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750


2024年1月
勇担使命 奋力前行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9月11日)
成都当前发展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期城市工作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X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对四川、对成都发展也寄予厚望,先后作出将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成渝城市群、建设内陆自贸区、建设天府国际机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
2016年4月,国家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6月,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来蓉调研时,对成都提出了“抓住六大历史机遇、完成六大历史任务”的重大要求,为成都新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成都更好地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重大要求,推动成都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明确目标,系统谋划,凝聚共识,全力推进。更多资料+ 微信:
一、城市目标: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必须肩负的国家使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提出要把成渝城市群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特别强调,成都要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对历史和城市负责的态度,深刻认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X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新的历史使命,要坚定不移地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勇担使命、奋力前行。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建国以来,历届成都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为成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成都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成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全方位开放,提升在全球城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成都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政策资源;有利于成都进一步增强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与绵阳、德阳、资阳、眉山、雅安等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产业互动、功能互补,与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西部城市协同发展,助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核心城市;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对外交通、通信互联互通水平,建设国家级国际空港枢纽、国际铁路枢纽、高铁枢纽、高速公路枢纽和区域通信枢纽城市。更 多资料+微信:
二、城市空间: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
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必须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升城市工作的全局性。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单中心高度集聚、次中心发育不足、“摊大饼”式发展,往往造成资源环境约束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大城市病”凸显。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适时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向双中心、从圈层状向网络化的战略转型,推动成都空间结构与城市规模、产业发展和生态容量相适应,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构建网络城市群,就是要按照“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拉开城市发展架构。“双核共兴”,就是同时建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两大极核,着力构建“哑铃型”城市形态;“一城多市”,就是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建成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对独立的卫星城。同步推进特色市镇建设,连片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体系。按照小街区规制,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卫星城,统筹规划控制街道宽度、路网密度、用地尺度,完善生活配套,形成相互融合、脉络通畅、宜业宜居的有机小街区,提升微循环、增强通透性、体现人情味,延续城市发展文脉。
构建大都市区,就是要顺应大城市发展趋势,拓展成都外部空间。深入落实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肩负“首位城市”责任担当,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1+7”城市联动发展水平,形成大都市区格局。
推动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落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成渝“双核”作用,推动建设国家级成渝城市群;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引领带动西部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支撑区和重要增长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快建设国家向西开放门户城市。
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大通路、促进大开放是关键。要深入实施城建攻坚2025规划和城建攻坚行动,加快构建“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打造畅通西部、联接全国、通达全球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国际空港枢纽城市,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和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提升,争取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完善空中客流物流体系,增强国际客货运中转业务功能,架设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大力实施“蓉欧+”战略,构建陆路“两网一枢纽”,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健全“两网”通道,打造贯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把高铁建设作为巩固城市战略地位的重中之重,加快构建“148”高铁交通圈,统筹建设“二环十射”铁路网,打造国家高铁枢纽城市;完善“三环十三射”高速路网,推动形成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高速公路骨架,打造国家区域高速公路枢纽;深化与重庆、武汉、泸州、宜宾等港口的合作,构建通江达海的铁水、公水联运系统;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坚定“650+”目标不动摇,推动地铁、市域大铁、有轨电车等多网多制式融合,建设轨道交通大都市区;着力打造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畅通信息通路,提升信息集散能力,大力推广交易平台、支付系统等互联网应用,巩固成都西南地区骨干网络枢纽地位,加快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三、城市动力:培育和转换城市发展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
城市动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影响着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综观世界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动力转换的问题。成都当前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创新引领行动,按照“12345”的总体思路,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这个“一号工程”,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西部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重点聚焦基础性、关键性科学领域,增强城市基础科学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世界一流创新企业;突出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成都科学城建设,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持续办好“菁蓉汇”“创交会”,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打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