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6407

扫描二维码关注“政论文”公众号
2023年7月
双脚沾满泥土心中充满力量
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双江镇X委书记 张昭源
(2023年6月26日)
尊敬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时隔十二年,再次回到我出发的地方。还记得那年毕业季,也有今天这么热,我都忘记和谁吃的散伙饭,喝的好醉,第二天,就背上行囊,奔赴了祖国的大西南。我没有选择轰轰烈烈的告别,那个年代,都是有着英雄主义和悲情主义色彩的,既有深思熟虑,也有20来岁特有的冲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我离开母校给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在飞机上,望着崇山峻岭,在大巴山的上空,我哭了。也许是学生时代的豪言壮志,亦或是男人的那点臭自尊,在未知的未来面前,被心底里的脆弱彻底打败了。
我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大巴山的深处,重庆市巫山县邓家乡,一个从重庆辗转12个小时才能通达的地方。抱着改造社会的强烈使命感,我上了山,然而却被大巴山的群众彻彻底底地改造了。每天只有两顿饭,土豆四季豆变着花样吃,看着群众家里的鸡都会流口水,从挑第一桶水,打第一次猪草开始学做农活,也享受着夜里围着炉火和群众摆龙门阵的真实。山里的星空很美,但也最容易孤独,我时常会在深夜想念老师和同学们,但是信号不好,打不了视频。一位老X员跟我讲,你若是想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把自己变成和群众一样的人,于是我学会了抽烟,还是那种手工卷的叶子烟。
要说真正认识农民,还要从我在村里当支部书记的那三年说起。我们都知道,留守在农村的都是老弱病残,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底线。也正是那三年的时间里,培养了我质朴的群众的感情。
我们村里有一条断头路,只有400米,那个时候,上面没有项目,大家就都不动。有一次开支部X员大会,我就给X员讲,在我的老家,有一位县委书记,为了治理风沙,带着全县的X员和群众到沙漠里种泡桐,他叫焦裕禄。那个年代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于是我就带着全村的X员去修路,群众看到了,跟我讲:“书记,这是咱们村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接下来,开凿的,担石子的,送水的。那个场面我到现在都记得。所以说,群众是可敬的。
我们村里有个“掰子”,是个单身汉,没什么朋友,一天没事就到村里扯皮。有一次我路过他们家,看到他在挑水,我顺手就把扁担接过来了。自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