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1.给文字插上思想的翅膀 1
2.在“初心”的光辉照耀下 5
3.心灵的反刍 9
4.“爬格子”的幸福感觉 13
5.严苛中的大爱 17
6.打造政坛“好声音” 21
7.让实践为我们支“真招” 25
8.寻求那一抹亮色 29
9.“放松”的感觉很美 33
10.风格与“菜” 37
11.草稿之恋 41
12.“干货”:时代的呼唤 45
给文字插上思想的翅膀
2017年10月18日,一个让8900多万中国共产XX员激情澎湃的日子,一个让13亿多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日子,一个让全世界瞩目的日子。我和人们一道, 端坐于荧屏前,聆听着来自北京人民大会堂那洪亮而有力的声音,感受着那70 多次雷鸣般的掌声所包含的拥戴、认同、信心和希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又和人们一道,认真研读着X的十九大报告,从那意蕴深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中领略着真理的光辉,从那振奋人心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中汲取着继续前进的强大力量。
“习惯”的背后是职业的使命和追求
许是出于过去多年“爬格子”的职业惯性,我这个“老秘”所关注的不只是报告的主题、观点、思想,还有它的结构、层次、逻辑、文字表述,等等。我相信,不只是我,包括全国各级X政军机关千千万万文字秘书,还包括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过来人”,都会有这个习惯。当然,这个“习惯”的背后是职业的使命和追求。曾经多少个繁忙的日日夜夜,每当接到上级重要文件、领导讲话,我们都聚精会神学习领会,逐段、逐句、逐字分析研究,碰上精彩的段落、精辟的观点、精美的语言还会画上横线、曲线和圆圈、三角、五角星等着重号,或把它们抄录下来,记性好的还会一字不漏背下来,以备起草文稿时运用。有同事说:“见到好文章、好观点、好句子,就像见到美女一样眼睛放光。”虽是玩笑话,却也形象地道出了我们可爱的职业姿态。
壮丽的篇章从何而来?
而摆在眼前的X的十九大报告,是一份何等博大精深、亮点纷呈、引人入胜的壮丽篇章啊!不忘初心的ZZ宣言、天下为公的使命担当、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高屋建瓴的行动指南、催人奋进的战略安排,让人如闻鼓角、如沐春风,特别是报告中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愧是源于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科学理论,是光耀中华、辉映世界的思想火炬。于是,我们一遍遍地探讨、寻味:这样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经典文献,是怎样诞生的呢?
为了起草好X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亲任起草组组长,在主题主线、基本原则、指导思想、重大论断、决策部署乃至框架思路、内容结构等多方面亲自担纲立意、把关定向;有关领导和部委、专家学者、高端智库深入基层广
泛调研,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参谋意见;初稿形成后,再调查、再研究、再论证, 多层次、多方面征求意见建议,寻求“最大共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报告既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又集中了全X的智慧、顺应了人民的期待,是一篇从善如流、兼收并蓄之雄文,一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之杰作。
接下来,我们所琢磨的就是报告的文字。皇皇三万余言,脉络清晰,逻辑严密,深邃厚重而明快流畅,朴实严谨而气势恢宏,到底是怎样组织和形成的呢?尤其是对高难度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概括和表述,是如何达到那么系统、准确、完美的?可以想象的是:明亮的灯光下、寂静的办公室,起草组的“大手笔”们凝神思考着、紧张忙碌着,认真领会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X中央决策意图,仔细分析梳理着大量调研资料和各方意见建议,精心谋划着篇章结构,一丝不苟组织着语言文字,而后又无数遍推敲修改、打磨润色,为此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
智慧超群的高层“大手笔”总是令人仰望。
作为同样担负着参谋辅政使命的基层文字秘书,通过研读X的十九大报告, 不仅可以加强思想武装、提升精神境界,还可以通过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而受到启迪、学到经验,提高写作水平。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文字功底,还要给文字插上思想的翅膀。
扪心自问:自己的能力素质如何?写作质量如何?
提到基层文字秘书,人们习惯的称谓就是:“秀才”“写材料的”“舞文弄墨的”“爬格子的”。
其中固然有“褒”的含义,但也不排除有某种偏见。在一些人看来,写材料并不是一件多难多苦的事情,上面有文件政策、领导讲话作范本,身边有领导意图主张作依据,手头还有报刊、网上那么多精彩文章作参考,你们抄抄摘摘、拼凑拼凑不就行了?对此,我们只能一笑置之。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人家没亲身经历过,无从知道文字工作的规律、特点和要求,更体会不到文字秘书那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产生这样那样的说法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扪心自问:自己的能力素质如何?写作质量如何?参谋辅政作用发挥得如何?千辛万苦搞出来的材料有多少被领导决策所采纳、被实际工作所运用?如果连自己都停留于当一个抄抄写写的文字
“搬运工”,以为能对付、过得去就行,那就一切无从谈起。
当然,绝大多数文字秘书本来就是经过组织严格挑选而来,有幸走上这一特殊而令人羡慕的岗位,谁不希望好好施展一番?的确有不少同志经过长期磨炼,成为能力出众、深受领导赏识和倚重的笔杆子。但也有一些同志(包括当年的我),在走上文字秘书岗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虽然不缺吃苦耐劳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写出来的东西却多半是次品甚至是废品。原因何在?就文字而文字,被文字套牢了、框死了。比如,习惯于唯书唯上,寻章摘句,照抄照搬,与实际工作相脱离;沉溺于堆砌辞藻,咬文嚼字,拼凑排比,满纸八股腔调;热衷于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空话套话,让人云里雾里;满足于面面俱到, 平铺直叙,泛泛而谈,写来写去写不到点子上,如此等等。类似这样的文稿, 纵使熬多少夜、吃多少苦、牺牲多少脑细胞,对实际工作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又怎能逃脱被“枪毙”的命运呢?
文稿是直击人心、驱人向前的动员令而不能是夸夸其谈、卖弄文采的一纸空文
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历经苦恼和沮丧的折磨之后,我们终于明白:机关文稿尤其是决策性文件、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等重要应用文稿,作为决策的载体和领导同志部署指挥工作的主要工具,它们所承载的其实就是理念和思路、目标和任务、措施和方法,是直击人心、驱人向前的动员令而不能是夸夸其谈、卖弄文采的一纸空文。而要发挥这样的效用,除了结构、文字等因素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使文稿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疑也是写作的先导。文字只有插上思想的翅膀,才会有动感和力量,才能登高致远、灵动飞翔,否则就只能是一堆令人生厌的文字垃圾。
那么,文字的思想性从何而来呢?
写作能力的三重境界
众所周知,提高机关文稿写作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遵循一定的规律。在此,试用三句古诗词来描述造就写作能力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初上秘书岗位,面对繁重的写作任务,必然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求索”精神,通过发奋学习、刻苦磨炼、勤于积累,不断拓宽知识面,逐步掌握写作要领。
第二境界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工作一段时间后,情况基本熟悉了,写作套路也基本掌握了,各种材料基本能够应付,但质量、档
次还是不高,总觉得还差点“火候”,“过得去”而达不到“过得硬”。这时就需要有不甘满足、迎难而上的韧劲和狠劲,找准原因、选准路径,于“山重水复”中寻求“柳暗花明”的转机。
第三境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时候就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思想水平、政策水平、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起草的文稿不仅结构严谨、文字流畅、表达准确,而且立意高远、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能达到这种境界,自然是那些出类拔萃、令人仰望的“大手笔”了。当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仍需继续努力, 攀登不止,追求卓越。
“大手笔”本身就应该是思想者
在第三重境界中,我认为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文稿的思想性。所谓思想性,简言之就是ZZ性、原则性、战略性和导向性,因而它是一篇文稿的灵魂和统帅,文稿中的一切目标任务、方法措施都因之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衡量一篇文稿的成败优劣,首先就看其是否具有思想性,离开这一点,无论结构层次多么严谨、遣词造句多么准确、语言表达多么流畅,也无法进入“第三重境界”。一些同志之所以使足了劲儿、竭尽了心力,却始终跨不出“第二重境界”,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巴尔扎克也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身为文字秘书,不仅要成为“大手笔”,还应成为思想者。或者说,“大手笔”本身就应是思想者,就像执笔起草十九大报告的“大手笔”们那样。当然,要使材料具有思想性,需要多方面因素作支撑。它来自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厚的知识学养,来自对上级精神的深刻领悟和对本地实际情况的切实把握,来自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正确认知, 来自对领导意图的全面准确掌握和融会贯通,还来自个人的意志、悟性和奉献精神。
写作是辛苦的,也是幸运的。十九大的思想灯塔照耀着我们,千百万“会思想的芦苇”将更加蓬勃地成长。
在“初心”的光辉照耀下
【更多文库微信:dadaw k01免费领取】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总是处于光的照耀下。柔和的灯光,明媚的阳光, 柔美的月光和星光,茫茫大海上的灯塔之光 光,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方向。没有光,我们将寸步难行。还有一些光是无形的却更有温度。古往今
来,伟大的思想之光,充盈了多少头脑;崇高的道德之光,教化了多少心灵;璀璨的文化之光,孕育了多少硕果光,给了我们智慧,给了我们力量。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