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878
2024年1月
在全市千企转型提升发展暨人才强企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3月31日)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千企转型提升发展暨人才强企大会。这次会议规模大,有近千家企业参会;范围广,既有工业企业,也有服务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既有大企业大集团,也有中小企业;规格高,市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出席大会,所有与江阴企业发展相关的部门负责同志都参加了大会,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在全市上下确立产业强市的鲜明导向,凝聚转型提升的强烈共识,营造支持和服务企业、关心和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对于本次会议,市委、市政府谋划了很久,之所以到今天才召开,就是想把相关问题研究得更深一点,把相关政策制订得更准一些。会前,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市委常委会也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今天会上下发的系列政策文件。刚才,大家观看了专题短片,费市长宣读了表彰决定,大会颁发了奖牌和人才资助资金,会上还编发了两本书,分别介绍了部分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转型提升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这座城市依企而兴、依企而盛。江阴从原来的农业大县,到现在的工业大市、经济强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与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贡献密不可分。上周五,省委常委、无锡市委李小敏书记专程来澄调研时,再次对我们江阴企业家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江阴的企业家“有理想、有办法、有定力”。长期以来,全市广大企业和企业家始终坚定创新业、创大业、创伟业的目标追求,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敢打敢拼、善闯善赢,不仅以领先同行的经营业绩、名列前茅的雄厚实力、跨越赶超的发展韧劲,为我们的经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还以百亿企业的集群发展、“江阴板块”的独树一帜和一大批知名品牌、行业单打冠军的异军突起,为我们的产业打造了鲜明的特色优势;更以“四千四万”的创业精神、勇争一流的目标追求、回报社会的奉献担当,为我们的城市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企业不愧为江阴发展最可信赖的中流砥柱,我们的企业家不愧为全市最为优秀的社会精英。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今天受到表彰的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广大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广大企业能否顺时应势,抢抓发展先机、加快转型提升,不仅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更事关江阴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转型提升发展是我们顺应宏观大势、做强实体经济的关键所在。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常态下,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模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再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入死胡同。要发挥我国经济的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能。去年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转型提升、做强实体经济的政策意见,无论是国家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还是我省的“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包括无锡提出的“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其根本用意,都是要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转型提升,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特别是当前,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导向十分鲜明、政策接连不断,我们要敏锐把握市场出清带来的兼并重组、低成本扩张的机遇,把握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带来的减税减负、轻装上阵的机遇,把握扩大有效供给带来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的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动,努力让我们的产业结构更优、实体经济更强、竞争优势更大。加快转型提升发展是江阴突破发展瓶颈、勇立发展潮头的根基所在。尽管江阴的经济总量长期位于全省全国县域前列,但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特别是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我们长期沿袭的传统发展方式所积累的矛盾,已经开始集中显现,再重复资源投入、要素扩张的传统发展路径,已经难有作为、难以为继。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县域竞争的态势已经开始转变,前五年、十年,很多地方靠土地出让来支撑发展、支撑竞争,但是随着当前宏观形势的变化,土地财政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今后城市之间的新一轮竞争,必然是回归到产业的对比和较量。我们只有主动加快路径转变、动力转换,才能让江阴产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更高、质量和效益更好,才能让江阴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地位更加巩固。加快转型提升发展是广大企业实现逆势奋起、成就百年基业的希望所在。面向“十三五”,市委、市政府明确把产业强市作为首要战略,这是江阴发展的历程、禀赋和地位所决定的。产业强市靠谁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全市千千万万的企业!当前,由经济持续低迷引发的新一轮市场洗牌日益深化,一些企业产品积压、订单减少、效益下滑,有的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但是,也有不少企业,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化危为机、逆势增长,别人困难他们很好,别人赚小钱他们赚大钱,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早转快转中把握了主动,在创新创优中抢占了先机。我们每一家有抱负、有追求的企业,都应该争做“洗牌人”,把转型提升发展作为应对危机的首选之策、赢得未来的根本出路,在敢转善转、早转快转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出当前困境、实现永续发展。更多资料+微信:
如何落实产业强市?如何加快转型提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企业和政府双管齐下、同向发力。
一、全市广大企业要牢固确立“向转型要动能、靠提升增活力”的发展理念,以主动转、创新转、有效转的生动实践,勇当转型提升发展的先行军、主力军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力量。转型提升发展只有落实到企业,做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才能真正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加快转型提升发展,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一是要向转型要动能,二是要靠提升增活力。
第一个方面,向转型要动能
研究国内外长盛不衰的优秀企业,抛开所处行业、经营产品、成长路径上的差异,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具有持久发力、因时而变的强大发展动能。我们广大企业,要主动顺应“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大逻辑,深刻把握“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这个产业发展大趋势,紧紧围绕抢占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更高端这个转型发展总目标,通过加快发展理念、增长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转型步伐,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重点要加快“四个转型”:
1.要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客观地讲,当前一些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固然与宏观经济不景气有很大的关系,但更与我们长期以来过于依赖要素拉动、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当前,随着供给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深化,企业要想活得更滋润、前景更远大,必须摒弃过去那种靠铺摊子来拓空间、靠高耗能来促增长、靠拼资金来扩产能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技术、品牌、人才、模式创新,加快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根本转变。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法尔胜从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52年长盛不衰的关键,就是始终坚持在“科技兴企”上舍得投入;兴澄特钢在全国钢铁行业一片亏损的寒冬中一枝独秀,靠的就是“钢铁是科技炼成的”;扬子江船业占据全国船舶制造业超过四分之一的利润,凭借的就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全市广大企业都要像他们一样,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加快对接科研院校、培养创新团队、搭建研发平台,加快突破高端技术、转化科技成果、研发高端产品,加快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申报专利技术、制订行业标准,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制胜法宝、决胜市场的独门利器。要更加注重品牌创新。品牌不仅是产品品质、价值的鲜明标志,也是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的集中体现,更是高附加值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市品牌数量虽然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但是真正叫得响、传得远的还不够多,而像阳光集团那样,把自己的品牌做成“中国世界名牌”的就更少了。希望更多企业确立“做企业就是做品牌、好企业必定有好品牌”的理念,把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把树品牌和树形象结合起来,制订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宣传,创新品牌营销,强化品牌保护,打造出更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江阴品牌。要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当今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服务的竞争,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海澜集团从做面料做服装到品牌连锁经营、双良集团从卖产品到提供集成解决方案,都是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赢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今天,广大企业要根据行业特性、自身特色,大力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商业模式创新,以全新的营销模式、运营模式、盈利模式,推动企业跳出传统竞争的重围,进入豁然开朗的新天地。要更加注重人才创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是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最终都要靠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像刚才专题片中介绍的企业,无一不是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的典型和榜样。广大企业要像他们一样,求贤若渴、唯才是用,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招引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用干事创业的环境留住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大展身手、施展才华搭建舞台、创造条件,尤其要通过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形式,把人才由“打工者”变为“所有者”,从利益机制上推动人才与企业同进退、共命运。
2.要从单打独斗向合作共赢转型。在开放合作的时代,任何一家企业,仅仅依靠个体力量封闭发展、单打独斗,肯定走不快、长不大、做不强。只有善于整合资源、乐于与人分享,在更大范围内借资、借智、借力,才能走得更好、更稳、更久。当前形势下,要突出抓好以下方面:要抢抓兼并重组的发展良机。实践证明,兼并重组是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效益、提升创新能力、加速市场扩张的一条捷径。江阴大企业大集团多、百亿级企业多、上市公司多,完全有条件通过兼并重组、做强总部经济,用更短的时间打造更强大的江阴“航母战队”。近年来,我市许多企业抓住市场重新洗牌、国家政策支持的大好机遇,在这方面积极探索,比如,长电科技跨国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中南重工跨界收购大唐辉煌,天江药业、浚鑫科技被知名央企收购等,都在兼并重组中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这次会上,专门下发了《关于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总部经济的意见》,就是要引导和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进一步做好兼并重组、跨越发展的大文章。要拓宽对外合资合作的广阔空间。与跨国公司、知名央企、实力民企、科研院校加强合资合作,一直是江阴企业长期坚持的好做法、好经验。像澄星集团“把自己捆绑在跨国公司列车上遨游世界”,就是我们身边合资合作的成功案例。广大企业要善于根据市场形势、行业走势,面向全国、全球,紧盯有实力、有诚意的合作对象,舍得放弃眼前利益,舍得开出心动条件,借船出海、借梯攀高。特别是要像华西集团进军马来西亚、莫桑比克、中东地区,像新长江集团到舟山设立生产基地那样,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