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763


2024年1月
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巴东立精神以教育走出贫困、赢得明天
(2015年12月18日)
在全县上下狠抓精准扶贫的关键时刻召开这个大会,是因为教育是扶贫攻坚的根本性措施。这次会议的任务是,总结巴东教育成就,部署今后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动员全县人民进一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激励广大教师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不断凝聚巴东教育精神,提升巴东教育水平。借此机会,我讲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巴东教育为什么会有今天
巴东教育是巴东的一张名片,是巴东50万土苗儿女引以自豪的成就。这些年来,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教育质量高位运行。一大批校长教师、教育工作者居功至伟,业绩卓著。在这里我代表全县50万人民向大家道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
经过多年努力,巴东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
第一,优化了人口素质结构。一是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巴东人均接受教育的年限达到9.1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85%,小学阶段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5%,县籍人口中大学生比率达到12%,全部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二是人们心态日益开放包容。思维模式逐渐改变,文明素质、法律素质明显提高,老百姓怨天尤人的戾气少了,心气顺了,发家致富的劲头足了。三是人们的视野开阔了。大多数人已经知道了“山那边是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渴望。我去过许多边远村组,用普通话和老百姓交谈时,他们好多也和我说普通话,而且还说得有模有样。大山阻碍了出行道路,但没有束缚住他们的思想,没有隔离他们的视野,这是教育力量的影响。四是教育促使学生家庭和睦安宁,提升了幸福指数,从根本上改变了民风。
第二,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战胜贫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办好教育。我在农村调研时发现,培养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就有希望解决一家脱贫致富,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可基本解决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问题。近15年,全县高中毕业(含职高)4.7万人,上专科1.7万人,上本科2.5万人,其中重点大学5558人,清华北大81人。知识改变了很多贫困户子女的命运,教育成就了许多幸福家庭。据抽样计算,近些年脱贫人口有50%是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的。
第三,充分发挥了教育移民功能。巴东是移民大县,承担了三峡库区、清江水布垭库区近10万人的移民,为国家的重点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移民被称为“亘古难题”,就地后靠、外迁移民都是比较被动的措施,只有教育移民是家庭个体积极而为、主动而为的,而且真正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些年巴东人口总量一直没有上升,实际居住生活在巴东的人口比户籍人口少很多,他们在外安家立业,孝老爱亲,赡养父母,减轻了库区生产生活压力和生态压力,也减轻了我们扶贫攻坚的压力。应该说我县很好地实践了国家三峡库区后续工作的教育移民政策。更多资料 +微信:
第四,深厚培植了发展的潜力。走遍全国大中城市,几乎到处都有巴东学子的足迹,都能听到巴东的乡音。全国很多大中城市都有巴东的“人才部落”,他们或是创业路上的成功者,或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成长路径,就是巴东教育成就了他们的大学梦、成才梦。他们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巴东发展好。不久前,我在清华与一位巴东籍学生交流,他说,“巴东永远是我的家,无论今后飞多远、飞多高,‘家’的感觉,我将用生命的全部去咀嚼、体味和呵护”。巴东走出去的学生是巴东潜在的巨大财富,已经在慢慢地形成巴东的人才流、信息流和智慧流。
巴东教育有今天,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奇迹,因为我们是全省唯一的一个“老、少、山、穷、库”全部困难因素占全的地方,是客观条件很差的地方的代名词。我们的教师待遇并不高,我们的学生全部是本土巴东娃,并没有外地有些名校广纳周边地区优秀生源而育之的因素,可是我们近四年每年有十名左右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每年有百名以上孩子考上985名校,每年有两百名以上的孩子考上211高校,每年400多名孩子上一本重点大学,每年2000多名孩子上本科。艰苦的环境,反衬着我们出色的成绩是多么不易啊,巴东的教育可以说就是一场典型的逆袭。
那么这个奇迹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原因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老师。我们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老师,他们不改初心,执着坚守,把知识和爱全部献给了学生。县一中原校长、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明书,呕心沥血把一所全州倒数的高中带成了享誉全省的高中,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一直兢兢业业从事高中教学工作直至退休。信陵镇光明小学崔昌玉,坚守讲台37年,以乡村民办教师为起点,逐步成长为县首届名师、州首届突出贡献专家、省特级教师和省X代表。水布垭镇石门教学点郑世翠,她罹患癌症住院治疗后,仍坚持返岗上班直至退休。她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才是我战胜病魔的最好药方”,曾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清太坪姜家湾村教学点的谭定才老师,多年强忍病痛拄着双拐坚持上课,就是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拐杖老师》的原型,刚才大会发言的清太坪小学教师廖汉荣强忍病痛坚持教学10多年,其事迹、其精神令人动容。这样的老师,我们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百上千。二是学生。我们有数以万计的怀抱梦想、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学生。他们立志成才,坚忍不拔,为摆脱贫困而苦读。溪丘湾乡石羊山村的谭玉平,读初一时母亲就出走,跟父亲和犯癫痫的哥哥相依为命,家庭条件极其艰苦,他在学校老师的集体帮助下,学习刻苦、努力上进,武汉大学毕业后入职海航集团,现任海航地产副总裁。水布垭苦竹溪村的卢继川,一个地地道道的苦孩子,现在清华大学读研,在大学期间,凭借勤工俭学的收入支撑完成学业。在自己艰辛的求学路上,他不忘感恩回报母校,在暑假他专门组织清华大学志愿者来到水布垭镇长岭初中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激励更多的寒门学子发奋图强……这样的孩子在巴东数不胜数。三是家长。我们有大批不甘贫困、含辛茹苦、望子有为的家长。他们为了子女,不辞辛劳,春蚕到死丝方尽。水布垭镇东向门村的谭文操,家中遭遇泥石流,房屋尽毁,妻子很早就不幸罹患癌症去世,其左手残疾,为了抚养孩子,他甚至在没有月亮的晚上,点着煤油灯刨地,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可是,无论多难多苦,他供孩子读书的决心没有变。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