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
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 1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陈嘉禾:
投资中的“危”与“机” 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
高效率发挥中央企业“稳经济”的重要作用 5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
金融服务疫情防控应精准有力 8
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 首席经济学家徐高:
疫情经济影响的两条分析原则 10
周子勋:战“疫”必胜 经济必将化“危”为“机” 14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温彬 研究员 冯柏: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未变 16
广发银行行长助理、信用卡中心总裁林德明:
坚定信心:用金融科技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9
卓尚进:金融系统要统筹打赢“防控阻击战”和“市场稳定战” 22
“战疫”如何支持中小企业 苏州作出了好表率 25
打赢防控战是市场信心的基础 27
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威:积极应对疫情 促进经济继续向好发展 29
王静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31
战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彦臻 王霖 吴浩:
理性看待疫情对我国经济短期冲击 33
列入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会怎样影响中国经济? 36
受困企业金融服务要“三优” 40
佘颖:稳固企业信心也是战“疫”之急 42
刘晓忠:疫情之下企业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44
周丹平:为企业多送些“及时雨” 46

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凤英
(2020年2月1日)
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从中国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此之前,国内不少媒体对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带来的经济影响众说纷纭,有的则是混淆不清、渲染夸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理性看待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又该如何努力应对?
虽然当前与2003年SARS时期情况不同,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上行,如今则是经济增速放缓,但从目前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死亡率比SARS要低。而且,尽管对经济影响可能大于2003年,但如今中国经济的规模效应已经具备, 只要应对及时得当有力,未来几个月大概率会控制住疫情。需要关注的是,恢复正常生活后,尽快恢复交通、物流,这样才能让生产和消费恢复。只要全国一盘棋,齐心协力,每个人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灾难一定会过去的。因为, 中国经济实力这17年来的发展,给了我们最大的信心。
而且,世卫组织的决定并不是“宣判”,从专业角度说只是一个评价,指出了疫情的严重性。一方面,我们要用平常心,客观、理性看待世卫组织的决定。毕竟,疫性高发期未过,扩散性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世卫组织已看到中国的决心、信心和能力,所以也建议其他国家不要和中国切断旅游和贸易关系。等14天的观察期过去,以正常的卫生防疫措施应对就好。一旦疫情得到控制, 世卫组织也会及时修改决定。
从经济应对来说,首先,在一些小微企业和制造加工企业可能短时间难复工情况下,可帮助务工人员就地创业。原有的工厂不开工,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失业,很多人会在当地找寻就业机会。这也是拉动经济的一种方式。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倡导回乡农民工当地就业。目前,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已经出现,加之通信与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不少人自己在家乡创业的门槛。
其次,去年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让被疫情暂时切断 的陆运、海运、空运恢复正常至关重要。无论是从进出口贸易,还是从拉动消费,增加投资来看,前提都是交通物流必须正常。第一步先让物流网络恢复衔接;第二步让我们的交通运输能力逐步达到正常水平,这样才能恢复和刺激国
内消费,拉动企业投资。
第三,需要进一步采取降低税费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这样一些小微民营企业生产利润才能上升。当前,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实体经济的利润非常低,微小企业如果利润高了就可以稳定就业,保证务工人员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刺激消费,毕竟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
第四,投资需要跟上来,尤其是对特定地区和特定行业。这将给予一些企业和一些地方恢复经济的信心和动力,可能会发挥成倍的功效。同时,一些相关产业如医药卫生行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会创造出一定的“破窗效应”。而且,在新经济方面,也需要补短板,尤其是新基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等, 或提前甚至大加投资力度。这对经济、就业、消费都是拉动。
第五,注意恢复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长期以来,中国是很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世界经济第一大引擎。一方面,很多国家的产品需要出口到中国,另一方面很多国家也需要中国的商品。我们应该加强与国际机构、地区组织、周边国家、主要贸易伙伴等沟通,互通相关情况,做到透明、公开、可信。尤其是,我们要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与沟通。与国际社会积极沟通密切合作,才能恢复贸易、投资、人员交流的正常化,赢得更多合作机会。这对我们重新找到经济发展的外部大环境来说不可或缺。
投资中的“危”与“机”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陈嘉禾
(2020年2月3日)
中国人常说一个词——“危机”,听起来似乎困难重重,但其中也蕴含了“危中有机”的意思。对于那些并非永久性、暂时的灾难,正像冬天的寒冷孕育了春天的勃发一样,在危险之中,常常蕴含了未来的机会。在资本市场上, 投资者更需要有“危中有机”的思维。
在资本市场上,危中有机、危险化为机遇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拿2003年的SARS事件来说,在SARS病毒泛滥的几个月里,香港市场一片凄风冷雨。伴随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带来的余波,恒生指数一直表现不佳。但是,一旦资本市场看到了SARS病毒被遏制的苗头,恒生指数立即开始反弹,从2003年4月的最低8,331点一路上涨,在2004年的3月就冲到了14,058点的高峰,上涨了接近
50%。
而在同期的A股市场,尽管由于2000年科技股泡沫带来的估值太高,整体市场在2003到2004年仍然保持了低迷,但是当时估值更为合理、基本面也更优秀的一些蓝筹股,却在2003年
展开了历史上称为“五朵金花”的行情。在整个2003年里,中国石化、宝钢股份、国电电力、上汽集团、招商银行、海螺水泥等公司的股价,分别上涨了69%、78%、64%、107%、34%和80%。如果A股和港股的投资者们,在2003年被
SARS病毒吓倒,不再进行股票投资,那么以上所说的投资机会就会与他们无缘。今天,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投资者们应该选择面对“危”的恐慌呢,还是面对“机”的理智?
“危中寻机”绝不是等到一切都恢复平静再动手。这也是沃伦•巴菲特所说的“如果你等到知更鸟唱歌再找春天,那么春天也就快结束了”。投资者必须抢先一步,预测、猜测、乃至于在危险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结束,然后在市场尚未反应过来的时候提前动手,才能捕捉到“危中之机”。这种抢先一步的能力,其背后的长周期逻辑,来自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科学、经济、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科研、人文、乃至道德品质上的不断进步。
以当前肆虐在中华大地上的新冠肺炎来说,病毒本身在几千、几万年、乃至几百万年以来,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尽管从病毒学的角度来说,病毒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发生一些变异,可能变得更加耐药、更加具有传染性,但是病毒并不会变得能够突破塑料防护服,并不能够对抗消毒剂、酒精、高温的消毒,也并不能离开宿主的飞沫、分泌物进行化学武器式的远程传播。也就是说,在这场军备竞赛的一方,其破坏能力仍然近似于原始时代。尽管这种破坏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聚集、超大型城市的出现,其破坏得到放大,但其本质上和几万年前的病毒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在军备竞赛另一方的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直到19世纪中叶才发明塑料,在此之前想制造今天的防护服几乎不可能,而今天的塑料生产能力是一百年前的无数倍。今天的超级大城市的人口,尽管是南宋时期的十倍之多,但是今天城市的组织动员能力,却是当年的百千倍。今天的经济和科研能力,也远非当年的社会可比。
在这场双方力量悬殊的较量中,原始的一方必然输给科技文明高度进步的一方,这是历史的自然规律,也是在危险中寻找机会的价值投资者,所依靠的最重要的逻辑。而在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中,那些在这场新型冠状病毒危机中大幅下跌、估值优异、基本面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