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801
2024年1月
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的课堂分享: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普通人
(2021年9月27日)
同学们好!非常高兴来到苏世民书院讲课。原因有二,一是作为二十年前薛澜老师的学生,这么多年里一直想念当初薛老师课堂上的温暖和智慧,每到北京出差还会回学校蹭课,所以这样名正言顺回学校的机会当然是不能错过的;二是前不久认识了你们上一届的师兄何流,他现在也投身公益领域了,我们深入交流了数次,从他身上我感受到苏世民书院学生开阔的视野和高远的格局,和他的讨论让我受益良多。我今天来和大家交流,也是非常希望从优秀的你们身上吸取活力和能量。
今天课程的主题,潘老师希望我跟同学们讲一讲我对leadership的理解。leadership中文翻译成“领导力”,我一直觉得没有完全达意,但是也没有想出更贴切的词来。关于leadership的“道”与“术”,书籍和文章很多。我从这两个角度都很难讲出新鲜感。至于“道”,我想起儿子在我前几年回学校讲课时叮嘱我的,和年轻人在一起,不要讲道理,要讲故事。韩寒那一句“听过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让很多年轻人共鸣。至于“术”呢,我就更没得啥好说的了,曾有一篇流传颇广的文章说我“一看就不会当官”,我看到这句话后也会心地笑了。
所以,今天我在课堂上就以讲故事为主了。
第一个故事是28年前。那年我21岁,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被安排到县矿山公司做安全员和统计员。当时县里面有磷矿、硫铁矿和煤矿三种比较丰富的矿藏,是偏远山区县里不多的创造财富的主力军。我去的时候,是矿山公司第一个科班毕业的大学生。县里面有三个国有矿山,树空坪磷矿、高岚硫铁矿和耿家河煤矿,每个月都必须下井检查安全。安全科的郝科长是一个部队转业军人,清瘦但是很精神,他很高兴公司给他分配了我这样一个年轻小伙子做助手,他说安全员这碗饭就该年轻人吃。很快,我就明白了他这句话的意思,因为这真的是个适合年轻人干的体力活。
最开始每次下井都是跟着郝科长一起。我们下到每一个作业面,现场检查确认各项安全规程是否落实到位,每个矿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时间。下井条件最好的是树空坪磷矿,矿井里的主巷道宽的地方甚至能开进去拖拉机,分巷道也基本上都可以走进去不弯腰。高岚硫铁矿的条件则要差不少,除主巷道进去可以勉强站着走以外,分巷道基本上都要猫着腰蹲着过去。
最难的是煤矿。去耿家河煤矿的第一次下井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早上8点钟从半山腰的矿洞口进去,还没走到10米,就需要猫着腰了。再没走多远,就必须蹲下来走。戴着矿灯,拿着图纸,和郝科长一起到每一个作业面,几乎都是要爬着过去了。我们按照安全检查的路线,最后是从山脚下的矿井口出来,因此在井下是从上往下一个一个作业层地来检查。下到最下面的作业层途中,我们基本上是斜躺在巷道里往下倒着爬的状态,那种姿势总有一种不太使得上力气的感觉,很累,过一会儿就要歇一下。
当终于到平层巷道的时候,我停下来喘气,这时在漆黑的井下前方看到几个若有若无的光点,定睛一看又好像没有,而且一会儿有一会儿无。由于是第一次在几乎完全黢黑的矿井里待那么长时间,而且头顶矿灯的光已开始减弱,我有点怀疑自己是否出现了幻觉。耿家河煤矿和当时已经关闭的回龙寺煤矿紧挨着,我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讲过,她同村的堂弟就死在回龙寺煤矿的井下矿难中,这位堂舅的遗孀姓宋,我小时候去外婆家玩的时候还见过,后来就顶班来到矿上做饭了。不知为何那一刻我想起了井下死去的堂舅,不由得害怕起来。
我问郝科长是否看见了什么,郝科长听出了我的害怕。郝科长说小陈莫怕,那是人的眼睛。有时井下矿工们为了节约头顶矿灯的电,稍微歇息的时候就会熄掉灯。他们从头到脚都是黑乎乎的,眼睛是唯一能迎着我们的灯发出一点亮光的东西。我跟着郝科长继续摸爬着往前走,当我们走到很近,能清楚地看到那个作业面第一个矿工的脸的时候,我们眼神交汇时互相点了一下头。郝科长叫他老夏,看来他们已是熟人。郝科长介绍说跟在我后面的是公司新来的安全员小陈,是大学生。老夏冲着我点头,咧开嘴笑了一下,他的牙齿也露出一点白色。
在矿山公司的两年时间里,我走熟了几个矿山的每一个巷道。每一次在暗黑的巷道里看到那些若有若无的光点,我就知道那是一个或几个兄弟的眼睛在回照我头顶矿灯的光。大学时一直放在床头的《平凡的世界》,此时真实地走进了我的平凡的世界。
跟同学们讲这段经历,不知道你们听完是什么感受。那样的矿山,那样的巷道,会让人联想到的感受会是什么?残破?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