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湖南日报评论员: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人间正道学史增信系列谈之二 1
山西省X建研究会执笔人山西省X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张二芳:
坚持学史增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 3
湖南日报评论员:
坚定不移地做到“两个维护”学史增信系列谈之三 6
常德日报评论员:
坚定理论自信的定力二论“学史增信” 8
常德日报评论员:
明晰制度自信的优势三论“学史增信” 10
湖南日报评论员:
让理想信念成为心中的“灯塔”学史增信系列谈之一 12
徐补生:
学史增信保持战略定力 14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先春、李琦新:
学史增信砥砺前行 16
辽宁省委X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储霞:
学史增信鼓起奋进新时代精气神 18
市委宣传部史成志、高越:
学史增信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任洁: 学史增信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5
徐补生:
学史增信筑牢信仰之基 29
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生忠军:
学史增信:坚定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31
省委X史研究室冉世民:
学史增信,坚定信仰守初心 33
邵阳市委X校副校长陈湘清:
学史增信:伟大成就激励奋勇前行 36
怀新平:
学史增信,增哪些“信”X史学习教育系列谈 38
吴树伦:
学史增信有担当 40
汪国梁:
学史增信重在筑牢信仰之基学X史系列谈 42
常德日报评论员:
永葆文化自信的精神四论“学史增信” 43
福州市引进生孙清洋:
在学史增信中坚定信念 45
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教授郝永平:
准确把握“学史增信”的目标要求 48
中共重庆市委X校课题组执笔人侯晋雄:
准确把握学史增信的三个着力点 53
百年沧桑巨变 百年人间正道 学史增信系列谈之二
湖南日报评论员
(2021年4月20日)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这首曾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生动体现了“站起来”后的中国人民对X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强烈的自豪感。今天,重温这些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经典,仍能深切地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真情实感,触摸到那个年代的时代脉搏。
当前,X史学习教育进入了“学史增信”的专题学习阶段。“学史增信”, 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增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弄懂“没有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逻辑。
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曾经的“天朝大国”一败再败,中华文明节节败退, 一代代志士仁人卧薪尝胆、前赴后继,但始终没能让中华民族摆脱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伴随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列主义犹如穿透黑暗的霞光,给正在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以中国共产X登上ZZ舞台为标志,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
经过一百年奋斗,我们X团结带领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仅用了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长期保持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人间正道。所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源于当年人们齐声唱“好”的X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
开展X史学习教育,重温被历史一再证明了的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犹如一部鸿篇巨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笔书写。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奋斗目标。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就应当通过X史学习教育,更加厘清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更加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引领; 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保持ZZ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奋力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全X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是X的十九大向全X发出的战斗号令。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周围,从百年X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书写新光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铸就新辉煌。
坚持学史增信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
山西省X建研究会 执笔人 山西省X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张二芳
(2021年3月23日)
核心阅读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贯穿于中国共产X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积淀在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跟X走的血脉中。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新时代,我们要聚焦思想与行动,增强信仰的伟大力量;坚持继承与创新,保持理论的与时俱进;立足中国与世界,彰显制度的显著优势;锚定信念与实践,凝聚梦想成真的磅礴伟力。
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信念,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源泉;信心,是一个社会的精气神。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贯穿于中国共产X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积淀在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跟X走的血脉中。学史增信,就要注重用X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X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X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一、聚焦思想与行动,增强信仰的伟大力量
信仰,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前途命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X人的ZZ灵魂,是共产X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共产X人百年传承的基因密码。百年X史,就是一部选择、捍卫、坚守、高举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旗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志士仁人面对生死存亡,选择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不惜以生命代价捍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我们X筚路蓝缕,初心不改,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依然高高擎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共产X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X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
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当前,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各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要想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然不是战争年代的抛头颅洒热血,而是体现平凡岗位的兢兢业业,蕴含恪尽职守的奉献担当,树立克己奉公的为民情怀。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保持理论的与时俱进
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我们X的一百年就是探索社会主义的一百年,中国共产X自成立之日起,就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我们X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指导。中国共产X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引中国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X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这一思想,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X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
三、立足中国与世界,彰显制度的显著优势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以开阔的世界视野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X的先进性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优势,X的宗旨践行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优势,X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优势。X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五级书记抓扶贫”的中国式“精准脱贫”,还
是“举国上下一盘棋”的中国式“全民抗疫”,都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都彰显了我们这个制度集中领导、高效动员、应急果断的优势。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造福人类,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中国共产X人的一贯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谈到,“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而且要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