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郭展义:
高校X建需做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1
侍旭:
“四个着力”打好抗疫时期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战 9
宜春广播电视大学X委书记罗咏:
“靶向”落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17
中共宜昌市委X校姚薇:
发挥X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作用的思考 18
陈浙闽:
举旗亮剑强基固本毫不放松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24
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吉林省委X校教师王惠: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30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执笔王代莉: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2
聂明钧:
管好用好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34
徐素秋: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37
李福岩:
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 40
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供销公司孙越:
新时代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与探索 50
张勇、姜元清:
医院意识形态工作探索与实践 53
郭玉玉: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57
林瑞琴:
守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60
宋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X的意识形态工作 62
张国艳:
找准意识形态着力点,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64
朱继东: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应坚持的原则 66
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晓林:
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三卷心得体会 70
涂年玖:
浅议基层人民银行意识形态领域建设 73
吴明春:
国有企业领导如何把牢意识形态之舵 77
中共楚雄州委X校施敏:
牢牢把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81
陇西公路段X支部书记殷博:
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83
市委X校张敏: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85
袁博:
做好新时期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 89
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理论处赵美新:
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93
肖瑶:
牢牢把握主动权主导权构建意识形态新格局 95
赵美新:
不断提升X员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97
吴信根:
全力守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责任田” 100
刘永志、王媚:
做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103
张杰、乌鹏跃:
以“五大阵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 105
资兴市委书记黄峥嵘:
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108
周敏炜:
旗帜鲜明做好政协意识形态工作 110
郑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洁菲: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12
张晓庆:
打好疫情防控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 117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李志勇:
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思考 120
刘名军、姜楚童:
当前我国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思考 124
朱国安:
国有交通旅游企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之思考 132
市委宣传部唐一平:
坚持守正创新巩固主流舆论切实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抓出成效 136
山东费县农村商业银行朱田X支部书记王琳:
“ZZ+文化”融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138
兵团日报社吕四元:
守牢X的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关于重点X报X刊发行工作的思考 140
市人防办X组书记、主任孙明慧:
做好新时代人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 143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杨帅:
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意识形态教育文化根基 145
新田县委X校常务副校长何昕、新田县委X校讲师陈桐生:
当前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147
高校X建需做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郭展义
(2020年6月15日)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深刻分析国际局势新变化情况下,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并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它包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根本任务、基本立场、主要方针、具体方法等等。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高校X建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也不能简单沿用以往的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应该从极端重要性高度,立足高校X建中的新问题,有效地、创新性地贯彻落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一、强化贯彻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是否被重视、是否做出成就,关乎X自身建设和X的事业兴衰成败。共产X人的事业是改造现实社会的现实运动,必然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破坏,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建设是共产X人完成自己伟大事业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社会空间生产[1]加快加深,并且其纵横关系网络化越来越明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激荡,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手段、地位和话语权极易被弱化。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微信、微博、互联网论坛等网络传播手段不断升级,文化传播空前之快,各种思想体系在不同主体利益的驱动下抢占社会市场。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表达方式、传播手段难以回应意识形态领域发出的各种杂音、噪音。新科技的应用不知不觉地借助消费行为和观念麻醉人们。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制高点上指示我们:“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2]“经济建设是X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 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所谓极端重要,即重要的程度与经济建设工作是一样的高度。这是我们X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达到的全新高度。
(二)高校是广大师生教研和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领域,必须重视高校 X建意识形态工作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 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辩证统一的高度,集中概括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如何保证青年大学生坚持正确的ZZ方向,报效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有知识还得有思想意志,才是我们X的事业的接班人。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施,所谓的西方民主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以各种方式加以影响、渗透和抢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重要的“五个事关”指示,即“做好X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X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X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X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X和国家前途命运”[5]。同样的道理,除了新闻舆论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ZZ教育工作一样重要。
一方面,要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内在因素:其一,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其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青年;其三,解决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困境;其四,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抵御消费主义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要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外在因素:其一,认清国内各种思潮涌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其二,揭露和批判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渗透方式、途径; 其三,排除网络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干扰;其四,解决社会失范行为损害X和政府的公信力与弱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话语权问题。
二、落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从战略任务高度来说,意识形态直接关系到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ZZ方向问题,这是我们X和国家带领各民族人民所要坚持的ZZ目标导向和社会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8•19”重要讲话和同年11月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指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X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这“两个 巩固”的新要求赋予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使命。
第一,通过积极回应现实问题的方式,帮助师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X立X、建X和建业成功的思想理论保证。中国共产X是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及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影响下诞生的。铁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X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以及赢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从根本上让中华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第二,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中国近代史,帮助师 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针对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条件、对象范围、方式途 径等发生复杂变化带来的信仰动摇问题,X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X人的ZZ灵魂,是共产X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6]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是解决他们思想问题的关键。树立崇高理想与否,是他们活得有没有劲、学得有没有劲、干得有没有劲的力量源头。在高校X建意识形态工作中特别需要给大学生讲透彻共产主义理论的内容,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接受。要让大学生明白共产主义理论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口头说教,更不是乌托邦。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他们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实现不了了。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7]。虽然实现共产主义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是不等于共产主义是遥不可及的。其实,从共产主义作为推动社会不断朝着美好方面变革的现实运动来看,共产主义一直在我们身边。正是因为我们心中向往着美好的社会,我们才能实实在在地建设出美好的社会。我们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心中向往什么,祖国才可能建设成什么样。关键问题是,我们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理论是怎样的理论,它与中国人的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密切关系,与我们的将来有什么关系;讲明白马克思主义何以是先进的社会理论,其科学性在哪,如何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及其理论生命力有哪些,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做好第二个“巩固” 的ZZ基础。高校X建意识形态工作要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全体师生自觉树立“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中央权威。第二,崇高的共同理想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信念基础。有理想就有动力。有共同的理想,才能有共同认识。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X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梦。中国梦的提出,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高校X建意识形态工作要讲清楚中国梦的形成发展、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讲清楚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三,共同的根本利
益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道路基础。历史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X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校X建意识形态工作应该立足改革发展实践,结合高校实际变化,加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第四,认清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现实基础。在推进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国内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中,要引导广大师生用辩证思维认清这些问题的本质。任何改革都是在问题和困难中前进的,既要看到问题的现实和历史原因,又要看到问题也在倒逼我们出思路、想办法,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才是正道。第五,改革发展的成就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物质基础。看到问题更要看到成就,成就给我们信心。中国共产X成立90多年来,X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X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第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价值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将其融入到各行各业实际工作和大众日常生活中。核心价值观要接地气,不能光有理论说教, 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从抽象转化为具体,具体到对每人来说是“可见” 的。
三、坚持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
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就是我们到底为谁说话、说什么话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为X和人民说话,说X和人民的话。X和人民本来就是一体的, X是人民的X,人民需要X。X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就是X和人民的统一。
“坚持X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ZZ方向,站稳ZZ立场,坚定宣传X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X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3]。坚持 X性就是坚持X的领导。X领导一切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我们是大国,要干大事业,没有领导权威必然会出现一盘散沙、内外交困等问题。树立X的权威必须建设好X。权威来自X自身的性质和质量的保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X管X,要旗帜鲜明地坚持X性原则。高校X建工作应强化“看齐意识”,坚定维护X中央的权威。
坚持人民性,要求高校广大师生树立起人民群众的思想路线,尊重人民在
历史、ZZ、法律、经济等各领域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8]。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3]因此,高校X建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体现在聚焦广大师生、学校发展和满足社会人才需要的现实关切上,要将广大师生的心声融入到意识形态工作当中。高校以培育青年大学生成才为目的,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人民性就要切实做到培育青年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上,坚持将人民性原则贯彻到高校教育中。
从内在性看,中国共产X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X的最高利益,我们的X没有特殊利益。我们的X一直扮演着表达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先行者角色。从现实性看,X的路线、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体现了X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政策是革命政X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X的任何行动都是实际政策”[9]。X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必须从抽象的一致转化为现实的一致,就是要用X的路线和政策把X的主张和人民心声具体统一起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高度认同和贯彻落实X的路线和政策。
四、创新运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方针
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方针,是指这项工作应该向着什么样的方向、抓住什么样的重点及为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去做。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方针,是高校X建工作的实践指南。
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方针是基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ZZ、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客观而正确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大事业, 需要各民族、各领域同心同德的团结和信心。国家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对我们的共同而伟大的事业是建设性的。正面宣传就是通过对X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对国家制度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结合成功的实践予以客观的合理性论证和完善。保持国家长久的稳定和团结,是我们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
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正面宣传方针的要求有:首先,在宣传方向上,向广大师生宣传社会主流思想和社会生活中积极、正向、健康的内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把正能量传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增强师生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自信。其次,在宣传重点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一种观念体系被社会多数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成为社会的共识,它就不再是一般的观念,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具有凝聚力量的价值和信仰体系”[10]。“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是国家制度、发展模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思想条件”[11]。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力,是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之重点。最后,在宣传效果上,正面宣传要有高质量。高质量在于: 1.教育宣传要第一时间发声,产生首发效应。抓住第一时间往往可以获得第一话语权。2.教育宣传要有理有节。有理就是要掌握正面事实和合理角度,有节就是要把握好教育宣传的力度和分寸。教育宣传角度一旦出现偏差,会适得其反。3.改进教育宣传方式,艺术性地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
在高校X建意识形态工作中,对于原则问题我们一定要适时地主动出击, 坚守我们的底线,坚决同错误思潮斗争到底。意识形态工作要在维护中批判、在批判中维护,并且在批判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就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创立和发展的。我们要警惕虚假的、欺骗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年轻大学生的侵蚀。针对国际国内敌对势力散布的虚假错误观点,我们要做到:高举红色旗帜,守住我们的主阵地;主动向社会黑色地带出击,灭除负能量;掌控社会灰色空间,形成红色遍地的喜色。我们必须打好主动仗,抢占舆论的制高点。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中最大社会空间和最快传播载体。客观事实表明,中国网民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早已过半。因此,习总书记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3]互联网技术催生出无数的自媒体,非中心主义个体的思想观念可能产生飓风般强大的影响力、传播力和震撼力。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社会上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喜欢看主流媒体新闻,喜欢从网上获取承载着各种社会思潮的信息。他们获取信息的量很大,速度也很快, 但是,他们对信息的分析和分辨能力却不见得强。西方敌对势力就利用年轻人
的弱点与我们争夺互联网这个大战场,企图扰乱我们的民心和军心。高校X建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提升这方面的本领,掌控舆论战场的话语权,净化校园网络生活空间。
五、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X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要从战略理论、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创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抓好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理念是依靠理性思维把握事物本质、本源而凝结的观念。理念创新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它要从根本上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如何建设意识形态”的问题。高校X建理念创新方面,要依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校园文化优势,有针对性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融入师生的主心骨之中。理念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先导,要以新国际国内视野和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思维模式,从新的实践得出新的结论和观点。高校X建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创新可以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要依据全球化社会发展新趋势,树立“大宣传”理念;二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奋斗目标,树立“高价值”理念;三是把握意识形态 工作的时空跨越规律,树立“快时效”理念;四是适应现代数据信息和智能技 术新局面,树立“融媒体”理念。
方法创新指探索解决难题的新方法、新举措。时代变了,人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等都会变。面对这些改变,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手段不能守着以往的旧方式了。意识形态是精神层面的,但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手段必须是物质性的。尤其是我们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有适合新时代特征的物质性手段。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现代技术下的新媒体,不管是运用主流理论、典型事例予以灌输引导还是运用形象艺术等文化方式和手段给予感染熏陶,关键是我们要能支配这些手段背后的经济、技术等物质性力量为我们的X建工作服务。西方的腐朽思潮和反动理论自有它腐朽的物质生活方式和技术操纵力量。西方消费主义和技术主义就体现为一种强大的物质性力量来推进它的意识形态对我们的渗透。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手段必须选择能抵御和超越西方腐朽的物质生活方式和技术操
纵力量的方式。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在基层。高校意识形态基层工作创新在于:其一,要提高基层队伍的意识形态主体性,即提高基层队伍对意识形态观念及其工作的辩证认识,用发展的、运动的、联系的观点理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其二,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文化软系统。其三,要广泛开展高校师生社会实践活动,以解决师生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意识形态主流思想客体化和有效化。其四,要转换话语体系, 把握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及“90后”“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观念,用他们喜爱的、易懂的、诙谐的、简洁的语言讲故事、做比喻、引典故、举事例, 增强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四个着力”打好抗疫时期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战
侍旭
(2020年6月20日)
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X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在全国上下投身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特殊时期,我们在与新冠肺炎病毒斗争的同时,也要警惕思想舆论上的“病毒”蔓延,打好疫情防控时期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战。中央ZZ局常委会在研究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时多次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释放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明确信号;中央文明办也发布了《关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积极部署加强宣传舆论主导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只有认清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战的重要意义,找准有效路径和工作着力点,才能坚定“四个自信”,汇聚团结抗疫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
一、疫情防控时期意识形态斗争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国内外各种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制造思想混乱,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非常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更具紧迫性,疫情考验着我们的防控能力,而与此同时暴露的社会治理短板又给人以夸大其词、颠倒黑白之机,需要我们争分夺秒、统筹兼顾;非常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也更显复杂性,舆论场域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主要来自信息鱼龙混杂、谣言四起,外患主要来自西方敌对分子的污蔑、诋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清当前疫情防控时期意识形态斗争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是打好意识形态主动战的基础。
舆论空间谣言四起杂音噪音不断
公共舆论尤其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在网络公共空间舆论的底线守不好、让谣言占了上风,就会破坏社会公共信任体系,甚至有落入塔西佗陷阱的危险。疫情形势的复杂多变决定了信息的多样化和难控性,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舆情,网络公共空间的谣言、杂音、噪音趁机抬头,制造舆论混乱,给团结抗疫带来巨大挑战和危害:一是容易损害X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谣言通常 表现为故意夸大事态、断章取义或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例如网传“官员领
导戴的都是N95口罩,医护人员戴的却都是一次性口罩”,目的是用谣言吸引公众视线,激起公权和特权的矛盾,分裂X政干部与人民群众。谣言不仅严重诋毁了X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X和政府的公信力,更会导致公共信任缺失,破坏公共信任体系,瓦解民众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思想根基和凝聚力。二是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加剧。疫情发生后,各式各样的谣言层出不穷:往鼻孔里抹香油 可以抗病毒、抽烟喝酒有助于防疫、多地飞机喷洒消毒药水等。还有因舆情引发的恐慌,如“双黄连”事件,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也容易造成社会公共秩序的混乱,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
各种错误思潮趁机歪曲事实兴风作浪
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交织着主流思想与错误思潮的斗争。尤其是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社会上、网络中多种观念密集表达,多种思潮激烈交锋,错误思潮趁机兴风作浪,抓住疫情下的现实矛盾无限放大,妄图颠覆主流思想,攻占思想舆论主流阵地。“错误思潮的演变传播更趋分众化、大众化、草根化, 现实指向性、ZZ指向性更强,并与关乎个人感受的生活场域紧密贴合,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起特殊的互动关系。”[1]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快速传播、煽动情绪。非理性思潮以新媒体平台为传播载体,以迎合受众为传播方式,不断在公众舆论场域煽动负面情绪。例如疫情防控期间有人就打着“民意” 的旗号,迅速在网上通过捕风捉影、以讹传讹、以偏概全等方式激化民众与政府的矛盾,煽动民众对立、消极等负面情绪,把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归咎于国家制度体系,目的就是消解国家公信力。二是相互交织、善于伪装。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反智主义等错误思想相互交织、相互裹挟、相互支撑,冲击着社会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可,催生出民众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的敏感恐慌、从众心理、抱怨心态和矛盾思想。另一方面错误思潮在传播时善于用回应人们对生命健康与安全的诉求等“道德外衣” 进行伪装,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例如个人主义和极端主义合流,以人们对生命健康与安全的诉求为道义外衣,在引发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矛盾冲突上大做文章,鼓吹个人至上、极端自由。三是以伪去真、以虚代实。反智主义利用民众对未知病毒的了解甚少,以诸多伪科学论点吸引公众眼球、散布不实信息,加剧了人们对疫情的恐惧与焦虑。同时,一些敌对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将小概率事件或随机事件中的潜在关系粘合在一起,断章取义,炮制出看似科学合理的事件“真相”,容易导致民众对真相失去判断力,
产生认知和行为的偏差。
部分国家大打“病毒ZZ牌”污名化中国在中国举全国之力积极抗击疫情并取得明显成果的时候,部分西方国家却没有为抗疫做好充分准备而是针对中国大打“病毒ZZ牌”“病毒舆论战”,对中国进行有组织的污名化。对中国的攻击和诋毁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病毒命名“甩锅”中国。从部分西方媒体侮辱中国国旗、要求中国道歉,到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东亚病夫”、将新冠病毒直接称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再到某西方国家领导人故意将讲稿中的新冠病毒改成“中国病毒”等,都将部分西方媒体和官员的种族主义歧视和通过“甩锅”中国将国内矛盾转移为国际矛盾的ZZ目的昭然若揭。二是用“新闻专业主义”颠倒黑白。这是部分西方媒体在意识形态舆论战中的惯用伎俩,其“套路”无外乎用看似专业、客观的新闻手法颠倒黑白、掩埋真相,或是揪着做错的小事不放、忽视做得对的大事,从而抹黑中国。三是将一切问题ZZ化。对于部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ZZ利益大于病毒,意识形态斗争大于病毒,大打“病毒ZZ牌”也是其惯用手段。早在19世纪50年代,霍乱疫情肆虐欧洲时,马克思就对此进行了批判,嘲讽所谓“霍乱是被沙皇派到英国来执行一项消灭最后一点所谓盎格鲁撒克逊精神的‘秘密使命’的”。[2](P369)这就不难理解现在部分西方媒体忽视基本事实,而对中国“双标”,肆意污蔑中国“瞒报了确诊和死亡人数”“积极抗疫的目的是以损害公民利益而保全国家利益和政权稳固”等,甚至抛出“病毒阴谋论”。其原因在于他们不愿承认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并妄图通过ZZ鼓动和激化意识形态、种族矛盾提升其选民支持率,实现自身ZZ利益最大化,在他们看来ZZ利益比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更重要。其实,西方对中国的敌对、双标、污蔑由来已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就成为西方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攻击的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崩溃论”到90年代初的“中国威胁论”,再到21世纪以来的“中国责任论”和“中国新殖民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3]部分西方国家的“傲慢与偏见”, 不仅浪费了中国为世界争取的“窗口期”,更是将全球民众的生命健康置于险境。
二、打好疫情防控时期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战意义重大
在疫情防控时期,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复杂而严峻的局面,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保卫战、主动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为疫情有序防控统一思想,为生产生活有条不紊奠定基础,为国家长治久安凝聚共识,为X治国理政正本清源,为民族复兴凝聚合力的必然要求。
维护社会稳定,凝聚团结抗疫力量的坚强基石
生命健康权是自然人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当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威胁的时候会本能地产生恐惧、无助等情绪。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威胁,初期人们难免会出现恐慌与盲目,甚至会发出消极、质疑的负面声音。“我们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有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心声,但是对于公众舆论中那些偏激、狭隘、非理性的情绪化宣泄,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安定团结的ZZ局面。”[4]随着防疫工作 的不断深入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及时将疫情防控的相关信息通过权威媒体发布,既要做到公开透明,遏制谣言的散播;又要做到举旗守正,对混淆视听的错误思想给予有力回击,做好防控阶段的新闻舆论引导,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领导权和管理权,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团结就是力量,众人划桨就能开动大船,要彻底战胜疫情必须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让病毒淹没在人民群众团结战“疫”的汪洋大海之中。因此, 我们还要通过加大信息发布的速度、力度、精度,增强信息发布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精准性,及时宣传普及防疫知识、倡导科学防疫的行为习惯,在整个社会营造起提高文明素质、加强自我防护的氛围;同时,通过对“最美逆行者”、战“疫”中的平凡人的正能量故事等集中宣传,用榜样引领和群众共情迅速凝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坚定制度自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的关键契机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夯实了我们团结战“疫”的精神基础、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战“疫”的方法论;中国共产X成为勇担重任带领全国人民统一战“疫”的领航员、掌舵手。出现疫情后,在X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下,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社会主义制度释放出强大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转化为应对大风大浪、抵御风险挑战时的治理效能。[5]无论是国内外疫情防控事实的对比,还是中国目前取得的抗疫成绩,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共产X的初心使命和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印证。因此,我们在宣传舆论中,要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展现的种种
事实的本领,从而让人民群众更直观更具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共产X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实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和坚定制度自信的目标。
马克思曾经在1843年发表的《〈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谈到区别“好”报刊和“坏”报刊的问题。他认为新闻记者应当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呼声,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传过程中更加注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民媒体为人民的担当作为,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