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智囊团” 系列№ 52 4
2023年5月
目 录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康争光:
“双向赋能”: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
曹晶晶、李宣、乔莉楠:
财政支持河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和实现路径研究 5
创新服务数字经济新路径 11
汕头日报本报记者周敏: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建设 赋能高质量发展 我市
多措并举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13
经济参考报记者郭倩: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 创新动力、数字产业等指标高位增长 从多维度数据看数字经济发展势能 15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8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商学院胡子轩:
关于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 22
欧阳日辉:
夯实数字经济安全发展基石 28
罗正业:
加快建设乡村数字经济体系 30
敖蓉:
培育数字经济就业新动能 32
联合日报记者陈文:
山东数字经济打出“赋能增效”组合拳 33
经济参考报记者郭倩:
数实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37
四川大学吴茜:
数字经济、创新驱动与区域经济增长 42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哲:
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城市低碳转型 51
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石洪景:
数字经济带动绿色消费发展的实现路径 65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郭子彤:
数字经济对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72
铜陵学院汪婷婷:
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76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田朔:
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82
李朋林: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92
王艺霖:
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 10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信义: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107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文武: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113
王鹏、张路阳: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挑战与对策 126
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群:
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和反思 132
任保平、王子月: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企业现代化转型的要求与路径 135
赵恒春:
数字经济提振高质量就业 147
杨秀云、从振楠: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149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唐千惠:
四川:聚焦“三大环节” 破解数字经济发展瓶颈 162
杨梅:
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质量水平 165
郑报全媒体记者袁帅: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城市竞争注入新势
能 访市大数据管理局X组书记、局长王新 167
民建北京市委:
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169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堂军: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国际竞争力:辨析与评估 171
肖雄: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180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波:
夯实云、网、数、安“基石” 我市数字经济向转型提质增效迈进 189
赵超:
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190
喀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姚燕琴:
新疆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 200
山西省人事考试中心宋尚文:
新时代数字经济如何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09
宜宾日报记者罗友莉:
宜宾:逐浪数字经济新蓝海 宜宾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综述 215
青海大学潘俊娇:
以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究 220
胡晓珍、宋凯琪: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 提升企业生产率的机理与建议 227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尹传刚:
在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上一马当先 235
国际商报记者顾鸿儒:
数字赋能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国数字经济呈六大发展趋势 237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杨承佳: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239
人民政协报记者刘彤:
抓住先机以更大格局谋划数字经济发展 247
南开大学王园园:
数字经济、人口红利与共同富裕 251
“双向赋能”: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康争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正在加速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全球经济结构。加快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双向赋能”,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是抢占数字经济关键赛道、建设数字经济强省的有力抓手。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数字底座”不断夯实
2022年,江苏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重点行业发展成效明显。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66.4,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新增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累计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2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6个、优秀场景41个;完成2.2万家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诊断。
在顶层谋划上“下功夫”,产业数字化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聚力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江苏着力谋划数字经济“推进机制+政策体系+法治保障” 全方位顶层设计,即建立“领导小组+专项行动小组+高端智库”推进机制,打 造“一个指导意见+三年行动计划+七项行动方案+若干年度工作要点”政策体系, 出台《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立法保障数字经济做优做强。
在关键领域内“求突破”,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围绕化工、钢铁、服装等重点行业,编制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围绕装备制造、纺织和石化等行业,培育标志性“链主”企业,支持其利用5、AI、大数据等技术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市场服务等进行全链条数字化改造, 串联上下游、左右链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围绕服务业数字化,重点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梯队”。
在地方推进上“探路径”,各地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放眼全省,各地纷纷因地制宜探索以“智改数转”为重点的产业数字化路径。南京重点打造数字新基建及重点应用场景,2021年获评全国首批双千兆协同发展典型城市, 累计实施超300个5融合应用项目;苏州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全领域全方位应用,2022年底,苏州数字人民币交易金额累计超3400亿元,个人钱包超3000万个,试点场景超93万个,数字人民币试点领跑全国;无锡连续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十百千万”工程,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数量
居全国第一。
数字产业化,高端化发展的“数字大厦”加速建立
近年来,江苏在集成电路、物联网、新型显示、北斗应用等新兴领域率先布局,数字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22年底,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DP比重高达10.6%,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关键领域扎实推进,数字产业化源头供给不断增强。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量子信息、6、元宇宙等前沿领域,江苏企业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数字化产业潜力巨大。全省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位居全国第二。面向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建设全国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400余家。无锡高新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其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规模达1352亿元,约占全国1/9。江苏71所本科高校设置数字化相关本科专业点近500 个,相关专业年毕业学生超过5万人,为数字产业化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数字底座不断夯实,数字产业化平台体系加快建立。结合自身优势产业,
江苏各地加快培育数字产业化平台力量,已形成一批数字产业高地。中国(江苏)自由贸易区南京片区——江北新区率先开展“鲲鹏+昇腾”计算产业探索, 为江苏数字产业蓄力赋能;南京、无锡等地积极创建国家AI创新应用先导区,
引培一批AI企业和专注于AI领域发展的产业创新载体;苏州大力建设新一代AI 创新发展试验区,聚焦“AI+”四大应用创新先行领域,打造苏州AI产业发展的核心先导区;无锡重点推进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建设,深入探索推动“区块链+”场景落地应用。
数字赋能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应用场景不断优化。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努力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提供试验环境。围绕数字产业,昆山正致力于打造元宇宙产业园,推动建设元宇宙前沿技术的最佳试验场和应用孵化器。围绕数字政务,南京不断强化一体化政务服务综合能力,涉及服务成效度等指标均进入重点城市前10名。围绕智慧城市,无锡积极打造“数字百景图”,入学“掌上办”、停车就诊联动等数字应用场景加快建立,提升了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
着力推动江苏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迈上新台阶
新使命新征程,江苏亟需推动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再突破、优势再强化、基础再夯实、环境再优化,努力实现从“数字大省”到“数字强省”转变、从“制
造大省”到“智造强省”进阶,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四个高地”,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多作贡献。
科技引领,以数字技术赋能为动力源,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以推进智能制造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培育契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特性的应用场景,重点发展以工业互联网为关键支撑的智能制造和共享制造,拓展“智能+”在企业级、行业级和制造生态级别的逐层渗透和应用,做强“智能+”赋能制造。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数字化渗透,重点培育智能设计、新物流、新零售、新金融等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数字农业,加快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重点突破,以特色优势领域为突破口,增强数字核心产业竞争力。聚焦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 改革,构建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量子通信、AI、区块链、第三代半导体等智能技术群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协同应用创新,促进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涌现。聚焦战略必争或亟需领域,探索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中设立“数字经济”专题,带动集成电路、AI、物联网等重点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平台支撑,以数字资源集聚为着力点,夯实数字经济底座功能。对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优化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新型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平台布局,增强算力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围绕重点产业、数字金融、数字贸易等开展数据价值化研究,探索构建数字经济产业平台,推动数据要素市场交易。实施数字人才引培行动,将数字高层次人才纳入全省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集聚一批高端数字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省内高校开设数据科学、大数据、云计算、AI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数字领域专业教育和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
环境营造,以创新应用示范为落脚点,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生态。支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乡村等试点建设,结合江苏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数字强市、数字强县(区)建设试点。推动智能工厂、特色数字小镇、数智城市等建设,提供更多真实的综合性试验场景。重点打造江苏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大企业服务平台和区块链专业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企业及一批优秀本土行
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企业,推动建立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财政支持河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和实现路径研究
曹晶晶、李宣、乔莉楠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融合渗透成为全新的经济发展动态,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治理朝着数字化的趋势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与相关效益在新阶段不断升华,新旧动能的有机转换可助力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化与调整,从而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基于此,中央政府在2020 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及:“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应用。”针对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相关问题,目前河北省政府尚未制定出明确的财政支持方案,因此本文对河北省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考量,分析了财政支持河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作用流程与发展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财政支持优化方案,从而为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速度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现如今,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河北省的热门话题之一,河北省委、省政府于2019年8月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5发展的意见》,2020 年7月出台了《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年)》,2020 年10月出台了《河北省数字政府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20年10月确定了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试点城市,沧州市、衡水市、唐山市、石家庄市为市级试点城市,迁安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香河县、石家庄市鹿泉区、邱县、黄骅市、邯郸市峰峰矿区、武邑县、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顺平县、南宫市、阜平县为县(市、区)级试点城市。
基于上述政策的支持,河北省制定了“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等领域的发展规划,初步实现了全省范围内智慧产业的全面覆盖。在智慧农业方面,河北省物联网农业云、农业数据库等智能化农业技术的产出,为助力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智慧工业方面,河北省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为省内1.2万家企业的“上云”模式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服务业方面, 数字化转型深入拓展,数字化民生服务的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来,河北省数字财政的交替升级,推动省财政收缴、支出等系统的工作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无论是用于财政系统内工作运转的采购、资金监控系统,还是用于系统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程,都伴随数字财政的精准供给实现了工作效率的全方位提升。在省财政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方面,河北省积极响应财政部号召,主动建设省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机制,初步实现了数据财政的省、市、县自上而下的精准覆盖,打通了省域财政一体化的供给格局。河北省数字财政的创新产出为省内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相关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河北省在2015—2022年期间, 数字经济创收总值同比增长了0.54倍,2021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7.7亿元,同比增长22.4%。
二、河北省财政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机理
数字信息技术的覆盖范围逐步提升,带动了产业界限及产业运转模式的重构,从而推动了规模经济、覆盖经济和长尾效应,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供需对接的时空限制,特别是5、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的深入运用带动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发展层次逐步提升,消费领域出现了个性化、高品质、丰富性的发展需求。消费需求的逐步升级,必须依赖于财政政策的推动力,在需求侧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全新的支撑点。财政助推明确了数字技术研发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水准,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设了具体的发展场景,帮助传统型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推动数字产品与相关服务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为数字经济带来更大的效益。
通过分享或互换大数据,具备相应规模的社会实时生产体系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发展态势。因此,传统经济形态的财政标准已经不适用于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发展需求。财政政策主要对生产要素、生产技术、生产协作发挥作用。从生产要素来看,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附加值的不断提升主要依赖于数据与人力资本,政策设计逐渐偏向于提升数据的开放度,并且涉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内容。从生产技术来看,财政政策发挥着支持优化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创新共性技术、提升新兴技术覆盖率的重要作用,是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从生产协作来看,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依托下,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逐步运用数字化进行营销、制造与管理,同时财政政策也可推动社会资
本的有机涌入,提升数字平台的建设速率与应用维度。
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导致了政府的作用机制有所转变。全新的商业模式诸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社群经济等迅速发展,逐步加强了平台搜索匹配的功能效力。基于此,必须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全新的发展追求,注重数据资源的整合,同时注重安全性问题。财政对河北省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为数字经济赋予了多样化、平台化、共享化的发展特质。
此外,数字经济的全新属性在于交易的去中心化发展。数字技术的覆盖率逐步提升,带动了市场结构的转型过渡。数字经济推动着市场竞争机制的转变, 但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主义依然发生作用,政府的包容审慎监督依旧不可或缺。打造更加科学的产业发展生态,核心内容在于提升竞争机制的实效性, 保持竞争的有序进行。为确保数字经济产生全新的样态与形式,可积极关注打造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建设良性互动产业环境,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共享服务联合体等众多项目的实施动态。
三、河北省财政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努力引导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探求二者的融合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数字经济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升。
从数字经济产业规模来看,2020年,河北省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1.21万亿元,排名全国第11位。前十名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湖北、四川、湖南。可见,河北省数字经济的产业规模不仅落后于东南沿海省市,甚至不如中西部某些省份。
从经济贡献来看,河北省数字经济还没有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河北省数字经济产值占DP 比重为34.4%,全国数字经济产值占DP比重为39.8%,河北省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数字经济DP占比已经超过50%,此外,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份的数字经济占比也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从产业创新来看,龙信企业大数据库显示,2020年京津冀数字经济专利申请量超1.8万件,其中河北省申请量为3977件,占区域总量的21.4%,尤其是在互联网数据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领域与京津相比,差距明显。
从发展速度看,《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贵州、重庆、江西、四川、浙江等省市区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重庆数字经济同比增速均超过20%,而河北省数字经济的同比增速为15.1%。
所以,对比发达省市,河北省数字经济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据工信部《2020年通信行业年度统计数据》,河北省信息通信业2020年全年发展增加值仅为1000亿元,在全国处于末流梯队,与中西部省份诸如湖南、广西等相比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河北省信息通信业的发展缓慢致使其营收总额占全国信息通信业营收总额的比重不到1%;与其他省份对比,河北省信息通信业营收总额只占江苏的3.1%,广东的1.8%。此外,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营收总额也是河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在全国营收总额中占比仅为0.5%。河北省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格局尚未全面建成,数字经济产业链仍然具有较大缺口,这也导致了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力的缩水。
数字化成为了产业体系发展的全新趋势,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就现阶段河北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现状来看,省内大部分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较为明显的“同一性”,大都缺乏能够凸显自身产业特色的数字技术创新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河北省产业数字化升级受自身产业结构、属性的影响较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但后续维持成本限制了服务业数字化技术的二次创新与发展。第二,工业、农业数字化转型总体较为缓慢,转型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数字技术在工农产业上的覆盖。同时,既有的工农业数字化转型维度较为单一,仅有的转型成功案例也只涉及矿业、电力、建筑等领域,且主要集中于产业的财务信息、人事管理等模块之上。第三,河北省新型数据中心的建设为河北省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助力,但该中心功能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并未开发出配套性的数据分析与核算功能,对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辐射能力十分有限。
四、河北省财政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数字基建的完备化构建是保证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财政转型的重中之重。要想实现数字财政有效供给、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省内5、
(二)财政扶持:壮大数字经济企业实力
数字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带来的集群效应。河北省应在财政方面对相关企业进行扶持。一是税收政策方面,应构建企业优惠财政准入机制,系统梳理省内满足准入机制条件的相关企业及项目, 并为其提供增值税、所得税、进出口税减免等政策福利。二是财政投入方面, 面向数字化龙头企业、知名数字化企业,提供财政奖补、财政贴息等政策服务。三是创新方式方面,主动向国家数字产业投资基金靠拢,充分彰显河北省引导基金的功能,特别是在产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业投资等领域,适时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完善贷款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机制,支持集成电路、软件企业做大做强。
(三)财政鼓励: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动力
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数字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新技术的应用。应聚焦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支持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发展动力。一是税收政策方面,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同时适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适当调整当前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二是财政投入方面,河北省应为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项目创设专项资金,如针对科技发展、重点研发项目、技术创新规划等,提升大数据领域科研项目的资金占比,将数字经济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与重大攻关项目作为财政资金的重点倾斜对象,并且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设置分档拨款标准。三是购买服务方面,建议政府机构在自身定位方面进行“身份转化”,从数字基建的“建设者”转变为数字基建的“买入者”,从而实现数字经济财政红利的二次释放。
结语
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共同发力。财政支持可以有效地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赋能,凭借对于大数据的运用,提高政府的理财能力,调整产业结构,释放政策效能。为实现以财政支持推动河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河北省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市场主体、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从而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撑, 为河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驱动。
创新服务数字经济新路径
(2023年4月3日)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数字经济有望步入发展快车道,渐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数据成为主要生产要素后的新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规划》概括出数字经济两大特征:一是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二是新经济形态。作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金融业责无旁贷。
金融业的发展与数字经济早已密不可分。一方面,金融业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资金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既需要硬件的支持,又需要软件的不断迭代。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通过资金融通等多样化金融服务,给予数字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的支持。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无论是银行业的数据中心, 保险行业的智能查勘理赔,还是证券公司的远程开户、跨境互联互通等,都离不开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优化分工日趋广泛深入,促使金融行业整体效率显著提高, 进而对相关产业和经济行为效率的提升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金融业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与此同时,金融业与数字经济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这也是新经济形态产生的重要路径。例如,近年来不断推进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就体现了两者的融合发展。相较于实物人民币,数字人民币的成本更低、支付效率更高、应用场景更广、安全性更高。但相应地,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软硬件技术和配套产品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有了实时、有效、完整的数据之后,金融业也能够更好地支持信用风险评估、更科学地进行资产估值。
从长远来看,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从数据的积累到二次开发利用,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需要金融提供更多资金支持。相比之下,信贷所需要的抵押
担保、保险业的定损理赔、证券业的发行与融资,虽然服务方式和效率有所提升,但业务逻辑和服务模式依然比较传统。因此,金融业在服务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才能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大促进作用。
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建设 赋能高质量发展 我市多措并举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汕头日报本报记者 周敏
(2023 年 5 月 10 日)
当前,汕头正在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为汕头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近来,我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全社会营造了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氛围。
家庭宽带普及率居全省第 2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5和千兆光纤建设,创建千兆城市。实施《汕头市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累计建成开通5基站8114座,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及区县城镇的5信号连续覆盖;全市光纤接入用户累计达162.6万户,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达93.5%;家庭宽带普及率达
115.9%,居全省第2位;移动宽带普及率达110.6%,居全省第8位。先后入选首批全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广东省超高清(4K)电视网络应用试点城市。省将我市列为省9个数据中心集聚区之一,现有数据中心标准机架合计9081 个,其中:移动粤东数据中心一期建成标准机架7449个,出口带宽3.2T,是目前省内已投产规模最大、安全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国家工信部批复设立,一期工程已完工投产。
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进一步强化
我市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持续推进包括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在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发展,2023年第一季度组织开展科技型企业“3+N” 服务行动28场次,深入各功能区、各区(县)63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至697家,其中,数字经济领域企业103家。着力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其中,数字经济领域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2家,其中,数字经济相关6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1家,其中,数字经济相关89家。同时,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或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题,重点支持区块链与量子信息、数字创意、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双十”战略性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9年至2022年共
有23项数字经济相关的项目获得立项。
华侨试验区管委会注重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其中,数字科技产业基地以吸引直播电商、互联网创新、共享经济等数字科技企业为目标, 打造数字科技企业集聚发展的服务平台。截至目前,产业基地已有市纺织服装协会、市电商协会、市互联网协会共3家行业协会入驻以及广东臻和实业、汕头市稻谷文化传媒等58家企业入驻,合计注册资本13.88亿元。高新区建设了汕头
-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粤东分中心、粤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粤东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汕头-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是最为突出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于2020年8月正式运营,助力汕头传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41家,全年产值157.4亿元,增长13.4%,工业增加值32.8亿元,增长15.1%,拉动全市规上增长0.4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16.7亿元,增长11%,增加值92.6亿元,增长9.7%。
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 创新动力、数字产业等指标高位增长 从多维度数据看数字经济发展势能
经济参考报记者 郭倩
(2023年5月18日)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连续11 年高于同期DP名义增速;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等数字经济相关指标增长最快最新发布的多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5月15日,赛迪顾问发布了《202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下称“指数”),该指数以2017年第四季度为对比基期,选取了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融合、数字治理、主体活力、创新动力、资本热力、民众参与8项一级指标,细化成55项二级指标,以动态反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程。
指数显示,自2017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2022年第四季度总指数值达到202.3,首次突破200大关,是2018年第四季度的1.8倍。
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刘旭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过去一年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依然形成稳步向上的运行轨迹。其中, 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治理等指标高位增长,数字融合、主体活力、民众参与等指标稳中有进。“综合数据整体来看,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器’作用日益凸显。”她说。
中国信通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下称“报告”),也印证了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报告,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达到50.2万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DP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1.5%。
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也进一步提升。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为1.75,相较2012年提升了0.09,数字经济生产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显著高于整体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对国民经济生产效率提升起到支撑、拉动作用。
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说,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更大、占比更高,持续为国民经济稳增长保驾护航。
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三轮驱动”
从数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来看,研究显示,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成为数字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从创新动力来看,根据指数,2022年,数字经济创新动力指标值首超150,第四季度达到154.8,同比增长3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2.5万件,占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四成以上。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创新能力加速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刘旭说,以5领域为例,截至2022年6月,中国声明的5标准必要专利中,企业专利权人占比约为90%,远超其他类型创新主体。
日前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也显示,数字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5实现了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全面领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我国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联网企业总研发投入达3384亿元。
——从数字产业来看,指数显示,数字产业指标值四年翻番,2022年第四季度指标值达到261。2022年软件业收入首次跃上10万亿元台阶;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呈现亮点。
“数字产业化向强基础、重创新、筑优势方向转变,构筑数字经济发展基石。”余晓晖说,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增加值为9.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占DP比重为7.6%,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从数字治理来看,“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上述《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从2012到2022年,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78位上升到43位,是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
“2018年至2022年间,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三项指标增长最快。” 刘旭说,创新动力与数字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当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动力;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数字经济可持续规范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数实融合发展潜力广阔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空间广阔,是激发数字经济增长潜力的重点领域。
根据中国信通院报告,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2022年,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数字经济比重为
%。其中,第二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4%,与第三产业渗透率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形成服务业和工业数字化共同驱动发展的格局。
指数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数字融合指标值达到172.4,同比增长5.5%。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研发涉及工具普及率等指标稳定增长。“近年来数字融合指标稳中有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巨大空间。”刘旭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记者获悉,相关部门将完善支持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举措,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创新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将加速传统产业裂变与重构。”刘旭说,我国是产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国,也拥有规模体量巨大的服务业场景,要重视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广,推动工业互联网广泛赋能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满足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量大面广的需要。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黄茂兴
(2023年3月30日)
X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实体经济的质效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催生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推动实体经济改革创新
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战略选择。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正全面融入人类经济、ZZ、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一是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促使实体经济的生产工具从工业技术转向数字技术、智能技术,驱动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人才、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融合,激发了实体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二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变革,不仅为传统实体企业带来新思路,也为实体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推动实体经济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三是数字经济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万物互联不仅可以打破传统商贸往来的时空壁垒,优化实体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还可以加速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贯通,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率。
实体经济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数字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依托,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赋予实体经济发展新领域和新优势, 契合了新发展理念各方面的要求,正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实体经济规模大、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层次多样,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数字经济以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为内生动力, 致力于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用户体验的全生命周期贯通,不断整合数据、技术等
资源,提供各类数字产品和服务,形成新型实体经济,促进实现数字产业化。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基本覆盖了人们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教育养老等各方面需求,为数字技术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数字经济以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快速、全面地融合渗透到实体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对实体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升,促进实现产业数字化。
打造数字化发展新引擎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体经济动能引擎和需求场景发生明显变化。面向未来,我国应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打造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中国样板”。
利用数字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进智慧供应链网络、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建设,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 深入实施“数字农业”“智慧林业”“智慧海洋”“智慧供销”工程,推广普及农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运营模式,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纵深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健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业态,引导传统优势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提升数字产业价值链。深入实施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工程,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组织方式和激励机制,突破集成电路、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做强做优物联网、5、大数据、卫星应用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电竞等潜力产业;推动建设平台经济示范区,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力、影响力的生产服务型和生活服务型平台,培育生态环保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优质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培优扶强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做精做优市场主体。
推动数字经济集聚发展,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性。推动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打造数字技术创新高地;强化创新链整合协同、产业链协调互动和价值链高效衔接,围绕产业链部署技术创新链,聚焦产业集群的技术短板和创新需求,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推动
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科技园区”全链条企业服务体系,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上游技术研发与下游推广应用的协同互动效应。
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协同联动,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逐步放宽融合领域准入条件,建立多元协同治理机制,营造健康有序的融合发展生态。聚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向,通过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优化供给、创造需求等措施,优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环境。
第二,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基础。数字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对物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两大组成部分。数字基础设施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对打破空间界限等传统产业发展束缚具有显著优势,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条件保障。应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强数字新基建顶层设计,推进5专网规模部署和性能升级,加大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算力资源供给,使数字基础设施成为传统产业数字化之源。
第三,深化行业赋能,贯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强化标杆引领,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短板,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场景,制定专项计划揭榜挂帅、定点攻关;加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试点示范,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制造行业应用的同时,加快其向交通、农业等领域融合推广,打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堵点。
第四,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筑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力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应进一步创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举措,推动数字生态链建设,鼓励链主企业开放数据资源,推进全流程数字化,树立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形成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加强企业数字化管理,消除企业内部“数据孤岛”,形成数字、管理、业务、服务、财务、监督等一体化集成应用管理控制模式;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障,建立企业数
字化转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奖惩并重;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引导企业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升级;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技术、人才、资金支持力度,释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潜能和活力。
第五,加快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数字化人才是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应进一步深化数字化人才“引育留用”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数字化人才培育力度;健全高校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增设数字化相关专业,强化产学研数字化人才协作;加快完善数字化人才职业技能认定、执业资格审查、评价考核制度,健全数字化人才荣誉激励机制,使人才成为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增量。
关于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商学院 胡子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广泛应用,全球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路径、新模式,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国数字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占DP比重将近40%[1],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十分突出。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ZZ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2]。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对推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刻认识数字经济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 科学预测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切实把准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深刻认识数字经济的内涵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数字经济的认识由浅及深,但由于研究视角、关注点不同,学界对数字经济内涵的解读不尽一致。《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的袁正光先生的《数字革命:一场新的经济战——世界数字技术发展的趋势及我们的对策》一文,是我国第一篇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文章,也是我国数字经济研究的奠基之作,从文章题目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与信息数字化密切相关。姚兴安等学者的研究显示,数字经济研究从2014年开始进入爆发期,关于“数字经济内涵”的研究,起初集中在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网络经济异同的辨析上[3]。2016年20峰会发布《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进行多维度阐释,开阔了数字经济内涵研究的新视野,学者们对数字经济内涵进行多视角研究解读。由于数字经济源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尽管学界对何谓数字经济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普遍认同数字经济是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产生的新经济形态。
近年来,有关数字经济内涵的研究更加深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何大安、王璐、谢康等学者,他们分别从科技人文主义和ZZ经济学的视角解读数字经济。何大安教授认为,数字经济涉及微观和宏观两大层面的诸多经济问题,数
字经济催生了科技人文主义,分析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要考虑科技人文主义对经济、ZZ和思想意识等的渗透和影响;微观方面数字经济内涵集中体现在厂商以大数据为基本分析要素,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以人工智能为操作手段进行投资经营。他认为数字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模式,是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结果,涵盖了所有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实体和非实体经济业态[4]7。王璐等学者则从考察生产活动过程出发,分析数字经济下的生产社会化与企业分工协作,对数字经济进行ZZ经济学解读, 认为数字技术发展重塑了劳动过程,数字化原料成为劳动对象、数字技术成为劳动过程的技术基础,并与传统劳动资料融合,据此得出结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原料为劳动对象,利用数字化劳动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经济形式[5]。谢康、肖静华认为:“数字经济是指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推动既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引发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根本性变革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或经济形态。” [6]85从本质上讲,后两种观点虽表述各异,但都在强调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那究竟应该怎样定义“数字经济”、如何认识数字经济的科学内涵呢?笔者认为,对数字经济的解读应从多视角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够客观全面地揭示数字经济本质,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内涵。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数字经济是第四次技术革命(数字革命)的产物,是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的结果,是信息数字化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经济形态。从ZZ经济学角度分析,数字经济是数字劳动(以数字化原料为劳动对象、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与传统劳动资料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带来生产要素的变化,数字信息成为新生产要素,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经济结构优化。从人文主义视角分析,数字经济挑战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海量数据的运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个性化定制替代批量生产、交易方式转换、消费行为变化,等等,给社会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影响。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数据推动既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体系变革;数字化创新引领经济结构调整。数字产业化(通信技术自身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数字贸易(货物、服务、跨境数据流动)、数字金融等,是数字经济的主要形态。
二、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事物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性。规律往往具有内隐性,在事物
发展初期往往不易把握;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内隐性逐渐显露,及时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就可以使事物发展少走弯路。数字经济也一样,其发展是有规律的,及时发现和总结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对于指导数字经济实践活动,保证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对于数字经济规律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目力所及,国外相关研究多在各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中体现;而国内相关研究贡献较大的是《改革》2021年第5期发表的谢康、肖静华的《面向国家需求的数字经济新问题、新特征与新规律》一文,对数字经济规律有“实质性”研究,不过该文侧重于探讨驱动数字经济创新、数字经济运行、数字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规律性,并未对数字经济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6]85。还有一篇必须提到的文献,即《管理科学学报》2021年第4期发表的陈收等学者的论文《数字经济的新规律》。从论文题目看, 这是专门研究数字经济规律的,但实际关注的却是中外数字经济发展态势,以及主要研究方向与存在的典型科学问题[7]。其它以“数字经济、规律”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均未对数字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进行总结。但上述文献从不同侧面为数字经济规律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营养”。
根据既有文献研究,结合对我国数字经济二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分析,笔者从数字技术自身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基于规则的治理、国际竞争合作等方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概括性总结。
第一,数字经济必须以数字技术自身发展,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重要基础。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是如5、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展直接推动的结果,数字技术水平决定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数字经济必须以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为必要前提。通过建设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高质量的信息互联互通,包括关键软件技术创新与供给,这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要前提条件。
第三,数字经济必须与产业融合发展,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基本途径。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提升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水平;推进数字技术产业化发展。
必须坚持促进与监管并重、支持与规范并重;健全数字经济法律体系,制定数
字技术标准、规则,建立数字经济“负面清单”,破除平台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优化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第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数字经济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要主动应对国际数字竞争,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规则制定,维护国家数字安全;必须加强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化解数字贸易规则分歧,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贡献自己国家智慧,发出自己国家声音,主动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大格局。
三、科学预测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从科学哲学来看,规律与趋势之间有必然联系,这种必然联系重复出现, 既揭示了规律的科学性,也为人们分析事物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要注意的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事物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地分析把握事物发展趋势,既要放眼长远、洞悉未来,又要立足当下、从现阶段实际状况出发。
放眼世界,全球数字经济已进入全面爆发与竞争博弈期[8],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支持数字技术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关键核心技术、数字规则制定等方面占据了主导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不仅数字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在5、人工智能技术,移动支付、网上购物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未来发展总趋势看,数字技术与新基建发展、数字化经济与社会发展、数字化规则与数字治理将得到各国政府进一步重视,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其在生产过程中作用将更加突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逐步走向深度融合,数字贸易、数字金融将进一步发展完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用以及5、云计算等新知识新技术,将有效赋能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自身的产业化程度将继续提高,“互联网+”时代正在成为历史,“人工智能+”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数字核心技术”研发将取得新突破。谁掌握了数字核心技术,谁就占据了数字经济的主导权,世界发达国家都在聚焦数字核心技术和发力。我国有望通过产学研强强联合、深度合作,打赢数字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数字技术的更多领域实现新突破,破解“卡脖子”问题,从而维护国家数字产业安全,掌握数字经济主动权。同时,我国数字经济的商业应用场景将进一步增多,中国在5、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应用等方面有望继续保持世界前列地位。
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将更加畅通。加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将会纳入各国政府的战略布局。在建设智能化、综合性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我国会考虑东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问题,着力消除地区间、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这将为西部地区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良好机遇。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数字产品或将成为必然趋势。
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在继续提高流通领域数字化水平的同时,数字技术将覆盖更多制造业厂家;厂商由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搜集、加工、处理大数据,开始进入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融合的综合场景[4]12;我国在数字化研发设计、业务集成运作、企业智能制造等方面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农业的数字化水平继续提高,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将明显增强。
数字经济治理在竞争博弈中趋向成熟和理性。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体制机制建设,平台垄断等不正当竞争将得到遏制,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将逐步完善。国际方面,数字经济带来的税收管辖权划分、税基确认, 以及现有交易规则的适用[9]、数据流通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统一,网络安全等问题,将通过双多边谈判等方式得到部分解决;但涉及既得利益、受西方国家霸凌行为影响,在部分规则制定、适用方面的分歧或将长期存在。
四、切实把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国数字经济经过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全球第二; 但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人才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美国[10]。如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必须遵循数字经济规律,正确把握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补齐发展短板、构筑竞争优势,政、企、科、教协同发力。
加强顶层设计。深入贯彻习近平有关数字经济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把数字经济做强做大。
补齐发展短板。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差距,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偏低;数字贸易方面,统计
制度未与国际接轨、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不强、监管手段滞后[11],以及数字经济产业结构、东西部之间数字鸿沟、数字经济治理等问题。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摆脱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优”状态。
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提高全民信息意识,做好相关职业教育培训;从中小学开始,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国家教育部门要根据数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目录;高校要主动对接数字经济人才需求,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从本专科生,到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数字经济专门人才;把大数据等科普课程作为高校通识课程,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数字素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完善动力机制。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动力作用。有研究发现,近代以来的重大技术发明多来自企业,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12]。这也被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现代优秀企业所印证。技术的动力来自企业,受经济利益的牵引,企业对技术创新存在巨大内驱力,对此,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
我国数字经济体量大、发展快、势头好,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不足,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应用牵引、公平竞争、系统推进原则,在技术与基建方面,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增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防御,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连通;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积极适应数字化消费加快、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数字技术助力经济全球化等新特点;在规则与治理方面, 要加强数据治理,维护国家数字主权,妥善处理数字经济治理规则冲突。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数字经济理论、数字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以推动数字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助力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夯实数字经济安全发展基石
欧阳日辉
(2023年4月4日)
发展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产业,不仅能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数字社会建设,也有助于做强做优我国数字经济。应推动政府和市场形成合力,打造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产业生态,为数字经济筑牢安全屏障。
随着数据跃升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数据安全成为安全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内涵和保护对象不断延展。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共筑数字经济发展的“护城河”,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产业是数字产业化的重要业态。发展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产业,不仅能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数字社会建设,也有助于做强做优我国数字经济。
组建国家数据局将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加速数据安全产业发展,强化数据安全作为数字中国建设核心底座的地位。在顶层政策规划和旺盛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之下,我国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产业正迎来发展黄金时期。
从需求方来看,我国的网络和数据安全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