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中共林芝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达瓦: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王珏:
培根铸魂: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7
兰州市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杨巧燕:
培育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5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青觉:
同心共筑中国梦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些思考 17
央视网新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
北方海南:
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评论之一 23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莫兰:
在历史前进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5
海外网:
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8 【更多文库微信:dadawk01免费领取】
杨胜才:
在高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1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包银山:
在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5
铁岭市委X校任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9
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郑大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2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点认识 44
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陈联俊:
在X史学习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7
杨川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 51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共林芝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达瓦
(2019年11月19日)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广袤疆域, 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最终铸造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X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X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环环相扣的链条。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需要。今天我们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包括民族团结在内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局势和严重的挑战。环顾当今世界,民族的纷争和分裂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不稳乃至战乱纷争的根源。审视当今中国,也存在着显在的或潜在的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就会一盘散沙乃至分裂。必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深层次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要使全体中
华儿女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 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中华民族和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具体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具体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历史和现实都深刻表明,中国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五个认同”的现实需要。“对伟 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中国共产X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X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周围;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X和各族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在林芝的实践综述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X的十九大报告强调,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5年9月,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表达了对西藏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民族团结犹如阳光、空气,是林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是雪域高原各族儿女的生命线。X的十八大以来,林芝市委、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把西藏建成民族团结典范”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X的民族政策,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创建载体,有力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林芝立足自己的特殊市情,充分发挥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融合的重要财富和重要优势,坚持把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贯彻落实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根本举措,作为推进长足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推进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作为顺应各族群
众共同期盼的具体体现,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不断夯实民族团结思想基础的同时,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 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特色优势产业,补齐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基础设施短板,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实际成效,促进民族团结。林芝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本级财政的70%和援藏资金的80%投向民生领域,办实办好利民惠民“十件实事”, 从而让各族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提高了各族群众幸福指数,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
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是统战工作的重点领域、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以及给隆子县玉麦乡群众的回信精神,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X的治藏方略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五个林芝”建设、推进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贡献。
(一)认真履行政策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发挥好X委统战 部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作用。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 区域因素相结合,全面贯彻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团结。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 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紧紧围绕“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9月民族团结月等重大节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打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根基。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始终做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开明包容,不能把其他民族同志因不理解不了解而出现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视为不尊重民族习俗、宗教信仰,遇事不随意和民族问题挂钩。三是探索开展城镇民族工作。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民族团结的有效载
体,探索建立各民族干部群众互帮互助互学机制,推动形成各族干部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坚持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创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满足城市少数民族的民生需求,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劳动者创新创业。
流交融。二是支持工商联和X外人士紧紧围绕示范市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协商渠道和提交提案建议、信息专报等形式,向X委政府建言献策。引导X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研究示范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示范市建设,以参与资源开发、投资基础设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形式, 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同时,弘扬光彩精神,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三)发挥好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特殊作用,为协调关系、化解 矛盾、促进和谐作贡献。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代表人士与本民族、信教群众有着 天然联系,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发挥好他们联系本民族群众紧密、了解熟悉本民族风俗习惯的优势,协助X委政府做好宣传政策、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引导各民族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积极配合组织部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对ZZ素质好、年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使用,做到系统培养、择优使用,着力培养壮大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保持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合理的民族结构。
三、顺应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