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一、理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冯硕硕:
回看洪水消退的郑州这场“天灾”是如何发生的 1
中国城市报记者刁静严:
如何加强城市地铁防汛安全 7
濮阳日报记者袁冰洁:
濮阳“韧性城市”如何建? 10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科研管理部主任赫磊:
城市内涝应对的系统措施 18
上海市水利学会防汛专委会主任刘曙光:
城市水灾,“海绵城市”和排水系统不该“背锅” 22
科技日报记者乔地:城市如何应对极端降雨事件?
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角度重新审视城市建设标准 25
7.21世纪经济报道报评论员李靖云:
防洪应以水系治理为基础 27
二、措施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邵明亮:
主汛期过半,防汛减灾硬仗下半场怎么打 30
福州日报记者王炳聪:
福清: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勇担防汛防疫重责 33
李亚辉:
河南局:闻“汛”而动合力救灾 35
凉山日报通讯员:
会理落实四举措筑牢防汛减灾“红色堤坝” 37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郭义伟:
加快推进各项恢复重建工作 38
陈福建:
库伦上下齐心打好防汛抢险“主动仗” 41
凉山日报记者马嘿依姑:
冕宁:全力以赴筑牢防汛“安全堤坝” 42
河南法制报记者王园园:凝心聚力争分夺秒中原“火焰蓝”
在防汛救灾、恢复重建中勇显担当 44
天津日报通讯员高飞汤甜甜:
全力筑牢防汛安全线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7【更多文库微信:dadaw k01免费领取】
本报记者侯建斌:用专业知识和科学调度筑牢安全防线
水利系统迎难而上坚决打赢防汛抗洪硬仗 50
王谦: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防汛减灾工作侧记
亡羊补牢找短板厉兵秣马防大灾 54
昌吉日报记者王薇:昌吉州夯实防汛责任筑牢“安全堤坝”
强化会商研判科学调度防汛 57
通辽日报记者王诺敏:
香山农场打好抗洪防汛“三张牌” 59
福州日报记者叶欣童:
永泰:众志成城织密防汛防疫安全网 60
呼伦贝尔日报记者王琳琳:
呼伦贝尔各地提前部署防汛工作全力以赴防御强降雨 62
张梦豪:
做好兜底保障彰显保险担当 64
安阳日报记者李剑波王慧敏:安阳纪检监察机关防汛救灾工作纪实
担当作为把监督挺在防汛救灾一线 69
三、其他
许贵元:
让X旗在防汛救灾中高高飘扬 73
郑州日报记者李娜:
灾后防疫保健康专家医生开“处方” 75
企业家日报评论员桂元:
防汛发挥“两个作用”救灾彰显使命担当 77
微度:
防汛关键在“防” 79
许昌日报评论员:
以防汛救灾正能量凝聚奋勇争先强大合力 80
李丁乔:
防汛抗灾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82
排涝抢险勇往直前拯救生命攻坚克难: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业队伍河南新乡抢险救援综述 83
王绿扬:
全省工会系统开展防汛救灾工作纪实:在大战大考中汇聚澎湃力量 90
河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卞瑞鹤:
河南抗击持续性强降雨纪实:众志成城战洪魔 96
回看洪水消退的郑州这场“天灾”是如何发生的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冯硕硕
(2021年7月30日)
距离7月20日的那场暴雨已经过去十天,郑州市区的涝渍已在逐渐消退,但留给这个城市的伤痛尚需时间疗愈。
受灾的区域,不仅是郑州,还包括新乡、周口等地的150个县(市、区)1602 个乡镇。据河南省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截至29日12时,据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统计,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150个县(市、区)1616个乡镇1391.28万人受灾,因灾遇难99人,仍有失踪人员在进一步核查当中。
目前,郑州的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正在推进,但也有人提出,应该检视此次天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以避免更多灾难的发生。
一、预警
7月20日的那场暴雨,成了郑州市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市民魏华说,这次的雨实际上是从7月17日开始的,一直断断续续,路上虽然不时有积水,
但面积并不算大。直到7月20日中午,大雨才开始像被“玉帝打翻的玉瓶” 般,不断向地面倾泻,“感觉像天突然塌了,不停往下倒”。此刻,洪水也开始如巨兽般,自西向东一路狂奔,将沿途的汽车、仓库、地下车库淹没。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暴雨,郑州市气象局也深深为之焦虑,由郑州市气象局官方认证的“郑州气象”微博账号显示,从7月19日21时59分到7月20日16时01 分,郑州市气象局曾连续发布5次红色预警。
“军情”如火。7月20日上午6时20分,郑州市气象局局长李柯星迅速签发第115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3小时内,郑州市区及所辖六县(市)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该文件同时给出了防御指南: 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
(除特殊行业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9时08分、11时50分,李柯星又连续签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建议“停止集会、停课、停业”。
按照有关规定,这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会被同时通报给教育、公安、住建、城管、交通运输、应急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一些主要领导,并由各单
位根据预警信号的种类、级别和防御指南,组织实施气象灾害、气象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包括魏华在内的不少市民当天收到了政府发送的有关降雨的短信,但最终, 这些短信内容中并没有提到“停止集会、停课、停业”。事实上,7月20日当天, 除了下雨,郑州市似乎一切如常,市民跟平常一样正常上班、送小孩去学校。
至7月20日16时,郑州的暴雨突然开始加大,洪水开始在郑州市区到处泛滥, 路面积水显著增多。
来自郑州市气象局的数据显示,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mm,相当于15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被同时倾倒下来;19日20时到20日20 时,郑州单日降雨量552.5mm;17日20时到20日20时,郑州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其中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 纪录。
以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640.8mm计算,郑州的三天降雨量相当于以往一年的降雨量。政府通报的信息显示,在此次灾情中,郑州市已有82人遇难,主城区1194个小区因灾停电1864个小区停水,城市道路塌陷2075处,城区67座隧道桥涵受损,全市918处干线公路灾毁。劫难暴雨发生时,一些行驶在路上的汽车迅速抛锚,一些停留在小区地下车库的汽车,则迅速被洪水淹没。
更危险的路况则出现在郑州市地铁5号线和京广路隧道附近。
一辆载有500多名乘客、由海滩寺站开往沙口路的地铁5号线班列,于中途突然停车,进而导致洪水倒灌进入车厢,即便站在座位上,水位还是漫过了一些乘客的脖子。
几乎同一时刻,因拥堵被困于京广路隧道的一些司机,也发现洪水正在急速向隧道内倒灌,车辆很快没过轮胎。
而此时,包括瀚海晴宇、金城国际广场、正弘城等在内的数百个小区的地下车库内,数以万计的车辆,正在被不断上涨的洪水淹没。
至大雨渐歇时,灾难已经酿成。
被困于地铁5号线的乘客们,虽然大多被救,但仍有14人不幸遇难。被拥堵于京广路隧道的司机与乘客,有6人不幸遇难。
一些人在这场洪灾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一些人失去的则是含辛茹苦多年积累的财富。位于郑州市航海路的合盛商贸城,是一个占地70亩、拥有数百名鞋业商户的批发商城,一些商户已经在此经营近20年,一部分人拥有了数百万
甚至数千万的身家。但一场意外的暴雨,却让他们遭遇了灭顶之灾。
从1998年便开始进入鞋业批发行业的王国X,在7月21日打开仓库的那一刻,内心濒临崩溃。仓库里,12万双布鞋全被浸泡,这些出厂价每双30元至50 元的布鞋,是他们一家创业23年辛苦积攒的500万元财富。
如今,这些被洪水浸泡,面临发霉、歪曲、开胶的布鞋,每双只能卖到10 元左右——不及成本价的三分之一。
创业23年来,王国X正在遭遇人生最大的劫难。“买了失火险,可遗憾的是,从没想过会被水淹,没买洪水险!”这意味着,即便这些被洪水淹过的布鞋全部卖出,王国X也可能会因此损失三四百万元。
同样遭受损失的还有柴卫霞。她是郑州火车站附近一个地下批发商场的商户,这场暴雨让至少1.5万件羽绒服、派克服全部被淹,损失45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由于暴雨导致郑州数百个小区的地下水库进水、被淹,很多居民的车辆均被不同程度浸泡或淹没。京东京车会郑密路店负责人张钧说,一些淹没过车顶的车辆,实际上已经失去任何维修的价值。他初步估计,全郑州近500万辆汽车中,因暴雨导致的泡水车数量大约在20万~50万辆之间,这意味着郑州几十万家庭都将面临损失。
同样损失惨重的,还有建院93年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郑大一附院”)。7月24日上午,当湖南长沙救援队赶到这里帮助灾后重建时,该院副院长闫新郑一边抹眼泪,一边对前来救助的志愿者说:“100年没有关门,今天关门,医院停业了。”
“我在这工作了40多年,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郑大一附院院长刘章锁痛心地说,整体来看,此次洪灾给医院造成的初步直接损失就有13亿~15 亿元,间接损失就更大。“大多数楼的负一、负二、负三层都没保住,非常惨重,像CT、核磁共振、伽马刀、DR、彩超等大型设备都被淹了,大部分都报废了。”
刘章锁说,由于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地理位置比较低,再加上金水河的倒灌,最终导致该院被淹没,被水灌入的一层和地下一层均放置着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包括CT、核磁、DR、彩超、PET-CT、直线加速器、伽马刀等仪器设备, 以及高压氧舱、配电室、控制系统、安防系统、计算机房等,直接损失非常大。除直接损失外,还存在一些次生损失,如有些医疗设备断电后性能发生变化, 需要维修;手术室的无菌环境需要重新做,等等。
三、修复
洪灾的发生,也让这座城市居民的生活、生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7月20日下午,在暴雨最严重时,魏华所在小区的电梯、水、电全部被停, 居住于20多层的她,顿时感觉陷入一片黑暗。当她打开手机准备给亲戚、朋友发微信时,却发现手机的网速变得特别慢,一度连基本的手机信号都没有了。
起初,魏华还以为,等大雨过去,也许一切都还会恢复正常。
但直到7月26日,她家的水、电仍然没有恢复,电梯也一直停止运行。她跟朋友们沟通后才发现,不仅是她所在小区,全郑州的数千个小区,都正在面临停水、停电、停电梯的状况。
没了电,存放在冰箱内的肉也很快变质,散发出阵阵恶臭,魏华将这些发臭的物资从20多层提到垃圾清运站后发现,原本整洁排列的垃圾桶,已经被一座高约5米的垃圾山取代——由于道路塌方、断行,本该前来清运的垃圾车,已经整整3天没有来了。
当天中午,她走进一家便利店,准备采购一些瓶装水、零食时发现,手机里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因没有手机网络已经无法使用,店主说,店里的收银台也因没电、没网络停止使用了,现在只能收取现金。
而此时,遍布郑州的汽车维修店内,正停满了各种被拆掉座椅、内饰,等待被维修的汽车,各种拖车奔忙于大街小巷,将一辆又一辆被淹的车辆送到店内。
这座城市需要尽快恢复正常。
7月27日,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在主持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例会时指出, 当前全市已整体转入灾后恢复重建关键阶段,各项任务很重,挑战很大;要加大推动力度,尽快实现通水、通电、地下空间排水“两通一排”任务全面清零; 要聚力聚焦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水毁工程,尽快完成修复;在建或拟建工程要让位于修复工程,工程修复要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交通影响,对道路交通要加强组织调度,确保出行有序、城市交通得到较快恢复。
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志愿者以及解放军,也很快投入到这座城市的灾后重建中。
7月27日晚上,在经过来自国家电网山西、陕西、延安、南阳等地电力工人的日夜奋战下,魏华所在小区终于迎来了临时用电。而郑州这座千万人口之城, 也在经历过洪水的肆虐后,逐渐恢复生机。
四、检视
根据官方通报的数据,此次暴雨灾害导致郑州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50亿元以上。
29日下午,河南省政府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通报,7月16日以来,截至29日
12时,据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统计,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150个县(市、区)1616个乡镇1391.28万人受灾,因灾遇难99人,仍有失踪人员在进一步核查当中。全省目前紧急转移安置93.03万人(累计转移安置147.0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48.5千公顷,成灾面积527.3千公顷,绝收面积198.2千公顷;倒塌房屋1.80万户5.76万间,严重损坏房屋4.64万户16.44万间,一般损坏房屋13.54 万户61.8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909.81亿元。
而最新的灾情数据,仍在进一步核查评估统计之中。人们也开始检视和反思这场天灾。
在郑州洪灾中损失惨重的史璞在接受第一财经1℃记者采访时说,此次洪灾虽然是暴雨引起,但在水灾之前,一些人为与硬件的系统化因素已经汇聚,并在水灾中聚合放大,最终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史璞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曾于2012年因通许县贩卖病死猪肉事件“绝食抗议食品不安全”为公众所知。
对于水灾前已经存在的一些硬件问题,史璞认为有十条,分别是:
常庄水库等水利设施失修。
贾鲁河因修建道路、沿河建筑等造成数十段的堵塞、阻断、狭窄等, 形成严重影响泄洪的隐患。
郑州市区的道路排涝设计标准低,重视地表工程,忽视路下工程,造成排泄不畅。
城市非生态化发展,地面硬化影响雨水渗透。
斥巨资投建的“海绵城市”不达标,成为形象工程,既浪费巨资,又耽误水利设施等修建。
主干道等在雨季绿化施工,开挖地面、路面等,造成隐患,影响疏通。
道路规划建设失控,造成诸多道路积水点并长期不治,典型如花园路与中州大道之间的国基路段。
城市交通规划水平低下,导致交通不畅,为此多建地下通道治标,但排涝设计标准低、质量差,造成严重隐患。
城市建筑的地下设施防水配套不足或缺失。
城市防洪的系统性设施缺失,包括预警系统、防洪系统及防洪物资设备工具等。“北方地区常年不来大水,干部群众防汛抗洪经验不足,工程体系比较薄弱,病险水库、堤防险工数量多。当前和下一阶段防汛抗洪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抓细抓实防汛救灾各项措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也在7月28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已致全国3481万人次受灾、146人死亡失踪,7.2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230亿元。(文中魏华、张钧为化名)
如何加强城市地铁防汛安全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2021年8月9日)
近期河南省发生暴雨,洪水涌入郑州市地铁5号线隧道,14名乘客被困数小时后不幸遇难。作为承载着万千百姓安全出行的“地下生命线”,地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地铁成为各大城市人们交通出行的“标配”,地铁线路日渐呈现出四通八达、错综复杂的趋势,安全风险隐患不容小觑。
一、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更多文库微信:dadawk01免费领取 】
近年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7座城市建设地铁线路,运营线路达246条,运营长度近8000公里,地铁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郑州发布”官方微博曾表示,强降雨造成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严重积水。强暴雨落地后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奔涌,在低凹的地铁隧道迅速汇集。
此次郑州地铁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城市交通建设标准是否出现了问题?
7月26日,国务院安委办、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全国城市地铁安全防范专题视频会议。会议指出,遇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危及运营安全,地铁运营单位要依法果断处置,按规定暂停部分区段或者全线网运营,及时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并报告地铁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在此前交通运输部2019年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管理办法》中提出,因降雨、内涝等造成车站进水,严重影响客运服务的,行车调度人员可根据车站申请发布封站命令,组织列车越站。线路积水超过轨面时,列车不得通过。
为何出现积水后没有及时采取安保行动?有关城市轨道运营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地铁停运不是运营企业能够单方面决定的,需要上报交通主管部门等单位,经过批准后才能执行,因此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在紧急情况下,运营部门做出反应的时间有限,更暴露出应急管理体系上的问题。
二、等待救援还是自救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地铁突发紧急事故,下一秒,也许就面临着洪水漫灌、大火燃起、列车追尾的严峻考验,怎么做?
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救援情况,郑州地铁5号线的救援行动中,消防官兵利用绳索保护泅水向隧道内部深入300米,抵达被困地铁站内部后, 利用破拆器材对车厢主体和玻璃门进行破拆;开辟救援通道后,又从列车车顶打开一个口子,携带救生器材进入车厢,成功疏散被困人员300余人,转移伤员 3人。
近期郑州发生的重大洪灾,让城市和市民不得不认真思考,紧急情况下该如何施展救援与自救?实际上,在地铁拥挤和封闭的空间内,紧急事故救援需要相关部门和运营企业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储备,施展救援具有较高难度。
据了解,类似紧急开门按钮、破窗器等自救设备,不同城市的地铁配备情况并不一样。对于安全锤与紧急开门按钮的使用,各大地铁公司的建议大多为“紧急情况下使用”,但究竟什么时候算紧急情况?并未有详细说明。
一位北京地铁从业人员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地铁传感器接收到异常后便会发出警报,及早停止运行、疏散乘客,以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为此,各地铁公司每个月至每个季度都会组织安排应急培训和演练,以防灾难来临有序行动。
“乘坐地铁突遇洪水,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比如地铁隧道中有高压电, 破窗过程中可能会有碎玻璃,加上车体与地面之间的缝隙与高度差,乘客很有可能受伤。”该工作人员表示,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乘客擅自出车厢,而要听从车站工作人员的安排,尽量做到有序撤离。
三、应急安全制度亟需完善
7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视频会议, 就防汛预警响应提出明确要求:“紧急情况下,除特殊行业外果断停工停学停业,对城市地铁、隧道等要有保障群众安全硬措施,宁可过一些,该停就停、该封就封。”
记者查阅到,根据住建部和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联合发布的《地铁设计规范》(下称《规范》)国家标准中,对地铁的防汛、排水问题有着明确的规范。其中,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屋面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重现期应按当地1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屋面雨水工程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高架区间、敞开出入口、敞开风井及隧道洞口的雨水泵站、排水沟及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应按当地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设计降雨历时应按计算确定。
此外,《规范》还列出撤离时间上限:6分钟。这是《规范》中对于突发灾害发生时,“将远期或客流控制期超高峰小时一列进站列车所载的乘客及站台上的候车人员全部撤离站台到达安全区”给出时间上的要求;而对于提升高度不超过三层的车站,规定所允许的疏散时间则可能更短。围绕着这一时间要求, 每个地铁站的自动扶梯、楼梯、出入口通道都需满足一定的设计指标。
郑州市洪灾发生以来,广州、杭州、乌鲁木齐等城市均因台风或强降雨天气影响停运部分地铁线路。可以看到的是,面对极端天气的加剧,各城市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控与应急力度也有所提速。而事实是,为打造“韧性城市”,一场有关应对极端天气的交通应急制度探索与完善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