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一、理论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
系统发力加快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1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
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 3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志勇:
“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6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雷望红:
“双减”让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 9
马丁:
“双减”政策之后,素质教育恰逢其时 12
张家港市政协副主席丁学东:
“双减”落地还需学校给力 16
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俊鹏:
推进“双减”也要做好“增”文章 18
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X支部书记杨洋:
落实落细“双减”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20
中国旅游集团研究院游成:
“双减”政策催生新需求研学旅行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24
二、评论
赵晓明:
细化监管保障“双减”意见落地 27
王学义:
“双减”政策落地也应盯紧需求侧 29
文汇报本报记者樊丽萍张鹏:
“双减”要减的是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 31
山西日报记者李林霞:
“双减”让学习回归校园 34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童彤:
着力“双减”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37
杨三喜:
以系统综合治理让“双减”见实效 39
每经记者姚亚楠唐如钰:
“双减”之后:课后托管、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有广阔空间 41
方塘: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45
工人日报记者陈曦:
“双减”落地,对校外培训影响几何 47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
落实“双减”让教育回归本真 50
昌平:
为“双减”叫好 52
南方日报评论员:
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53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邓也:
“双减”是回归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关键一步 55
张静雅:
“双减”落地有助于教育回归本真 57
张博:
通报制度让“双减”更有保障 58
新华日报评论员张博令:
补课新花招提示“双减”须更深入 60
刘成龙:
“双减”需持续发力 61
王世锋:
应对“双减”花样频出不如多关注“需求侧” 63
穆明祥:
综合施策落实“双减” 65
徐建中:
落实“双减”需谨防家长“被裹挟” 67
杨玉龙:
“双减”落地需综合发力持久发力 69
范荣:
“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 70
朱力:
落实“双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学校课堂 73
“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 74
熊丙奇:
做好“双减”工作需要标本兼治 76
“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有望迎来新格局 78
三、经验
华兴时报记者梁静:
宁夏回族自治区课后服务“5+2”助推“双减”落地 82
福建日报记者庄严:
福建省积极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84
安阳日报记者王箫:
“双减”落地让教育回归“正轨” 86
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吴坤明:
推进“五项管理”,落实“双减”工作 89
呼伦贝尔日报记者韩瑜:
呼伦贝尔市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91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刘铭:
校外培训班还能上吗钱能退吗?厘清“双减”政策下五大问题 94
吴忠日报记者吴荣:
吴忠市推进“双减”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97
西安日报记者程慧:
“双减”政策落地记者调查 98
北京商报记者程铭劼赵博宇:
北京版“双减”落地学校与机构这样改 104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曹轶明:
内蒙古全面落实“5+2”确保秋季学期课后服务全覆盖 107
陈春贤杨涵:
“双减”之下校外培训机构如何顺应变化 109
光明日报记者周世祥:
“双减”后,校内教育如何“质效双增” 111
西安日报记者王燕:
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西安打出“组合拳” 115
承德日报记者李海涛:
承德市如何打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 119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小微:上海基础教育减负政策效果初显
“双减”政策激发中小学的创意与活力 123
江门日报记者梁丽琴:
谱写课后“双减”协奏曲 125
闽南日报记者戴岚岚:
“双减”之下的漳州“算法” 127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寰邓翔沣:成都作为全国9个“双减”试点城市之一:既严格“双减”也配套“双提” 130
“双减”金句
一、教育整体I
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搅得各方苦不堪言。
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
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
如果这种受极端功利的应试教育驱动的各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整个教育就不可能走出内卷化的“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
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职责,而校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是国之大计、X之大计。
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情真意切,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 准确把握,饱含着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关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
30年中国的发展。
教育既是强国的根本大计,也牵扯着每一个家庭的核心利益。
教育的压力普遍前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遍存在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现象,既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加重家庭经济和精力负担。
教育是国家之基,民生之本;是国之大计,X之大计;是育人成才,建功国家的重大国策。
教育上的沉疴积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解决也不可能轻而易举。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教育系统自1985年起,已发布过不少于五十次的“减负令”,减不下来足见其难度。
“双减”工作既是保障教育国策顺利实施的指导方针,也是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更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深化教【更多文 库微信:dadawk01免费领取】
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有效举措。
“双减”就是回归规律的重要一步,只有从规律出发,义务教育才能回到 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双减”是全面认真贯彻X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确保X的教育方针 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4.“双减”体现了X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人民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
5.唯有确保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社会不再将教育成本视为影响生育或加重家庭负担的主要因素,才能激发降低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增长的作用。6.《意见》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配套治理5个方面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为“双减”工作指明了方向。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 健康,加重了家庭的养育、教育成本,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加剧教育“内卷” 、破坏教育公平乃至于社会公平。
此前教育“减负”工作一直在推进,但之所以没有达到民众的预期,甚至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系统、综合治理力度不够。
《意见》传递了X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 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是从国之大计、X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
《意见》的印发实施,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福祉、回应百姓教育关切的生动体现。
落实“双减”任重道远,所有举措都是为了最终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让教育回归本真,这也是我们教育人的“中国梦”。
全面扎实做好“双减”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要坚决贯彻落实要求,提高ZZ站位,既要把“双减”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又要充分认识“双减”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
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和价值所在,要通过落实“双减”任务,大力营造全省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教育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必须继续畅通这条途径。实现“双减”,就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
这是从为X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
实施“双减”政策,是X和政府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双减”意见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X之大计、国之大计。
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全省各级X委政府要提高ZZ站位,深刻认识“双减 ”工作的重大意义,高位统筹,一抓到底。
建立了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民政、财政、人社、市场监管、广电 、妇联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持续推进“双减”工作。 3.结合X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基础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整治。
制订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 、家庭等在中小学减负中的责任,提出了具体措施。
各市县积极探索多元化和分层次布置作业,建立管控制度,探索实施家庭 作业申报、班主任协调家庭作业总量和年级组统一布置家庭作业等创新举措。6.将减负列入师德考核内容,工作不达标的,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一票否决。
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减负、增效、提质”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减负工作提供新动力、新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资源,从减轻负担入手,编写浅显易懂的教材。
科学制订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切实为广大考生“减负”“降压”。
“双减”目标的达成、效应的发挥,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强化属地责任,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细化工作方案,营造有利于“双减”落实的良好环境。
“双减”工作非一时之功,需上下合力,持续攻坚。
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双减”工作时,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推进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真正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其认识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为之计深远”。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要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执行和落实“双减”政策,学校需要把握一个核心,即充分利用政策所释放的空间发展校内教育,做好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工作,不断增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强化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和依赖,减轻家长的教育压力和焦虑。
实施“双减”政策,必须调整中小学的教育活动结构,在减少大量单调、重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
“双减”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的规范引领 ,各地教育部门的认真作为,又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更多文库微信:d adawk01免费领取】
相伴着“双减”的到位,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法”,一着不让、紧紧跟上。否则的话,“双减”必然会造成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有违“减负”的初衷,也不利学生的成长。
学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法必须改变,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系统性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怎么减”,有效建立与“双减”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对“双减”工作开展提两点建议:一是省级层面出台刚性政策,明确各地政府对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标准,为推进“双减”工作增强底气。二是统筹各类培训机构管理,不留“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盲点,不给非教育部门审批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留下“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空间。 21.‘双减’新政,并不是要‘毕其功于一役’,简单一禁了之。
‘双减’政策一定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一关了之,而是实事求是、规范发展,适应和满足老百姓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为之构建一个更加合理化的教育培训市场。
从严治理教培机构,是这一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从妥善做好收退费管理、严格审批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行为、开展联合专项治理、加强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等方面入手,还教育生态清风。
紧盯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予以纠正。
始终把课后服务作为学校全面育人的保障。不断强调学校是学生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优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责。
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做到内外兼修、增减并重,减负增效 ,确保学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师生与社会课堂参与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
31.学校至少将面临三个层面的变化:一是学生在校时间会增加。二是教学工作内容会增加。三是学校管理责任会增加。还要面对一是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教师投入与激励的平衡问题。
学生成长不仅仅是某个学科而是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环境中全面成长,不仅要身心健康、习惯良好,而且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要达到本年龄的最好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让学校经历成为学生一生幸福成长的基础’。
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双减”工作时,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推进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真正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
和方法,让其认识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为之计深远”。
教育和成长都是“慢变量”,教育改革点多面广、千头万绪,落实“双减” 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落实好“双减”工作,需要过硬的措施和手段。工作通报是压实责任、推动落实的一种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
观念之变,知易行难。但是,为了对过去近乎畸形的一些理念进行纠偏,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必须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双减”落地。42.“双减”政策的具体指向看,一大关键就是对校内校外的角色与责任进行了厘清,以正本清源稳定社会预期,给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具体的政策指向,清晰可感的操作路径,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度,让各方充分感知到了国家坚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决心,有助于引导家长从被迫“鸡娃”的赛道上走出来。人为制造的内卷焦虑少了,高度紧绷的神经就能慢慢松弛下来, 全社会的教育心态也会更加理性。
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学校教育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家长才能不给孩子报班参加校外培训。
设立学区制后,学区内同学段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逐步实现“九个统一 ”,即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统一教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机制。学区内各校实现了融合发展。
数十年来日渐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将教育负担转嫁到家庭、学生身上,却让 资本赚得盆满钵满,早已广受全社会诟病。
校外培训危害有三: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影响教师正常教学,危害学生的 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生活日趋单调,既破坏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质量。
校外培训市场的泛滥对学校的发展构成巨大压力。一方面,学生分散化的 教育培训刺激恶性竞争,影响学校教育的统一进度和正常教学秩序;另一方面,
校外培训市场多元化的培训理念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排斥,校外“第二课堂”反客为主,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权威。
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时要克服“急功冒进”“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做法,给校外培训机构留下转型发展、有序退出的时间和空间,避免“机构闹”“卷款跑路”等风险。
规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教育公益 属性、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校外培训机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有益补充,全面加强X对校外教育培训行 业的领导,推进X组织‘全覆盖’,确保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必须加快引导校外培训教育机构转型。首先,预留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转型 空间与转型时间,其次,探索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第三,引导校外培训教育机构重新寻找商业模式。
长期以来,教培机构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贩卖焦虑,加重中小学生负担 基础之上的。
超纲超前教学,不仅严重冲击学校的教学活动,冲击素质教育,更长远地看, 对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弊大于利。
很多家长把教育看作改变命运的机会,或者是释放自身焦虑的一种通道。 在社会上出色的家长,希望孩子更出色,不太如意的的家长,希望通过孩子改变命运,替自己实现阶层的突破。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未必能对孩子进行高水平的学科辅导,却可 以给孩子好的家教、家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少家长缘于对子女未来教育前景的不确定性,患上了严重的“教育焦虑症”。
系统发力加快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郑邦山
(2021年8月)
河南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双减” 作为一项重要ZZ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坚持素质教育,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是聚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民政、财政、人社、市场监管、广电、妇联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纳入市、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教育督导每年以随机抽查、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各级人民政府开展减负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减负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依法依规予以严肃问责。结合X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基础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整治。
二是促规范,健全制度体系。制订了《河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 明确了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在中小学减负中的责任,提出了具体措施。先后出台文件,强力规范治理学校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健全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培训市场健康发展,监督管理有法可依,培训机构行为规范有序。
三是严管理,抓好关键环节。狠抓作业管理,注重作业总量平衡;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各市县积极探索多元化和分层次布置作业,建立管控制度,探索实施家庭作业申报、班主任协调家庭作业总量和年级组统一布置家庭作业等创新举措。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各地各校积极统筹保障好学生睡眠。
四是育特色,狠抓课后服务。河南省委领导把课后延时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提出具体要求。各地狠抓落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做好“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同向发力、久久为功。河南省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学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加强家校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一是进一步健全减负责任机制。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常态化监测制度, 科学制定中小学生负担评价指标。结合减负工作需要,调整督导内容,每年组织督查和暗访,将减负列入师德考核内容,工作不达标的,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一票否决。
二是进一步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中小学减负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广大群众切实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督促学校落实减负规定,对学生到校时间、作业量等作出明确规定。探索建立管控制度,健全完善家庭作业申报、年级组统一布置家庭作业制等制度措施。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减负、增效、提质”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减负工作提供新动力、新方案。
四是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治理。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强化培训内容监管,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尤其是在从业人员资质、资金监管、合同使用、课程质量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孩子身心健康和家长合法权益。
五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资源,从减轻负担入手,编写浅显易懂的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注重作业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
六是进一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加快推进中考和高考综合改革。制订学校工作、教师工作和学生素质评估方案,形成适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制订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切实为广大考生“减负”“降压”。
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刘建林
(2021年8月11日)
为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文件指出:要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
“双减”文件如何在陕西落地?如何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如何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
一、深刻理解“双减”的育人价值
刘建林认为:响应X中央号召,立即行动起来,全面扎实做好“双减”工作,是陕西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要深刻理解“双减”的育人价值。“双减”是全面认真贯彻X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确保X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着力保障义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可谓目标明确,发力精准。陕西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提高ZZ站位,既要把“双减”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又要充分认识“双减”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和价值所在,要通过落实“双减”任务,大力营造全省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推进陕西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为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要求,8月4日,陕西省教育厅发文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立即停止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机构暑期学科类培训。同时, 陕西省教育厅从妥善做好收退费管理、严格审批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行为、开展联合专项治理、加强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等方面入手,还教育生态清风。
二、全面落实“双减”的重点环节
刘建林表示,陕西省正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在“双减”工作中的三个重点
环节上同时发力。一是强化作业的育人功能,抓好作业管理工作。陕西紧盯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予以纠正,要求学校在严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强化作业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坚决落实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和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的要求,开展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展评活动,深化作业管理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是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作用,抓好学校课后服务。始终把课后服务作为学校全面育人的保障。不断强调学校是学生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优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责,把开展课后服务作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行为、治理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办班和克服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的有效路径。
三是优化课后培训的育人环境,抓好培训机构治理。近年来,我们把规范的校外培训作为家校共同育人的补充,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 着力构建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强化专项治理与常态治理,坚持全面谋划、政策引领、多点发力,严格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积极构建起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专项治理工作机制,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效遏制了校外培训乱象。
三、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
刘建林认为:减轻学生负担不仅要全面系统做好校内外减负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在主阵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做到内外兼修、增减并重,减负增效,确保学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为此,陕西省提出以打造“三个课堂”,实施“课堂革命•陕西行动”,全面推动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教育厅在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和教室、校园和校外三维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并着力打造“三个课堂”。
“三个课堂”,顾名思义是三种形式的课堂,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发展与人格养成的3种类型场所。“三个课堂”按照学习内容和时空分布进行划分设置,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课堂,也不全是教师授课的课堂,而是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内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实施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通过“三个课堂”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一体化课程,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课堂
概念的深化和变革。
“三个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共同构建了“大课堂”概念,虽定位不同、各有侧重,但相互融合,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师生与社会课堂参与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传授学生应有知识、深化学生学习内容、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熏陶学生艺术审美、养成学生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为把“三个课堂”建设和“课堂革命”做出成效,陕西设计出了系统的分层活动载体进行推动,将“三个课堂”的实施载体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丰富深化课程改革的内涵,厚植“双减”工作的课程内涵,让课程成为实现“双减”目标的内驱力,让“陕西行动”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
“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张志勇
(2021年8月12日)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