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1.前言:书写新时代“中国之治”新篇章 1
2.原中央X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2
3.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
从“总目标”向“总体目标”升华 5
4.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创造人类社会新的制度文明 8
5.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
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ZZ经济学 10
6.清华大学教授郭建宁:
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13
7.中央民族大学X委副书记邹吉忠:
制度优势与战略定力 15
8.北京市委X校(北京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王民忠:
为推动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作出贡献 18
9.北京日报社X组书记、社长赵靖云:
讲清讲透“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逻辑 21
书写新时代“中国之治”新篇章
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
(北京日报,2019年11月6日)
【更 多文库微信:dadawk01免费领取】
编者按
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X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 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ZZ问题,标志着我们X对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昨天,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北京日报社和前线杂志社共同举办“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旨在畅谈学习体会,交流思考所得,推动全市兴起学习宣传贯彻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现摘登八位专家在座谈会上的主题发言。
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原中央X史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李忠杰
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X领导人民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后,X又领导人民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ZZ、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这些
“章程”,归结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无论是道路、事业,还是实践、理论;无论是ZZ、经济,还是文化、社会,最终固化下来,都要成为一种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是我们X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极其宝贵而重要的认识。1992年,邓小平设想用30年的时间,即到建X100周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11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宣告我们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X的十八大报告逐一列举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各方面体制等具体制度。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13个方面的制度,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走向了系统化、整体化和规范化。这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成果,是我们X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的重要步伐。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基础,治理是抓手。良好的制度要转化为治理的成效。因此,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度与治理,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制度好不好,检验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归根结底要看治理的效果。治理效果的好与坏,根本上又取决于制度是否科学和完善。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制度和治理两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