒挂。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4.00%附近波动,年内累计上涨286个基点,下半年以来2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倒挂,截至12月30 日两者之差为53个基点。德、法等欧洲国家国债收益率均由负转正,年内累计分别上涨272、291个基点,达到2011年以来的高位。汇市方面,美元走强,非美元货币兑美元汇率被动贬值。2022年以来,美元指数持续走高,达到近20年以来的高位,年内累计上涨7.8%;欧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破“平价”,触及近20年以来低位,年内累计贬值5.9%;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990年以来最低, 年内累计贬值12.2%。
财政政策方面,疫情以来,各国普遍实施了大规模财政刺激,导致债务规模持续攀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10月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预测,2022年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一般政府债务占DP比重将分别达到112.4%、65.1%,其后仍将缓慢上升。受政府杠杆率上升制约,预计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将越发有限。同时,由于大多数国家外债以美元计价,本币被动贬值加
之经济复苏减速,造成其偿付压力走高,到期债务违约概率上升。IMF提示,很多国家可能重蹈斯里兰卡的覆辙,阿根廷、巴基斯坦、乌克兰等国家形势尤为严峻。
货币政策方面,2022年以来,受通胀压力高企影响,全球多国开启加息周期。美联储7次累计加息425个基点;欧央行结束负利率时代,4次累计加息250 个基点;日本央行虽然仍保持相对鸽派的货币政策立场,但是宣布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允许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0.50%。为对冲发达经济体加息引发的资本外流、货币贬值风险,巴西、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更早开启“预防式”加息。由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有时间滞后性,虽然利率上升、流动性收紧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走高,但是融资条件恶化也将持续制约经济活动复原。
二、2022年我国外贸和外资形势
2022年1-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8.3万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 出口额为2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进口额为16.5万亿元,同比增长4.5%。分月度看,下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单月增速有所下行,这主要与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外需疲软相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0.1%,为2020 年6月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出口同比增长仅0.7%,较上月下降6.3个百分点, 进口同比下滑1.1%,较上月下降7.9个百分点。分国别看,东盟、欧盟、美国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1-11月,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2.1%、14.2%、5.7%,自东盟、美国进口同比分别增长7.4%、1.8%,但自欧盟进口下降5.0%。此外,我国与非洲贸易增长较为迅速,出口、进口分别增长14.3%、16.7%。
从竞争优势看,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我国外贸稳定发展。自由贸易协定方面,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由贸易协定, 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尤其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生效将推动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逐步实现零关税。2022年1-11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额同比增长7.9%,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30.7%。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我国与共建国家持续深化贸易畅通。1-11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0.4%,其中,出口增长21.0%,进口增长19.7%。
2022年1-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560.9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
%,折合1780.8亿美元,增长12.2%。分月度看,受疫情影响,四季度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压力有所增大。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降至662.3亿元,为2021 年8月以来的低位,同比下降33.1%。分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26.1 亿元,增长0.9%;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8.8%,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3.5%。分来源地看,韩国、德国、英国、日本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22.1%、52.6%、33.1%和26.6%。
从外资项目看,优质项目不断增多。2022年以来,我国重点外资项目总体进展良好,半数前期项目顺利转入在建或投产,超三成在建项目实现投产,六成投产项目实现全部投产。根据可得的商务部数据,仅2022年1-7月,全国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实到外资668.5亿美元,同比增长35.0%,占我国同期实际使用外资比重达53.9%。外资在华项目布局范围更广、领域更宽。例如,美国德州仪器在成都制造基地的扩建项目,建设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凸点加工和晶圆测试为一体的制造基地;德国蔡司启动苏州“凤栖”工程建设,为其研究显微镜、手术显微镜、眼科设备等业务提供本地化研发和生产服务;德国巴斯夫、法国空中客车、法国施耐德电气等企业在我国建设制造和研发基地。中国贸促会2022年10月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也显示,外资企业持续看好我国市场,对我国营商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总体评价良好。
三、2023年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挑战与展望
世卫组织表示,2023年有望可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全球卫生紧急事件。随着全球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世界经济将逐步复苏,产业链供应链也将恢复正常运转。美国纽约联储发布的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SCPI)明显下降,2022年11月为1.20,上年同期为4.24。国际运输有所恢复,海运价格大幅回落,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基本恢复至2022年初水平。但也需要注意,新冠病毒仍在变异,感染人数因季节、地理位置、人口迁移等因素变化,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第一,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强化,制约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复原。美
国先后设立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多边机制,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相继推出所谓的“芯片法案”。这些安全考量为主、效率考量为辅的措施,将持续制约全球要素合理配置,降低全球供给体系效率。第二,劳动力短缺仍将影响主要国家供给回暖。疫情以来,多国出现劳动参与率下降、供需缺口扩张现象,2022年11月美国劳动力职位空缺数与失业人数之比为1.74:1,虽较年初有所回落,但仍为2000年以来的高位,预计劳动力短缺问题短期内难有明显缓解。第三,由于各类成本上涨,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制造业生产活动恢复缓慢。多国制造业PMI位于荣枯线下方,2022年12月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制造业PMI分别为46.2、47.8、48.8。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胶着而复杂, 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叠加,地缘冲突仍将呈频发高发态势,俄乌、中东等热点地区短期内还难以平静。与此同时,极端天气、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债务危机等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偏多,均将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综合判断,2023年世界经济将延续低增长态势。IMF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7%,至少1/3的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经合组织(OECD)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2%;国际金融论坛(IFF)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为2.8%;高盛、巴克莱、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等国际投行均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以下。预计2022年世界经济实现3%左右的增长难度较大, 2023年或进一步下行。
四、对策建议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注重立足国内实际,积极应对外部冲击,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 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高质量实施RCEP,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全面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
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拓展我国“朋友圈”。
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等协调共进、开放创新,形成引导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格局,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展会,强化展会投资促进服务功能。加强对企业应对国际ZZ经济形势变化的政策指导,进一步发挥出口信保、出口信贷的支持作用,稳住重点客户、国际订单和产业链供应链。打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张“王牌”,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吸引更多国家共享中国超大市场机遇、制度型开放机遇、深化国际合作机遇,全力保障外贸外资基本盘。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持续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支持外资加大向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投资。加强与外商投资企业、有关商会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的对话交流活动,充分了解外资企业诉求并及时加以回复。
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率先突破,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
2022长三角民营百强企业发展报告
长三角企联百强企业课题组
自改革开放起,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长三角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涌现出许多闻名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为长三角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彰显民营企业大企业发展的经营业绩,安徽省企业联合会、安徽省企业家联合会、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江苏省企业联合会、江苏省企业家协会、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和浙江省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了首届2022长三角民营企业100强、2022长三角民营制造业企业100 强和2022长三角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以下分别简称:长三角民营百强、民营制造业百强、民营服务业百强)排行榜(该榜以营业收入的高低排定排行榜的名次),上榜的民营企业囊括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现今企业规模最大、经营实力最强的民营企业,集中展示了它们的发展成果。本报告主要根据上榜企业2021 年度财报所载经营业绩数据,对它们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以资有关方面参考。
一、长三角民营百强营业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从整体上看,2021年,长三角民营百强经营规模还处于扩张的过程中,营业收入等主要经营规模指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本报告业绩比较均按照2021年度财报所载2020年和2021年数据进行同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DP的增速; 利税总额指标略有增长,增速比前几年明显放缓。
首届长三角民营百强的上榜门槛为421.7亿元。
2021年,长三角民营百强经营规模指标中营业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态势,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员工人数等指标也有所增长。
营业收入呈较高增长态势
长三角民营百强2021年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19305.7亿元,比上年增加17976.2亿元,增长率17.74%(详见表1.0)。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
1193.1亿元。其中,有2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有34家企业营业收入在
1000亿元~50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低于1000亿元。营业收入排名前五名的企业分别是: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巴巴)8364.1亿元、恒
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力集团)7323.4亿元、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荣盛)4483.2亿元、上海万科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上海万科)4299.3亿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吉利) 3603.2亿元。
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前10名企业营业收入庞大,合计达到44000.0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达到36.88%,比上年增加6047.0亿元,增长率达到15.93%, 增长率略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有5家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其中, 阿里巴巴增加1922.0亿元,增长率29.83%;浙江荣盛增加1397.1亿元,增长率45.27%;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山控股)增加591.3亿元,增长率20.19%;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虹控股)增加827.4亿元, 增长率31.20%;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恒逸)增加627.2亿元,增长率23.57%。值得关注的是,这5家营业收入增长率较快的企业中,除阿里巴巴外,均是石化及炼焦(含化纤制造,下同)产业链上的公司,反映出2021年石化及炼焦行业的景气度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资产呈现中速增长
资产总额
长三角民营百强合计资产总额125797.8亿元,比上年增加11414.8亿元,增长率9.98%。其中,有2家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0000亿元,有22家企业总资产在1000亿元-100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低于1000亿元。资产总额排名前五名企业分别是:上海万科18407.4亿元、阿里巴巴17605.7亿元、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国际)8063.7亿元、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集团)5204.7亿元、浙江吉利5182.3亿元。
长三角民营百强资产总额前10名企业的资产总额庞大,合计达到72589.9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达到57.7%,比上年增加5871.8亿元,增长率达到8.8%,增长率略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有4家公司资产总额增长率较高, 其中,绿城集团增加1248.4亿元,增长率31.55%;旭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旭辉控股)增加534.5亿元,增长率14.09%;浙江荣盛增加900.5 亿元,增长率33.27%;恒力集团增加394.9亿元,增长率14.85%。
长三角民营百强所有者权益合计23861.7亿元,比上年增加2168.9亿元,增长率10.75%。其中,有8家企业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亿元,有64家企业在100亿
元~10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低于100亿元。所有者权益排名前五名企业分别是: 阿里巴巴9581.0亿元、上海万科3729.4亿元、复星国际2032.1亿元、浙江吉利1724.4亿元、江苏沙钢1451.4亿元。
长三角民营百强所有者权益前10名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庞大,合计达到23861.7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达到55.05%,比上年增加2168.9亿元, 增长率达到10.00%,增长率略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有8家公司所有者权益增长率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其中,美团公司增加279.2亿元,增长率28.60%;旭辉控股增加237.6亿元,增长率28.40%;绿城集团增加272.8亿元,增长率36.48%;浙江荣盛增加208.7亿元,增长率26.57%;恒力集团增加166.4亿元,增长率19.99%。
员工人数有所增长,明显低于营收和资产增长幅度
长三角民营百强员工人数合计266.8万人,比上年增加9.9万人,增长率3.84%。其中,员工人数10万人以上的企业有8家,在1万人~10万人之间的企业有53家,其余企业低于1万人。排名前5名的企业分别是: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5.6万人、浙江吉利12.9万人、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12.6万人、恒力集团12.1万人、广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1.2万人。前5名企业中有3家是建筑公司,可见建筑行业依然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
长三角民营百强经济效益由净利润和纳税总额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净利润是负增长,纳税总额增长较高,两项合计的利税总额略有增长,经济效益增速明显放缓。
净利润负增长源自少数企业获利较大幅度减少
2021年,长三角民营百强实现净利润4552.4亿元,比上年减少488.6亿元, 增长率达到-9.69%。有96家企业盈利,盈利额4876.8亿元;有4家企业亏损,亏损额达到324.4亿元。
净利润排名前5名的企业分别是:阿里巴巴577.8亿元、上海万科351.9亿元、恒力集团256.7亿元、青山控股255.9亿元、江苏沙钢242.0亿元。长三角民营百强净利润前10名企业的净利润庞大,合计达到2502.6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达到54.97%,但净利润数额比上年明显减少692.3亿元,增长率达到
-21.67%,增长率明显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
长三角民营百强净利润增加(含扭亏为盈或减亏)的有75家企业,减少(含
亏损或由盈转亏)的有25家企业,净利润增加企业数量是减少企业的3倍,但前者增加的净利润1355.1亿元,后者减少的净利润1843.7亿元,两者相抵净利润为净减少。净利润增加的企业增加的数额较小,数额最高的为149.5亿元,最低的为63万元,平均增加额为18.1亿元;减少的企业减少的数额较大,数额最高的为935.0亿元,最低的为7万元,平均减少额为73.7亿元(详见表1.5.1)。净利润减少的前5名企业合计减少1613.6亿元,占25家企业净利润减少额的比重达到87.5%,是长三角民营百强净利润负增长的主要因素。值得关注的是,这5 家企业中各有2家电商平台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它们的净利润均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商平台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净利润下滑的状态。
纳税总额较快增长
2021年长三角民营百强(98家企业提供数据)的纳税总额达到3735.9亿元, 比上年增加624.1亿元,增长率20.05%(详见表1.0)。平均每家企业纳税规模达到38.1亿元。其中,有6家企业纳税总额超过100亿元,有59家企业纳税总额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纳税总额排名前五名企业分别是:上海万科569.9亿元、浙江吉利436.1亿元、浙江荣盛298.9亿元、恒力集团212.5亿元、绿城集团.0亿元。
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前10名企业纳税总额庞大,合计达到2111.6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达到56.52%,比上年增加344.8亿元,增长率达到19.51%, 增长率略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有7家公司纳税总额增长率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其中增长率高于35%的有:浙江吉利增加116.9亿元,增长率36.64%;浙江荣盛增加153.7亿元,增长率105.83%;绿城集团增加40.1亿元, 增长率41.33%;江苏沙钢增加28.3亿元,增长率41.90%;青山控股增加24.0亿元,增长率42.07%。
利税总额略有增长
2021年,长三角民营百强净利润减少488.6亿元,纳税总额增加624.1亿元, 利税总额合计8288.3亿元,增加135.5亿元,增长率1.66%,整体经济效益增速明显放缓。
营业收入的较快增长且增速明显超过资产增速,致使长三角民营百强资产效率比上年有所上升,总资产周转率由88.59%上升到94.84%,增长率7.06%。虽然总资产周转率上升明显,终不敌营业收入净利润率由上年的4.97%下降至
3.82%导致的净利润明显减少,拉动资产效益明显下降。其中,总资产收益率由上年的4.41%下降到3.62%,增长率-17.89%;净资产收益率由上年的12.88% 下降到10.50%,增长率-18.46%。
2021年,长三角民营百强资产负债率65.55%,比上年略有下降,这一资产负债率应属正常。
长三角民营百强的人均营业收入达到447.14万元,比上年的394.35万元增加52.80万元,增长率达到13.39%,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因净利润明显下降, 员工人数增长,人均净利润下降幅度明显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净利润下降幅度, 人均净利润达到17.06万元,比上年的19.62万元减少2.56万元,增长率达到
-13.03%。
人均纳税总额14.00万元,比上年的12.11万元增加1.89万元,增长率达到15.62%。人均占有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均有上升。
综合以上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率等数据分析,2021年,长三角民营百强面对市场环境剧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困难,既表现出顽强的发展韧劲和抗御风险的能力,推动营业收入逆势而上增长较快,同时也反映出企业经营面临着较大的盈利。
二、长三角民营百强地区分布和经营业绩概况
长三角民营百强上榜的企业分属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按上榜企业数量计,浙江省最多,达到46家;江苏省次之,达到38家;上海市第三, 达到9家;安徽省第四,达到7家。
按地区营业收入计,浙江省最高,达到57642.9亿元;江苏省次之,达到2205.1亿元;上海市第三,达到13424.7亿元;安徽省第四,达到6033.0亿元。按地区营业收入在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占比计,浙江省最高,达到48.32%;江苏省次之,达到35.38%;上海市第三,达到11.25%;安徽省第四,达到5.06%。
其他净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员工人数等主要经济指标。
长三角民营百强中安徽省上榜企业7家,主要分布在汽车制造、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家电制造等行业。
安徽省上榜企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6033.0亿元,增加1109.9亿元,增长
率达到22.55%,增长率明显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861.9亿元;净利润由上年的84.1亿元,提高到116.3亿元,增长率达到
%;资产总额由上年的4976.4亿元,提高到5435.6亿元,增长率达到9.23%;纳税总额由上年的85.2亿元,提高到126.9亿元,增长率达到48.96%; 员工人数由上年的8.6万人,提高到9.7万人,增长率达到12.62%。
总体看,安徽省上榜企业主要经营数据在长三角民营百强中的占比较低, 但主要指标的增长率都明显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整体处于较快增长的态势,成长性良好。上榜企业在经营业绩保持增长的同时,员工人数增幅较高,但又明显低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幅,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长三角民营百强中江苏省上榜企业38家,主要分布在石化及炼焦、房地产、建筑、黑色冶金、服装和纺织品等行业。
江苏省上榜企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2205.1亿元,增加4229.3亿元,增长率达到11.14%,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1110.7 亿元;净利润由上年的1184.9亿元,提高到1389.5亿元,增加204.6亿元,增长率达到17.27%,增长幅度较高,增幅明显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资产总额由上年的26160.3亿元,提高到28286.0亿元,增长率达到8.13%;纳税总额由上年的1098.5亿元,下降至1032.8亿元,增长率达到-5.98%;员工人数由上年的119.3万人,提高至119.71万人,增长率达到0.32%。
总体看,江苏省上榜企业主要经营数据在长三角民营百强中的占比较高, 净利润增长率较快,明显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资产、企业员工指标增幅明显低于营业收入、净利润的增幅,资产效率、资产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均有一定程度提高。
长三角民营百强企业中上海市上榜企业9家,主要分布在互联网服务、房地产、通讯终端、综合制造等行业。
上海市上榜企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3424.7亿元,增加2440.7亿元,增长率达到22.23%,增长率明显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净利润由上年的801.0亿元,下降至2021年的515.4亿元,减少285.6亿元,增长率达到-35.66%, 下降幅度较大,下降增幅明显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资产总额由上年
的33383.5亿元,提高到36126.4亿元,增长率达到8.22%;纳税总额由上年的622.5亿元,提高至759.4亿元,增长率达到22.00%;员工人数由上年的25.8万人,提高至2021年的29.6万人,增长率达到14.50%,员工人数增长幅度较大的原因是美团公司营业收入规模扩大相应增加了用工规模。
总体看,上海市上榜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长三角民营百强中的占比较低, 营业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平均值,净利润增长率下滑幅度较大。在员工人数增幅较大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略有提高,劳动效益有所下降。净利润下滑明显,净利润减少额明显高于纳税总额增加额,利税总额也明显下降, 资产指标有所上升,资产效率和资产效益均有所下降。
长三角民营百强企业中浙江省上榜企业46家,主要分布在互联网服务、石化及炼焦、汽车及零配件制造、房地产、建筑、黑色冶金、电器设备等行业。
浙江省上榜企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57642.9亿元,增加10196.2亿元,增长率达到21.49%,增长率略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净利润由上年的2971.0亿元,下降至2531.1亿元,减少439.8亿元,增长率达到-14.80%,下降幅度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资产总额由上年的49862.7亿元,提高到55949.7亿元,增长率达到12.21%;纳税总额由上年的1305.7亿元,提高至
1816.8亿元,增长率达到39.15%;员工人数由上年的103.2万人,提高至107.9 万人,增长率达到4.50%。
总体看,浙江省上榜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长三角民营百强中的占比较高, 营业收入增长率略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平均值,净利润增长率有所下滑,净利润减少额明显高于纳税总额增加额,利税总额也明显下降。员工人数增幅较小, 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劳动效益有所下降。资产指标有所上升,资产效率有所提高,资产效益有所下降。
三、长三角民营百强行业发展特点
长三角民营百强上榜企业分布在24个行业(按照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中国企业500强行业分类标准),总体上看反映了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优势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大企业在行业占比高,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龙头引领作用。有传统优势的石化及炼焦、黑色冶金、汽车及零配件制造、商贸和银行保险、房地产、建筑等依然是长三角民营百强的主要骨干行业,新兴产业中的互联网服务
迅速成长为影响长三角民营百强发展趋势的重要行业。
营业收入
长三角民营百强24个行业按照营业收入分为三个等级,万亿元级(超10000 亿元)行业有4个,千亿元级行业有16个(1000亿元~9999亿元),百亿元级行业(100亿元~999亿元)有4个。24个行业中有23个行业营业收入有所增长,有1 个行业营业收入略有下降。
营业收入排名前5名的行业分别是:石化及炼焦行业营业收入达到21464.0 亿元,增加4152.5亿元,增长率23.99%;黑色冶金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4144.8亿元,增加2688.5亿元,增长率23.47%;互联网服务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0297.9亿元,增加3169.1亿元,增长率30.77%;住宅地产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0093.1亿元, 增加44.2亿元,增长率0.44%;房屋建筑(含土木工程,下同)行业营业收入达到7651.6亿元,减少303.4亿元,增长率-3.96%。前5名行业合计营业收入达到66517.2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达到55.75%,增加9750.9亿元,增长率
17.18%。
值得注意的是,石化及炼焦行业、黑色冶金行业、互联网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都明显超过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而长期强势增长的住宅地产行业和强相关的房屋建筑行业增长率接近于零增长或负增长。这5个行业营业收入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超过50%,它们能否保持增长对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3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表现突出: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行业,营业收入达到2573.3亿元,增加830.4亿元,增长率达到47.65%;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行业营业收入达到2360.5亿元,增加606.9亿元,增长率34.61%;金属制品加工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846.3亿元,增加461.9亿元,增长率33.36%。这3个行业的增长率较高,但行业规模较小,对长三角民营百强增加额的贡献比较小。
净利润
长三角民营百强24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净利润超过100亿元,其余行业低于100亿元(无行业亏损);有15个行业净利润增加,增加额1099.2亿元,9个行业净利润减少,减少额1587.8亿元。
长三角民营百强净利润前5名行业合计净利润达到2986.7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达到65.61%,占比减少10.41个百分点,净利润减少845.4亿元, 增长率-22.06%。其中,石化及炼焦行业净利润达到819.1亿元,增加291.4亿元,
增长率55.23%;黑色冶金行业净利润达到737.7亿元,增加333.1亿元,增长率82.32%;互联网服务行业净利润达到594.7亿元,减少1021.9亿元,增长率
-63.21%;住宅地产行业净利润达到523.7亿元,减少338.5亿元,增长率-39.26%; 房屋建筑行业净利润达到311.4亿元,减少109.6亿元,增长率-26.02%。
值得关注的是,净利润前5名企业排名与营业收入前5名排名完全一致,不同的是石化及炼焦、黑色冶金两个行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实现高增长,互联网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与净利润大幅下滑并存,房地产、房屋建筑(含土木工程)两个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较低的同时净利润亦下滑。
资产总额
长三角民营百强24个行业中有4个行业资产总额超过10000亿元,在1000亿元~10000亿元之间的有12个行业,其余行业低于1000亿元。
长三角民营百强资产总额前5名行业高度集中了长三角民营百强的资产总额,这5个行业2021年资产总额达到89998.5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71.54%,增加8088.0亿元,增长率达到9.87%,略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其中,住宅地产行业34832.7亿元,增加2337.8亿元,增长率7.19%,增长速度放缓;互联网服务、石化及炼焦、综合制造、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行业名列第2~5名。
所有者权益
长三角民营百强24个行业中有1个行业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0亿元,在1000 亿元~10000亿元之间的有9个行业,其余行业低于1000亿元。
长三角民营百强所有者权益前5名行业高度集中了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所有者权益,这5个行业所有者权益达到29804.97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达到68.76%,增加3035.6亿元,增长率达到11.34%,略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增长率。其中,互联网服务行业所有者权益居榜首,达到12624.0亿元,增加716.4 亿元,增长率6.02%;房地产、石化列第2~5名。
纳税总额
长三角民营百强24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纳税总额超过100亿元,其余行业低于100亿元。长三角民营百强纳税总额前5名行业高度集中了百强的纳税总额, 这5个行业2021年纳税总额达到2751.3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73.64%, 增加456.1亿元,增长率达到19.87%,略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增长率。住宅地产行业纳税总额高居榜首,达到980.6亿元,增加141.4亿元,增长率16.86%;
石化及炼焦、汽车及零配件制造、黑色冶金、房屋建筑(含土木工程)分列第2~5名。
2021年,市场需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刻影响了各个行业发展的轨迹, 行业经营业绩明显分化,有的行业正逢市场风口,经营业绩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上升较快;有的行业突遭市场萎缩,经营业绩下降明显,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下滑较快。
营业收入方面互联网服务、石化及炼焦、黑色冶金等行业营业收入增长强劲,在长三角民营百强中的占比有所上升;房地产、房屋建筑(土木工程)、 工业机械及设备制造等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在长三角民营百强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
净利润方面
黑色冶金、石化及炼焦、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等行业净利润增长强劲, 在长三角民营百强中的占比有所上升;互联网服务、房地产、房屋建筑等行业净利润增速下降,在长三角民营百强中的占比下降明显。
产业规模大、占比高、带动力强的骨干行业是长三角民营百强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它们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整体的经营业绩,其中,黑色冶金、互联网服务、房地产3个骨干行业在2021年的业绩状况值得关注,它们分别表现出增收增利、增收不增利、营收增长持平利润下滑的特点。
黑色冶金行业增长强劲
黑色冶金9家上榜企业中有6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含有江苏沙钢、青山控股等著名的民营钢铁企业。黑色冶金作为长三角地区传统的优势行业,近年来坚持转型升级发展,走发展精品钢材之路,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新型钢材,保持了市场优势,进入稳步增长的轨道。
2021年,钢材市场价格持续走高,需求增大,黑色冶金行业经营业绩增速强劲,达到14144.8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提升至11.86%,提高0.55个百分点;增加2688.5亿元,增长率达到23.47%,增长率明显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营业收入高增长的同时,净利润也实现了较快增长,由上年的404.6 亿元大幅提高到737.7亿元,增长率达到82.32%,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也大幅提升至16.20%,提高8.18个百分点;纳税总额也快速增长,达到299.7亿元,
增长率达到43.06%;利税总额也快速增长,达到1037.4亿元,增长率达到68.92%
(详见表3.71)。黑色冶金行业强劲的增长使之成为长三角民营百强经营业绩的压舱石,不仅在提高长三角民营百强营业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净利润、纳税总额、利税总额方面对长三角民营百强的经济效益指标产生了重大影响。
互联网服务行业营收增长、利润下降
长三角互联网服务行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担纲,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在过去的十多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通道中,随着美团、拼多多的崛起,长三角民营百强中的互联网服务行业呈现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发展势头, 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22上榜的长三角民营百强的互联网服务企业有6家。
2021年,长三角百强中的互联网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再创新高,实现营业收入13467.0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提升至11.29%,提高1.13个百分点; 增加3169.1亿元,增长率达到30.77%。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并未同向增长反而大幅下降,6家企业有4家净利润下降且减少额较大,有2家企业净利润上升(其中有1家企业扭亏转盈)但增加额较小,合计净利润达到594.7亿元, 减少1021.9亿元,增长率-63.21%,占长三角民营百强的比重下降至13.06%,下降19.01个百分点(详见表3.7.2),对长三角民营百强净利润指标的下滑产生了重要影响。净利润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阿里巴巴、美团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
房地产行业营收增长持平、净利润下滑较快
2021年,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下降明显,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压力。长三角民营百强中的房地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0093.1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比重下降至8.46%,下降1.48个百分点;增加44.2亿元,增长率达到0.44%,增长率明显低于长三角民营百强平均值。营业收入增长持平的同时净利润明显下降,上榜的6家企业中有4家企业净利润下滑且减少额较大,有2家企业净利润有所增长但增加额较小,实现净利润523.7亿元,占长三角民营百强比重下降至11.50%,下降5.60个百分点;比上年减少338.5亿元,增长率-41.19%, 房地产行业营收增长持平,净利润下滑较快,对长三角民营百强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比较明显。
四、民营制造业百强与民营服务业百强
2021年,民营制造业百强营业收入、净利润、纳税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研发费用和员工人数等主要经营指标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营业收入、净利润、纳税总额指标增长均超过20%。
民营制造业百强入围门槛达到297.0亿元。1.营业收入增速较快
2021年,民营制造业百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91704.6亿元,增加15073.3 亿元,增长率19.67%;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917.0亿元。其中,有26 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其余企业营业收入低于1000亿元。
营业收入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恒力集团(7323.4亿元)、浙江荣盛(4483.2 亿元)、浙江吉利(3603.2亿元)、青山控股(3520.2亿元)、盛虹控股(3479.8 亿元)。这5家公司营业收入庞大,合计达到22409.8亿元,增长率达到19.95%, 略低于民营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占民营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24.44%。其中, 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民营制造业百强的有浙江荣盛(45.27%)、青山控股
(20.19%)、盛虹控股(31.20%),其余2家企业增长率明显低于民营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
净利润快速增长
2021年,民营制造业百强净利润总额达到3665.6亿元,增加1018.7亿元, 增长率38.49%;平均每家企业净利润规模达到36.7亿元。
其中,净利润超过100亿元的有8家企业;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68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
98家企业盈利,2家企业亏损。净利润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恒力集团(256.7 亿元)、青山控股(255.9亿元)、江苏沙钢(242.0亿元)、浙江荣盛(239.2 亿元)、复星国际(170.9亿元)。这5家公司净利润庞大,合计达到1164.7亿元,占民营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31.77%;净利润增加423.7亿元,增加额占长三角民营百强增加额的比重达到4成以上,增长率达到57.09%,明显高于民营制造业百强的增长率。其中,除恒力集团外,其他4家企业净利润增长率均超过54% 以上,增加额高达400多亿元,是拉动长三角民营百强净利润高增长的主要因素。
纳税总额增长较快
民营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纳税总额达到1169.9亿元,增加261.2亿元,增长率28.74%;平均每家企业纳税总额规模达到11.7亿元。其中,纳税总额超过100 亿元的有3家企业,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59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
纳税总额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浙江吉利、浙江荣盛、恒力集团、江苏沙钢、青山控股。这5家公司纳税总额合计达到1124.5亿元,增加额172.3亿元, 增长率达到18.10%,增长率明显低于民营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纳税总额占民营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41.64%。
研发费用增长较快
民营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研发费用达到1368.7亿元(97家企业提供的数据),增加230.3亿元,增长率20.23%;平均每家企业研发费用规模达到14.1亿元。其中,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的有3家企业,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39 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研发费用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浙江吉利、江苏沙钢、万向集团公司、新华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荣盛。这5家公司研发费用合计达到428.3亿元,研发费用占民营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31.29%;增加98.0亿元,增长率达到29.68%,明显高于民营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
民营制造业百强资产效率和效益有所增长
民营制造业百强资产总额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增长率分别达到12.05%、13.55%,明显低于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致使资产效率和效益比上年有所上升。其中资产总额周转率由121.93%上升至130.22%,增长率6.80%;资产总额收益率由4.21%上升至5.21%,增长率23.60%;
所有者权益收益率由11.64%上升至14.19%,增长率21.96%。资产负债率63.32%,略低于上年,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使民营制造业百强总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民营制造业百强劳动效率和劳动效益有所增长
民营制造业百强员工人数增长3.75%,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产出指标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员工人数增长率,带动了劳动效率和劳动效益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人均营业收入达到490.97万元,比上年的425.65万元增加65.32万元,增长率达到15.35%;人均净利润达到19.62万元,比上年的14.70万元增加4.92万元,增长率达到33.49%;人均纳税总额14.46万元,比上年的12.04万元增加2.42万元, 增长率达到20.02%;人均占有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也有上升,但上升幅度明显低于产出指标。这些数据统计结果表示人均占有资产有一定增长的同时,人均劳动效率(营业收入)和劳动效益(人均利润、人均纳税)也明显提高。
民营制造业百强及其营收和净利润的地区分布
民营制造业百强中,安徽省有9家企业上榜,江苏省有36家企业上榜,上海
市有3家企业上榜,浙江省有53家企业上榜。
按照营业收入数值由高至低排序为:浙江、江苏、安徽、上海。按照净利润数值由高至低排序为:浙江、江苏、上海、安徽。
民营服务业百强营业收入、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和员工人数等指标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的同时,净利润大幅下滑,整体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明显。
民营服务业百强入围门槛是80亿元。1.营业收入增速较快
民营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营业收入达到46449.8亿元,增加7999.5亿元,增长率20.80%;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达到464.5亿元。其中,超过1000亿元的有8家企业,在100亿元~1000亿元之间的有79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0亿元。
营业收入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阿里巴巴(8364.1亿元)、上海万科(4299.3 亿元)、中南控股(2602.6亿元)、美团公司(1791.3亿元)、传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传化集团,1444.4亿元)。这5家公司营业收入庞大,合计达到18501.7亿元,占民营服务业百强的比重达到39.83%;增加2488.9亿元,增长率达到15.54%,低于民营服务业百强的增长率。其中,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民营服务业百强的有阿里巴巴(29.83%)、美团公司(56.04%)、传化集团(29.28%), 其余企业均低于民营服务业百强。
净利润明显下降
2021年,民营服务业百强净利润达到1812.3亿元,减少1257.5亿元,增长率-40.96%;平均每家企业净利润规模达到18.1亿元;91家企业盈利,9家企业亏损。其中,净利润超过100亿元的有4家企业,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22 家企业,在1亿元~10亿元之间的有41家,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
净利润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阿里巴巴(577.8亿元)、上海万科(351.9 亿元)、网易杭州(169.8亿元)、旭辉控股(123.3亿元)、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财富,85.5亿元)。
这5家公司净利润合计达到1308.3亿元,占民营服务业百强的比重达到72.18%;净利润减少1061.2亿元,增长率达到-44.78%,低于民营服务业百强的平均值。其中,净利润增长率较高的有网易杭州(37.68%)、东方财富(79.00%), 但增加额比较少;阿里巴巴、上海万科均为负增长,减少额较大。
纳税总额增长较快
民营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纳税总额达到1617.5亿元,增加262.1亿元,增长率19.34%;平均每家企业纳税总额规模达到16.2亿元。其中,纳税总额超过100 亿元的有3家企业,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16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
纳税总额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
上海万科、绿城集团、中南控股、旭辉控股、杭州滨江房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5家公司纳税总额合计达到981.5亿元,增加额189.4亿元,增长率达到23.91%,增长率明显高于民营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纳税总额占民营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60.68%。
研发费用保持增长
民营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研发费用达到1221.7亿元(57家企业提供的数据),增加203.9亿元,增长率20.03%;平均每家企业研发费用规模达到21.4亿元。其中,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的有3家企业,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7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研发费用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
阿里巴巴(578.2亿元)、美团公司(166.8亿元)、网易杭州(140.8亿元)、拼多多(89.9亿元)、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携程公司,89.9亿元)。这5家公司研发费用庞大,合计达到1065.6亿元,增加162.2 亿元,增长率达到17.95%,低于民营服务业百强的平均值;研发费用占民营服务业百强的比重达到87.22%。其中,研发费用增长率超过民营服务业百强的有美团公司(53.09%)、网易杭州(35.75%)、拼多多(30.49%);阿里巴巴、携程公司研发费用增长率低于民营服务业百强的平均值;民营服务业百强的研发费用高度集中在互联网服务企业,其他服务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较少。
民营服务业百强资产效率和效益升降不一
民营服务业百强资产总额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增长率分别达到12.05%、13.55%,明显低于营业收入增长率且明显高于净利润增长率,致使资产效率和效益比上年升降不一,其中,资产总额周转率由52.02%上升至57.01%,增长率9.60%;资产总额收益率由7.98%下降至3.90%,增长率-51.13%;所有者权益收益率由12.46%下降至6.70%,增长率-46.20%。资产负债率66.82%%,略低于上年, 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使民营服务业百强总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民营服务业百强员工人数增长明显低于营业收入、纳税总额等指标增长率,
明显高于净利润增长率,致使劳动效率和劳动效益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减。其中, 人均营业收入达到578.13万元,比上年的521.69万元增加56.44万元,增长率达到10.82%;人均纳税总额20.13万元,比上年的18.39万元增加1.74万元,增长率达到9.48%;人均占有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均有上升。人均净利润达到22.56 万元,比上年的41.65万元减少19.09万元,增长率达到-45.84%。这些数据统计结果表示人均占有资产总额有一定增长的同时,人均劳动效率(人均营收)也有所增长,但人均劳动效益(人均利润)下降幅度较大。
民营服务业百强中,安徽省有8家企业上榜,江苏省有30家企业上榜,上海市有30家企业上榜,浙江省有32家企业上榜。
按照营业收入数值由高至低排序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按照净利润数值由高至低排序为:浙江、上海、安徽、江苏。
2021年,民营制造业百强经营业绩主要指标全面增长,其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和纳税总额增长较快;民营服务业百强营业收入增长较快,但净利润明显下降,总体上看,民营制造业百强发展状态明显强于民营服务业百强。
主要经营指标比较
营业收入方面,民营服务业百强总量指标明显低于民营制造业百强,是民营制造业百强的50.65%,民营服务业百强增量指标也低于民营制造业百强,是民营制造业百强的53.07%,民营服务业百强的增长率指标略高于民营制造业百强。净利润方面,民营服务业百强总量指标明显低于民营制造业百强,是民营制造业百强的49.45%,民营服务业百强在净利润总量方面由上年高于转变为低于民营制造业百强。民营服务业百强净利润增量指标是负增长,民营制造业百强净利润增幅较大。
总体上看,民营制造业百强在营业收入、净利润、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和员工人数等指标的总量方面高于民营服务业百强;民营服务业百强在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量等指标方面高于民营制造业百强。
资产效率和效益比较
民营制造业百强的资产总额周转率(总营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资产总额收益率(净利润/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民营制造业百强在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纳
税总额3个人均产出指标方面的增加额和增长率均明显强于民营服务业百强。4个资产效率和资产效益指标增长均超过民营服务业百强。
用工效率、效益比较
民营制造业百强在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纳税总额3个人均产出指标方面的增加额和增长率均明显强于民营服务业百强。
五、民营骨干企业发展2021年,长三角民营百强集合了长三角地区一大批具有雄厚经营实力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它们对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奇瑞控股、江苏沙钢、华勤技术、浙江荣盛的经营业绩表现较好。
奇瑞控股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企业,2021年公司在汽车行业景气度不高的条件下逆势而上,营业收入、净利润、纳税总额等经营指标呈现大幅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061.1亿元,增加232.4亿元,增长率28.05%,营业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长三角民营百强的平均值;净利润10.5亿元,增加3.5亿元,增长率50.72%;纳税总额72.5亿元,增加28.2亿元,增长率63.62%。
沙钢集团是国内外知名的民营钢铁企业,2021年公司抓住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向上的风口,努力提升经营效率,全年经营业绩大幅提高。
其中,营业收入达到3036.3亿元,增加368.5亿元,增长率13.81%;净利润大幅增长,达到242.0亿元,增加115.8亿元,增长率高达91.77%;纳税总额95.7 亿元,增加28.3亿元,增长率41.90%(详见表6.2)。产出指标全面提升的同时, 单位资产效率和效益也同步提升,总资产周转率提高至93.47%,提高5.89%,净资产收益率提高至16.67%,提高66.02%,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有明显提高。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设计、研发、制造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智能通讯的ODM公司,具备成熟的整机交付能力。近年来,公司已在国内建成上海、东莞、西安、南昌、无锡五大研发中心,在国内外布局五大制造中心,企业发展潜力强劲。公司利用软硬件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加速进行市场扩张,营业收入和资产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837.6亿元,增加238.9亿元, 增长率39.91%;资产总额452.4亿元,增加131.0亿元,增长率达到40.76%;研
发费用36.2亿元,增加11.9亿元,增长率高达48.11%。
浙江荣盛是石化至化纤的全产业链企业,近年来,浙江荣盛主要经营指标连续数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成为行业高速发展的标杆企业之一。2021年,该公司经营业绩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4483.2亿元,增加1397.1亿元, 增长率45.27%;净利润239.2亿元,增加.9亿元,增长率高达83.60%;纳税总额翻一番以上,达到298.9亿元,增加153.7亿元,增长率105.83%(详见表6.4)。产出指标的高速增长,受到资产指标的有力支持,资产总额达到3906.7亿元, 增加900.5亿元,增长率33.27%;所有者权益达到994.2亿元,增加208.7亿元, 增长率26.57%。虽然,资产增长率迅速,资产效率和效益增长依然可观,总资产周转率达到124.30%,增长9.00%;总资产收益率达到6.63%,增长37.76%;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4.00%,增长45.06%。浙江荣盛优异的经营业绩有力地拉动了长三角民营制造业百强整体经营业绩的增长,其各项经济指标占长三角民营制造业百强的比重也明显提高。
六、长三角民营百强发展特征
2021年,长三角民营百强经营规模继续扩大,营业收入达到119305.7亿元, 增长率17.74%,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全国DP增长速度;资产总额达到125797.8亿元,增加11414.8亿元,增长率达到9.98%;虽然净利润下降9.69%, 但纳税总额增长17.64%,合计利税总额增长1.66%,整体经济效益略有增长,处于合理运行区间;其他指标也有所增长。对照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普遍遭受重创、复苏缓慢的状况,长三角民营百强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久久未去、境外供应链受阻、内外市场剧变等多重困难因素叠加的情况下,能取得经营规模稳步增长的经营业绩,确实难能可贵,实属来之不易。其中,龙头企业、骨干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营业收入方面,阿里巴巴、恒力集团、浙江荣盛等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增长,有力拉动了长三角民营百强,创出了营业收入的新高;在净利润方面,黑色冶金、石化炼焦、综合制造等行业均实现了高增长,对冲抵了部分行业净利润减少,对支撑长三角民营百强经济效益保持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长期的发展,长三角民营制造业企业经营实力已经比较强大,抗击风
险能力较强,面对多重困难挑战,仍然展现出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成为长三角民营百强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其中,黑色冶金、石化炼焦等行业的民营企业经营业绩表现优异经营业绩创出新高;汽车及零配件行业的民营企业也已经初步显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止跌回稳的态势,后期新能源汽车销售发力有可能带动行业重回增长趋势;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综合制造、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等制造、家用电器制造等行业的民营企业经营业绩也有不俗表现,增长势头良好。这些行业共同增长汇聚成民营制造业百强,交出了一份营业收入增长19.67%,净利润增长38.49%的良好的成绩单,支撑起长三角民营百强企业整体经营业绩保持增长的趋势。
2021年,服务业百强企业处于严峻的市场环境之中,从经营业绩看,营业收入和纳税总额增长率均达到20%左右,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员工人数等指标均处于较好的增长状态中,但整体盈利情况差强人意,净利润下滑幅度较大。民营服务业百强盈利下滑的主因是阿里巴巴、美团净利润大幅下滑所致。扣除这一因素,服务业百强净利润指标仅比上年略微下降2.65%,亦即2021年民营服务业百强其他98家企业整体经营业绩运行在一个合理区间。从发展趋势看,电商公司还处于行业扩张期,激烈竞争造成的盈利状态不稳定期还在延续。阿里巴巴上年处于短期盈利峰值阶段,造成盈利基数高、体量大。2021年,电商市场竞争激烈,盈利压力加大形成净利润指标大幅下滑。因此,民营服务业百强净利润指标下滑可以认为是百强企业螺旋上升中的一次调整,随着疫情逐步受到控制,市场人气回升,长三角服务业百强的发展前景包括盈利能力依然值得看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陶然
引言
课程思政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2004 年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ZZ教育的意见》,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此开始了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第二阶段,拓展。2015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ZZ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该计划提出“坚持思想ZZ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以此进一步强调了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和教师的育人使命[1]。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ZZ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ZZ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将全课程育人提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了课程思政的深入拓展。第三阶段,发展。X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说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广泛共识⑶。课程思政发展的三个阶段,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缩影,也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与学生能力要求的重新定义。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形式, 也是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促成,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深入剖析并找到解决对策, 才能够扫清前进的障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ZZ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ZZ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⑷可见, 思想ZZ工作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路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完成这一路径的重要媒介与
手段。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主线,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通过课程思政的平台,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思政素养的需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是课程思政能否按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只是课程建设、学生思想ZZ工作的建设,还有对教师的建设。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师面向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高职院校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情的复杂性,对教师思政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方面,无论是政策支持、教师培训还是教学竞赛,都为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课程”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媒介,“课堂”则是舞台,思政的融入需要教师充分地把握课程内容,掌控课堂秩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课程思政将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思政素养的助推剂。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为适应当下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思想ZZ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切实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思想ZZ教育教学载体,以达到推动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新模式的需要
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具有特殊性,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二是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实训教学多于理论教学,注重通过培育职业精神、德技并修造就人才;三是学情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弱,自律性较差。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基本具备了符合自身教育特点的,具有一定教学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正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孕育而生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ZZ理论课同向同行,但如何将所学专业与思政教育结合,需要教师们在原有
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隐性与显性教育,实现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专业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三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往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编写得较为具体和深入,均能结合专业性质、课程内容展开, 但素养目标略显笼统。很多课程的素养目标高度重复统一,缺少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素养目标制定的初衷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有一致性,都是在专业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的培育。一名优秀人才,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但是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不是“喊口号”,而是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其内涵,从而去实践,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初衷。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主线,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如不能深入研究和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只是泛泛而谈, 那么就失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很多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不乏行业专家、业内精英。但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并不能代表其适合育人,追其原因在于其思政育人能力不足。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二,对思政育人理念认识不足。广大教师能够响应号召,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活动,然而调研发现多数教师并未明确地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目标之中。
第三,欠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需要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专业课程隐性育人作用,但部分教师却生硬地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捆绑在一起,没有起到育人目的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四,缺乏课程思政教育情怀。情怀是课程思政育人的“润滑剂”,只有怀着为X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才能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变成立德树人的事业
⑻。
第五,缺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榜样,如果教师不能
率先垂范,有违师德师风,将严重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缺少深入的学情综合分析
高职院校生源情况较为复杂。主要由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及通过扩招考试录取的下岗职工、新型农民、退役军人及企业在职人员等组成。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虽然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学情分析,但分析多停留于表面,出现频率最多的评价词汇有学习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等。针对这些问题, 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以至于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决定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依据。没有系统、综合的学情分析数据,就不能科学地研究、实践教育教学。
缺少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和关键环节⑼。但是,长期以来专业课程教学的固有教育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自顾自地讲授知识,而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全凭自觉,这样的教学环境是很难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自己的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讲”得很认真,而甚少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
第二,缺少理论联系实际。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课程对未来择业、就业的意义,不明白“学”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缺少必要的引导与思想辅导。
第三,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部分教师对授课的主体并不清晰,对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没有针对性。班级里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完全按照一个标准很难达到平衡,造成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另外,部分教师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 没有融入学生中,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够亲切,不敢或不愿与老师多交流,从而对所学课程产生厌学心理。
5缺少灵活的课程思政教学与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判断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为课程后续的改革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常规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源于督导评价、
学生评价两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来源于教师。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评价注重教学材料是否齐全,课中教学效果等;学生评价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进行判定。无论从评价来源还是评价形式上,均无法客观地、科学地对课程思政教学与学习进行有效评估,从而无法清晰、正确地为课程思政后续建设提供参考。没有制度保障和考核评价的鞭策,教师势必缺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外部驱动,课程思政就无法从根本上落实。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对策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 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应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特点进行制定,从专业层面到课程层面,分层次推进目标的达成。
专业层面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展开研究。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特点,重点融入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理想信念等贴近工作岗位一线的思政元素,通过思政元素的植入,逐渐渗透对奋斗方向、职业岗位、创新创业等现实问题的理解认识。另外,专业层面课程思政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思政”培养方向的不同,分层级植入。高职一年级学生,因刚踏入大学校门,对专业不了解,这时应全员覆盖地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明确专业未来发展方向;高职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开始显露专业学习中的长短板,这时可采用分类培养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对专业学习情况和择业想法开展工作;高职三年级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阶段,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转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此时可采用针对性辅导的形式,加强个人思想建设。
课程层面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建设需要在专业层面的基础上展开。不同专业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可以不同,但整体中心思想都应紧紧围绕专业思政目标进行设计。以建筑设计专业“建筑制图”课程目标设计为例进行说明,该门课程开设在高职一年级上学期,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根据专业层面思政育人要求,将采用全员覆盖的思政育人模式展开对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结合课程内容制定出三级目标,即思政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图1所示。其中, 一级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
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这些能力将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也是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因素。
2结合专业课程,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
第一,加强专业教师思想ZZ理论学习,提高思想ZZ觉悟。专业教师可以多与思政教师沟通,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切实地融合在一起,用思政的角度去审视某些专业问题,从而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
第二,加强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理念。教师需要准确地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并提炼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
第三,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课程竞赛、观摩学习、ZZ理论培训、交流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训练。加强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 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第四,怀揣教育情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明确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第五,言传身教,引领示范。教师既是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是学生
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教师的行为、举止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最直接的课程思政教育就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示范。
结合学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因其生源构成情况,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自律性较差、缺乏自信、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特点。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从以上问题出发,着力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一,学习基础差,从学习方法上找原因。学生学得很刻苦,但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很多时候是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学习内容的。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操作,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他们领悟实践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第二,加强自律性,提升注意力。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目标,并让他们感知到结果,从而使学生有欲望去执行和付出,逐步养成不为自律而自律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
第三,提升自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在课堂中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勇敢表述观点,让他们在团队中找到优势项目,逐步树立自信。
结合育人目标,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科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思政元素需要遵循专业课程知识的逻辑, 从专业知识的内涵、应用环境、历史前沿、社会影响等方面挖掘潜在的思政知识点,并以此展开思政教育。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思政不是理论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行业发展、社会进步而展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ZZ、社会热点事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
第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思政内涵。可采用的教学形式有情境教学,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了解所学知识是如何解决对应问题的,这种方式不但能辅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记忆,也变相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项目教学,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以团队为主体,学生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如“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项目,通过项目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引申文化自信教育内容。
结合“四评”,建立灵活机动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节点。通过督导评价、教师互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评估,有利于发现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后续整改和推进。
督导评价。主要对教学资料、课前准备、课中组织、思政元素融入过程、方法和效果等进行评价和指导,以此提高教师课前备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思政与专业融合更紧密。通过以评促教的方式,及时考察和评价课程思政教学的时效性,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入展开。
教师互评。尝试采用开放课堂的方式,让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点评。鼓励思政教师进入专业教师的课堂,了解专业课程知识内容,给予专业教师思政理论上的指导,达到同向发力、共同发展的目的。另外,注重座谈交流,
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经验分享会,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专家评价。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定期邀请思政名师、专家到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讨、论坛、讲座等活动。建立“一帮一扶持”制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垂范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课堂思政示范团队、教学名师,推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优秀思政案例。
学生评价。定期组织学生为教师打分,测评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可度,以此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另外,通过学生评价也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接纳程度,是否真正从课堂中收获了思政知识的养分,达到量到质的改变;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想法与建议, 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明确课程思政后期建设方向。
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要将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明确育人目标、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目标的设定需要明确预期学习产出要求,在充分掌握学情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研判、分析;教师提高思政能力需要长期、不断学习,并非一日之功;学生能力提升与教师教学能力有直接关系;深入挖掘并合理利用思政元素,适当、适度融入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总结和后续整改的开始。课程思政建设不只是一门课、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全员协同的教学实践改革。只有全员行动, 才能够推动建设进程,达成预期目标。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学X史促教学实践探索 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刘瑾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X史立德树人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更好把握和运用X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强调推进X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时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X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X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1]这些重要论述为基层X组织推进X史学习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X史明确了方向, 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发挥X史立德树人作用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发挥X史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教学部门, 理应读在前、思在前、悟在前、教在前,强化基层X建,坚持守正创新,常态化开展X史学习,锤炼X员X性,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的X史理论水平, 紧紧围绕思政课教学,坚持问题导向,透过现象把握X史的主题主线,依托以X史为主题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推动X史学习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二、学理论读经典提升思政课教师岗位素养
“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2]思政课是一门能够解决学生们理想信念问题的关键课程, 这就要求培养一支ZZ过硬、思想过硬、理论过硬、业务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扎根京华大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动“双高校”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主要责任部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化基层X组织建设,结合全体思政课教师都是X员的实际,深入开展X史学习教育,举办“学理论读经典”主题读书活动,立足“三阅读”法,采用“你主持我来讲大家谈”方式,做到院内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两个贯通”,原原本本读原著,逐字逐句学原文,静下心来悟原理,锤炼X员X性,教育引导全体X员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百年辉煌X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做到理论上学懂弄通,ZZ上清醒坚定,思想上自信自觉,能力上活学活用。
立足“三阅读”法。“学习X史是每一位X员的义务,引导广大X员、干
部把学习X史作为必修课和常修课。”[3]每个学期初,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X支部以X史学习为主要内容,坚持系统思维,按照“三阅读”法,即主题阅读、精细阅读和分享阅读,整体设计“学理论读经典”主题读书活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夯实基层X组织的X建基础。例如,2021年秋季学期初,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X支部召开X员会议,根据主题阅读,确定本学期“学理论读经典”主题读书活动的主题是“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大会讲话读X史”,制作“学理论读经典”目录,包括导读《中国共产X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和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X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抗美援朝70周年等10次大会上的讲话。每名X员在通读导读和十篇讲话的基础上,选取导读或一篇讲话进行精细阅读,从时间背景、重点内容、主要观点、理论创新和历史与现实意义等方面,对理论著作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并结合理论著作推荐一个X史故事、一部X史影视资料或一篇X史文献等作为拓展阅读资料,与其他X员开展分享阅读。
采用“你主持我来讲大家谈”方式。“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2]每个学期,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X支部选择周五上午为“学理论读经典”主题读书活动日,根据学期“学理论读经典”目录顺序,逐一讲授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每次的读书活动日时长两个半小时,由全体X员轮流作为主持人,介绍主讲的X员及其所选取X史章节,把握主题读书活动议程进度,组织好交流环节的研讨。主讲X员的读书分享时长一个半小时,做到“三讲”,即讲深重要X史事件、讲透基本X史脉络、讲好辉煌X史故事,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在交流环节,听课的X员轮流发言,做到“三个深入”,即深入分享自己对这一X史章节的所思所想所悟、深入肯定主讲X员的教学优势、深入分析主讲X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或注意事项。
采用“两个贯通”形式。“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2]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X支部“学理论读经典”主题读书活动分三步走,实现“两个贯通”,即院内校内校外贯通、线上线下贯通,不断提升X员的历史自信、理论自信和“叫人口服心服”能力。“学理论读经典”主题读书活动最早在我
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X员中开展,以读书分享形式为载体,共读一本书、共备一堂课,不断提升X员的X史理论水平与能力。随着活动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吸引了学校X委教工部、学工部、校团委、图书馆、安稳部、国际教育学院等多个单位(部门)的X员干部及各二级学院的X员、师生参加,活动在不断提升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X支部X员的理论广度与深度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全校X员、师生开展X史学习的热情。2020年面对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理论读经典”主题读书活动没有中断,从线下搬到线上,从校内推广至社会, 实现院内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两个贯通”。“学理论读经典”主题读书活动实现“三位一体”,即共读一本书、共备一堂课、共讲一门面向全社会的X史公开课,进一步锤炼X员X性,全面提升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X支部X员的X史理论能力与水平,增强历史自信,真正在理论上学懂弄通,ZZ上清醒坚定, 思想上自信自觉,能力上活学活用。
三、学理论读经典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
“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2]思政课是一门能够答疑解惑的关键课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以X史中一个个具体问题为切入点,讲透现象讲深道理讲好故事,以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树立正确X史观,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自觉做到听X话、跟X走,发挥X史立德树人的作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融合X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主业,充分转化“学理论读经典”主题读书活动实践成果, 在思政课教学中以大历史观为依托,建构“专题化+议题链”教学模式,讲清“能”“行”“好”,引导高职学生深刻领悟伟大建X精神及其精神谱系,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奋斗品格,培养工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
采用专题化学习。高职院校思政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内容。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统编教材,聚焦高职学生特点与认知, 细化专题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其教材(2021年版)是统编重点教材,共分为十四章。基于教材理论性强的特点,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着吃透教材、紧跟时政和理论热点、遵循高职教学规律、符合高职学生接受能力的原则,对教材逻辑进行整合和优化,共设计22个教学专题,共计48学时。专题化呈现了四大
特点。一是遵循X的历史脉络。根据十九届六中全会四个历史阶段精神,将22 个教学专题分为专题一的前言、专题二至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四至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专题六至八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专题九至二十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二十二的结语六个部分。二是转化包含X史叙述关键词句的教学话语体系。比如专题二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专题二十一共建共享地球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别对应教材的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精准回味历史味道,准确回应时代声音。三是理论创新具象化。比如专题十一至十五的经济、ZZ、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建设具体对应第十章“五位一体”总布局,专题十六至十九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X具体对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是对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目标要求。以专题十六至十九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例,立足新起点, 结合新时代,聚焦新目标,站在大历史视角,通过从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从严治X分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X的历史到现实的演进,讲清楚“四个全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讲清楚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具体要求,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四个具体要求分别对应战略安排、目标、系统思维、同频共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分别对应动力支撑、动力、时代精神和改革创新,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分别对应重要保障、底线、法治意识和遵纪守法,全面从严治X的具体要求分别对应核心领导、旗帜、领导能力和理想信念,最终讲清楚“能”“行”“好”。
通过议题链学习。“实际上,有时候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全,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2]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专题化的基础上,给每个专题设置三个议题,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立了由二十二个专题六十六个议题组成的议题链,议题之间实现前后相接、环环相扣。比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专题十六至十九。专题十六的三个议题是:“什么是现代化?”“中国为何能做到减贫贡献全球第一?”和“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专题十七的三个议题是:“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跨越时空的对话有何深意?———深圳、
小岗村与雄安”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专题十八的三个议题是:“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X大还是法大?”和“全面依法治国依靠谁来实现?”;专题十九的三个议题是:“为什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X?”“为什么自我革命是我们X区别于其他政X的显著标志?”和“新时代X的建设的总要求是什么?”。每一个议题都由一个X史故事为切入点,引发高职学生进入深入思考与讨论。比如专题十六中,X史故事“百年京张铁路”“‘绝壁天路'毛相林”和“西海固”分别是议题“什么是现代化?”“中国为何能做到减贫贡献全球第一?”和“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引子。通过对议题链的议题深入发问、深入讨论、深入阐释,帮助高职学生掌握X百年历史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入领会伟大建X精神及其精神谱系,使高职学生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坚定历史自信。
四、学理论读经典激活首都红色资源
␌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4]思政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课程,这就要求深度融合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创新教学,发挥实践育人作
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理论创新引领壮阔实践,以X史为载体,将X史融入到思政课社会实践,进行现场教学,结合学校新商科特色,建立追忆X史足迹␎北京中华老字号调研选题库,深入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把人生奋斗志向扎根于实际行动中,践行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中,在实践中落实理论学习成效,以学理论读
经典激活首都红色资源。
开展现场教学。首都红色资源非常丰富,遵循X的历史脉络,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名录,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首都“四个功能”建设,开展X史现场教学。⑸笔者是建筑工程管理学院兼职ZZ辅导员,带领高职学生前往大兴国际机场开展社会实践主题活动,见证新时代首都发展,深刻感受中国力量。在前往大兴国际机场的途中,笔者以北京的首都机场简史为主题给高职学生们上了一堂X史课,通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1、T2、T3航站楼及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历程,呈现首都建设、首都经济、首都发展的历史脉络。
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我校新商科专业特色,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思政课社会实践调研选题库,引导高职学生深入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比如, 围绕北京文化中心,以X史为载体,结合我校长期的中华老字号研究特色与优势,制定与各个专业相匹配的追忆X史足迹␎北京中华老字号选题库,包括工
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追忆X史足迹␎北京中华老字号百货文化研
究,电子商务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追忆X史足迹␎北京中华老字号服装文化研究,导游专业的追忆X史足迹␎北京中华老字号食品文化研究,旅游管理专业的追忆X史足迹␎北京中华老字号餐饮文化研究,旅游英语专业的追忆X史足迹␎北京中华老字号茶文化研究,酒店管理专业的追忆X史足迹␎北京中华老字号酒文化研究和中药文化研究,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
专业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追忆X史足迹␎北京中华老字号民间工艺文化研究等选题。[6]一是聚焦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中华老字号。比如王府井是百货领域的代表、瑞蚨祥是服装领域的代表、稻香村是食品领域的代表、全聚
德是餐饮领域的代表、张一元是茶领域的代表、牛栏山二锅头是酒领域的代表、同仁堂是中药领域的代表、皮影戏是民间工艺领域的代表。二是聚焦X史,追寻红色足迹,领会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X人精神谱系,感悟北京精神。以北京中华老字号全聚德餐饮文化研究为例,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学生追随X史红色足迹,追寻百年老字号全聚德的红色旅程,在全聚德烤炉鸭技术历史演绎中深入研究全聚德的餐饮红色文化并思考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撰写调研报告,从老字号百年历史红色传承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坚定历史自信。
综上所述,要不断巩固拓展X史学习教育成果,加强基层支部建设,锤炼X员X性,提升全体X员、思政课教师X史理论水平是关键,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是重点,透过X史现象直视本质,引导高职学生知行合一, 思政课社会实践环节是载体,教育引导高职学生脚踏实地,将远大抱负扎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首都新时代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中,充分发挥X史的立德树人作用。
关于山东省总工会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国总工会资产监督管理部、山东省总工会资产监管中心联合调研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同志批示精神,全面总结和推广山东省工会加强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管理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推动工人文化宫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总工会资产监督管理部与山东省总工会资产监管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山东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学习贯彻工作情况。2022年3月,王东明同志对《山东整治提升工人文化宫夯实职工思想引领阵地》的报告作出批示。全国总工会X组、书记处领导同志对学习贯彻王东明同志批示精神,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近年来山东省总工会加强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明确要求。全国总工会资产监督管理部于2022年4月2日研究起草了《关于学习贯彻王东明同志批示精神工作安排的请示》,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2022年9月29日,时任全国总工会X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刚同志实地调研山东省暨济南市工人文化宫, 并对山东省工人文化宫智慧管理系统等相关工作进行现场指导。9月1日,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X组成员、组织部部长张茂华同志在临沂市主持召开推进工人文化宫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听取了临沂、济南、青岛、滨州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的情况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总工会领导的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推动工人文化宫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委对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时任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同志专门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时任山东省总工会X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贵堂,省总工会X组副书记、副主席魏勇高度重视全国总工会、山东省委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工人文化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席推进工人文化宫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并对山东省总工会相关做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刘贵堂表示,山东省总工会将以学习贯彻王东明同志批示精神和全国总工会X组、书记处要求为契机,按照调研座谈会的要求,加快推进全省工人文化宫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职工群众。
调研活动情况。2022年8月29日至9月1日,全国总工会资产监督管理部联合
调研组到济南、泰安、济宁、枣庄、临沂等地学习调研,召开3次现场座谈会, 同当地市县X委、工会、工人文化宫负责同志面对面座谈交流,学习传达全国总工会领导同志批示精神,详细了解山东各级工会组织在X委领导下,加强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的具体做法,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联合调研组先后到山东省暨济南市工人文化宫、泰山区工人文化宫、济宁市工人文化宫、滕州市工人文化宫、临沂市工人文化宫等进行实地调研。山东省暨济南市工人文化宫开创了省市一体化构建服务阵地新模式,坚持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省总工会、市总工会联合精心打造服务职工新高地。泰山区工人文化宫开展“回归公益搭建平台打造新时代职工共享美好生活的温馨家园”行动, 为职工提供高质量服务,创造特色服务品牌。济宁市工人文化宫创新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统筹资源整合,以“宫社联合、宫企合作”的模式,推出高质量服务职工的项目和产品。滕州市工人文化宫实施工人文化宫“下沉”计划,创新工人文化宫市、镇(街)、社区三级联合联建模式,实现工人文化宫建设全覆盖。临沂市工人文化宫强化思想引领,结合红色工运、沂蒙精神与职工文化, 搭建服务职工群众的多样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填补了历史上没有市级工人文化宫的空白。
山东省加强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工作的成效。截至2021年底,山东省县以上工会所属工人文化宫共计124家,总建筑面积86.25万平方米,年收入5.69亿元,支出4.81亿元,年服务职工总人数1996万人次。根据2016年统计,山东省共有63家需要清理整改的县以上工人文化宫,其中:“三无”工人文化宫27家, 对外出租承包36家。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2020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全部完成工人文化宫清理整改任务。2019年,山东省总工会开展全省工人文化宫三年集中整治提升行动,以省总工会投入建设和奖补资金带动地方财政和工会资金,实现全省工人文化宫“机构增加、场馆增加、建筑面积增加、服务项目增加”的跨越式发展。山东省总工会大力加强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清理整改工作成果,为工人文化宫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公益性服务性日益凸显。省总工会围绕有场地、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有项目、有绩效的六有”目标,着力恢复和强化全省工人文化宫服务功能,提升硬件环境、管理能力和保障水平,服务职工人次逐年上升,阵地作用有效发挥,得到X政肯定和职工的认可,工人文化宫公益性服务性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相关做法被《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进
一步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二是思想引领全面加强。省总工会以工人文化宫为依托,实现集约化发展,建强职工思想教育阵地。工人文化宫大多配套建设工运史展馆或劳模工匠展馆。临沂市充分挖掘红色工运资源,在工人文化宫建设面向全国的红色工运史展览馆;曲阜市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工人文化宫同步谋划建设全省职工“四德”教育基地;济南、青岛、烟台等地都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工运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思想ZZ引领“桥头堡”作用。三是阵地建设提质增效。多年闲置、破败的工人文化宫得到彻底整治,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全省共计88家工人文化宫进行了服务阵地提
档升级,工人文化宫面貌焕然一新,职工活动日益丰富多彩,成为广大职工的精神家园、工会服务的金字招牌,全省工人文化宫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四是资产总量大幅提升。通过开展全省工人文化宫三年集中整治提升
行动,山东省新成立工人文化宫机构19家,完成实体化新建54家、场馆改建34 家,新增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全省工人文化宫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实现了工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和高效利用。
主要做法
山东省总工会坚持突出公益、聚焦主业、自主经营、依法监管,以工人文化宫集中整治提升行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为职工服务阵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通过调研,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做法值得学习、总结、推广和借鉴。
坚持X对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山东省总工会在省委、全国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认识加强职工服务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到工会整体工作中去把握、推动和落实。省委分管领导同志和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切实加强对此项重点工作的领导。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兼省政协X组副书记、省总工会主席徐海荣多次就全省工人文化宫建起来、管起来、强起来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省总工会X组多次召开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攻坚战视频会议和现场会议,研究部署、大力推动工人文化宫建设发展。省总工会将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工作写入山东省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报告,纳入全省新时代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标准化管理体系,连续4年列为全省工会重点工作。市、县两级工会把工人文化宫的建设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了全省上下“一盘棋”、协调联动抓提升的浓厚氛围。
坚持把工人文化宫建设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山东省总工会坚持开
放共享的工作理念,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形成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工作合力。省总工会将工人文化宫改革发展纳入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重要议题,与省编办、财政厅、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推动地方政府把工人文化宫建设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全省16个市均将工人文化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人文化宫建设被列为民心工程、重点工程,全省工人文化宫实现公益一类或二类全覆盖,运维经费和人员经费得到了有效保障。新选址建设的工人文化宫大多处于城市中心地带或职工群众聚集的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推进多由政府成立项目建设专班牵头,相关部门、单位全力支持,为工人文化宫建设项目的扎实有序推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坚持系统谋划全省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工作。山东省总工会坚持系统观念, 加强对市(县)级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指导、协调和服务,为全省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工作提供“路线图”“政策包”“工具箱”。2019年, 山东省总工会启动了“工人文化宫三年集中整治提升行动”,确立了到2021年底,全省工人文化宫全部符合"六有"标准和正常开展"3+X"活动的目标,“3” 为职工教育培训类、职工文化活动类、职工体育类,"X"为职工服务类或依据职能自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省总工会每年开展两次全省工会阵地建设实地观摩,传播经验、传导压力、压实责任。2022年,在整治提升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山东省总工会要求2025年前在全省选树40家标准化工人文化宫, 致力于打造工人文化宫改革发展"齐鲁样板”,以新目标凝聚新动力。
坚持把县级工人文化宫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山东省总工会在加强市级工人文化宫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把县级工人文化宫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推动全省工人文化宫全面提档升级。创新采取"以建促改”"以奖代补”双轮驱动的方式,在以建促改方面,主要针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在以奖代补方面,主要针对正常开展活动的县级工人文化宫给予资金奖励支持。自2019年以来,省总工会累计投入建设和奖补资金5.07亿元,撬动地方财政等多方投入40多亿元,全省县级工人文化宫新增机构17家,新建场馆50家,改建29 家,新增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极大地增强了服务职工、服务基层的综合实力。
坚持把加强考核评价作为落实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责任的重要抓手。山东省总工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工人文化宫集中整治提升行动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工人文化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配套出台5个相关办法,建立
和完善工人文化宫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年度《工人文化宫考核评价标准》,每年对工人文化宫进行综合评定和排名,以考核评价促责任落实、促建设管理质量提升。坚持把严的基调贯穿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全过程,开展全省工人文化宫三年集中整治提升行动项目资金专项审计,确保奖补资金拨付足额及时和依法合规。山东省工人文化宫推进考核评价工作的过程,也是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建设管理更加科学、治理效能更加彰显的过程。
坚持探索工人文化宫绿色建设、智慧化管理的新模式。山东省总工会在工人文化宫建设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全省统一实施工人文化宫节能化、智能化改造,利用监控、安防、消防和通信四大信息系统,调控水电采暖等智能节能设备,通过定时、联动、场景和远程控制,最大程度实现提升服务品质、提升职工体验、降低人工成本、降低运行能耗的“两升两降” 目标。着眼于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职工,依托"齐鲁工惠"App,研发工人文化宫管理系统,搭建集活动信息发布、场馆智能预约、能耗实时监测、数据动态显示等功能于一体的集成管控平台,实现工人文化宫服务线上预约、事后评价、全程监控、实时排名。工人文化宫的精准服务、科学管理、风险防控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下一步工作建议
当前,工人文化宫等职工服务阵地建设正处于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实地调研山东各级工会组织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经验的过程中,调研组进一步深化了对贯彻落实王东明同志批示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了建好管好用好工人文化宫等职工服务阵地的决心和信心。认真总结交流山东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的经验做法,对于巩固和深化工人文化宫清理整改成果,推动职工服务阵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会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ZZ站位,切实履行建好管好用好工人文化宫的ZZ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加强对职工的思想ZZ引领。这为做好工人文化宫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按照王东明同志的要求,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认真履行建好管好用好工人文化宫的ZZ责任。一是站在保持和增强ZZ性、先进性、群众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建好管好用好新时代工人文化宫的重要意义,把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放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职工思想ZZ引领,弘扬劳模
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二是始终坚持工会资产公益性服务性方向,把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作为突出公益性服务性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解决部分工人文化宫存在的阵地体制机制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建设水平和功能布局与职工群众需求存在差距、服务内容和工作手段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发挥服务职工、服务基层的作用。三是持续巩固和深化清理整改成果,把工人文化宫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职工人数多、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实现工人文化宫全覆盖,加强功能优化和改造升级,优化和完善工人文化宫的阵地布局、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把全国总工会X组、书记处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资产工作、加强职工服务阵地建设的要求落实到位。
组织开展标准化工人文化宫评价工作,着力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深入研究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信息系统建设体系和考核体系,推动工人文化宫规范化建设走深走实。一是部署开展全国标准化工人文化宫评价工作。拟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标准化工人文化宫评价报送工作的通知》,分层级实施标准化工人文化宫评价工作,逐步健全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运营、服务标准,提高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对“两性两化”运作的创新推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公益性服务性方向推进职工服务阵地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意见》,以工人文化宫为重点,把加强阵地建设与创新运营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发挥对其他类型职工服务阵地的带动作用。根据全国职工服务阵地“两性两化”运作现场推进会议的工作部署,持续加强对“两性两化”运作的指导服务。三是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工会企事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实施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专项行动,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包括工人文化宫在内的各级各类工会企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
依托智慧工会建设,积极推动各级工会在工人文化宫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用心打造线上工人文化宫”"数字工人文化宫”,拓展线上业态、线上管理和线上服务,优化线下互动体验空间,推动数字化建设从空间到资源、从平台到方式、从线上到场景取得新突破。
加强工作指导,总结宣传推广山东等地经验做法。全国总工会资产监督管理部将加强工作指导和分级分类监管,尊重和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推动山东等
地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国开花结果。一是认真总结各地工会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的经验做法。结合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对职工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状况进行分析摸底,包括阵地建设、资产运营、服务职工等情况,分层分类及时地,同时市总工会与杭州演艺集团、海宁篮协、海宁足协等25家单位和社会组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多层次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文体服务新格局,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更贴心、更精准、更优质的服务,使工人文化宫真正成为职工群众喜欢的"学校和乐园”。推动服务阵地焕发新活力。从"两性两化”运作以来,市工人文化宫始终在
高效运转。据统计,2022年各合作单位已实施各类公益培训项目93个,开展体育赛事、公益讲座、下基层演出等公益活动百余场,年服务职工新增83026人次, 出现了"工人文化宫里有文化,工人文化宫里有工人”的繁荣景象。
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两性两化”的有效运作,一方面弥补了工人文化宫专业人才偏少、服务不全面的短板,延伸了服务触角,撬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拓宽了服务领域,将更多的优质资源用于服务职工、服务企业。另一方面丰富了服务供给,服务内容从提供文体娱乐活动等单项服务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文化素质提升等全面服务转变,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增强了服务的准确度和匹配度,提升了职工的满意度、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口总结全国各地加强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服务职工群众的经验和做法。二是抓好山东等地经验的宣传推广工作。拟在今年举办的全国工会资产监督管理干部培训班上,请山东省总工会领导同志作经验交流。利用《工人日报》、中工网、《中国工人》、学习强会等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好先进典型引路作用。三是大力加强县级工人文化宫建设。按照"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部署,借鉴山东好经验好做法,拟印发《关于在"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职工服务阵地建设的通知》,扎实推进县级工人文化宫的建设、管理、使用和发展,把县级工人文化宫打造成综合服务阵地,努力实现X建引领突出、阵地发展壮大、管理质量提升、队伍坚强有力、制度完善规范、服务优质高效的目标。
广西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杨宁琳
为了解广西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于7月上旬对广西101名返乡已创业的农民工开展返乡创业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创业农民工外出经验丰富, 兼顾家庭是创业主因;二是创业选择多为传统产业,突显“小” “灵”模式; 三是创业环境总体可观,农产品加工或规模种养殖业发展较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销售渠道和形式匮乏、抗风险能力低,缺乏技术和人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
一、广西农民工返乡创业基本情况
据对101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研,返乡已创业的农民工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创业农民工多为中年阶段。45.8%为31岁0;40岁,38.5%为40岁以上,
30岁以下仅为15.62%。二是初、高中学历居多。50.0%文化程度为初中,17.7% 为高中,16.7%为大专。三是创业者拥有较丰富的外出阅历。39.6%外出从业3年
~5年,32.3%外出11年及以上,12.5%外出从业6年0;10年。四是外出主要从事制
造业等传统行业。37.5%返乡前从事制造业,11.5%从事批发零售业,10.4%从事住宿餐饮业,10.4%从事建筑业。五是兼顾家庭和追求高收入是创业主要动机。35.4%动机为兼顾家庭,15.6%认为自主创业收入高,12.5%是不愿为别人打工。
一是创业选择主要行业仍是农业。50.0%选择农产品加工或规模种养殖业, 13.5%选择制造业,12.5%选择批发零售业。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余某利用老家农村闲置田地,返乡搞大棚种植,通过自筹的120万创业启动资金,成立了合作社,既能实现自主创业,也能带动周边村民提高收入,目前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多亩。二是工作人员数多为6人以下。41.7%为3人以下,主要为批发零售
业;31.3%为3人0;6人,主要为建筑业、农产晶加工或规模种养殖业。三是创业
形式较为灵活。45.8%为个人创业,29.2%为合伙创业;创业场地多为租赁,占62.5%,自有场地占29.2%。
一是创业情况总体较好。从次数看不多,63.5%创业1次,25.0%创业2次,
需创业3次以上只有6.3%;从创业至今时长看较长,31.3%为4年以上,1年0;2年和2年0;3年分别为27.1%和18.8%。二是目前经营情况中等偏上。37.5%认为“良
好”,主要为农产品加工或规模种养殖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49.0%认为“一般”;13.5%认为“不佳”。三是未来发展稳中求进。51.0%保持不变, 主要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46.9%扩大规模,主要为农产品加工或规模种养殖业;2.1%缩减规模。
二、存在问题
据调查,在“当地政府有无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或扶持政策”的问题上,60.4%的受访者选择了␌不清楚”或␌无”的选项,并在“政府给予的创业优惠或扶持政策选择了其他”。据了解,受访者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七里村的夏先生表示自己在村委工作,对创业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比较关注,但未发现能为自己创业提供帮助的政策。现有政策在产业规模、场地要求方面存在限
制较多,或者倾向于帮扶大规模种植业,如宜豆种植规模要求达到100亩才可以享受政策;或对场地环境方面限制,养猪场建立需要距离村居2公里0;3公里。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红村利先生反映,和小舅子合伙投资60多万元开办木片厂,
购买1台叉车、1台铲车及其他加工设备,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打工的血汗钱,不清楚有什么创业优惠或扶持政策,没得到过任何的帮助或补助,压力较大。
据了解,在受访对象中81.2%的创业农民工反映创业资金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政府资助”占比仅为21.9%和3.1%,政府对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如,百色市社马村黄某2014年回乡创业种植磨菇,总投入资金约95万元,创业以来没有收到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或扶持政策宣传,没有享受到资金类奖补,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经营投入的资金以自有资金和民间贷款为主。
调研的101名创业农民工中,54.5%和37.6%的受访者反映“市场开拓艰巨” “缺乏销售渠道”,销售渠道和形式匮乏,受市场供求和价格影响大,农民工抗风险能力不足。钦州市灵山县大黎村委罗先生反映,2020年发现养猪获利较高,就辞职返乡从事养鸡和养猪创业,但由于对市场风险预计不足,2021年猪
价下跌,目前已亏损了二十多万。梧州市苍梧县石桥镇泗岐村易先生表示因为缺乏销售渠道,加上对市场供求预期不足和受市场价格波动大的影响,2021年种植的茄子收购价格为0.2元/斤,只能勉强抵消雇佣工人采摘成本。新建村村民李先生的家庭农场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受近期广东地区爆发新冠疫情影响, 只能在本地销售,2021年上半年销量比2020年同期下降50%,销售价格也低于广东地区。
调研的101名创业农民工中,27.1%和28.1%的受访者反映“缺乏技术创新” 和“技术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除了微型的家庭作坊外,上了一定规模的企业深感人才缺乏。玉林市博白县凤山镇的刘先生返乡投资创办了制衣厂,由于刚起步,刘先生面临诸多创业困难,如资金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工人技术有限等问题。刘先生表示,目前最主要问题是缺乏熟练的技术人才,厂里订单经常无法按时完成。贵港市港南区某镇致富带头人李某表示,缺乏有知识文化又能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加入。如村里有资金购买无人机用于无人机施肥,但缺少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愿意学习的年轻人。
三、几点建议
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订单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拓宽销售渠道、发放创业补贴等具体扶持政策,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解决销路问题,提高各种扶持创业补助、补贴的使用效率,切实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解决燃眉之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村委,深入各工业园区、乡镇、村委进行排查,了解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建立返乡创业农民工名录库,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化本地本行业的农民工创业帮扶政策,定期跟踪、回访,了解农民工创业项目的经营情况和相关诉求,及时宣传和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掌握政策情况,加强政府与农民工创业互动互联,发挥政策导向,用好政策效果。
拓宽融资渠道,给予贷款优惠政策倾斜,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金融支持。针对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财政与信贷支持,切实发挥好小额贷款“及时雨” 功效。据调查,56.3%认为小额担保贷款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帮助最大,这个
比例是最高的。对未来的创业发展,也有50.0%希望政府在小额担保贷款继续加大力度。目前,很多创业实体规模不大,小额贷款作用值得可期。在不违反现行政策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国家能适当给予地方一定的灵活操作权限,有效扩大小额贷款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好小额贷款助力创业的作用。
针对创业人员需求,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分级、分行培训。一是开展基于创新素质的创业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完成从劳动参与者到经营管理者角色的转变。积极组织讲座、培训提升农民工创业能力,邀请创业成功典型、先进创业带头人开展创业指导,对乡村振兴之下农民工创业突破口、农民工创业规划、投融资策略,以及当前最新就业创业政策等内容进行解读,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热情。二是开展基于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工素质的培训。根据创业农民工需求,结合创业农民工文化教育程度整体偏低,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关于创业方面的补贴力度。将创业补贴发放与参与职业培训教育相挂钩,严格培训后人员考核,对创业实体进行审核,通过补贴激励创业单位壮大发展,帮助农民工获得实实在在的创业成果。三是创建技术服务平台,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有效信息和服务。增加乡镇技术人员的职数对农民工创业开展经常性的踏田实地指导,开设综合技术平台,吸收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农民工创业遇到的问题在线答疑。建立农作产品交易的信息化平台,丰富销售渠道,便于返乡创业农民工以最优的价格和最快的时间达成交易,进一步增强农民工创业抗压能力。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赵婧雯
一、引言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式,是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和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9年在乌镇举行,会上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正式启动, 河北省(雄安新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六个试验区获批开工建设。会议公布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强调在数字经济要素的资源配置、流通机制、新型生产关系等方面,各试验区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结构转型的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索,充分发挥新的活力[2]。展望未来,在数字经济空间布局、产业集群、生态环境等方面,试验区将更加具有探索和创新意义,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为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和治理提供新模式、新路径。因此,通过对试验区建设进展进行动态的跟踪和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转型的理念、模式和路径。
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的定义,刘雷梳理了数字经济的内涵定义,分析当前数字经济的典型特点,并针对一系列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发展重点和努力方向[3]。魏中龙对当前的数字经济概念进行了梳理,提出数字经济新的定义,并从八个层面对其本质特点进行了剖析[4]。二是数字经济统计的分类与测算,许宪春等在深入分析数字经济规模核算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监控,为中国数字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5]。吴翌琳等从广义概念视角明确数字经济统计界定[6]。三是数字经济相关的实证研究,韩璐等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的调节作用[7]。叶胥等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行业、技能三个层面就业结构的影响[8]。程文先等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
率的非线性化特征[9]。
关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研究,学者们从试验区发展情况、经验做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指出了试验区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徐滢对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及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对六个试验区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在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体系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研究[10]。覃剑提出试验区的建设前景,认为要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模式等方面入手,然后形成一种可复制利用且受欢迎的经验[11]。李志起等对试验区的发展路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为更多省市的发展提供借鉴[2]。韩骞等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相关的关联评价指标体系,对试验区的科技创新投入与数字经济发展效果的关联评价进行了研究[1]。这些已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支撑。
综上,可以发现,虽然已有研究大多直接对试验区的发展情况、经验做法进行了探索,但缺乏相关数据资料对其进行理论支撑。鉴于此,我们在总结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后,收集近年来试验区的相关数据资料,结合各地区出台的政策,通过数字经济规模、信息化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数字交易水平和发展路径等方面来分析试验区的发展现状。并从统筹规划、治理水平、技术创新、法治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设立河北省(雄安新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重庆市和四川省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其2021年DP总量占全国DP的32.25%。近年来,我国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围绕数字生产要素充分流通、数字要素高效配置等数字经济发展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区建设与探索工作,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数字经济规模逐步扩大数字经济规模是反映一个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数据统计(见图1)2019—2021年,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规模均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从总体来看,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由2019年的12.3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6.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4.8%。从不同试验区来看,数字经济规模最大的是广东省,其占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的36.4%,其次是浙江省(占比22.2%),最小是重庆市(占比8%)。2019—2021
年,河北、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的数字经济规模从2019年的1.1万亿元、2.7万亿元、1.7万亿元、4.9万亿元、0.5万亿元、1.4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39万亿元、3.6万亿元、2.3万亿元、5.9万亿元、1.3万亿元、1.7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4%、15.5%、16.3%、9.7%、61.2%、11.2%。由此可知,自2019年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后,六个省市的数字经济规模受试验区建设影响都得了良好的发展。其中,重庆市数字经济规模增长最快2021 年重庆市数字经济规模增速超过20%,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贵州省。
(二)信息化发展水平数字经济是在信息化技术和平台的共同推动下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其与信息化发展高度相关。信息化发展是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把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相结合,从而逐步实现生产、运营的智能化。参照王海艳等[15]的研究,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光缆密度、移动电话基站密度、电信业务总量和软件业务收入等指标进行衡量。
从光缆密度来看(见图2),2019—2020年,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光缆密度除福建出现略微的负增长以外,其余均为正增长。河北、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的光缆密度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0%、7.12%、
-0.51%、10.42%、7.49%、6.21%。可以看出,2020年光缆密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浙江、广东、重庆、福建、河北、四川;2019—2020年光缆密度增长最快的是广东。
从移动电话基站密度来看(见图3),2019—2020年,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移动电话基站密度均呈现增长的态势。河北、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的移动电话基站密度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05%、10.76%、11.38%、10.55%、11.01%、14.46%。可以看出,2020年移动电话基站密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浙江、广东、重庆、福建、河北、四川;2019—2020年移动电话基站密度增长最快的是河北。
从电信业务总量来看(见图4),2019—2020年,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电信业务总量均呈现增长的态势。河北、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的电信业务总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93%、23.72%、20.80%、24.73%、22.56%、45.73%。可以看出,2020年电信业务总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广东、浙江、四川、河北、福建、重庆;2019—2020年电信业务总量增长最快的是四川。
从软件业务收入来看(见图5),2019—2020年,六个国家数字经济
创新发展试验区软件业务收入除了河北和福建出现负增长,其余均为正增长。河北、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的软件业务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47.84%、15.18%、-23.45%、14.79%、17.29%、15.08%。可以看出,2020年软
件业务收入从高到低
(三)互联网发展水平数字经济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互联网发展水平则是衡量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所谓互联网发展, 就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参照已有研究,互联网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等指标来衡量。
从宽带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来看(见图6),2019—2020年,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宽带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只有河北、广东和重庆实现正增长,其余均为负增长。河北、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的宽带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90%、-24.47%、-4.34%11.29%、0.38%、
-0.96%。可以看出,2020年宽带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河北、广东、浙江、福建、重庆、四川;2019—2020年宽带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增长最快的是河北。
从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来看(见图7),2019—2020年,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只有河北、重庆和四川实现正增长,其余均为负增长。河北、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49%、-9.63%、-2.96%-8.41%、0.62%、3.40%。可以看出,2020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广东、浙江、重庆、福建、河北、四川;2019—2020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增长最快的是河北。
数字交易是包括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的交易,其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数字服务平台,以提升数字产业的交易效率,从而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参照已有研究,互联网发展水平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占比、电子商务销售额和网上零售额等指标来衡量。
从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占比来看(见图8),2019—2020年,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占比均呈现增长趋势。河北、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的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占比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45%、
4.27%、6.25%、4.63%、10.48%、6.78%。可以看出,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重庆、四川、浙江、福建、广东、河北;2019—2020 年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占比增长最快的是重庆。
从电子商务销售额来看(见图9),2019—2020年,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电子商务销售额均呈现增长趋势。河北、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的电子商务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48%、5.60%、13.50%、1.21%、21.99%、9.94%。可以看出,2020年电子商务销售额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广东、浙江、四川、重庆、福建、河北;2019—2020年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最快的是河北。
从网上零售额来看(见图10),2019—2020年,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网上零售额均呈现增长趋势。河北、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的网上零售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83%9.10%、16.31%、12.94%、9.07%、12.81%。可以看出,2020年网上零售额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广东、浙江、福建、四川、河北、重庆;2019—2020年网上零售额增长最快的是福建。
当前,我国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发展综合考虑了所在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发展状况等,已经形成了雄安新区以数字城市建设带动数字经济发展,浙江省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福建省积极完善“数字福建”整体架构,广东省以“双轮驱动”+多维发力推动数字经济创新,重庆市多措并举强化数字化转型的要素供给,四川省以产权驱动创新做大做强数字产业的发展模式,为全国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发展探索崭新的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试验区区域分布、试验重点以及具体措施如表1所示。
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省市存在数字化水平发展不均衡、政策供需不一致的情况, 数字经济资源与应用资源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市纷纷积极构建数字经济发展制度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和省份间的分工协作,一些区域在发展路径和举措方面纷纷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例如各省市均提出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发展,但其中河北等省市并未列明细分领域及重点发展方向。由于数字经济企业间使用的业务架构和体系不尽相同,使得数据在联通、整合、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出现较严重的“数据孤岛”现象,例如根据
《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显示,广东出现超过4000 类“数据孤岛”。
政府必须正确认识数字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形态,理性地分析这种经济形态发展的道路。政府在数字经济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上缺乏对它们之间协同性的考虑。在建设过程中,没能充分考虑到试验区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实际需求。项目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工作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例如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河北省政府和财政的数字化转型明显滞后,体现为数据标准不统一、政务平台分散等,特别是对财政数字化转型而言,河北省尚未打破部门间“数据烟囱”。
我国的数字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即使是广东省和浙江省等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地区,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仍然比较弱[17]。并且,各省市还存在创新人才引进不足、技术创新水平不够、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不足、数字软硬件存在短板等问题。从各省科技经费投入情况来看,2020年福建省、河北省和重庆市R 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92%、1.75%和2.11%,排名居第12、13和16位。从引领创新浪潮的独角兽企业看,2021年我国共有301家独角兽企业,前六名分别为北京(91家)、上海(71家)、深圳(32家)、杭州(22家)、广州(10家)和南京(10家),而福建省和河北省都只有1家。
目前,试验区都相继出台了有关数字经济的法律、法规,例如《河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和《重庆市数据条例》等。但当前只有广东省出台了
《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其余试验区均未出台实施专门的数字要素市场建设方案。并且,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出台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未能很好地将数字化要素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的融合, 使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激励机制不足;统计指标体系存在行业代码多、统计口径不统一、实施难度大等问题,不能很好地评估数字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间接带动效应。
从试验区内部发展的格局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数字经济
发展水平也就越高,试验区数字产业的发展也就越强。并且,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更有利于吸引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也更有利于推动试验区的发展。2021年,河北省和重庆市的DP排名相较于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来说比较靠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足。从数字经济规模看,2021年浙江省和广东省的数字经济规模分别达到3.6万亿元和5.9万亿元,而河北省和重庆市均未达到1.5万亿元。
四、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根据独特的区域产业特色、发展基础、战略需求等,积极完善目标体系, 实现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发展,制定并实施具有独特发展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例如作为全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高地的浙江省应当积极将各类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各省份之间也需要积极应对和推动变革的强大合力,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认真研究编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确保目标不要太大、太空,明确数字经济发展理念和实现路径,提出发展目标和主要预期指标。在新型基础设施和不同行业中,应该制定顶层设计和专门的标准,以推动数据的标准化,打破“数据孤岛”。
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政府的业务协同和管理能力,打破分散的“信息孤岛”,推进政府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共享,实行差异化的监管。要加强工作管理,例如项目申报评审、专家咨询、绩效评估等。要强化对数字平台的监管, 特别是那些在行业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并且业务范围十分广泛的平台。要允许企业在许可范围内进行尝试,应对一些行业规模不是很大的企业或者一些新兴业态给予适当的宽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实际需求和基础条件,防止新的生产过剩[11]。要推动信息安全、开放、共享,提高社会数据资源的价值,完善数字要素的市场化运作,促进数字经济的创新要素价值流通在国内领先。
各试验区要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水平,构建产业、地区的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平台,加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不断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重要技术人员实施激励,继续增强核心技术方面的研究。积极鼓励企业、高校院所不断
加强研究投入,支持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数字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方式提高关键数字软硬件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 推动数字软硬件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支撑。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需要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持续的发展,打破企业想依赖原有路径和“不想”数字化的想法。
要为新技术、新要素的发展和运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18]。在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要推动数字化要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融合,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强化区域政策协调,制定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特点相匹配的年度评价机制,推动共建共享。在知识产权保护、公民隐私保护、反垄断和公平竞争等配套支持政策方面,应当积极推进改革。与时俱进地调整法规的内容、监管的形式,推动治理向科学化、精细化和精准化方向迈进,促使数字经济向法治化、规范化不断发展,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潜力和发展活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形成强大市场。努力满足各方面的消费需要,提升产品的质量,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和旅游等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改善消费环境,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更好地激发居民的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各省市消费持续不断扩张,牢牢把握居民消费向中高端升级的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开拓和升级我国消费市场。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切实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健全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有效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运营模式实践与探索
帅长斌
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新一轮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对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及其子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剖析了其在平台化运作、构建投融资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好的做法,供国有资本运营类公司借鉴,并在发展战略、投资布局、市场化改革、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2013年11月,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自此,全国拉开了以管资本为主的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序幕,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陆续改组组建,推进国资国企分类、分批授权,进一步激活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自2014年起,国务院国资委先后选择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中粮集团、中国诚通控股集团、中国国新控股等21家央企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以来,中央和各省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定战略、调结构、创模式、试机制、强X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运营模式逐渐清晰成熟,综合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出现了一些做得较好的、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
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省国资运营公司)组建于2017 年,是全国较早推进两类公司试点的23家国资运营公司之一。经过5年努力,逐步打造了资产运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融资租赁等业务板块与运作平台, 管理(参与)33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到2021年底,该公司资产总额从1478亿元增长至2620亿元,净资产从344亿元增长至690亿元,净利润从21亿元增长至亿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国有资本运营“浙江模式”。
对标一流,打造国资运营平台标杆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宗旨是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和国有资本发展规划,以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为基本导向,以资本运作为基本手段,在优化国有资本结构中, 不断发挥国有资本的导向作用和职责功能,不断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国资力量。浙江省国资运营公司立足
“资源配置、资本运作、战略投资”平台功能定位,坚持服务于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市场化经营机制,发挥功能优势、专业优势、资金优势,在支撑政府重大战略落地、国资国企整合重组与改革、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国资国企改革主要内容之一,是推进国资国企产业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推进政企经营性资产脱钩,实施国资统一监管;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处置, 提升国资国企资产质量。
浙江省国资运营公司坚持一企一策,针对主业突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通过改制改革、资产剥离等措施,支持其做强做大;对体量较小,业务相关性较强的企业,实施合并同类项,开展专业化经营;对低效无效资产,坚决处置变现;通过发行抵押贷款支持票据(CMBN)等资产证券化手段,盘活存量房产。
截至2022年6月底累计实现存量项目、股权债权、土地房产、不良资产等退出变现约179亿元。
国资国企监管体制由“管资产”转向“管资本”,资本运作成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