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792


2024年1月
在山东大学的演讲:我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2017年9月21日)
尊敬的陈书记、李书记、马书记,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感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盛情邀请我来跟大家做这个分享,感谢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今年是齐鲁医学院百周年,一进校园,古树掩映着的飞檐让人肃然起敬;同学们青春的面庞放着光,让我想起自己难以再回去的青春岁月。我真的很想讲好,让大家觉得这一个小时的时间有所值。刚才李书记用那么多溢美之词介绍我,说真的,我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压力。
昨天跟我儿子通话,他和你们同龄,也在上大学,我就今天的讲座征求他的意见。儿子提醒我韩寒《后会无期》里的一句话“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建议我跟年轻人多讲故事,少讲道理。估计这是你们这一代人的共鸣,我努力讲得不让你们讨厌。
我过去有“网红官员”的标签。最开始知道别人这么说我,内心里是有些抵触的,我想我又不开淘宝店,当什么网红啊,而且最开始“网红”貌似有点负面词汇的意思吧。我曾任县委书记的巴东县,六七年前邓玉娇杀官、冉建新暴死等轰动全国的恶性事件频发,让巴东在互联网上完全被污名化,人民群众怨气戾气重,官民对立几乎到了“塔西佗陷阱”的程度。所以我才会到巴东一周时间就在网上实名回复网友饱含怨愤的公开信,所有的讲话和行程都上网向人民群众公开,用各种办法走网上群众路线,期望与网民正面沟通,达成和解。后来,我充分地发掘了互联网给乡村治理带来的红利,首创了农民办事不出村和农村信息赶集,通过网络了解群众,引导群众,让执政者和老百姓之间以互联网为桥梁互相走近。在这个过程中,我被迫成了网红。在百度上搜我的名字,相关信息居然有近二十万条。后来,我也看开了,网红就网红呗,老百姓喜欢就行,至少比网黑好吧。更多资料+微信:
估计大家对我的事可能通过网络有一些了解。过去几年我上过四次人民日报,上过两次新闻联播,特别是今年火爆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好官易学习的讲话原文大段COPY了我几年前公布在网上的讲话,让我爆得大名。我如果跟大家讲我亲身经历的这些波诡云谲的反腐故事,惊险刺激是一定的,大家可能听着过瘾,对我也没什么难度,但是那是炒现饭。我还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过去媒体上没报道过的一些经历和体会,可能对你们更有价值。
首先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人生上半场值得回忆的几个节点。上半场,我从山里到山外,从山外到山里,画了一个完整的圆,是一个标准版的草根逆袭的故事。我在村里念小学,乡里念初中,县里念高中,省城念大学,北京念硕士,又到美国去留学,从小山村一直走到山外的大海;后来回到山里做公务员,从团委书记,乡镇长、县委常委、县长,一直做到县委书记。在做县委书记期间,我获得了人生至高荣誉,受到X中央的表彰,习总书记亲切接见。更让我满足的是,我获得了县里老百姓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和爱护,这是我人生上半场的最高成就。
上半场,我有三次没走寻常路的选择经历。一是大学毕业回到山区工作,28岁做到了镇长,在三十岁的高龄放弃职位,第二次考研进京;二是清华硕士毕业放弃北京中字头大国企的offer,又回到山区;三是大家都知道的,在县委书记任职届满被提拔时,辞去公职专心做公益。
上半场的故事说到这就基本说完了。如果说人生好比爬山的话,上半场这座山,我是到了山顶的。我指的不是当官的级别登了顶,而是指我能够做的事。我已经尽了全力,做到了我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哪怕让我重做一遍,我确信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我现在的状态是从山顶回到山谷,重新开始,准备爬下半场这座山了。
我最初辞职做公益,是想做这个时代的晏阳初,去乡村做平民教育。但是去年底沸沸扬扬的罗尔事件让我关注到了儿童白血病这个社会痛点,成长经历和工作经历中见到太多因病致贫的穷人苦人,让我想做点什么。
罗尔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是我国当前扶贫特别是医疗扶贫的难题。大家都知道,现在精准扶贫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2020年,我国要消除贫困,让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是总书记向全世界表态要限时完成的任务。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中国贫困最大的原因(40%~60%)是因病致贫。而我们国家的医疗保障整体还处在广覆盖、低水平的阶段,如果不能消除因病致贫,即使2020年让7000万人都脱了贫,那么之后也还是会有人源源不断的因病返贫。仅以癌症为例,按照我国癌症的平均发病率271/100000,七千万脱贫人口中,每年新增的癌症患者将会达到近二十万人。按照我们现在的医保水平,这些人几乎注定会返贫。
我要做的是,选择一个地区(广东河源),选择一个病种(儿童白血病,后期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