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1.何平九论简介 1
2.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4
3.何平九论写作心得前言 6
4.一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在哪里……7
5.《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在哪里》写作体会:铸造理性思辨的强大力量…13
6.二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17
7.《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写作体会:
在“忧患”中思虑 在“忧患”中锤炼 22
8.三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切按客观规律办 26
9.《一切按客观规律办》写作体会:痛苦且快乐的上升 31
10.四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站位全局才能大有作为………34
11.《站位全局才能大有作为》写作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9
12.五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新激发无限活力 42
13.《创新激发无限活力》写作体会:淬火 47
14.六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责任重于泰山 50
15.《责任重于泰山》写作体会:心随责走写“责任” 55
16.七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说空话多干实事 58
17.《不说空话多干实事》写作体会:站位全局 理实结合 注重文采………63
18.八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66
19.《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写作体会:且看“老树”开新花 71
20.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 75
21.《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写作体会:用必读性塑造评论品牌 81
何平九论
简介
“何平”并非人名,而是“河南日报评论文章”的缩写,每逢重大ZZ思想动员,河南日报会以何平的名义发表ZZ评论文章,这种做法已经七年了。九论是河南日报自2010年12月22日起至2011年1月21日止陆续刊发的9篇署名
“何平”的系列政论文章。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方式方法等。
背景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加快转变?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命题针对河南实际提出,又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河南日报组织报社精兵强将, 以“何平”名义,连续推出九篇大型政论,从“机遇”、“忧患”、“规律”、
“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深入地阐述了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等。在中原经济区起步之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些文章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省委的重要精神,黄钟大吕,鼓舞人心,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一次较好的思想和舆论准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河南大河大图文传播有限公司和河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书,将于2月25日面世。该书并且引用省委书记卢展书记发表在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本书卷首作为“代序”,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该书除了收集这九篇政论外,还编选了2010年《河南日报》刊发的三篇署名“何平”的大型政论文章:《谈坚持“四个重在”》、《发展的必然时代的抉择——谈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构建“中原经济区”》。
内容
一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在哪里》2010-12-22《河南日报》;
二论《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2010-12-27《河南日报》; 三论《一切按客观规律办》2011-1-4《河南日报》;
四论《站位全局才能大有作为》2011-1-7《河南日报》; 五论《创新激发无限活力》2011-1-11《河南日报》; 六论《责任重于泰山》2011-1-14《河南日报》;
七论《不说空话,多干实事》2011-1-18《河南日报》; 八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2011-1-20《河南日报》; 九论《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2011-1-21《河南日报》。
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地方实现弯道超车、科学发展、跨越腾飞,离不 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意念一致。进入“十二五”,区域竞争和地方发 展的主题和主线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而如何转变?朝什么方向转变?领导干 部、领导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群雁高飞头雁领。作为主政一方的领路 人,卢展工书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结合河南的实际,提出了“用领导方式 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找到了破解发展难题和制约瓶颈的突破口,是指导 河南乃至全国各地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领导方式转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必须加以细化、深化,并内化为 各级X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在这方面,河南日报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组织精兵强将,从 九个方面、九大重点,深挖领导方式的内涵,并逐一剖析、逐个阐述,明确了 努力的方向和转变的重点,交给了广大X员领导干部一个又一个破解难题、解 决问题的金钥匙和必杀技。
打铁还需自身硬。X员领导干部,要想担负起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 责和重任,必须苦练内功。“何平九论”,犹如交给各级X员领导干部修炼内 功的“九阴真经”,附以卢展工书记的“代序”后,更犹如熬制了强身健体的
“十全大补丸”,照此修炼、按此服用,必将使各级X员领导干部耳聪目明、 方向明确、功夫了得、本领扎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群众是评价干部的唯一标尺。既然“何平九 论”,是真经、是补丸,就不能念歪,更不能乱服,必须做到眼到、手到、腿 到、神到、心到,必须在实践中练、在精神上用,各级X员领导干部必须摒弃 一切私心杂念、抛弃各种旁门左道,俯下身子、哈下腰来、静下心来,到基层
中去,到群众中去,用实践来评判、让群众来评价,并不断完善、充实自己, 真正将自己打造成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人民公仆、精兵强将。唯有如此,才是国之梁、X之幸、民之福。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时任河南省委书记 卢展工
(2011年6月3日)
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变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讲转变,首先要从X委、政府和
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
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发展为了什么?以人为本、为民惠民。为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体现对人民负责。比如,领导干部比较关注GDP,但老百姓不太关心;领导干部比较关心产值,甚至少数人认为环境、资源问题可以放一下,但老百姓却不赞成。个别干部比较喜欢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刀切,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但基层干部怎么想?老百姓怎么想?有多少东西老百姓能够记得住?所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正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头脑清醒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清醒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群众可以多看成绩、多看好的一面,领导干部则要更多地看问题、看不足, 更多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现在个别地方好像颠倒过来了,一些领导干部经常看到成绩,自己说自己做得很好;而群众经常看到存在问题,对所谓的政绩不一定认可。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河南实际有序、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河南这些年来一直在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
“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科学发展、中原崛起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正确的思路就要坚定地往前推进。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思路不持续会使基层无所适从,难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要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始终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两大跨越”(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等战略方针来研究,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推进。
方式方法亟待改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的关键是宏观调控、中微观管理以及具体运行机制要跟上,切实体现尊重市场主体,体现尊重规律,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从领导层面来讲,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有些事情,“为”就是“不为”,做了很多事情,没有起作用甚至起了副作用,做了等于没做;“不为”就是“为”, 很多事情尊重规律、不去干预不去做,反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要多在运作上下功夫,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使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得到落实、见到实效。“三具”,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两基”,就是切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这项工作很重要, 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持续、最需要韧劲的;“一抓手”,就是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
总之,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决策的步伐、适应加快转变的要求,认真研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的问题,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
何平九论写作心得前言
不久前,《河南日报》连续推出署名为“何平”的九篇大型政论文章,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关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精神,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吹响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号角,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在全国引起了关注,特别是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成为全国新闻界和新闻理论界争相研讨和学习的新闻宣传案例和范本,中央宣传部、省委宣传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九论”是怎样出炉的?本刊刊发这组由何平主创人员撰写的心路历程,以飧读者。
一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在哪里
(2010年12月22日)
在“十二五”即将到来之际,X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做出了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抉择。这是对以往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河南实际的又一次重大提升。
“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蓄势待发。在推进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必须抢抓机遇,加快转变,乘势而上。
(二)“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纵观古今中外, “机遇”可谓解读历史进程的一把钥匙。围绕机遇,世界各国演绎出一幕幕兴衰活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也是抢抓机遇的竞争。“鸦片战争”的硝烟、“洋务运动”的挫败、“戊戌变法”的鲜血……近现代的中国, 一次次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一次次蒙受灾难屈辱,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体,谁能慧眼发现机遇、大力创造机遇、有效把握机遇、成功驾驭机遇,谁就能实现跨越发展、升级蝶变。机遇并不常有, 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面对机遇,如果我们不思进取、麻痹懈怠,就会错失良机,坐困愁城。
(三)时代在前进,机遇在叩门。改革开放30多年,河南抓住历史机遇, 在一次次困惑中求索,在一番番砥砺中前行,在一回回变革中提升。
(四)回头看,这30多年河南的发展总是与机遇的把握息息相关。 当“姓资”、“姓社”的思想坚冰开始被打破,河南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方向,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唱响“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确定“一高一低”战略目标, 使河南的发展方向更明确,路子更顺畅。
当我们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之际,河南果敢地选择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明确提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使河南的发展思路更清晰,目标更远大。
当我们肩负X中央的殷殷重托,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之时,河南豪迈地提出“两大跨越”的战略任务,树立起河南开放包容、奋发进取的良好形象, 使河南的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华大地浓墨重彩展开统筹协调、全面繁荣的时代画卷——东部沿海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中部地区崛起风生水起……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确立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把河南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新境界、新阶段。
(五)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则退。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兄弟省份特别是周边地区都在抢抓机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市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省面临的发展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最后一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六)机遇人人想抓,但真正抓住机遇却并非易事。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亿万中原人民的全面小康,机遇到底在哪里?
(七)机遇来自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各种有利因素依然具备;
机遇来自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日益加快,中西部地区承转移、促发展的潜力进一步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中央对河南的发展寄予厚望;
机遇来自于国家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活力竞相迸发,政策、资金、市场等各类要素汇聚,中部崛起的优势持续放大;
机遇来自于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中原经济区应运而生,为加快发展、实现崛起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载体和平台;
机遇来自于河南自身具备的区位优势、人口优势、文化优势、农业优势、基础优势、后发优势等;
……
但说到底,机遇更离不开人的自身作为,它同样来自于我们的头脑里。
(八)机遇是事物发展到一定时期所累积叠加的、推动实践飞跃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当外部的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努力相结合,“机遇”才能真正成为机遇。建设中原经济区,如
果没有抓住、用好的能力,一切“机遇”无从谈起。
(十)正确的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就是为了让领导干部炼出一双洞悉大势的“火眼金睛”,练就一身能将各种外部条件为我所用、“点石成金”的高超本领。
与这种要求相比,毋庸讳言,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抓机遇、促发展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繁重的任务面前,还存在着种种的不自觉、不主动、不到位、不适应,经常在机遇面前犯“幼稚病”、“糊涂病”、“懒惰病”,暴露出“麻痹症”、“迟钝症”、“虚躁症”,贻误发展良机,贻误崛起大业。
抢抓机遇意识不敏感。一些领导干部抢抓机遇的意识淡薄,不是主动研究当地发展的机遇在哪里,面对市场竞争、面对未来发展,缺主意、少办法,反应迟钝,做事常常“慢半拍”甚至“慢几拍”,更找不到、找不准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
抢抓机遇判断不准确。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国际视野,目光短浅, 思路狭隘,找不准自身在全局中的定位,看不到未来发展的趋势,辨不清前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