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1.欣丝路:要持之以恒保护好秦岭 1
2.肖云儒:秦岭七十二峪:关中生态与文化之根脉 2
3.宝鸡日报评论员:秦岭 大自然赋予的宝库 5
4.陕西日报评论员:把实现秦岭长效化保护当作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标尺…7
5.立心:着力打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最佳区域 9
6.延军平: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陕西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10
7.燕连福、曹雪娜:保护秦岭生态环境 走绿色发展之路 13
8.陕西日报评论员:深刻认识陕西生态环境保护的艰巨性 16
9.陕西日报评论员:要算好生态环境保护这笔民生账 18
10.陕西日报评论员:进一步增强美丽陕西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 20
11.刘海宏:环境治理要下硬功夫啃“硬骨头” 22
12.欣丝路: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3
13.李刚:以最严格制度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 24
14.李娜:打造践行“两山”理论的秦岭样板 26
15.陕西日报评论员:让秦岭回归自然与美丽 29
16.刘海宏:以过硬队伍攻坚拔寨彻底整治 31
17.陕西日报评论员:用“实”和“干”确保整治到位 32
18.陕西日报评论员:秦岭长效保护贵在形成合力 33
19.陕西日报评论员:科学整治 还绿于民 34
20.西安日报评论员: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 坚决打赢秦岭保卫战 ………35
21.西安日报评论员:坚决拆 依法拆 彻底拆 37
22.陕西日报评论员:凝聚群众力量夺取专项整治胜利 39
23.杨冬民、明丽丽、亢佳欣:保护大秦岭生态 助力陕西绿色发展 ………40
24.陕西日报评论员:趁势而上 不断把专项整治引向深入 42
25.宦洁:不断完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 43
26.西安日报评论员: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必须一抓到底 46
27.陕西日报评论员:做好秦岭整治工作的“加减法” 48
28.斯远:滥用的权力才是最大的违建 50
29.金博:保护秦岭生态环境 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52
30.张忠潮、李晓:坚持秦岭保护法治建设原则 55
31.陕西日报评论员:要从源头上治理秦岭生态环境 57
32.陕西日报评论员:以“四个彻底”高质量完成专项整治工作 59
33.袁文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共建美丽中国 61
34.陕西日报评论员:整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64
35.黎洁、任林静:保护秦岭生态系统 增进人类福祉 66
36.高风:“两山”理念更需法治践行 68
37.刘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陕西建设 71
38.雷军红:坚决打赢秦岭保卫战 74
39.X双忍:让大秦岭成为美丽中国芯 80
40.什么事让习近平6次批示?中纪委巡视新词透露玄机 89
要持之以恒保护好秦岭
欣丝路
(2018年7月25日)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之一;秦岭“这样的自然生态美景,谁都不能破坏”。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北麓尤为关键,其中,西安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不断强化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上下同心、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下更大功夫保护好秦岭。
一是要紧盯问题整改。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工作方案,认真抓好秦岭北麓建设项目的清查工作,该叫停的立即叫停,该修复的立即修复,依法依规、动真碰硬抓好整改,加快还清历史生态旧账;要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健全秦岭北麓“五张网”(秦岭保护网格、治污减霾网格、林长网格、河长湖长网 格、路长网格),加强日常巡查,让秦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人管、管得好。
二是要严守“三条红线”。要不打折扣地刚性执行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海拔2600米以上作为禁止开发区,海拔1500米至2600米之间作为限制开发区,25度坡底线到海拔1500米之间作为适度开发区。同时,把秦岭坡底线至环山公路(107省道)之间区域也纳入城市规划,用规划进行管控,用
“红线”约束行为,实现对秦岭最严格的保护。
三是要实行最严管理。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X政同责”“一岗双责”,继续实行最严格的执法督察制度,最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最严格的执纪问责制度,强化“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硬约束,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私采滥挖、乱排乱放等行为,坚决遏制秦岭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让秦岭成为任何人都“不敢碰、不能碰”的雷池与禁区,举全市之力打造美丽中国的西安秦岭样板。
秦岭七十二峪:关中生态与文化之根脉
著名文化学者 肖云儒(2018年8月3日)
秦岭北麓千百条山褶的深处,像脉络一样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沟谷,统称为“秦岭七十二峪”。不了解“秦岭七十二峪”,就不能真正认识秦岭的价值, 不能深度发掘秦岭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更不能对它进行卓有成效的保护利用。因而,这部对“秦岭七十二峪”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人文资源进行全景式描述的书,是研究认识秦岭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珍贵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极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无可比拟的战略价值曾经作过高度概括,他说:“秦岭是中国的地理标识,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是我们关于秦岭的研究和写作的指导思想。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这样表述过秦岭在中华群山中的无比重要性:
“中国许多山虽然很有名,但大多数山假如从不存在,对中国也没什么,可是假如没有秦岭,中国将不成其为中国。”唐诗曰“终南阴岭秀”,秦岭的阴面即北麓,秦岭北扬南伏,与较为平缓的南麓相比,北麓陡峭、险峻,从大视角看去,秦岭在关中平原上突兀地高高矗立起,给人强烈的美感震撼。如果在空中从南往北看,无边无际的群山有如奔腾的海浪向北铺展,亲吻着大地,一到关中平原则有如腾空而起的浪头,排山倒海,那是何等波澜壮阔的历史乐章。秦岭北麓千百条山褶的深处,像脉络一样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沟谷,统称为 “秦岭七十二峪”。秦岭北麓当然不止七十二峪,说的“七十二峪”乃虚言其
多。《秦岭七十二峪》一书,在详细考察的基础上即列述了230个峪道,还有一些更小的峪道限于篇幅并未列入。
秦岭北麓这些峪道内都有什么资源,峪道对关中人民的生活有多大的影 响,从古至今没有作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也就难有一个科学而全面的答案。这也是作者编撰本书的目的之一。可以说,近现代系统性研究“秦岭七十二峪” 的名列前茅的图书,此书可列其中。
秦岭北麓,距离西安以及东府、西府城市很近,人类生存和社会活动频 繁,开发利用比较充分,因此,具备了丰富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人文历史内涵。秦岭北麓是秦岭的精华,峪道则又是秦岭北麓的精华。通过秦岭的峪
道,足可以一窥大秦岭的精、气、神。从山水风光看,峪道是秦岭山水的通道和承载者,风光优美,气候凉爽,帝王、将相、名士多在其中修建宫殿园林以避暑休闲,尤以西安南部的终南山为最。长安的天子峪、抱龙峪、扯袍峪的名字就与皇家行宫有关。至今华山峪、汤峪、库峪、沣峪、太平峪、赤峪(红河谷)等都是旅游休闲的胜地。
从人文历史看,一些大的峪道同时也是凿空、贯通秦岭南北的古代交通要道,如蓝峪、辋峪、库峪、子午峪、沣峪、黑峪、骆峪、汤峪、斜峪等为代表的秦楚古道、秦蜀古道等,都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贡献。这些古道到了现代,有的已经在其线路上修通了铁路、公路甚或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有的至今仍保留着栈道遗迹。
此前关于秦岭峪道的书籍,很少描述峪道深处河流的源头以及出山后的流向,并展示其历史和现状,可能与实地考察不够有关。《秦岭七十二峪》这套书在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填补这项空白。书里专门选择了从峪口流出并最终汇入渭河的一些重要河流作了介绍。按照河流的流向,自上游开始,由西向东介绍过来,同时按照干—支关系,先介绍一级河流,再顺着河流的主干从西向东分步介绍上游的各个支流所出的峪道。目的大约是想使读者对秦岭北麓河流和峪道之间的关系以及峪道和峪道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了解。
不了解“秦岭七十二峪”,就不能真正认识秦岭的价值,不能深度发掘秦岭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更不能对它进行卓有成效的保护利用。因而,这部对“秦岭七十二峪”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人文资源进行全景式描述的书,是研究认识秦岭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珍贵指南。
与以往有关“秦岭七十峪”的著述相比较,本书的亮点是:
一是资料翔实。以系统的科学考察为依托,发掘自然生态资源为主,兼顾人文历史。从“秦岭七十二峪”的分类、数量、分布,峪道内外的山水资源、人文地理与动物、植物、矿藏等,到与“秦岭七十二峪”有关的河流、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著名山峰、宗教民俗、秦岭古道,都有翔实的介绍。所有数据均为专家多年研究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准确而新颖。
二是脉络清晰。以渭河右岸陕西段一级支流为主干,顺河流走向按照干— 支关系逐个介绍主要支流及上游的各个峪道,及相关的各类资源进行介绍,比较科学,也具有文化感。全书文字通俗,简明易懂,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三是工具性强。全书四部分,上中下三册,90多万字,1600余幅彩色照片,对秦岭北麓的200多条峪道及峪内资源逐个进行介绍。名副其实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秦岭七十二峪”工具书,也是一本精美的秦岭画册。
四是纸质版和电子版相结合,具有时代特色。在阅读纸质版的同时,还可借助每章和书后的《走遍秦岭》互联网平台交流,更为全面细致地解读秦岭, 结交数以百万计的“秦粉”。
亘古以来,蓝田猿人、半坡氏族、炎黄文明以及周、秦、汉、唐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皆孕育于秦岭,繁衍于秦岭,发展壮大于秦岭。在今天和今后,拓展繁荣“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须依托大秦岭的支撑与保护。保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把它完整地传承给后人,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应尽义务。
宣扬大秦岭,保护大秦岭;让世界知道大秦岭,世人爱上大秦岭;让秦岭风光更美丽,秦岭生态更美好!
秦岭 大自然赋予的宝库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系列评论之一宝鸡日报评论员
(2018年8月16日)
秦岭,庞大而绵延的山脉,将关中平原揽入怀中,其苍莽雄浑的身躯屹立于神州中央,是中国乃至世界当之无愧的“宝库”。
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绵延1600多公里,在分隔了南方与北方的同时,自身也有了“南北兼具”的气质。放眼中国,没有一座山脉能够同时孕育出黄河三大支流(渭河、洛河、洮河)和长江三大支流(汉江、嘉陵江、岷江);没有一座山脉能够兼具南北方生物多样性特点,孕育植物3400多种、兽类160多种、鸟类335种、昆虫2000多种,被尊称为“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没有一座山脉能够如“屏风”般横亘于中国大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南方和北方的雨雪风霜;没有一座山,能够让你驻足于山巅时,顷刻之间明白什么是南方烟雨和北国风光,什么是浩瀚长江与滚滚黄河。
秦岭之“宝”,不仅源于自然,这里也衍生出了灿若星河般的人文之
“宝”。从农业的角度看,在秦岭那雄伟身躯的两侧,关中平原的小麦、玉 米,陕南区域的稻谷、果蔬,千百年来养育着三秦儿女。从科研的角度看,秦岭是生物学、气候学、地质学等众多学科公认的天然基地与实验室。从医药的角度看,所谓“秦岭无闲草”,这里是天然的中草药宝库,孙思邈就曾在秦岭山中度过了48年的漫长时光,完成了造福人类的著作《千金方》。再从人文的角度去看,出土于秦岭北麓宝鸡的石鼓被尊崇为中华“文脉之根”;东汉蔡伦在秦岭南麓发明的造纸术,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分水岭;以秦岭脚下古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更是架起了中西方商业交流的桥梁
一座座山峰,一片片山林,一幕幕历史,秦岭这座“宝库”的清单,可谓泱泱大气,不可胜数。如此“宝库”,如果不去爱它、敬它、保护它,那我们就对不住历史,对不住后人。在今天,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ZZ建设、文明建设、生态建设的一张必答试卷。X和人民,以及子孙后代都是阅卷人,保护好秦岭,就是我们最好的时代答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不是非此即彼、二选其一,而是一枚硬币不可切割的两面。同样地处秦岭腹地,凤县红花铺镇永生
村就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路子。这个山村只有200余人,一度是当地的贫困村,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却凭借“山村采摘”“天然氧吧”等特色旅游走上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当地人说“真没想到这致富的金钥匙就藏在树林和泉水中”。永生村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心思、善找门路,不但能够避免走牺牲环境的老路,还能敲开秦岭这座“宝库”的大门。
新时代的今天,如何找到能够打开秦岭宝库的“钥匙”,关键就在于斩断陈旧发展模式的利益链条,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落在实处,让秦岭这座“宝 库”能生息,能持续,能为国家可持续所用。近年来,在中央环保督察的整改报告中,“主体责任”“ZZ责任”成为高频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下保护秦岭这座“宝库”的工作中责无旁贷,更加突出问题意识,马上行动。
唐朝诗人王维曾在秦岭山林中写下了那首千古流传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为我们展现了秦岭山水美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可以说,保护好秦岭这座“宝库”的同时,我们也在传承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下大功夫守护好秦岭这座“宝
库”,秦岭就能一直美下去,我们也能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
把实现秦岭长效化保护当作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标尺
陕西日报评论员
(2018年8月20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彻底整治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把实现秦岭长效化保护当作陕西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标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秦岭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陕西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当前,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有序进行。要全面彻底整治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不仅要做好眼下的拆违复绿工作, 更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确保持之以恒保护好秦岭。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我们,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坚决遏制秦岭生态环境破坏现 象。当前,必须全面彻底整治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开展覆盖秦岭全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排查和整治行动;必须按照《条例》依法保护秦岭,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建设开发范围,严厉打击乱砍乱伐、私采滥挖、乱排乱放等行 为,持续抓好受损生态环境修复。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当前,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秦岭督察执法,督促市县各级抓紧制定具体保护措施,以长效机制实现秦岭监管保护制度化、常态化,在全社会营造共同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取得新进展。打好三大攻坚战,是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完成的重点任务。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当前,必须以
秦岭整治保护为重中之重,坚决打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场保卫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必须紧盯追赶超越目标和“五个扎实” 要求,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我们要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为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着力打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最佳区域
立心
(2018年8月20日)
安康是国家16个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之一,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