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887
2024年1月
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11月29日)
同志们:
今天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既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X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动江阴旅游做大做强的专项性会议,更是一次事关江阴城市新一轮发展、事关“强富美高”新江阴建设的全局性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动员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无锡市对旅游工作的部署要求,科学定位、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江阴旅游发展的崭新篇章。
应该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在江阴旅游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为开好这次会议,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今天会上下发的相关文件。待会,蔡市长还将就江阴旅游发展作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方面意见。
一、深刻把握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江阴旅游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作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当前,旅游业不断发展演进,呈现全新特点。去年9月召开的全省旅游业发展大会,对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了非常精辟的阐述,即旅游业正在由观光旅游走向度假旅游,由产业自循环走向“旅游+”,由小众时代走向大众时代,由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这“四个走向”,为我们推进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醒我们对加快发展江阴旅游的重要性、紧迫性,必须再认识、再深化。
加快发展江阴旅游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第一,旅游业是关联度极大的战略产业、综合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达到110多个,其中,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铁路客运业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超过50%,对餐饮和商品零售业超过40%,“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效应十分显著。同时,旅游业对各行业的渗透力、提升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旅游+”的多元业态,而且“+”的对象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出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多、附加值也越来越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成为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第二,旅游业是带动力极强的富民产业、惠民产业。旅游消费的直接受益,不仅仅是景区景点,还能催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创业空间和增收渠道。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就能带动社会就业7至8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元,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增收4至5元。以致富效果最好、受惠面最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例,2016年全国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受益农民达到670多万户。从我市来看,全市7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2016年接待游客27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8亿元,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聚焦富民的新支点、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的好渠道。第三,旅游业是美誉度极高的绿色产业、美丽产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把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据统计,旅游业万元产值能耗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是汽车业的1/7.家电业的1/7.房地产业的1/5,因此,对于江阴这样一个资源消耗多、环境压力大的城市而言,大力发展旅游业理应是我们的优先选择、不二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旅游业本身对城乡生态环境、对城市功能品位、对市民文明素养,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时尚都市、乡韵乡愁等等,都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首要前提和必备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既是“面子”,也是“里子”;既能“外树形象”,也能“内提品质”,抓旅游就是抓生态保护,就是抓城乡建设,就是抓文明创建,我们必须把旅游业作为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战略工程来思考谋划、强力推进。
加快发展江阴旅游刻不容缓、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当前,旅游业正处在一个发展前景空前广阔的时代,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一是各级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十二五”以来,中央、省和无锡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对旅游业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明确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域旅游、厕所革命、文明旅游、旅游扶贫、红色旅游等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李克强总理对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旅游投资促进计划等作出了具体部署。X中央、国务院围绕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旅游业发展五年规划首次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省和无锡市也先后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出台规划意见,明确目标定位,加大政策力度,为全省、无锡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总的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发展旅游业的思想认识普遍提高、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政策支撑更加有力,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战略机遇期。二是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从产业发展来看,放眼全球,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对全球GDP的综合贡献率超过10%,而且在世界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旅游业仍保持了大大超过其他产业的高增速。纵观国内,无论是全国、全省还是无锡,“十二五”以来,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都保持在10%以上,是为数不多的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产业。具体到我市,2011年至2016年,尽管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的增幅只有29.5%,但旅游总收入从154亿元增加到260亿元,增幅达68.6%,超过了同期全市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幅。从市场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全面繁荣发展,游客数量持续高位增长,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提高到2016年的3.3次;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的2亿人次提高到2016年的44.4亿人次,年均增长10.2%,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旅游消费能力最强的国家。而且,现在我国的法定休息日已达到114天,加上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有钱有闲有车”的“三有”人群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使得旅游业成为了一个具有无穷潜力的庞大经济“蛋糕”、一个大有文章可做的广阔市场“蓝海”。三是百姓的旅游需求更趋强烈。X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然,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方方面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一方面,旅游业进入了大众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逐渐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一到节假日,大家见面聊的,不是“你要去哪里”,就是“我去了哪里”;朋友圈里晒的,不是各类旅游景点,就是各种旅途美照。2016年,全市旅行社组团人数达到40万人次,全市接待游园人数达到2374万人次,显示出江阴百姓强大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旅游业更进入了个性化时代。随着国民旅游进入休闲度假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人们的旅游理念、旅游目的、旅游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国内游客中超过八成是自助游、超过六成是自驾游,人们既注重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六要素”,也注重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六要素”,旅游不仅成为人们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更成为衡量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对此,我们既要顺势而为,创造更好条件,让更多百姓看到“远方的田野”,更要主动作为,做强江阴旅游,让全市百姓更加“诗意地栖居”,以江阴旅游业的加快提升,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生态宜居、更具品质品位。
加快发展江阴旅游基础扎实、潜力巨大,我们必须扬长补短、埋头苦干。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如火如荼、竞争空前激烈。对比周边先进城市,江阴旅游发展虽然已经有了“起势”,但还没有形成“定势”,一些方面虽然取得了“优势”,但还没有达到“胜势”,我们既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优势,坚定信心、增强底气;另一方面,要看清短板,深挖潜力、奋起直追。
从优势来讲,我想,至少是“三个有”:一是有扎实的发展基础。江阴旅游业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通过多年的努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城市、国际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全市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个,拥有国家A级景区8个、各类旅行社43家,江阴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兴旅游城市。二是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游圣”徐霞客的故乡,江阴山水自然资源俱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独特的名人、名镇、名村、名山、名企等优势,无论是以“一江两河”、环城山体、南部湿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还是以徐霞客故里、三刘故居、学政遗址为代表的文化资源;无论是以滨江要塞、兴国古塔、长泾老街为代表的历史遗迹,还是以华西新村、欧风海澜为代表的现代景观,都是江阴旅游业提升发展的重要资源。三是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江阴位于沪宁城市发展轴的中点、苏锡常都市圈的几何中心,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沟通南北的长江大桥、独具优势的滨江港口,已经初步构建起“快进慢游”的立体交通网络,再加上正在构建的快速环线、即将启动的城际高铁,更让江阴融入长三角“一小时旅游圈”成为现实,让国内外游客来澄旅游休闲度假更加便捷。近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其中,有许多政策措施为我们发展旅游带来了重大利好。比如,《意见》提出加快打造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加密过江通道、扩能高速公路,构筑“1小时城际交通圈”;推进布局城际轨道,实现快速铁路县级以上节点城市全覆盖,形成“0.5—1小时城市通勤圈”;率先在苏锡常等地建成公交化城际轨道客运网,支持沿江毗邻地区过江通道建设和通行费用减免优惠,打造“15分钟便捷生活圈”;推进优势公共资源协作共享,实现公交、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一卡通”全覆盖,等等,对此,我们要深入研究、积极对接、主动作为。
从短板来讲,主要是“三个缺”:一是缺独特鲜明的核心定位。相比昆山的“大美昆曲•大好昆山”、常熟的“江南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