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6369

扫描二维码关注“政论文”公众号
2023年7月
做一个真正的士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董志勇
(2023年7月2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嘉宾、校友、家长,亲爱的2023届毕业生们:
大家下午好!
又是一年盛夏时节,又是一年骊歌声起。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个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美丽燕园,一同见证2023届的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篇章。经历了三年的疫情考验,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场典礼的来之不易。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向各位毕业生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全心支持、教导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再过一会儿,同学们头顶的帽穗就将从右边拨到左边。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意义非凡,它意味着你们将成为真正的学士、硕士、博士;更进一步说,你们将从属于一个共同的群体,那就是“士”的群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这个再简洁不过的称谓,是对知识分子最高的礼赞和褒奖,它意味着深厚的学识、正直的品格、卓越的能力、崇高的理想与恢弘的胸襟。在孔子的眼中,它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在太史公的笔下,它是“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而最为传颂不衰的,则是这样四句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我们将视野拓展到大洋彼岸,会发现在西方的语境里也有一个对应的词汇,来形容今天的你们,那就是“精英”,我们只需要回溯这个词的英文词源,就能立刻知晓它沉甸甸的分量,那就是“被选择的人”。相信诸位已经感受到,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士”或“精英”都不约而同地承载了社会的至高期许,浓缩了一个民族、一种文明对光明未来的展望。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当下人们所说的“精英”或“精英主义”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而是得到了更为复杂的诠释。美国学者桑德尔就曾尖锐批判精英群体的文凭主义。在他看来,精英群体将成功完全归功于自身努力,却忽视了时机、运气和他人的帮助,这是一种“精英的傲慢”。
从功利的角度说,桑德尔描述的这群人,无疑称得上所谓的“精英”群体;但是我想追问在座诸位,这样的人能否担得起古往今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士”的称号?问题的答案自在人心。这样鲜明的反差,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士”这个称呼的真正指向。它当然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比如同学们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