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高惺惟:
以补短板为抓手做好“六稳”工作 1
中共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韩保江:
控疫情与保“六稳”两手都要硬 3
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
稳字当头完善和强化“六稳”工作 6
荣九勇:
助力“六稳”需灵活适度精准滴灌 9
周子勋:
狠抓“六稳”举措落实落细落地 12
卞文志:
再次聚焦“六稳”力争全面步入正常轨道 14
7.21 世纪经济报道:
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全面做好“六稳”工作 18
山东省人社厅厅长梅建华:
打好稳就业“组合拳”以“首稳”促“六稳”… 20
费杨生:
以更大政策力度护航“六稳六保”… 24
霍建国:
坚决贯彻“六稳”工作要求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26
中国经济时报“百名学者前瞻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课题组:
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实现“六稳”“六保”… 36
人民日报评论员: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41
青海日报评论员:
做好“六稳”工作强化“六保”举措 43
山西日报评论员:
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六保”… 45
张丽云:
强化金融服务助力“六稳”“六保”… 47
甘晓妹:
答好“六稳”“六保”的徐州答卷 50
《世界的人民币》作者、建行大学科研处长孙兆东:
金融应着力“六保”确保“六稳” 52
黄睿麒: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
以实际行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4
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员:紧紧围绕“六稳”“六保”跟进监督
保障落实 为完成全面小康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56
通化县委X校陈翠萍:
充分认识抓“六保”促“六稳”的重要意义 59
兵团日报记者徐敏:
兵团做好“六稳”工作系列述评之稳金融篇:分类施策多方发力 61
西安日报评论员: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64
石家庄市政府研究室谷鹏:拼搏奋进加快发展步伐以扎实的作风建设
推动“六稳”“六保”落地落实 66
蔡恩泽:
从“六稳”到“六保”… 68
吉林省委X校吴祖鲲百色学院李曼莉: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六保”促“六稳” 72
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员:
深刻把握ZZ巡视的内涵要求督促六稳六保决策部署落实见效 75
陈光旭本报记者王俊:丹东市公安局抓“六保”促“六稳”工作记事
“六大行动”兜牢民生底线 78
哈尔滨电气集团新闻中心策划室主任李天彪:
“六稳”和“六保”是什么关系? 82
广东省检察院X组书记、检察长林贻影:
压实X建责任,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85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强化底线思维做好“六稳”工作 89
31.21世纪经济报道: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93
32.熊园:
立足“六稳”“六保”协同发力闯难关 95
以补短板为抓手做好“六稳”工作
高惺惟
(2020年2月28日)
我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大量短板。补齐这些短板的过程,本身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过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补短板为抓手做好“六稳”工作。
补公共卫生的短板。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医院的公益属性, 认识到公立医院的担当和不可替代性。首先,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筹资和薪酬改革为重点,突出公立医院公益性,使公立医院的注意力更加关注维护人民健康。这就需要加强对公立医院的财力保障和监管。其次,要推进药品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药品生产和供应实行必要的扶持和监管,推动药品生产企业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提高我国药品研发能力。再次,要建立高质量的初级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的健康服务质量,实现关口前移,将人民健康服务重点放在基层,通过基层有效、常态化的医药卫生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补基础设施的短板。我国建筑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很清楚:当经济增长率下降时,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过剩产能有多少,取决于下一步的投资是多少。这里的投资,是为了实现补短板目标的投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行业的投资,本身就是在补短板,而这个补短板的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产能过剩。以补短板为目标的投资不会挤压消费,相反会提高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只要投资以补短板为目标,那么这种投资就是有效的投资。另外,以补短板为目标的政府投资不会挤占民间投资。一般民营经济的投资是在产业部门。大多数的基础设施投资是长期的,回收期可能是四五十年,民间投资的意愿较低,只能由政府进行投资。同时,基础设施投资有许多外部性,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企业和民众。
补民生领域的短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着力解决一些领 域保障不足的问题。一是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 源供给。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校内教学,充分利用中小学校在管理、人员、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家庭校外补课费用支出,让学校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主战场。二是解决相当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还没有得到保障的问题,
加快城市老旧小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三是构建食品监管体系,进一步保障食品 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察专业执法队伍建设,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有针对性进行监管。四是稳步推进蓝天保卫战。加大政府对生态环保等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投 入,提升大气环境综合检测能力,增强污染防治措施的精准性、透明性、连续性。
补金融领域的短板。当前,我国社会融资中依然以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 渠道为主,融资结构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给端的管理。补金融领域的短板既要优化银行贷款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更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股权融资比重,发挥好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的作用。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种类,完善资本市场产品结构,兼顾场内场外市场,发展多层次的股票市场,进一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从而降低企业债务,完成去杠杆化。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步伐,改进和完善股票发行机制,增强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加快新三板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市场,增强市场活跃程度,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快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将区域性股权市场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从而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
补创新能力的短板。创新不足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短板之一。创新最终靠的 是企业,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政府要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保驾护航,在这些中小企业还很弱小的时候助其一臂之力。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应采取全面降低税率的措施。税收优惠措施包括低税率、减免税、减计收入、加计扣除、投资抵扣和抵免等,为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重要行业松绑。放宽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的标准,使更多中小企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这些创新型企业,如果能够在政府优惠税收政策的帮助下逐步发展壮大,必然会有力地补齐创新的短板,同时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税收。
控疫情与保“六稳”两手都要硬
中共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韩保江
(2020年3月2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 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我们要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与我国对外开放。统筹兼顾好防控疫情和做好“六稳”工作,是一场艰巨战役,更是一次历史大考,不仅考验着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而且关乎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能否实现。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坚持控疫情与保“六稳”两手都要硬,既要咬紧牙关,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还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研究制定有力管用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好“六稳”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一、新冠肺炎疫情是现在我国全部工作的“大敌”
“大敌”当前,我们要把抓疫情防控作为第一重要的硬任务,集中精力严防死守,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首先,要坚定必胜信念。信心是金,信心是战胜疫情的前提条件。我们必 胜的信念不仅来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而且来自“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来自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勇抗疫情的磅礴力量,还来自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形成的强大物质基础和医疗科技能力支撑。
其次,要压实责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我们必须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同时间赛跑、与疫魔较量。各级X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把责任担在肩上,拿出“绣花功夫”排查风险点、堵塞防控漏洞。
再次,要坚持科学防控。可充分利用智能网络、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积极
探索成本低、效率高的疫情防控长效办法,提高防控精准性和效率,为坚决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重要支撑。
二、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六稳”工作也十分重要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更是最终战胜疫情的决定性条件。因此,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六稳”目标的有效路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尽可能降低疫情冲击影响。
首先,要坚定信心。我们要认识到,不管多严重的疫情,冲击都是短期的, 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是暂时的、阶段性的。综合起来看,这次疫情改变不了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政策措施有力得当,那么实现“六稳”目标以及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是有把握的。
其次,要重视研究疫情防控期的经济发展问题,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无论是保障疫情防控和患者治疗所需的医用物资,还是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类产品与服务,都离不开生产、分配、流通等物质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经济的循环畅通。因此,疫情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是抓十万火急的医疗卫生产品生产,确保医疗卫生资源的高质量供给,财政、税收、货币、产业等政策都要围绕这一重点聚焦发力,避免各自为政和政策冲突。另一方面是围绕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努力畅通城乡物流, 让“流通”活起来。各种“硬核”管理很必要,但仍然要为基本物质生活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正常生产、流通创造条件。此外,对由于疫情防控无法正常开业、对就业贡献大的中小微企业,各级政府都应拿出政策给予充分的税收、信贷支持,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再次,要加快研究疫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了确保“六稳”, 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切实解决企业税收负担重和融资成本高的难题,为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还要把这次疫情暴露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作为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比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较差、公共卫生资源不足是这次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因此,疫情结束后,建议专项研究全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集中加大全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省与省、省与市、市与市、市与县、县与县之间能够互相策应、互为支持的高标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网络。还要看到的是,这次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但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如“线上经济”对“线下经济”的加速替代、“智慧城市” 的加速兴起等。这些都孕育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只要加以政策引导,也可能变成潜力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后,确保“六稳”,关键还要千方百计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积极性。 要通过加快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和产权保护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各级地方干部和各类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稳字当头完善和强化“六稳”工作
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2020年3月5日)
如何深入理解和把握“稳”字,对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十分关键。如何理解和把握“稳”字,可以从三点看。
强调“稳”字当头要从“时”上认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个重要年份我们必须保持经济运行在“稳”的合理区间。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但经过各方面努力,我国经济增长依然保持在6至6.5%的增长区间,这为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奠定了基础, 今年经济增速依然要保持在6%左右,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强调“稳”字当头也要从“势”上谋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际国 内形势作出清醒判断: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只有确保经济稳中有进,才能应对和战胜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才能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人心、稳定经济发展的信心。
强调“稳”字当头更要从“治”上把握。X的十八大以来,X中央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出发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近些年来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始终把握这个工作总基调,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强调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 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就是要做到,在战略上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搞好顶层设计, 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在战术上着眼化解当前突出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矛盾,抓落实干实事,注重实效,步步为营。
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认识论层面将“稳中求
进”提炼概括为经济治理的“四个必须”。这既是对近年来X中央领导经济工作基本经验的一个全新概括,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精髓,又是应对复杂形势治理好经济必须把握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的认识统一。
这“四个必须”表现在宏观政策选择的方向上,就是要科学稳健把握好逆周期调节力度,激发和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程度地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表现在宏观政策选择的策略上,就是要注重全局观念,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在多重政策目标上把握动态平衡,防止产生政策效能的相互抵消,切实优化经济治理方式、提高经济治理能力;表现在经济改革的目的上,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潜能和市场主体的创新力、竞争力;同时, 所有的宏观政策和改革政策,都要坚守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四个必须”是有效政府治理的一个统一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彰显稳中求进的方法论意义。
具体到实践层面,“稳中求进”就是要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举措的落脚点是稳增长。这两年,为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六稳”的政策举措,为经济托底形成了有力支撑。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六稳”工作,聚焦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重点环节,继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比如,强调要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多措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要依靠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既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又要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还要强化民生导向,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和切实增加有效投资,充分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要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
长,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助力“六稳”需灵活适度精准滴灌
荣九勇
(2020年3月9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对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也对做好“六稳”工作带来一定压力。金融部门作为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适当增加流动性投放用以缓冲疫情影响,势所必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金融活,经济活; 金融稳,经济稳。因此,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实体经济“输血”力度的同时,做好自身领域风险防控与化解;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把握好信贷政策的时、度、效,切实发挥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为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和政策工具比较充足,但“开闸放水”并非政策的优选项。日前,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召开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议时也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释放LPR改革潜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可见,在当前情况下,货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