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5858


2023年5月
继往开来忆百年砥砺前行谱新篇
在厦门大学物理学科百年暨学科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陈张海
(2023年4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们、同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厦大物理学科创建100周年的喜庆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回顾厦大物理学科发展峥嵘岁月,共同祝贺学科百年华诞。首先,我谨代表学院师生,向各位嘉宾、各位领导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为厦大物理竭诚奉献的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及关心支持学科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继往开来忆百年,砥砺前行谱新篇。自1923年学科创建至今,物理学科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个不同寻常的100年里,厦大物理始终不忘国家使命,秉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书写了充满荣光与梦想、开拓与奋进的时代篇章。今天我们在此欢庆厦大物理学科百年华诞,既是总结过往,更是展望未来。一个世纪的孜孜以求,绘就了厦大物理学科熠熠生辉的历史长卷。
102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陈嘉庚先生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倾资创办厦门大学。
陈嘉庚先生怀抱创建“世界之大学”的宏愿,擘画学校发展蓝图。厦门大学成立之时,师范学部是当时最大的一个学部,下设“哲学教育科”、“文史地科”、“数理化科”、“博物科”四个分科。而在“数理化科”下设有物理学门,厦门大学的物理学教育由此发端。1923年以前,中国仅有京师大学堂、金陵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大同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几所高校设有物理学科或物理学系,校主陈嘉庚深知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高新技术先导的重要性,在1923年4月,厦门大学改学部为科,全校设置文、理、教育、工、商、新闻等科,厦门大学物理学科教育肇始。1924年6月,厦门大学物理学系正式成立。那个时期中国物理学教育刚刚起步,学校广求贤才、名师,聘请田渊添为我们的第一个系主任,培养专门人才,积极建设物理课程和实验设备,奠定了学科基础。
1926年,胡刚复前来物理学系任教,担任厦门大学理科主任兼物理学系主任。1918年他从哈佛学成归国,开了研习物理风气之先,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史的“拓荒者”。物理学科在晚清引入我国之后,大学堂里尚无物理实验室。胡刚复以亲手制作的实验仪器充实了实验室并开展实验教学,从而把真正的物理学引进中国大学的讲堂。此外,他还聘请能人志士主持理科各系工作。秉承学校于理科“研究专门科学,传布科学智识,造就科学人才”的办学宗旨,积极购置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
1952年,全国院系大规模调整,物理学系恢复成立,这一时期,厦门大学聘请了黄席棠等骨干教师来系任教,物理学系规模迅速扩大。黄席棠任教物理系主任期间对学生教育进行深入思考,他认为直观教学、示范试验十分重要。他亲自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在他的努力下,亲自建立示范教学实验室,引进先进仪器,打造了当时国内先进的实验室。
1956—1958年,根据我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厦大物理参与全国五校——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创办新中国首个半导体物理专门化。
厦门大学刘士毅、吴伯僖和北京大学黄永宝等人主要负责半导体实验室和相关实验课程的建设,他们合编出版的《半导体物理实验》一书,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各高校广泛采用,引为实验教材。五校联合办学期间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毕业的物理系学生有许居衍、沈耀文、周必忠、郑健生;1958年毕业的有吕文选、蒋江涵等;由北京大学五年制毕业的学生有黄美纯、陈辰嘉、洪良基、王仁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毕业后回到厦门大学,为母校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扛起职责和使命,厦大物理积极支援兄弟单位建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