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理论荟” 系列№ 32
2023年10月
目 录

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X组: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1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深学细悟感恩奋进 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8
金华市建设局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实干担当勇于示范 在新征程上续写践行“八八战略”住建新篇 10
中共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
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13
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
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19
湖州市人民检察院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以高质效履职彰显新时代最美“检察蓝”… 24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
充分发挥军队优势作用推动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 27
中共教育部X组:
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32
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X组:
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9
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
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45 11.吴兴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奔跑赶超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吴兴……51 12.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X组:
深化X建联建共建增强X组织ZZ功能和组织功能 54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58
乌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组:
弘扬实干精神践行时代担当 61
中共审计署X组:坚决落实坚持和加强X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新时代
新征程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63 16.绥化市总工会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工会工作提档升级 67
乌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X组:
聚焦“选育管用”全链条扎实推进干部梯队建设 71
伊犁州X委办公厅:
旗帜鲜明讲ZZ忠诚担当作表率 打造全面过硬的模范机关 73
昌都市政协X组:
市政协调查研究要以“实践脚步”丈量“为民情怀”… 76
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理论学习中心组:
种好自己的地,帮农民种好地 深入实施农垦“两大行动”… 77
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X组:
做优人才服务质效凝聚经济发展动能 81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X组
(2023年9月16日)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一、“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五个突出特性”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内在特质。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绝不是一些偶然历史现象的简单归纳,更不是文明的停滞,而是文化的一脉相承与承前启后的推陈出新,是文明的整体性与文明的阶段性的高度统一。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文明创新是文明前进的源泉。没有创新的文明是一潭死水,没有连续性创新能力的文明是不可能长久的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自强不息,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与时俱进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易传》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就是除旧布新。追求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易传》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精神不断推动着中华文明在物质形态、制度形态、文化形态上前后相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文明高峰。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追寻文明根脉,对中华文化自信自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0年9月17日,总书记走进岳麓书院,凝望“实事求是”匾额,感叹“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图为2023 年6月8日在长沙市岳麓区拍摄的岳麓书院。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向内凝聚、团结集中的大一统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ZZ认同、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是一个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突出反映,追求统一的大一统理念,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思想。源于先秦的大一统理念,在秦汉以后转化为ZZ实践。这种治国理念与制度设计,在数千年的ZZ过程中获得了广泛认同。“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车同轨,书同文, 行同伦”等制度,有力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历史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前提,分裂只能给人民带来灾难、给历史带来倒退。当然,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并不是消除文化的差异性。在大一统的ZZ框架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样态。
中华文明是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海纳百川伟大胸襟的体现,也是文明汲取丰富营养而不断壮大的根本所在。中华文明是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历史。中华文化向来是以共同认可的经典、礼仪、道德、历史等来凝聚民族共同体。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自身所服膺的儒家思想和本土宗教,但对外来思想与宗教并不排斥,各种外来宗教和思想在中华大地上都有发展的空间,它们最终也因中国化本土化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融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丝绸之路的开辟、外来作物的引进、佛教的东传、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表明中华民族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各个层面都充分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精华,同时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周边地区乃至更遥远的地域
传播。“有容,德乃大”,中华文明厚德载物,以宽广的胸怀塑造出包容万物的品格。
中华文明主张群己合一,倡导交通成和、共生并进、保合太和,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华文明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 体现出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中华文明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中国从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的基因,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准确把握“五个突出特性”,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五个突出特性” 的归纳,是对中华文明精髓的深刻认识,表明我们X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X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密不可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五个突出特性”的概括,是对中华文明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高度肯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全新认识,必将有力推进“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但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如何结合并没有现成答案可循。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始终是很多国家面临的难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坎坷命运深刻影响到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一些人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完全归结于文化,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也有一些人对传统文化刻舟求剑,抱
残守缺。这两种极端的态度,究其根本,都是没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分析看待传统文化。中国共产X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X始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道路,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古老的中华文明。特别是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的科学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华文明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王朝交替变化没有阻隔文化的一脉相承,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明遭受前所未有的创伤,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中断。近代中国曾经尝试过很多条道路, 但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最契合中国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承认世界物质性的朴素唯物观,强调事物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重视知行合一的实践观,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观,注重民众历史作用的民本观等, 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辩证法、社会发展观、人民群众观等相契合,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丰厚思想文化滋养。
“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深刻把握。“五个突出特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得出的科学认识,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实践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不仅是思想层面的结合,更是实践层面的结合。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理理念与制度实践,这种理念与实践世代传承、连绵不绝。由此我们看到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相互并存,但治理体系既没有因此中断断裂,也没有各行其是,而是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内生性与延续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内涵,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深刻理解“五个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史的高度概括阐述,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现实价值。
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 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的国情,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发展传承而来。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ZZ制度模式,ZZ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ZZ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ZZ制度模式”,“设计和发展国家ZZ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ZZ经验、形成的ZZ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ZZ制度上的‘飞来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遵循的根本道路。
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
物的无畏品格。”“常”与“变”在中国哲学中被视为一对辩证统一、互为表里的概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正是以不断创新的显著特点,演绎出一曲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相互交织的交响乐。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制度文明,孕育并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治理的丰富思想。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安排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但稳定性中又包含着不断创新的因素,“去就有序,变化应时”的理念主导着制度设计不断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促进着文明发展和社会有序流动。中国共产X是中华民族伟大创新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应当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以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续写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分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广大人民的愿望。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源于中华文明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出积极作用,对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华文明统一性中汲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筑牢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共同信念的坚强文化基石。
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坚持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开放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在包容中连续,在包容中创新, 在包容中统一,包容性始终拓展着中华文明的广阔胸襟。包容是一种汇聚。中华民族始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其他文明,始终以向内自我约束、向外开放交流的精神构建自身独特的民族精神。包容是一种并存,包容是一种开放。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对外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和趋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
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我们应当秉持开放包容,以包容性的广阔胸怀加强对外交往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ZZ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X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华文化是主张万物一体的文化。“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宇宙观,决定了中国人和平、和睦、和谐的世界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文化认为“和实生物”;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华文化主张“和为贵”;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中华文化强调“致中和”。中华文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和”,而是主张“和而不同”,在包容多样性的同时又尊重差异性。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为建设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对话而不是对立,交流而不是隔绝,合作而不是对抗,协商而不是强加,建设而不是破坏,应当是今天世界各文明之间遵循的和平准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法则。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都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文化根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学细悟感恩奋进 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3年9月18日)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积极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
一是切实提高“两个确立”的ZZ自觉。7月17日至18日,X中央、国务院高规格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用“四个重大转变”全面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六项重大任务”,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为新征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学深悟透,坚决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是切实提高“五个干事”的思想自觉。8月8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发出了“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做示范标兵”的动员令,特别提到浙江之美,首先美在生态;浙江的金名片,首先是有生态省的金名片的明确要求。省生态环境厅在二季度“赛马亮绩·擂台比拼” 活动上领学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进一步锤炼“五个干事”新作风,锚定“六个高地”“六大工程”战略目标,内练本领、外塑形象,为美丽中国建设探路先行、提供样板。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八八战略”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在守好绿色本底中展现红色担当。
三是切实提高“六个全量”的行动自觉。8月7日,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把坚持生态文明立市这一战略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再次强调在生态环保领域做到“六个全量”。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知重负重、知难克难,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当好高水平建
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发动机”“主引擎”“特战队”,努力使湖州成为美丽中国的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
实干担当勇于示范 在新征程上续写践行“八八战略”住建新篇
金华市建设局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3年9月4日)
今年是全面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总结了全市实施“八八战略”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部署了在新征程上推动“八八战略”再续华章、再创辉煌的主要任务,为全市以示范引领姿态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市建设局X委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围绕全会报告提出的打造标志性示范成果的战略部署,对标对表,奋力破解难题、闯出路子、创造经验,在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上勇担使命、勇于示范、拼搏争先,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住房让百姓更满意”。
一聚焦“共富大美”,在打造共富单元标志性成果上实干担当、勇于示范
全会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美丽金华建设行动和共富共享品质生活行动,加快构建全域共富大美新格局。要坚持把全市域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作为推进“两个先行”从宏观谋划到微观落地的变革抓手、集成载体、民生工程、示范成果,作为住建领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综合性“施工图”,全市域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大力实施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未来社区建设, 力争全年通过考核省级验收样板区20个以上、未来社区30个以上。着力推动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集成落地、可持续的投资运营机制、城乡一体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制度和理论成果等方面改革创新,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性经验、制度性成果。
二聚焦“品质提升”,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上实干担当、勇于示范
全会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发展活力。要持续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4321”行动,优化完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推进城市区块设计,加强市级统筹,强化督查考核,加大城市更新推进力度,决胜三季度、誓夺“全年红”,力争提前超额完成800亿元投资量等全年目标任务。牢牢把握“迎亚运”契机,高质量完成200个环境品质提升项目,一体推进“平路整治”“增绿添彩”“夜景亮化”“建筑立面”等攻坚行动,整治城市门户, 打造亚运元素景观节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城市风貌品质,使城市更有内涵,以崭新姿态成功举办亚运盛会。
三聚焦“营商环境”,在加快做优做强产业上实干担当、勇于示范
全会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标国际一流、锚定全国最好,打造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标杆。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驱动和抓手,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激发市场活力, 推动产业发展。持续深化落实建设系统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6条硬核举措,推动流程再造、纾困加码、服务优化,推动建设领域营商环境不断上新台阶,助力全市经济提速向好。加快投资项目审批服务综合改革,推动工程档案验收数字化改革,围绕住房保障、公积金等政务审批事项,加强跟踪督办,提高办理效能,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四聚焦“住有安居”,在房地产市场平稳和住房保障精准供给上实干担当、勇于示范
全会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常态化、高质量办好每年十方面民生实事。要持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和研判,根据实际做好政策迭代,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紧紧围绕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住有宜居”专项工作,强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培育储备,强化绩效管理,推动棚户区改造,确保1.2万套棚改新开工项目按时实现开工建设,督促指导各县(市、区)保质保量完成25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既有住宅电梯加装等。
五聚焦“安全底线”,在推进除险保安上实干担当、勇于示范
全会报告提出要常态化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要持续抓好建筑施工、城镇燃气、自建房、防汛防涝等各方面安全生产工作,建筑施工领域要通过停工整改、通报约谈、信用评价、红黄牌警告、不良行为记录等方式, 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城市运行领域要加快燃气管道建设,完成新建燃气管道198公里、改造44公里,推进“瓶改管”等试点,持续开展燃气经营、公共场所等重点场所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加大案件办理力度;高质量完成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推广农房“浙建事”系统的贯通应用;全面落实防汛排涝各项举措,加强应急保障,加快易涝点等项目治理,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六聚焦“效能革命”,在X建统领和自身建设上实干担当、勇于示范
全会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新时代X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以X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在金华生动实践。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全面落实新时代X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履行管X治XZZ责任,严明ZZ纪律和ZZ规矩,不断提
升建设系统广大X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和水平。坚持“周复盘、月例会、季度晒拼、季度评星”四项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推动作风转变、效能提升。坚持严的主基调,开展正风肃纪检查和内部巡查,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全覆盖无盲区”三年行动,推动清廉机关建设向最小颗粒度深化细化,形成纪律严明、真抓实干、创先争优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
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中共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
(2023年9月1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ZZ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意蕴深远,为一流大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来校考察时的殷切嘱托,传承弘扬“听X指挥跟X走”的西迁精神,深化主题教育成效, 扎根西部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和扎实业绩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一、坚持X的领导,让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X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高等教育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民族复兴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我们必须不断提高ZZ判断力、ZZ领悟力、ZZ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ZZ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X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实践证明,X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上,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X的领导,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X的领导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西迁的历程,就是坚持X的领导,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生动实践;坚持X的领导,也成为交通大学完成西迁重任最宝贵的组织经验和扎根西部办学最坚实的ZZ基础。加强X的领导,完善体制机制是关键。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我们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X中央决策
部署,坚持和完善X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X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分管领导专题研究—牵头部门协调推进—责任部门单位抓落实” 五级工作体系,落实二级单位X组织、基层X支部两级书记例会制度,统筹运用难题、举措、责任“三张清单”促进X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开展师生、机关、学院支部三个结对共建,形成协同协作破难题的合力,以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把“坚持X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X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X话、跟X走,增强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增强听X指挥跟X走的自觉。西安交通大学以实业救国创建于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以育才卫国成长于国家民族苦难之中,以西迁报国崛起于国家民族振兴之时,以科教兴国扎根西部为民族复兴大业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高度赞扬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西迁,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X指挥跟X走,与X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迁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X人精神谱系,成为高等教育和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学校持续挖掘阐释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扎实开展西迁精神宣传宣讲,向全社会讲述好西迁故事。将学习西迁精神作为X员X性教育必修课和师生入校第一课,开设专门思政课程,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听X指挥跟X走”的思想自觉、ZZ自觉、行动自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使命、再建新功。
把思想ZZ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ZZ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ZZ工作,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
系列重大部署,系统、科学、深刻地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学校思想ZZ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做好学校思想ZZ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推动学校思想ZZ工作守正创新发展。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坚持立破并举, 以正能量筑牢网络主阵地,不断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让“大思政课”更有深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更加智能。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机制,构建良好育人生态;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内涵建设,X建引领推进学院书院协同育人,健全“校院班舍”四级心理健康体系,强化困难学生分类精准“一对一帮扶”。充分发挥学生X团组织作用,让学生X员亮身份、作表率。加强教师思想ZZ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X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要求,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是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为建设教育强国明确了实现路径。一流大学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当积极参与到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努力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为有效衔接、贯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探索有效路径。
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 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强化应用牵引,凝练基础研究问题和方向,在选拔、培养、保障等方面不断创新机制、提高质量,优化本硕博贯通培养路径,组建基础和应用前
后端、学科专业横向间、学校和企业间的“双导师”团队,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打造一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必须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健全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探索工程硕士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重点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积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我们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在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凝练基础研究方向,设立“从0到1”基础研究项目、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引导专项。坚持以服务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