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7723
2024年1月
在渭南调研时的讲话
(2011年1月11日,根据录音整理)
这次到渭南来,主要是了解情况,开展调研。通过两天的考察,参观了卤阳湖开发区、渭南高新区等一些地方,看到各处都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感觉渭南正处在新兴发展、大力发展的时期。参观了几个企业,看到这些企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激情和发展思路,而且起点都比较高,符合渭南的实际情况,符合渭南处在加快工业化进程这一时代特征。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比如紫兆集团环保装备、拓日新能等,都属于国家大力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取得了持续较快发展,所见所闻都非常令人欣喜和鼓舞。刚才,市委、市政府作了很好的工作汇报,我都赞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渭南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从汇报的情况看,“十一五”时期渭南的发展是非常不错的,具体工作用六个方面来概括,六个方面的措施非常有效,表明市委、市政府能够根据省情和渭南市情,做出了适合的发展战略选择,特别是我比较赞同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我们的根本出路,这是我们自身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从发展阶段的角度讲,当前整个国家是处于工业化的后期,现在非常强调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国际上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阶段。我们处于西部地区,渭南还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的环节还是要紧紧抓住,并及时运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推动工业化进程,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另外,把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结合起来,把城镇化作为提升促进工业化的重要选择,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考虑,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激发发展活力、释放发展能力,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作为根本保障,都非常有效,效果很明显: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是渭南建市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好的时期。预计2010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80亿元,是2005年的2.46倍,年均增长14.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66倍,年均增长30%。这些情况表明渭南已经跨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十一五”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0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12倍,年均增长52.4%。基础设施率先突破,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渭蒲大桥、渭南涧峪水库、移民扶贫开发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大幅度改善了城乡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 更多资 料+微信:
三是特色产业长足发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取得很好发展。以金钼、龙钢为代表的很多企业发展很快,引进了一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招商项目在渭南落户。粮食连续五年刷新增产纪录,地膜玉米、设施蔬菜、有机果品、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旅游业发展很快,旅游综合收入186.2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73.67%。
四是体制机制实现创新。先后实施改制企业35户,一批企业成功重组,焕发生机。根据发展需要,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管辖区域,理顺了经开区、卤阳湖等开发区和华山景区的管理体制,促进了重点区域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放宽民营资本准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城市竞争力得到增强。卤阳湖从一个沉寂千年的盐碱荒滩,正在变成一个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渭南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25%以上。
五是生态环境日趋好转。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和“三北”防护林等工程成效明显,黄河、渭河、洛河流域城区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工程全面投用,华山、少华山等秦岭北麓生态治理加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30天增加到300天以上。
六是城市面貌变化很大。确定了“一河两岸、四大组团”的城市构架,坚持“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人文理念,规划得比较好,建设了一批市政重点工程,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常整洁,变得更美。中心城市创“省卫”顺利达标,创“国卫”进展顺利。11个县市区全面启动了创卫工作。
七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群众收入增加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8.8%和17.6%。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率先在全省实行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率先在全省开通“三农快客”(班车)。建设了医院、体育中心、朝阳公园等好多公共服务设施,人民享受到更多实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职业教育发展很好,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促进了就业,有利于多层次人才培养。
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是很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各项工作的思路都很清晰、切实可行,能够充分凝聚全市人民发展的愿望、信心和力量。刚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对“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