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一、习近平总书记文章
1.诗歌: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 2
2.散文: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3
3.自传:上山下乡的经历 10
4.政论:为官之道 12
5.讲话:要重视和支持X委信息工作 14
6.讲话: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16
7.讲话:谈谈调查研究 21
8.调研报告: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 27
二、评论解读
9.《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 33
10.中纪委副书记李书磊:总书记讲话的文化意蕴 41
11.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辩证思维的思想和方法…47
12.人民日报社办公厅副主任魏建周: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写讲话稿 51
13.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艾文礼:跟习近平总书记学文风………………………
编者按: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具有代表意义的几类文章。众所周知,总书记的文笔功底非常深厚,各类文章写作信手拈来。“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精选了诗歌《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散文《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自传《上山下乡的经历》、政论《为官之道》、讲话《要重视和支持X委信息工作》、讲话《谈谈调查研究》、讲话《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调研报告《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等8篇对文秘人员有借鉴意义的文章进行汇编。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文章的写作技巧,也要掌握总书记对文秘工作的具体要求,更要从中感悟总书记的不凡经历和思想成熟过程,更好地消化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同时,“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还精选了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文章写作技巧和文风的5篇文章,便于大家更加全面深入地进行学习。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选自《福州晚报》(1990年7月16日)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
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①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② 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 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〇·七·十五
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 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X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选自《全国新书目》杂志(2002年第12期)
1969年1月我作为“黑帮子弟”,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
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 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
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 我过了四大关:
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
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我便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我对陕北乡村的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我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
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 让我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
20岁那年,又选我做大队X支部书记。我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 发展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我已认定,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 要为人民做实事!
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古人郑板桥有首咏《竹石》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想将之改几个字,作为我上山下乡的最深刻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成长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在团结方面我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
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 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
父亲讲的团结方面的道理,当我们后来生活在集体环境时,体会就很深刻了。无论是上寄宿学校,还是下乡和参加工作,我都深深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
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凡事团结处理不好,就都做不好。
特别是后来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 在这方面自己也有挫折和教训。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
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更多文库微信:da dawk01免费领取】
几个月后我回到北京,又被送到从前的太行山根据地。
我姨姨、姨父把我妈妈带出来在这里参加了革命,他们都是我很尊敬的人。姨父给我讲他当年是东北大学学生,“一二九”以后怎么开展工作,怎么到太行山。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
姨姨也讲,那时我们都是往老乡那里跑,现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 何况现在城市也不容易,我们在这儿干什么?天天让人家当作流窜人口?
当时的国庆节经常要清理“倒流”人口,但清理完后,又不让我们回去,先关在派出所,一进去就是四五个月。而且关进去不是让你白坐着,还要让你干重体力活,海淀一带的下水管,都是我们埋的。
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以后,我就按这个思路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一年以后, 我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惯,劳动关也过了。
群众见我有所转变,对我也好起来,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屋子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时间大概是1970年。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络绎不绝地进来。进来后,我就给他们摆书场,讲古今中外。他们愿意听城里人侃大山,讲他们不懂的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
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这样,我在村里有了威信。我那时不过十六七岁,村里几个老头有什么事也都找我商量。
现在有的作家在作品中把知青写得很惨,我的感觉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只是开始时感到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
我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大概到了1973年,我们又集中考大学,像我这样家庭背景的人在当时是不可能被录取的。
后来我又去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搞社教很有意思,我当时是团员, 不是X员。
县团委书记也是北京知青,清华附中的,他把我拉到他负责的赵家河大队后说:让你到这里“整社”,你就整吧,整得怎么样我都认了;整好了算你的,整坏了算我的。
我那时候才20岁。赵家河大队在整社中换了一个30多岁的人当支部书记。那个村整得好,群众也信任我,要求留我在村里工作,而我插队的梁家河大队也要我回去工作。
要留在村X支部工作,就有个是不是X员的问题。我已先后写过十份入X申请书,由于家庭原因都不批准。这次公社又将我的入X问题交到县委去研究。 在研究我的入X问题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这个村姓氏矛盾复杂,本地人很难处理得好,确实需要他回村里主持工作。
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X。所以就批准我入X,并让我当了大队支部书记。让原来的大队支部书记担任大队革委会主任。
在此之前,入团也费尽了周折,入团申请书前后写了八份。
第一次写完入团申请后,我把大队支部书记请到我的窑洞来:一盘炒鸡蛋,两个
热馍。
吃完后我说,我的入团申请书你该递了吧?他说,我怎递?上面都说你是可教子女。
我说,什么叫可教子女?他说,上面说你没划清界限。我说,结论在哪?一个人是什么问题,得有个结论。我父亲什么结论?你得到中央文件了?
你说,真没有,递,那就往上递。
从公社回来之后,他说,公社书记把我骂回来了,说我不懂事,这样的人, 你还敢递?
我说,我是什么人?我干了什么事?是写了反动标语,还是喊了反动口号?我是一个年轻人,追求上进,有什么不对?我毫不气馁。
过几天,又写了两份申请,请支书又给递上去,就这样一直写到第八份。 我那时已没有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X内、
团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不入白不入,除非你不能让我入。
当写到第八份时,终于批下来了。当然,这是得到公社团委书记的支持后才批的。
团委书记到我那里,跟我聊了五天,最后就成为“死X”。
后来也就是他接任公社知青办主任后,一手把我的“黑材料”付之一炬的。那次, 他把我拉到一个小山沟的青石板上坐下,说,我把你的所有“黑材料”都拿出来了。
我说,“黑材料”拿来有什么用?他说,烧了吧!我说,你敢啊?掉脑袋的事。他说,怎不敢,我看这材料不是你学校寄来的。
因为我那时是中学生,我的材料不是八一学校给的,是中央X校写的,当时我母亲在中央X校,“文革”中我们家被抄之后,搬到X校里去。到X校后,因我有一股倔劲,不甘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有什么不好的事都算在我身上,都认为我是头儿,我就被康生的老婆曹轶欧作为“黑帮”的家属揪出来了。
那时,我15岁都不到。他们说,枪毙够一百次了!我想一百次跟一次没什么区别,都一百次了还怕什么?
但是,当时连送派出所都没送,只是在威胁我,说专政机关对你实行专政, 再给你5分钟。
之后,念毛主席语录,天天晚上熬夜。我说,我只要在那能睡觉就行,别管去哪。我被送到派出所门口就又被拉回去。
后来决定送我去少管所,当时少管所设有“黑帮”子弟学习班。在要我去的时候,床位满了,大概要排到一个月才能进去。
就在这时候,1968年12月,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于是我马上到学校报名上山下乡,我说,这是响应毛主席号召。他们一看, 是到延安去,基本上属于流放,就让去了。
经过这么多的周折,“文化大革命”的周折,上山下乡的周折,最后,这个村子需要我,离不开我,我当时的感觉是在农村好,如果当个工人或当这个、那个,越是这些地方“文革”搞得越厉害,少不了天天要挨批判。
在陕北农村也要搞大批判,批刘少奇、邓小平在西北的代理人“彭、高、习” 和刘澜涛、赵守一等, “彭、高、习”即彭德怀、高岗、习仲勋。
搞大批判还是由我来念报纸,当地有几个识字的?天天念得司空见惯,也无所谓了。
但当地的老百姓非常理解,毕竟是我父亲过去的根据地。我父亲那时是“陕甘边”的苏维埃主席,当时才19岁。有这个背景,就有很多人保护我、帮助我, 再加上我本身也比较坚强,就这么过来了。
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
刚到农村的时候,经常有要饭的来,一来就赶,让狗去咬。因为当时在我们这些学生的概念里,要饭的都是“坏分子”、“二流子”,不知道当时那正是“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老婆、孩子都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
这些东西是在农村生活了一段后才了解的差距,有很多感慨;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常言说,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
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想着有机会还是想上学深造一下,因为读书读得太少了,这与我理想的目标并不违背。
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全分给了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你让我上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倒。
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县教育局领导仗义执言为我力争:清华来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请示学校。这又是一个机遇。1975年7、8、9三个月,正是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都不在家,刘冰掌权,他说,可以来嘛。
当时,我父亲下放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
开了这么个证明,就上学了。走的时候,当地还剩下的一些知青都特别羡慕我。那些知青也都没得说,一恢复高考,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