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调研荟” 系列№ 36
2023年10月
目 录
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王晓绵:
“3343”工作法创新国企思政工作新模式 中州铝业X委加强并
改进新时代国企思想ZZ工作实践与探索 1
中国县域经济报调研组:“金融活水”涌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汨罗农商
银行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服务乡村振兴 5 3.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
2023年全国千强镇研究成果发布 7
光明日报调研组:
白山黑水,正把振兴的故事娓娓道来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调研 8
光明日报调研组:创新育人模式培养更多中华文化传播者 暨南大学增强
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26 6.咸阳日报调研组申孝斌:从稼穑之地到电商新城的时空跨越 武功县开辟
电商新领域新赛道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32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羊场湾煤矿杨万奇:
打造“同心向X365”X建品牌的探索和实践 38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向明勋:
当前上海推进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3
中共河南省委X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贾月:
X内巡视巡察制度落实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50
东莞城市学院毕敏苹:
东莞市垃圾收运处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6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沈雪梅:
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65
辽宁科技大学姜杰:
高校干部担当作为问题及对策 70
淮北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76
淮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上市培育的调研报告 79
淮北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关于深化政务服务综合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81
淮北市司法局:
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 84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耿茹:
关于乡村组织—振以兴K存县在为例的问题及对策 87
国网福建X校《深化新时代“双满意”工程理论研究》课题组:国有企
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以国网福建电力“双满意”工程为例…92 19.王慧: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100
光明日报调研组:何以姑苏好风雅传古今 江苏苏州保护、挖掘、运用
好苏州古城的探索实践 106
杨雪婷: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3
翟海飞: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与调查分析 119
湖北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瑜:
基层X组织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 126
中国医科大学第八临床学院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人力资源部张盼:
基层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38
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雷鸣:
金融服务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42
广西大学农学院李浩源: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46
韦在刚:精准“把脉”靶向“施治”注重“疗效”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
区来宾市工会经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152
杨龙军、颜正虎:
酒驾醉驾问题成因探析及对策措施 158
中共烟台市蓬莱区委X校史立丽:
旅游民宿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蓬莱区为例 162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王孟: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68
奥联物业股份有限公司刘锦华:
民营企业上市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174
刘超:
某综合医院基层X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180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汪笑安: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优化对策阐释 185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贺玉晓: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18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调研组:努力绘就美丽中国建设的省域
精彩篇章 关于浙江生态省建设的调研报告 199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昱:
上海红色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9
市检察院赴合肥市学习为民营企业法治护航的考察报告 220
市投资促进中心赴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学习招商引资工作的考
察报告 221
市委编办赴宁波市、湘潭市学习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考察报告………223
市政府办(营商环境办)赴黄山衢州泰州考察学习营商环境工作的考
察报告 225
武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张玲:
“绿双色碳低”碳目发标展下的国探有索企与业实践 229
胡永万:
“四个四”引领产业育人 甘肃省定西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调研报告…234 43.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南京局调研组:推动全面节约战略落地见效 苏皖
两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关情况的调研 241
朱婧薇:
县级融媒体中心提升引导、服务能力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47
项学明: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52
中共天津市武清区委X校薛长胜: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
合发展优势、问题与对策 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 256
河南日报记者逯彦萃:
小县城为何飘满咖啡香 来自汇川实业濮阳生产基地的调研报告……259 48.刘银珍: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262
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处盖晓庆: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69
云南大学阿剑波:
新时代中国式思想ZZ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涵、问题与推进对策……274 51.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蒙云龙:新时期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澄江镇兰堂村的调研 283
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任宋洁:
新时期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问题与能力建设对策研究 289
深圳市新德硕科技有限公司尹玉珍:
新形势下上市公司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97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三队朱劲松: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02
鹤壁市委组织部调研组:
寻找破解基层X建难题的“金钥匙” 来自鹤壁基层的调研报告 307
唐洪武:学校X建与思想教育 增强高校X组织组织功能的现实必然、
深刻内涵与实践探索 314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试点实验室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李倩:
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321 58.上海易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丹琳: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 329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陶勇:
中央企业重组整合的问题、经验和对策 334
山东省济南市教育局王翔宇:铸魂育人知行合一 济南市以“双贯通”
推进思政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41

“3343”工作法创新国企思政工作新模式 中州铝业X委加强并改进新时代国企思想ZZ工作实践与探索
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 王晓绵
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州铝业”)X委坚持把思想ZZ工作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X的旗帜为旗帜,以X的方向为方向,以X的使命为使命,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3343”工作法,在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加强X的建设、加快推进改革发展等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思想ZZ工作的先导性、全局性和保障性作用。
一、以“三个深化”持续提升思想ZZ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州铝业X委从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等方面入手,努力适应时代特点, 充分发挥实践中的作用和威力,使思想ZZ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是深化ZZ建设。牢固树立国有企业发展离不开思想ZZ工作的意识,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X中央和上级X组织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活动重要讲话精神、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发展国有经济的重要论述等,抓好各级X员领导干部和广大X员的日常学习和常态化学习,切实增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ZZ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找准坐标、锚定方向。
二是深化思想教育。站在回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关切的高度,积极探索引领发展的思想源泉、动力与支撑,持续推进思想变革向基层延伸、向全员延伸, 以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的“事事争第一、高标准、严要求”筑牢思想根基和高地,为加快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提供思想保障。
三是深化形势宣教。思想ZZ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方式方法得当,就能够发挥教育人、鼓舞人、凝聚人、吸引人的作用,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中州铝业X委以“攻坚克难,超越自我” 形势宣传教育为主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激发干劲,有力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二、以“三个抓实”持续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ZZ工作,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心怀“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把X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是抓实效益意识教育。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市场型企业的转变,必须加大市场意识、效益意识、成本意识的教育力度,形成效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自2022年中州铝业组织开展“卓越行动”以来,引导员工人人成为生产降本的主角,实现X建引领“全员参与降本”,年投入百万余元用于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按市场需求对症下药,分门别类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汇聚生产、销售、技改合力攻坚克难,确保竞赛实效。
二是抓实价值意识教育。实施下沉式管理和走动式管理,政工人员主动深入基层,面对面了解员工思想,宣传X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使员工解开思想疙瘩、消除矛盾、轻装上阵。同时,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做好思想ZZ工作,提供教育、培训、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是抓实责权意识教育。思想ZZ工作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及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做好正面引导、解疑释惑工作,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责任感。近几年,中州铝业加强三项制度改革, 打破了用人制度上的“铁饭碗”、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受此影响,职工情绪和思想波动较大。公司领导主动深入一线,各级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思想ZZ工作力度,营造出“主动求变、人人理解改革、人人拥护改革、人人参与改革”的浓厚氛围。
三、以“四个工作格局”持续提升服务职工推动工作能力
思想ZZ工作作为企业X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创新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及时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企业X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使X建工作永保活力和生命力,达到凝聚合力、推动工作的目的。
一是建立“大思政”工作格局。X、政、工、团组织齐抓共管,真心实意帮助员工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思想ZZ工作教育员工、帮助员工、爱护员工、凝聚员工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企业上下真正形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二是建立“双融合”工作格局。充分继承和发扬传统行之有效的宣传、教
育、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和方法,融入实践创新的思想ZZ工作新模式,以适合企业开展的各类“主题”“专题”活动扩大思想ZZ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彰显了“暖、稳、聚”人心的工作效果。
三是建立“温情化”工作格局。注重形与行的有机结合,扩大思想ZZ工作的实际效果,“脚踩泥土”“体味烟火”,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用活生生的事实,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温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感染和教育,团结员工,凝聚员工,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是建立“科学化”工作格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X史学习教育等,集中反映了新时代思想ZZ工作理论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斗争精神。中州铝业X委在抓实抓好学习教育的同时,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解决了“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难题,构建起新时代思想ZZ工作科学化工作机制。
四、以“三个创新”持续提升思想ZZ工作质量水平
“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中州铝业X委坚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多种办法和措施、多种形式和方法,努力拓宽思想ZZ工作的领域和空间。
一是突出理念创新。中州铝业X委十分重视创新思想ZZ工作,积极为员工办实事。实施文体中心场馆大修,改善健身运动环境,提升了员工生活品质; 积极落实关爱制度,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等品牌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员工疗养、办好员工食堂等聚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思想ZZ工作与为员工解决急难愁盼紧密结合,入情入理、感化员工、寓教于乐、寓教于办实事之中,调动员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了企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突出手段创新。思想ZZ工作根本目的是要顺应社会发展进步新趋势, 中州铝业X委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和发展实际,将企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透彻,X建工作的顶层设计时充分融合思想ZZ工作理念,真正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如X建赋能“卓越行动”,既持续推动X建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经营优势、转化为争创一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也致力于打造思想ZZ工作沉浸式元素,创新“X建+”活动载体,让思想ZZ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
三是突出实践创新。思想ZZ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创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彰显思想ZZ工作的生命力。中州铝业X
委通过多载体、多平台、上下联动的思想ZZ工作新模式,不断提升思想ZZ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如“两带两创”活动中,广大职工自觉融入中州铝业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使X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州铝业思想ZZ工作成效“看得见”,有力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前6个月,中州铝业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其中“三化一提升”工作持续保持快速推进势头,多项目标超额完成进度;“卓越行动”进一步深化,后劲强劲,全面进入推广普及阶段,覆盖面逐步扩大……
“金融活水”涌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汨罗农商银行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服务乡村振兴
中国县域经济报调研组
(2023年10月12日)
湖南省汨罗市是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汨罗市推行“支部引领、市场引导, X员带头、能人带动”的“双引双带”工作机制,通过政府搭台盘活土地资源, 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倾斜,撬动民间资本有序下乡,丰富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有效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加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有效推进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服务创新,开发农田建设贷、产业发展贷、集体经济发展贷等乡村振兴系列特色信贷产品,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精准解决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汨罗农商银行X委副书记、行长吴玉和表示,这是近年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着力点。
自去年以来,汨罗市抓实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创新,推进“小田改大田”试点工作,把“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引导、入市入场规范流转交易、获取银行信贷支持”三要素落到实处,推动土地集中有效流转,而汨罗农商银行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支撑作用。
2022年7月,由汨罗市农业农村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创建汨罗市农田基础设施及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主要负责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智慧育秧基地和现代化果蔬种植基地的建设,解决部分企业、合作社及农户前期资金缺乏、投入设施设备能力不足的问题。
农田水利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解决项目资金困难,汨罗农商银行X委高度重视,班子成员积极对接政府及职能部门,多次实地走访项目方,紧盯项目重要节点,通过多部门联动协作,成功向汨罗市农业农村发展有限公司发放2亿元组合担保银团贷款,为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注入了“强心剂”。
“小改大是好事啊,就算垫钱也要干。”桃林寺镇亦仁村种粮大户吴安保说。多年来,吴安保流转的水田一直都在千亩徘徊,深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他去年果断增加流转水田2865亩。尽管当时汨罗市农业农村发展有限公司对这部分水田的改造还没有启动,但吴安保已经迫不及待地从汨罗农商银行申请了200万元“农田建设贷”,在今年春耕前完成了“小改大”。
“村里协调免除了5年租金,加上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撑,我可以边改边归拢资金,早改早受益啊!”吴安保算了一笔账,改大田后,稻谷总产量提升不少, 摊到每亩能有200斤,按照今年早稻市场收购价格算,平均每亩增收不少于300 元。
获得“农田建设贷”支持的远不止吴安保一家,截至2023年6月末,汨罗农商银行共发放“农田建设贷”支持“小田改大田”项目54个,金额22381万元。这项业务从无到有,开办速度为何如此迅速?据介绍,去年汨罗市农村产
权交易中心成立后,汨罗农商银行积极落实地方X委政府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及省联社推进农村产权抵(质)押金融服务创新试点相关要求,全面摸清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抵押登记和流转平台建设等情况,积极发挥农商银行在农村产权交易中资源配置作用,为构建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和完善的服务功能积极献策献计,并制定了《湖南汨罗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在建立了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受理、贷款登记、价值评估、贷款发放、贷后管理、抵(质)押物处置、风险防范等制度体系的情况下,汨罗农商银行把业务办理点开设到了汨罗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今年3月,桃林寺镇石桥村种粮大户李岳平购买农资、育秧苗急需资金,因其流转的3876亩土地已确权登记颁证,汨罗农商银行简化业务办理流程,迅速以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权抵押发放贷款250万元,为农户春耕备耕送去了“及时雨”。
据了解,去年完成4.8万亩常规任务后,今年汨罗市引进社会资本1.9亿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6.03万亩,明年计划改造超8万亩,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粮专业户纷纷加入流转队伍,以前无人问津的差田、闲田转眼就成了“香饽饽”。
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汨罗农商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花心血下苦功,实现了走访基本全覆盖,建成了实用高效的基础信息库。
目前,汨罗市共有合作社1587户,汨罗农商银行已建档评级1296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4户,已建档评级44户;集体经济组织177户,已建档评级177 户。截至8月末,汨罗农商银行向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授信4.69亿元,贷款余额达3.94亿元,广袤田野“金融活水”汩汩流淌。
2023年全国千强镇研究成果发布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
(2023年10月20日)
昆山市玉山镇稳居全国千强镇榜首千强镇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81757个,占全国的18.52%。
新时代推进镇域高质量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 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系统构建了建制镇综合实力指数评价体系, 以期通过发挥指标体系的引导功能,更好引导镇域走好新时代强镇富民之路。
一、评价体系
全国建制镇综合实力指数下设经济发展、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生态宜居、生活富裕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
二、测评结果
在建立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可获性,我们对全国建制镇综合实力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到全国千强镇榜单。
千强镇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镇域高质量发展的楷模和引领者。《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2(乡镇卷)》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千强镇行政区域面积达到11.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含港澳台,下同)的1.23%;户籍人口超7000万人,占全国的比重为4.98%;规上工业企业合计达81757家,占全国的比重为18.52%,高出户籍人口占比13.54个百分点。
“面上开花”离不开“点上发力”,其中昆山市玉山镇、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仁怀市茅台镇DP均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值得一提
的是,玉山镇稳居全国千强镇榜首,而且玉山镇是全国唯一一个DP过千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百亿元的镇。包括启东市吕四港镇、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如东县羊口镇、张家港市南丰镇、滕州市西岗镇、博兴县兴福镇、任丘市麻家坞镇、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广水市杨寨镇、安溪县龙门镇、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南昌县向塘镇等一批明星千强镇,已经发展成为各区域发展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白山黑水,正把振兴的故事娓娓道来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调研
光明日报调研组
(2023年10月12日)
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再次为振兴东北把脉问诊。 X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七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考察调研,可见对
这块富饶的大地希望之殷、关心之切。东北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发有为、拼搏进取,不断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东北大地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本报调研组日前来到白山黑水,走进城市乡村,探寻东北三省的突围之路、振兴之策、发展之势,讲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故事。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中国“雄鸡”版图的鸡冠,东北三省醒来了。
在大庆,十几万台“抽油机”又度过一个不眠之夜,精神抖擞地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在长春,身披“虹韵紫”的亚运动车组,仿佛炫酷动感的少年,在晨光中以加速度奔向使命所在;
在沈阳,浑南会客厅迎来第一位客人尼卡,这位在当地生活了20多年的俄罗斯商人,款款走向柜台一幅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画卷,在黑土地上徐徐展开。一、振兴进行时·辽宁篇曾经,辽宁被国人亲切地称为“辽老大”。细究起来,大约原因有二:
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辽老大”失落了。一大批重装企业步履维艰,DP 增速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不过山海关”成为一句流行语,老百姓戏称“越干越出溜”。
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辽宁人民奋然而起,出台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世界级冶金新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建设
12个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扶持壮大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辽宁省DP同比增长5.6%,自2014年以来增速首次跑赢全国平
均水平。
(一)长子风采:改革与蝶变之美“到铁西,看看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模样。” 这句当年的流行语,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适用。沈阳市铁西区曾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工业重镇。曾经,这里厂房稠密、烟囱林立,沈阳鼓风机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一批金灿灿的名字,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然而,20世纪末,铁西却历经了一场“生死考验”:国有企业90%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3万产业工人下岗涅槃之变也由此开始:“东搬西建”,把240
多家工厂从城里搬到市郊的新区。这一搬,不仅换来了城市的天蓝水清,也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告诉记者:“铁西区的成功转型,使企业活了、城市美了、百姓笑了,这几年有近22万人的净流入,铁西正起势腾飞。”
改革,是大方向;改革,也会有阵痛。
2019年,以生产鼓风机起家的沈鼓集团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刀切下去, 毫不犹豫:原班子成员全部辞去市管干部身份,过去的“企业领导”变成“职业经理人”,所有中层管理干部重新竞聘,以增资扩股方式引入国家战略投资者,关键岗位员工持股。
改革使这家国企老字号焕发生机。如今的沈鼓,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名副其实的领军企业,在西气东输、石油炼化、核电等重大工程领域,接连突破“卡脖子”技术。
亲历者说——沈鼓集团董事会秘书金娜:我全程参与了企业混改。集团拿出9.35%股份让员工持股,劳动效率提升35.8%。相比改革之前的2019年,沈鼓利润总额增长了9倍,净资产收益率增长了15倍。
走进鞍山钢铁厂,就走进了中国钢铁史。高耸入云的烟囱、连绵交叠的高架管廊、一栋栋老厂房,都在诉说着它曾创造过的奇迹——生产的钢轨足以绕地球赤道20圈。但现在的鞍钢,已不是过去烟尘弥漫的样子。这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钢铁巨子换羽重生。
换羽,因为改革。鞍钢涅槃,既有大手笔的兼并重组,与一度负债90%的本
钢集团重组整合,大大提升了实力,粗钢年产能达6300万吨,位居国内第二、
世界第三;也有生产一线的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走向“智慧钢铁”。
记者在鞍钢智慧炼铁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高炉群的炉火正熊熊燃烧。过去“猫”在高炉边操作室工作的炉长们,此刻正通过远程监控,了解本高炉的温度、流量等各项生产指标。
亲历者说——鞍钢集团X委宣传部部长聂振勇:近年来,鞍钢累计投资64.5 亿元,以数据赋能,为场景赋智。这个智慧炼铁中心,将分布在厂区内的28个操作室、104个控制系统全部整合到数控大厅,成为全球最大的铁前一体化智慧炼铁中心。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三省的谆谆嘱托。在辽宁采访,“两个机器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机器人中的“大力士”,在沈阳新松公司。
23年前,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一批业务骨干,“下海”创办了一家以已故老所长蒋新松院士名字命名的企业——新松机器人公司。今天,新松公司已成为国内行业龙头,拥有4000多名研发人员,旗下的多系列上百种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智能装备、医疗服务等多种场景。在企业现场,身披“中国红”的机器人举重若轻,大负载时能完成细至微米的点焊作业;身着黄色“工服”的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稳稳托举与精准装配一气呵成。这些高大帅气的“大力士”站在一起,动作协调、整齐划一,自有一种律动的美。据了解,北京冬奥会导演组张艺谋团队就是看到这一场景激发了创作灵感,在平昌冬奥会奉献了精彩的“北京8分钟”,赢得世界喝彩。
亲历者说——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张进: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必须走自主研发、市场化发展的路子。我们已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1300余项。我们还在沈阳建立了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500家。
另一个是机器人中的“小清新”,在大连蒂艾斯科技公司。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中的尖端科技,通过精确记录人体生物数据,一颦一笑,栩栩如生。
辽东湾畔的金普新区,海风习习。蒂艾斯科技公司研发中心,游人如织。1000多年前的“李白”“杜甫”仿佛穿过时光隧道,在这里与前来参观研习的家长学生们一起对诗吟诵,感知盛唐诗歌的魅力,其乐融融。
亲历者说——蒂艾斯科技总裁李博阳:我们在大连已深耕10年,拥有100余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际领先的仿生皮肤制造技术,在软件硬件协同上握有核心技术,是全球首家具备量产能力的仿生机器人企业。
筑得安心巢,方有凤凰栖。
创新创业活力的迸发,得益于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浑南城市会客厅便是一个“窗口”。所谓“城市会客厅”,就是沈阳市浑南区的涉企行政审批大厅。企业注册的所有事项,都在这里一站式办理:只进一扇门,只用一枚章,办成所有事。大厅中央,一张小圆桌上的玻璃罩内,封存着25枚曾经的审批用章。办事区域内,40多个开放式窗口,正接待着前来办事的商户。
亲历者说——浑南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审批业务监督科科长王秀玲:现在, 一枚印章管住了700多项审批,办事时限压缩了90%以上,真正实现了“最多跑一次”。我们审批局由原来的实权部门,变成了只管办事的服务部门。
一组数据很具说服力:今年上半年,浑南区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405家, 累计注册的同类企业达3000多家,由此可见沈阳营商环境之变。
在沈阳,华晨宝马的生产线上,不同色彩、不同款型的宝马流水般涌来, 不到60秒就下线一辆新车,全球每3辆宝马就有1辆出自沈阳。老工业之城积聚新动能,华晨宝马向“新”而生,正加紧布局新能源车,其沈阳研发中心二期19个新实验室,17个专门用于测试新能源车,2022年在中国市场交付的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91.6%。
亲历者说——华晨宝马总裁戴鹤轩:老工业基地完备的生产体系、务实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宝马在中国发展的底气和信心所在。沈阳已成为宝马集团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新车83万辆;落户沈阳20年来,累计生产宝马500万辆。
从沈阳驱车东行40分钟,便到抚顺。这里曾经是中国的“四大煤都”之一, 共和国的功劳簿上镌刻着其巨大的历史贡献:累计产煤10亿吨。现在,这里的煤资源几近枯竭,正谋求经济转型,聚拢新的经济业态。
位于抚顺东南郊的精细化工产业园,集聚了2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新经济业态企业,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制造相关企业近10家,覆盖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四大行业板块,左邻右舍成为上下游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百亿元。
亲历者说——抚顺东科公司总工程师徐仕睿:东科主攻锂电池电解液溶剂
研发生产,已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实现专利成果转化20余亿元。我们搭上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车,发展势头很好。
伴随着站台轻快的提示音,“兴沈英才号”专列缓缓驶入沈阳站。今年5月的一天,来自北大、清华、浙大等知名高校和海外的1309位博士齐聚沈阳,经过深入洽谈,其中400多位博士“孔雀东北飞”。
这是辽宁大力度引进人才的一个场景。同时,辽宁的114所高校、1600余家科研机构的人才潜力也正被激发。
东北大学是国家级“双一流”大学,久负盛名,是东北的人才高地,也是很多学子实现理想的学术殿堂。
今年59岁的冯夏庭,在东北大学度过本硕博连读的学子生涯,毕业后赴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成长为国际岩石力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受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感召,2016年在他学术生涯鼎盛时期毅然回到母校,任副校长、校长,并当选院士,致力于打造保障国家资源能源战略安全的“国之重器”—
—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
亲历者说——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付俊:东大学子都有助力东北振兴的一腔热血。冯校长积极推动学校与一批高科技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培养未来智慧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近两年,我们组建了未来技术学院,打造“沈阳-东大前沿交叉创新港”,让东大真正成为东北振兴的人才蓄水池。
在辽宁大学这所省属“双一流”高校,“校长让贤”的故事成为人才引进的一段佳话。
2022年8月,学校从北京大学引进了经济学家余淼杰教授。余淼杰是全球经管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者,他的到来让时任辽大X委副书记、校长潘一山如获至宝。潘一山主动向省委组织部提出,将校长的位置让贤于余淼杰。3个月后, 潘一山由辽大X委副书记接任书记,与校长余淼杰携手走上助力东北振兴的新征程。
亲历者说——辽宁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副处长李闯:潘书记高风亮节,余校长也没有辜负辽大师生的厚望,他们不仅引领学校应用经济学科迈上新的台阶,还引来了一批高端人才,其中,各学科领军人才30余人,国内外教授、博士244人。
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老牌工科院校,近些年来,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成果
可圈可点。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两位既是学术“大咖”又是成果转化“大拿” 的学科带头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理践身材不高,说话中气十足,一看就是不服输的“小老头”。他指着那些形似毛毛虫的机器人说:“它们是给深埋于地下的输油、输气管道做‘体检’的,我们研发的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打破了西方垄断,使检测费用大幅降低,只有国外标价的1/8。”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德喜是个帅气的70后,他在干中学、学中干, 由一个中专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带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百人科研团队,取得节能环保装备专利70多项。他说:“我们的成果大多成功进行了市场转化, 在污染气体防治等方面形成了产业,年产值上亿元。”
亲历者说——沈阳工业大学X委书记贾玉明:我们鼓励学科带头人以高科技企业领办者的双重身份创业,更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推出“黄金股” 制度,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权属等一揽子问题。这一举措,已累计为各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结束辽宁的采访,调研组坐上高铁继续北上。窗外的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我们感到,这片热土上的创业激情正不断迸发。今日之辽宁,犹如这高铁,正自信地向前奔跑。
二、振兴进行时·吉林篇
吉林省在东北,居于承上启下之地,亦有得天独厚之利。
这里缘边近海、山水相间,良畴沃野、气候相宜,省会长春有“塞外春城” 的美誉。优渥的自然禀赋、丰厚的生活积淀,成就了吉林人爽利敞亮的性格, 心中有格局,做事不含糊,使吉林人广受赞誉。
正是因为有这股爽利劲儿,吉林人谈到自己的不足直言不讳:一城独大, 主要产业集中在长春;一业独大,长期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一企独大,一汽在产业发展中“一骑绝尘”
贯彻落实X中央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方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吉林人民意气风发,提出振兴突围的务实之策——围绕汽车、农产品、冰雪与生态三大优势资源布局3个万亿级大产业,着力打造医疗健康、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若干千亿级规模产业,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过去5年,吉林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万亿、1.2万亿、1.3万亿三个台阶;
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成绩亮眼。
谈吉林振兴,无论如何绕不开中国一汽。
曾几何时,满大街跑的都是外国品牌车。新时代为一汽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在不断改进中,既有颜值气质又有内涵担当的红旗品牌,在中国的道路上越来越抢眼。
但一汽人并不就此满足。汽车本就是“追风”的行业,一汽要在新的赛道上超车突围。在一汽科技创新基地,红旗新能源新款车格外吸睛:高能电池、高效电驱、智慧补能和智驾安全底盘,时尚大气、动感十足。今日的新红旗, 又一次惊艳世界。
亲历者说——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周时莹:当下,世界汽车业正处于转型期,一汽要通过创新创造实现突围。这几年,一汽重磅投入、潜心研发新能源车,建立了自己的智能网联技术架构,掌握了车辆“网络系统”和“控制大脑”等核心技术。今年上半年,红旗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282%。
高铁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催生了“特种兵式通勤”“特种兵式旅游”等生活新方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你们坐的高铁列车有40%出自中车长客股份公司。
走进中车长客动车组调试车间,数组即将出厂的列车像长龙一般静卧在轨道上等待检测。从最早的绿皮火车,到城市地铁,再到驰骋中国大地的高铁列车,中车长客始终是中国速度的弄潮儿,在轮轨关系、碰撞吸能、振动噪音等十几项基础研究上实现重大突破。中国高铁一直在提速。
亲历者说——中车长客高级工程师刘俊阳:在我国高铁发展进程中,北京冬奥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是个里程碑:仿生学“鹰隼”车头、自动驾驶+智能应急走行、北斗卫星导航+千兆以太网等,都是全新的技术应用。这次为杭州亚运会量身定制的动车组,不仅在绿色智能方面又进了一步,外观设计也更加用心。瞧,这线条、这色调,还有这些运动卡通,多漂亮啊!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同样是吉林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在无际的蓝色海面上,在高高的群山之巅,在浩瀚的戈壁沙漠,长达百米
的风力发电叶片正不倦旋转。但你知道吗?这些“巨人之臂”的强劲肌肉,源于吉林化纤集团的自主创新产品——大丝束碳纤维。
在吉林化纤碳化车间,长达400多米的生产线仿佛巨型蜘蛛正“吐丝纳线”: 一束束提炼于石油中的白色原丝经过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等工序,被加工为俗称“新材料之王”的黑色碳丝,粗细只有头发丝的七八分之一,但抗拉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
亲历者说——吉林化纤“黄大年式研发团队”成员陈海军:我们是一家有60多年化纤生产经验的老牌国企,以前日子过得还不错,后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能向创新要出路。成功研发碳纤维让我们绝处逢生,产品成为航天航空、高端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首选材料。目前,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纤维、人造丝等生产基地,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10.3亿元。
在长春东北一隅,新建起一个制氢加氢一体化站,为6条线路的氢能大巴提供加氢服务。这个一体化站虽不起眼,但它是“氢动吉林”小荷的尖尖一角。
氢能源凭借其零污染、能量高、资源足、用途广等优点,成为世界能源“新贵”。正是看中其潜在的成长空间,吉林将其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点睛之笔,提出构建“白城-长春-延边”氢能走廊,打造千亿级规模氢能产业。
目前,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吉林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正在组建, 落地白城的洮南尧景电解水制氢项目和大安风光氢氨一体化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亲历者说——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邹晓新:吉林的风光电资源丰富,有研究力量和产业链基础,实施“氢动吉林”战略的条件较好。吉林大学在电解水制氢方面拥有多项成果,正积极推动落地转化。
高校科研机构是人才库,企业是创新创业的大平台,如何让这两家携手共进?吉林的做法是,政府搭一座桥,让科研人员与企业双向奔赴,产生1+1>2的效应。
今年2月,一则《关于开展吉林省企业“科创专员”申报工作的通知》引发热议,报名踊跃。很快,来自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42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36名科技专家,成为省内一批科技企业的“科创专员”。
亲历者说——吉林省科技厅副厅长李道恒:“科创专员”入驻企业,在短期内能帮助企业解决研发攻关的紧迫问题,从长期看可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第一批“科创专员”到岗后,带动实施科技创新项目258个,转化科技成果151
项,建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创新平台16个。
在省委开调研座谈会,文旅厅副厅长金振林的发言满怀激情:“我们要用5 年时间,打造万亿文旅大产业,使之成为吉林经济振兴的一大支柱!”
万亿文旅,底气从何而来?
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近2000 亿元。“吉林文旅大戏在下半年冰天雪地时,全年旅游收入可达5000亿元,5年内有望翻一番。”金振林说。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吉林文旅的一张闪亮名片。成立78年来,长影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近4000部,见证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轫、进步、繁荣、变迁,用银幕故事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
走进老厂区的长影旧址博物馆,犹如打开了时光通道,那些经典影片的光影音画,激活了人们久远的青春记忆。沉浸式展览,凭口碑出了圈。
亲历者说——长影集团董事长庄严:长影经历了一个艰难时期,现在又重焕生机。一方面,我们主动适应市场,推出一系列“长影出品”,长春“电影之都”风采犹在;另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长影旧址博物馆、长影世纪城等旅游新地标,让长影的红色基因成为吉林文旅品牌的特别亮色。
正值夏季,松花湖畔60万平方米山地草甸蔚为花海,一座座帐篷散落其间, 游人悠闲而坐,享受着避暑游玩的惬意。这是“清爽吉林·22℃的夏天”的风景。
而吉林文旅另一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语是,“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云海与雾凇环绕的松花湖滑雪场,拥有总长41公里的37条优质雪道,滑雪面积175公顷,足以容纳万人滑雪。每到雪季,世界各地滑雪专业运动员和爱好者们云集于此,酣畅飞驰在皑皑白雪之上。
亲历者说——吉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卫东:冰雪产业为吉林发展带来了巨大拉动力。吉林省有4地入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单,其中我们吉林市就有两家。上一个雪季,我们的松花湖、北大湖两个滑雪度假地共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3亿元。
从吉林市往东南,驱车3个多小时,我们来到白山市抚松县。这里原是国家木材采伐基地,全面禁采后,又经近十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抚松逐渐恢复往日模样。同样还是靠山吃山,过去“吃”的是木材,今天“吃”的是风景。
抚松县露水河镇位于这片原始森林深处。这里是多个矿泉水高端品牌水源
涵养地,数百年的红松、曲柳、椴树遮天蔽日。几年前,有驴友意外发现一大片宛如童话世界的白桦林,忍不住发到网上,引得《人世间》剧组来此取景。该剧爆火后,又吸引无数游人来此体验温情与浪漫。
亲历者说——白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由志强:从林场伐木到绿色发展, 白山一直在探索转型发展之路。除文旅产业,人参、灵芝、蜂蜜等林下经济, 也都为白山带来绿色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一望无际的松嫩平原,两江冲积、风雨谐时,造就了这广袤的黑土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
黑土地是大自然的丰厚赐予。每三四百年才能积淀1厘米厚的黑土,可见何其珍贵,因此有耕地中“大熊猫”的美誉。呵护好这方稀有的宝地,确保其绵延不竭、造福子孙,是吉林人民之责,也是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
8月初,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大片的苞米地里,穗穗个大粒满,仓箱可期。这里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产量高、品质好、口感清甜软糯。此时, 正是鲜食玉米上市之际,乡村的直播达人们在田间地头架起设备,将新鲜玉米送往城市餐桌。
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另一番景象。由于人们急于求粮、极限索取, 黑土地“病”了,庄稼“瘦”了。在农业科研人员指导下,梨树县从梨树镇高家村一块225亩“破皮黄”发轫,用十几年时间探索出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 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梨树县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亲历者说——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我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倍感振奋。现在,最大的变化是,大家的黑土地保护意识增强了、保护目标明确了,梨树模式已走向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280多万亩, 粮食产量正向年产千亿斤迈进。这让大家体会到,只有土地“高兴”了,农民才有好收成。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吉林市永吉县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沛, 位于世界“黄金水稻带”。过去这里阡陌纵横、耕地零碎,“黄金水稻带”产不出金子般的粮食。经过持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里已形成田成方、渠成网、
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现代化农田体系,广大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年传统农耕方式,迈进了机械化、数字化农耕的崭新时代。
亲历者说——永吉县万昌镇镇长周洪亮: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智慧农业, 既是水稻品质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护黑土地永续发展的根本之计。咱们的村子陆续建设了田间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互联网+精准农业”模式。现在,干农业是个快乐的事业,种地是个幸福的职业。
居中的吉林,也是色彩绚烂的吉林。“红旗”招展,白山绵绵,绿意无限, 金谷满地。朝气蓬勃的吉林,创业干事的热情如此高昂,振兴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三、振兴进行时·黑龙江篇
夜幕降临,哈尔滨华灯绽放,诗意和浪漫如约而至。
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人们或漫步低语,或翩然舞动,或深情歌唱, 尽情享受着这夏夜的美好;在别具风情的中央大街,古典范的建筑、文艺范的路灯、沧桑感的“面包石”路面、写实风的雕塑群,保留着老街余韵,摩肩接踵的游客吃着马迭尔冰棍儿,品咂着岁月的味道哈尔滨的夏夜之美,让我们感受到黑龙江人的可爱,时尚浪漫、“美商”很高;还有人说,黑龙江人“最东北”,身上带着豪气、虎气、英雄气。但英雄也有气短的时候,经济总量偏低, 经济增速偏慢,人口呈下降之势,这是黑龙江的振兴之痛。
贯彻落实X中央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方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黑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黑龙江人民鼓足干劲,向经济建设聚焦发力,打发展组合拳,提出农业振兴、产业振兴等“八个振兴”行动计划,打造数字经济、冰雪经济等“四个新引擎”,布局一批千亿产业群,守护好“绿色长城”,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DP同比增长4.7%,增速高于疫情前的2019年。
共和国之初,在“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之时,大庆这个特大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是一个世界奇迹;而连续60多年稳产高产、累计奉献原油突破25亿吨, 则是另一个世界奇迹。
连续几十年的开采,大庆油田不得不直面储采失衡、开发难度增大、自然递减加快等世界性采油难题。从自喷采油到石头缝里“挤”油,高科技加持让
今天的大庆油田仍保持着原油稳产3000万吨的世界级大油田水平。
亲历者说——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蕊:我们的工作就是和石头“较劲”,通过研发推广水驱、化学驱、气驱、微生物采油等多种驱油技术,提高石油采收率。现在,勘探已经发现,大庆的页岩油储量超过12亿吨, 有这些技术和资源储备,大庆油田一定会成为一家“百年老店”。
前不久,央视纪录片《鹤舞长江》,让人们见识了白鹤滩水电站的非凡气势,也认识了哈电集团电机公司。该公司承担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全部8台机组研制任务,占发电机组总数的半壁江山。
大国工程催生了大国重器,我国大力发展水电水利事业,为这家装备制造企业迅速攀上世界巅峰创造了难得机遇。电机公司承担三峡70万千瓦水电机组研发任务,从与国外合作到甩掉“洋拐棍”独立研发,率先攻克了“水轮机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这个世界性难题。2007年,电机公司又向水电行业技术“无人区”——百万千瓦机组发起挑战。历经15年艰难攻关,2021年6月,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成功投产发电。
亲历者说——哈电集团首席专家、电机公司副总工程师覃大清:在哈电集团流行这么一句话:“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电机公司这个“大熔炉”锻造了一支刻苦钻研、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科研铁军,我们信念坚定: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位于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被誉为“大国重器的锻造者”,中国一重人自称“超级铁匠”。抡起万余吨“大锤”,把千余摄氏度高温的钢锭,锤打成各种形状、尺寸不一的产品,是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车间工人的日常工作。看上去还是“打铁”,但锻造领域的核心技术始终在快速发展演进,中国一重的万吨自由锻造、热连轧、冷连轧等技术始终是行业翘楚,为我国工业装备制造提供不可或缺的强大支撑。
亲历者说——大国工匠、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我们是“铁匠”, 打铁就要自身硬,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是硬道理。这些年,我们团队先后攻克百余项重大产品锻造工艺难关,特别是完成三代核电31项超大、超难产品锻造任务,打破了核电关键锻件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培育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也是黑龙江的战略举措。
在哈尔滨新区,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崭新的楼宇、厂房比肩而立, 一个个创新企业相继落地。
加强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使南北互动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东北振兴谋划的金点子。在新区率先亮相的深哈产业园,就是深圳、哈尔滨南北互动的落地之作。
“双城”合力共建产业园,要打造的不只是一个物理上的空间,而是要着力推动“深圳经验”转化为“哈尔滨实践”。产业园建设启动4年多来,一次次创造着“深哈速度”:两天一层楼、两年崛起一座产业新城。本着“能复制皆复制,宜创新即创新”的原则,产业园已累计“带土移植”深圳先进经验126项, 累计注册企业602家。
亲历者说——哈尔滨同创普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我是哈尔滨人, 先在宁波创业,公司研发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已进入全球领先行列。两年前, 我决定回哈投资建设龙江学子创业园。哈尔滨新区事无巨细为我们解决后顾之忧,使我们得以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今年年底即可投入量产,年产值预计超过20亿元。
“外引”和“内生”,是黑龙江省培育新经济产业的两大路径。在哈尔滨新区的哈工大卫星产业基地,聚集了一批专注于小卫星研制的青年才俊。作为百年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有航天第一校“尖兵”之誉,深耕卫星研制近30年, 在小卫星和通信工程领域形成了特有优势。工大卫星就是由哈工大培育孵化出来的一家商业航天公司。
工大卫星一成立即表现抢眼,已成功将两颗卫星送上太空:“微厘空间” 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S4试验卫星和“龙江三号”通信试验卫星。公司拥有一支年轻的百人研发团队,具备通、导、遥卫星整星设计、批量化制造及在轨交付能力。眼下,公司正为百余颗商业卫星研制任务忙碌着。
亲历者说——工大卫星董事长陈健:我们推出的柔性化卫星平台技术体系, 有效解决了传统卫星研制过程中迭代速度慢、研制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瓶颈问题。未来,公司将加快实现巨型星座卫星制造产能,牵引带动卫星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盛夏时节,位于小兴安岭深处的伊春是个好去处。这里,“天然空调”24 小时开启,“天然氧吧”全天候供应。
如今的伊春这般美好,得益于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和林区生态保护。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大小兴安岭全面开发,一伐就是60多年。新时代,政 论 文公 众 号整 理,大小兴安岭走上停伐转型之路。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伊春考察调研时曾关切地询问: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
循着这“林区三问”,我们走进伊春的青山绿水间,去寻觅最新答案。 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素有“森林生态博物馆”美誉,拥有小兴安岭保
存最完整的植物群落。在炎炎夏日,伴着习习凉风,穿行在参天的红松、曲柳、云杉、枫桦之间,不时与松鼠、紫貂、苍鹭、鸳鸯邂逅,好不畅快!
亲历者说——伊春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讲解员毕海娇:我爷爷是喊着号子伐木的林业工人,父亲先是做机械化伐木工,停伐后变成护林员。对森林心怀感恩的林业人,打心底里赞同停伐。我们都深深体会到,守护这片森林, 就是守护我们更美好的生活。
伊春是“红松故乡”,全世界的红松60%在中国,中国的红松半数以上在伊春。林区不伐木,林下找出路。培育红松果材兼用林,是当地向林下要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亲历者说——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林下经济种苗繁育基地负责人王立新:普通红松苗需育苗4年才可上山造林,我们运用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把育苗周期缩短至2年零2个月,成活率达95%以上,今年育苗将达590万株;天然红松至少需要40年才可结果,我们采取顶芽劈接的技术,对4年苗进行嫁接,10 年便可结果,12年达到丰产,使松塔成为当地职工和百姓的“致富果”。我们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将从森林里取走的再还给森林。
距溪水国家森林公园不远,一座座风格别致的东北民居院落,菜香四溢, 笑语不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伊春考察调研时,曾走进退休工人刘养顺家,坐在小院木桌旁的长条凳上,与工友们唠家常、话发展。如今,这里已经变成溪水农家院一条街。
亲历者说——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退休工人刘养顺:我干了几十年伐木工,没想到如今吃上“生态饭”。现在,林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农家院由我们1家发展到近30家,家家生意红火。大家伙儿都说:“是总书记帮咱致了富,咱们心里永远念着这份情。”
龙江熟,天下足。到了北大荒,看到辽阔的黑土地上,那一眼望不到边、平展如绿毯的千万亩水稻正抽穗灌浆、丰收在望,方知何为“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全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2022年,北大荒粮食总产量451.3 亿斤,占全省的29.1%。无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助力龙江振兴,北大荒的角色都举足轻重。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北大荒的命脉所在。垦丰种业是北大荒垦区的唯一供种主体,2023年,垦丰供应垦区种子共计14.96万吨,占垦区三大作物播种面积的93.8%,基本实现全覆盖。
中国粮装上“中国芯”,经历了一个艰难而不凡的过程。垦丰种业水稻研究院的专家们,对此体会颇深。
亲历者说——垦丰种业首席育种专家、水稻研究院院长徐希德:水稻研究院组建10年了,先后培育出20多个优质水稻品种,特别是长粒香型“龙垦2021”, 平均亩产1200-1300斤;我们的“垦川香”高端优质米,完全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大米相媲美,一箸米、满口香。
“要看北大荒,请到建三江。”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拥有耕地上千万亩,是北大荒这个现代农业航母编队的旗舰,也是现代大农业的样板。
万亩水稻,长在田里、管在网上。稻田之上,几乎看不到劳作的农民,只有无人机时而掠过。在七星农场的智慧农业农机中心,借助遥感卫星,鼠标一点,田间地头场景一览无余,土壤墒情、秧苗长势、病虫害迹象尽收眼底,智慧农业让沃野厚土给予更加丰厚的回报。
建三江的农业智慧不仅体现在数字化上,更体现在社会化服务上:通过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办法,把北大荒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模式复制到更广阔的农村,促进小农户深度融入现代化大农业。
建三江还把水稻种出“花”来。“神笔马良”绘出喜获丰收的巨型稻田画, 观光小火车把游客带进万亩稻海,农文旅成为新风景;“认养一亩田,好米吃一年”,订制农业越来越火,北大荒的粮食让越来越多的人心心念念。
亲历者说——建三江分公司X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卫华: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北大荒贡献了总产量的近三成。北大荒自身也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的19连丰。保证中国饭碗装中国粮,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北大荒人是有底气的。
“身在最北方,心向X中央”。调研组看到,一个沃野千里、风景如画的大美龙江,一个肩负粮食稳产保供重任的龙江,一个振兴突围中的龙江,正在走向诗与远方。
四、振兴六问:黑土地上的回响
东北如何突围、走出一条全面振兴之路,是调研贯穿始终的话题,相关专家学者、各领域有识之士提出很多真知灼见。我们梳理出“振兴六问”,回答见仁见智。
一问:能否走出“老工业基地转型难”的怪圈?有观点认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已进入“拐点”。
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采访中,有学者把东北与国外一些老工业基地相比较。比如,德国鲁尔、巴西圣保罗还在资源枯竭、传统产业委顿中苦苦脱困,而美国底特律、英国伯明翰已经宣布破产了。
专家们普遍认为,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东北资源条件好,产业基础雄厚, 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制度性优势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表示,今年一季度东北三省DP增速跑赢全国,吉林以8.2%位列全国第一,辽宁和黑龙江则是2014年以来的首次。这是三省全面发力、厚积薄发的结果。李凯说:“我由此判断,东北已经走出了最困难时期,在经济上实现了标志性转折。”
二问:能否实现三省携手并进?专家建议,加强协调联动,做到三省“一盘棋”。
采访中大家提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北地区迅速形成发展优势,特别是在重工业领域大放异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层面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 三省协调配合顺畅,大踏步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李万军认为,发挥东北的区位优势,三省的合作联动必不可少。希望中央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领导协调机制,加强对东北三省各领域政策规划的对接协调,建议设立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支持跨省区重大项目建设。
吉林大学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昊表示,要把东北全面振兴这盘棋下活,就必须深化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东北地区同步迈入中国式现代化。
三问:能否实现振兴蹄疾步稳?专家呼吁,进一步发挥东北装备制造、能
源化工的产业优势。成功的元首外交为东北全面振兴带来了福音。去年12月, 习近平主席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今年3月,由华锦集团、沙特阿美、盘锦鑫诚共同出资、总投资837亿元的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在辽宁盘锦开工建设。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枫表示,东北振兴一方面要激发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产业基础好,承接国家级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产业大项目的优势得天独厚,希望有关方面予以更多倾斜。
黑龙江省委X校副校长梁謇表示,国家对东部地区综合实验区实施“双15%” 税收优惠政策,在西部地区实施鼓励类产业减税政策,对地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地区有7个自贸区片区、
8个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级高新区,建议设立相关政策惠及区, 赋予更多优惠政策,更好吸引创新创业企业落户东北。
四问:能否保持对外开放的良好势头?专家建言,把国家向北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一些。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最亮眼的是进出口增长迅猛, 整体增速高出全国2.4个百分点。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X委书记苏屹表示,向北开放、打开海路, 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东北三省有多个口岸,但资源分散,要进一步完善对外进出口贸易布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借鉴我向东盟开放的经验,不断扩大朋友圈,一起走得更远更好。
五问:能否逆转人才外流的被动局面?专家表示,要多措并举形成聚才引智“强磁场”。人才外流是调研中大家讨论较多的话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六普”到“七普”的十年间,东北三省共流失人口1100多万。辩证地看,这是国家发展活力旺盛、人们就业生活选择多元的体现,但人才流失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东北振兴发展。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教授姜健力、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马野驰等谈到,要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坚持外引、内育并举,构建东北人才高地。一是完善高端和紧缺人才津贴制度,注重招引顶尖科学家,打造人才第一方阵;二是挖掘东北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潜力,让更多“藏在深闺人未识” 的科研人才、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激活本地人才“一池春水”。三是充分发挥民营企业聚才引才作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独角兽企业,推动东北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六问:能否克服“小富即安”的心态?各方共识:要以思想观念新突破, 激发全面振兴新活力。
调研中不少同志谈到,优渥的自然禀赋、深厚的工业基础,是东北的发展优势,也容易伴生靠天收、躺着赢的“小富即安”心态。
吉林大学X委副书记韩喜平表示,锻长板、补短板,首先要从思想观念入手。思想观念跟不上,优势潜力难发挥,发展的步伐踩不准;思想观念不转变, 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的短板也难补齐。
辽宁省委政研室副主任赵治山认为,打破“小富即安”的思维定式,重在完善制度性设计,鼓励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让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都有一股谋大局干大事、强国有我的劲头,一股创新为荣、苦干为乐的劲头,一股惟有奋斗不负青春、不负时代的劲头,形成黑土地上万马奔腾、争创一流的生动局面。
此次调研采访,我们遇上东北一个特别热的夏天。炽热的风掠过黑土地, 与这片沃土上人们的火热情怀相映衬。
东北振兴,一部奏响了20年的交响曲,已然进入了新时代的全新乐章。那千回百折中的荡气回肠,那笃定前行中的雄浑壮阔,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永波与记者交流时感叹:“大东北终于支棱起来了!”这无意间的一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当下东北全面振兴的模样。
离开东北,我们仍在心底不断回望那片热土。白山黑水间,工业长子的不倦身影,产业园创新创业的火热场景,风吹稻浪预示的丰收景象,大秧歌中流淌的欢乐与祥和这一幕幕时常浮现在记者眼前。
东北全面振兴,一条闯关夺隘的突围之路;东北全面振兴,一段风光无限的创业旅程;
东北全面振兴,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之卷。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已经在路上。
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更多中华文化传播者 暨南大学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光明日报调研组
(2023年10月24日)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来到暨南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暨南大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金秋九月的入学第一课,暨南大学中医学专业的新生们走进了校史馆——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这句话出自《尚
书·禹贡》,也是‘暨南’二字的出处。1906年,为解决当时南洋华侨子弟无处求学的问题,暨南学堂在南京鼓楼南薛家巷创办,带着‘宏教泽而系侨情’ 的使命开华侨教育之先河。”随着校史馆李姝老师的讲解,这所著名侨校的百年历史在黑白照片与文献中徐徐展开。
先辈耕耘奋斗的印记,让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学生钱柔静不由得心生敬意, “我要不负时光,学好中医,体悟中华文化,毕业时做一名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循着117年的历史传承,“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既是暨南大学始终如一的办学使命,也成为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截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学全日制学生48580人,其中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14621人,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大人”,一批又一批学子从这所湾区大学走向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走向多种形式的国际舞台,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来到暨南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暨南大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作为百年侨校,如何为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撑?日前,本报调研组走进暨南大学,探寻学校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奋进之路。
深耕传统文化与国情教育,打造精品课程教材体系
南方的秋天,阳光依然明媚炙热。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教学楼1307教室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堂氛围也格外热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为中国的发展、世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京武正在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进行讲解。台下50多双专注的眼睛,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下课铃声响起,来自意大利的华侨学生范倩倩等不少同学将讲台层层围住, 继续讨论,分享感悟。与同学们互动交流后,程京武赶回办公室,把同学们讨论的议题、课堂反馈记下来,方便以后优化改进教学。程京武办公桌上,还放着1000多份调查问卷,这是每学期结束前两周、新学期开学第二周分别向学生派发的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以细致了解学生们的评价和需求。这是一门专为港澳台侨学生开设的通识课,在教学团队的深耕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蜚声海内外。
除了通识课,暨南大学还根据港澳台侨学生不同特点,自主编写《海外华人中国国情十讲》《“一国两制”与民族复兴》《华侨华人与中国发展》《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交往》等国情教育教材,其对应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选课时往往被“一抢而空”。
多位港澳台侨学生告诉调研组,这些国情课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们积极引导学生由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 进而产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同,这是我们打造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编写国情教育教材的逻辑起点。”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表示,“我们要在教学中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与鲜明特色,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谈起《海外华人中国国情十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编写过程,时任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感慨万千。
“封闭编写过程中,大家压力很大,睡觉都在琢磨教材怎么写得更明白晓畅。”张振江说,“作为面向华侨华人学生的教材,既要充分考虑海外侨胞认知和思维习惯,让他们读得进去,又要兼顾国内的发展实际。教材要从文明入手,以中外对比的视野,站在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进行编撰。”
暨南大学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张小欣告诉调研组,《海外华人中国国情十
讲》教材的编写需要跨学科合作,为此学校整合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文学院、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各学科的16位专家,组成了强大的编写团队。
从试用到正式出版,《海外华人中国国情十讲》教材深受学生喜爱。来自苏里南的华侨学生雷建南从小生活在海外,对祖籍国缺乏深入了解。选修新时代中国国情十讲课程后,他接触到这本教材,书中丰富的案例、数据、图片深深吸引着他。“这本书多方位、多维度地展示了中国的发展。我跟苏里南的朋友交流时,可以更自信、详细地介绍中国。”雷建南说。
校内校外联动,鼓励学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者
“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 ”正午时分, 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体验展示馆内,来自澳门的学生余绮韵一边引用散文名篇《三月三日茶宴序》,一边为几位同学展示茶道六君子,讲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我是来暨大后才进行了系统学习。”余绮韵说,刚入学时就注意到了中华文化大讲堂开设的茶事班,特别感兴趣。因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大二时她便报名香事班,学习识香、制香。
在暨大校园,一大批精品研习项目深入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
创办于2016年的中华文化大讲堂开设有礼乐诗书、君子雅事、中华技艺等约20个文化研习班,打造了集志愿服务、学术科研、汇报演出、考察调研、互动体验等十多个内容板块的学习项目。自开办以来,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5万余人次,透过中华文化这扇窗,探究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衣冠上国。”在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体验展示馆,汉服礼仪研习班开讲。
主讲老师是暨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名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刘潇潇。她身着青绿绯红的高腰襦裙,配披帛,身旁整齐排列着曲裾、直裾、长袄、交领半臂襦裙 或端庄典雅,或清丽飘逸。“汉服是中华传统文化外在体现之一,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刘潇潇说,“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同学们感受汉服的精美,更重要的是领略其中包含的文化底蕴。”校园里,中华文化节、中华才艺大赛、多元文化学习与交流工作坊等颇具侨校特色的文化活动百花齐放。校园外,中华文化之旅、岭南文化考察、寻根之旅等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到文化的浸润、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及旺盛活力。
今年暑假,来自中国香港的学生邓宝华跟随学校的中华文化之旅国情教育研习营走进山西,古建筑的恢宏气派、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革命烽火、太钢不锈钢厂的制造实力让她很震撼。“这是‘活’的历史,重温革命先辈光辉事迹, 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为什么祖国能够越来越强大。”邓宝华说。
每年节假日、寒暑假,数千名学子组成的50多个文化考察团,用脚步丈量祖国壮阔山河,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体验、研习、传承、推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培养计划研修营, 同学们修读中华文化导赏、中华文化微型教学技能等实践课,在知识与技能的增长中,为日后助力中华文化传播储备知识、积蓄力量。
新学期伊始,邓宝华在掐丝珐琅体验课上当起老师。今年3月,她发起成立创业学院科普志愿服务队,举办青少年掐丝珐琅体验、港澳台侨青年掐丝珐琅体验、广绣科普等11场活动,覆盖800多名学生。正是通过校内校外的丰富活动, 她深深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并成长为一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播者。
走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分享中国故事“德不孤,必有邻”“大海之阔, 非一流之归也”……走进暨南大学的四海艺术空间,古籍中的名句名篇都在妙趣横生的连环画中“活”起来。这里正在展出《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一组组或工笔或写意的连环画让各院系师生流连忘返。
“原来中国连环画起源于宋朝,历史这么悠久。”来自中国台湾的学生邱穗莹说,“很喜欢这种东方美学的展览,一边欣赏作品,一边记住很多历史典故。”
“之前我还来看过‘中国景泰蓝艺术大展’,也受益匪浅。在这个小的艺术空间,我们看到了大世界。”来自中国香港的学生萧耘告诉调研组,因为参加了一场榄雕艺术分享会,同学们便自发组织成立广州榄雕保护工作组,以期为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多做些事情。
艺术展览、非遗课堂、大师讲座……不足400平方米的空间,举办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同学们学习之余的好去处。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青年学子营造一个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环境。”四海艺术空间创办者、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直言,“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热爱它, 才能由衷地焕发自信。”
2022年10月8日,暨南大学在世界各国众多申请中脱颖而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地位。陈平教授荣任首席教席主持。更大的国际平台,让学校能更好地向全球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同时,来自世界各国的手工艺人、专家学者也来到暨大,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伊朗手工艺人、非洲木雕艺人在这里创作、分享,中国粤绣与匈牙利刺绣进行“指尖上的对话”。
陈平表示,希望学生们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学到怎样“有形有物” 地讲好中国故事,怎样从容地站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人的文化修养、文化气质。
华文学院院长邵宜从事华文教育近30年。他与陈平有着相似体会:“暨大华文学院已成立70年,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华文教育工作,我们不能局限于语言文字教学,还要站在更大的格局上,助力中外文明对话。”
据统计,海外的华文教育机构约有2万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长期为海外华校提供支持与服务。从1997年该院编写的《中文》小学第一版发行至今,此套教材在全球发行量4000多万册,已形成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完整教材体系, 为全世界大多数华文学校所采用。目前,《中文》第三版已修订完成,即将出版。除了通用版外,学校还专门为澳大利亚、柬埔寨等国家华文教育开发了区域国别版教材。
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张礼参与了教材编写。他说:“教材内容必须要紧随时代发展。在海外调研时,我们了解到华裔青少年非常想了解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面貌。于是,我们把从城市到乡村,从科技发展到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写进教材,展现中国风采、点赞中国力量。”
此外,为培养更多华文教育的“本土有生力量”,暨大华文学院在印尼、新加坡、日本、意大利、泰国、荷兰等国设立十多个学历教育教学点,开展非全日制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同时,面向海外一线华文教师、华文教育管理者举办短期研修项目,开设教材及绘本编写、家庭华文教育、微视频制作、华校治理等300多门线上线下专题课程。
为深入帮扶海外华文教育界共建、共享、共治、共研,暨南大学于2020年12月31日牵头成立“全球华校联盟”,目前,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638家华校、
107家华教组织加入联盟,辐射华校2500多家。“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华文教育共同体,推动构建具有中华文明特性的华文教育体系。”邵宜介绍。
经验和启示
高校如何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助力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暨南大学结合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打出高校对外传播“组合拳”。
深挖中华文化元素,搭建文化传播的优质平台,打造中华文化传承传播智慧高地。学校依托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等院系,整合平台与科研资源,逐步形成文化育人与文化研究的合力;依托中华才艺培训基地(舞龙、舞狮、书画、民俗),打造集学术交流、教学科研、体验培训、展示展览、传承传播的综合平台;建立中华文化体验展示馆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与传播基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地位,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速提升华侨华人、华商经济、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华文文学等“五华”学科建设水平,建设服务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涉侨优势学科平台;学校主持编写区域国别类华文教材300多本;完成澳门中学《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打造“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和“海外华文教师证书考试”两项华文教育国家标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以优秀中华文化滋养海内外学子。学校出台《暨南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21—2025)》。组织“完美中华文化使者”评选活动, 广泛挖掘、涵养港澳台及海外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新生力量。举办中华文化之旅、岭南文化考察、中华文化节、寻根之旅等研学实践活动,为广大学生尤其是港澳台侨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中华文化研习平台。
实现体系化,助力教育教学和传承传播。打造中华文化研究阐释体系、中华文化传播交流体系、中华文化普及教育体系和中华文化实践养成体系,为中华文化教学教育与传承传播积极贡献暨大力量。
“暨南大学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南大学时的殷殷嘱托,多举措多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暨南大学X委书记林如鹏表示,“我们将聚焦文化认同,推进‘两个结合’, 培育更多传播中华文化的‘火种’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承担起新时代‘华侨最高学府’的文化使命。”
从稼穑之地到电商新城的时空跨越 武功县开辟电商新领域新赛道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咸阳日报调研组 申孝斌
(2023年10月26日)
武功县因“武王克商”得武功山水后有武功县名。
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在这个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农产品交易的起源地,先进的农业和勤劳的人民促成了武功“中华农都”的历史标签。但传统农耕面临的时代挑战,给予了武功知古求新、守正创新的发展机遇,利用交通便利和物资集散枢纽的优势,武功抢抓电商新风口,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确立了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电商物流“首位产业”,并通过电商的发展, 培育竞争新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形成了电商的现代产业集群效应,成就了电商发展的武功样本,武功因此也被冠以“电商新城”,实现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生动格局。
武功的产业架构重塑和转型升级,向我们深刻阐释出创新驱动才是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武功,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大汉忠臣苏武的故乡,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
历史的光环照耀了武功别样的文化风貌,熠熠生辉的农耕文明孕育出武功最本真、最质朴的农民、农业、农村。
随着农业的资本和要素的累积,让这个曾经以农为傲的西北小县城,曾经也出现了“买难卖难”的尴尬境地。
以前,效益低、周期长、投资大……传统农业的产出比,让农民、农业、农村背负太多。当互联网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后,思变求新的武功人抢抓新机遇,很快找到了契合自身的发展之路——电子商务。
于是,一座小城的蜕变开始上演……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产业转型的架构重塑
转型意味着阵痛,产业转型的表现更为突出。
2022年末,武功县域常住人口31.77万人,城镇化率38.9%,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5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2万元和1.48万元,县
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排名全省第15位。
这些数据,是武功这座西北县城在不断实践中交出的一份答卷。
从关中腹地的一个农业大县一跃成为打造“三个经济”示范县的先行区, 当很多地方讨要这本“武功秘籍”时,转型在这里被定义和阐释。
4000年前,中华先民在武功姬水河畔进行骡马交易。近十年来,西部地区农产品企业将武功县作为商品集散地。
农业产品——市场商品——电子商品,这种产业的转型跃升,实际是一双无形和有形的手共同推进的结果。
武功发展电商非常特别:“一把手”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这种行政推动的创新,也赋予电商不一样的路径。
“武功县电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买西北·卖全国’, 第二个阶段是‘卖什么·造什么’再到第三个阶段的‘武功产·武功造’。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武功耕地中,超过一半是商品粮基地,可供二、三产业发展的土地本就不多。而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增收难题,正是当地发展电子商务的初衷。又因为武功接近中国版图的中心,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国道京昆线等道路纵横交错,距离西安咸阳机场仅40多分钟车程,也就是说, 从新疆直发其他省份的物品,光物流就得花五六天,而到武功只要一天,再有两三天就能到全国各地,这样的‘桥头堡’优势让武功成为电商首选之地。谁也没想到,10年时间,武功电商销售额为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11%。”武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孙波介绍,产业聚集带来的变化,转变了很多人的看法。原本不知电商为何物的老百姓,看到苹果和猕猴桃都被卖掉了,也开始支持电商。
2016年前后,发展电商就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电商是一种销售渠道,后来随着产品渠道的畅通,物流枢纽优势的不断凸显,电商在武功已经成为一个特色产业,形成了完善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涉及加工制造、物流、销售、客服等行业。如今电子商务已成为武功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
事实上,武功县以创建西北电商特色小镇为契机,投资建设县域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创业基地、西北网红直播基地等,以“龙头+基地”模式招引培育电商企业390家、引进京东等企业建设产地仓、供应仓,吸引中通等物流企业40多家,全县电商产品日均发
货20多万单,建成镇村电商综合服务站点113个,物流配送实现村村覆盖、半日到达。
勇立潮头示范引领 产业升级的蓄势赋能
电商难、难电商,是近年来各平台最常见的苦水。而在武功,电商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业界的翘楚。
这一例外,被行内多种解读。
“我们卖的不是面包,是良心和品质,更是健康和幸福。这个大列巴面包, 满满的坚果、葡萄干等食材镶嵌其中。”10月19日,在武功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陕西美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农产品供应链基地,大列巴面包加工车间外, 主播正在推广该款面包。车间内工人们制作、生产、包装流程清楚的呈现在屏幕前。
宁夏枸杞、新疆红枣、陕西苹果、内蒙古小米在物流配送仓库,堆满了西北特色农产品,几辆快递货车正停在厂房边,传送带正在快速转动,工人们熟练迅速地分拣、包装、打包、贴单,送上传送带,经过加工和包装后走向全国各地和中亚、东南亚等地区。同时,来自美国的开心果、土耳其的无花果干、伊朗的藏红花、叙利亚的玫瑰花在这里经过加工后走向全国各地。
“公司是2014年招引进来的,武功这片沃土给予了我们最好最优的营商环境,目前已成为西北最大的农业电商企业,日均订单量2万至3万单,最多时可达到15万单。”该公司人事行政主管李明明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西域美农”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武功电商产业的发展路径。
走进武功高新区大秦创业园内的陕西祥和博弈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除湿干燥一体机、模温机、注塑机、焊接机、机械手、机器人等先进生产及环保设备已经摆放到位,工人们正在做最后的调试;实验室内,技术人员对产品部件进气管进行反复测试;展示室内,几十种精致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分类摆放, 让大家对日后生产出的成品有直观的感受。
“我们目前采用的设备基本上是国内最先进的,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将给比亚迪汽车供应,计划10月25日就正式投产,达产后年产值约2亿元,上缴利税1800 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人。”总经理顾军说,博弈汽车轻量化新材料应用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快了武功县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过去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类型, 实现产业结构更丰富的布局,吸引更多供应商来武投资,带动本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快速发展,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
“2015年,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咸阳市人民政府、宝鸡市人民政府三地启动共建了陕西省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武功农产品加工园作为示范园区‘一核两翼’空间结构中的‘东翼’,实施项目强区新战略,建设农产品产业新高地。”陕西省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武功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杨武利介绍, 目前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要求,集园区之力谋划主导产业发展。已入驻企业7家,总投资40.45亿元。其中,挂面产销量全国排名第1、面粉产销量全国排名第4的链主企业河北金沙河集团投资20亿元,占地700亩的陕西金沙河超大型粮食综合加工基地挂面、面粉、饮用水、红薯窖、酸辣粉、手工发酵挂面生产线已经全部投产运营,2023年预计产值23亿元。“我们将紧密融入西安咸阳都市圈协同发展格局,提升开放质量,做强产业集群。以项目谋划招引为抓手,以产业链为支撑,全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百亿级产业聚集示范区。”
如今,武功县抢抓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机遇,围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投入明显增强、转化应用尺幅扩大、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四大目标,聚焦“四个百亿”产业集群发展,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并加大与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对接,支持科技示范基地、产学研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和星创天地等创新载体建设,创新驱动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
2022年,全县电商销售额55.06亿元,开展培训1.8万人次,县域农产品电商销售额排名西部第一。
武功,电商新城的能量和影响正在释放、扩大。
产城联动城乡一体 城乡发展的深度融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武功县区位优势明显,历史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陕西西咸结合片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打造乡村振兴样
板中率先突破大作文章。
电商作为武功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实现了产业和城市的相互联动、相互补充。城乡融合的利好,给予了老百姓更多的幸福指数。
“我们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县机遇,以人民路西延段、环城西路和后稷路西延段建设为突破,搭建县城西区路网‘骨架’,联通西区南北‘大动脉’,无缝联接国道、344,全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孙波说,厚植开放的基因,武功县构建区域交通网络,按照“东融西借、南接北改”思路,向东主动融入大西安,向西借力杨凌自贸区建设,向南对接武(功)周(至)杨(凌)经济一体化,向北改造北大门区域,全方位塑造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门户经济新形象。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笔 苑 公 众 号整理,用精准的理念和定位,根据片区发展特色,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做强现代设施农业、做精文创乡村旅游、做优特色种养产业,持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我们进驻武功,不仅是树立了武功重点项目建设新标杆,助力当地粮食产业发展,还结合武功厚重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在武功古城种植油菜花, 举办油菜花旅游节,同时把公司打造成可参观型工厂,开发工业旅游,延长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把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在一起,让更多农户增收,助力县域经济发展。”陕西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侯瑞克说,他们在武功县成立了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县内流转土地4000 余亩,以种植粮食作物和乡村旅游为主,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融合发展。
武功正在加快推进武功古城AAAA级景区创建,联合周边区域开发农业生态游、健康养生游、电商商务游等精品线路,构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电商为主题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积极建设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
随着国道344武功段贯通,武功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主城区“环境大整治、管理大提升、形象大改善”三大活动成效明显,18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成功申报全省老旧小区改造示范项目,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完成,4690户农村户厕完成改造,苏坊镇、贞元镇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庄保洁和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覆盖率达到100%,北照、徐杨、马凤台和绿华等4 村分别被评为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
武功,顺势而为、谋势而动、乘势而上。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武功,正在以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在巩固传统农业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现代电商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武功篇章!
记者手记
如今的县域经济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传统经济,而是重要的板块经济、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与长期形成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和历史人文环境均呈现出一定的关联,使得每个县表现出了典型的区域特色。
武功县凭借自身优势和实践精神,结合地处西北与中东部地区连结点的区位特点和武功县产业优势,推进了电商和农业的融合发展,拉动经济、促进增收、带动就业,是县域经济增长和农业品牌塑造的典范。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越来越大的电商“朋友圈”,极大提升了武功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纷至沓来。随着金沙河超大型粮食综合加工基地项目、年产90万吨瓦楞纸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博弈汽车轻量化新材料应用项目等加速落地,引领全县食品加工、循环经济、装备制造等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崛起,盘活了整个县域经济。
希望更多的县城像武功一样,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昂首阔步、一路向前!
打造“同心向X365”X建品牌的探索和实践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羊场湾煤矿 杨万奇
坚持X的领导、加强X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羊场湾煤矿X委始终把高质量X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扎实推进X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提炼形成了具有羊场湾煤矿特色的“同心向X365”X建品牌,即打造“三支队伍”、锁定“六个赋能”、发挥“五个作用”,在建设平安羊场湾的365天,发挥X建品牌效应, 强化ZZ引领,提升X建质效,激活发展动能,凝聚奋进力量,引领安全稳定清洁智能高效幸福矿井行稳致远。
一、实施背景
是始终牢记殷切嘱托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坚持X的领导、加强X的建设,必须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X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深刻领悟其精髓要义、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国有企业必须担负的重大ZZ任务、必须完成的光荣使命。要时刻牢记、忠诚实践,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方向奋勇前进。
是实现矿井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
羊场湾煤矿是宁夏煤业集团实施宁东大开发战略中建设的第一座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矿井发展至今已20年,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更加复杂,面临着安全生产、改革稳定和思想观念等焦点难点问题,通过实施“同心向X365”X建品牌,矿X委紧跟形势变化,明晰思路,充分发挥X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把X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推动矿井安全稳定发展。
是推动X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X建工作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创新X建工作模式,坚持X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X组织不放松,才能确保企业发展到哪里、X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X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从而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高质量X建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具体做法
羊场湾煤矿X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聚力“做实、创新、融合、强基”四个关键,实现在融合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ZZ保障。
把关定向凝心聚力,打造“三支队伍”
一是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坚持ZZ标准,系统性、针对性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使广大干部的ZZ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步伐。以打造激情干事的X员干部队伍为切入点,坚持以“高标准、提素质、促发展”为主线,构建干部管理体系,持续推动优秀X员干部脱颖而出。以胜任能力为核心,搭建“领导自我、领导业务、领导他人”三位一体的能力模型,为领导干部选拔、使用、培养奠定基础;建立优胜劣汰的考核管理体系, 让X员干部永葆工作激情和危机意识,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二是打造“四个合格”标准的X员队伍。按照《X章》规定的X员基本义务和X组织对X员的基本要求,围绕“四个合格”X员的要求,分别从ZZ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四个方面赋予相应的分值,对X员进行量化考核。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岗位、动态调整、民主公开的原则,将X员分类、积分分块、考核分步,做到X员活动有平台、X员评价有尺子、X员处置有依据。
三是打造“四有一懂”的职工队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感恩的职工队伍。制订《羊场湾煤矿X委2023年“春雨计划”实施方案》, 细化具体措施,通过“336工作法”推进“春雨计划”,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同心同向,同频共振、聚力攻坚,进一步提升思想凝聚力、ZZ领导力和组织推动力,用思想ZZ“软实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根基”。通过建立“四有一懂”职工管理制度,教育引导全矿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夯基固本创争引领,锁定“六个赋能”
一是ZZ赋能,铸根立本强“初心”。始终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X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ZZ任务,制订学习宣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九学九比九提升”工作方案,分解重点任务清单。第一时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同时将其作为X委会“第一议题”、安委会“第一要务”、教育培训“第一课”、落实安全工作“第一职
二是组织赋能,铸魂聚力筑“同心”。在矿井采掘接续谋划和目标制定过程中,矿X委通过征求意见、专题研讨、座谈交流等形式,积极为矿井发展把方向、献良策,集思广益,共谋发展。通过实施融合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路径、融合方法、融合载体、融合机制“六个融合”,发挥基层X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X员先锋模范作用,让X建工作精准融入中心工作全过程,实现X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通过设置X员责任区、X员示范岗,开展X员承诺践诺活动等,切实增强X员的X性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升X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三是人才赋能,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X管干部、X管人才原则,严格干部选用程序。重点围绕“育、选、管、效”四字,从常态分析研判、拓宽了解渠道、从严从实管理、注重正向激励、强化结果运用等方面,大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 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勤恳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加大X员干部的培养储备力度,形成聚才用才“强磁场”。
四是清廉赋能,正风肃纪敲“警示钟”。推动全面从严治X向纵深发展, 组织重点岗位人员及纪检人员开展X规X纪条规学习,围绕岗位廉洁风险点, 加强廉洁从业人员警示教育;扎实推进重点岗位“廉洁体检”,通过个人“自诊”、支部“初诊”、纪委办公室定期“复查复诊”,实现对重点岗位人员的全覆盖,进而教育引导X员干部增强规矩意识和红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五是文明赋能,塑造美德新风尚。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采取多种方式学习宣贯国家能源集团核心价值理念和宁夏煤业公司安全文化理念,让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进基层、进班组、进一线,从而激发全员爱X爱国、爱企爱岗热情。同时,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安全标兵”“十佳班组长”“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打造一批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在全矿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六是和谐赋能,亲情共融提升幸福感。坚持把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办好民生实事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紧紧抓住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三问”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职工心
坎上,不断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职工。
融入中心同频共振,发挥五个作用
一是发挥X委引领作用提升凝聚力。充分发挥X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着力在抓X建、聚合力、促发展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把中心工作的重点、难点作为X建工作的突破点,从X的理论建设中找方法、找路径,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二是发挥支部堡垒作用提升战斗力。强化X建引领,加强基层支部建设, 切实把基层支部打造成为宣传X的主张、贯彻X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集体,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各项工作深度融合、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是发挥X员示范作用提升执行力。通过开展亮身份比作风、亮承诺比业绩、亮标准比技能“三亮三比”活动,促进X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六铸六干六争先”为抓手,使X员干部在安全生产、能源保供、攻坚克难、技能提升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找准安全管理的难点、生产攻坚的重点、职工关心的焦点,用钉钉子精神把工作做扎实、抓到位。
四是发挥品牌作用提升X建水平。以“一支部一特色”为目标,以X建项目化管理为手段,创建一批有特色、接地气的X建品牌,以品牌引领提升X建工作水平。综采一队X支部打造“三聚三提”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综采三队X支部以“X建+五亮工程”夯实安全基础、综掘五队X支部以“加减乘除”工作法夯实安全根基、筑牢坚强堡垒。
五是发挥服务作用提升感召力。以建设“安全之家、温馨之家、幸福之家、和谐之家”为切入点,广泛开展文明随手拍,你文明我点赞等活动,先后改造职工食堂和浴室、设立爱心超市、购置两季工服、接通宽带、送生日蛋糕等一系列暖心工程,职工心气顺了、干劲实了、底气足了。
三、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同心向X365”X建品牌,加强了X的建设,提升了基层X支部全面过硬能力,实现了“点”上突破、“线”上活跃、“面”上提质,发挥出“点线面”联动效应。
强化了X的理论武装
通过实施“同心向X365”X建品牌,强化了ZZ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了X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基层X组织优势和X建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提升了X建工作质量水平
通过实施“同心向X365”X建品牌,牢固树立了以X建引领发展的理念, 推动了X建工作走深走实,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树品牌创特色,展作为显担当,以目标、措施、载体推动工作项目化、任务责任化、目标具体化,进一步提高了X建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增强了X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X的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激发了基层支部活力
通过实施“同心向X365”X建品牌,X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X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汇聚了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X建引领下,综采队X支部将X员工班长、X员生产骨干均衡分配到生产、检修一线班组中,将X员先锋岗创建目标、考核标准、承诺内容和班组进尺统计表等统一悬挂在现场,促进工班长和班组员工比有标准、赶有目标、超有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X员不畏艰难、敢打硬仗的实干精神。
推动了X建融合发展
通过实施“同心向X365”X建品牌,推动了X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实现了思想同心、行动合拍,形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最终把X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强化了X政职责,引导X员干部树立起X建业务一体化的政绩观,推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管理落实落地; 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组织建设内嵌于业务工作,坚持业务工作发展到哪里、X组织就建在哪里,组织生活、载体平台就开展到哪里,实现了X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
当前上海推进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向明勋
一、当前上海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推进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度加大。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三难”的瓶颈问题。
在当前加装电梯工作推进中,存在利益各方城市有机更新的纵深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需求越来越大。上海自2011年启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以来,已经历了初期尝试(2011—2015年)、政策优化(2016—2019年)、政策提升(2020至今)3个阶段。各级部门在政策体系建立、实施机制完善、协商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加装电梯质量和速度的双提升。2021 年全市加装电梯1579台,2022年加装2303台,2023年计划加装3000多台。但与此同时,随着“能装”“易装”小区的逐渐消化,加装电梯动力呈现减弱态势。截至目前,签订2024年加装电梯意向仅为1000多台,加装意愿有所下滑,要完成“十四五”期间加装电梯1万台以上的目标难主体意识“难统一”、共治局面“难达成”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加装电梯共识有待进一步凝聚,居民配合度“待提高”。目前,较多居民把加装电梯当成政府部门的硬性工作指标, 加装电梯工作高度依赖政府部门。同时,居民对加装电梯工作的顾虑较多。从调研情况看,居民意见统一难,影响居民加装电梯意愿的因素主要有采光(占71.1%)、噪声(占51.7%)、费用(占36.3%)、通风(占27.1%)等,经济因素并非影响居民加装电梯意愿的第一主因。二是电梯加装相关企业服务意识“待加强”,全过程参与自觉性“待提升”。相关企业在实践中创新设计方案的技术能力不足,施工程序、资金使用透明度等信息与业主沟通不及时,电力、燃气、通信配套相关运营商的意见不统一,对施工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三是街镇部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笔 苑 公 众 号整理,协调治理“待加强”。加装电梯涉及移绿、管线移位、机动车停车位调整、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管理、钢结构吊装现场配合等诸多环节,需要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协调配合。由于激励机制、考核目标及过程管理相对不完善,多部门在参与中协同治理动力不足,协调力度不够,甚至陷入管理低效的不良循环。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涉及施工建造、管线迁移配套费用、重建支撑设施、后期运行维护成本等费用,尽管目前政府给与每台电梯40%的资金补贴,最高金额提高到28万元,随着加装电梯成本增加,剩余资金筹措仍面临不少瓶颈问题。一是因不同楼层获益不均,导致资金筹集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客观矛盾。加装电梯后对低层居民造成房价下降及采光、通风、噪声、雨污水排出不畅等问题,导致低层居民出资意愿低下。中层居民害怕因加装电梯导致房价贬值,失去“金三银四”的房价优势。因此,在不同楼层的资金分摊上难以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二是住户出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收入低的弱势群体难以负担。既有多层住宅中的老年人大多是中低收入者,有的属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或长期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一些独居老人,难以负担加装电梯费用,需要特殊的经济补助政策。三是青年人或出租户加装电梯需求较低,态度不积极。青年住户缺乏加装电梯动力,认为爬楼梯可以锻炼身体。出租户将房子出租后,不关心是否加装电梯,尤其是在高层分摊费用较高的情况下,更缺乏出资意愿。
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后期运行维护工作非常专业复杂,且涉及日常的保养、管理、维修等长期费用,需要系统谋划长效管理机制以保障使用安全。但目前运维机制不完善,成为突出难点。一是后续维保管理模式尚不成熟。很多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有的小区虽有物业管理,但物业公司因考虑到接管加装电梯需增加运营成本和承担管理责任等因素而拒绝接管。一旦物业无法作为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当地街道很难确定使用接管单位和接洽后续管理费。二是与运维相关的复杂事项缺乏明确条款参考。目前,电梯日常使用、费用支付、定期保养维修、共有收入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条款,发生纠纷矛盾时没有参考依据,也没有明确化解矛盾的主管机构。三是居民住房产权人转移时权责延续困难。已加装电梯的居民在出售房产后,后续买进的房屋产权人不一定知晓或能够履行原加装电梯合同义务,不愿意接受原产权人的缴纳电梯维保费等相关责任,造成的责任纠纷没有法律条文可以参考。四是托管主体发生更换时居民权益难保障。部分小区存在被迫更换物业或托管公司的情况,当权益发生转移时,缺乏责任传导指引,运维资金分配和电梯监督维保工作的权责划分困难。
二、国内外推进居民住宅加装电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新加坡为应对愈发凸显的人口老龄化、居住环境老化等问题,出台了“电梯翻新计划”。在组织架构上,新加坡着力打造加装电梯的基层主体,构建由工作委员会和社区服务中心共同组成的基层组织,负责全程管理电梯翻新工作。其中,工作委员会由基层组织顾问、基层领导、项目顾问、公民咨询委员会、邻里居民委员会和建屋发展局代表组成;社区服务中心由公民咨询委员会和邻里居民委员会组成。基层组织积极搭建多种沟通渠道,鼓励居民全过程民主参与。通过搭建意见融合和互动平台,集体决定更新方案,在减少矛盾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居民主人翁意识,促进加装电梯工作的顺利推进。
2020年12月1日,德国新的公寓法生效。该法建立了社会多元分担机制,提供各种资助机会,加快推进无障碍改造。具体改造资金来源如下:一是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德国法定健康保险公司可为每人提供最高4000欧元的护理补贴用于购买电梯,如有多名需要照顾的人住在同一所房子里,资金最多可扩展到4人, 亦即每户每部电梯总补贴最高16000欧元。二是银行贷款资助。如果法定机构和社会补贴都不补贴或承担电梯费用,可通过银行或信贷机构贷款,许多信贷机构为这种融资提供特殊计划。例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为适老化改造提供资金补助和低息贷款,最低利率为2.91%。三是保险或专门协会保障。如果是由于工作事故或职业病需要加装电梯,有关雇主责任保险协会将全额支付费用。如果是因第三方过错导致需要加装电梯的,通常由造成事故者的相应责任保险支付费用。另外,在服兵役或战争期间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主要由福利办公室或国家福利协会以及战争伤残者协会承担全部或部分加装电梯费用。四是福利机构承担部分费用。在所有其他社会机构都不能支持的情况下,社会援助或社会福利办公室(基本保障办公室)将支付一部分加装电梯费用。五是税收减免。德国对特定收入的家庭,电梯购置成本可用来减免养老金领取者需缴纳的所得税。
针对残疾人、困难人群等特殊人群,德国、英国等国家提供专项资金和补助。例如,德国《社会住房促进法》规定,每个联邦州为残疾人提供改建方面的额外补贴,资金的形式包括贷款和赠款。一些州政府还提供特别贷款,贷款前10年或15年利率相对市场利率更低甚至没有利息,部分地区对低收入家庭、残疾家庭、多孩家庭等还有额外贷款额度或者还款补贴。英国政府设立了残疾人设施补助金,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地区获得的补助最高在2.5万~3.6万
英镑不等;苏格兰政府还制定援助计划,为残疾人住宅改造提供强制性补助金, 至少覆盖80%以上的电梯安装费用。此外,英国慈善机构也提供电梯补助金,帮助长期患病或残疾的人。
加装电梯会涉及后期的运维管理,尤其是安全运行管理问题。德国加装电梯后,由电梯公司提供安全维护服务,具体由电梯买方与电梯公司签订合同, 每年进行至少一次维护,但合同可根据买方需求进行定制,维护周期主要取决于使用频率。美国在加装和改造电梯前需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并由各州政府雇用的检查员进行验收检查;后期运维则引入市场力量,业主必须按照法规要求,聘请电梯、保险、顾问等公司的持证检查员对电梯进行检查和试验,并将结果报政府机关备案。英国政府规定,电梯每6个月至少检验一次,以确保运行安全。在国内,广州提出“加装电梯托管管家”的理念,通过委托企业管理模式,让电梯使用单位由业主个人转为托管公司,由后者代表业主进行电梯安全抽查和年检等监督维保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上海推进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思路和对策
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目前,上海无电梯多层住宅约20万个门洞,具备直接加装条件的约12万个门洞。如果按照“十四五”加装1万台的速度推进,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加装电梯工作。这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速度。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按照“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借鉴国内外经验,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凝聚各方共识,鼓励社会参与,加强思路创新、要素集成、政策组合、系统推进,实现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速度、质量双提升,建立健全加装电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
在推进加装电梯工作中,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重点是凝聚各方共识、鼓励各方参与。要坚持X建引领,将加装电梯工作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 整合好街镇、社区、社会等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局面。具体来说,要构建“政府+”多主体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楼组议事会、居民社区“三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加装电梯工作协调会三级协商平台作用,围绕各阶段核心目标和中心主体展开协作,各方搭台居民唱戏,
有效协调各方利益,重点突破郊区和加装电梯难区的电梯加装工作。要发挥X员先锋模范作用,下沉基层,由X员牵头推进重点、难点区域的加装电梯工作。要贯彻全过程民主,坚持业主自治,居民之事居民做主,关注和充分倾听居民需求,积极搭建由街道和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参与的全过程沟通和互动平台,凝聚各方共识,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思路,多方筹措加装电梯的资金来源。在协商出资比例时,应参考楼层、面积、户型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加装电梯安装费用分摊方案,并由街道或社区提供资金分摊建议标准,在建议标准之下再由居民协商决定具体方案。可借鉴德国经验,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商业保险、银行贷款、慈善福利基金等多方机构参与分担加装电梯费用的机制,试点使用住房公积金填充加装电梯资金,针对困难家庭发放“加梯贷”等贷款,为电梯运维提供保险等。同时,鼓励社会企业投资,积极探索企业投资式或租赁式加装电梯新模式,多渠道筹集加装电梯资金。发挥国有企业兜底保障作用,鼓励更多的国有企业“站出来”,积极发挥自身施工、管理优势,统筹前期建设和后续管理,为居民提供建、管一体一条龙服务。
坚持系统思维,将加装电梯纳入“美丽家园”建设和城市更新的工作范围。对列入年度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计划及未来社区创建名单内的社区项目进行全面部署,摸清具备加装电梯条件的社区单元楼幢数及加装电梯位置,对具备加装电梯条件的老旧小区做好电梯位预留、统筹规划。对加装电梯涉及占用小区公共面积、绿化移位、地面机动车停车位占用等具体情况,采取绿化占用指标片区平衡等方法,在“美丽家园”建设中统筹安排。针对加装电梯中“上热、中温、下冷”的客观实际,特别是加装电梯后对低层居民影响较大的采光、通风、噪声、雨污水排出不畅等问题,可通过加大美丽楼道建设力度等措施,鼓励对低楼层实施楼道改造、污水管更新、更换隔音窗等举措,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增强低楼层居民的获得感。对加装电梯设计的管线配套问题,应会同财政、经信、通信管理等部门探索研究管线迁移包干,将加装电梯涉及的电力、燃气、通信配套纳入包干内容,进行同步改造,进一步降低加装电梯成本、促进加装电梯提速。
一是拓展维保资金来源。在居民加装电梯协商阶段就要综合考虑电梯运维资金筹措方案,将部分居民自筹资金、政府补贴以及电梯轿厢商业广告收益纳入专项维保更新资金,进行专款管理、加强监督,用于后续电梯的长效管理。可探索通过分楼层差别化收取物业费或房租的方式,将电梯运维费用纳入物业费或房租中,形成长效稳定的运维资金来源,并增加低层居民的获得感。
二是创新运维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小区的具体情况,可借鉴上海临汾路街道的试点经验,探索建立加装电梯长效管理模式。模式一:物业托管。加装电梯建设完成后,由加装电梯所有权人与小区物业服务企业签订协议,委托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履行管理职责。模式二:
“建设+管理”。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优质企业作为电梯建设和使用管理一体化单位,从加装电梯意见征询阶段就全程介入,负责电梯施工期间的质量安全工作,并承接加装电梯后期使用管理、维护保养工作。模式三:“保险+服务”。加装电梯建设完成后,由加装电梯所有权人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委托保险公司作为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履行管理职责,包括电梯后期管理、维护保养工作等。三是压实物业管理责任。着眼长远,与小区物业企业签订协议,将加装电梯接管纳入物业达标考核,明确由其承接加装电梯的保洁、报修等日常管理工作,并托底保障加装电梯的年检和维保,确保电梯后续正常使用,形成电梯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管理责任“不脱节”。在出现小区更换物业和权益发生转移时,要加强责任传导指引,明晰运维资金分配和电梯监督维保等工作的权责转移。
四是提高业主责任意识。制定“电梯管理公约”,明确电梯日常使用、费用支付、定期保养维修、共有收入管理、产权人转移等方面的规范条款,提高业主责任意识,鼓励其参与电梯运维管理。特别是在房屋产权发生变更时,要在相关合同条款中强化加装电梯后续维护权责的转移指引,实现加装电梯相关权益的有效转移。同时,结合业委会换届选举,把在加装电梯中发现的热心公益且有管理能力的加装电梯业主选入业委会班子,在制度上保证业委会更好地履职。
目前,上海各区在推进加装电梯过程中做法多样、模式不一,缺乏市级层面的统一规范,后续容易引发管理问题。建议参照国外经验,加强加装电梯相关立法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的“上海市住房改造条例”,或者修改
补充《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和完善《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对上海加装电梯工作加以规范,对居民住宅加装电梯所涉及的部门协调、政府补贴、居民表决方法、运行维护、绿化占用、权益变更、社会保险和福利机构支持措施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和指导性意见,为加装电梯提供法律依据和规范,保障加装电梯工作顺利开展。
X内巡视巡察制度落实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中共河南省委X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贾月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逐步丰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 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巡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7月,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中国共产X巡视工作条例〉的决定》,将市县巡察制度正式纳入X规X纪体系,成为巡视制度的一部分。201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市县X委建立巡察制度的意见》,要求市县X委在一届任期内实现巡察全覆盖。实现了巡察工作从点到面,推动X内监督纵向到底,对强化基层X的领导,提高基层X组织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10月,X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ZZ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意见》。实践证明,巡视巡察作为X内监督的“利剑”,其成效十分明显,发挥了ZZ“显微镜”和“探照灯”的作用,成为我们X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应该看到,巡视在有效彰显制度优势的同时,在其具体落实中也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有助于在坚持中继续深化和完善该制度。
一、X内巡视巡察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X内巡视制度在发挥利剑作用的同时,也面临ZZ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完善等诸多挑战。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国共产X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纪检监察工作与X中央要求和人民期盼相比、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有的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学习领悟X的创新理论不够深刻,贯彻落实X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到位,对ZZ监督的内涵方式把握不全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载体举措不丰富, 纪法衔接不够顺畅,贯通执纪执法水平不高,内控机制不够健全,自我约束不够严格等。”[2]尤其是巡视巡察干部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的设置、权力的限制分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巡视制度的实施。
X的十八大之后,从2013年到2023年,近十年的时间内,巡视巡察内涵经历四次深化发展。从“一个中心四个着力”到“紧扣六大纪律”,到聚焦“三
大问题”,到“六个围绕,一个加强”,再到“四个落实”,这体现了巡视巡察制度的与时俱进。在巡视巡察内涵外延的拓展过程之中,个别巡察干部对ZZ巡察的内容理解不深不透,一定程度影响了巡察质量和效果。
一方面,ZZ和业务的关系把握不够准。《中国共产X巡视工作条例》规定要深化ZZ巡视,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也强调:“要擦亮巡视利剑,突出ZZ巡视定位,全面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把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情况作为重中之重,把严的要求贯彻到ZZ巡视全过程各环节。”[3]随着全面从严治X的重点由治标到标本兼治,巡察聚焦的重点不断扩展,从查找违规违纪违法的典型人、典型事、典型问题,到查找是否存在X的领导、X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X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再到查找净化优化ZZ生态方面的问题。可见,对X组织和X员领导干部的巡视是ZZ巡视,而非业务巡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巡视巡察干部反映,不知道该如何从ZZ的角度看问题,如何把握业务问题的ZZ属性、如何把握重点工作ZZ站位、如何把握被巡视巡察单位的ZZ生态。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将ZZ巡察混同为专项治理、环保督查、X建检查等, 容易导致工作目标和行动价值不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实践。
另一方面,从ZZ高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巡视巡察的本质是ZZ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在发现和分析研判问题的过程中,存在被巡视单位成绩汇报多,反映问题少的问题,且反映的问题较为宽泛、界定不明。导致巡察组有时候存在对“问题”判定不清的情况。即:这算不算问题?是谁的问题? 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是态度的问题、认识的问题、能力的问题、还是作风的问题?总而言之,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发现问题,进而查找被巡视巡察单位背后反映的ZZ责任方面的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
现实中,一些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巡察办”)存在被边缘化、后勤保障不到位、照顾性安置人员等问题,影响了巡视巡察“利剑” 作用的发挥和巡视巡察的权威。
其一,巡视巡察办机构编制设置与任务量不相匹配。作为X委的工作机构, 巡视巡察办是X委履行巡视巡察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直接向X委汇报工作, 这体现了巡察工作的权威性,但也展现出其弊端。巡察办作为X委的一个工作部门,要面临方方面面的考核,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巡察办的工作精力。以市九
县六区的巡察办为例,在人员设置上,通常只有一名主任,两名副主任,两名普通干部,平均人数3至5人。在实际工作中,巡察办副主任及干部还要参与巡察组的工作,若再参与各类考核,人员精力上难以集中,其机构编制设置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
其二,巡察办与同级纪委关系不够顺畅。巡察办设在同级纪委,有利于在功能、程序、权威性上获得优势,能够有效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高效衔接。但在现实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部分市县(区)将巡察办矮化为纪委的一个内设科室,明确一名纪委常委分管巡察工作,如此一来,反而不利于巡察工作的保密性。二是将巡察办边缘化为纪委机关的二类部门,在人员调配上,存在将临近退休的人员或者工作能力相对不足的人员调配到巡察办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巡察工作的质量。三是巡察机构与纪检监察机关在业务协作上存在“两张皮”问题。如,纪检监察机关存在对巡察干部信任不够,巡前沟通“有保留”,不愿意或不敢将掌握的被巡察单位X员领导干部有关问题交给巡察组, 担心巡察组跑风漏气或者在深入核查中“打草惊蛇”。在处理“两非”信访件
(非巡察对象、非纪检监察业务问题)上,个别地区的巡察办和纪检监察机关信访室存在推诿扯皮的情况。在落实巡察整改日常监督中,个别纪检监察机关相关处室以“业务工作太忙”为由,对巡察工作人员应付了事,使得巡察效果大打折扣。
其三,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不完善。X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这有助于坚持群众路线,增强X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实现巡视巡察全覆盖,提升监督效能。但是当前巡视巡察联动机制尚不够完善,各级X委、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巡察)组之间在职责、分工、联动等方面界定较为模糊,存在X的领导弱化、组织结构设置不清晰、功能界定模糊、过程协同不紧密、信息交流不充分、责任追究不明晰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个别巡视巡察机构履职消极削弱巡视巡察实效。
巡视工作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4]的要求, 且一届X委任期内需完成巡察“全覆盖”任务,这对巡视巡察工作人员提出了质和量的双重要求。目前,在贯彻落实巡视工作方针及全覆盖的要求中,各级巡察机构普遍存在干部队伍数量少、个别成员能力不足现象。尤其是县级巡察
机构,工作目标仍停留在发现问题是否准确上,发现问题数量较少、质量较差、职级较低、联系群众不够紧密,形成震慑的效果不佳,离解决问题、促进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一,个别巡察组编制数与巡察任务量不匹配。除了全覆盖任务,巡察组还承担重点工作的“专项检查”、巡视巡察“复检”和“回头看”、“机动式” 巡视巡察,任务较为复杂。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巡视巡察机构存在为了完成多项任务,忽略巡察质量的问题。如,一些县区在申报设置巡察组数量时,缺乏对巡察对象数量及轮次的科学核定,导致任务量和工作人员不相匹配。在实际工作中,一项巡察工作包括启动、巡察、收尾、汇报、反馈等步骤,现场巡察通常需要两个月左右,加上前期准备和后期汇报、反馈等流程,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一些巡察干部“全年无休”“连轴转”,工作强度太大。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区还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放弃质量赶进度的做法,难以保证巡察实效。
第二,一些地方巡察专职干部数与巡察任务要求不匹配。对于巡察工作来讲,巡察业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培养一名合格的巡察干部,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抽调其他部门部分干部,加入巡察组。其中一部分人工作周期较短、不安心、难依靠,因此,专职干部的数量与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巡察组的战斗力与工作质量。如,某市某届市委开展的十一轮巡察,共抽调干部763人次,抽调人员占巡察工作人员比例平均达70%,临时人员素质能力和责任心参差不齐,更换比较频繁,巡察中既要完成任务,又要培养新人,影响巡察质量。
第三,部分巡察干部自身素质与巡察要求不匹配。巡察工作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巡察组成员通过个别谈话、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下沉走访等多种形式, 对一个X组(X委)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从宏观了解、事实分析到主观判断的过程。巡察干部判断、理解、思考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决定了巡察发现和把握问题的准确度。然而,一些巡察干部自身素质存在问题,如学习能力不足、知识储备欠缺、履职经验不够、转岗干部存在思维定式和职业习惯,甚至有个别人存在“等、拖、靠”、害怕得罪人等思想,导致工作停留在被动应付的局面。此外,还有些巡察干部综合分析能力不足,尤其是对问题线索的印证、比较、甄别、判断缺乏有效办法,有时移交的问题线索质量不高,影响巡察效果。
第四,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不健全。主要是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缺失。
巡察工作作为一项新工作,工作性质特殊、巡察对象不同、巡察队伍不同、临时人员较多,给管理考核带来很大难度。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对巡察干部的ZZ素养、能力水平、作风形象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考核。对巡察工作开展质量也没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制,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硬指标、硬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队伍活力。
目前,巡察制度还存在“后半篇文章”做得不够的问题。部分单位不同程度存在虚假整改、书面整改、避重就轻等问题,使得巡察工作实效打了折扣。从巡察专项检查及整改集中督查情况来看,一些县区及部分市直单位在落实整改过程中,存在打折扣、不全面、不扎实的情况。有的X组织对巡察发现的问题重视不够,本着“巡过就算”的态度敷衍了事;有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包庇护短,舍不得对本单位的同志“下狠手”;甚至还有虚假整改,用巡察之前出台的文件凑数,当作整改成效。
二、X内巡视巡察制度落实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X内巡视制度是X内监督的战略性安排,中央对巡视实效寄予厚望。然而实践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巡视制度落实中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对这些原因加以系统把握,有助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改进巡视巡察工作发挥X内监督实效。
巡视巡察工作的多变性及复杂性决定了其对巡视巡察干部素质的较高要求。然而,培养干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础教育、在职教育、业务培训、阅读习惯、多岗位锻炼乃至性格修养都影响着干部的综合素质发展。
第一,部分地区对基层干部综合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基层工作任务繁重, 很多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白+黑”“5+2”工作模式,对干部的重用与培养基本上停留在“压担子”上,很少参加培训,大部分是“以会代训”或“以干代训”。第二,一些基层干部缺少阅读学习意识和习惯,学习能力不足。一些基层干部存在知识储备不足、认知水平不高、综合能力有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巡视巡察质量和效果。有的是工作或家务繁忙没有时间,有的则是热衷于娱乐消遣,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强。第三,职业天花板较低,制约了一些干部学习的积极性。目前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及体制架构决定了干部队伍体系中各个层级均不同程度存在职业发展瓶颈和职级“天花板”的问题,越往基层,
该问题就越突出,部分干部缺少职业价值感和荣誉感,导致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动性不足。
在实践中,个别基层X委政绩观扭曲,以GDP为指挥棒,对干部队伍监督、巡视巡察工作重视不够。虽然X的十八大之后,在中央全面从严治X的大环境下,反腐败力度空前,X内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但市县部分X委在思想认识上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第一,对巡视巡察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部分X委尤其是X委书记对巡视巡察工作在目前X内监督中发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监督是纪委的事,X委“只挂帅不出征”的问题比较明显。个别X委书记甚至长期不研究巡视巡察工作。有的听取工作汇报不及时,严重影响了巡视巡察工作的时效性, 导致巡视巡察的震慑作用大打折扣。有的X委书记在听取巡察工作汇报时候, “一听了之”,不发言、不表态、不点评,听取汇报走过场。甚至有的X委书记对上级要求阳奉阴违,好人主义、形式主义时有浮现。第二,ZZ担当精神不足。修复ZZ生态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有的X委班子缺乏担当精神,回避问题,逃避矛盾,不愿触及各方利益,希望能够“平安落地”或“平安升迁”。在从严治X的道路上,个别干部“揣着明白装糊涂”,使得X内监督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究其本质,是缺乏斗争精神和ZZ担当。第三,X委自身存在腐败问题,抵触巡视巡察。个别X委班子,尤其是“一把手”自身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有贪污腐败等违规违纪问题对整风肃纪全面从严治X持抵触情绪。
当前巡视制度依然存在顶层设计落地不完善的问题。第一,上粗下细的组织架构导致巡视任务和人员力量不匹配。比如,X省委巡视办有“四处一中心”, 分别是综合处、协调处、督办处、县区指导处,加上一个信息中心。到了省辖市巡察办,以L市为例,只有综合科和联络督办科两个科室。到了县区巡察办, 就只有两个副主任,对应市里的两个科,分管综合和业务工作,各有1至2名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从巡视启动之初的工作方案、函询、选调人员、组织培训,到巡中指导,到巡视结束之后的组办会商、指导报告、向领导小组及书记专题会汇报、整理移交问题线索、建立整改台账、督促整改、整改公开等, 所有环节一个不少,所有的要求也一样,但人员力量却成“倒金字塔形”。第
二,巡视巡察制度不够完善。X的十九大之后,市县巡察制度正式以X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市县巡察制度实行以来,在组织建设、工作流程、方式方法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在流程设置、管理规范、成效评定方面,也没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第三,组长负责制与组务会制度落实中出现偏差导致容易滋生新的腐败。组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的一部分,为了防止组长的独断专行,巡视巡察组同时实行组务会制度,重大事项、重点线索由组务会研究决定,但现实中组务会制度监督并不完善。各级巡视巡察办虽要求各巡察组做好组务会记录,但并未纳入巡察组考核内容,监督效果有限。解决“一把手”的监督难题,除了发挥民主集中制,避免“一言堂”,还需要注重组长的政德修养、境界提升、对名誉的珍视等方面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
在实际调研中,一些巡察组抽调干部占比整个巡察队伍70%左右,通常抽调干部参加一至两轮巡察,抽调干部比例过大,影响队伍的专业性及稳定性。第一,培训难度大,一定程度影响巡察质量。巡察业务具有一定专业性,对非专职干部通常需要一至两轮才能熟悉工作,然而抽调干部通常只能参加一至两轮巡察,巡察组不得不陷入每轮都要培训新人的局面。第二,管理难度大,难以调动借调人员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部分抽调干部认为参加巡察工作,影响了在原单位的工作;大部分单位不希望连续抽调某一人外出工作,甚至要求“仍要兼顾原岗位工作”;有的对派出干部在巡察组的工作不认可;有的出差补贴不能按标准报销,这些都影响了抽调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巡察工作的整体质量。第三,有的单位对巡察工作支持配合不够。目前的巡视巡察工作中,出现了中央抽省级,省级抽市级,市级抽县区,县区无人可抽的局面。省级以上巡视机构权威较大;市级巡察抽调干部则能干活就行,勉强应付;个别县区则存在凑数的问题,极大损害了巡察的权威性。第四,干部入口把控不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严把巡视巡察干部队伍入口,但实际操作中, 凡是没有被立案审查调查的干部,通常会被当成“没有”问题来对待,“带病提拔”“带病交流”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X内巡视巡察制度有效落实的优化对策
加强X内监督,要重视制度建设,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这是因为“如果就ZZ事务来说,尤其是就如何构建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来看,预设人性恶就是必要的,至少要比预设人性善更助益于建立一个正义的制度”[5]。而促
进X内巡视巡察制度,要进一步压实X委主体责任,整合监督力量,改进方式方法,注重科技手段的融入,探索巡察干部职业化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X委的主观能动性,压实各级X委主体责任是解决巡视巡察中存在问题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发挥选人用人的导向作用。通过强化X委及巡视巡察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巡视巡察组的职责定位,完善相关制度文件,推动X内监督体系与国家法规的有效衔接,将巡视巡察工作纳入X委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中。夯实X委(X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发挥选人用人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压实整改ZZ责任。尽管“巡视、审计等监督整改情况”已纳入巡视巡察,但两次巡察相隔时间较长,影响整改时效性。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巡察整改的要求,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研判, 根据巡视巡察指出的问题,排出任务,落实责任,列出清单,以重点问题带动全面整改,防止敷衍塞责,坚决杜绝会议整改、纸上整改、数字整改虚假整改等问题。
第一,将巡视巡察工作规范化建设纳入监察体制改革中。加强顶层设计, 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同向发力、有效衔接。第二,加强与审计监督的联动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与巡视巡察监督的同题共答作用。在每轮巡视之前,实行审计先行,为巡视巡察发现问题提供充足“弹药”;巡视监督则推动审计整改,并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线索,查处损害群众利益和腐败行为,进一步加强全面从严治X,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第三,压实纪检监察与组织部门的日常监督责任。把巡视巡察整改的日常监督情况纳入纪检监察与组织部门的考核体系,推动日常整改、举一反三、长期坚持,避免边改边犯、虚假整改、应付整改等问题的出现,以弥补两轮巡视巡察间隔时间较长的不足。第四,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不断创造和改进方式方法。如:市级以上X委巡视办、巡察办,加强区域内统筹协调,开展上下联动巡视巡察,探索提级巡、交叉巡等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打破熟人社会中容易滋生的好人主义、保守心态等问题。第五,建立民主监督和自我革命良性互动。发挥宣传部门作用,加强巡视巡察和整改情况的评价反馈和适度公开。通过适当的形式公开巡视巡察中发现的问题、整改的情况,以适当的公开促整改,以适当的公开促实效,进一步夯实巡视巡
察的主体责任。
目前,巡视巡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巡视巡察组的监督、上级巡视巡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下级巡视巡察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主要依靠查阅资料、统计数据等途径。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可以助力构建现代化监督体系。“线索管理系统金纪三期”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其功能比“线索管理系统1”完善很多,并且通过系统数据汇总与上传,一定程度实现监督功能。但受到纪检监察内网系统的限制,目前还不能实现实时监督和智能监督,受各级巡视巡察办信息系统监管人员力量的限制,对下级上传数据分析研判不足也限制了系统监管作用的发挥。
第一,严把入口关,建立完善巡视巡察人才库。目前,巡视巡察对各级X委一届任期内实行全覆盖,监督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阔。建立科学的职业标准和准入资格,可以增强大众对其监督的合法性。既能避免准入门槛过于随意而损害巡视巡察监督的权威性,又能保障巡察工作的相对独立性,避免人情干扰。探索建立巡视巡察干部准入机制,对巡视巡察干部的来源、文化程度、政策理论水平、ZZ素养、家庭背景等进行严格把关,坚决防止照顾性安排。积极推动落实后备干部至少参加1年巡视巡察工作的要求,以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此外,要完善各个类别的巡视巡察人才库,分别建立组长库、副组长库、财务审计、纪律检查、组织人事等专业人才库,并定期对人才库干部进行分类培训, 抽调干部要压茬推进,确保每轮抽调干部质量。
第二,畅通出口。拓宽巡视巡察干部晋升、交流渠道,建立健全巡视巡察干部提拔使用、交流制度,明确巡视巡察办主任、巡视巡察组长的进出标准、交流的时限。推进巡视巡察干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的轮岗交流,探索巡视巡察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充分调动巡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队伍活力。
第三,加强巡视巡察干部综合素养培养。一是ZZ素质的培养。认真落实“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求,加强关于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二是业务能力培养。包括巡视巡察工作的基本流程、巡视工作条例的基本思路、谈话的基本策略、线索深入了解的方式方法等。三是人文、历史、哲学等方面素养的培养。提高巡视巡察干部ZZ站位、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使其在处理巡察中复杂的
社会问题时,能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考。
第四,建立优化巡视巡察干部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就是判断,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事物、行为及其效果作出判断的过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对于激发内部动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要注意的是将专职巡视巡察干部和抽调干部分类考核,并以此作为干部年度考核、提拔、晋升、交流的重要依据,建立抽调干部在巡视巡察工作中的工作业绩与原单位互认制度。
东莞市垃圾收运处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东莞城市学院 毕敏苹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垃圾累计存积数量超过60多亿t,全球每年新增垃圾约为100多亿t。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垃圾累计存积数量趋势日益增长, 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已达到8.98%。全国各城市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的投入力度小、处理中能做到无害化程度的焚烧方式及其少见,且现填埋处理量占全部处理量的占比超过70%。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是政府和企业一体化的。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收费制度,且垃圾治理资金缺口大,这就导致政企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竞争机制。
如图1数据所示,根据《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报道: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901.8万t,成为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城市,前10位城市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5685.8万t。显而易见,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省份是广东省,其次是浙江、江苏、山东、四川。东莞市排名也在前十,人工分类在庞大的生活垃圾产生量面前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就需要无污染、高效率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给垃圾分类“致命一击”,给环保行业注入强劲的能量。
近年来,东莞按照“一盘棋、城乡融合”的思路,定期开展垃圾填埋场整治工作,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东莞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分析,围绕“如何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标准化处理体系”这一主题提出规范化管理的前瞻性思路和对策。
东莞市垃圾收运处理相关定义与现状
东莞市垃圾收运处理相关定义
生活垃圾是造成的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政府如未足够重视垃圾问题, 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则难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垃圾收运处理重点在于垃圾分类回收和垃圾处理两个重要环节。其原则应该是后端决定前端,如果后端没有形成相应的处置能力,前端的源头分类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意义。解决方案是既要重视前端分类,更要培养后端处置能力。只有当后端形成了对某类或者某几类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置的能力,前端将其分类出来才有意义,在尚未形
成足够的有效处置能力的情况下,盲目追求日益精细的源头分类必然是徒劳无功。
东莞市垃圾收运处理现状
2021年,东莞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38万t/d(年约506万t);2022年1~10 月,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39万t/d(共约423万t),这对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能力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城市进行垃圾分类收集,为达到减少垃圾处理量、降低处理成本和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量做出努力,争取增加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垃圾收运
东莞市在收运范围上覆盖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虎门镇、沙田镇(虎门港)、长安镇、厚街镇、望牛墩镇、洪梅镇、中堂镇、道滘镇、麻涌镇、石龙镇、高埗镇、寮步镇及松山湖等17个镇街,对公司、工厂、
商场、酒店、建筑工地等场所进行垃圾采集与分类回收,采纳大型垃圾压缩车形式对居民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内的垃圾进行直接压缩办理而后直接运往垃圾办理地。东莞市现行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1)垃圾池:主要设置在部分旧城老社区、城乡联合部的背街里巷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内;(2)垃圾箱(屋):主要设置在居民小区、城市街道双侧和企事业单位内;
(3)可挪动垃圾筒:设置在现代居民小区、商场、集贸市场等不建立永远固定采集点,便利方便托运的公共场所。
垃圾处理
城市对垃圾的处理,必须通过合理的管理体制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治理体系,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东莞市采用了管理和处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工程技术方法,具体方法有:(1)填埋:分卫生填埋、压缩填埋、破碎填埋三种方法;
(2)焚化:具有减量化、无害化作用,并可回收热能。近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起高温、中温分解法。高温法(1650~1800℃),为目前减少垃圾体积的最有效方法;(3)生物转化法:通常用堆肥法,将有机物转化为肥料,经济、简便、实用,是垃圾处理的重要方法。但垃圾中一些难降解或不能降解的有机成分,限制了该法的应用。
东莞市垃圾收运处理现状所存在问题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和行为物质激励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先后出台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管理办法》、《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管理办法》、《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办法。相比之下,东莞市并未专门针对城市垃圾分类管理和监督来制定相应的规定,使得垃圾分类缺乏强制性约束保障。在企业的视角下,垃圾分类的成本在短期内必然会增加经济成本,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导致其未能支持政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目前,部分城市向居民收取垃圾处理费,却并没有对热衷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混合丢弃垃圾的居民给予相应的物质处罚,这就削弱了他们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积极性。
缺乏相应的垃圾分类专业知识
从城市垃圾收运处理的现状来看,东莞市大部分居民存在薄弱的垃圾分类意识。即便是他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尝试参与到城市垃圾分类的回收利用的活动中,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垃圾分类知识,普遍存在分类不规范的现象,这也导致垃圾处理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
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本身尚有欠缺
政策执行是引领,相关技术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保障。目前,在现有技术下, 根据网上可以检索到的数据和实例,以及网上调查,我国垃圾终端处理还存在一些不足。这种不足是垃圾处理方式单一,无害化处理渗透率低,效率低。作为“垃圾分类、回收、处置、再利用”整个闭环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垃圾终端的处置显然存在一些不足。
基本满负荷的垃圾填埋场
目前东莞市现有81个垃圾填埋场,分布于东莞市各镇区,日处理垃圾总量7078t;垃圾焚烧处理厂3个,日总处理垃圾总量2800t东莞市垃圾填埋场未进行选址和建设设计,全部属简单填埋,共占用各类土地总量约为2596152m,即2.6km。东莞使用的8个垃圾填埋场超载,根据相关安全操作规范,可随时关闭和停止。一旦停业,近2200t/d的新增生活垃圾将得不到妥善处理。许多密封领域十多年了,表面覆盖了蒙脱石填埋场达到稳态,改造工作进展缓慢。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城市的大部分垃圾填埋场没有设置有效的防渗措施。虽然组织综合治疗,渗滤液污染不能完全消除。
针对东莞市垃圾收运处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随着东莞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增长。生活垃圾处
理是广泛的、难度大,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土地资源的保护。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试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政府机构负责东莞城市, 乡镇(街道、公园),各部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促进国内垃圾分类回收、运输和处置工作。
完善政策法规,动机的强度增加
如图2,据《广东21个地级市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指数》可知,东莞市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这也提醒着它需要注重城市环境效益,实现社会、环境、经济的最佳配置。东莞市应该制定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城市垃圾分类规则的固体废物管理条例,提供科学指导城市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回收为城市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城市、乡镇政府应当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结合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保证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普及环保知识,全过程分类回收
城市垃圾的收运处理离不开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各基层单位应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大力普及居民的垃圾分类知识,帮助其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加强垃圾分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的概念。
分类投放。从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来看,其采取了“大分流、小分类” 的分类模式,将生活垃圾分为装修垃圾、餐厨垃圾、大垃圾、枯叶等大分流, 再设置如废旧衣物回收点、电子垃圾回收点等小分类。
分类收集运输。工作人员对分类收集后的可回收垃圾、危险垃圾、餐厨垃圾配备相应的专用车辆进行分类运输,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分类垃圾的自动称重、收集、实时上传等功能。
分类处理。在基本实现垃圾收运的步骤后,最重要是要做到分类处理,以确保实现东莞市各区域垃圾达到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以莞城生活垃圾分类办联合莞城城管分局、玉兰女子队莞城中队,组织X员志愿者、执法人员到一小区开展X员志愿者垃圾分类桶边引导宣传活动为学习例子,X员志愿者可逐一向投放垃圾居民进行分类引导,分享平日生活中垃圾分类的小技巧,着重强调目前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带来的好处,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定时投放时间结束后,X员志愿者们应化身垃圾分类宣传员,为小区内居民分发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手册,并详细介绍了《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
扩大垃圾收运处理试点(图3),做好生态修复
逐步推进城市垃圾处理和生态修复。东莞市应当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力争用5~15年时间,分批、分期对全市所有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原有土地、土壤的修复,优先对东江、沿海、石马河流域水库等水源地附近的填埋场以及污染重、投诉多、隐患大的填埋场进行改造,重点对茅洲河碱等跨境河流的填埋场进行改造。
推进存量垃圾治理,构建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根据东莞市垃圾主要成分计算:垃圾分类回收可减少32%固体垃圾排放,回收了大量可利用资源;分选剩余和堆肥剩余垃圾排放量用于焚烧处理方法,焚烧可减少垃圾排放量53%×(1-60%)×90%+35%×90%=50.5%;最 终需要卫生填埋的量:(1-分选减少量-焚烧减少量)×100%=(1-32%-50.5%)×100%=17.5%。东莞市原日卫生填埋量7078t,采用科学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后原日需卫生填埋量:7078t×17.5%=1238.6t。由此,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日填埋量。
只需要修建6座日处理量1000t/d的垃圾焚烧场,保留3个日处理量500t/d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即可满足现在东莞市的垃圾处理需求,减轻垃圾填埋场所带来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巩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成果,逐步向全市推广,力争到2025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生活垃圾处理量(焚烧、填埋)减少25%以上。进一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范围,开展智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加快智能垃圾箱、数据监控系统、互联网激励机制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
结论
本文以东莞市为研究对象,找出垃圾收运处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实施的保障。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对东莞市垃圾收运处理现状的调查,分析出当前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包含: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和行为物质激励、缺乏相应的垃圾分类专业知识、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本身尚有欠缺、基本满负荷的垃圾填埋场等。二是针对东莞市垃圾收运处理现状现存问题,进行对策探讨。主要包含:完善政策法规、增强垃圾收运处理动机、普及环保知识、全过程分类回收、扩大垃圾收运处理试点、做好生态修复等。
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沈雪梅
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创业就业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选择和挑战。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发展,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分析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分析
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情况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 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创业就业教育机构或部门,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活动。然而,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存在差异,导致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不一致。此外,一些高校在实施创业就业教育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导致教育效果不稳定[1]。
首先,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职能划分存在差异。一些高校教育机构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开设创业就业相关课程并提供相关指导和咨询服务。这种模式下, 创业与就业教育更多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相对脱离实际环境。另一些高校将创业就业教育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的范畴,主要由职业发展中心负责。然而,在这些不同模式中,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仍然存在挑战。
其次,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部分高校在内容和方式上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指导,虽然教育部门发布了相关政策和指南,但由于各高校存在一定自主权,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创业就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够系统与规范,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和大学生的发展。
最后,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也存在不足。部分高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仍面临挑战,缺乏具备创业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 导致教师在传授创业就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局限性。
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意愿和需求是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基础。然而,研究发
现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意愿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创业就业持消极态度。这种态度往往源于对创业风险的担忧。例如,大学生可能认为创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并且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此外,大学生可能担心创业失败会对个人形象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担忧导致大学生不愿意尝试创业,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就业路径。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创业就业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不明确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和判断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没有对创业市场的趋势和前景形成清晰的认识,缺乏创业项目选择经验,对创业项目的定位不够明确。此外,大学生对个人能力的评估存在一定的盲区。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技能和潜力,缺乏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自信和认知。通过创业就业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创业就业机会,提高其创业就业的意愿和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缺乏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是制约其创业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理论研究,对创业就业的实际需求和机会缺乏深入了解。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对创业项目的准确评估,大学生可能错过许多潜在的创业机会。他们可能无法识别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从而导致创业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和不准确性。其次,创业就业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大学生在缺乏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的情况下,难以适应创业就业的实际需求和挑战。最后, 缺乏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导致大学生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挑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业失败的概率。大学生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遇到各种困难,如缺乏行业经验,不了解市场规则,管理能力不足等,这可能导致创业项目的失败和个人经济损失。
创业就业资源匮乏也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2]。首先,创业就业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高校在创业就业教育中投入的资源相对有限,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和指导。而资源配置不均衡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他们的创业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其
次,创业就业资源的缺乏还包括人脉和市场信息不足。创业需要与合作伙伴、投资者和客户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以获取支持和资源。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很难获得丰富的人脉资源,这限制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合作和发展。
创业就业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是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首先,部分高校在创业就业教育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培养。教育内容偏重于理论课程和学科知识,忽略了实际操作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虽然有助于其理解创业就业的基本原理,但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和实践经验,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其次,高校创业就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脱节。创业就业领域具有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市场需求和趋势时刻在变化。然而,一些高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无法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这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情况,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三、优化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对策
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辅导机制的建设。一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规划。高校可以通过各种评估工具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和能力,从而指导大学生为创业就业作出更明智的选择。二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就业指导和充足的资源支持。首先,高校可以提供相关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以此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和就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撰写、面试技巧等[4]。其次,高校可以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组织专题讲座或创业讲习班,开展企业参访和优秀学长学姐面试及工作技能传授课等活动,向在校大学生分享成功创业者和就业者的经验,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实践经验和职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需要在教育中注重实践和能力培养。首先, 组织各类创业就业实践活动和比赛,为大学生提供培养和提高创业就业能力的机会。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创业项目孵化、创业训练营、就业场景模拟等活动,
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创业就业的实际操作和挑战,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作为评委,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和反馈。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和比赛,大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创业就业的能力水平。其次,建立创业就业资源和网络支持平台。学校及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可以与企业、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搭建创业就业资源和网络支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的信息、培训、指导和资金支持等。创业就业指导人员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发布创业就业的最新动态和机会,引导大学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高校还应加强创业就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对创业就业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成功的关键因素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创业就业教育中。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和比赛, 建立创业就业资源和网络支持平台,发挥指导人员的辅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从而为他们的创业就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决创业就业资源匮乏的问题,高校需要拓宽创业就业资源渠道。高校可以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其提供更多的创业指导和市场信息,拓展大学生国际化创业就业的视野和渠道[5]。一方面,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更多的创业就业资金支持。政府在创业就业领域通常会成立各类项目基金,旨在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创新创业,高校可以与相关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申请资金支持,并将其纳入学校的创业就业资源共享平台。另一方面,丰富国际化创业就业资源。辅导员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国际化创业就业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资源渠道。高校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企业和创新创业中心的合作,促进大学生参与国际创业就业项目、创新竞赛和国际交流活动。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国际创业就业访学计划、创业就业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大学生深入了解国际创业就业的趋势和机会,并与国际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以此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创业就业资源。
加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向。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和需求分析,以深入了解社会的创业就业需求。大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市场调研等方式,了解不同行业的就业情况、人才需求和市场竞争。高校还可以指导大学生分析调研结果,帮助他们了解市
场的机遇和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就业的指导和支持,让大学生更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机制的双向沟通能够帮助学校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以便高校对创业就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灵活调整。同时,高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以及研究合作等方面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通过产学研合作,大学生能够深入接触创业就业项目,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并提前掌握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从而大大提升其在创业就业领域的竞争力。
总之,加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至关重要。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和需求分析,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市场的创业就业需求和竞争情况,从而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大学生有机会与实际的创业就业项目接触,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必备的技能和知识,提升其在创业就业领域的竞争力。因此,加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是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中的重要策略。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存在问题和挑战。本文提出制定就业指导和辅导机制,提高创业就业能力,拓宽创业资源渠道及加强与社会需求对接等对策,希望能够在学生创业项目、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高校和辅导员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创业就业教育服务,努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创业就业教育持续发展。
高校干部担当作为问题及对策
辽宁科技大学 姜杰
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是对新时代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高校干部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培育时代新人,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站在领导干部视角,探究高校干部担当作为的现状、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提升高校干部担当作为的内驱力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个别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定程度呈现不适应现象,思想有所懈怠,对个人的要求降低,不想作为。
二是拈轻怕重,患得患失,斗争精神不足,存在有利冲在前、无利退后边的想法。在应对诸如疫情防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等急难任务时,拈轻怕重、规避风险、逃避责任,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背道而驰。
三是缺乏归属感,高校干部具有懂专业、能育人、善管理的特征,基层教学单位的领导干部相对来说懂专业、能育人方面的归属感较好,但领导岗位角色善管理带来的归属感相对弱一些[1]。相较于教学一线教师,受个人成长空间限制和所属工作领域的局限要求,个别行政人员归属感相对较弱。
高校干部为师生办实事、为学校谋发展的能力非常重要,必须有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存在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治理逻辑、资源配置乃至运行模式研究不透、理解不深刻的问题。领导干部知识素养不够,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及不懂、不会、不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新知识不牢固新技能不熟练。虽然高校干部通常有高学历、高素质, 但也需要工作经验、管理知识储备持续更新。由于理念和知识储备不更新或者
更新不及时,难以成为本部门本领域的行家里手或内行领导。
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X向纵深推进,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容错机制、选拔考核、评优表奖等机制的创新完善,高校干部敢于担当的意识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但是,仍有一些干部由于外部和内在动力不足,面临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高校内涵建设新要求,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观念,面对“有选择”的工作时,不敢担当、不敢作为。
一是没有压力就会缺乏动力。随着工作的积累,往往会总结出一些经验方法。个别干部因循守旧,套用万能公式,犯了经验主义,即便完成了工作,但也缺失干实事、干好事的动力[2]。
二是没有鞭策就没有动力。受考核指挥棒影响,不敢把工作当作干事创业的练兵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面对没有可以借鉴参考的新状况新难题,改革创新、大胆探索的意识不强,缺少承担责任的勇气,陷入新方法领悟不透彻、旧方法效果不明显、强硬手段造成冲突、软性手段没有力度的困境。
二、主要原因分析
坚定理想信念不仅是对X员的要求,更为高校干部恪尽职守、开拓创新、服务师生等行为准则指明了方向。个别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X性修养锻炼不够,过于重视个人感情与个人利益,ZZ素质不过硬,担当作为方面必然大打折扣。
只有广泛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形势和发展方向,为高校创新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高校X委X校、X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基层X支部学习等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前瞻性,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师资力量、组织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是影响干部理想信念和ZZ素养的重要方面。教育培训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培训效果是否具有引导力,师资队伍是够具有影响力,组织管理是否具有渗透力,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领导干部的成长路径、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不够科学完善,干部对自身晋升和发展的期待不够,也是影响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因素。建立评价制度的目的是完善全面科学评价制度,选拔和培养有能力和负责任的领导干部。由于
考核体系建立的不完善,高校干部更加重视短期获得成效的工作,忽视了时效长、花费多、不可量化的工作,一定程度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一些考核评价流于表面,难以做到奖罚分明,问责机制落实不力,容错机制执行不到位,造成轮流坐庄的现象,并没有带来正向的激励。还有一些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标准科学性不够、层次不分明,产生按资排辈现象,年轻干部失去工作动力与热情,陷入错误认知[4]。干部进出通道不畅、流动性不够也是影响高校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因素。个别干部在同一岗位工作年限过长或者流动存在制度壁垒,笔 苑 公 众 号整理,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干部储备不够等问题,导致个人缺少担当作为的激情,不愿或者不会担当作为。
高校领导干部是各部门、各学院的领头羊,相对于给予领导干部的物质奖励,精神引领力更能带动团队作风建设,领导干部的行为作风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干部队伍。“头雁效应”就是常讲的带头作用,敢于发挥自我革命精神。如果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时刻秉持着讲担当、讲作为的优秀品格,势必会提升整个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个别领导干部凡事不主动、不出头、不表态,在为学生着想、为教职工服务、为学校谋发展方面“过分”严格执行要求、规定, 实则“躺平式”工作。
高校X委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的力度也是影响干部敢为的重要因素。作为“四敢”首位的干部敢为,只有健全相关政策规定,从体制机制层面为干部撑腰,倒逼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练就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硬本领,才能更好激发学校干部敢为、学院敢闯、机关敢干、师生敢首创的干事创业活力,更大激发“群雁活力”。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决定着高校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速度实现突破发展。年轻干部是否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是否能够不为指标所惧、不为苦难所阻,能否打破“事有先例才可为”的思维惯性,树立起蚂蚁啃骨头的执着劲头,至关重要。
高校普遍重视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他们既是当前学校发展的关键岗位力量, 也是高校未来的主力军。同时也要意识到,新形势下高校对于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顶层设计不够精准。大部分高校能够意识到干部队伍存在梯队力量跟不上的问题,但部分高校在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上单
一、固化,没有给年轻干部足够的职业规划、整体设计,导致部分年轻教师存在发展路径单一、职业瓶颈,“自然生长”的现象突出。对于年轻干部的培训、指导不够,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针对性不强,ZZ品格与职责要求领会不到位,年轻干部缺少实践工作经验,缺少历练,缺少敢作敢当、独当一面的勇气。
一是加强X的理论武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5]整治高校干部不担当不作为, 最重要的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只有在正确的ZZ路线指引下,干部的担当作为才会发挥最大功用。
领导干部对于X的事业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和引导作用,要聚焦新思想、新理论、新要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突出讲ZZ的属性,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教育引导广大X员干部担当作为。
建立健全能力素质培训体系。干部的专业能力既靠自身养成,更靠组织培养。健全培训体系,统筹干部培训规划,各院级单位X组织做好贯彻落实,充分运用各类各领域教学资源,开设不同班型、不同层级、不同主题的培训,灵活运用调查研究、理论研讨、实践考察、案例分析等各种形式,提升学习培训的内聚力、原动力、时效性。特别是针对新发展理念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加强培训,敢于压重担、提要求、强心志,提升干部担当作为的内在品质。
一是优化考核评价制度。考核指标作为指挥棒,对于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把关定向的作用。相关部门利用好考核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方面的靶向作用,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可量化、可考核、可评估,以立足长远、解决现状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围绕高质量发展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按照任务优先级,针对需要完成的学校重点工作、部门本职工作、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等目标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各学院重点考核引领事业发展情况,包括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相关方面[6]。职能部门与学院进行交叉互评,更有利于单项工作突破性发展。对于领导班子、中层干
部、基层干部等考核主体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有针对性地考核。
二是健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在工作中既要有批评,更要有褒奖,其中非常必要的是完善保底机制,也就是健全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做、敢当、敢于为高校改革创新谋发展的干部投一份“责任保险”,保障干部可以放开手脚干事业。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向担当者学习看齐。开展一系列评选活动,选出新时代新担当的榜样,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激励广大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7]。配合监督问责机制,加大问责力度,让那些落实不力、落而不实的人丢面子、丢位子,让“担当作为好干部”受到表彰,以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环境。
一是把“干的导向”与“选的风向”统一起来。在本职岗位取得一定成效, 受到学生和其他教职工的认可,工作中的担当动机是积极主动担当、为学生担当、为学校发展担当,关键时候都能挺身而出,这才是担当型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品格。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把ZZ首关,以作为论英雄,尤其是对那些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突发事件、斗争一线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的战将良才敢于打破常规、大胆使用。
二是把“用当其时”与“人尽其才”统一起来。把担当者用起来,担当作为就会蔚然成风。建立常态化干部选用机制,干部指数特别是科级干部的指数要实现动态调整,对经历过历练、善于担当作为的教职工及时提拔、适时使用。从任职期间的成绩、教职工和学生的民主调查、日常行为表现来判断,杜绝按资排辈。在有担当有作为的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领下,才能更好打造一支有创造性、责任心、凝聚力的干部队伍,让每个干部都能、都想、都去主动担当。
一是给年轻干部“压担子”。高校年轻干部普遍学历层次高、知识储备足、学习能力强,但相对缺乏实践锻炼。高校X委和基层X组织要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对那些ZZ过硬、思维开放、勇于担责、能承重压的年轻干部,敢于给他们适当的工作压力,以快速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重要岗位、一线岗位进行实践和锻炼,不仅有助于年轻干部的全面发展,提高工作能力,也能满足高校事业的需求,提高高校凝聚力。
二是给年轻干部“找位子”。能力特别优秀、表现特别突出的年轻干部应给予一定政策倾斜,畅通成长路径,激励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此外,对年轻干
部的使用,要用其所长、人岗相适,让年轻干部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淮北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10月9日)
为加快推进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高园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近日,市经信局赴上海莘庄工业区、铜陵开发区、狮子山高新区以及中新苏滁高新区等地学习考察,提出对策建议。
一、外地做法
(一)招大引强上。莘庄工业区去年新增龙头企业13家,园区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税收逾亿元,连续4年在上海市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三。中新苏滁高新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92个,引资超8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连跨四个10亿元台阶。铜陵开发区去年引进项目65个、总投资659余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148.7%,规上工业产值逾722亿元,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狮子山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区,去年引进链主型项目4个、链群项目12个,今年新竣工项目10个,上半年完成经营收入333.7亿元。
(二)产业集群上。莘庄工业区依托上海电气等国之重器企业、雅诗兰黛等56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均胜电子等细分赛道链主企业,带动形成重大装备、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和生产性服务业“5+1”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度达75.5%。中新苏滁高新区集聚了世界500强投资企业6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37家、规上工业企业127家,依托星恒电源、胜华波电器吸引了锂电配套企业7家、汽车零部件链上企业18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铜陵开发区培育全威等5家百亿企业、精达等5家上市公司,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71家,已形成以铜及铜基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为支撑的四大特色产业集群。狮子山高新区围绕骨干企业布局产业链,铜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大健康等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三)工业低效用地处置上。铜陵市坚持一企一策、分类处置。鼓励企业通过转让模式盘活用地,市场化出清一批;发挥开发区国有公司作用,对部分涉诉被查封的有效土地和房产资源,通过融资和司法竞拍等方式,国有资本收购一批;对产权明晰、债权单一的项目,通过协商债权转让等方式,取得有效
资产债务抵押权或查封权利,引进有意向的优质项目进行二次嫁接,协议转让盘活一批。市级出台《关于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简化办证流程,落实差别化信贷、相关税收和财政奖补等政策。区级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司法规范为内容的联动机制,委托专业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处置过程。编制存量资产推介手册,为招商引资项目精准匹配提供支撑。2020 年以来,铜陵开发区通过协调企业新上项目、授权下属国有企业收回再出让, 完成闲置低效用地处置2023亩,其中新上项目盘活1223亩。狮子山高新区利用中熹科技产业园闲置资产打造的薄膜电容产业园,入驻龙辰科技等产业链企业9 家,协议总投资超20亿元,把产业链“上下游”变成“上下楼”,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
(四)营商环境上。莘庄工业区成立链动服务、金融服务、创新服务三个专委员,组建“莘”方阵、氢能、低碳绿色三个产业联盟,建立“莘工智造” 招商企服管理平台、企业注册+企业拿地“双代办”联动机制,线上精准匹配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聚焦提升企业粘合度、感受度、信任度。中新苏滁高新区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园区事、园区办和全程代办,打造“亭满意” 营商环境新亮点。铜陵开发区率先试行“高企贷”,设立1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为高新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二、对策建议
(一)奔着目标干。坚持目标引领,在全市开发区开展工业“三年翻番” 攻坚行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累计工业产值实现倍增达到2000亿元, 规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660家,培育形成“百亿”级领军企业、五十亿级“链主” 企业各3家,存量低效工业用地、闲置厂房处置实现“清零”,产业招商、项目建设取得突破。
(二)围绕重点抓。聚焦产业培育,加强产业研究,指导支持各开发区梳理产业链关键技术、薄弱环节,制定产业链企业重点招商目录,着力招引产业链头部企业和细分赛道领军企业、上市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聚焦增量培育, 靠前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各开发区产业项目快开工、快投产、快达效,力争各开发区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速超50%,工业和技改投资增速超30%。聚焦企业培育,整合用好产业政策,动态筛选培育“百亿”企业、五十亿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规上工业企业,每年定向开展免费辅导培训、咨询诊断等服务,促进各开发区加快构建优质企业梯队。聚焦业态创
新,系统推进各开发区制造业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聚焦工业增长,搭建“政企”“银企”“企企”“科企”对接平台,及时解决影响各开发区企业生产经营的“卡点”“堵点”问题。
(三)向着难点去。借鉴铜陵市经验做法,开展处置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厂房攻坚行动。全面梳理每宗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厂房家底,摸清总面积、地表附着物及债权债务、法律诉讼、拖欠税费等情况,做到总量清、类型清、成因清。统筹推进处置工作,对纳入工业低效用地处置清单、符合规划要求、产权关系清晰、无债务纠纷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推动各开发区下属国有公司组织收购;需经过司法程序的,提前申请司法介入,加快拍卖处置流程;鼓励企业围绕自身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招商,通过转让模式盘活用地。发挥市亩均效益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督促各开发区持续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在协议中分条目明确项目履约保证及退出机制,有效防范新增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厂房。
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上市培育的调研报告
淮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2023年10月9日)
为加快推动我市企业上市,近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赴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学习考察,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外地做法
目前,铜陵市共有境内上市企业11家,其中,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5家、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家。辅导备案4家(铜都流体、天海流体、铜冠矿建、华创新材);“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天海流体、金誉股份、松宝智能、中汇股份、铜冠矿建);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42家,其中股改企业25家。2020年以来,铜陵新增5家上市企业,已实现境内上市板块全覆盖。
(一)高位推动。铜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成立市长挂帅的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各后备企业召开现场推进会,并带队赴证监会、省政府、上交所、深交所等进行专题汇报。设立“上市公司贡献奖”,市委书记在“新春第一会”上亲自为上市企业颁奖。
(二)部门联动。建立市委、市政府、市直部门、县区三级协调推进机制, 对企业在上市过程中的土地确权、产证办理、开具证明等问题积极办理、即报即审、及时解决。建立银企双选常态化对接机制,搭建小微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连接桥梁。分别与中行及工行合作开设“高企贷”,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额度的信用贷款支持。
(三)借助资本。成立市委、市政府与铜陵有色集团公司联席会议机制, 推动铜陵有色分拆上市,鼓励有色集团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引导“基金部落”与“铜陵板块”联动共赢,设立铜陵固信半导体科技股权投资基金、铜陵安元投资基金等,通过基金参与企业股份制改造及定向增发、项目建设等,有效丰富了股权结构、完善了公司治理、做大了企业规模,培育了一批上市挂牌“种子选手”。
二、对策建议
(一)坚持高位推动。构建上下统筹、条块联动的新格局,督促各县区、园区明确职责分工、具体人员,落实好包保领导责任制。加大后备企业培育, 建立本地区、本部门企业上市挂牌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坚
持问题导向,推动金岩高岭土、弘昌新材料等重点后备企业持续规范公司治理, 稳步扩大生产规模。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和具体诉求,对接各部门清单化、闭环化协调解决企业在上市(挂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加强舆论、政策的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良好环境,打消一些企业存在的怕上市被规范、怕上市门槛太高等思想障碍。结合省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有关工作部署,借力券商、会所、律所等专业机构,通过办班培训、专题辅导、圆桌沙龙等形式,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运作,提高资本市场素养。组织开展更多高质量“走进北交所、走进上市公司”系列活动,引导我市优质后备企业与域外上市公司互学互鉴、共谋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北交所的沟通联系,建立长效协作机制。
(三)加强分类培育。联合中介机构定期走访调研上市后备资源,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提供专业咨询帮助,根据企业的行业、规模、研发水平、盈利能力等条件实施分类引导、精准管理,“一企一策”定制上市路径。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后备企业“四库联动, 分类培育”的工作机制,将主营业务突出、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都纳入上市后备库,形成培育梯队。全市动态保持重点培育企业10家、中期后备企业20家、远期储备企业30家。
(四)明确招商重点。引导县区、园区树立“上市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 的理念,鼓励通过产业合作、资金合作等方式引入上市公司资源落户我市,进而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通过强化招商政策支持,发掘和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初创期发展期企业进行孵化培育,着力引进技术先进、效益显著、带动性大的产业发展项目。鼓励各县区、园区以加强服务、全力培育为工作重心,对自身重点行业、优势行业,出台相应的支持发展政策。
关于深化政务服务综合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淮北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2023年10月9日)
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高效化、便利化水平,近日,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赴浙江诸暨市考察学习政务服务办公室改革、大厅运行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等经验做法,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外地做法
(一)深化增值政务改革。诸暨市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 谋划“十大增值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打造“越满意·诸事好办”服务品牌。搭建“越快兑”产业政策兑现2.0平台,涵盖“5+4”稳进提质政策及集成电路、科技、金融等十大类产业政策,数量总计超千项。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现场管理的实施方案》,实施基层政务服务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镇级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建设,开展“政银企社”合作,借助银行网点人员力量,对接政务2.0事项,实现服务事项自助办。制作联办体验式宣传小视频,大力宣传自助办理的便利度。目前工行、邮政、农商行各网点累计办件1400余件,提供政务咨询2200余次。
(二)优化涉企审批服务。涉企审批“快办”。出台《诸暨市市场主体歇业备案实施意见(试行)》,创新“容缺受理+信用承诺”服务模式,落实“一日办、零成本”、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完善市场准入、准营、退出服务机制。现已实现102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服务企业9458家、节省开办费用约316万元。专项服务“快达”。在市镇两级服务中心设立涉企事项办理专窗,开通涉企服务专线,组建由资源规划、环保、不动产、税务等部门15名业务骨干组成的涉企服务专班,印发“服务企业联系卡”,建立服务企业群, 为企业提供从项目申报至竣工验收“全流程”服务。就近办事“快享”。建设经济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整合商事登记、投资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税务等872项涉企事项,推动社保、医保、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登记(含开业、变更、注销)等281项事项向村级(社区)延伸。截至目前,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登记业务共覆盖69个村居(社区),设立银行网点代办点105个,102个事项实现“政银企社”联动可办。
(三)提升智慧政务管理。诸暨市全力打造智慧政务大厅,建设诸暨政务
服务智治平台,强化政务服务无感监测功能,动态管理窗口人员服务情况,数字化展示服务效能。在“浙里办”APP开发上线“诸事小灵通”应用,全面集成全市535个基层办事网点、2306项差异化可办事项清单,分析展示周边2公里内办事网点及可办事项信息,打造“政务地图”。整合公安、医保、人社等部门事项类别、办理要求、相关政策等信息,上线“范小蠡”AI问答智能助手,为企业群众提供在线咨询解答服务,已累计汇聚政策信息1513条,开展智能问答5724次。
二、对策建议
(一)做优窗口服务。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游离在外的事项集中进驻,真正实现“两集中两到位”。合理设置综合窗口,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快递免费送达”政务服务模式,变“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优化前置服务,聚焦企业、群众在办事申报时遇到的政策理解、材料准备、表单填写等问题,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提供申报辅导, 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强化窗口人员管理,定期开展审批服务培训,提升窗口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严格落实“到岗即服务”“办完再下班”“兜底办”“上门暖心办”“周末预约办”等制度措施。
(二)强化数字赋能。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认知撬动营商环境各领域各方面,打造极简政务服务模式。立足全市推进城市大脑、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三端”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结合全省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办理平台建设,推进安徽政务服务网淮北分厅系统进行功能升级,强化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推动电子证照制作使用,提升系统数据调用核验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在市级层面建立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协调机制和数据贯通共享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开放数据对接,实现数据贯通共享,推进数据融合在政务服务审批方面的创新应用,提高政务服务质效。
(三)创新服务方式。聚焦个人、法人全生命周期服务,切实打造“一件事”服务套餐,优化安徽政务服务网淮北分厅“一件事一次办”专区,有效建成市“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办理系统,支撑跨部门、跨层级的多个联办事项“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端受理、一网办理”。加强“政银合作”,推动政务服务身边办,优化整合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依托银行网点智能柜机,接入政务服务自助事项,扩展服务覆盖范围,将政务“窗口”延伸至银行网点,实现更多事项就近自助办理。梳理增加“免申即享”政策,提高部门服务企业的
“店小二”意识,对标先进地区,合规、合法推进“免申即享”事项兑现,确保“免申即享”落地落实。
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
淮北市司法局
(2023年10月9日)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水平,近日,市司法局赴江苏徐州、宿迁,浙江嘉兴、湖州以及芜湖、马鞍山等地市,围绕推动行政诉讼案件数量、败诉率“双下降”,加强行政诉讼案件败诉责任追究等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对策建议。
一、外地做法
(一)机制完善。徐州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徐州市行政案件败诉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构建形成诉前行政争议预防、诉中府院协同化解、诉后败诉责任追究的行政争议专项治理体系。通过制度执行,严格落实案件包保责任,一案一策,实行销号管理,限时化解。宿迁市制定出台《行政诉讼案件诉前调解工作规程》《关于建立行政机关自我纠错违法行为制度的意见》,建立自我纠错机制、纠错启动程序,进一步促进行政机关自我纠错。嘉兴市建立“预警式”纠错机制和“协作式”化解机制,行政诉讼、复议案件审理中,针对可能纠错的案件及时开展风险预警, 及时跟踪、协调、化解;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与法院、检察院协作配合,强化信息共享、风险防控、争议化解等合作机制,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方联动”调解模式,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二)府院联动。湖州市印发《关于行政争议化解机制的实施办法》,市司法局与法院定期会商、信息及时通报。市司法局每月组织对高风险案件进行排查、汇总,按照“谁行政、谁化解”“一案一策”原则,由各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和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包案化解。宿迁市市司法局联合法院建立信息共享、情况通报制度等,统一行政执法尺度和司法裁判标准,推动行政应诉和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将行政争议解决在早、在小、在萌芽状态,2021、2022年全市行政诉讼一审败诉率分别为4.5%、7.5%。芜湖市、马鞍山市构建形成“X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推动、社会协同、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矛盾纠纷化解大格局。其中马鞍山市设立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制定工作规则,实行行政案件调解前置,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实现源头快速化解行政争议。
(三)责任落实。宿迁市印发《宿迁市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过错责任
追究办法》,通过案件线索移送、组织开展调查、提出处理意见、执行处理决定等四个步骤,落实责任追究。每月初,市司法局联合市中院汇总梳理案件线索,移送市纪委监委进行责任追究。2022年以来,移送纠错案件线索105件,市纪委监委对60件案件实施责任追究,处理X员干部57人。湖州市强化督办追责, 制定《关于建立预防化解行政争议“三色预警”和挂牌督办机制实施方案》《湖州市行政诉讼案件败诉问责暂行办法》,对季度败诉率第一次高于10%的县区, 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进行约谈,第二次高于10%的县区,由县区主要负责人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作检讨。2020年至2022年,行政诉讼败诉率分别为8.2%、6.3%、6.1%。
(四)执法规范。嘉兴市强化行政执法规范化,按照机构、人员、场所、经费、职责、制度“六到位”要求,推动乡镇法治审核全覆盖,把好法治审核关,构建依法行政法律风险防线。针对行政纠错多发单位,通过卷宗评查、执法三项制度检查等,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021、2022年全市行政诉讼一审败诉率分别为4.35%、3.08%。湖州市注重诉源治理,定期开展“以案治本” “以案说法”活动,编撰全市行政复议诉讼案例汇编,供行政机关学习,增强行政机关法治意识和应诉能力。芜湖市、马鞍山市注重执法质量管理,通过执法卷宗评查、执法三项制度检查等,提升执法质量。特别是败诉率高的单位, 进行专项检查,狙击败诉风险。芜湖市开发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系统”, 集案件查询、短信提醒、出庭评价等功能,其中开庭评价模块对负责人出庭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司法局可根据法院评价进行相应通报。芜湖市、马鞍山市2022 年败诉率分别为15.12%、9.54%。
(五)考核激励。徐州市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纠错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今年徐州市政府将压降行政诉讼案件数和败诉率作为市政府十大重点工作之一,通过考核激励机制,倒逼行政机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行政诉讼败诉率从2018年的15.62%降至2022年的6.86%。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协调机构。成立行政诉讼双降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法治工作副市长为组长,成员单位由县(区)政府,市中院、市检察院和市司法局等单位组成,解决有组织管、有人员干的问题。
(二)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关于加强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化解范围、化解程序、责任主体等,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化解行政争议,力争打造源头治理、过程控制、结果运用、问责追责
的闭环管控体系。
(三)强化源头治理。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多元共治,减少诉讼增量。按照《淮北市行政执法评议办法(试行)》等规定,每季度结合违法行政行为通报,针对案发率高、纠错率高的行政机关开展行政执法、合法性审查等专项监督检查,督促行政机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四)严格追责问责。制定淮北市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案件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追责对象,应当追责、免责、从轻、从重的情形和追责方式等,倒逼行政机关主动依法行政,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关于乡村组织—振以兴K存县在为例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耿茹
近年来,K县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先进X组织建设,联合市内专家组对乡村振兴进行了调研,针对组织振兴中群众振兴的自主性不足、组织工作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X员队伍结构不合理、X员管理不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下力气在发展中解决,因势利导,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可行对策。
一、K县乡村组织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K县X内ZZ文化为X的各项建设提供价值引领,是X员干部融入血液、深入灵魂的精神滋养[1]。实践中,一些农村X组织带头人对推进X内ZZ文化建设重视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组织生活不正常、不严肃,应付了事;二是除了定期召开的“三会一课”和支部主题X日、定期讨论“三重一大” 事项等规定活动外,平时几乎处于“空置”状态,作用发挥不够;三是个别农村X组织带头人等级观念强、标杆意识弱,影响了自身以普通X员身份参加组织活动的效果。
调研发现,K县农村现有的坐班值班人员主要是“村两委”干部,X群服务中心缺乏专人管理,X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村两委”干部大多兼任了多项工作,若是管理人员没有相关的待遇保障很难真正投入X群服务中心管理服务。此外,个别X组织资金使用管理也存在问题。因村委会使用集体资金受“村财镇管”的限制,用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资金审批流程烦琐,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农村X群服务中心建设的核心关键在于经费的有力保障。但绝大多数已建成的农村X群服务中心,经费随着行政事务下拨,上级支出专项补助都比较少,且农村村级事务管理整体支出远大于收入,造成农村财政捉襟见肘。
调研还发现,K县一些村制度不完善。例如,什么样的事情应该由村支部决策、什么样的事情应该由村委会决策、决策的程序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在制度上作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范。一些农村基层X组织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片面强调把开展X组织ZZ活动、ZZ功能放在首位,而忽视其他方面作用的发挥;二是片面强调促进经济发展,只考虑经济效益,忽
略了整体功能中最核心、最本质的ZZ功能;三是X群服务中心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总量上农村干部超编,但是由于人员学历不高、老龄化严重、男女比例失调等原因,出现相关人员不熟悉相关业务政策和办理程序等问题,造成服务水平和效率较低,直接影响农村X群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发挥。
二、强化乡村组织振兴的对策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X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X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X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3]。
一是加强农村X支部建设。K县应强化X支部ZZ功能,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严肃X内ZZ生活,把支部建设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X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坚强堡垒[4];全面提升X支部组织力,增强服务能力,建立“四必访”机制;继续深入开展“X员亮身份践承诺”“X员挂钩联系帮扶”等X员服务群众活动,做广大群众的贴心人;落实好村X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强化对X员、群众的日常关爱帮扶,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X组织教育X员、服务群众的功能。二是强化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坚持以健全优化基层组织体系、增强X支部ZZ功能和组织力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农村X支部规范化建设。深化“村两委”干部ZZ学习制度,每月定期开展“主题X日”活动,抓好X员日常教育管理[5]。
一是抓实农村基层X组织抓规范性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定镇(街道)、村两级落实农村基层X建主体责任清单,认真执行《村(社区)X组织书记抓X建主体工作责任实施办法(试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化“村两委” 干部ZZ学习制度,每月定期开展“主题X日”活动,抓好X员日常教育管理。二是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确保村级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以及涉及村民群众切身利益等相关事项都必须在X支部领导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整合X建指导员、X建联络员、村(社区)X组织书记储备人选、“村两委”干部储备人选队伍力量,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基层X建工作队伍,建立分片挂钩联系指导的机制,压实各
类联系人员工作责任,切实强化抓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力量。三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认真贯彻区委、区管委会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决策部署,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群众致富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为增强农村基层X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物质保障。
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做好农村发展X员工作,着力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农村X员干部队伍。一是深入摸查底数,做到“精准投放”。组织村镇全面摸排,重点关注回乡大学生、青年农民、退伍士兵、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以及“村两委”干部储备人选、村小组长储备人选等群体,建立准确的优秀青年人才库,逐村逐人分析研判、探讨发展方案,精准投放发展计划。二是科学分解指标,做到“重点倾斜”。2022年,K县发展X员指标共计99个,其中“两新”组织发展X员指导性指标63 个,占比达60%,农牧民发展X员指导性指标为36个,平均每村1个指标。为强化农村X员队伍建设,建议上级组织部门进一步分解发展X员年度指导性指标, 注重在农村基层X组织中发展X员。镇(街道)X工委要采取指标倾斜、定向推选、单列发展等方式,加大集体经济薄弱村、X员老龄化严重的村等重点薄弱领域发展X员的力度,将结构计划逐项落实到各农村基层X组织、发展对象, 并对计划执行情况和发展重难点村进行跟踪调查、适时调整,确保计划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建立健全机制,做到“靠实责任”。推行发展X员工作联系点制度,由驻村领导干部指导驻点村X组织做好农村发展X员工作,通过联系培养、组织谈话、各部门联审和近亲属入X审查机制等措施,严把人选质量关,保障发展X员ZZ合格。
强化X员管理,打造一支具有改革、创新、务实的仲恺精神的农村X员队伍。一是明确X员队伍管理的责任。区委要制定相应的X员管理责任落实机制, 明确各镇(街道)X(工)委、村级X组织对农村X员的管理负主体责任,构建组织、政法、民政、农村、公安等部门为一体的农村X员管理区级部门,合力形成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实施X员分类管理。农村X员因为年龄、文化和从业等特点,决定了农村X员管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按行业相近、兴趣相同、年龄相仿等标准来设置X组织,在全区试点推行农村X
员分类管理,各镇(街道)X(工)委要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并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打破原有的按照行政村、村民小组来分类设置X组织的模式,对全村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根据不同的X员类型来分设不同的X组织。其中,外出务工经商的X员实行流出和流入登记制度,确保不游离于X组织之外。三是抓牢农村X员的教育培训。实施农村X员素质提升工程,一方面建议上级部门拓宽“大学生村官”的招收范围,进一步提升农村X员的学历和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发挥各级讲师团的作用,每年至少一次到全区各村开展培训、宣讲;镇(街道)X(工)委要发挥统筹作用,制定好辖区X员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确保每年对下辖农村X员开展至少一次轮训,确保农村X员教育培训全覆盖。各村级X组织要在镇(街道)X(工)委的指导下,结合实际认真制订X员学习教育计划,重点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作用,结合“三会一课”制度,确保每两周至少组织一次观看远程教育精品课。
农村X员是X在基层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发挥农村X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基层X组织重要而又紧迫的事情。一是创新X组织生活形式,增强组织生活的灵活性、多样性、丰富性和实效性。比如,将“X员活动日”搬到田间地头, 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创新开展“X课大家讲”活动,推动广大X员干部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当中;汲取K县城市社区区域化X建联盟的做法,探索在农村组建X建联盟,由联盟各方共同谋划组织生活方案、轮流主持主题X日活动,推进农村支部之间互联互动、互帮互建、共同提升。同时要注意把民主评议X员融入日常、严在经常,结合X委、政府中心工作及时进行民主评议,科学评定X员日常表现,严格X员日常管理。二是拓宽X员发挥作用的载体。探索X员轮流列席参加两委会、成立X员智慧团等,积极引导农村X员建言献策、参与基层治理;通过公开承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X员示范户、X员先锋岗、五亮墙和悬挂“共产X员家庭”标识牌等形式,促使X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三是实施农村X员作用发挥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农村X员日常行为规范“十要十不要”准则,从参加ZZ学习、履行X员义务、参与组织生活、带头遵纪守法、维护村规民约、服从组织安排、履行X员义务、带头勤劳致富、 遵守廉洁自律、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规范X员的日常行为、强化X员作用发挥。探索实施X员积分管理制度,不断丰富考核的方式,在农村推行X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公示制度,增加民主评议的透明度,提高考核的准确性。
一是坚持以X建引领产业振兴,发挥农村基层X组织引领推动作用,带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在产业扶贫上,充分发挥X员“双带”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就业扶贫上,将加强劳动力培训、提升就业本领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和发展X组织领导、村民广泛参与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探索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向村民小组延伸,利用村级和村民小组集体资产、资金、资源,通过村组联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二是坚持用发展验证X建成效。让增收带动X建创新,镇(街道)X(工)委要全面排查本镇(街道)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落后村、“空壳村”,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制订发展方案,拓宽群众增产增收的渠道,挖掘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突出X建引领,明晰发展思路。基层X组织通过定期召开X委会、支委会、X员大会商讨发展思路,将X建工作与乡村旅游发展通盘统筹考虑。创建基层X建“一村一品”特色,打造乡村旅游主题目的地, 营造点上闪光、线上出彩、整片强健的基层X建新局面。三是以X建组织引领优化发展环境。开展文明镇、村创建活动,定期开展治安巡查、环境监督、文明劝导活动,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多方引进城市资本到农村投资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科技化水平,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
国有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 以国网福建电力“双满意”工程为例
国网福建X校《深化新时代“双满意”工程理论研究》课题组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X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X的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X章。
X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再次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为继续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 涉及社会治理、产业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保护、X组织建设等领域, 需要举国上下、各行各业参与。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助力新农村建设,是应有之义。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福建电力)作为国有企业中的一员,多年来把“让客户满意、让X和政府满意”的追求贯穿始终,在实施电力“双满意”工程中整顿农村电价,提前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架起了脱贫“动力网”,送去了乡村振兴“惠民电”,照亮了农民“致富路”,撑起了发展“能源杆”,推动了都市圈“大提速”,推动国网福建电力全方位、深层次、跨越式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双满意”工程的现实价值
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电网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电力供应是基本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坚强可靠的电力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需要电网企业的支持和保障。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村地区普遍存在网架结构不合理,设备技术落后等问题,电能质量相对较差,电力服务比较落后。上述短板不仅既制约了居民生活的改善,也制约着乡村产业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上的“拦路虎”。
电力“双满意”工程的核心内容是“让客户满意、让X和政府满意”,本质是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X和政府之所急,归根结底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国网福建电力于2001年实施并长期坚守传承“双满意”工程问需于农民需求、着眼于政府需要,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以满足广大农民美好生活的用电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改造升级农村电网,不断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和乡村电气化水平,让农民从农村电力发展过程中获得收益,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从价值追求层面看,乡村振兴战略与电力“双满意”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举措,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庄严承诺,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意味着我国将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
农村是我国推进碳减排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场域,低碳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和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兼顾农村碳排放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决定农村是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发展在落实国家战略、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国网福建电力坚决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坚持以“双满意”工程为抓手, 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产业,全力提升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电气化水平, 持续推动电能替代,推出智慧烤笋、智慧制茶、智慧烤烟等供电服务项目,在农副产品生产聚集地形成电烘干规模效益,着力打造风光储微电网,赋能八闽
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助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乡村振兴为电网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总电力装机容量仅8000万千瓦,占比不足全国总电力装机容量的4%,平均每户的供电容量仅为城镇的1/10。
伴随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农村电力设施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农业电气化和电能替代。乡村振兴必将加速农业农村的电气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步伐,也必然带来能源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电力的强烈需求也预示着能源电力在乡村领域将有广阔的发展机会。农村作为我国用电需求潜力最大的地区,农民是电网企业的重要客户,电力“双满意”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既可以拓展市场,提升自身竞争力,为实现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探索新路。同时,这也是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下电网企业大有可为。
二、“双满意”工程服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经验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国网福建电力长期以来深入贯彻落实X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传承接续“让客户满意、让X和政府满意”价值追求,持续深化电力“双满意”工程,在服务乡村振兴上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006年,国网福建电力就全面实施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推出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农村电气化工程、农电优质服务工程、农电企业“三化”工程和农电员工素质工程等五项工程,服务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国网福建电力再次响应进一步深化“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农电发展新模式, 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多年来,国网福建电力紧盯“双满意”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始终不变的为民初心,探索出了一条服务X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的发展道路。2021年,电力“双满意”工程再次列入福建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国网福建电力以此为契机,深化新时代“双满意”工程,将“乡村振兴·电力先行”作为新时代“双满意”工程七大行动之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助力乡村振兴新
路径,推动公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村电价关系到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高电价曾长期困扰福建农村地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质量。2001 年,国网福建电力在“双满意”工程中大力整顿农村电价,以“两改一同价” 为抓手,通过配合价格主管部门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先是规范农村电价秩序, 制止乱加价乱收费,然后实施城乡用电同价,让城市、农村用电享受一样的价格,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电价偏高问题。
2002年底,全省农村生活用电平均电价从“两改一同价”前的0.863元/千瓦时,下降至0.54元/千瓦时,解决了农村电价偏高的问题。
加快农村电网发展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扶持农村产业开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国网福建电力始终高度重视农村电网发展,以实施“双满意”为契机,先后启动3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2013年至2017年间,国网福建电力累计投资400亿元。特别是2016年和2017 年,国网福建电力提前3个月打赢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累计完成1765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2998个自然村(涉及贫困村982个)通动力电,惠及农村人口超过430万人,涉及贫困村人口超过30万,显著改善农村农业农民用电条件,助力福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X的重要使命。面对大任,国网福建电力自2004年起连续五轮参加福建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创新探索驻村扶贫、定点扶贫,光伏扶贫模式。国网福建电力先后选派53名优秀员工任驻村干部或第一书记,累计挂钩帮扶213个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重点村,至2019年国网福建电力定点帮扶村全部脱贫摘帽。
同时,国网福建电力将“输血”与“造血”并重,以光伏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创新创效切入点,全省已有1个贫困村、3100户接入分布式光伏,用户数较2015年增长近79倍,每年扶贫收益4000余万元,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福建是我国著名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
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国网福建电力饮水思源,以实施电力“双满意”工程为主要抓手,深入开展“供电满意、情系老区”行动,2013年至2017年间投入103亿元对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电网建设,按照“差异化、个性化、标准化”电网规划思路,通过增加电源布点、缩短供电半径、加强线路互联互通、提升户均配变容量的措施,有效解决了扶贫重点县农村电网“低电压”“频繁停电”“卡脖子”等问题,实现了扶贫县、革命老区供电保障能力达到本省农网平均水平。
三、新时代国网福建电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挑战与进路
随着我国多轮农村电网改造改造升级工作的开展,农网改造取得重大进展。电网网架结构、供电能力、电能质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解决了农村供电最后一公里问题。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深入推进,满足新时代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农村电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乡村振兴要求农村供电更安全可靠。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基本前提。随着农村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农村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提高,而且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将提升。而当前农村电力系统网架结构、运行方式、设备设施等发生改变,电网结构日趋复杂,这就要求农村电网要进一步提升供电可靠性、提高综合电压合格率。
乡村振兴要求能源电力更绿色低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农村能源低碳变革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村容村貌整洁化、农业生产绿色化发展要求在保障可靠供电前提下,优化电力设施布局,大力支持风、光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撑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乡村振兴要求实现电力服务城乡均等。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现城乡电力公共服务发展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具体内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农村电能占终端消费比例的不断提高,让农村电力用户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供电服务,报装便捷、维修快速,确保各类电力故障及时有效地消除,为用电客户提供城乡同感、无差别的“线上”服务,保障农村各类生产、生活的顺利开展。
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的变压器设备普遍存在老化现象,并且性能较差、能耗较高,影响了配电网的正常运行。尤其是随着空调等大功率家用电器、农业机器的普及,农村用电需求进一步增加,农网建设仍然跟不上农村发展的需要。现有农村电网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大功率用电和高质量用电需求,农网电网升级改造的任务依然艰巨。
电能质量不高。由于农村大多数的配电变压器没有设置在负荷中心, 这样就会使得电压偏低的现象较为明显。加之农村的用电时间较为集中,季节性较强,在配电网的供电半径超出一定范围的情况下,很容易影响到电能的质量。除此之外,农村的电网无功补偿严重缺乏,大多数的电力负荷是感性负载, 占用的无功较大,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的电能质量,制约了农村配电网的发展。
缺少长远规划。农村电网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电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充分重视,缺少统筹和协调,建设过程中较注重对“老损破危”旧电网的改造,却忽视电网结构的优化。同时,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了投资浪费的情况,更难以满足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对电力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需求。
服务能力不足。由于农村人口分散化特征较为明显,集中的农村电力市场难以形成,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成本较高,导致长期以来农村电力服务管理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农村优质电力服务跟不上。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解决用电客户的困难,以新的服务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让农民满意,让政府放心。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组织建设完善等内容于一体,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乡村振兴下农村电力的发展绝不仅在于传统农村配电网的升级改造或是单纯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而应实现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双提升,以高质量的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用电服务需求。在奋进新征程中,国网福建电力将继续以“双满意”工程为抓手,着力提高用户满意度,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增强农网供电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村电网发展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扶持农村产业开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农业现
代化道路上,农村电网肩负“托底”与“先行”职责。电网企业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了逐片推进、“撒胡椒面”式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施工模式,主动对接当地政府,走访乡镇企业,及时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同时,电网企业应开展防返贫、空心村等监测分析,加快补齐局部农村电网短板,持续推动农村电网网架结构和装备升级,进一步缩小供电服务差距,支撑偏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重点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标迈进。
发挥企业专业优势,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业农村农民。国有企业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通过产业带动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国企优势作用。电网企业可以立足农村农民需求,帮助村民村企厘清发展方向,选择重点项目, 实施特色化发展,打造专业村、特色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了解产业项目用电需求,让项目用上可靠电。
推动农村清洁用能,打造宜居乡村环境。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电网企业应参与建立以电能为核心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2022年福建平潭率先实现大型岛屿“全绿电”运行的基础上,还能向岛外输送绿色电力,从海底电缆输电入岛到海上风电资源满足本岛用电需求,平潭岛正在逐步从用好电到用绿电转型。此外, 还要加强农村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依托农村电网打造多能互补清洁用能模式, 减少环境污染,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生活用能电气化,以“电烤”替代“火烤”,推动农产品加工环节清洁化、高效化、智能化。数字化电焙机解决旧式电焙茶工艺无法使茶叶达到品质要求的问题,通过电脑程序自动控温、翻茶,实现了茶叶自动化生产,相比传统焙茶工艺降低了劳动强度和节约能耗。
发挥阵地优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魂所系。要以X建为引领,通过“搭载体、当模范、建平台、促融合”等措施,以高质量X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质增效。电网企业应发挥X支部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共产X员服务队、志愿组织开展“电力助推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活动。通过X支部结对共建,搭建更紧密的交流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共谋良策,共解难题,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相融互促工作格局。同时通过开办“电力爱心超市”等方式,鼓励村民参与公益劳动、乡村治理等换取积分,以积分兑现商品、租赁农具,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第五,发挥创新优势,服务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不断促成乡村文化样态、文化场景、文化产业、文化主体等的深层次变革,将乡村文化振兴带入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为适应农村用电新要求,电网企业应创新技术应用,充分发挥能源数据资源优势,推进农网配电自动化,推广停电范围自动分析、精准通知到户、故障报修进程可视等智能化、精准化、互动化服务, 为乡村电气化提供支撑保障。一方面通过数智赋能提高电网生产运营效率,国网福建电力在多年防汛防台风抢险经验基础上,应用数字化手段,构建福建电网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及客户端,推动灾害风险科学精细化预警、灾情智能统计实时感知、抢修物资和队伍精准调配、抢修进度在线管控,应急抢修的安全性、快速性、便捷性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强化数字化手段应用,提升客户用电体验,推动电网信息“全网络”贯通,将用电质量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延伸到每一个末梢用户,主动感知用户的用电异常情况,以“秒级”速率发布信息与用户共享,并提出辅助决策方案,实现更精准、更快速的用户服务。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慧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国企需把握住企业的走向,确保利润效益稳步增长。从经济发展脉络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企管理需推陈出新,革新管理思路, 全面落实预算管理。但国企在执行预算管理阶段,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国企现状,分析国企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研究发现,在企业内部,积极践行全面预算管理非常关键。该项工作是助力企业发展,实现业务整合的最佳途径。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该项管理职能的控制、激励功能较强,同时还具有理想的评价效果。优化预算体系,发挥全面预算目标的引领作用,实现战略目标、预算目标、考核目标有效衔接;突出全面预算对战略目标的落实保障作用,着力通过全面预算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强化成本管控,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一、国企践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在对未来经营环境预测的基础上, 确定预算期内经营管理目标,逐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并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的计划安排。
结合现实经验可知,国企践行全面预算管理,主要为了评估企业财务状况, 预测未来经营活动,结合预测的结果,完成现有资源的配置,动态化监督业务执行过程。借助全面预算管理,消除企业发展隐患,反馈企业的执行效果,与此同时有效指导企业战略,从而助力企业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影响层面较深,对企业经营效益改善大有裨益。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功能如下:第一,在实践中,全面预算管理可将主要管理目标分解,对其进行具体化和细化,借此提高管理效率,保障企业长足发展。在管理任务目标指引下,明确企业发展思路,结合现有资源,制定有效发展计划,在全面预算管理一系列手段加持下促使企业完成战略目标,增强企业发展实力。第二,全面预算管理的践行,可提高资源使用率,杜绝资源浪费。全面预算管理拥有严谨的管理机制,在科学机制的维护下,可辅助企业高效配置资源,实现国企资源合理分配。在保障企业服务功能的同时,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第三,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有助于促进信息传递,强化企业内部联系, 形成企业发展合力。第四,具体工作中,将预算管理落实到位,可提高企业管
理水平,弥补企业管理漏洞,保障企业管理效率和质量。在全面预算管理督促下,全体员工都将参与编制工作,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将业务要求融入预算管理,制定切合实际的预算管理流程。对流程执行全面监督,利用合理化方式, 提高员工管理意识,同时增强企业的内控能力,提高管理效率。
二、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预算编制阶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管理部门预算目标的设立偏差大,存在不合理性。从实际工作了解到,国企设置预算管理任务和主要目标时,所依托的数据往往不够全面和清晰。实践环节中,预算编制缺少关键性数据,主要体现在仅凭上一年度财务指标和信息进行评估,没有结合企业发展现状,作出具体分析。这一问题容易导致当年预算与当年实际执行偏差过大, 造成较大资源浪费。其二,项目预算中,目标的分解不具体。在实际工作中, 每个项目都是需要根据数年连续编制预算才能完成整个项目的全面预算,在项目设立之初,没有将预算目标进行分解,按年度或者项目进展进行细致预算, 这样的问题,会导致预算编制数据和项目实际进度不匹配,没有达到预算的目的。
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中现存的问题同样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在预算执行阶段管理较为空洞,没有设置监督部门,这项工作缺失,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有效性。研究发现,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承担主要风险的是财务部门,而其他部门参与较少,预算管理缺少沟通。这样一来会弱化预算管理执行的效果,让各部门认为企业现行预算执行不是自己的责任,缺乏配合主动性,从而弱化预算执行的力度。同时,还容易增加各方矛盾。第二,实际工作中,预算执行力较差。研究发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棘手问题较多,许多部门意识弱化,没有落实好成本管理,成本管控期间缺少有效的过程管控,所以导致效果不佳。成本费用的报销管控本是严肃的工作,但由于管控手段缺少,不仅存在滞后性,而且执行起来较随意。这一现象造成了预算的刚性减弱,无法发挥出管理效果。例如:报销超支、申请追加预算现象较为突出,这会促使相关部门轻视全面预算管理,忽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长久如此,各部门将不能按预算合理分配资金,从而加剧预算失控状况。
在现阶段的预算考核中,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全面预算管理特征鲜明, 具有全员参与以及全方位管理的特点,在实践中想要发挥出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作用,需从人员意识强化入手,提高预算管理执行力。现如今的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第一,预算管理重视不足。站在领导的角度,领导对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缺少关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时,往往凭主观经验落实工作,预算执行的科学控制比较缺失。未将预算管理执行情况作为考核指标,预算管理并没有对全员产生考核效果。站在员工的角度,员工的认知不到位,对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不清,未参与预算管理培训。第二,现实工作中的预算考核次数较少,不能发挥预算管理优势,没有奖惩措施强化预算管理的效果。从实际情况了解到,部分企业的考核未能细化和深入,多数为半年度和年度考核。另外在考核中关注的也只有重要岗位或部门考核,这种片面性的考核,无法产生激励效果。结合现实可知,一年中考核次数较少,将无法顺畅实施动态预算管理, 也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导致预算结果偏差较大。
三、国企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需制定具有战略导向的目标,提高预算管理有效性。预算是科学指引(企业各阶段战略),同时起着战略目标实施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国有企业要脱颖而出,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经营能力,就要以预算为基础,强化预算管理效果。制定全面预算目标时,需综合考虑发展因素, 明确全面预算管理任务,确保预算目标与企业经营实际贴合,为企业效益持续提升、业务空间扩展提供动力。首先,合理选择预算指标。研究发现,在预算管理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预算指标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预算目标指导性差,管理模式单一,主要用利润进行管理,借此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强化管理效果,需将预算管理目标分解,将其融合到企业各阶段,提高预算管理的价值。其次,以内外部环境为基础,建立预算管理目标。处于不同时期的企业,其内外环境差异较大,因此需结合企业发展动态,完成预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