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722


2024年1月
在市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在当前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市委召开这么高规格、大规模的城市工作会议,把相关的乡镇、街道和国有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请来开会,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城市工作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城市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希望大家明白、理解市委市政府的良苦用心。刚才3个单位作了很好的表态性发言,王群书记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建设者、实践者、引领者、指导者,作为领导型的专家、专家型的领导,对前段的城市工作、下一段如何建设好真善美的城市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该说讲得非常好,既有市委书记对大家的谆谆教诲,更有导师般的切身指导,还有建设者的精心操盘,希望大家认真领悟,认真学习,付诸于实践,争取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书记已经讲得很全面了,经验也总结了,问题也指出了,意义和高度也很高了,下一阶段如何操盘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该说也没有多少新东西可说了,但是书记坚持让我说一下,上次也是在这个会上我讲过8个字,考虑到夫唱妇随、X政同声,不管是啰嗦也好,重复也好,还得讲一下。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城市工作,这几年来在谋划推动城市工作的过程中,从来没迟疑过,从来没含糊过,也从来没有松懈过,天道酬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和充分肯定。刚才王群书记讲了“五个变化”,城市的规模在变大,城市的形象在变美,城市的实力在变强,城市的生活在变好,城市的人气在变旺,应该说非常贴切,非常实在。在我看来,这几年来的总体感觉是,常德人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自豪感。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这是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力推的。什么叫接上“天线”?这就叫接天线,一不小心跟武汉、南宁这些省会特大城市并驾齐驱,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动部署会议就在常德召开,既有面子,更有里子,“里子”就是3年的奖补资金15个亿,你说自不自豪?完美社区建设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介,华侨城、万达、浪潮、汉能等一批全国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常德的综合实力上来了整体形象上来了,对外口碑也上来了。常德人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归属感。“三馆三中心”、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形成了柳叶湖欢乐水世界、友阿商业广场、和瑞欢乐城、白马湖商业中心等消费热点,建成了中心城区“八张大门”,推进了城市建设“三改四化”,老百姓脚下的路更平了,门前的灯更亮了,沟里的水更清了,感受到了“搬进新家的感觉”。一个简单的例子,省里面在实施“双百”工程时,原准备省里派100个人到下面区县市任常委、区县市长等,市里面也相应派一批人到省里去工作,但是市委常委会不用研究,为什么?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去,谁报名了谁就去,而其他的市州就不一样。这就是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在日益增强的一个侧面印证。如果大家觉得这座城市不怎么样,生活在这座城市不愉快,那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常德人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重点解决“三保三就”等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住房保障问题,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扶贫攻坚行动,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居民收入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这是对前段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这几年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能够有点成就感,实现人生的价值,体现在老百姓的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上,也体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德的城市工作还没有到居功自做的地步,还没有到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的时候,还没有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到蝶变,还没到关键点、临界点,还存在一些问题,过得去但过不得硬,还存在不少管理盲区、工作死角。随着城市的发展,老百姓看问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对我们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更新、更深的要求。就城市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来说,我的感觉,体会也好,感悟也好,平时的思考也好,主要存在9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城镇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土地开发快于人口扩张,土地城镇化了,人并没有城镇化,实现村民到市民的华丽转身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土地是城镇化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土地了,农用地征用转用转为建设用地了,但人还没有城镇化。在这方面也还存在一些误区,大家认为集中、高楼就是城镇化、现代化了,土地集中了,人员集中了,楼房集中了,城市就建成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二是产城统筹布局不够合理。产业是产业,城市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根本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规划编制的落后,有些是边拆边建,有些是先建设后规划,有的是建了一些新的垃圾,形成了新的城中村,标准太低,档次太低。产城融合,配套设施要完善,一切围绕着项目走,水电路气要围绕项目走,但现在没有围绕好。三是重地上轻地下、重规模轻质量,一些地方“未大先病”“未强先病”,每逢大雨“城中看海”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千城一面,不仅楼房建得毫无特色,有的质量还很差,建筑乱象丛生。城市不像城市,镇又不像镇,但城市病又开始出现了。四是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停车难、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等问题仍然存在。包括建设的二次污染问题,建筑工地的扬尘问题等等。大家都觉得这座城市不错,但是上半年空气污染指数与其他市州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排在全省倒数第四位,当然一方面可能是测评的指标体系有问题,与上面的衔接有问题,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常德的空气质量大家都感觉不错,但是为什么指标又排在最后面呢?另一方面从客观因素来说,与黄标车的淘汰、与建筑工地的扬尘也是存在联系的。我上次跟习淼同志讲,对住建局、公用事业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要约谈,建筑工地管好了没有?污水有没有直排?等等。五是城镇建设差距较大,县城、小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尤其是缺少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重镇、强镇、名镇。我们将心比心,有几个镇在全省全国叫得响。我们一讲就想到人家的里耶、老司城、芙蓉镇等等,我们还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特色镇、名镇,包括村落、古寨。像岳阳的张谷英村,这些都是妇孺皆知的。六是资源环境制约日益趋紧,城镇化投入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可持续性不强、后劲不足。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又要想办法搞建设,就只能卖地,进一步加剧了小城镇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形成了恶性循环。七是城乡二元壁垒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大量进城农民工享受不到同城待遇,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现在的农民工可以说是最可怜的一批人,最脏最累最苦最险的活都是他们在干,整个城市的建设甚至维护管理都有他们的身影,但建完以后自己却成为了一种“二元”人,悬空的人。家回不去了,为什么回不去?不会种田了。城市呆不下来,既回不去又呆不下来、呆不住。在农村看来他是城里人,在城里看起来他是乡里人,最后的结果,里外都不是人。八是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居民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问题还普遍存在。有的地方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区、城中村破败低矮。一看到那个“简朴寨”,名字是取得好,但真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只能是自嘲,简单了、朴实了,像个寨子,那就叫简朴寨。九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脏乱差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盲区和死角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比如农贸市场的问题,垃圾清运的问题,建设二次污染的问题,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的问题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尽管我们讲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永远行进在路上,但这不是我们不把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档次、提升水平的借口和理由,永远行进在路上不是说不干。少数城市管理人员不依法办事,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粗暴执法时有发生。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在城市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只有攻坚克难,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提升档次、提升水平,在攻坚克难中发展,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攻坚克难中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型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一个地方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一个地方的富裕程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事实上我们的农村人口比重偏高,号称是湖南的第三大经济体,但城镇化率比全省低3.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8.5个百分点,这是我们的差距所在,当然差距也是潜力。新型城镇化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解决“三农”问题,还是要提高城镇化率,还是要城乡一体化,不走这条路,纯粹靠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很难实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解决供需矛盾的问题,如何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难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如何推动城市工作,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真善美的城市,书记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