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7824


2024年1月
在全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突出特色 彰显魅力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2014年2月11日,根据录音整理)
1949年初春,毛泽东主席在河北平山的一个小山村——西柏坡时讲:“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X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今天,站在城市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今时代,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形势下,城镇建设工作已成为一个全新课题。将城市建成什么样子,对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来说是一场考验,既考验着我们的发展追求和责任担当,也考验着我们的工作水平和治理能力。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或许会不停更迭,但履职期间一定要尽力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民带来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的变化。襄阳是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我们不能给这个城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甚至还达不到前人的“高度”,那就是失败,更是失职。
2013年,是襄阳城市建设富有成果和成效的一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质日益提升,正在发生着由量到质的积极变化。一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与管理,办成了几件大事:一是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二是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以及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得到了全市人民的普遍认同、逐步确立,唤醒了全市人民建设文化城市、特色城市的强烈意识;三是以务实的态度和高效的作风抓城建项目,卧龙大桥、东津大桥、唐白河大桥、胜利街立交桥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拉开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四是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和管理始终,站在市民的角度来思考和谋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和项目,东津新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两改两迁”项目进展顺利,群众关心的路、灯、水等具体问题不断得到解决,让群众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五是深入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推行人性化、精细化、品质化管理,让城市更美、与人更亲近、与自然更和谐。所有这些工作,既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规律,也符合襄阳长远发展需要,更符合全市人民期盼,增强了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些成果,都凝结着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们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城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关心支持城市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敬意!更多资料 +微信: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建成的,并且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持续建设。我们既要看到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的喜人成绩,也要清醒看到,襄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四个滞后”、“五个不对称”、“五重五轻”和“三乱三差”。
“四个滞后”,就是城市规划设计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变革滞后于生产方式的进步,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
“五个不对称”,就是城中空间与城郊空间不对称,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不对称,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不对称,“物”的空间与“人”的空间不对称,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不对称。
“五重五轻”和“三乱三差”,就是管理观念上重建设轻管理,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管理效应上重短期轻长远;交通秩序混乱,占道经营乱,车辆停放乱,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差。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我们既要坚持一些成功、成熟的做法,更要学习借鉴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创新创造,争取带给这个城市新的更大变化。下面,我围绕突出特色、彰显魅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讲几点意见。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走个性城市、特色城市、品牌城市发展之路,把项目作为城市建设的第一抓手,通过一个一个项目建设、一点一滴成果积累,加快把襄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魅力彰显、现代文明气息浓郁、个性特色突出的山水园林城市。
一、坚持双核带动,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城市定位,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占据空间、扮演角色、竞争位置的谋划和定义,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方向,影响着城市的形象、特色和竞争力。襄阳无论是从战略地位、区域位置来把握,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考量,还是从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来看,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建成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引领和带动区域发展。当前,襄阳的城市定位趋于明确、更加具体,努力方向和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我们抢抓省委、省政府将“两圈一带”战略丰富拓展为“两圈两带”战略的重大机遇,顺势而为,提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使“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战略得到深化和具体化,使襄阳在区域发展中的目标更加明确、地位更加凸显、支撑更加有力。实现这一定位,要靠综合实力来说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生态一流、人民幸福是应有之义,是必须具备的内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使山水园林城市这个品牌富有特色和持久生命力、具备核心竞争力、形成深远影响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双核带动,在积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的同时,大力改造提升老城区。
  (一)积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打造新引擎、新平台、新中心。新城新区,关乎襄阳长远的发展,是襄阳未来发展的希望。纵观襄阳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我们先后经历了隔江相望、南城北市、迁区造城,东津新区建设的启动让襄阳告别了沿江蔓延的时代,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地理格局更加合理,承载着我们建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梦想。几十年的城建经验,国内外的诸多先进理念,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将东津打造成新引擎、新平台、新中心。东津新区从整个城市布局来讲是一个片区,但深入到组织内部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座城市来建设,要科学系统规划,系统推进建设,软件硬件要立体配套。当前的重点是,创新投融资体系和方式,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等工作,实施产城融合,今年要确保出成果、见成效、成规模。今天各县(市)的主要领导和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都来参加了会议,要切实把市委、市政府对新城新区建设的部署领回去、落实好,真正把新城新区作为城市跨越转型的崛起之地,规划好、建设好,努力提升襄阳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促进城市功能完善、环境优化、产业升级。任何一座城市的变迁历程都不是一路平坦顺畅、毫无波折的,辉煌成就的背后都充满着艰难抉择和艰辛探索。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基本没有标准,轰轰烈烈地干着没有章法的事情,人的主观意识起着主导作用,开发商在主导建设,大拆大建使得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老城区见缝插针地长出来,使城市建筑越来越密、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急于求成使得许多建筑物的寿命很短,短到只能维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导致“拆了建、建了拆”的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伴随着历史文化风貌被破坏,“千城一面”、“破坏性建设,建设性破坏”的发展困局,给城市建设留下了许多硬伤。老城区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拆、迁、建”,必须按照综合开发、立体整治,保护传承、有机更新的理念来推进,努力使襄阳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更加明显。一要稳步有序、统筹推进“两迁两改”工程;二要大力实施历史风貌区保护工程,延续文脉,留存记忆;三要加快完善骨干路网、地下附属设施等城市功能支撑体系,提升城市承载力;四要按照“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标准,加快推进引水入城、显山露水和汉江岸线、城市道路景观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水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市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享受到阳光、呼吸到新鲜空气。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认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地推进城镇化,而不能盲目跟风。尽管当前大家都铆足了劲,但必须做到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努力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要坚持特色化建设、内涵式发展,致力扭转人口城镇化率低、城镇建设水平低的“双低”局面,努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水平提升、城乡经济共同繁荣“三同步”,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卫星城为支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